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也曾對剉冰中那股熟悉的「香蕉油」香氣感到困惑?它與香蕉味道迥異,彷彿憑空而降。本集《豐食光》邀請為《美食無間》、《來!金來號》打點美食的食物造型師蕭維政(老蕭),將分享他如何在一顆日本梨上,意外破解了這個縈繞多年的風味之謎。
節目中揭示,主持人林敬富猜測香蕉油模仿的竟是1950年代前、因瘟疫而絕跡的「大麥克」香蕉品種,其濃郁味道恰是今日我們口中的「化學香氣」。以此為起點,節目深入探討台灣獨特的冰品文化,從南部將冰品當早餐、北部視為甜點的飲食習慣差異,到台灣人對粉圓、粉粿等「QQ」口感的極致迷戀,呈現一幅生動的味蕾地圖。
節目亦回顧台灣冰品從日治時代崛起、製冰技術與市場擴張歷史,甚至提及冰塊曾用於保存漁獲、醫療與遺體運送等冷鏈背景。大家還分享自己吃過最貴、最好吃、最驚悚的冰品體驗,包括義大利開心果冰淇淋、兒時四十元冰磚與西門町的豬腳冰等,展現冰品蘊含的童年記憶與時代變遷。
00:00–06:51:「香蕉油」的風味之謎與意外發現
節目以來賓蕭維政(老蕭)對「香蕉油」的印象開場,認為它是一種與香蕉無關、憑空出現的化學香氣。老蕭分享,他過去在吃清冰、水果冰時常接觸到此味道,直到一次工作拍攝,品嚐到日本山形縣的西洋梨,才驚訝地發現其濃郁香氣竟與香蕉油完全相同,頓時理解為何此風味會被添加於水果冰中,因為兩者味道十分契合。
06:52–09:19:香蕉油的歷史溯源—消失的「大麥克」香蕉
主持人阿富提出歷史考證,香蕉油欲模仿的可能並非現今的香蕉,而是1950年代前流行的「大麥克」(Gros Michel)香蕉品種。該品種味道極其濃郁,甚至帶有化學感,但因感染黃葉病而絕跡。現今的香蕉(卡文迪許品種)風味較淡雅,因此造成了香蕉油與現代香蕉的味道差異。
09:20–18:12:台灣冰品文化:QQ的迷戀與南北差異
話題轉向台灣的冰品配料,老蕭將其分為水果、豆類與最大宗的「QQ」口感類(如粉圓、粉粿、米苔目等)。眾人討論起南北吃冰習慣的差異,南部天氣炎熱,會將冰品當作早餐,且配料文化更多元;北部則多視為飯後甜點。同時也感嘆,傳統手工剉冰與純米製作的米苔目等古早味,正逐漸消失。
18:13–28:11:個人吃冰史與台灣冰品歷史演進
老蕭分享他最貴的吃冰經驗是小學時價值40元的小美冰淇淋冰磚,以及他個人最愛的是義大利的開心果、杏仁酒口味的Gelato。主持人分享最衝擊的經驗是西門町的豬腳、麻油雞等鹹味冰品。最後,節目回顧台灣吃冰史,指出吃冰習慣是在日治時期因日本人引進製冰技術而普及,從最初的醫療、保鮮漁獲,演變為大眾消暑甜食,甚至在1911年的大稻埕就有高達500家冰攤。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Información
- Programa
- FrecuenciaCada semana
- Publicado17 de julio de 2025, 12:00 a.m. UTC
- Duración28 min
- Temporada3
- Episodio2
- ClasificaciónAp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