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98|扮納粹、「火冒4.05丈」、紅色滲透⋯真理越辯越明了嗎?平台要不要為使用者的言論負責?專訪蘇彥圖(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吳秦雯(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周宇修(台權會前會長

新聞真假掰|假訊息ByeBye!

00:00 📌言論自由,需容忍不同聲音,而不是只說自己想說的話。
03:00 📌高中生街訪,年輕世代怎麼看「國家安全」與「言論自由」的界線?
06:10 📌公開發言前要思考:你的話會傷人嗎?跟公共利益有關嗎?
11:23 📌喜歡就按讚,不喜歡就封鎖,我們還有「容忍異見」的自由嗎?
16:55 📌扮成希特勒,手舉納粹符號,沒有犯法就可以隨意展演嗎?
23:35 📌從「火冒4.05丈」事件看見教育缺口:教了知識,卻沒教「尊重」
28:31 📌當境外勢力透過社群平台操弄人們的認知,台灣如何因應?
31:04 📌法國怎麼做?要求平台自律,還需設「在地責任代表」
37:03 📌使用平台是免費的嗎?其實你付出了隱私、個資、還有使用習慣
41:08 📌社群平台該不該為「紅色滲透」把關?政府可以要求什麼?
51:14 📌自由不能無界,平台也該有法:兼顧人權與國安的數位治理
54:02 📌當言論可能產生傷害,解方何在?如何強化公民素養與社會韌性?

在資訊爆炸與極端意見並存的社群時代,我們該如何理解「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的界線?本集《新聞真假掰》邀請三位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蘇彥圖、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吳秦雯、台灣人權促進會前會長周宇修,從高中生街訪到國際案例,深入剖析如何在多元言論中維持社會安全與人權。

從台灣高中生的「納粹裝扮事件」到原住民標語「火冒4.05丈事見」,這些爭議點出教育現場的缺失:我們是否只教學生歷史的年份,卻沒教他們歷史的傷痕?而當我們談言論自由,重點並非我能說什麼,而是能否容忍與我意見相左的聲音。這也是社群平台極化機制無法訓練的公民素養。

除了教育改革,專家們也指出,社群平台不該是「法外之境」。面對假訊息、仇恨言論與紅色滲透,台灣如何尋找適合台灣的治理機制?三位學者提供深刻見解並援引國際案例做比較,為數位治理與言論自由的辯證提供更多思考空間。請收聽《新聞真假掰》,假訊息ByeBye!

🎵本周來賓點播:〈啟程〉

來 賓|
蘇彥圖(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
吳秦雯(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周宇修(台灣人權促進會前會長)

主持人|
黃兆徽(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

節目團隊︱
邱家宜、黃兆徽、張育騰、蔡東棧

📻每周日17:05-18:00與您空中相會《國立教育廣播電台》https://gov.tw/mbF

💌歡迎給我們五顆星星、留下您的鼓勵和建議。

💌更多資訊請看官網:https://tfc.pse.is/5d6udm

💌歡迎捐款,支持我們一起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https://tfc-taiwan.oen.tw

💌想聯絡我們:tfc@tfc-taiwan.org

💌寫信給主持人:chaohwei@tfc-taiwan.org

💌謠言剋星查小喵:line.me/R/ti/p/@tfctaiwan?from=page

#亞亞 #社群平台 #言論自由 #國家安全 #查理週刊 #網路極化 #原住民 #歧視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ara ouvir episódios explícitos, inicie sessão.

Fique por dentro deste podcast

Inicie sessão ou crie uma conta para seguir podcasts, salvar episódios e receber as atualizações mais recentes.

Selecionar um país ou região

África, Oriente Médio e Índia

Ásia‑Pacífico

Europa

América Latina e Caribe

Estados Unidos e Canad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