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分派

张翼轸
精分派

左手价值,右手动量,做一个投资上的精分派

  1. -22 H

    接受不完美:为何在慢牛预期下,我仍坚守杠铃策略?

    最近一篇研报指出,过去几年表现优异的“红利+小微盘”杠铃策略,在未来可能失效。作为这一策略的长期拥趸,我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这期节目,我通过详细的历史回测,深入剖析了杠铃策略的优势、软肋以及它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表现。面对可能的风格切换,我应该放弃它,还是继续坚守?这不仅是对一个策略的探讨,更是对我自己投资体系的一次审视和思考。欢迎收听。 Shownotes 00:00 一份研报引发的焦虑:杠铃策略会失效吗? 一份国投证券的研报以日本股市为鉴,预测A股正进入“新胜于旧”的第二阶段。 报告核心观点:在这一阶段,过去有效的杠铃策略(红利+小微盘)将逐步失去超额收益。 作为策略拥趸,这个结论让我开始反思:杠铃策略真的会失效吗?我该怎么办?02:02 历史回测(一):基础杠铃策略的真实表现 通过回测2016年至今的数据,基础杠铃策略(中证红利+中证2000)年化收益3.37%,显著跑赢万得全A的0.92%。 该策略在2022年熊市中表现抗跌,但在2017、2019、2020年的大盘蓝筹和核心资产牛市中则明显跑输。 结论初显:杠铃策略并非万能,其表现在不同市场风格下分化严重。04:20 历史回测(二):增强版策略能否扭转败局? 在小微盘部分加入每年5%的超额收益后,策略年化收益提升至5.9%,但仍无法在核心资产牛市中跑赢市场。 进一步整合A股与港股的高股息资产后,年化收益可达7.13%,但依然无法改变在特定年份跑输的宿命。 这说明杠铃策略的底层因子(小盘、价值)决定了它在“大盘成长”风格占优时必然处于劣势。07:51接受不完美:策略的宿命与投资者的心态 回测结果虽然令人有些失望,但也让我释然:投资中不存在永远获胜的“圣杯”。 一个策略必然有其优势期和低迷期,关键在于理解其低迷的根源,并判断自己能否接受。 金句:“你在拥抱这样一个策略的时候,就不能希望它是个常胜将军。”08:50 为何坚守?相信红利 尽管未来可能是大盘成长的天下,我仍决定将杠铃策略作为底仓,核心是“未胜先虑败”。 红利策略的本质是“高抛低吸”的反转投资,它通过股息率筛选机制,天然适合应对A股波动大、成长持续性弱的市场环境。 如果未来A股无法走出长期慢牛,红利策略将是应对悲观情况的有力对冲。12:07 为何坚守?相信小微盘 引用《股市长线法宝》的观点,单纯的小盘股因子超额并不稳定,但“小盘价值”因子的长期有效性更强。 A股小微盘的超额收益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散户的非理性交易,量化基金通过专业模型收割“韭菜”,从而产生Alpha。 金句:“打不过就加入,你至少和量化割韭菜的要站在一边。”17:17 总结:作为核心仓位,与杠铃策略共存 杠铃策略的价值在于,即使市场长期表现平庸,它依然能提供相对可观的收益,适合作为稳健的底仓。 选择它,意味着你放弃了在大盘成长牛市中获取极致收益的可能,换取了更强的防御性和稳定性。 建议采用“核心+卫星”配置,将杠铃作为核心,再搭配一些进攻性强的卫星仓位(如科技成长股)来增强组合的弹性。

    19 min
  2. -4 J

    串台:​AI正在淘汰谁?实习生、普通人和不愿拥抱变化的投资者

    AI时代,打工人如何靠科技赋能工作和财富?本期串台了“大方谈钱”,分享如何将AI深度融入内容创作、投资分析的全流程。AI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能帮你对抗「羊群效应」的心理教练。当人人都谈论AI时,我们该如何正确地提问、聪明地使用,并最终让它成为我们理性决策的伙伴?这期节目,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Timeline 00:38 拥抱AI,是专业态度的体现 我认为,一个讨论AI的节目,如果提纲没有AI参与,反而是不专业的。 我始终是一个技术发烧友,拥抱新技术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别用错。02:45 我的AI工作流:AI如何贯穿我内容创作的始终 我的内容创作,从提纲、稿件、封面图到shownotes,几乎每个环节都有AI的深度参与。 我甚至会用AI帮我写代码,做一些自动化小工具,把琐碎的工作交给它,这不仅节省时间,更能提升我的工作愉悦感。 金句:「如果一件事情要重复做三遍,就一定把它自动化。」06:22 为什么我认为AI比实习生更可靠 教会实习生并检查其工作,对我来说是更大的情绪损耗。 AI不知疲倦、态度良好、不会犯错,能完美胜任重复性、低门槛的工作,这是对“灵活用工”的终极替代。09:38 普通人如何更好地使用AI?从拥抱新工具开始 我承认,普通人与专业人士在AI使用上存在差距,比如我能让AI写代码来解决问题。 但好消息是,大模型和飞书这类工具正不断拉近这个距离,前提是你愿意去学习和使用它们。13:36 我的进阶玩法:用API实现模型“比稿”与“接力” 我推荐大家尝试API和客户端(如Cherry studio),这能让你同时调用多个模型,看谁做得好。 我会用这种方式做“模型接力”:简单工作交给便宜模型,复杂创作交给昂贵模型,无缝衔接。16:50 我如何用AI实现视觉表达的专业感 我公众号的封面图都由Midjourney生成,通过“风格参考”功能,我建立了一套成本极低的统一视觉VI。 我还会让AI根据文章内容生成定制化的SVG插图,这比随便找张照片做配图要专业得多。19:16 我眼中的大模型“性格” 用多了你会发现,每个模型都有自己的脾气:Gemini有点啰嗦,Grok则非常发散。 我在做理财思路的头脑风暴时就特别喜欢用Grok,它总能给我意想不到的启发。20:26 为什么我们离不开ChatGPT?因为“长期记忆” 尽管新模型层出不穷,但我发现很多人(包括我)依然依赖ChatGPT,它的核心壁垒是“长期记忆”。 它能记住你的偏好和历史对话,这种“被了解”的感觉,让它超越了工具,产生了一种情感连接。31:53 AI在投资界的应用:远超你的想象 其实,量化基金早就在用神经网络等AI技术分析结构化数据(量价因子)。 ChatGPT这类大语言模型的新价值,在于处理非结构化的文本信息,但对专业机构而言,这更像是锦上添花。35:36 给普通投资者的忠告:别让AI帮你回测,让它当你的心理教练 我必须提醒大家,通用大模型给出的投资回测报告基本是“幻觉”,它没有真实数据,只是在“扮演”一个分析师。 AI对普通人最大的价值,是扮演一个理性的心理分析师,在你被市场情绪裹挟时,给你一个客观冷静的声音,帮你对抗“羊群效应”。40:15 如何向AI提问,才能获得高质量建议? 我建议你为自己建立一个“数字孪生”文档,写清你的财务、家庭、目标、性格等背景信息。 提问前先把这个“个人说明书”发给AI,它了解你越多,给出的建议才越有价值。 这个方法论由李继刚老师的“乔哈里视窗”理论启发,核心是补足AI不知道的、关于你的信息。49:25 AI时代,专业知识的价值被放大了 AI看似拉平了差距,但我认为它实际上放大了专业人士的优势。 因为你懂的越多,就越能提出精准的问题,从而解锁AI更深层次的能力。你的专业知识,就是你施展“赛博魔法”的咒语。54:15 停止让AI推荐基金,试试让它“读懂”基金经理 我不建议让通用大模型推荐具体基金,这是典型的“垃圾进,垃圾出”。 我更推荐的用法是,把基金经理的访谈稿喂给AI,让它帮你分析其中的言下之意、情绪和回避的问题。这才是它真正的强项。01:02:06 我如何看待AI与投资:捕捉Alpha,而非预测Beta 我自己用AI做投资,主要是做策略回测,验证我的理念,但我不会让它做预测。 我认为AI的价值在于捕捉Alpha(超额收益),而非预测Beta(市场走向)。普通人与其自己钻研,不如选择优秀的量化产品去享受成果。01:09:23 我的创作哲学:深耕专业,而非迎合流量 我清楚,用AI去迎合流量很容易,但我选择不这么做,因为写小白内容对我自己没有成长。 我更愿意深耕有壁垒的内容,这既是对我自己的投资,也是一种人群筛选。在投资这个领域,年龄和深度,本身就是一种资本。本期制作 嘉宾:张翼轸 主播:章衡 惟惟惟 制作:余冬

    1 h 13 min
  3. 8 JUIL.

    EP 42一场“宫斗”催生指数投资革命:指数基金之父的另一面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本我做了封底推荐的书——《长赢》。这本书讲的是指数巨头先锋领航和创始人约翰·博格的故事。我们总以为博格是指数投资的坚定信徒,但这本书揭示了更复杂的真相:他创立指数基金,竟带有“复仇”的色彩。更有趣的是,先锋领航不仅有指数业务,还有庞大的主动业务。它的真正的护城河,可能不是指数投资,而是低费率和持有人至上的信托责任。对于当下的A股市场,先锋领航的经验或许能有启示。 00:00:08 不只是指数基金:重新认识先锋领航 为新书《长赢》撰写的推荐词。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了约翰·博格之外的先锋领航,特别是其庞大的主动基金和投顾业务。 先锋领航真正的信仰并非指数投资,而是“低费率”与“以持有人为本的信托责任”,这对A股市场有重要启示。01:26 “指数基金之父”的B面:博格曾为主动投资辩护 约翰·博格年轻时并非指数投资的坚定信徒,甚至曾撰文为主动基金辩护。 引用JP·摩根名言:“每个重大商业决策背后,都有一个合理的和一个真实的原因。” 博格创立指数基金的“真实原因”远比“合理原因”更富戏剧性,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03:43 一场“复仇”催生的指数基金革命 约翰·博格在威灵顿资产管理公司遭遇权力斗争,被自己请来的合伙人“踢出局”。 为绕开“不能从事资产管理”的限制,博格巧妙地提出指数基金不属于“主动管理”,从而创立了先锋领航。 首只标普500指数基金发行惨淡,募集规模远不及预期,初期发展并非一帆风顺。06:24 绕开限制,时势造英雄 先锋领航早期依靠市政债券货币基金站稳脚跟,而非权益指数基金。 博格再次巧妙地推出“免申购费”直销模式,绕开了“不能从事分销”的限制,这也被视为一种“报复”手段。 70年代末的高通胀和高利率环境,让锁定高收益的债券基金业务大获成功,可谓“时势造英雄”。09:45 先锋领航的秘密武器:被忽视的主动基金业务 与大众认知相反,先锋领航拥有庞大且成功的主动基金业务,早年甚至靠此支撑公司发展。 其主动基金同样贯彻“低费率”原则,例如传奇基金经理约翰·内夫的温莎基金,管理费低至0.37%,甚至低于许多指数基金。 博格坚持降低主动基金费率,既是为持有人创造价值,也被认为是打压老东家威灵顿收入的策略。12:20 低费率之外:先锋领航主动基金跑赢同行的深层原因 数据显示,即使将费率调整至行业平均水平,先锋领航的主动基金业绩依然显著优于竞争对手。 这部分挑战了博格“主动基金跑输只是因为费率高”的核心论点,说明优秀的基金经理确实能捕捉到超额收益。 博格理论的前提“机构投资者构成市场整体”存在漏洞,散户等其他参与者的“错误交易”为专业机构创造了获利空间。15:36 持有人利益至上:独特的股权结构如何塑造企业文化 先锋领航由基金持有人共同拥有,不以盈利为目的,核心目标是为持有人降低成本。 公司文化强调信托责任,薪酬低于同业,吸引的是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才。 实践案例:在2000年科网泡沫顶峰时拒绝发行科技基金;主动收回规模过大的委托资金以保护投资者利益。18:51 正向循环与A股启示:主动投资的理想路径 先锋领航利用其庞大资金体量与外部优秀管理人谈判,以更低成本合作,形成“低费率-好业绩-更大规模”的正向循环。 主动与被动并非绝对对立,关键在于合理的费率和真正的信托责任。 中国主动基金降费是积极信号,精品化、爱惜羽毛的基金公司或许是未来的发展方向。21:06 浮动费率能否将基金公司与持有人利益绑定? 中国虽然无法复制先锋领航的股权结构,但浮动费率等制度创新,是绑定管理人与持有人利益的有效尝试。 这种机制促使基金公司不再唯规模论,而是要真正为持有人创造价值。 伴随着费率改革和有责任心的基金经理涌现,中国主动基金行业依然大有可为。

    23 min
  4. 26 JUIN

    EP41 复利信徒 vs. 单利玩家:你的钱应该为未来服务,还是为现在买单?

    你听说过那个著名的“星巴克理财学”吗?据说每天省下一杯咖啡钱,几十年后就能坐拥百万财富。这个数学题成立,但人生题呢?为了一个遥远的数字,我们是否要压抑半个世纪的渴望,牺牲当下的体验和成长?当70岁拿到这笔钱时,青春的好奇与活力早已不在,这样的财富还有多少意义?在这期节目中,我想和你探讨理财中这个终极的平衡难题。我们究竟该做着眼未来的复利信徒,还是活在当下的单利玩家?又或者,是否存在一条中间道路,能让我们既拥有未来,也不辜负现在?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00:08 「拿铁理财学」:复利的诱惑与反思 一个著名的理财假设:每天省下一杯咖啡钱,通过复利投资,几十年后能积累百万财富。 数学上成立,但引出一个核心矛盾:为了遥远的未来,是否值得牺牲贯穿整个青壮年时期的生活品质? 在着眼未来的“复利信徒”与活在当下的“单利玩家”之间,如何寻找平衡。03:25 复利思维的陷阱:被忽略的“人生回报率” 复利的核心是延迟满足,但这背后有极高的心理成本,甚至可能磨灭人的好奇心与活力。 年轻时投资于自身(如旅行、课程)所带来的“人力资本回报”,其价值可能远超理财的财务回报。 复利公式中看似稳定的收益率,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真实世界里面临着经济周期、市场震荡、个人变故等巨大不确定性。06:04 “单利思维”:活在当下的动态平衡智慧 与未来导向的复利思维相对,“单利思维”更注重当下的生活质量与心理满足。 它并非鼓励月光,而是提倡重新审视消费与投资的边界,例如健身、学习都是对未来更高质量生活和职业生涯的投资。 追求人生每个阶段的稳健与温度,而非账户数字的最大化。07:56 像“收房租”一样收股息:高股息ETF的心理魔力 高股息ETF,特别是高频分红的产品,是实践平衡策略的绝佳工具。 基金分红的本质,是将一部分收益从复利模式强制切换到单利模式,变成可自由支配的现金。 类比房产收租:持续的现金流(分红)能极大缓解持有者对资产价格波动的焦虑,提供穿越周期的底气和信心。12:00 精妙的混合模式:高股息ETF如何兼顾单利与复利 许多高股息ETF并不会分掉所有股息,而是设定一个固定的分红率(如4%)。 这种机制创造了一种混合模式:一部分股息作为“金融房租”派发给你(单利),满足现金流需求;剩余部分则留在基金内部自动再投资,继续追求利滚利(复利)。 这种设计在风险与回报、当下与未来之间取得了巧妙平衡,是一种更可持续的投资哲学。13:43 动态调配:如何在不同人生阶段与市场中找到平衡点 单利与复利并非二选一,而是一个可根据自身情况调节的“旋钮”。 人生阶段调节:年轻人可偏重复利,临近退休者可偏重单利现金流。 市场情况调节:牛市高点可多分红落袋为安,熊市低谷可将分红再投资,积累廉价份额。16:07 重新定义回报:财富的终极目标是人生的自由与丰盈 理财的最终目的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为了获得更幸福、更有选择权的人生。 回报清单中除了金钱,更应包含健康、家人、知识、快乐等无形但至关重要的资产。 用一笔钱去投资自己的健康,去高质量的陪伴家人,或者说去追求一个埋葬心底很久的梦想,这些都是有价值的。17:21 结语:在远见与从容间,收获财富与生命 最理想的理财状态,是既有复利的远见,能耐心布局未来;也拥有单利的智慧,能从容享受当下。 投资是一场关乎如何与自己、与时间相处的漫长旅程。 最终目标:在时间的河流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同时收获财富的增长和生命的丰盈。

    19 min
  5. 20 JUIN

    EP40 选对ETF,躺赢10%?揭秘同指数产品的隐藏差异

    大家好,我是 EarlETF 的张翼轸。追踪同一个指数,比如沪深300,市面上有几十只ETF,它们真的没差别吗?当然不是。作为ETF的资深拥趸,我将从费率、规模、分红和超额收益这四个最容易感知的维度,带你剖析其中的关键差异。学会这些,你就能在众多选择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甚至能多赚10%的那个“最优解”。 00:00:08 追踪同一指数的ETF,到底有没有差别? 核心问题:面对上千只ETF,以及追踪同一指数的众多产品,投资者应如何选择? 本文主旨:通过分析四个普通投资者容易感知的维度,阐明不同ETF之间的显著差别。00:59 维度一:费率,长期收益的隐形杀手 核心观点:约翰·伯格的研究证明,费率是长期影响基金收益的核心因素。 案例对比:以两只沪深300 ETF为例,十年来,0.15%费率的产品(510310)比0.5%费率的产品(510300)累计收益高出超过10%。 “你只需要在同一个指数里面,选一个低费率的ETF品种,那么十来年时间里面你就可以多赚10%,是不是很轻松?”04:16 维度二:规模与流动性,大就是好吗? 关键指标:规模和日均成交额是衡量ETF流动性的重要标准,但二者并非完全线性相关。 散户优势:规模在2-5亿的ETF在牛市中能通过“打新增厚”获得显著超额收益,而小规模ETF在市场恐慌时出现的折价,为投资者提供了套利机会。 投资策略:在市场剧烈波动时,可以卖出流动性好、无折价的ETF,换仓买入同一指数下折价率高的ETF,进行无风险套利。08:17 维度三:分红策略,从成长崇拜到现金为王 市场风向: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市场投资逻辑正从追求高成长转向重视稳定的现金分红。 产品差异:为迎合“FIRE一族”等投资者的现金流需求,部分ETF(尤其是红利类)开始推行月度或季度等高频分红策略。 选择要点:即便是追踪同一指数的ETF,其分红频率也从每年两次到零次不等,投资者需根据自身需求仔细筛选。10:21 维度四:超额收益,中国特色的基金经理“微操” 市场差异:与美国市场追求极低跟踪误差不同,中国ETF的基金经理更倾向于为多头持有人创造超额收益。 实现方式:基金经理会通过“打新增厚”或对成分股进行“量化多因子抽样复制”等方式,主动获取超越指数的收益。 国泰上证综指ETF通过抽样复制,在四年时间里跑赢指数超过15个点,相当于每年近3%的免费午餐。13:58 总结:如何选出最适合你的那只ETF? 核心回顾:费率、规模与流动性、分红频率、超额收益是挑选ETF的四大关键维度。 最终建议:最好的ETF不一定是规模最大或最活跃的,而是最匹配你个人投资需求(如低成本、现金流、套利机会或超额增厚)的那一只。

    15 min
  6. 8 JUIN

    EP39 书架也需资产盘活:63本旧书变现588元启示录

    大家好,我是EarlETF的张翼轸,欢迎收听最新一期的播客精分派。今天我们不聊买什么,而是聊聊卖什么——具体来说,是我最近卖二手书的一段有趣经历。我通过多抓鱼和爱回收这两个平台,成功卖掉了63本旧书,回血了588元。当然,这更多是一次小小的财务实验,却让我收获良多。从计算每本书惊人的“空间机会成本”,到制定卖书的筛选标准,再到比较不同平台的回收价格,整个过程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发现。我还观察到了二手书市场中类似“作家市值管理”和“时效性决定价值”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这次经历让我重新思考了“拥有”的意义,以及在AI时代,数字化阅读如何重塑我们与知识的关系。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时间轴: 00:08 卖书缘起:一次小小的“财务实验” 最近在多抓鱼和爱回收卖掉63本旧书,回血588元,为投资增添“弹药”。 主要动因是孩子书增多导致个人书柜空间紧张,促使思考如何盘活沉睡资产。 “这次卖二手书的一个小小的财务实验,还是有蛮多的收获。”01:30 书架经济学:每本书的隐形“占地费” 以上海内环房价为例,估算出自家书架上每本书的空间机会成本高达120元。 “这是一个挺高昂的租客,毕竟大多数书的价格都到不了这一点。” 这一惊人的计算结果,是促使盘活这些“沉睡资产”的重要推力。03:01 断舍离标准(一):哪些书可以安心“放手”? 标准一:内容优质但已有电子版(如蔡澜、张小娴散文集在微信读书上可便捷阅读)。 标准二:代表过去特定阶段兴趣或曾流行一时的书籍,现已不再有翻阅意愿。 “就让他去市场上去寻找新的更需要它们的主人,我觉得这是一个更好的归宿。”04:32 核心珍藏:哪些书绝不“割爱”? 压舱石工具书:构成投资体系基石的经典作品,如《预期收益》、《股市长线法宝》,常翻常新。 独一无二的情感纪念品:作家朋友的签名版赠书等,承载着深厚情谊与珍贵记忆,其价值远超内容本身。 “确立这样的一个卖书和持有的筛选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对我过往的个人的知识体系,还有情感连接的一次重新的盘点吧。”06:08 实战攻略:多抓鱼 vs 爱回收比价技巧 主要通过多抓鱼和爱回收两个平台卖书,体验各有不同:多抓鱼可选顺丰上门(运费自理),爱回收用京东快递(包邮)。 核心技巧:每本书务必在两个平台分别扫码比价,价格差异可能巨大,甚至出现一个平台高价收,另一个平台仅几毛钱或不收的情况。 “我遇到过有的书一个平台可能十块钱收,还有一个平台是几毛钱收。而且还未必一定是多抓鱼的价格比爱回收的高。”08:57 二手书市洞察(一):作家的“市值管理” 通过卖书发现,蔡澜的书普遍能卖5-8元,而张小娴的书很多仅几毛钱甚至不被回收。 推测这与作者在国内的活跃度及持续热度有关:蔡澜近年微博更新频繁、有新作,维持了市场关注度。 “蔡澜老先生这些年一直是很认真的在更新微博的……而张小娴虽然也有微博,但我感觉她似乎这些年在内地的影响力越来越弱。”10:37 二手书市洞察(二):时效性决定价值 许多当年风靡一时的投资、商业管理类书籍(如纳德拉自传《刷新》)如今回收价极低,仅几毛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医、宗教等“非时效性”或小众领域的书籍反而非常保值,部分甚至可卖到原价五折。 “能够穿越一轮又一轮热点周期的那些书籍,在二手市场才是真正的硬通货。和我们做价值投资还是蛮像的。”12:30 断舍离的深思:你真的“拥有”它们吗? 一批长期存放在办公室箱中未曾打开的书,直到卖出前整理时才猛然忆起曾经购买和阅读过。 物理上的“属于”并不等同于实际的“拥有”;不被记忆、不被使用的物品,并未真正融入个人生活。 “在那个短暂的过程中,我其实才是在那一刹那真正的重新了拥有了他们一次。虽然很快我就把他们又卖掉了。”14:06 拥抱数字化:为什么我选择卖掉实体书? 微信读书等电子阅读平台提供了便捷的阅读体验,使得部分实体书的收藏必要性降低。 电子书具备强大的搜索功能、划线批注导出等优势,尤其在AI时代,这些便利性是实体书无法比拟的。 “借着去卖一些二手书,其实本质上还是希望做一个藏书的资产结构的重构。就是尽可能的数码化,去以一种更好的使用书籍的方式去拥有这些书籍。”16:47 结语:审视你的书架,与自己对话 卖二手书不仅是一次财务上的盘点,更是一个与自己内心对话、审视过往知识体系和情感连接的宝贵机会。 鼓励听众也去盘点自己的书架,看看藏了多少“沉睡的资产”,哪些值得继续拥有,哪些或许并未真正被“拥有”过。 “我觉得这是一个与自己对话,审视过去非常好的机会。”

    17 min
  7. 1 JUIN

    EP38 不是养生焦虑,而是投资理性:我为何让AI管理健康?

    最近我个人经历了一点健康小插曲——体检发现血脂指标不太理想。作为一个关注投资的博主,我深知“活得久才能赚得久”的道理,健康的身体是我们实现财富复利效应的重要基石。因此,我开始探索如何利用2025年的科技,也就是大语言模型,来帮助我选择营养补剂,进行身体调理。这期节目,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如何创建个人健康“数字孪生”档案,如何挑选和使用AI工具(比如谷歌的Gemini),以及AI如何在成分对比、剂量把控、甚至深度研究方面给我提供专业建议。这不仅关乎健康,更是一种对“生命资产”的理性投资。希望我的经验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00:09 开场白:健康——投资者的隐形财富 分享个人近况,引出本期“非传统”健康话题,探讨如何用大模型选择营养补剂。 引用巴菲特案例,强调健康长寿对实现复利效应的重要性,将健康视为投资的关键一环。 “活得更长,尤其是健健康康,脑子清楚的活得够长,对于我们实现复利效应…其实非常重要。”02:04 实践缘起:体检警报与“数字孪生”雏形 因体检发现血脂指标异常,开始研究如何利用大模型调理身体。 提出“数字孪生”概念:将个人健康数据(身高、体重、生活习惯、家族史、历次验血异常值)整理成纯文本文档。 每次与大模型交流时,将此文档作为背景信息输入,以便AI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建议。04:43 AI工具选择与基础咨询:打破想当然的“常识” 推荐选择强大的多模态大模型,如谷歌Gemini 2.5 Pro,能够识别图片,处理信息更便捷准确。 将大模型视为“全球顶尖的内科医生”,可咨询饮食调整(如藜麦替换米饭)等基础营养学问题。 大模型能纠正常见的健康误区,例如指出喝碱性水对中和尿酸效果甚微,帮助更新知识体系。07:25 AI精准把关:营养补剂“量”的学问(以鱼油为例) 通过向AI上传在吃的鱼油产品截图,AI分析后指出其剂量对于改善高血脂远远不够。 揭示普通人对补剂剂量的普遍盲区:以为“吃过就行”,但AI能根据最新研究和个人情况判断剂量是否科学、有效。 “很多时候以为很多东西吃过了就行了。但是量够不够,超不超,其实自己也搞不太清楚。”09:32 AI辅助决策:多品牌营养品横向对比与筛选 利用AI对比不同品牌鱼油的成分表截图,AI能根据主播的血脂数据(高密度、低密度胆固醇等)推荐最适合的配比。 在选择男性综合维生素时,AI能识别出某款男女通用产品中铁含量对无特殊需求的男性可能过高的问题。 AI还能客观比较同一品牌不同地区版本(如海外版与中国版)的配方差异,给出更适合个体的建议,不受广告宣传干扰。12:17 AI的全局视角:多补剂协同与“知其所以然” 建议一次性将所有在服用的补剂信息(如鱼油、维生素、针对尿酸的樱桃提取物等)全部提供给AI。 AI能综合分析所有补剂的成分,判断是否存在某些元素(如锌)叠加摄入过量或成分间潜在冲突的风险。 AI不仅能建议服用时间(如饭前/饭后,分开/集中),还能解释原因,例如钙质吸收难,分三顿吃效果更好。15:16 AI的深度研究能力:循证视角下的成分“祛魅” 利用AI(如Gemini、ChatGPT)的“Deep research”功能,要求其搜索英文权威资料,生成特定健康问题的深度研究报告。 让AI研究鱼油对血脂的作用,以及NMN等新兴成分的真实效果,发现NMN更多是改善老年人日间精力从而间接改善夜间睡眠。 通过AI的循证研究,能更客观地了解营养品宣传的真实性,避免盲目跟风,理性消费。18:00 AI辅助就医与结语:为健康和财富“续航” 建议在就医前,先将详细症状告知大模型,让其扮演医学角色,给出可能的疾病方向、检查优先级等建议。 带着AI的初步分析再找医生沟通,可能使就医过程更高效,尽管AI目前在美国的医疗建议倾向于免责。 总结:善用大模型管理健康,有助于延长健康寿命,从而让投资的复利效应发挥更长时间,实现健康与财富的双赢。

    20 min
  8. 3 MAI

    EP37 告别市场焦虑:股债平衡如何帮你重获投资掌控感

    你是否曾在市场大跌时感到束手无策、充满无力感?这期节目,我想从投资心理学的角度,和你聊聊股债组合与动态平衡。这不仅是一种投资策略,更能帮助我们克服“习得性无助”,在动荡中找回宝贵的“控制感”。通过有计划的再平衡操作,我们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将市场下跌视为机遇,从而稳定心态,更从容地应对投资挑战。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利用这个工具,不再被市场波动牵着鼻子走。 00:00:00 股债平衡与投资中的“控制感” 本期探讨股债组合的动态平衡策略,重点关注其在投资心理学上的价值。 引出核心问题:如何在市场动荡中克服无力感,获得“控制感”。 提及与 AI Grok3 交流后,发现股债平衡对克服投资无力感有独特作用。00:01:21 理解“控制感”及其在投资中的重要性 解释心理学概念“控制感”:个体相信自己能影响事件结果的心理状态。 区分两种控制感:直接控制(通过行为主动影响)与次级控制(调整内心适应现实)。 指出满仓套牢时的无力感源于失去直接控制,易导致“习得性无助”。00:03:14 股债组合与动态平衡的基本原理 简述股债组合定义:投资组合中同时包含股票和债券两类资产。 举例说明:以60/40股债比例为例,解释初始配置。 阐述动态平衡操作:市场波动导致比例偏离后,通过买卖恢复预设比例(跌时买股卖债,涨时卖股买债)。00:05:13 股债平衡如何提供“直接控制” 股债组合加动态平衡的核心优势:提供了“行动的可能性”。 市场大跌时,投资者可通过卖债买股主动应对,而非被动等待。 这种“行动感”本身就能缓解焦虑,提升心理上的控制感,稳定情绪。00:06:30 股债平衡如何实现“次级控制”(心态调整) 引用巴菲特观点:视市场大跌为买入打折商品的机会。 解释为何普通人难有此心态:满仓套牢时无钱加仓,下跌只会带来痛苦。 股债平衡策略使投资者拥有“弹药”,能在大跌时加仓,心态向巴菲特靠拢,视下跌为机遇。00:08:21 规则化操作:预设剧本减少焦虑 股债平衡提供了一种规则化的投资框架,预先设定了应对市场波动的操作。 当市场下跌时,操作(卖债买股)是计划内行为,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 类比:如同焦虑时打扫房间,规则化的投资行为有助于维持心理秩序。00:09:55 降低风险感知:改善持有体验 股债组合天然波动性低于全仓股票,降低了整体投资风险。 在市场大跌时,组合的实际损失相对较小,有助于投资者保持更平稳的心态。 对比过去几年满仓权益基金的糟糕体验,股债组合能显著提升持有感受。00:10:53 实践建议一:设定清晰的再平衡规则 强调规则化的重要性,建议设定明确的再平衡触发条件(如偏离预设比例一定百分比)。 分享个人经验:可根据市场估值调整再平衡的触发阈值和频率(高估值时降低频率,低估值时可更积极)。 警示:避免在市场高位过于频繁地接盘下跌的股票。00:12:21 实践建议二与三:书面记录与个性化配置 建议用文字记录投资计划和每次操作的复盘,强化规则感和控制感。 强调个性化配置:根据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用“100-年龄”法则确定权益比例)设定适合自己的股债比重。 合适的风险配置有助于长期持有策略,避免因无法承受波动而中断。

    13 min

Notes et avis

3
sur 5
2 notes

À propos

左手价值,右手动量,做一个投资上的精分派

Vous aimeriez peut‑être aussi

Pour écouter des épisodes au contenu explicite, connectez‑vous.

Recevez les dernières actualités sur cette émission

Connectez‑vous ou inscrivez‑vous pour suivre des émissions, enregistrer des épisodes et recevoir les dernières actualités.

Choisissez un pays ou une région

Afrique, Moyen‑Orient et Inde

Asie‑Pacifique

Europe

Amérique latine et Caraïbes

États‑Unis et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