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逍
Cover Art: Gracile
Reference List
BGM
- サクラダリセット (day time) / Rayon (Piano Cover by Shinya)
- アリウス / sakunoken
- メランコリアに寄す / のる
- 秋晴れの空に / 蒲鉾さちこ
- 仄青く眠る、海底遺跡 / 蒲鉾さちこ
- Lovely Daily / のる
如您使用的平台有字数限制,可点击或复制以下网址查看全文文稿。
tangsyau.com/podcast/mx2c
欢迎收听「漫谈咲良田」。
在上两期节目里,我都在支持感受论和内部标准,阐述愿望满足论和外部标准的各种问题。这期节目,我们一起来讨论最近几十年感受论遭遇的最大危机。
Nozick 的体验机
Robert Nozick (1974, p. 42; 1989, p. 104) 提出过这样一个思想实验。假设有一台完美的体验机,可以实现任何你想要的体验,让你感到自己在读有趣的书,写伟大的小说,有很多好朋友……可能你想要的体验和 Nozick 提到的不一样,总之体验机可以给你任何好的感受,并且你会认为自己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你愿不愿意在这台体验机里度过自己余下的人生呢?注意,不是问你会不会像玩游戏那样偶尔尝试一下,而是从此以后你就一直待在体验机里。如果你不愿意一直待在这台能带给你任何快乐感受的体验机里,说明你仍然认为除了感受之外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说明你认为美好的生活并不只是取决于我们内心的感受。
这就是 Nozick 提出这个思想实验的目的。他希望我们从是否进入体验机的选择题中发现,我们是想做很多有意义的事,而不只是想要做事的感觉和体验;我们是想成为勇敢、善良、聪明的人,而不会希望自己一辈子只是躺在体验机里被电极刺激。如果只是被电极刺激,那么勇敢、善良和聪明都无从谈起。
要更好地理解这个思想实验,我还是描述一下我们感知外部世界的过程。我在《另一种哲学》(2013, p. 190) 中讨论过这个话题。简单来说,根据神经科学的解释,我们的视觉、听觉等等基本感觉都不是由外部世界直接产生,而是经过各种中介的产物。我们不是直接地、没有中间环节地看到一个物体,而是物体发出或者反射的光进入眼睛,又经过感光细胞、视神经、大脑皮层等等中间过程,最终出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我们看到的颜色只不过是大脑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外部事物本身。而根据视错觉的研究,我们还发现大脑额外做了不少修正色彩、赋予图形意义、填充盲点等等加工处理的工作。我们最终「看到」的东西其实是一系列中间过程之后的产物,其他感觉的情况也和视觉类似。
既然最终的感觉是一系列中间过程的产物,从理论上说,如果只保留最后一步,比如直接用电极刺激大脑而不是让大脑接受感觉系统传递的信号,那么大脑很可能并不能分辨这些刺激是来自真实的外部世界,还是来自虚拟的体验机。如果虚拟信号做得足够好,我们就不需要依赖现在这个外部世界,而是直接从虚拟信号获得各种好的感觉。如果像感受论那样认为只有感觉本身是最重要的,感受是目的,通过什么途径感受只是达成目的的不同方法,那么感觉的来源就无关紧要。既然是这样,正负感受论的支持者似乎就应该认同,只要体验机本身足够理想,不考虑技术上具体怎样实现的难题,不考虑任何短板、故障或者危险,我们就应该进入体验机里度过我们人生余下的所有时间,而这样的结论明显违背了很多人的直觉。
直觉判断不应作为终极依据
Nozick 说得很清楚,体验机这个思想实验就是为了反驳感受论,让我们发现自己除了心理上的快乐感觉之外,其实还非常看重与真实世界的联结。但是体验机这个思想实验并不像上两期节目我们讨论的逻辑论证那样,有一个明确的从前提到结论的推理过程。这个思想实验的实质就是直接诉诸我们的直觉 (Bramble, 2016b, p. 138):从你的直觉判断,你愿意接下来的人生都在体验机里度过吗?Nozick 认为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但是这种不愿意并不是其他前提的逻辑推论,而只是我们直觉的选择。Nozick (1989, p. 106) 还提醒说,这不只是选择要不要进入体验机,更是一种价值判断:听到这个设想后,你从直觉判断,与真实世界的联结是不是很重要。Nozick 认为大多数人都会认同与真实的联结很重要,因此感受论说只有感受重要是不对的。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接受这种直觉的判断吗?我们知道,直觉得出的结论很有可能出错。比如认知心理学上著名的快速反应测试 (cognitive reflection test; see Frederick, 2005),其中第一题是,球和球拍一共 11 元,球拍比球贵 10 元,请问球多少钱?很多人,包括不少顶尖大学的学生,都会用直觉给出答案,1 元。但是我们计算一下就会发现如果球 1 元,球拍比球贵 10 元,那么球拍就是 11 元,加起来一共是 12 元,所以这个答案是错的。我们的直觉并不可靠。
可能有人会说那是数学问题,人们的数学直觉的确不好,但在道德问题、利益问题上直觉却靠谱得多。希望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对具体人性特质的讨论。人们会因为共情就忽略公平,会因为愤怒和恶心就简单粗暴地作出道德判断。如果你接受生物演化理论,就不难理解我们的道德本能和认知直觉都是漫长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大杂烩,是不同时期、不同生存压力造就的混合物。(当然,如果你相信神创论,不管造人的是上帝还是女娲,可能就会认为人类的直觉都是神明的正确指引。所以,人类从何而来这个问题表面上是追问过去,其实也会影响我们对未来的判断。)
如果道德直觉真的可靠,我们就没有必要像现在这样下功夫理性分析。我们需要伦理学、需要哲学,正是因为我们与生俱来的道德直觉、认知直觉并不靠谱。我们需要另一些本能,比如理性思考的能力,来修正和补足我们的直觉。我认为这是人们想要过得更好的必经之路。
虽然直觉并不可靠,但逻辑论证总是需要前提。在我们讨论自我利益、好的生活的根本判断标准是什么这些特别基本的问题时,就免不了诉诸直觉。我在前两期节目的讨论中也有很多诉诸直觉判断的地方。只不过我们不应该用某一次的直觉下最终结论,而是需要结合理性思考,从不同的直觉中权衡取舍、仔细分析,并且随时准备接受其他直觉判断的挑战。对体验机的直觉也是这样。虽然这种直觉上的拒绝并不能直接驳倒感受论,但我们也需要反思和解释产生这种直觉的原因。几十年来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猜想,其中一些也得到了一定范围内的验证。
消除无关影响因素的尝试
首先,Nozick 对这个体验机的描述就比较可怕。进入某种密闭的容器、插入电极之类的描述很容易让人想到有些恐怖的科幻作品,这种感官上的负面表述可能就吓退了不少人 (Kolber, 1994, p. 14)。并且,虽然 Nozick 特别强调这个体验机很完美,不会在运行中出问题,但我们在决定要不要进入体验机的时候,很可能无意间代入我们自己过去对其他电子设备的认识和体验,比如我们可能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电脑死机和程序崩溃,这些电子设备不可靠的经历会让我们没有那么信任这台体验机,毕竟是要交付自己下半辈子的东西,谨慎一些也是理所当然,而这种顾虑并不是一句说明就能彻底消除的 (Weijers, 2014, p. 516),实验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 (Löhr, 2018)。
此外,我们对现状的偏好 (status quo bias, see Samuelson & Zeckhauser, 1988) 很可能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判断。行为经济学家发现,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有维持现状的偏好,比起收益会更害怕同等的损失 (risk/loss aversion, see Kahneman & Tversky, 1979),会赋予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更大的价值 (endowment effect, see Thaler, 1980)。有一系列的实验告诉我们,人们决策的时候往往不愿意放弃已经拥有的东西,需要明显超过同等价值的交换物才会同意交换。
而体验机恰恰就是要我们放弃现在已经拥有的一切,进入一个陌生的新世界里生活。尽管有人承诺这个新世界特别美好,但是因为人们有维持现状的偏好,所以很多人都不会为了体验机就放弃现在的人生。为了测试现状偏好会不会影响人们对体验机的选择,有些研究者改编了体验机的设定。比如假设体验机里的生活才是现状,你要做的选择是离开体验机还是继续留在里面生活 (De Brigard, 2010, pp. 47–49)。
周六的早上,你正准备多睡一会儿的时候,门铃响了。门外是一个高个子男人,穿着黑色夹克,戴着墨
Informações
- Podcast
- FrequênciaSérie
- Publicado8 de fevereiro de 2023 às 22:56 UTC
- ClassificaçãoLiv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