羊晚·花地·文化

【视频】续写浩气长歌:抗战文艺专题大展亮相广州岭南画派纪念馆

9月3日下午,“浩气长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专题展”在广州岭南画派纪念馆隆重开幕。

作为全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要活动之一,展览由广东省文联、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主办,首次以680余件作品及逾740件文献,系统全面地展示广东文艺工作者在美术、音乐、摄影、电影、文学、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抗战题材创作的卓著贡献。

“那天晚上,整个城市的市民和中小学生都拿着一个火把冲出门,庆祝抗战胜利。”现年86岁的雕塑家梁明诚亲历80年前的胜利日,他这样回顾道。1970年,他和雕塑家潘鹤受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委托,创作了经典雕塑《大刀进行曲》。

今天,《大刀进行曲》就作为本次展览重要展品,被陈列在展厅入口。当观众站在雕塑前,那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怒吼仍在回响。

抗战时代的最强音:

广东文艺工作者“以笔当刃”

展览从星海音乐学院团队创作演出的《和平的沉思》拉开帷幕。《和平的沉思》灵感来自于抗战版画《怒吼吧!中国》《面对着死》《重生》等艺术作品,以当代舞蹈形态和音乐语言结合,表现民族抗争精神。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的14年间,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这场民族生死存亡的大考中,广东的文艺工作者冲锋在前。

音乐家冼星海、陈洪把战斗的怒吼写进《黄河大合唱》《冲锋号》;画家高剑父、关山月以岭南雄健笔墨创作《东战场的烈焰》《三灶岛外所见》;摄影家沙飞、石少华冒着炮火拍下《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埋地雷》……

广东省文联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表示,展览以文艺工作者“艺术救国”的代表性创作诠释抗战胜利主题,汇聚大量各个文艺门类的抗战作品与历史文献,全方位展现中国文艺工作者在反抗外敌侵略、争取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卓越贡献,尤其以丰富原作呈现广东文艺工作者“以笔当刃”投身抗战的赤子情怀。

展厅内,文字介绍、艺术展品与巨幅海报穿插呈现,屏幕里循环播放的抗战影像与静态的海报、作品相交织,将观众瞬间烽火岁月——

中国戏剧与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之际,将西方传入的戏剧与电影转化为凝聚民心的火炬,创作出大量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剧本,用最朴素的戏剧语言为全民族抗战注入了永不枯竭的精神动能。

《从军歌》《黄河大合唱》《思乡曲》《新四军军歌》等歌曲共同汇成伟大的交响,发出抗战时代的最强音;《最后一课》《生死场》《八月的乡村》《满洲琐记》《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等文学作品,为后人留下历史的回响……

罕见的全民视觉总动员:

抗战艺术涌现众多经典之作

展览为观众呈现中国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民视觉总动员——在抗日救亡宣传中,不同的艺术媒介和语言留下了大量彰显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经典之作。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告诉记者,广东美术引时代风气之先,岭南画学在艺术上倡导革新,扩展题材,更强调关注现实人生,在抗战时期尤为如此。

聚焦一二八淞沪抗战,岭南画派领袖高剑父先生创作《东战场的烈焰》,描绘被日军炸毁的上海闸北东方图书馆,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广州沦陷后,关山月先生创作长卷《从城市撤退》,不仅是艺术家个人在广州沦陷后的逃难经历,也是他所见证的广州市民背井离乡的悲惨流亡,更是战时中国沦陷区城市民众苦难的缩影。

展览现场大量展出以广东艺术家为主力军的现代木刻运动的艺术成果。其中,广东艺术家李桦的两件木刻作品尤为震撼——创作于1934年的《怒吼吧!中国》以刚劲刀法刻画被束缚者的觉醒神态;《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则将目光投向群众,画面中一群手持刀枪和长矛的人们呐喊着从四面八方汇合而来,犹如洪流奔泻,势不可挡。

漫画同样是中国抗战美术的主力军。作为华南漫画运动的核心阵地,广东汇聚了伍千里、李凡夫、黄茅、廖冰兄等一批爱国漫画家。

其中,廖冰兄先生于1938年创作的《抗战必胜连环画》,以全套 27 幅布画,辅以“越战越勇的中国,越战越弱的日本”等白话诗歌,从政治、军事、经济等角度证明“抗战必胜”。这组漫画因简单如话、朗朗上口,易被普罗大众所理解,在安徽、浙江、广西多地均取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哪里在燃烧,就去哪里拍摄’,是抗战期间战地摄影界的名言。“抗战期间,中国摄影界实现从画意抒情到抗战动员的重大转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李洁军说。

许多摄影工作者深入战争最前线,以相机为武器,将镜头对准了反抗侵略的重大战役、对准了全民抗战的伟大时刻,将最新的战事消息传递给后方,将日寇的暴行公诸于天下。时至今日,抗战摄影仍以其独特的纪实性和强大的感染力震撼人心。

研究在前,展览在后:

让艺术见证的苦难化作精神长城

岭南画派纪念馆副馆长莫菲介绍,研究在前,展览在后,是本次策展的主要思路。

“展览纲要撰写以权威资源、历史刊物数据库以及党史专著文献作为依据。”岭南画派纪念馆出版展览陈列部主任杨易欣介绍。后续将开展系列活动,组织社会大众、学生群体参观,实现“以史育人”的公共教育目标。

展览还展出了不少当代艺术家的经典抗战作品,如《艰苦岁月》《大刀进行曲》《白求恩像》等。

梁明诚曾告诉记者,《大刀进行曲》雕塑展现了抗战中各种力量的汇聚——最高处的八路军充当指挥员的角色,下方是拿大刀的老农民、准备偷袭的突击队员、小战士、武工队队员和捧着地雷上前线的妇女。“这些形象都是我亲眼见过的,我把幼年逃难时的内心感受,那种心情都融入到了这里面。”

从泛黄的抗战文学手稿到斑驳的戏剧海报,从尘封的摄影底片到历经岁月的美术原作,80年岁月流转,曾经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抗战文艺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从未褪色。

李劲堃表示,这场伟大的民族抗争中诞生的抗战文艺,不仅是时代的战斗号角,更成为后期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让民族精神与时代使命在不同时期的文艺作品中持续传承。

林蓝期待,通过回顾这段历史,回顾这些创作于烽火当中的艺术经典,和观众一起走进经典、走进抗战历史。“从抗战题材经典文艺作品的背后故事中,重温气壮山河的抗战历程,铭记历史的永恒警示,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让艺术所见证的苦难,化作守护和平的精神长城。”

文 | 记者 朱绍杰 实习生 王申昊

视频、图 | 记者 何文涛 朱绍杰 实习生 王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