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8贏得屬靈爭戰的必要條件

Deborah 陪你讀聖經

贏得屬靈爭戰的必要條件
材料:每日活水
 
約書亞記八18-23《和合本修訂版》
18耶和華對約書亞說:「你向艾城伸出手裏的標槍,因為我要把那城交在你手裏。」約書亞就向那城伸出手裏的標槍。19他一伸手,伏兵立刻從埋伏的地方衝出來,直攻入城,奪了它,立刻放火燒城。20艾城的人回頭,往後一看,看哪,城中煙氣沖天,他們向這邊或那邊都無處可逃。往曠野逃跑的百姓就轉身攻擊那些追趕他們的人。21約書亞和以色列眾人見伏兵已經奪了城,城中煙氣上騰,就轉身擊殺艾城的人。22伏兵也出城追擊他們,他們就被以色列人前後夾攻,四面受敵。於是以色列人擊殺他們,沒有留下一個倖存者,也沒有一個逃脫。23以色列人生擒了艾城的王,把他解到約書亞那裏。
 
內容觀察
1.聽從約書亞命令的伏兵怎麼行動?結果艾城變成什麼樣子?(v.19)
約書亞向那城伸出手裡的標槍,以色列的伏兵就開始行動,直攻入城奪了它,並且立刻放火燒城。
 
2.城被伏兵焚燒後,以色列人如何攻下艾城?(vv.20-22)
當艾城被焚燒的煙霧升起時,看到煙霧的艾城士兵和以色列士兵的反應大不相同,艾城的士兵感到驚慌失措,而以色列人士氣大振,因為那是他們得勝的信號,於是假裝戰敗的以色列人士兵轉身開始正面攻打艾城的士兵,而占領了城邑的以色列伏兵也從艾城出來,從後面攻打他們,於是艾城的人被以色列人前後夾攻,四面受敵,以色列人就擊殺了所有的艾城人,沒有留下一個倖存者,也沒有一人逃脫。
 
思考與默想
3.以色列人能在第二次攻打艾城的戰役中獲勝的理由是什麼?
以色列人第一次攻取艾城,因為沒有尋求神和順從神的命令而失敗,這次他們按照神所給予的戰略,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因此,以色列人能在第二次攻打艾城的戰役中獲得勝利的理由是他們按照神的方法去爭戰。
 
個人感受
4.看見以色列人依照神所教導的策略取得勝利,你有何感受?
我想按照神的方法去爭戰的人最後終會得勝。
記得在Deborah去外會實習時,那時候實習的教會週日下午有成人主日學,爸媽在上課,孩童就交給神學生我來帶啦,師母告訴我教會裡所有的聖經故事影片都可以使用,放給孩子們看,避免他們無聊,結果他們看了不到兩週就嫌無聊了,不想要被關著看影片,一向主要客群不在兒童的我此時真是傷腦筋哇,加上我只是去那裡實習一年的神學生,與孩子們的關係也不夠,簡直只能用雞飛狗跳來形容,也不能把他們放出去外面或馬路上,家長會不放心,我也需要承擔他們安全的責任,此時的我只能禱告:「喔~主啊!我真的拿小朋友沒辦法,求祢救救我啊!要怎麼帶他們呢?」,突然我靈機一動,教會旁邊正好是一間國小,週日是沒有上課的,這群小朋友都是小學生年齡,校警也不會攔我們,於是我詢問了牧師我是否可以把小朋友帶去國小的遊樂設施區玩,在校園裡應該是安全的,牧師和家長們都同意了,於是那週我就把孩子們帶去教會隔壁的小學校園的遊樂設施玩鬼抓人的遊戲,還可以機會教育要如何躲避魔鬼的詭計,充份的把雞飛狗跳的場景發揮成飛簷走壁,孩子們玩的非常盡性,直玩到家長們下課後來接他們回家,事後,家長們的反應也很滿意,回應孩子經過充份的運動放完電力後,回家都乖乖吃飯和早早睡覺,孩子們的反應也很好,不再覺得週日下午待在教會等爸媽很無聊,因為有個野獸等級的神學生大姊姊會陪他們飛簷走壁的玩劇烈運動,不善長帶兒童的我也因著體能的遊戲活動而在孩子們的心中地位大增,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孩子王」,那一季的成人主日學終於結束,我和孩子們熟悉了,與家長們也熟悉了,我想這就是神的策略吧!在人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皆大歡喜的結局。
 
決心與應用
5.你最近有哪些遵照神的方法而得勝的經歷?為了按照神所教導的方法取得完全的勝利,你有什麼具體的決定?
 
禱告
親愛的天父上帝,感謝祢透過的經文使我們看到以色列人因為遵照神的方法策略而在第二次攻打艾城時取得勝利,讓我們明白按照神的方法去爭戰的人最終會得勝,求主幫助我們,讓我們成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尋求神,並且按照神的方法策略做事的人,持守按神旨意而行的信心,奉耶穌基督得勝的名禱告,阿們!


歡迎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ywvc16zag0809933izbubdi?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To listen to explicit episodes, sign in.

Stay up to date with this show

Sign in or sign up to follow shows, save episodes, and get the latest updates.

Select a country or region

Africa, Middle East, and India

Asia Pacific

Europe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