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原住民的農業知識原本沒有平澤以為的那麼幼稚。如James Scott在《國家的視角》所說:原住民對當地每種作物的變化都如數家珍,何時播種、要種多深、如何準備土壤,以及如何照顧與收成等等,這些知識都是當地特殊的知識。然而一旦搬遷,且往往遷移到生態環境大不相同的地方,他們擁有的在地知識都變得一無是處,立刻從農業專家變成缺乏技巧、無知的勞動者。」
榮獲巫永福文化評論獎的《強制移住:臺灣高山原住民族的分與離》,由葉高華深刻描繪了臺灣原住民族被迫遷徙的歷史脈絡,引發學界與讀者的廣泛關注。
本書重點剖析了霧社事件前後,日本官方對待原住民族政策的重大轉變:從原先忙於劃設原住民族保留地,急轉為積極推動原住民族下山種稻。這看似突兀的政策轉向,其背後隱藏著錯綜複雜的文化、經濟與政治盤算。而推動這一切的關鍵人物,正是兩位對稻米有著近乎「偏執」情結的技師——岩城龜彥與平澤龜一郎。
岩城龜彥將高山原住民族下山種稻與治水難題巧妙結合,提出看似一舉兩得的策略,但其根本動機卻是為了消除原住民族的「兇暴性」,並灌注大和魂。平澤龜一郎則在臺灣開創了蓬萊米的輝煌時代,不僅緩解了日本的米荒,也大幅提升了臺灣農民的收入,並主動投身警務局理蕃課,肩負起教導原住民族「先進」集約農業技術的任務,真心期盼原住民族能藉此「文明化」。
然而,這場以稻米為名的「文明化」推動,其背後真正的驅動力為何?是真的為了補充日本的稻米不足嗎?資料顯示,岩城龜彥推動此政策時,日本正值稻米供給過剩、米價跌至谷底。若真為增產,殖民者理應優先尋找擅長種稻的漢人農夫,而非不熟悉稻作的高山原住民族,甚至不惜成本向民間購地供原住民族耕種,這在經濟邏輯上似乎難以解釋。
本週的柑仔店新品,從作者葉高華與讀者的對談,探究究竟是什麼,讓殖民統治者不惜成本,也要推動這場史無前例的「稻米大遷徙」。文明化的想像如何顯示在作物種植上?殖民者對於殖民地人民又抱持怎樣的統治心態?歷史學柑仔店邀請您,一同穿越到日治時期臺灣的原住民社會,一起尋找答案!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8w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歷史學柑仔店FB 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forumtw/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Informações
- Podcast
- FrequênciaQuinzenal
- Publicado12 de julho de 2025 às 05:30 UTC
- Duração9min
- Episódio23
- ClassificaçãoLiv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