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wlhkv70k2a01ujea7nanlc/comments
今天我們要來談談兩個常見的邏輯謬誤:「否定前件」和「肯定後件」。這兩個謬誤看似簡單,但卻常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甚至會導致誤判或爭執。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兩個謬誤,並學習如何避免犯下它們。
案例一「肯定後件」謬誤:拿A的行為作做文章,讓他人誤會A的動機
案例二「肯定後件」謬誤:避免不利後果,技巧性引導使合意的結果可以被期待
案例三「肯定後件」謬誤:認為結論(指後件)為真,僅有一個原因(指前件)造成
案例四「否定前件」謬誤:否認前件,將產生不利結果,技巧性引導人們支持現況(前件)
案例五「否定前件」謬誤:以結果推斷原因
以下是一些特別需要了解這兩個謬誤的人:
學生:學生在學習時,需要辨別真假資訊和進行論證。了解這兩個謬誤可以幫助你們避免犯下邏輯錯誤。
職場人士:職場人士在工作中,需要與他人溝通和協商。了解這兩個謬誤可以幫助你們更好地理解對方的論點,並進行有效的溝通。
一般大眾:一般大眾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資訊。了解這兩個謬誤可以幫助你們辨別真假資訊,避免被誤導。
以下是本集逐字稿,請參考。
EP07-破解「否定前件」與「肯定後件」謬誤
嗨!大家好!我是亞瑟,歡迎再次來到「亞瑟邏輯學堂」。邏輯讓你不再受困於「思維迷宮」中,讓大腦再也不會糊成一團;讓你開啟思維新境界,成就非凡人生!
今天我們要來談談兩個常見的邏輯謬誤:「否定前件」和「肯定後件」。這兩個謬誤看似簡單,但卻常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甚至會導致誤判或爭執。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兩個謬誤,並學習如何避免犯下它們。
在談「否定前件」和「肯定後件」這二個謬誤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二個有效論證的架構。
第一、「肯定前件」論證
大前提:「如果P成立(為真),則Q成立(為真)」 P→Q
小前提:而P成立(為真) P
結論:所以Q一定也成立(為真) 所以Q
這個論證架構是有效的,亦即如果理由(大前提P→Q、小前提P)成立(為真),則結論Q一定也成立(為真)。這種型式的論證,我們稱為「肯定前件」論證。舉個例說明:如果是一位合法的醫生,則一定擁有醫師執照;小張是一位合法的醫生,所以小張一定擁有醫師執照。
第二、「否定後件」論證
大前提:「如果P成立(為真),則Q成立(為真)」 P→Q
小前提:而Q不成立(為假) ~Q
結論:所以P一定也不成立(為假) 所以~P
這個論證架構也是有效的,亦即如果大前提P→Q成立,小前提Q不成立(為假),則結論P一定不也成立(為假)。這種型式的論證,我們稱為「否定後件」論證。舉個例說明:如果是一位合法的醫生,則一定擁有醫師執照;小張沒有擁有醫師執照,所以小張一定不是一位合法的醫生。
在第三集『EP03-何謂「有效論證」 與「健全論證」』中,提及了判斷一論證是否為「有效論證」步驟(流程)如下:
判斷一論證的前提(大前提、小前提)都成立時,結論是否一定成立。
否:該論證為「無效論證」
是:該論證為「有效論證」
亦即,是否能找到一反例,證明縱使前提(大前提、小前提)為真,然而結論卻為假。
是:能找到反例,則該論證為「無效論證」
否:確定無法找到反例,則該論證為「有效論證」
換句話說,對的(或可接受的)理由和錯的(或不可接受的)結論,能否同時並存。
是:推論失敗(缺乏正當理由)
否:推論成功(迫使你接受該推論)
以下進入本集的主題,介紹二種形式有錯誤的論證架構,何謂形式上有錯誤?就是推論過程就是錯的,是無效的論證形式。
第一、「肯定後件」謬誤:
肯定後件,是一種形式謬誤,其論證架構如下:
大前提:「如果P成立(為真),則Q成立(為真)」 P→Q
小前提:而Q成立(為真) Q
結論:所以P一定也成立(為真) 所以P
這個謬誤的錯誤在於,這種論證是無效的,也就是說,雖然大前提P→Q和小前提Q是真的,結論的P卻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舉個例說明:小花對小張說「如果你愛我,那就買鑽戒給我」,即使小張買鑽戒給小花,也無法推論出:「你愛我,亦即小張愛小花」一定為真。鑽戒是送了,但小張可能是真愛小花,也可能是藉送鑽戒騙取小花感情。亦即不能肯定後件,用以證明前件一定成立。
第二、「否定前件」謬誤:
否定前件,也是一種形式謬誤,其論證架構如下:
大前提:「如果P成立(為真),則Q成立(為真)」 P→Q
小前提:而P不成立(為假) ~P
結論:所以Q一定也不成立(為假) 所以~Q
這個謬誤的錯誤在於,這種主張是無效的,也就是說,雖然大前提P→Q和小前提P不成立,結論Q卻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例如:小張對小花說::「科學家宣稱,有人類生存的地方,一定有水,並且科學家證實火星沒有人類生存,所以火星一定沒有水」。既使科學家證實了,火星沒有人類生存,但火星可能有水,也可能沒水,故藉此事實(火星沒有人類生存)無法推論出火星一定沒有水。亦即不能否定前件,用以證明後件一定不成立。
以下舉幾個「肯定後件」和「否定前件」謬誤的案例。
案例一「肯定後件」謬誤:拿A的行為作做文章,讓他人誤會A的動機
動機是存在於腦袋中無法查覺,然行為是動機引起的,所以拿某人行為做文章,讓別人誤會他的動機(他可能有這動機,也可能沒有)。請看下面的例子:
小雄身穿愛馬仕,手帶勞力士,下了超跑走進辦公室。小張對身旁的小花說:「小雄就是個渣男,像這樣的男人,總愛在人前炫耀自己是個富二代,最好離他遠點」。小張這段話的
結論:小雄是個渣男。
用以得到這結論的小前提(事實):小雄炫耀自己是個富二代。
這其中有個小張未說出的隱含大前提(假設條件):如果是渣男,就愛炫富(小張認為小花應該有這種認知)。一般人都有某些刻板印象,就如這兒的「渣男都愛炫富」,或「拜金女都愛炫耀有錢男友」。
在這個例子中,先不論假設條件「如果是渣男,就愛炫富」是否成立,就小雄炫耀自己是個富二代而言,小雄可能就僅僅是愛炫耀,是渣男或不是渣男都有可能。在這兒小張拿小雄的行為「愛炫耀」,影射小雄是渣男,就是典型的「肯定後件」謬誤。
案例二「肯定後件」謬誤:避免不利後果,技巧性引導使合意的結果可以被期待
某總統參選人於記者會提出財政改革方針,提出「主張翻新稅制,改善現行稅制不公」等稅制相關政見。
財政部回應澄清,「近年實施多項稅制優化方案」,依110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統計,已有305萬中低所得申報戶(約占申報戶47%)免繳稅,即已近一半年輕人與弱勢族群免繳綜所稅。
簡單的說,財政部認為:因為政府「近年實施多項稅制優化方案」,所以「已近一半年輕人與弱勢族群不用繳綜所稅」。以三段論架構財政部的回應如下:
隱含大前提:「如果實施多項稅制優化方案」P,則「許多年輕人與弱勢族群不用繳綜所稅」Q
小前提(事實):「已近一半年輕人與弱勢族群不用繳綜所稅」成立(為真)Q
結論:所以一定有「實施多項稅制優化方案」(為真)P
不過財政部在臉書發的澄清圖卡寫道「近一半年輕人免繳綜所稅」,引起網友不滿,認為「這就代表年輕人低薪到不用繳稅,還敢拿出來當政績」。
財政部原企圖應為:「近一半年輕人與弱勢族群不用繳綜所稅」,這一事實顯示「政府實多項減稅優惠」成效卓著,並無某總統參選人所謂的應實行「翻新稅制,改善分配不均」問題,故不須進行「翻新稅制」。
上述財政部這一論證,是一「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Weekly
- PublishedJune 4, 2024 at 11:42 PM UTC
- Length18 min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