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医解药

Y博

欢迎来到说医解药,我是Y博,做了很多年免疫学研究的遗传学博士,进入黑暗产业界的科研民工,也写了几年科普。在这个“说医解药”播客里,我想和大家聊聊医学、医药、科研。

  1. 鹿角兔、食人蝇,美国“怪兽”背后的故事 Vol.36

    4D AGO

    鹿角兔、食人蝇,美国“怪兽”背后的故事 Vol.36

    大家好,欢迎来到新一期的说医解药,我们今天聊聊怪兽。美国最近不太平,先是出现了长角的怪物兔子,又是传出有人被食人蝇感染。这些听上去颇为奇幻的动物真的存在吗?可能出乎你的意料,它们不仅存在,还在医学、科学等方面地位显赫。 这期节目里,你会听到【🎤时间轴】: 00:16 兔子长角:传说中的鹿角兔 01:50 “角”来自病毒感染:棉尾兔乳头瘤病毒,CRPV 03:38 CRPV医学地位突出: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可以导致肿瘤的DNA病毒 05:21 兔子肿瘤助力HPV疫苗研发 07:01 兔子大部分时候也不会有事,CRPV基本局限在角质层 08:53 不同的兔子:家兔驯化自欧洲穴兔,与美洲常见的绵尾兔亲缘关系不近,兔科兔属的正宗兔子恰恰不叫兔子(Hare和Rabbit的区别) 11:18 食人蝇感染惊现美国 13:55 不吃腐肉吃鲜肉的螺旋蝇 14:19 新旧世界是什么?什么叫新世界猴,什么叫旧世界猴 16:41 螺旋蝇的生命周期,对畜牧业的冲击 19:03 靠培育苍蝇来打苍蝇:雌蝇只交配一次,大量释放绝育的雄蝇可以灭蝇 21:09 美国为什么看上巴拿马来建螺旋蝇边境墙:达连地堑(Darién Gap),全球最偏远的地方 23:16 死灰复燃,美国畜牧业受到严重威胁 26:08 破财消灾,美国如何打苍蝇:和时间赛跑 27:39 螺旋蝇为什么能恢复?美国最近一次暴发的经验 30:03 彩蛋环节:听众问答,露露娜娜怎么样了?肿瘤CTC检测是什么?

    34 min
  2. 用AI养生,养进了精神病病房,如何让AI提供靠谱的健康建议?Vol.35

    AUG 20

    用AI养生,养进了精神病病房,如何让AI提供靠谱的健康建议?Vol.35

    欢迎来到新一期的说医解药,随着ChatGPT等AI工具的流行,万事不决问AI成了新潮流,可是在医疗健康领域,这可能也带来危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位用AI养生,成功把自己养进精神病病房的美国大叔。 这期节目里,你会听到【🎤时间轴】: 00:00 AI进入医疗,潜力巨大可也带来困扰 01:44 ChatGPT把养生大叔送进精神病病房:60岁大叔怀疑被投毒 02:38 阴离子间隔偏低,大叔住院 阴离子间隔:血液中主要阳离子(钠+钾)-主要阴离子(氯+碳酸氢根);一般为8-16 mEq/L(这里播客里口误了;此外有不同计算方法,有的会将钾忽略,导致范围不同,而新的仪器也会让数值不同,原始论文里为4-12) 大叔的血检结果:氯偏高,阴离子间隔严重偏低 04:49 奇葩言行引来中毒怀疑 05:26 推测溴中毒,大叔被送到精神病病房 06:35 治疗奏效,大叔道出更多符合溴中毒的症状 07:37 曾经很普遍的溴中毒是什么 过量摄入溴会损伤神经细胞的细胞膜。20世纪初美国5-10%的精神病住院为溴中毒导致 09:23 靠ChatGPT养生,大叔养出了溴中毒 11:46 为何会被建议用溴取代氯? 我问ChatGPT用什么取代氯,得到的答复: 13:04 警惕AI内容场景缺失带来的错误建议 16:15 科学角度如何解答取代氯:高盐饮食显著增加高血压风险;减盐主要是减钠(推荐每天食盐摄入上限6克,对应2.3克钠) 19:10 一般的减盐方式:低钠盐(含氯化钾);其它调味品如香料替代部分盐 19:59 野蛮养生的大叔陷入AI陷阱 22:36 加彩蛋了,听众提问 问答1:氡气来自哪里?铀衰变(播客里说成了降解,放射性元素应为衰变) 问答2:有机大米砷会低吗?种植不解决大米的砷含量问题 问答3:基因检测有必要吗?看是什么检测 参考资料: 原始论文链接 欢迎留言加入听友群,你的讨论或许就会是下一期的彩蛋:

    31 min
  3. 【串台IQ老友说】既是“魔剪”也是“魔盒”,CRISPR如何编辑人类基因? Vol.34

    AUG 11

    【串台IQ老友说】既是“魔剪”也是“魔盒”,CRISPR如何编辑人类基因? Vol.34

    基因编辑是人类的生命奇迹还是潘多拉魔盒?2018年,贺建奎以“免疫艾滋病”为名,编辑了一对双胞胎的CCR5基因,引发了全球科学界的强烈谴责与伦理声讨。而在今年年初,美国婴儿KJ接受了全球首例个性化CRISPR基因编辑疗法,这一尝试被视作“医学奇迹”。同是基因编辑技术,为何两者引发的价值评判截然相反?​​基因治疗的伦理边界究竟何在?​​展望未来,基因科技是否会成为富人专属?又将颠覆哪些领域? 本期串台IQ老友说的播客,我们从KJ的案例到全球基因编辑和治疗的前沿进展,一同探索这场正在重塑医学未来的生命技术突破。 -嘉宾和主播- Y博,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遗传学博士 王志荣,美国乔治城大学生物学博士 莉莉安,《IQ老友说》主播 -精华highlight- 01:43 基因编辑如何帮助新生儿KJ“逆天改命”? 05:04 从玉米到人类,基因编辑是“蜜糖”还是“砒霜”? 07:26 基因治疗已经在CAR-T疗法、血友病、镰状细胞病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10:45 体细胞vs.生殖细胞,贺建奎编辑生殖细胞可能会打开“潘多拉的魔盒” 16:29 通过现有技术而非基因编辑,HIV感染者也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后代 20:22 嵌合体是怎样形成的?基因编辑过程中“脱靶”会导致什么后果? 23:44 华人科学家张锋对CRISPR-Cas9的应用是基因编辑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27:28 CRISPR技术的出现为基因编辑提供了“万能剪刀”的模板 29:41 如何区分基因治疗与基因编辑? 32:30 从转基因食品到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是如何演变的? 36:15 CRISPR是“瞄准镜”,Cas9则是“枪”,两者缺一不可 41:05 目前的基因编辑技术仅适用于小部分能够产生蛋白质的编码基因 44:20 高治疗费用+低容错率=医药行业在基因治疗方面有所退潮 51:34 哪些情形下,是更为适合做基因治疗的? 52:58 基因编辑“完美婴儿”目前的技术尚无法实现 57:54如何看待这种担心:基因编辑技术恐将成为富人的特权,加剧阶级分化 *本节目仅做信息交流之目的,嘉宾观点不代表任何公司立场 -制作团队- 沈旸、王心影、束菲滢 -IQ老友说- 这是一档IQVIA艾昆纬的谈话类播客节目,聚焦医疗行业,网罗多元视角,激发观点碰撞,探寻新鲜洞见,让我们一起在轻松话聊的氛围中,老友说医疗,有趣又有料! -关于IQVIA- IQVIA艾昆纬(纽交所代码:IQV)是全球领先的专注生命科学领域的高级分析、技术解决方案和临床研究服务供应商。IQVIA利用深入分析、前沿技术、大数据资源和广泛领域的专业知识,智能连接医疗生态的各个环节。IQVIA Connected IntelligenceTM快速敏锐地为客户提供强大的数据洞察,帮助客户加速创新医疗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进程,以更好的医疗成果惠及患者。IQVIA拥有约88,000名员工,足迹遍布100多个国家/地区。IQVIA帮助生物科技、医疗器械、制药公司、医学研究者、政府机关、支付方以及其他医疗利益相关方,获得对疾病、人类行为和科技进步更深入的理解,共同朝着治愈各类疾病的方向迈进。

    1h 7m
  4. 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如何困住了3位FDA高官 Vol.33

    AUG 6

    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如何困住了3位FDA高官 Vol.33

    2025年7月29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生物制品评价与研究中心(CBER)主任Vinay Prasad被媒体曝光去职。此时距5月6日Prasad执掌CBER不到3个月,大概创下了CBER主任最短任期纪录。 CBER负责审批、管理美国的生物制剂类药品,包括血液制剂、疫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在FDA的重要性仅次于负责绝大多数药品管理的药物评价和研究中心(CDER)。CBER主任也是FDA管理层核心。 Prasad的离任非常突然:上任后,他混得极为风光,除了CBER主任,还加上了FDA首席医学官与首席科学家头衔。似乎成了特朗普、小肯尼迪的让美国再度健康(MAHA)运动里的明星小将。这样一位炙手可热的高官,怎么就突然下课了呢?这和一家生物制药公司脱不了干系,更神奇的是,这家并非制药巨头的生物技术公司,不到10年间,“困”住了3位FDA高官。 这既是一个关于罕见病,患者权益的故事,也是一个考验药品监管原则的故事。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一个罕见病里多个药物的是是非非。 本期故事的一些关键角色: DMD:杜兴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一种主要影响男孩的罕见病,由DMD基因上的突变导致,经典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Sarepta:美国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罕见病,尤其是DMD的药物研发 Elevidys:治疗DMD的基因治疗,用AAV病毒载体引入一个小型DMD基因,目前接受过该药治疗的患者超过900人。其中已不能独立行走的DMD患者约150人,发生2例急性肝衰竭死亡 Zolgensma: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基因治疗,2019年上市,全球第一个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重磅药物的销售额标准)的基因治疗,2022年曝出2例急性肝衰竭死亡,当时接受该药治疗的患者总数约2300人 AAV:基因治疗里最常用的病毒载体,用于引入基因 Janet Woodcock:前FDA代理局长,曾长期管理CDER,在FDA现代化中居功至伟,但因2016年力排众议批准Sarepeta的第一个DMD药物受到非议 Peter Marks:前CBER主任,2025年3月因不满小肯尼迪的反疫苗立场离职。23年与24年两次力排众议,批准Elevidys的加速审批和全面批准以及人群扩展,受到非议 Vinay Prasad:前CBER主任,血液肿瘤医生背景,任内否决FDA科学家意见,缩小新冠疫苗适用人群。Elevidys肝衰竭风险引发关注后强力推动全面暂停Elevidys使用,引发特朗普阵营里多方极度不满,被特朗普点名下课 这期节目里,你会听到【🎙️时间轴】: 00:58 MAHA红人垮台:CBER是什么机构,CBER主任的江湖地位 05:09 杜兴氏肌肉营养不良症(DMD) Sarepta公司专注于DMD这种罕见病。DMD由编码Dystrophin蛋白(抗肌萎缩蛋白)的DMD基因突变导致。抗肌萎缩蛋白对维持肌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DMD患者中,由于抗肌萎缩蛋白不再有正常功能,肌肉会萎缩退化。 作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MD的普遍遗传规律是母亲携带突变的DMD基因,把突变基因传给了儿子,后者发病。每3000-5000名男孩中会有一人患病 08:30 “跳跃”的争议 Sarepta现在有4个药物获得FDA批准,全部针对DMD。3个属于外显子跳跃药物。Sarepta的第一个外显子跳跃药物eteplirsen申请上市时,FDA提出希望用随机对照试验显示eteplirsen确实改善了患者的身体状况。Sarepta则希望通过和历史对照比较、患者个人体验、以及患者体内开始表达外显子跳跃的蛋白,这些“另类”指标来证实有效性。 2016年,FDA召开外部专家会,专家投票反对批准eteplirsen。FDA内部科学家也不认可Sarepta提供的证据。但当时主管CDER的Janet Woodcock否决了FDA内部科学家意见,力排众议批准eteplirsen上市。这是Woodcock漫长职业生涯里最具争议的决定之一。 15:28 是非Elevidys:加速批准的争议;基因治疗的小庙装不下DMD这尊大佛;临床试验失败却获得转正 2023年,Sarepta的DMD基因治疗Elevidys获得FDA加速批准,用于4-5岁尚能行走的DMD患者。FDA的加速批准是基于生物标记物而非传统疗效的特殊审批模式,在Elevidys这里,是基于患者表达了该基因治疗引入的DMD蛋白。该标准充满争议。 更出人意料的是,后续3期临床试验失败后,FDA不仅没有撤回Elevidys的4-5岁尚能行走患者的加速审批,反而将其扩展到全年龄段能行走的患者并转正成为全面获批,同时另外增加了针对已无法行走的DMD患者的加速审批。该决定又是全凭一位FDA高官的力推——时任CBER主任Peter Marks。 22:42 DMD家属 作为罕见病,DMD患者组织拥有的惊人能量不在于人数众多,而在于这些少数人具有百分之百的专注与热情。 25:05 肝衰竭风险凸显 Elevidys这类基因治疗,是给患者引入大量病毒载体,这些病毒载体一方面可能激发强烈的免疫反应,另一方面往往会聚集到肝脏,综合在一起,存在不可忽视的肝脏毒性风险。 27:40 Elevidys危机急转直下 7月16日,在FDA的要求下,Sarepta给Elevidys加上了急性肝损伤与肝衰竭的黑框警告,这是FDA要求展示药物不良反应警告里最强的警告模式。 7月18日,FDA局长Martin Makary在接受澎博社采访时表示正在考虑是否要撤销Elevidys的上市许可。同一天,FDA联系Sarepta,要求其主动暂停Elevidys发货。当日晚,Sarepta发布新闻稿,拒绝FDA的停止供货要求,重申在可独立行走的DMD患者中,Elevidys没有遇到新的安全问题,因此应该继续为这部分患者提供药物。 7月21日,“为了维持与FDA的良好工作关系”,Sarepta宣布全面中止Elevidys在美国的发货,两天后,负责国际销售的合作伙伴罗氏宣布在国际市场也暂停销售。 无数次逆天改命的Sarepta似乎终于陷入了一个无法突破的重围。 31:29 风向突变 7月25日,FDA再度发表声明,表示巴西有1名8岁孩童接受Elevidys治疗后死亡,将对此启动调查。7月28日,仅仅过了一个周末,FDA宣布调查结束,巴西8岁男孩的死亡与Elevidys无关,同时允许恢复在具有自主行走能力的患者中使用Elevidys。7月29日,一直质疑Elevidys的Prasad被证实离职。 33:14 患者组织发力 Prasad主管CBER后,该机构的一些决定就与特朗普支持者以及MAHA阵营里不可小觑的right to try(试验权)势力有了冲突。Elevidys事发后,矛盾大暴发。而把这种理念冲突瞬间放大,整合多支原本并无交集的保守派力量,发起致命一击的,显然仰赖强大的DMD患者组织 38:04 Prasad的行为也难言科学 针对病毒载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肝脏毒性是所有AAV载体基因治疗的通病。仅因出现急性肝衰竭就要某个基因治疗下市,与过往基因治疗的管理方式矛盾。 2例肝衰竭病例都出现在已经不能行走的DMD患者中。Elevidys获批用于还能独立行走的患者更早,接受过该治疗的这类患者更多,超过700人,未发现肝衰竭。这种差异可能是和使用剂量有关。与绝大多数基因治疗一样,Elevidys按体重给药,失去独立行走能力的DMD患者年龄更大,体重更高,就会注射更多的药物,AAV病毒颗粒,也带来了更强免疫反应,以及肝毒性问题 FDA行动的一些时间点让其决策动机颇为可疑。FDA不是根据获得了新信息做决策,而是早就获得的信息,被媒体曝光后,通过决策来迎合舆论风向,或是趁着舆论风向来决策。 45:39 未必光明的未来 Prasad下台闹剧,反映的不仅是DMD患者组织以及试验权支持者对这届美国政府的影响力,更是这届美国政府,即便是FDA这样的专业机构,也被舆论裹挟。今天头条新闻是什么,就跟着走,明天新闻变了,决策也变了。 跟风不基于科学的管理模式,长远看不会利好医药行业,更关键的是,不会利好患者。 对于Elevidys这类备受关注的药物,监管者需要能隔绝“噪音”,这噪音可能是来自外界的压力,也可能是来自内心的偏见。Woodcock与Marks当年或许没能忽视外界的喧嚣,而如今Prasad则没能摈弃自己内心的成见。 困住3位高官的大概并非Sarepeta,而是自己。 49:35 剧透下期内容,顺便求金主包养:)

    51 min
  5. “痛得弯曲”,基孔肯雅疫情暴发,热带病离我们还有多远?Vol.32

    JUL 29

    “痛得弯曲”,基孔肯雅疫情暴发,热带病离我们还有多远?Vol.32

    截至7月24日,广东省佛山市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4000例。为做好蚊媒传染病防治工作,顺德区一村委会通知全村在家点蚊香。7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也发出警告,呼吁各国为可能的大规模暴发做好准备。基孔肯雅热,这个拗口、陌生的名字突然闯入我们的视野。基孔肯雅热是什么?类似基孔肯雅热的热带传染病疾病,与我们的距离是否在日渐缩小?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这期节目,你会听到【🎤时间轴】: 00:00 佛山基孔肯雅热疫情暴发 01:21 “痛得让身体蜷缩”的蚊媒病:除了少数情况下由母婴传播导致新生儿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均靠蚊子叮咬传播。 04:54 基孔肯雅热的一般发病过程:常见潜伏期4—8天,通常以突然的39℃以上高烧开始发病,之后出现肌肉疼痛以及特征性的关节痛、关节炎 06:03 与疟疾、登革热的区别:基孔肯雅热感染里没有明显症状的比例比较少,85%以上的感染者都会有症状;持续的关节痛在登革热里少见,在基孔肯雅热却很普遍(87-98%的患者存在关节痛)。 07:18 死亡率并不高:千分之一 07:42 感染基孔肯雅热后能获得持久免疫,不同于有经典ADE的登革热 08:38 不能小觑这千分之一的致死率;后遗症:20%的基孔肯雅热患者发病一年后仍遭受严重关节痛的折磨 09:41 基孔肯雅热对老人和幼儿威胁最大;本来就有关节疾病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关节痛以及关节痛一直持续成为后遗症 11:01 没有特效药 11:17 近年来两个基孔肯雅热疫苗获得FDA批准,但有局限性:儿童不适用,基孔肯雅热暴发的突然性也给疫苗使用带来困难 14:17 避免蚊虫叮咬是防止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最佳保护措施 14:43 不该再被忽视的“热带疾病”:包括基孔肯雅热在内,不少“被忽视的热带疾病”正在逐渐走出过去的地理范围限制 17:51 扩张地盘的蚊子:基孔肯雅等多种传染病的媒介伊蚊 埃及伊蚊(左)与白纹伊蚊(右,胸部有白线) 18:44 埃及伊蚊:基孔肯雅病毒的“青梅竹马”,如今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中国较少见,只有云南、广东、海南的部分地区有记录 19:48 白纹伊蚊:国内更容易碰到的伊蚊,也就是俗称的花蚊子;更适应白纹伊蚊的突变或许导致自2005年起,基孔肯雅热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 中国白纹伊蚊记录(左)与适应范围(右) 22:17 伊蚊不同于一般蚊子,在白天咬人;及伊蚊是室内室外都能活动,对室内环境适应很好,白纹伊蚊基本只在户外 24:15 白纹伊蚊传播病毒能力强的影响因素:飞行很安静,快速攻击式吸血 25:08 如何灭蚊:白纹伊蚊喜欢在静止的小型积水区域产卵;飞行能力弱,活动范围不超过200米;及时清理花盆等小型积水可以减少白纹伊蚊 26:39 面对不再“遥远”,逐步逼近的热带病,我们又能做什么? 28:00 致谢

    29 min
  6. 高果糖浆的是是非非,蔗糖可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水吗?Vol.31

    JUL 23

    高果糖浆的是是非非,蔗糖可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水吗?Vol.31

    2025年7月16日,特朗普宣称可口可乐公司同意在产品中使用蔗糖作为甜味剂,还号称蔗糖更好。 这蔗糖更好的背后,是近年来在食品领域面临很多非议的高果糖浆,不少民众视其为健康威胁。蔗糖与高果糖浆版可乐,谁才是真正的快乐水,更是永恒的争议。高果糖浆到底是什么?它真的很不健康吗?你知道吗,这个在你看来颇为陌生的名字,很可能是你一生里最多的甜味主角,而蔗糖版可乐里其实是检测不出蔗糖的。 今天我们聊点甜的,聊聊高果糖浆的是是非非,饮食中的添加糖问题,以及可乐用哪种糖的故事 你会听到【🎤时间轴】 00:00 引言:特朗普让可乐再度伟大的秘诀 00:58 高果糖浆历史:60年代黑科技 04:59 取代蔗糖的玉米“甜心” 常见高果糖浆分类: 09:06 高果糖浆为何能让可乐折腰 10:55 高果糖浆的成本优势 美国本土蔗糖价格被人为推高:深蓝色为美国粗糖价格,浅蓝色为国际粗糖价格,红色是国际粗糖价格加上进入美国时需要付的关税以及运输费用,也就是蔗糖进口到美国的潜在到岸价 13:16 高果糖浆的崛起: 你以为配华夫饼的是枫糖糖浆?想多了,高果糖浆+色素而已。可口可乐与百事自1984年起在美国用高果糖浆全面替代蔗糖 14:39 高果糖浆备受质疑的原因:加工食品都用它;食品造假也有它;蜂蜜的多种造假方式 18:34 蔗糖与高果糖浆在健康上类似,需要警惕游离糖 20:56 添加糖只有摄入上限建议,没有下限 FDA建议成人每天摄入添加糖不超过50克,2岁以下儿童彻底避免添加糖 22:22 软饮料是添加糖大户:可乐等软饮料占美国人摄入添加糖的16% 23:43 高果糖浆与蔗糖,两种可乐在健康上有区别吗? 高果糖浆版可乐果糖比例稍高;高果糖可能导致肝脏生成脂肪更多,果腹感弱诱发多食,但现实中没有观察到高果糖浆与蔗糖在健康上的区别 25:49 蔗糖的光环:可口可乐引入墨西哥可乐;百事推出怀旧系列 29:01 光环并不靠谱,蔗糖可乐里其实是测不出蔗糖的 29:58 可乐比水普及的墨西哥遭遇健康危机 31:25 美国可乐真没法全用蔗糖 32:18 找人一起承担添加糖吧

    34 min
  7. 铅对孩子有多毒?曾经被铬黄染色的孟加拉姜黄 Vol.30

    JUL 14

    铅对孩子有多毒?曾经被铬黄染色的孟加拉姜黄 Vol.30

    今天和大家聊一个沉重的话题:铅中毒,甘肃天水褐石培心幼儿园的233名幼童因幼儿园违规使用添加剂,出现血铅异常。我们今天会站在科学角度,分析铅对健康的危害,解读这次事件里血铅异常的严重性,以及异常血铅的可能成因。 你会听到【🎙️时间轴】: 00:00引言:血铅异常冲击对食品安全高度敏感的神经 01:23是血铅异常还是铅中毒? 血铅是如何检测的?哪些因素会造成检测误差?指尖采血与静脉血检测的区别 05:00血铅异常背后的风险:血铅没有安全范围,只有正常参考值 血铅超过100ug/L的健康危害非常明确,可即便低于100 ug/L这个当下中国未成年人血铅的正常参考值,铅仍能造成负面健康影响,比如学习能力下降 (澳大利亚健康机构对10ug/dL,即100ug/L以上血铅危害的总结) (美国儿科学会对10ug/dL,即100ug/L以下血铅危害的总结) 09:00 高血铅的治疗,中国需要更新血铅标准 铅的伤害不可逆。矫正高血铅最关键的就是前面说的找出暴露源,避免继续暴露,排铅会是漫长过程 11:27封杀铅来源后,血铅在下降 2001年中国禁止含铅汽油,2020年12月起,中国用于木材、墙面的油漆,铅含量上限开始执行90 ppm的标准 解析美国近年来的最大铅污染丑闻:更换水源如何让Flint陷入水危机 17:58如何理解一个难以理解的超标:我为什么推断是铬黄 幼儿园留样的食品中,三色红枣发糕、玉米卷肠包铅含量分别为1052毫克/千克、1340毫克/千克,即1052和1340ppm。不仅超过了中国室内油漆铅含量90ppm的上限,就算是汽车工业用的涂料,2020年12月起,中国执行的铅上限标准也是1000 ppm。 黄色含铅涂料中最为出名,用得最多的,无疑是铬黄,铬酸铅。铬酸铅涂料有一个很重要用途:道路线标记,大概是被限制最晚的含铅涂料之一 22:04姜黄里的铬黄:食品中非法添加铬黄等铅基色素有先例 2019年,纽约卫生机构一项跨度10年,来自41个国家近1500份香料的铅检测研究论文,31%的铅含量高于2 ppm,咖喱中最高的达到21000 ppm,姜黄粉最高2700 ppm,孜然最高1200 ppm 2024年的一篇论文分析了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的23个主要城市采集的356份姜黄样本,高于100 ppm的17份,最高达2935 ppm。其中铅含量超过18 ppm的样本里,铅与铬的分子比为1,与铬黄中铅铬比例一致,意味着超标极有可能来自故意添加铬黄,绝非环境中的铅污染 24:21孟加拉的选择 2014年,哈佛针对孟加拉国儿童做血液重金属污染检测时发现很多孩童血铅偏高,309名幼儿里78%血铅超过50 ug/L,27%甚至超过了100 ug/L,最高363 ug/L 研究人员确定是姜黄加工中非法添加铬黄后,引起孟加拉政府高度重视。政府介入后,市场里存在铅污染的姜黄比例从2019年的47%下降到0%,有直接证据显示使用铬黄的姜黄加工厂,2017年为30%,2021年为0% 28:50网络质疑铬黄不溶于水,没法作为糕点等食品的染料 非法加入铬黄给食品染色有很多先例。美国23年末24年初发现的肉桂风味苹果酱铅污染,也是不法商贩用铬黄给香料肉桂染色,被污染肉桂最高铅为5110ppm。孟加拉铬黄污染的姜黄,消费者也未发现口味异常 31:56 网络质疑铬黄不溶,不会被吸收,无法导致血铅升高 美国、孟加拉等地对染色姜黄的研究足以证明铬黄里的铅能被人体吸收,而且可以导致儿童出现较高的血铅 32:37 需要担心铬黄里的铬,导致铬中毒吗? 误解!铬不仅吸收弱于铅,代谢也快于铅。人体吸收的6价铬(铬黄中的铬形态),8小时左右就有60%经尿液排出。这些孩童面临严峻的铅中毒挑战,但他们的铬中毒危险并不大 35:24为什么在甘肃幼儿园血铅异常中,“环境污染说”不可信 37:25柠檬黄与柠檬铬黄 柠檬黄指食用柠檬黄,或者酒石黄,在美国也叫黄色5号,食品添加剂标号是E102,不含有铅 铬黄的成分是铬酸铅,在实际应用中会依据另外加入多少硫酸铅,区分出深铬黄、中铬黄、浅铬黄、柠檬铬黄 由于柠檬黄是食用色素,柠檬铬黄是受严格限制的含铅工业原料,在道义上,从卖家到电商平台,应该严格区分,避免造成混淆 39:48不用以身试毒!我们能计算铬黄对血铅的影响 从文献报道的铅利用率、铅摄入与血铅变化关系,通过推算,也能判断涉事糕点里的含铅量能否解释幼儿检测出的极高血铅 哈佛孟加拉姜黄研究计算得出铬黄的平均生物可及率为42.9%,79/80年苏格兰一项婴儿食物-血铅关系研究发现每天吸收1 ug铅,血铅上升0.52 ug/L 假设过去一段时间幼儿园的两种被查处糕点含铅量一直是1000 ppm,每克含铅1000 ug,平均每天摄入1克受污染糕点,可增加血铅1000*42.9%*0.52= 223 ug/L。有家长反映孩童在幼儿园一周顶多只吃这些糕点一回。假设一份糕点20克,一周1次摄入,平均每天近3克,完全可能出现当下发现的严重血铅超标 43:10难以理解的动机 匈牙利不法商贩在红椒粉里添加色素,与孟加拉姜黄中添加铬黄都有明确的逻辑动机,相比之下,甘肃幼儿园的行为不可理喻,需要进一步调查 48:09孟加拉国的姜黄故事告诉我们:贪婪、无知都可以制造灾难,这或许难以避免,但面对灾难,是去解决问题,还是去抹去问题,是可以选择的。而中国也应该早日更新血铅标准。 参考资料: 美国儿科学会总结铅的毒害 WHO总结铅的危害 CDC对血铅标准更新的解释 澳大利亚卫生机构总结铅的健康危害 2020年中国禁止含铅油漆 美国华盛顿州检查道路线油漆是否含有铬黄 欧洲道路线检测铬黄 匈牙利1990年代红椒粉铅中毒 纽约卫生机构跨度10年的香料铅污染研究 2024年南亚姜黄铅污染研究 孟加拉姜黄的故事 FDA调查苹果酱铅污染

    50 min
  8. 大米背后的健康危机:你知道如何给米饭解毒吗?Vol.29

    JUL 1

    大米背后的健康危机:你知道如何给米饭解毒吗?Vol.29

    对于健康而言,饮食的重要性一点都不亚于医药。今天和大家聊聊日常生活里一种常见食品的健康科普:水稻。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超过一半人口以水稻的种子,也就是米饭为主食,尤其在亚洲,说是民以“米”为天一点都不夸张。 最近,日本米荒引起热议。日本政府通过投放储备米,把大米价格压下来了一点,这些储备米是前几年生产的米,网上就有人担心这些“古米”不安全。国内其实也有过新米陈粮的争议,所以我们会聊聊稻米到底能存放多久。水稻背后其实还真有个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公共健康危机,尤其像主播这种在美国的,选米真得上点心,否则一不小心,吃饭变成吃砒霜。 在这期节目里,你会听到【🎤时间轴】: 00:00 民以米为天,水稻背后也有公共健康危机 01:44 日本米荒的原因:长期“减耕”以及产量突降碰上消费突增 60年代起,日本大米减产4成: 23年以前,日本大米负通胀,但面食通胀显著: 06:19 日本人对米饭的挑剔也增加了平抑米价的难度:储备米被质疑,进口米不受待见 08:57 古米(陈米)可以吃吗?有健康隐患吗? 大米更重要的是碾磨时间;作为含水量极低的碳水化合物,大米只要注意防潮,保质期可以很久(糙米由于有更多的蛋白质与脂质,比白米不耐保存)。我们大部分人其实也很少吃到新米 14:56 稻米种类大科普:你吃的是哪种米?水稻品种的关键: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比例 籼稻支链淀粉小于75%,粳稻80-85%,糯米超过95%,甚至能到100%。支链淀粉分叉多,更容易和其它分子结合,煮熟后有更强的糊化现象,吃上去更粘糯。但这也加速葡萄糖释放,使得升糖系数更高。煮米饭,粳米更好;炒饭时籼米颗粒分明,不会糊成一块,更优。 19:39 米虽香,也藏“毒”:大米的砷污染问题 水稻具有富集砷的能力。无机砷被WHO归为明确的致癌物,长期接触低剂量的无机砷会增加肺癌、膀胱癌、皮肤癌的风险。被污染的地下水和米饭,是饮食中砷的两大来源,日本当地研究显示64%的砷摄入来自大米。 22:38 吃饭致癌:真有可能 FDA分析:来自大米以及以大米为原料的加工食品的砷,在美国导致每百万人一辈子增加10例膀胱癌,29例肺癌。不同大米的砷含量有巨大差异:砷集中在麸这一层,糙米含砷量大于白米;种植地含砷高,大米含砷也会高 25:51 如何选米才能回避重金属 美国水稻种植最核心的东南产米区砷污染严重。 美国只在2021年限制婴幼儿食品里的麦片米粉等产品砷含量不得超过100ppb。中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都采用白米200ppb,糙米400ppb的砷含量上限。欧洲在2023年发布了更严格的标准,白米150ppb,糙米250ppb,婴幼儿、儿童食品的原料米100ppb。 很多婴幼儿食品会用大米为原料。而砷对婴幼儿、儿童的影响更大。所以大米中的砷污染问题在儿童食品上更为严峻。 在美国应避免买本土的长粒米(籼米),加州米与日韩等地进口米更安全。EPA的每天砷摄入上限是每千克体重0.3微克,日本较高的米饭摄入量下,人均摄入量是0.25。欧盟新建议是0.06,要达到估计得终身戒米。 32:27 中国米的砷含量也有地域差异,干饭得挑地方 33:33 如何给米饭减砷 改善种植方式可以减少稻谷里的砷,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米饭的砷污染威胁会变得更严重,将是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 烹饪时采用类似意大利面的煮法是目前最高效的减砷办法: 将大量水烧开(与生米比例:4比1) 加米,煮开5分钟后倒出所有水(这些水会带走很多砷) 加适量新水(与生米比例:2比1),加盖煮到水被全部吸收(大功告成,高价电饭锅退休) 38:16 总结与致谢(求金主包养啊:)) 延申阅读/参考资料: 2016年FDA的大米砷风险评估 2025年5月美国市场上大米砷含量检测结果 日本饮食砷摄入分析 中国各产地大米的砷含量分析 改良种植可减少水稻重金属污染 意大利面式煮饭法减砷 气候变化加剧水稻砷污染 中国农民日报2022年解释出售陈粮 新京报2015年报道以陈顶新背后,新米到底有多少

    41 min

Ratings & Reviews

5
out of 5
4 Ratings

About

欢迎来到说医解药,我是Y博,做了很多年免疫学研究的遗传学博士,进入黑暗产业界的科研民工,也写了几年科普。在这个“说医解药”播客里,我想和大家聊聊医学、医药、科研。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