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与噪音

EP42 AI工具的探索与内容焦虑的自我对话

00:29 – 为什么聊这一期 - 焦虑与动力

我们聊到,焦虑其实源于未知。这一期是Brynn最近工作中发现的痛点,也是圈圈需要更新知识面跟上发展的功课。

Brynn的实践分享 - 目的出发需求驱动

02:44 – 笔记与知识库的构建

Brynn讲述如何用Obsidian搭建知识库,并通过AI插件Smart Connections把零散笔记通过相关“串联”成体系。

04:18 - “一手资料“的无价

06:00 – AI在PPT与写作中的尝试

Brynn测试了多种PPT生成工具(Gamma、天宫),并比较了付费和免费版本的差异,“AI的阵痛期”,分享“结果导向”付费模式的思考,以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AI工具的发展。

11:17 – 自动化与工作流探索

Brynn介绍N8N工具,谈到它如何实现零代码可视化的工作流自动化。因为了解所以可以根据当前自己需求选择是否要立刻尝试,也因为了解所以可以预期到使用中会有什么问题,但因为经历过更困难的学习所以觉得“我可以解决”,我们也提到学习曲线和需求评估的重要性。

14:00 – 工具选择的逻辑

两个方面:可以是兴趣好奇驱动去了解学习,也可以是需求驱动去学习。不追求新奇,而是根据真正的痛点来决定学习和使用哪种工具,也像我们之前节目聊到的,可以一个月进行一次工具更新调研尝试将好用的部分融入自己的工作流。

圈圈的实践分享

16:14 – AI工具可以协同合作

圈圈分享用Claude 3.7生成代码、用GPT O3审阅的工作流。AI只是助手,最后的逻辑和质量把控必须由人来完成。

18:04 – 如何与AI高效沟通

用“团队领导”的比喻:对项目进展逻辑熟悉且知道每一步的逻辑、要明确需求、划分分工、否则AI会给出大量无用信息或产生幻觉。

21:15 – 工具使用的经验与发现

介绍VSCode教育版Copilot的免费申请方法。

21:57 – Agent在科研文献的尝试

圈圈谈到Agent在科研文献自动化中遇到的技术障碍,或许当下还没有想到一定要用的方面,但是我们将这种学习探索视为未来的“工具储备”,圈圈举例使用Jupyter例子——多年未用的工具突然变得高效好用。

内容焦虑与自我价值

26:05 – 内容焦虑的反思

圈圈聊到这周存在因感到没有很明确的工具更新可以分享而有内容焦虑,也因觉得“自己懂得很少”而焦虑,Brynn也聊到自己会有这种感受。

27:07 – 一些人习以为常的知识可能是另一些人的盲区

Brynn聊到培训时观察到的现象:自己觉得没有什么新鲜知识可以学习时有大量的人在认真记笔记汲取新知识。也聊到在科研中对之前总是吐槽的技术的重新认识。

29:26 - 实话实说与自我包装

Brynn聊到当想到可以结合AI与专业知识时第一反应是否定自己,认为自己知识储备还没达到自己的要求,也聊到身边做三分包装成八分的例子。或许对我们来说我们更多关注自己还有哪些可以提升,但或许一味谦卑也并不是好事情。

35:30 – 老实人和长期信任

我们聊到《真空世界》关于老实人的讨论,或许我们更适合在多次博弈中在真实的人中在长期合作中积累口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碗饭。

37:54 – 从目的感到行动力

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并放大,也要思考自己获得的知识如何更好地传递分享。

Brynn总结:要有目标驱动内容产出,即便不完美,也要先迈出第一步。

40:14 – 学习与自我肯定  

两人以“越学越谦卑”为结尾,提醒彼此别忘了自己已经掌握的独特价值。

总结

工具不在多也不在新,而在好用。但我们可以不断保持关注给自己的工具箱增添潜在的好工具。

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很重要,知道自己已经知道的并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传递出去也很重要。

41:00 – 彩蛋

BGM:  Stupid Not To Try   - Aqui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