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勇品读医药风云

E药经理人读书

谭勇品读医药风云

  1. 15 小時前

    “中药茅”神话是怎样终结的?(下)

    一方面,高端品没那么好卖了。在当前理性消费主导的市场环境下,曾经很多暴利、“高端”的生意变得不再好做,诸多赛道明星企业不得不转型求增量,医美、保健品等业内的头部企业,上半年业绩“暴雷”的不在少数。随着近些年大众的消费需求转变,作为高价保健药品的片仔癀,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市场宠儿”。 另一方面,反复的提价引发了市场反感。经济学里有一种“凡勃伦效应”,说的是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反而越愿意购买。但当价格高到一定程度,超出了其所能承载的“社交炫耀”价值,它反而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和排斥,导致需求锐减。片仔癀大概成于此,也败于此。 除了消费者,还有一个关键的角色是渠道商。和茅台酒有类似性,片仔癀的渠道商(经销商、药店)倾向于囤积药品,期待炒作以赚取差价。片仔癀药业年报及一季报显示,公司应收账款增速均大幅高出营收增速,这说明,当终端销售速度放缓后,渠道库存在一定程度上被大量积压。 此前,片仔癀药业在其独家创新药的运营上,遵循着一套非常清晰且固定的商业逻辑。通过营销产品稀缺独特性,走入高端市场,再利用产品定位进行反复提价,最终获得产品形象和营收数据的双赢局面。这是一套“强品牌+高毛利+高现金流”的打法。事实已然验证,这套逻辑是其成功的基石,但并非长久之计。 无独有偶,曾经采用过这一套产业逻辑的企业,不只片仔癀一家,还有东阿阿胶、同仁堂等中药企业。 东阿阿胶曾凭借“阿胶,出东阿”的品牌认知和“驴皮紧缺”的稀缺逻辑,不断进行提价,连续多年实现收入和利润的双增长,并在2015年登上业绩顶峰,净利润超过20亿元,净资产收益率超过25%。但到了2019年,东阿阿胶迎来其1996年上市来的首亏:营收29.5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滑59.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减少4.44亿元,同比下降121.29%。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时东阿阿胶给出的原因,与此次片仔癀爆雷的原因高度一致——受整体宏观环境以及市场对价值回归预期逐渐降低等因素影响,公司渠道库存出现持续积压。 进一步拆解开来,东阿阿胶的亏损主要是三方面原因:原料驴皮成本上涨、经销商大量囤积货品、阿胶在消费端“价值回归”。 再看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同仁堂的收入高度依赖于安宫牛黄丸这一大单品,同样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中。2024年,其全年营收185.97亿元,同比增长4.12%,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8.54%至15.26亿元,扣非净利润降幅达10.55%。在成本端,其2024年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0.7%,中药材价格上涨23.07%。 可以说,安宫牛黄丸的发展逻辑和片仔癀类似,在原料成本暴涨和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力下,很难不为它捏把汗。必须寻找新的路。 好在总有人先摸着石头过河。近两年,东阿阿胶构建了“药品+健康消费品”双轮驱动业务增长模式,以阿胶块、复方阿胶浆等核心产品巩固基本盘,健康消费品线则推出“小金条”速溶阿胶粉、阿胶奶茶等创新产品,开拓年轻化新市场。此外,还将男性滋补品作为第二曲线。如今,东阿阿胶已逐渐从阿胶的阴霾下走出。今年上半年,东阿阿胶实现营业收入30.51亿元,同比增长11.02%;归母净利润8.18亿元,同比增长10.74%。 片仔癀也正在积极打造新曲线——迈入消费大健康领域,做起化妆品,叠加进军生化创新药赛道(涵盖肿瘤、疼痛、精神神经等多个治疗领域),但还需要一定时间去验证。 显然,遵循传统逻辑行不通了,诸多赛道明星企业不得不转型求增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关注独家品种的“护城河”时,也需要密切关注其成本控制、新品研发、渠道健康度以及宏观消费趋势的变化。

    6 分鐘
  2. 1 天前

    “中药茅”神话是怎样终结的?(上)

    “中药茅”的业绩,罕见“爆雷”了。 8月23日,片仔癀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快报,公司上半年营收达53.79亿元,同比下降4.81%;归母净利润达14.42亿元,同比下滑了16个百分点。 梳理财报发现,片仔癀上一次出现半年报净利下滑的情况,还是在2014年。此后的十年间,任凭中药行业起起落落,片仔癀中报始终保持着营收、净利双增的态势。而此次罕见的业绩表现,暴露了又一家中药老字号固守传统经营模式而显现出的战略滞后性。与其说是其核心产品的销售困境,不如说是一套传统过时的产业逻辑,正在被市场重新审视。 大名鼎鼎的片仔癀,是一款由牛黄、麝香、蛇胆等中药材为主要原材料的经典名方,不仅主要原材料稀缺,其配方更入选国家保密配方名单。凭借这些特性,片仔癀一度成为传统高端礼品,甚至作为投资升值的“奇货”,被誉为“药中茅台”。 手握这款“奇货”的企业——片仔癀药业,曾是中药界的一棵“常青树”。尤其是2022年,中药行业整体增速放缓,但当年片仔癀的半年报,仍取得了营收同比增14.91%、净利同比增17.85%的亮眼成绩。因此,此次营收净利双降,无异于又一个“市值神话”的陨落。 据片仔癀药业的业绩快报,该企业将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为保障片仔癀系列产品销售收入的稳健态势,公司战略性增加了销售费用的投入。另一方面,公司生产所需的关键原材料价格持续处于历史高位运行,成本压力显著增大。 此外,研发与管理费用也是经费承压的原因之一。片仔癀药业正在推进2个新药立项,18个在研新药及经典名方的研发项目;公司于2024年底在北京投资建设的北方总部已进入初期运营阶段,增加了公司的管理费用。 短短百字,却意味着片仔癀长达十年的增长惯性和产业逻辑被打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实上,受系列复杂的市场需求、政策支持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中药材会出现价格变化。而从2023年底,中药材掀起了一股相对剧烈的涨价风波。彼时,一些中成药企业因毛利率持续承压,无奈断供集采,例如同仁堂、康美、振东等企业。在这场涨价风波中,片仔癀带来成本压力的关键原材料——“天然牛黄”也不能幸免。 2023年之前,天然牛黄的价格保持着相对较为缓慢的增长态势,从2014年的20万元/公斤缓慢上升至约50万元/公斤。从2023年开始,这一价格迎来持续地快速上涨。2023年1月的价格还在65万元/公斤,到2025年1月就飙到了165万元/公斤,涨幅超150%,已经远超黄金价。 对于以原料稀缺性为卖点的片仔癀来说,这一价格变动直击产品命脉。面对巨大的成本压力,片仔癀持续了其一贯的提价策略。依据它的过往经验,这往往伴随着后续业绩的增长。片仔癀最近一次提价在2023年5月,公司因“原料及人工成本上涨”,把片仔癀锭剂国内零售价从590元/粒涨到760元/粒,单粒涨幅近30%。 据西南证券统计,2004年至2020年,片仔癀锭剂一共提价19次,零售价从325元/粒升至590元/粒。不过这一次,事情没有按照一贯的轨迹发展。回看今年上半年片仔癀的业绩,在营收只下降4.81%的情况下,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6.22%。可以理解为,尽管终端提价给片仔癀吊了一口气,营收数据没有太难看,但到手的利润大幅缩水,在原料涨价与产品提价的竞赛中,产品提价还是跑输了——提的跟不上涨的。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无限度提价”策略能够有效的前提是,需求端愿意为之买单。但很明显,如今的消费市场已然大不同前。 十年首崩!净利暴跌16%,“中药茅”神话是怎样终结的?请您明天接着收听。

    6 分鐘
  3. 4 天前

    谁在“拖垮”地方医药流通龙头?(下)

    除了22家上市公司外,其他中小型医药流通企业情况又是如何? 首先,生存空间不甚乐观。 中国药品批发型企业数量近几年一直在上升,截至2023年约1.48万家。但从行业集中度来看,光四家“巨无霸”的规模就占据了半壁江山, TOP10药品批发企业占全国医药市场总规模比重为59.6%,TOP100的比重为76%。也就是说,百名开外,万家流通企业要在愈发狭窄的空间里夹缝生存。 如果属于大药企里的分公司,或是其县域市场的补充,暂有避风港,但那些曾享誉一方的中小型医药流通公司,就要另当别论了。 2025年,医药流通行业彻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强者恒强,同时全力向医药全生态链服务商转型。但同时,诸多昔日颇有名气的地方型流通企业,陆续倒闭、关停、暂停营业。 在湖北格林和福建国瑞之前,今年3月,云南民生药业因资金链断裂、供应商围堵仓库场面,已引发了行业关注。而就在几年前,云南民生在当地可谓风光无限。 以各种各样方式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不得不停止运营、苦寻国资自救的公司,水面之下,应该还有很多。 医药流通以提升集中度为结果的几次行业大整合,带动了行业的几次波动、进化和洗牌。 第一次是10年前四大“巨无霸”的上市、跑马圈地、初步给行业“4+N”格局定调; 第二次是“两票制”政策以来,处在“工业+流通+医院”中间环节的企业加价透明化,同时“倒逼”流通公司承担“垫资”职责,拉长回款周期,垫资压力加大,各家企业运营效率加速分化。“4+N”格局里,“4大全国型龙头+区域龙头+偏远散户”结构发生着动态调整,民营类中小型批发企业盈利能力挑战越来越大。 第三次动态演进维系至今,这一时期,四大寡头,再加一个2024年诞生的“重庆医药-中国医药联合体,在继续以收并购动作扩大体量的同时,已经全力打起了多元化能力进阶的“组合拳”。 然而,既无大树可傍,也无资源资金去做服务水平和能力进阶、更长期倚赖于单一传统模式的中小企业,集中陷入到了比以往更剧烈的风暴之中。 这场风暴,具备四大关键词。 其一,价格战。 伴随“两票制”、集采、医保控费等政策的持续推进,医药流通环节被压缩,为维持规模,部分企业采取“以价换量”,价格竞争随之加剧。 同时,全国1万多家药品批发企业,要在不到30%的市场份额中生存,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价格战成为常见竞争手段,但靠低价抢客户绝非长久之计。 其二,收账款周转效率分化。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2023年药品批发企业对医疗机构应收账款回款天数平均达152天,相继上年增加,医疗机构拖欠药品批发企业货款问题仍未改善。 这一点,唯有前4家“寡头”相对乐观,中尾部企业的表现,就看谁的资金池更深厚、能扛住应收账款回款周期了。 受此影响,鹭燕医药等企业的应收账款在持续攀升,海王生物、瑞康医药、国发股份等民营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相对较高,账款周转压力较大。其中,海王生物的资产负债率一直远高于上药、九州通等业内同行,高负债、长账期、商誉减值等多重问题待解。 其三,企业没有做好合规内控。 其四,下游客户结构生变。“处方外流”趋势下,下游客户结构逐渐发生变化,院外“话语权”越来越大,但很多中小型企业未提前布局院外分销网络。 如何抵御风暴的冲击?这一问题,就是当下决定流通企业能否活下去的关键。 答案很简单,头部流通企业怎么做的,就跟着怎么做。 向医药工业延伸,做药,典型如上药;布局CSO业态,除了四大“巨无霸”,区域性流通龙头英特集团也正在这么做。 往下游走,立稳院外零售市场。 加强医药供应链服务平台建设,发展院内物流管理系统(SPD)项目,助力医院医疗物资管理提质增效。 向多品类——如医美、特医食品、生物制剂、诊断试剂、宠物食品等延伸,打造新的“标签”。最典型的企业如九州通,不仅认真做起了医美业务,研究起了“中药助眠”,而且正准备低调卖电车。 然而,囿于资源禀赋的绝对差距、市场博弈的劣势地位、以及自身对传统路径的长期依赖,很多中小型企业做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政策变革、成本失控、资金管理缺陷、新旧逻辑未及时切换,叠加外部风险,共同构成了中小型医药流通企业相继“倒下”的核心诱因。

    7 分鐘
  4. 5 天前

    谁在“拖垮”地方医药流通龙头?(上)

    1.48万医药流通企业,再度出现剧烈的波动,区域型小龙头已经打响“倒闭”“关停”第一枪。 据业内消息,湖北格林药业和福建国瑞药业,近期均出现了资金链问题,正在引进国有投资者。前者因一笔投资周转失灵,后者系全国各商业和各工业集中挤兑,面临资金集中支付、全国商业大部分账期取消、供应体系失衡问题,导致部分供应商无法如期支付货款。 这并非个例。自去年以来,多家在当地市场享有一定份额的区域型、中小型医药流通企业,或传统配送商,都出现了生存危机和经营困境,不乏有营收体量在TOP30里的上市公司,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合规问题双重挤压下逐渐边缘化。 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5-10年内,超60%的医药商业公司将面临生存危机。这背后,一条旧的产业逻辑正逐步失灵。 中康产业研究院最新预测,2025年中国药品终端市场销售规模约2万亿元,仍呈现负增长的冷峻态势,其中医院同比下降5.7%。依赖购销差价盈利的企业,正在承受生存压力。 首先来看一组数字。中国专注于医药流通业务的上市公司约22家,按照年报来看,22家公司2024年扣非归母净利润较上年下滑了10个百分点;收入增速、扣非净利润增速降至2017年来最低;另外,整体毛利率和净利率均有所下降。 其中,“4+N”格局中的4家千亿寡头——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华润医药、九州通,虽然地位孑然不动,但除了上药之外,各家企业的利润均不同程度承压。 “大哥”国药控股2024年出现上市来营收、净利润首次下滑情况。2025年上半年,国药控股净利润达53.37亿元,同比下降9.53%;其医药分销收入达2185.27亿元,下滑3.52%。 剩下的18家公司,多数为央企和地方国企、少数为民企,他们可谓是支撑起流通行业的中部力量,然其中大部分企业的日子都不太好过。 重药控股,于今年4月被查,系2023年年报存在信息披露违规问题;其利润率在近几年也持续走低。 海王生物,医药商业流通规模位居全国第9名,长期深陷业绩泥潭和债务困境,其耗时三年的国资重组“自救”计划落空,6月宣布终止控股股东变更为丝纺集团(实制人原拟变更为广东省人民政府)。 鹭燕医药,排名15,是福建最大的医药流通企业,高度依赖纯销模式,直接向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供货。上半年,其归母净利润达1.55亿元,同比下滑18.83%。 昔日几百亿体量的公司瑞康医药,5年来营收连续下滑,4年扣非净利润亏损,7月其资金操盘手又突然被查。最新财报显示,上半年该公司营收达35.44亿元,同比下降12.11%,归母净利润不到1亿,同比下降32.35%。中小型医药流通企业企业,接连“爆雷”,谁在“拖垮”地方医药流通龙头?请您明天接着收听。

    5 分鐘
  5. 6 天前

    抗VEGF赛道升级战已触发(下)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570 万名临床显著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381万名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我国庞大的患者基数,让这一赛道成为必争之地。市场潜力吸引着全类型参与者,形成多层次竞争格局。 一方面,是国内老牌选手的市场底盘。国内抗VEGF的先发者非康弘药业莫属。早在2013年11月,康柏西普就在国内获批上市,是全球第三款、国内首款国产VEGF单抗,也是国内仅次于雷珠单抗的第二款上市销售的VEGF单抗。它填补了国内眼底黄斑变性治疗药物的市场空白,也打破了高价进口药对中国眼科市场的垄断。 2019年至2023年,康柏西普连续5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人民币,分别为11.55亿元、10.87亿元、13.2亿元、13.66亿元、19.36亿元。2023年,康柏西普更是首次超越雷珠单抗,拿下2023年全国等级医院眼科用药销售额TOP10的第一名。2024年,其全年销售额为23.43亿元,同比增长20.98%,占公司总营收的52.61%。 另一方面,是多款类似药的步步紧追。过去很长时间以来,国产抗VEGF药物主要集中在仿制与类似药开发阶段。随着阿柏西普、雷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的关键专利陆续到期,国内生物类似药研发也进入收获期。齐鲁制药是类似药里一个不可忽视的强者。 2019年,齐鲁制药安可达获批上市,是国内首个获批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2023年12月,其研发的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上市。2024年8月,齐鲁制药的雷珠单抗注射液又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雷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使其成为国内眼科赛道的强将。此外,欧康维视与博安生物合作开发的OT-702也已申报上市。迈威生物和景泽生物的类似药处于III期临床阶段,并且国内还有多款生物类似物在研。 第三方势力则是本土创新药企押注的“下一代技术”,比如恒瑞、信达、奥赛康也纷纷聚焦在各自技术领域,希望分的一杯羹。 恒瑞的HR19034也属抗VEGF双抗,靶向VEGF两个不同表位以增强抑制效果。2024年完成II期临床,今年进入III期临床,与阿柏西普头对头比较,预计2026年提交上市申请。 信达生物在抗VEGF赛道也有布子。今年5月5日在美国召开的视觉与眼科研究协会2025年会上,信达生物口头报告了其全球首个创新型双靶点分子IBI302(抗VEGF-抗补体双功能),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中对比阿柏西普的II期研究结果。 奥赛康的ASKG712与罗氏的法瑞西单抗为相同靶点,同属于VEGF-A/Ang-2双特异性抗体,抑制血管渗漏并增强血管稳定性。今年5月奥赛康公布了I期临床数据,并计划2026年启动II期试验。 从康弘的初代突破到齐鲁的类似药追赶,从跨国药企的技术迭代到恒瑞、信达的创新押注,再到参天携荣昌的跨界入局,抗VEGF 赛道已集齐跨国巨头、本土龙头、创新 Biotech 等全类型玩家,竞争维度从“价格战”转向“技术战”“生态战”。未来,抗 VEGF 赛道的决胜关键,或许不在于 “打败对手”,而在于谁能率先突破现有治疗的天花板,让更多眼底病患者留住光明。因为对行业而言,激烈竞争将倒逼企业聚焦未被满足的需求:如更便捷的给药方式、更广泛的适应证覆盖、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6 分鐘
  6. 8月26日

    抗VEGF赛道升级战已触发(中)

    回顾抗VEGF眼科药物的发展历程,不难瞥见一些在这条赛道中致胜的趋势。 2006年,诺华的雷珠单抗获FDA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用于眼科的抗VEGF药物,其抗VEGF疗法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以前的治疗策略,也由此拉开了抗VEGF药物的竞争序幕。 自上市以来,雷珠单抗全球销售额便基本维持在年销售额30亿美元这个量级,2014年雷珠单抗迎来销售峰值,超40亿美元。直到2015年,再生元的阿柏西普凭借更合理的定价和优秀的疗效,全球销售额首度超越雷珠单抗,此后二者差距逐渐拉开。2020年,阿柏西普在全球的销售额接近80亿美元,而此时的雷珠单抗,全球销售额已回落至33.77亿美元。 单靶点VEGF药物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近些年,双靶点药物已逐渐成为抗VEGF药物治疗眼科疾病的重要研发方向之一,其中罗氏研发的法瑞西单抗一经上市就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2022年,法瑞西单抗上市,是目前唯一获批的双靶点VEGF眼科药物。凭借双靶点协同作用和长效优势,法瑞西单抗上市后增长迅猛,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44亿美元左右,上市三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68%。法瑞西单抗的市场策略聚焦于差异化技术优势,通过双靶点机制增强疗效并延长给药周期,预计未来两三年内可能超越阿柏西普成为市场领导者。法瑞西单抗的市场热度,暗示着眼底病治疗领域正步入双靶点时代的新篇章。 在眼底病中,黄斑下纤维化是导致视力不可逆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且是现有单一抗VEGF疗法长期治疗效果的瓶颈。荣昌生物与参天的交易的RC28-E其FGF靶点主要通过促进成纤维细胞活化、调节细胞外基质代谢和与炎症细胞相互作用等机制推动纤维化进展,有望成为改变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疾病预后的“规则改变者”。可见,参天拿下 RC28-E,不仅是产品补充,更是对眼科创新下一个窗口的押注。参天与荣昌的合作,意味着国内抗 VEGF 赛道再添重磅玩家。 罗氏、康弘盘踞,恒瑞、齐鲁紧追,参天携荣昌入局!想了解一触即发的抗VEGF赛道升级战,请您明天接着收听。

    4 分鐘
  7. 8月25日

    抗VEGF赛道升级战已触发(上)

    抗VEGF赛道竞争正迎来最激烈的升级时刻。 抗VEGF眼科药物赛场,战况再次升级。诺华的雷珠单抗作为全球首个眼科抗VEGF药物,曾创下年销超40亿美元的巅峰战绩,至今仍是市场重要玩家;罗氏的法瑞西单抗则以VEGF-A/Ang2双靶点优势异军突起,2024年销售额达44亿美元,上市三年复合增长率68%,正剑指市场第一。 两位老牌劲旅,一个是市场先发者,一个是规则改写者,两家先后构筑起稳固壁垒。聚焦至国内战场,本土力量已形成强势围剿之势。 康弘药业的康柏西普作为国产首款抗VEGF单抗,2024年销售额达23.43亿元,不仅打破进口垄断,更超越雷珠单抗登顶国内眼科用药榜首;齐鲁制药则凭借首款贝伐珠单抗、阿柏西普及雷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也快速切入市场分羹。在市场的激烈厮杀中,一个重磅BD合作又给这个赛道添了把火。8月19日,荣昌生物发布公告称,将VEGF/FGF融合蛋白RC28-E在大中华区、韩国、泰国、越南、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马来西亚的权益授权给参天制药。根据该协议,荣昌生物将获得2.5亿元预付款,5.2亿元开发及监管里程碑,5.25亿元销售里程碑,以及高个位数至双位数百分比的销售分成,协议总金额13.95亿元。无疑,当百年眼科巨头也跃跃欲试地“杀入”这条眼底病药物赛道,进口与国产的多强混战将更加激烈。 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及眼底疾病患者基数扩大,抗VEGF眼科药物也进入了更焦灼的竞争时代。据统计,2024年全球抗VEGF眼科药物市场规模约23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4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11%。 此外,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约130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200亿元,增速全球领先。 VEGF药物是当前眼底疾病的核心治疗手段。这是一类能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和增加血管通透性的信号分子。 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缺氧,缺氧环境刺激视网膜细胞大量分泌VEGF。因此,通过抑制VEGF活性,能减少渗漏和水肿,保护黄斑结构。抗VEGF药物的问世,使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眼底疾病治疗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截至目前,全球共有5款抗VEGF眼科药物获批上市,包括诺华的雷珠单抗、布西珠单抗、再生元的阿柏西普、康弘的康柏西普和罗氏的法瑞西单抗。其中,雷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是单靶点VEGF抑制剂,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靶点VEGF-A/B和PlGF,法瑞西单抗靶点VEGF-A和Ang2。 罗氏、康弘盘踞,恒瑞、齐鲁紧追,参天携荣昌入局!想了解一触即发的抗VEGF赛道升级战,请您明天接着收听。

    5 分鐘
  8. 8月22日

    新药进院“二次议价”困局何解?(三)

    虽然从政策层面已经把“医保数据支持创新药研发与支付”写入方向,但要全面普及推广,让这份目录真的落地,也有不少药企代表持观望态度。 另外,在相关制度文件中明确了,商保创新药目录是“价格协商”,既然是协商就需要有可解释、可复制的框架,让不同地区和不同险种之间有一致的尺度。 对于商保创新药目录落地的另一重要环节——医院来说,支付系统如何并联医保与商保结算,特药配送和院内使用如何衔接,都关乎商保创新药目录落地后的医患体验。有商保专家认为,商保创新药品目录能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录内药品在医院的实际使用状况。 若无法形成良好的协同机制,要么医院不积极使用,导致商保创新药目录形同虚设;要么医疗机构滥用药品,推高赔付率,造成亏损。商保公司应主动与医院对接,宣传目录内创新药,确保按协商价格采购、供应充足,并获取使用数据,包括病例、用量和疗效等,帮助医院合理用药。最好还能与医保局的信息系统打通,实现医保与商保数据互通和“一站式”结算,既便于掌握药品使用情况,也提升患者的服务体验。 虽然创新药在上市后通过谈判进入医保目录的数量越来越多、双通道政策也落地五年之久,但摆在台面上的一个依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医院准入,是创新药市场可及“最后一公里”的挑战。 在很多创新药企准入负责人眼中,医保、商保准入与支付的政策制度再好,如果无法突破这一瓶颈,也难以真正落地与惠民,让企业“寒了心”。 创新药进院的门槛是“药事委员会”的会议机制。创新药要进入医院药品目录,通常需要由药事会集体讨论与审批,然而很多医院召开频次极低,有的半年才开一次,有的甚至一年以上才开一次,导致新药进院严重滞后。 虽然如四川、广东等多地卫健委、医保局等主管部门已经明确医院应在创新药挂网后1个月内召开药事会、2个月内完成采购入院等时间要求,并且规定不得以形式上的指标限制(如药占比、药物目录数量、医保支付总额等)阻碍创新药入院,但掣肘依然存在。 长期以来,医院药品目录存在品种数量上限限制,如三级综合医院原则上不超过1500种、专科医院1200种等。这导致新增创新药进入需要踢出旧品种,形成“挤兑”效应,严重影响进院速度。 但即便进入了药事会的审议程序,医院仍可能以“药占比”“医保总额”“绩效考核压力”等为由限制使用创新药。虽然政策明确“国谈药不纳入药占比、DRG/DIP除外”,但地方执行有差异,医院面临基层财政压力、考核制度难以改造。更有甚者可能以“供应链管理费”“临床服务协议”“用药目录准入”为“筹码”与药企谈判或收取额外费用。 这也是商保创新药目录落地前,让创新药企业所担心的,政策虽然在推进,但医院端的准入环节,是创新药政策能否落地的杠杆。 政策端再次发力。今年7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推动创新药加快进入定点医药机构。鼓励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于药品目录更新公布后3个月内召开药事会,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药品配备或设立临时采购绿色通道,保障临床诊疗需求和患者合理用药权益。不得以医疗机构用药目录数量、药占比等为由影响创新药配备使用。医保目录内谈判药品和商保创新药目录内药品可不受“一品两规”限制。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需要政策的完善,也需要构建医院—医保—企业—商保之间的协作体系。如果进院这一环节无法优化,鼓励创新药的政策再多,也难真正惠及患者。 医保—商保双目录并进,有分析认为“最大的价值不在谁进了,而在于能不能真的落地”。产业界一直希冀的“保基本—促创新”的平衡,能不能真的从理念推到了可操作层面。

    6 分鐘

評分與評論

簡介

谭勇品读医药风云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