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後可以自己進行線上測驗,檢視學習成效喔~(需要登入gemini)
測驗網址
https://g.co/gemini/share/4ba47142448c
微觀世界的奇妙探險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身體裡、池塘裡,甚至我們喝的水中,可能藏著一些我們用肉眼看不到的「小生命」?它們到底長什麼樣?它們怎麼動、怎麼吃東西?今天,我們要一起踏上這段微觀世界的探險之旅!
但探險需要工具對吧?就像我們用放大鏡來看小字一樣,要看這些「小生命」,我們得用更厲害的工具——也就是顯微鏡!
第一章:打開微觀世界的大門
。。我們怎麼知道細菌長什麼樣?
在很久以前,人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細胞」或「細菌」這些東西。那是因為我們的眼睛不夠厲害,看不到這麼小的東西。那該怎麼辦呢?
比喻:就像你要看很遠的風景需要望遠鏡,想看很小的東西就需要顯微鏡。
西元 1595 年,荷蘭的詹森發明了第一台「單管狀複式顯微鏡」,但放大倍率只有 7~9 倍,跟我們現在用的顯微鏡差得遠。
到了1665 年,虎克改良了顯微鏡,放大倍率達到 50 倍。觀察到軟木細胞的細胞壁形成一格一格的空腔。命名了細胞一詞。
1676 年,雷文霍克把放大倍率提高到 270 倍,成功看見細菌!他被稱為「顯微鏡之父」。
第二章:顯微鏡的使用——如何讓隱藏的細節現形?
放大之後就一定能看清楚嗎?
當我們用顯微鏡觀察的時候,放大倍率的選擇很重要。同學們,你們覺得放大越多越好嗎?其實不一定!就像用手機放大照片,如果放大太多,可能變得模糊或看不完整。
目鏡和物鏡的長度差異不僅僅影響顯微鏡的整體結構,也直接影響放大倍率的選擇。高倍目鏡的鏡頭通常較短,而低倍目鏡則鏡頭較長。而物鏡正好反過來,高倍物鏡的鏡頭通常較長,而低倍物鏡則鏡頭較短。
因此,在觀察樣本時,需要根據目標的大小和細節需求選擇適合的鏡頭,達到既能掌握整體又能深入了解的效果。
顯微鏡的放大倍率怎麼計算呢?
公式很簡單:
放大倍率 等於 目鏡倍率 乘上 物鏡倍率
如果目鏡是 10 倍,物鏡是 40 倍,放大倍率就是 400 倍!
低倍率 與 高倍率 ㄒ觀察有甚麼差異??
- 低倍率觀察時:視野範圍大、亮度高,適合快速找到目標。同時,低倍率能讓觀察者看到樣本的整體結構,就像我們在遠處看城市的全景。
- 高倍率觀察時:視野範圍小,亮度低,但能看細節,像是草履蟲的纖毛在水中快速擺動的樣子,這些細節只有高倍率才能清晰展現。適合用來深入了解生物的精細特徵,尤其是當我們研究如細胞核、線粒體等亞細胞結構時。
複式顯微鏡構造
主要用於觀察透明樣本(如細胞、微生物)。放大倍率高,適合觀察內部結構。
1.目鏡:位於鏡筒上端,用來放大物像。低倍目鏡鏡頭長度較長。高倍目鏡鏡頭長度較短。
2.物鏡:接近樣本,分低倍和高倍物鏡。低倍物鏡鏡頭長度較短。高倍物鏡鏡頭長度較長。
3.鏡筒:連接目鏡和物鏡,固定光路。
4.載物台:放置玻片樣本,通常有玻片夾或機械台可固定玻片位置。
5.光源:提供光線,從下方穿透樣本。(多為 LED 或鏡子反光)。
6.光圈:可開大或關小。調節光線亮度和對比度。。。調節進入光線亮度。
7.焦距調節部分有:
粗調節輪:大範圍調節焦距。
細調節輪:精確調焦。
我們來看看如何操作複式顯微鏡?。。。。
我們要先準備玻片標本:先在載玻片上滴一滴水,放上要觀察的樣本,再45度角慢慢蓋上蓋玻片。避免氣泡產生干擾觀察。
滴水是可以讓光線更好地通過,蓋玻片則保護標本不被弄髒。
調整光圈和反光鏡:讓視野亮度適中。光圈的調節能影響光線通過的量,反光鏡則用來調整光線的角度和強度。
這就像調燈光,光太強或太弱都看不清楚。適中的光線能讓樣本細節清晰呈現。如果光線太亮,會讓影像變得過曝,細節消失;太暗則會模糊樣本,就像在陰暗房間中看東西一樣。舉例來說,觀察草履蟲時,如果光線太強,它身體上的纖毛會被光芒掩蓋,而調整到適中亮度後,纖毛的擺動便清晰可見。這就像用舞台燈光來聚焦表演者,每一絲動作都清楚呈現在觀眾眼前。
那如何進行焦距調整與觀察目標物呢?
先用低倍鏡調整粗調節輪,再調細調節輪找到正確焦距,移動玻片找到要觀察的目標。低倍鏡的視野範圍較大,能幫助快速定位樣本的大致位置。若想看得更仔細,再使用旋轉盤切換高倍率觀察細節。在切換到高倍率後,要再次檢查標本是否清晰,必要時微調光圈和反光鏡,加強光線,讓細節更清楚地顯現。
高倍率觀察時,只需要調整細調節輪,調焦距要輕,像在解開一個寶箱鎖一樣小心。這時候,樣本與物鏡的距離非常接近,稍微用力過大可能會使鏡片接觸到載玻片,導致樣本受損。
第三章:解剖顯微鏡的應用——立體觀察的利器
複式顯微鏡和解剖顯微鏡有什麼不同?
當我們使用顯微鏡觀察時,有些標本需要立體觀察,例如昆蟲的翅膀、植物的葉脈,甚至細小的機械零件。這時候,解剖顯微鏡就派上用場了!
先認識解剖顯微鏡構造
又稱為立體顯微鏡,用於觀察不透明或較大的樣本(如昆蟲、植物、岩石)。放大倍率較低,適合立體觀察。
1.目鏡:與複式顯微鏡類似,但多為雙目鏡,提供立體影像。
2.眼焦調整器:可消除雙眼的視差。
3.眼距調整器:調整雙眼距離。
4.物鏡:固定焦距,不同倍率的物鏡切換。
5.鏡筒:目鏡與物鏡之間的部分。
6.鏡臂:連結鏡筒跟鏡座的構造。
7.樣品台:放置樣本,無需玻片。
8.調焦旋鈕:只有一顆可調整。調整物鏡與樣本間距,對焦用。
9.光源:通常有上下兩組光源:
- 上光源用來照亮樣本表面。
- 下光源則是透射光,若樣本需要透光。
解剖顯微鏡的特點有哪些呢?
- 低放大倍率:解剖顯微鏡的放大倍率通常較低,一般在 10 到 50 倍之間,但它的優勢在於能提供立體視野。
- 立體成像:解剖顯微鏡有兩個光路,讓我們能用雙眼看到標本的三維結構,就像看一個縮小版的模型。
- 適用範圍:適合觀察不需要切片的立體標本,例如昆蟲、植物的果實、甚至小型電子元件。
解剖顯微鏡的操作
- 將標本放在解剖顯微鏡的載物台上,調整好光源位置,確保標本均勻受光。
- 透過雙目調節,讓視野中的標本清晰對焦。。。
- 使用低倍率觀察整體結構,再逐漸提高倍率,觀察更多細節。。。
解剖顯微鏡的日常應用有那些呢?
- 教育用途:觀察昆蟲的構造、植物的形態。
- 工業檢查:檢測微型零件的缺陷或損傷。
- 醫學用途:協助進行手術或觀察組織樣本。
第四章:微觀世界的居民——水中的小生物
池塘看起來像一灘普通的水,但你們知道嗎?裡面住著許多微小的生物。這些小生命有的像掃地機器人,有的像船,有的還會光合作用!
水中常見小生物及特徵。
- 草履蟲:布滿纖毛,像掃地機器人一樣,用纖毛幫自己移動和吃東西。
- 變形蟲:靠「偽足」移動,像橡皮泥一樣隨意改變形狀。
- 水蚤:有複眼和觸角,像小船在水中游動。
- 眼蟲:既像植物又像動物,會光合作用,還有一條「鞭毛」幫助運動。
- 喇叭蟲:固定在水草上,靠纖毛把食物送進嘴裡,像個迷你吸塵器。
你們知道嗎?草履蟲和變形蟲曾經是科學家研究生命的「最佳主角」,因為它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更多生命活動的奧秘!
第五章:操作顯微鏡遇到的問題與討論
怎麼判斷這些是「生物
Informações
- Podcast
- FrequênciaDiário
- Publicado14 de janeiro de 2025 às 04:36 UTC
- Duração13min
- ClassificaçãoLiv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