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未來

《零碳未來》節目,從節能、創能、儲能與系統整合等面向,以更實用、更大膽、具未來性的角度為聽眾探討,當人類對能源需求不斷上升,能源方面如何達成「淨零碳排」。 由氣候變遷、風險防災、能源環境相關議題專家賈新興博士,邀請各界專家達人,帶您探討淨零碳排最新趨勢與發展,以知識驅動更好的未來! 本節目由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贊助播出。

  1. 16H AGO

    EP180:綠電採購困境與解方,企業轉型下一步 ft. 陽光伏特家執行長馮嘯儒、陽光伏特家永續電力處長李易陞

    隨著全球淨零碳排壓力加劇,台灣企業對綠電的需求也水漲船高,然而「買不到綠電」成為許多企業的共同心聲陽光伏特家執行長馮嘯儒及永續電力處長李易陞  ,深入解析企業在購電過程中遇到的挑戰,並探討可能的解方。從供應端來看,台灣綠電市場雖逐步成長,但開發政策不一致、建置端資源投入的不確定性,讓中小型屋頂型太陽能推動面臨瓶頸。而在交易端,「壓力大但價格敏感度高」的企業成為買電難的核心族群,資訊搜尋成本高、履約風險與長期綁約等問題,讓中小企業望綠電而卻步。馮執行長指出,企業購電難的四大摩擦點在於:1. 綠電CP值偏低(價格落差大)2. 資訊取得困難(需具備電力知識)3. 履約風險高(供需雙方對未來不確定)4. 長期綁約壓力(動輒20年契約)。特別是台灣企業過去對電力市場缺乏敏感度,導致面對綠電議題時,資訊落差成為首要挑戰。針對這些困境,李處長分享政府已逐步鬆綁相關法規,包括開放小型電廠進入市場、導入大型售電平台等,期望降低市場進入門檻並活絡交易機制。然而,從政策制定到執行現場,仍存在地方政府與業者標準不一的落差,例如農舍屋頂太陽能設施因主管機關認定不同,導致設備登記卡關,顯示政策與實務間仍需強化協調機制。展望未來5至10年,馮執行長強調,太陽能光電仍是台灣再生能源布局的關鍵,但若無法建立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將影響資金投入與產業發展。他呼籲政府應加速建立跨部會協調機制,並針對供應鏈壓力大、價格敏感度高的企業,提供更具彈性與誘因的購電方案。面對地球發燒的緊迫挑戰,能源轉型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更需要企業與全民的共同參與。本集從業界第一線,理解綠電採購的真實困境與市場變革,唯有透過「政策、產業、民間」三方對話與行動,才能真正邁向2050近零碳排的未來。

    27 min
  2. JUL 28

    EP179:屋頂上的綠能革命,再生能源的挑戰與轉機 ft. 陽光伏特家執行長馮嘯儒、陽光伏特家永續電力處長李易陞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加劇,台灣也積極推動能源轉型,希望於2050年實現近零碳排目標,並將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60%至70%。然而,這項目標並不容易實現。從政策推動到民間參與,中間充滿了挑戰與落差。本集邀請到陽光伏特家執行長馮嘯儒與永續電力處處長李易陞  ,從第一線實務經驗出發,深入解析太陽能發展的現況與困境。台灣目前最具潛力的再生能源為太陽光電,但在實際建置過程中,卻面臨三大挑戰:公部門推動缺乏統籌、基礎設施如饋線容量不足、以及民間缺乏足夠經濟誘因。在公部門方面,缺乏單一主責單位導致「多頭馬車」的現象,常見各單位重複盤點、資源浪費,甚至引發民眾反感。在私部門,雖有眾多詢問度,但實際建置率不高,多數人裝設太陽能板的動機反而來自「隔熱」與「防水」的生活需求,而非獲取租金或補助。即便政府推出「小屋頂獎勵」政策,每千瓦補助3,000元、最高補助30萬元,但對於動輒百萬的建置成本而言,僅佔5%左右,難以形成實質誘因。而在程序上,從簽約到發電收益平均需歷時近一年,流程簡化與法規解讀不一也造成效率低落。例如「違建」與「建物合法性」的認定模糊,讓許多潛在案場因舊建物找不到使用執照而卡關,凸顯政策與實務脫節。兩位來賓呼籲,推動太陽能不應僅倚賴金錢補貼,更應從民眾實際需求出發,將光電設施與生活功能整合,形成共贏模式。同時,政策制定者應強化案例導引、釐清法規標準,並與民間溝通對話,建立更接地氣的推動策略。面對碳中和的長期戰役,我們從業界角度切入,提供深入觀察與具體建議,一起思考如何跨越障礙,真正落實「屋頂上的綠能革命」。

    26 min
  3. JUL 14

    EP177:太陽光電新目標,屋頂啟動減碳行動 ft. 能源署副署長 吳志偉

    【本集採遠端錄音,錄音時間 2025.07.08】面對極端氣候日益頻繁,台灣積極邁向2050淨零碳排目標。本集《零碳未來》邀請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深入解析台灣再生能源─太陽光電的發展現況與未來挑戰。國際能源總署估算2050年綠能發電需占七成以上,台灣亦設定2050年60~70%再生能源占比,短期目標2025年達20%。然而因半導體與AI帶動用電快速增長,以及風場建設延宕,再加上土地有限,台灣將目標延至2026年達成。副署長吳志偉分享,目前台灣累計太陽光電安裝量達14.6GW,屋頂型安裝量已超越原先目標,地面型則受限較多,未來推動重點會更集中於屋頂光電與土地複合利用,例如魚電共生、校園風雨球場、閒置設施活化等,兼顧綠能與原有功能。為鼓勵民間與企業參與,政府除20年保證收購政策外,亦推出小屋頂獎勵方案,針對20KW以下屋頂光電提供加碼補助,並簡化申請流程、推動線上審查。一般四口之家裝設約4~5KW即可自給自足或售電回收成本。集合住宅亦可透過管委會整合申請,兼顧環保與管理收益。面對未來AI與數據中心高耗電趨勢,能源署持續滾動檢討政策與獎勵機制,期望全民參與,從自家屋頂做起,一起推動能源轉型、邁向淨零碳排。

    21 min
  4. JUN 23

    EP174:空中的減碳,華航的永續挑戰 ft. 中華航空永續長 鄭智仁

    航空業如何在飛得更遠的同時,也能走向永續未來?本集邀請中華航空公司永續長鄭志仁,深入剖析華航多年來在減碳與永續管理上的具體行動,從空中到地面的轉型策略,為聽眾揭開航空產業淨零路徑的關鍵思維與行動實踐。運輸業尤其是航空業雖佔排放比例不高,但因高空排放的輻射效應,其對氣候變遷的影響卻不容忽視。鄭永續長分享,早在2008年華航便率先展開溫室氣體盤查,並於2009年發布首份碳排報告書,逐步建立科學化、可查驗的永續管理架構。在組織面,華航成立企業環境委員會與環境部,導入ISO 14000與能源管理系統,明確劃分空中與地面的減碳目標。空中部分,華航依據國際民航組織(ICAO)政策,設定2020年後碳排「零成長」,並於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地面部分則分階段推進,包括2025年碳排較2023年減少5%、2030年減量15%、2050年達成淨零。不僅設定目標,華航也積極投入實踐行動。地面方面,從汰換冰水主機、引進太陽能板、電力回升系統,到推動維修車隊與公務車的電動化,甚至提供員工電動車充電設施,展現企業全方位的轉型決心。在再生能源推廣方面,華航成為桃園機場首家設置太陽能板的企業,更立下2030年達成自用電力10%由太陽能供應的目標。此外,華航也是台灣航空業中第一家加入SBTi(科學減碳目標倡議)並通過審查的公司,設定2030年碳排效率較2019年提升26%。這不僅展現國際接軌的行動力,也反映華航十多年來在氣候治理上的堅持與累積。透過KPI管理、國際評比學習、異業交流與內部創新激勵,華航打造出屬於自身的永續管理文化與策略路徑。從一張白紙出發,走出被全球永續圈看見的減碳航道。想知道航空業減碳怎麼做?華航還有什麼創新策略?敬請鎖定《零碳未來》!

    24 min

About

《零碳未來》節目,從節能、創能、儲能與系統整合等面向,以更實用、更大膽、具未來性的角度為聽眾探討,當人類對能源需求不斷上升,能源方面如何達成「淨零碳排」。 由氣候變遷、風險防災、能源環境相關議題專家賈新興博士,邀請各界專家達人,帶您探討淨零碳排最新趨勢與發展,以知識驅動更好的未來! 本節目由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贊助播出。

More From IC之音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