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边笔记

K

始于一次人文通识教育的尝试,讨论一些也许不紧迫但重要的事情

  1. 08/12/2023

    【讲座018】《道德谱系学》第三篇:禁欲主义、痛苦与求真意志

    时间线: 00:00:13 前两次内容的回顾00:03:35 第三篇论文的主题以及尼采对其的概括00:08:55 尼采的自然主义00:12:54 尼采的视角主义00:17:44 视角主义与尼采的写作风格00:20:25 第三篇论文的结构以及第1节00:22:54 第三篇2-5节:艺术家(瓦格纳)的禁欲主义00:25:25 第三篇6-7节:叔本华的美学与「悲观主义」00:31:30 第三篇7-10节:禁欲主义对哲学家的意义00:37:31 第三篇11-13节:禁欲主义的自相矛盾与「维持生命」00:43:57 辨析:「肯定生命」与「维持生命」00:46:29 第三篇13-16节:祭司/牧羊人作为「病态」的强者00:50:34 第三篇16-22节:针对痛苦本身的禁欲主义疗法00:55:06 第三篇23-26节:科学与禁欲主义理想的关系01:10:07 第三篇27节:禁欲主义理想有可能被克服吗01:15:01 第三篇内容总结01:18:19 第三篇28节:《道德谱系学》的总结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可以见公众号(但是音质不太好),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讲座中引用的文本和逻辑梳理: 高贵者/主人:创造了主人道德 祭司:“道德上的奴隶起义”的始作俑者,创造了新道德(奴隶道德) 平庸者/奴隶:接受了新道德(奴隶道德) 祭司蕴含着“不健康”的元素,使他们“远离行动”(一,6) 禁欲主义理想:否定感官知觉、本能、生命、现实世界 第三篇论文意在回答如下问题:禁欲主义理想、祭司理想的巨大权力来自哪里,尽管这种理想是绝对有害的理想,是一种求终结的意志,一种颓废理想。答案是:并不是因为上帝在教士背后活动(这是人们多半相信的),而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因为它是迄今为止唯一的理想,因为它不曾有过任何竞争对手。“因为人宁可意愿虚无,也不愿无所意愿”……主要是缺乏一种相反的理想——直到查拉图斯特拉出现。 ——尼采《瞧,这个人》(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 Lieber will noch der Mensch das Nichts wollen, als nicht wollen. Man would rather will nothingness than not will. “心灵的痛苦(der seelische Schmerz)”(三,16) die tiefe Depression, die bleierne Ermüdung, die schwarze Traurigkeit “深刻的抑郁、沉重的疲惫、黑色的悲伤”(三,17) 心灵的痛苦不是事实,而是解释(三,16) 不能摆脱心灵的痛苦,原因不在于“心灵”,而在于“肚子”;这是一种“消化不良”(三,16) “情感用药法(Affekt-Medikation)”不可能真正有效(三,16) 所有的观察和认识都是带有视角的(perspektivisch)(三,12) “客观性”不是“无利害心的直观”,而是“有能力支配自己的赞成与反对意见,有能力公开或搁置自己的意见”(三,12) 我们应该“将视角与情绪解释的多样性应用于认识领域”(三,12) 他那映照一切和总是自己擦得很亮的灵魂已不知道如何肯定,已不知道如何否定;他不发号施令;他也不搞破坏……他不超过任何人,也不落后于任何人。他对一切都采取极其超然的态度……他是一件工具,可以说是个奴隶,当然是那种最受人尊敬的奴隶,但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没有任何想成为主人而必须具备的那种英勇果敢、坚强有力、以我为中心的气质;而只不过是陶工使用的柔软的、空心的、精巧的、可移动的模板,要用某种内容和框架使其“成形”。 ——尼采《善恶的彼岸》(207) 第一部分(1–10):禁欲主义理想对不同群体的意义 第二部分(11–22):禁欲主义的祭司 第三部分(23–28):禁欲主义理想的当下与未来 无忧无虑、乐于嘲讽、刚强有力——这就是智慧对我们的期望;智慧是个女人,她永远只爱战士。(三,1) 在艺术家看来:无所意味或者意味太多(三,1) 在哲人和学者看来:高级精神活动所需的最有利条件(三,1) 在祭司看来:行使权力的最佳工具(三,1) 禁欲主义理想表现出人类意志的基本事实:“人宁可意愿虚无,也不愿无所意愿”(三,1) 瓦格纳晚年转向禁欲主义(三,2) 早年构思《路德的婚礼》是瓦格纳最强盛、最勇敢的时光,既颂扬贞洁,又赞美性欲,两者并不必然对立(三,2) 晚年的《帕西法尔》彻底转向禁欲主义——除非它是讽刺剧(三,3) 艺术家不等于其作品(三,4) 荷马不是阿喀琉斯,否则就不会塑造阿喀琉斯(三,4) 艺术家所创造的永远不是他自己,这是永恒的“失真”(三,4) 艺术家不具备独立精神(三,5) 艺术家总是某种道德、哲学或宗教的仆从(三,5) 瓦格纳信奉叔本华哲学,所以转向禁欲主义(三,5) 叔本华继承了康德的美学思想,但又与康德完全不同(三,6) 康德:美是无利害心的(三,6) 叔本华:正因为美是无利害心的,它才能把我们从痛苦中解救出来(三,6) 欲望是经久不息的,需求可以至于无穷。而满足却是时间很短的……何况这种最后的满足本身甚至也是假的,已经满足的愿望立刻让位于新的愿望;两者都是错误——前者是已经认识到的,后者是尚未认识到的。任何获得的欲望对象都不能给予持久的满足,只能提供短暂的快感;它就像是给乞丐施舍的救济金,今天维持生命,以便把痛苦延长至明天。所以,只要我们的意识依然被意志所充满,只要我们还听命于欲望,以及与之相伴的期待和恐惧,只要我们还是欲求的主体,那么,我们就永远也得不到持久的幸福,也得不到安宁。至于我们是追求,还是逃避,是害怕灾祸,还是争取享乐,本质上都是一回事。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三,38) 当外界因素或内在倾向突然将我们从无尽的欲望之流中解放出来,让我们从意志的奴役中解脱,我们的注意力便不再集中于欲望的动因,而是放在事物本身,摆脱了与意志的关联,以客观方式观察事物……突然间,我们一直寻求的平静,在欲望的旧路上一直无法获得的平静,自动来到我们身边,我们感到十足的愉快。这就是没有痛苦的状态,伊壁鸠鲁称之为至善和神的境界;因为我们暂时免于被可悲的意志所驱使……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三,38) 叔本华的(禁欲主义)美学包含强烈的“利害心”:欲求摆脱折磨(三,6) 叔本华的“敌人”(比如黑格尔)让他保持愉悦和乐观(三,7) 哲学家普遍的禁欲主义倾向,是为了争取“最佳生存条件”(三,7) 哲学家需要摆脱日常琐事,婚姻阻碍哲学家追求“最佳生存环境”(三,7 – 8) 哲学家禁欲实际上是把冲动导向了精神层面(三,8) 禁欲主义既是精神活动的“有益条件”,也是这种活动“最自然的结果”(三,9) 最早的哲学家通过“自我折磨”来赢得他人的敬畏和自我敬畏;没有禁欲主义的外壳,哲学不可能长期存在(三,10) 禁欲主义是自相矛盾的(三,11) 禁欲主义把生命当作“通往另一种存在的桥梁”(三,11) 禁欲主义是“想要统治生命本身”的意志(三,11) 禁欲主义“用力量堵住力量的源泉”,是一种“自愿的自我分裂”(三,11) 从生理学视角看,这个“以生命反对生命”的矛盾只是表面上的(三,13) 禁欲主义源于“正在退化的生命”自我保护/拯救的本能(三,13) 正在退化的生命(degenerierenden Lebens):部分生理障碍和疲劳 + 最深层的生命本能保存完好(三,13) 禁欲主义理想是维持生命、反抗死亡的方法(三,13) 证据:禁欲主义理想总是兴盛于人被“驯化”的文明之地(三,13) “渴求在别处存在”反而让祭司创造出“在此处存在”的条件,像“牧羊人”一样保住了奴隶/失败者/羊群的存在(三,13) 祭司是“伟大的生命维护力量与肯定力量中的一部分”(三,13) 肯定生命:肯定他者性(otherness),与他者对抗但不欲求消灭他者;肯定冲突,并在冲突之中塑造自我;对生命的整体肯定 维持生命:对自己这种特定生命形式的肯定;对生命的局部肯定 人是病态的动物(三,13) 人比其他动物都更多病、更动摇、更易变化、更不确定(三,13) 人比其他所有动物都更敢作敢为、更能够革新、更桀骜不驯、更勇于向命运挑战;人永远憧憬着未来(三,13) 高贵者/主人:健康 + 强 祭司/牧羊人:病态 + 强 奴隶/失败者/羊群:病态 + 弱(三,15) 高贵者无法“治疗”羊群(三,14) 病人必须由病人治疗:祭司“治疗”羊群(三,15) 祭司保护羊群,反对高贵者,同时也反对羊群(三,15) 羊群中积聚着怨恨,祭司是“怨恨方向的改变者”(三,15) 祭司使羊群变得无害,让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监控、自我克服(三,16) “情感用药法(Affekt-Medikation)”不可能真正有效(三,16) 祭司的治疗只针对痛苦本身,不指向根源,但确实具有创造性(三,17) 疗法一:把生命感觉本身压到最低点(三,17) 疗法二:机械性的活动(三,18) 疗法三:容易得到且可被常规化的微小快乐(三,18) 疗法四:互助团体与群体组织(三,18) 疗法五:情感的放纵(Ausschweifung des Gefühls

    1h 24m
  2. 02/25/2023

    【讲座017】《道德谱系学》第二篇:内疚、残酷与权力意志

    时间线: 00:00:13 上次内容的回顾00:01:56 补充:阿喀琉斯与「心灵伟大 μεγαλοψυχία」00:08:24 「良心谴责 Schlechtes Gewissen」与「负罪 Schuld」00:10:38 尼采自己对第二篇论文的概括00:12:01 第二篇1-3节:独立自主的个体00:17:00 第二篇4-7节:残酷00:23:14 第二篇8-11节:正义00:33:08 第二篇12-15节:刑罚00:39:15 补充:福柯《规训与惩罚》00:41:35 第二篇16-18节:良心谴责00:47:54 补充: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00:51:44 第二篇19-23节:宗教00:58:09 第二篇24-25节:出路01:03:18 第二篇内容总结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可以见公众号(但是音质不太好),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讲座中引用的文本和逻辑梳理: 人类的倒退(Rückgang der Menschheit)!(一,11)平庸者/奴隶体现了“人类的倒退”:“蛆虫一样的人”、“温驯的人”、“不可救药的平庸者”、“令人讨厌的家伙(Unerquickliche)”(一,11)欧洲人的渺小化和平庸化,没有什么东西再试图变得伟大(一,12)虚无主义(Nihilismus):对人感到厌倦(一,12) 他们很聪明,所有发生过的事,他们都知道:所以他们的嘲讽无休无止。他们还互相争吵,但很快又和好——否则会影响他们的消化。他们白天有白天的小乐趣,夜晚有夜晚的小乐趣:可是他们注重健康。“我们发明了幸福。”——那些末等人说着,眨眨眼睛。————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查拉图斯特拉的前言》) 我的母亲、银足的忒提斯曾经告诉我,有两种命运引导我走向死亡的终点。要是我留在这里,在特洛伊城外作战,我就会丧失回家的机会,但名声将不朽;要是我回家,到达亲爱的故邦土地,我就会失去美好名声,性命却长久,死亡的终点不会很快来到我这里。——荷马《伊利亚特》(IX,410 – 416) μεγαλοψυχία(megalopsychia,greatness of soul,心灵伟大) 心灵伟大之人是自视重要,也配得上那种重要性的人……心灵伟大似乎是德性之首……所以做一个真正心灵伟大之人很难,因为没有崇高就不可能心灵伟大……他既不会因为好运而过度高兴,也不会因为厄运而过度痛苦。因为,甚至荣誉对于他也好像算不上是重大的事物。而把荣誉都看得不重要的人也会把其他事物看得不重要。所以心灵伟大之人往往被认为是目空一切……心灵伟大之人蔑视别人是有道理的(他的判断真实),可是多数人却是没有根据地蔑视别人。心灵伟大之人不纠缠琐碎的事情,也不喜欢去冒险。因为值得他看重的事物很少。但是他可以面对重大的危险。当他面对这种危险时,他会不惜生命。因为他认为,不能为活着而什么都牺牲掉。他乐于给人以好处,而羞于受人好处……他也不会记恨什么。因为心灵伟大之人不会记着那么多过去的事情,尤其是别人对他所做的不公正的事情,而宁愿忘了它们。——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IV,3) 第二篇论文给出良心的心理学:良心并不像人们多半相信的那样,是“人心中上帝的声音”,——它是残酷的本能,这种本能在再也不能向外发泄之后就掉头转向自己。在这里,残酷作为最古老、最必不可少的文化根基之一,首次得以昭示。——尼采《瞧,这个人》(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 遗忘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力量(二,1)“意识的门窗”暂时关闭,不受“噪音和纷争的干扰”,为新事物保留空间(二,1)没有遗忘,就没有幸福、没有欢乐、没有希望(二,1)遗忘机制的失灵,就仿佛是“消化不良”(二,1) “习俗的道德性和社会的强制”让人变得“有规律性”、“可被估算”(二,2)记忆术(Mnemotechnik):“只有不断引起疼痛的东西,才能保留在记忆中”(二,3)人们需要克服遗忘本能,不被“瞬间的激情与欲望”支配,以适应社会生活(二,3) “独立自主的个体”是社会与道德强制力量的最终产物(二,2)内化了社会习俗,从而摆脱了习俗的束缚,变得“自律”而“自由”(二,2)能够“做出承诺”并为之负责,这种能力成了新的本能,名为“良心”(二,2) 惩罚作为一种回报/补偿,与“自由意志假设”无关(二,4)“犯罪者应受惩罚,因为他本可以采取其他行动”是很晚才出现的观点(二,4)负罪(Schuld)与债务(Schulden)有关(二,4)契约里的特殊条款:若还不上债,就要把其他东西交给债主以抵债,或者允许债主“任意侮辱和折磨债务人的躯体”(二,5)奇特的逻辑(二,5):损失与疼痛相等价(二,4);残酷让债主获得权力感(二,5) 不残酷则无欢庆(二,6)残酷构成了“人类最古老、最原初的节庆欢乐”(二,6)“看别人受苦很愉快,让别人受苦则更加愉快”(二,6)让人无法接受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痛苦的无意义”(二,7)“诸神被想象成残酷戏剧的爱好者”(二,7)在今天,对残酷的兴趣并未消失,而是被“崇高化”和“细腻化”了(二,7) 社群与成员的关系,类似债主与债务人的关系(二,9)成员受到社群的保护和照料,把自己抵押给社群,承担相应的义务(二,9)犯罪者(债务人)非但不偿还获得的好处,还伤害社群(债主),于是犯罪者被社群放逐,失去了获得的好处,而且野蛮环境中的危险会提醒他这些好处的意义(二,9)社群实力增强后,犯罪行为的危险性降低,犯罪者甚至能得到社群的保护(二,10)债主越富有,就越人道;极端情况就是“不再惩罚犯罪者”,这是正义的“自我扬弃”,也被称为“仁慈(Gnade)”,这是最有权力者的特权(二,10) 正义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与怨恨(ressentiment)无关(二,11)强势方试图打消弱势方的怨恨:带走怨恨对象、强制要求和解、立法(二,11)立法:强势方制定规则,把犯罪当作对法律的亵渎,把感受从伤害处转移开(二,11)法律秩序没有独立性和普遍性,法律状态是创造更大权力单位的手段(二,11)生命本质上以“伤害、压迫、剥削、毁灭”的方式起作用,它们本身不“非法”(二,11)初级阶段的正义:力量均等者之间相互理解协调,同时强迫弱者内部达成和解(二,8) 刑罚的起源(Ursprung)和目的(Zweck)有区别(二,12)一个事物的成因问题与它的最终效果/实际使用问题有天壤之别(二,12)不能认为刑罚(Strafe)是为了惩罚(Strafen)才发明的(二,12)必须区分刑罚的“相对持久性”和“流动变化性”(二,13)“刑罚”这个概念是多种意义的综合(Synthesis)(二,13) 刑罚无法唤起受罚者的负罪感(Gefühl der Schuld)(二,14)刑罚使人坚强而冷酷,增强了人的反抗能力,阻止了负罪感的发展(二,14)受罚者感受不到“内在痛苦”,刑罚对他来说只是“意外事件”(二,14)受罚者想的是“这次的事情意外地败露了”,而不是“我真不该那么做”(二,15)刑罚只会让人更加谨慎、更加多疑、更加诡秘地行事(二,15) 在过去两百年间,刑罚的严峻性不断减弱,这是法律史学家所谙熟的现象。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笼统地视之为一种数量现象:更少的残忍,更少的痛苦,更多的仁爱,更多的尊重,更多的“人道”。实际上,伴随这些变化的,是惩罚运作对象的置换。那么,惩罚强度是否减轻了呢?结果或许如此。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惩罚对象发生了变化……惩罚景观的旧伙伴——肉体和鲜血——隐退了。一个新角色戴着面具登上舞台……在欧洲建立了新的刑罚体系的一百五十至两百年间,法官借助于一种渊源久远的进程,逐渐开始审判罪行之外的东西,即罪犯的“灵魂”……灵魂是肉体的监狱。——福柯《规训与惩罚》(一,1) 良心谴责是一种重病(二,16)内向化(Verinnerlichung):一切不向外在倾泻的本能转向内在,产生“灵魂”(二,16)敌意、残忍、迫害欲、攻击欲、猎奇欲、破坏欲……转而反对这些本能的拥有者(二,16) 权力意志:塑造形式(formbildend)与施加暴力(vergewaltigend)(二,18)强者/主人:天生的组织者,创造和推进形式,征服、驾驭、发号施令(二,17)弱者/奴隶:只能给自己烙上某种意志,为自己制造痛苦,并以此为乐(二,18) 一些十分重要的事情发生了,这是我们永远无法猜测到的、但又非常显而易见的事情。人的进攻性是向内投射的,经过了内化;事实上,进攻性被发送回了它的起源地——即,它被指向了个体自己的自我。在那里,进攻性被一部分自我所接管,而这部分自我则以超我自居从而凌驾并对立于自我的其他部分。现在,这部分自我又以良心的形式,准备采取同样严厉的进攻性来反对自我,而自我本来打算在其他的、外部的个体身上满足这种进攻性。在严厉的超我和附属于超我的自我之间形成的张力被我们称为负罪感;它将自己表现为一种对惩罚的需要。——弗洛伊德

    1h 10m
  3. 01/14/2023

    【讲座016】《道德谱系学》第一篇:主奴道德、怨恨与虚无主义

    时间线: 00:00:13 尼采不需要引言00:02:07 尼采生平以及三个时间点00:04:32 《道德谱系学》与「谱系学」00:07:36 第一篇的核心内容00:10:39 前言:《道德谱系学》的问题意识00:16:31 第一篇1-5节:高贵者的道德00:19:46 第一篇6-7节:祭司之「纯洁」与「道德上的奴隶起义」00:26:46 第一篇8-10节:司汤达、基拉尔与有毒的「怨恨」00:34:14 「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00:36:35 第一篇11-12节:「人类的倒退」与虚无主义00:40:33 第一篇13节:主体/行动者不存在00:46:32 第一篇14-15节:「奴隶道德」的制造00:49:38 第一篇16-17节:两种道德的斗争00:55:22 第一篇内容总结与阅读尼采的心态问题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可以见公众号(但是音质不太好),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讲座中引用的文本和逻辑梳理: “可以加以定义的东西,只能是没有历史的东西。”(二,13)第一篇论文的真理是基督教的心理学:基督教之诞生源于怨恨精神,并不像人们多半相信的那样源于“精神”……——尼采《瞧,这个人》(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我们并无自知之明。我们是认识者,但我们并不认识自己……我们天生就是精神世界里的蜜蜂,振翅撷蜜,营营嗡嗡,忙忙碌碌,我们的心里真正关心的只有一件事——一定要带东西“回家”。至于生命(Leben),即所谓的“体验”(Erlebnisse),我们当中曾有谁于此认真对待?(前言,1)事实上,在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时,关于恶的起源问题就已经在困扰我了……我把我的第一篇文字游戏和第一篇哲学习作献给了这个问题——至于我那时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我很合理地将荣耀给了上帝,将他作为恶之父。(前言,3)一点历史学和语文学上的训练,包括天生对于心理学问题的挑剔意识,这些很快就把我的问题转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类是在什么条件下为自身发明了善与恶的价值判断?而这些价值判断本身又有什么价值?迄今为止,它们是阻碍还是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它们是否乃是生活困顿、贫乏与蜕化的标志?还是恰恰相反,在它们身上反映出的乃是生活的充盈、强力与意志,抑或是生活的勇气、信心和未来?(前言,3)……这本小册子的题目是《道德感觉的起源》,作者是保罗·雷伊博士,1877年出版。我或许从未读到过这样一本书,里面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结论,我都无法苟同……(前言,4)其实,无论是来自于我本人还是其他人的关于道德起源的假说(或者,更为确切地说:关于道德起源的假设只是达到某一目的的诸多手段之一),对于那时的我而言,都远远没有另外一些事情来得重要。对我来说,道德的价值才是我真正关心的东西……(前言,5)在这里,我看到了人类的巨大危险,它带给人类最崇高的引诱与诱惑——人类将被引向何处呢?走向虚无?——正是在这里,我看到了末日的来临,看到了停滞,看到了回顾往事的倦怠,看到了反对生命的意志,看到了关于临终疾病的征兆,它温柔而又忧伤:这种同情式的道德传播得越来越广,甚至连哲人们也被波及,并因此染病。(前言,5)现在让我们大声把它说出来,这个新要求:我们必须批判道德的价值,必须首先对道德价值本身的价值提出疑问……(前言,6)假如在“善”中也包含着衰落的征兆,包含着某种危险、诱惑和毒药,还包含着以牺牲未来为代价换取现在满足的麻醉剂的话,情况会怎样呢?也许会变得更舒适,更安全,但也更卑微、更低级?……(前言,6)如果有人读不懂本文,而且觉得这些言论听起来很刺耳,那么在我看来,这不一定要归咎于我。这篇文章已经足够清楚,当然有一个前提,我所设定的前提是,人们首先读过我以前的论著,并且在阅读时肯下功夫:事实上,那些论著并不易懂。例如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果有人读了这本书,却未曾被里面的每一句话所深深伤害(verwundet),同时也未曾为之深深着迷(entzückt),那么这样的人我绝不会承认他读懂了。(前言,8)所以“读懂”我的书还需要时间——那就是人们绝不能像“现代人”那样,而是必须像奶牛一样:学会反刍(Wiederkäuen)……(前言,8)“好” 并不是回应性的:它来自“好行为”的发出者,而非承受者(一,2)“保持距离的狂热(Pathos der Distanz)”(一,2)高贵者(卓越者)创造价值并为之命名:他们判定自己的行为是“好”的,同时,判定他们之外的人的行为是“坏”的(一,2)“政治优越的观念总是引起一种精神优越的观念”(一,6)最初完全是“非象征性的”:纯洁 = 洗澡、不吃不干净的食物等等(一,6)很快“内向化(verinnerlichen)”和“尖锐化(verschärfen)”(一,6)祭司蕴含着“不健康”的元素,使他们“远离行动”(一,6)一切都变得危险:高傲、复仇、机敏、放荡、爱情、统治欲、美德、疾病(一,6)人也因此变得有趣,人的灵魂也因此获得了深度(一,6)高贵祭司的价值很容易脱离高贵者的价值,向其对立面发展(一,7)高贵者 -> 好(高贵)、坏(平庸)这一价值判断的前提是“强壮有力的体魄,勃发的、富余的、满溢而出的健康”(一,7)高贵的祭司 -> 好(纯洁)、坏(不纯洁)祭司是“最邪恶的敌人”,因为他们最“虚弱无能”(一,7)犹太人:祭司化的民族(一,7)改变敌人的价值观,采取最精神性的复仇行动(一,7)倒转了高贵者的价值观:高贵者邪恶,无能者善良(一,7)“人们都知道,是谁继承了犹太人这种颠覆的价值观”(一,7)犹太人是“道德上的奴隶起义”的始作俑者(一,7)道德上的奴隶起义(一,7):平庸者/奴隶 -> 恶(高贵)、善(不高贵)这种仇恨深刻而精细,因为它能创造理想,改变价值(一,8)从这种仇恨之中,生长出“爱”(一,8)怨恨(Ressentiment) -> 道德上的奴隶起义(一,10)怨恨 = 复仇欲望 + 无能:无法做出行动,只能在幻想中获得补偿(一,10)从根本上说是回应性的,必须先有外界刺激(一,10)如果高贵者也有怨恨的话,那他也会迅速发泄并耗尽这个怨恨,不会中毒(一,10)那里,在它那个极端恶劣的、臭不可闻的地下室里,我们这只受人侮辱、惨遭毒打和被人讥诮的耗子,便立刻陷入一种冷酷、恶毒,主要是无休止的怨愤之中。它会连续四十年一点一滴地回想起它受过的一切侮辱,直到最后一个让它感到奇耻大辱的细节,而且每次还凭借自己的想象故意增添一些更加可耻的细节来恶毒地撩拨自己和刺激自己。它自己也将为自己的想象感到羞耻,但它还是把一切细加回味,逐一琢磨,还凭空捏造,把一些不曾发生过的事硬加到自己头上,借口是“莫须有”,因此它什么也不宽恕。也许,它会动手报复,但常常是鸡零狗碎,小打小闹,躲在炉子后面,偷偷摸摸,连它自己都不相信它有资格报复,更不相信它的报复会取得成功,而且它预先知道,由于它的这种想要报复的企图,它本身所受的痛苦将会百倍于它想要报复的人,而被它报复的那人恐怕连感觉都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一,3)在神样的阿喀琉斯哭够,啼泣的欲望/从他的心里和身上完全消退以后,/他立刻从椅子上跳起,把老人搀扶起来……——荷马《伊利亚特》(XXIV,513 – 515)主人道德:对自己说“是”;奴隶道德:对外界说“不”(一,10 – 11)同样是这些人(高贵者):他们一方面受到风俗、信仰、习惯、感激情绪的限制,同时也更多地受到彼此之间的互相监视与嫉妒的严格限制;另一方面,他们在相互关系中又表现出极大的相互体谅、自我克制、体贴、忠诚、自豪和友情……(一,11)人类的倒退(Rückgang der Menschheit)(一,11)文明 = 把“人”驯化为温顺的、有教养的动物?(一,11)怨恨 = 文明(用来驯服高贵理念)的工具?(一,11)平庸者/奴隶体现了“人类的倒退”:“蛆虫一样的人”、“温驯的人”、“不可救药的平庸者”、“令人讨厌的家伙(Unerquickliche)”(一,11)“那个我无法独自应付的、令我窒息和煎熬的东西?是污浊的空气,正是污浊的空气!”(一,12)欧洲人的渺小化和平庸化,没有什么东西再试图变得伟大(一,12)虚无主义(Nihilismus):对人感到厌倦(一,12)这个欧罗巴,还蒙在鼓里,全然不知它总是处在千钧一发、岌岌可危的境地。如今,它遭遇来自俄国与美国的巨大的两面夹击,就形而上的方面来看,俄国与美国二者其实是相同的,即相同的发了狂一般的运作技术和相同的肆无忌惮的民众组织……如果拳击手被奉为民族英雄;如果成千上万人的群众集会成为一种盛典,那么……为了什么?走向哪里?还干什么?……正发生着一种世界的没落。这一世界没落的本质性表现就是:诸神的逃遁,地球的毁灭,

    1h 3m
  4. 08/29/2022

    【对谈007】一个月,我学会了阿拉伯语的字母表

    嘉宾:Dylan 时间线: 00:02:36 了解阿拉伯语有什么意义00:06:32 东方主义的问题00:11:16 「撒哈拉」就是「沙漠」的意思00:14:08 阿拉伯语与「阿拉伯」的关系00:16:32 阿拉伯语方言与标准语00:19:58 阿拉伯语、波斯语,以及中东其他语言00:23:23 语言与文字是两回事00:26:59 语言的谱系学分类和类型学分类00:27:35 「英语属于拉丁语系」是错误说法00:29:33 类型学分类的例子00:32:02 分析语与综合语,综合语中的屈折语与黏着语00:34:56 屈折变化:变位与变格00:36:24 阿语动词现在时的14个变位00:39:15 阿语名词变格00:42:15 正偏组合(属格作定语)与形容词作定语00:46:11 根母与词型00:51:44 algebra(代数)与alcohol(酒精)00:56:04 书写系统的(不完全)分类00:59:51 阿拉伯字母与书法01:02:42 阿语发音的特点:大舌音、喉音、顶音01:10:59 学习第二门外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01:17:26 学习语言学与学习语言01:18:53 阿语学习资料01:22:39 不要被阿拉伯语吓着 部分提到的内容: 波斯语原文: 阿语使用者眼中的同一篇文章(能认得的部分写成了日文): 鱼的三个格: 正偏组合与形容词结构的对比: 根母与词型: 无标符的句子: 标符的句子: 阿语发音部位图: 阿语的四个顶音: 背景乐: HoliznaCC0 - Make Funk Serge Quadrado - Islam Dream Serge Quadrado - Arabian Serge Quadrado - Somewhere in Punjab Maarten Schellekens - Salt Lake Swerve - Chillout Remix

    1h 28m
  5. 07/19/2022

    【讲座015】摹仿欲望理论(下):「卖弄风情」、纨绔子弟与《局外人》

    时间线: 00:00:13 前两次内容的回顾00:03:07 摹仿欲望的传播性00:07:24 双重中介的虚幻00:11:47 双重中介的特殊形式:卖弄风情00:20:16 主奴关系与受虐狂00:28:54 虚伪:为了欲望而掩饰欲望00:35:44 纨绔风与纨绔子弟00:39:46 加缪《局外人》介绍00:46:17 《局外人》批判与《堕落》00:58:45 浪漫(主义)的谎言:早期与当代浪漫主义01:02:34 浪漫(主义)的谎言:基里洛夫与西西弗斯01:05:45 小说的真实:结尾的转变01:08:25 小说的真实:《红与黑》与《罪与罚》01:12:07 小说的真实:结尾的会合01:13:57 回顾与总结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可以见公众号,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PS:其实这次录制出了问题,这个音频是补录的……) 前两次内容的回顾: 摹仿欲望(désir mimétique):主体摹仿介体对客体产生的欲望外中介(médiation externe)、内中介(médiation interne) 欲望觊觎介体的存在(l'être),主体“对自身本质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厌恶”不能兑现的现代承诺:上帝死了,人应该取而代之承诺无法在自己身上兑现 -> 试图从他者身上寻找幸福的秘密 -> 追求介体所追求的客体(摹仿欲望) -> 摹仿欲望失败 -> 1. 让之前的介体指派新的客体(外中介);2. 更换介体(内中介) 讲座中提到的文字与图片:形而上欲望具有极强的传播性。这个性质有时不易发觉,原因是欲望从甲传到乙,往往走最出乎意料的途径。它遇到的障碍、激起的愤怒、别人欲加于它的羞辱,都可以成为它的门路。——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看到计谋不仅没有得逞,反而落得这么悲惨的下场,托美·塞西亚尔说:“参孙·卡拉斯科先生,咱们确实是活该:凡事都是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堂吉诃德疯了,咱们没疯;他毫发未损、眉开眼笑,您却体无完肤、愁眉苦脸。现在嘛,您就说说看吧:一个是真疯,一个是装疯,到底哪个更疯?”——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二,15)“拉曼查的堂吉诃德,你见鬼去吧!……你是个疯子。疯就疯吧,你要是只管自己疯,那也就罢了,可是,你却有本事让一切和你有接触的人都跟着你发疯变傻。不信的话,就请看看你身边的这些先生吧。”——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二,62)在内中介范围里,欲望的传播相当普遍,所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身边人的介体,自己却懵然不知。而不自觉地成为介体的个人,兴许也不能自发产生欲望,因此他又会去摹仿别人对他的欲望的摹仿。一个起初不过是偶生的念头,到头来会变成强烈的激情。——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每个人都摹仿他人,同时又认为自己的欲望产生在先,有高明之处。每个人都认为他人是冷酷无情的折磨狂……两个主体越是接近,越是认同他们的欲望,他们之间的对立就越残酷,也就越没有意义。——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他们于是就按说好的方式行动了起来,可是,两个人几乎是在同一个时间发出了驴叫的声音,结果又都因为受了对方的叫声的蒙骗,以为那毛驴已经有了回应而追了过去……——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二,25)真实产生于幻觉,并且给予幻觉一种迷惑人的担保。——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于连自有其自身的价值,但是他的价值和他最初的成功毫无关系。主宰其生涯的那些人,对他既没有任何实际的兴趣,也没有半点真实的感情。他们想不出这个年轻人能为他们做什么。使于连身价百倍、青云直上的,是这些人的竞争。——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模式和复制品围绕着资产阶级飞快地花样翻新,然而资产阶级依然心安理得地生活在永恒之中,依然为最新款式、最新偶像、最新口号而永恒地陶醉。观念和人、体系和理论,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越来越空洞无聊……所以,最聪明的广告不对我们说某某产品质量精良,而是告诉我们他者都跃跃欲试。三角欲望的结构无孔不入地渗透进了日常生活。——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在内中介范围里,冷漠从来不是简单的中性情感,从来不是完全缺少欲望。在观察者看来,它是对自我的欲望的外在形式。——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情人的“绝望”与女人的卖弄风情同步扩展,因为这两种感情互相抄袭,彼此传递同一种欲望,而且日见炽烈。——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司汤达经常说,向一位虚荣的女人表示对她怀有欲念,这是表示自己甘拜下风,这是准备永远欲求,而又永远激不起欲望。双重中介一旦进入爱情领域,相互性的可能便消失了。福楼拜在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条绝对的规律:“两个人绝不会同时爱对方。”(Marie-Jeanne Durry, Flaubert et ses projets inédits, p. 25.)——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于连对玛蒂尔德摆出冷漠的面孔,对德·费瓦克夫人则极尽挑逗欲望之能事,这样他就显示了两个而不是一个欲望供玛蒂尔德摹仿。他意在增加欲望传播的机会。这是花花公子科拉索夫的“俄国策略”。不过,科拉索夫的策略并没有什么创造。索莱尔老爹和德·雷纳先生谈判时已经知道两者兼用。他在德·雷纳先生面前摆出冷面孔,并且闪烁其词用暗示更加优惠的条件来加强效果。弗朗什 – 孔泰的农民的诡计和浮华爱情的技巧在结构上并无差别。——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 所以,何为浪漫主义爱情,实际情况与它对自己的看法正好相反。浪漫主义爱情不是对他者的献身,而是两颗对立的虚荣心之间展开的无情战争。——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我太高傲,太狠心,你惩罚我吧,”说着她紧紧地搂着于连,使他气也喘不过来,“你是我的主人(maître),我是你的奴隶(esclave),我想违抗你的命令,应该跪下请求你的宽恕。”她挣开于连的双臂,跪在他的脚下,“是的,你是我的主人,”她仍然陶醉在幸福和爱情之中,说道,“永远做我的主宰吧,奴隶如果不听使唤就狠狠地惩罚她好了。”——司汤达《红与黑》(下,19)玛蒂尔德自称奴隶,这个词并不过分,它说明了这场斗争的性质。在双重中介里,每个人都拿自己的自由来反对他人的自由。只要有一方承认自己的欲望,变自负为自谦,斗争立刻中止。摹仿从而不可能再调转方向……——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 某人认为有宝物藏在石头下,他翻了一块石头又一块石头,一无所获。这样徒劳地翻找,他感到太累了,可是又舍不得放弃,因为宝物太珍贵。他于是决定找一块重得抬不动的石头,他把希望全押在这块石头上,他要在这块石头上耗尽最后的气力……只有失败能够使他发现真正的神灵,即在行动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介体。——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八)在“一般”欲望中……主体无知,没看见不幸和欲望之间的关系。受虐狂虽然看到了不幸和欲望的必然联系,但是他并不因此放弃欲望……他从耻辱、失败、奴隶性中看到的,不是无目标信仰和荒诞行径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是神灵的信号和一切形而上成果的先决条件。于是乎,主体便把争取自主的努力建在失败之上,把变成上帝的意图建在万丈深渊之上。——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八)受虐狂想跨越无法跨越的障碍,穿越从根本上说不能穿越之物去寻求神圣。这个形而上意义,多数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都忽视了。他们的分析停留在直觉的初级阶段,例如,有人断定,主体企望羞耻、侮辱、痛苦,如此而已。其实绝对没有人会追求这些东西。形而上欲望的所有牺牲品,包括受虐狂在内,都垂涎于介体的神性,他们是为了介体的神性,才在必要时(永远必要)接受乃至追求羞耻、侮辱、痛苦……把痛苦当作欲望客体,这是一个特别发人深省的错误……这样,不幸的受虐狂就成了个别现象,成了同“正常”人的感情亦即我们自己的感情毫无共同之处的怪物……实际上受虐狂的欲求和我们的欲求完全一样,不过关于这一点,也许还是不知道的好。——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八)暴露自己的欲望,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刚与玛蒂尔德相爱时,于连就犯了这样的错误……足以叫这个虚荣的女人离开他。他得以收拾残局,全凭着颇具英雄气概的伪装。他一时吐露了几句实话,后来不得不用成堆的谎话来弥补。他向玛蒂尔德撒谎,向元帅夫人撒谎,向德·拉摩尔家的每个人撒谎。谎言日积月累,其分量终于使天平向有利于他的一侧倾斜,摹仿调转了方向,玛蒂尔德又扑向他的怀抱。——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他绘声绘色地如实向玛蒂尔德描述了他当时如何伤心失望,对苦尽甘来、今天的幸福则发出短短的惊叹。忽

    1h 19m
  6. 04/20/2022

    【讲座录音014】摹仿欲望理论(中):「地下人」、托克维尔与自我存在的失落

    时间线: 00:00:13 上次内容的回顾与补充00:04:48 介体的生命力00:09:45 对自身本质的厌恶00:13:31 不能兑现的现代承诺00:21:53 摹仿欲望的超验性00:24:41 摹仿欲望的失败(外中介)00:28:43 摹仿欲望的失败(内中介)00:35:26 自我的破碎00:37:51 现代社会的人为什么不幸福:司汤达、巴尔扎克、托克维尔00:46:31 司汤达的文学技法:一般 vs 例外00:50:55 福楼拜的文学技法:假对比、假列举00:53:26 回顾与总结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可以见公众号,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关键逻辑线索: 介体与主体的距离越近 -> 介体与主体的冲突越强 -> 客体被赋予的价值越高 介体与主体的距离越近 -> 介体与客体的距离越近 -> 介体所指示的客体越明确 -> 客体被赋予的形而上的价值越高 承诺无法在自己身上兑现 -> 试图从他者身上寻找幸福的秘密 -> 追求介体所追求的客体(摹仿欲望) -> 摹仿欲望失败 -> 1. 让之前的介体指派新的客体;2. 更换介体 介体(离主体和客体)越远 -> 介体所指示的客体越不明确 -> 客体的形而上属性越少 -> 单个欲望的失败越不容易破坏介体的声誉 介体(离主体和客体)越近 -> 介体所指示的客体越明确 -> 客体的形而上属性越多 -> 单个欲望的失败越容易破坏介体的声誉 -> 主体越倾向于更换介体 讲座中引用的部分文本: 客体只不过是达到介体的一种手段,欲望觊觎的是介体的存在(l'être)……欲望主体希望变成介体,他想窃取作为风度翩翩的骑士(阿马迪斯)或者不可抗拒的诱惑者(阿列克赛·伊凡诺维奇·维尔强尼诺夫)的那个介体的生命。——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二) 我给他写了一封非常漂亮而又十分动人的信,恳求他向我道歉;如果他拒绝道歉,我就相当坚决地暗示要决斗。这封信写得十分优美动人,假如这军官多少懂得一点“美与崇高”,肯定会跑来找我,扑到我身上搂住我的脖子,以自己的友谊相许!如果能这样,那该多好啊!我们将会握手言欢!成为莫逆之交!他将用他显赫的地位保护我,我将用我的文化素养,嗯,还有……思想来提高他的精神境界,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事情可做!——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二,1) ……在那个时候,除我之外的一切,土地和人,在成年人看来不如在我眼中那样珍贵和重要,而且其存在更为真实。——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在斯万家这边》(一,2) ……离她越近的东西,她越回避。身边的一切,沉闷的田野也好,愚蠢的小市民也好,平庸的生活也好,依她看来,都是一种例外,一种她不走运,偶然遇见的特殊情况,然而离开现实,浩渺无边,便是幸福和热情的广大地域。——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一,9) 他面前是辉煌的天空,山下是一泓湖水,四周景物清朗,极目无涯。他望了很久,心中十分难受。现在,他回忆起,他曾经向着这明亮、无垠的苍穹伸出双手,潸然泪下。他痛苦是因为这一切通通与他无缘。他向往已久、从小时候就一直期盼的常年大庆、不散筵席到底是什么样的?他始终不能躬逢其盛……每一棵小草都在生长并感到幸福!万物都有自己的路,都知道自己的路,它们唱着歌儿去,唱着歌儿来;唯独他不知道,什么都不懂,不了解人们,不了解声音,与一切无缘,已被淘汰出局。——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三,6) 一个思想发达的正派人,如果没有对自己的无限严格的要求,不是有时候蔑视自己达到憎恶的程度,那这个人就不可能有虚荣心。——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二,1) 每个人在自己的意识中都发觉了承诺的虚妄,可是谁都不能把自己的发现推广为普遍的共识。谁都觉得承诺对他者依旧真实,唯有自己享受不到上帝的遗产。因此,每个人都竭力掩盖自己的不幸。——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二) 我越是认识到善和这一切“美与崇高”,我就会越深地陷入我的泥淖以致完全不能自拔……我不相信别人也会这样,因此一直把这当做一件秘密隐藏于心,隐藏了一辈子。——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一,2) 当时使我感到痛苦的还有个情况:具体说,就是没有一个人像我,我也不像任何人。“我只是一,而他们是全体。”——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二,1) 傲慢要起作用非靠谎言不可。而三角欲望所要维持的正是谎言。主人公执着地觊觎某个他者,觉得他者获得了上帝的遗产。他对此坚信不疑,所以总是觉得探得介体的秘密已指日可待。他预先享受起获得遗产的快乐。他脱离现实,生活在美好的未来中。什么也不能把他同神明分开,除非介体自身,因为介体的欲望同他竞争,阻碍他的欲望。——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二) 选择,永远不过是为自己选择模式,而自由则只存在于人的模式和神的模式这个基本选择之中……否定上帝并不取消超验,而是把超验从彼岸导向此岸,摹仿耶稣基督变成了摹仿身边的人。——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二) “斯塔夫罗金,您是个美男子!”彼得·斯捷潘诺维奇几乎是入迷一般叫道,“……您就是我的偶像……我,我正是需要一个像您这样的人。除您以外,我不知道还有任何别的人。您是领袖,您是太阳,而我则是您的一条蛆虫……”——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二,8) 但是她在写信中间,见到的恍惚是另一个男子、一个她最热烈的回忆、最美好的读物和最殷切的愿望所形成的幻影。他最后变得十分真实、靠近,但是她自己目夺神移,描写不出他的确切形象:他仿佛一尊天神,众相纷纷,隐去真身。——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三,6) 所以,包法利主义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描写的狂热,根源都是某种比较自觉的自我神化计划的失败。——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二) 主人公承认他错了,客体根本不曾有过他赋予的那种神秘价值。但是,他可以到其他地方,向另一个客体,向另一个欲望,去寻求这种价值。他犹如踩着一块块光滑的石头过河,靠着一个个欲望度过一生。——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三) 司汤达或者普鲁斯特的人物终于占有欲望客体之后,叫他们失望的不是没有形而下的快乐。他们的失望完全是一种形而上的失望。主体发现,占有客体并没有改变他的存在,期待的变化没有发生。客体的“优良品质”越多,失望便越沉重。——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三) 我的上帝!幸福,被爱,难道仅此而已?(Mon Dieu! être heureux, être aimé, n'est-ce que ça?)——司汤达《红与黑》(上,15) 随着介体的靠近,统一分解为多样。我们从堂吉诃德单一、永恒、传奇式的介体出发……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混沌……这种个性的破碎是内中介的极点……现代性(moderne)的深刻真实存在于内中介中。——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三) “当时的人们(我对您发誓,这永远使我惊愕),好像和我们现在的人完全不同,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种族,真的,像是另一个族类……当时的人好像只有一种思想,而如今的人更加神经质、更加复杂、更加敏感,可以同时具有两种、三种思想……现代人思想更开明——我敢说,正是这一点妨碍着他们成为过去时代的那种单一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四,5) 革命只摧毁了一样东西,一样很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国王的神授君权。——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五) 既然已经没有“暴君”可以摹仿,那能摹仿谁呢?从这时起,人们开始相互摹仿。对一个人的偶像崇拜被对十万对手的仇恨所代替。巴尔扎克说过,现代人的贪婪失去了王权的限制和控制,便没有合理的界限可言,唯一的上帝就是欲望。人将互为上帝(les hommes seront des dieux les uns pour les autres)。——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五) 当出身和财产的特权一旦取消,各种职业对一切人平等开放,谁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登上行业的高峰时,则有雄心壮志的人都以为自己有无限光明的前程,觉得自己命中注定要干出一番大事业。但这是一个依靠经验可以立刻矫正的错误观点。这种平等,使每个公民都觉得自己前程远大,但实际上,使全体公民各自变成了软弱无力的个人。这种平等从各方面限制着人的力量,但同时又在扩大人的欲望……他们虽然推翻了同胞中的某些人的特权,但又遇到了要同所有的人进行竞争的局面。限制依然存在,只是改变了形式而已……平等使人产生了追求享乐的欲望,但它没有向人提供满足欲望的方法,所以这两者之间的永远相背,经常使人感到苦恼和受尽折磨。——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二,13) 平等之发展——我们更愿意说介体的接近——不能带来和谐,只会使竞

    1 hr
4.4
out of 5
5 Ratings

About

始于一次人文通识教育的尝试,讨论一些也许不紧迫但重要的事情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