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作者對談

MIT作者群 X 和平東路實驗室

【MIT作者對談|Made in Taiwan: Studies in Popular Music】以多元及跨地的角度製作流行音樂主題的聲音內容,包含深度探討(deep dives)、對談(dialogues)、現場演出(live performance)、專題(features)、紀實(documentary)、散文(essays)、評論(reviews)及其他原創的實驗性體裁,以支持台灣的音樂報導(music journalism)和聲音教育(sound education)。 📮連絡信箱:mit.music.studies@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EP17 Ruth’s Time Tunnel 露絲的時光隧道 (English/英文單集)

    JUN 18

    EP17 Ruth’s Time Tunnel 露絲的時光隧道 (English/英文單集)

    ✨【MIT作者對談】EP17✨ Ruth’s Time Tunnel: A Journey into My Mom’s Disco Days and Favorite Pop Legends 露絲的時光隧道:母親的迪斯科時代和她最喜歡的流行音樂傳奇(English/英文單集) Welcome to an audio story where we revisit the iconic music of the 1970s and 1980s through the eyes and voices of someone who lived through it all in Bolivia - my mom. 歡迎收聽本集的故事,我們將透過我母親的視角和聲音,重溫1970-1980年代,她在玻利維亞聆聽的指標性音樂。 From the disco era of Saturday Night Fever to the rise of punk rock, from the iconic albums of Fleetwood Mac and The Eagles to the chart-topping hits of Michael Jackson and Prince, my mom was there, dancing to the beat, singing along to the lyrics, and living through the music that defined her generation. 從電影《週末夜狂熱》的迪斯可時代到龐克搖滾的興起,從音樂團體佛利伍麥克(Fleetwood Mac)和老鷹樂團的知名專輯到麥可傑克森和王子的冠軍金曲,我母親一直都在,隨著節拍翩翩起舞、隨著歌詞放聲高歌 ,沈浸在定義那個時代的音樂當中。 In this podcast, we'll be taking a trip back in time, exploring the music that made her heart skip a beat, the albums that changed her life, and the memories that she'll always treasure. 在本集節目中,我們將穿越時空,探索那些讓她心動不已的音樂、改變她人生的專輯,以及她永遠珍藏的回憶。 We'll talk about the iconic artists, the legendary concerts, and the cultural movements that shaped the music scene of those decades. 我們將探討塑造了那個時代的代表性音樂人、傳奇演唱會以及文化運動。 From bell-bottom jeans to big hair, from vinyl records to CDs, we'll relive some of the most iconic moments of music history. 從喇叭褲到蓬鬆的髮型,從黑膠唱片到CD,我們將重溫音樂史上一些最具標誌性的時刻。 And through my mom's stories, we'll get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what it was like to live through these transformative years. 透過我母親的故事,以獨特的視角來了解那些歲月變革的感受。 So grab your headphones, put on your favorite album, and join us on this retro revival. 所以,戴上耳機,播放你最愛的專輯,加入我們,一起重溫這段復古的時光吧! Let's get nostalgic! 讓我們一起進入時光隧道吧! 📌Credit(製作團隊)📌 Script, narrator, recording: Ari 周美瑜 (NTNU English Department) Post-Production: Paul Lin 林欣賢 Cover design: Ari周美瑜、Tiffany Chi 紀婷文 📌Music Credit(音樂)📌 1. Don’t Stop Til You Get Enough by Michael Jacksonhttps://youtu.be/yURRmWtbTbo?si=_0sp2vsiNUxRV5A5 3. More Than a Woman by Bee Gees https://youtu.be/uQ9_MwZIaoc?si=WiUF8QWUF96HEC6l 4. Night Fever by Bee Gees https://youtu.be/SkypZuY6ZvA?si=X16HtQu3FDo435Q2 5. Chiquitita by ABBA https://youtu.be/p4QqMKe3rwY?si=8liH2L1udyW92Voo 6. September by Earth Wind and Fire https://youtu.be/3cKtSlsYVEU?si=GlWJLWp0VR0Gy3kk 7. Material Girl by Madonna https://youtu.be/6p-lDYPR2P8?si=Xm2PyNDZRE-NgitR 📌References📌 1. The History of Music and Recording Part II: 1970-1989 https://www.levelsmusicproduction.com/blog/the-history-of-music-and-recording-part-2-1970-1989 2. Music Played in the 1970's Popular Music from the 70shttps://www.thepeoplehistory.com/70smusic.html 📌系列簡介📌 【MIT作者對談|Made in Taiwan: Studies in Popular Music】is a podcast about popular music from diverse and trans-local perspectives. The show features deep dives, dialogues, live performance, audio features, audio documentaries, reviews and other experimental and original content that nurture music journalism and sound education in Taiwan.【MIT作者對談|Made in Taiwan: Studies in Popular Music】is a production of Hoping Lab. 以多元及跨地的角度製作流行音樂主題的聲音內容,包含深度探討(deep dives)、對談(dialogues)、現場演出(live performance)、專題(features)、紀實(documentary)、散文(essays)、評論(reviews)及其他原創的實驗性體裁,以支持台灣的音樂報導(music journalism)和聲音教育(sound education)。 【瞭解我們】 臺師大大傳所官網 https://www.mcom.ntnu.edu.tw/ 和平東路實驗室 https://www.youtube.com/c/NTNUHopingLab/featured 責編:王璟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6 min
  2. EP16 聽見彩虹(下):想要跟你飛

    APR 23

    EP16 聽見彩虹(下):想要跟你飛

    ✨【MIT作者對談】EP16✨ ——聽見彩虹(下):想要跟你飛 🎙️主持人:華晟雅 🎙️來賓:華晟雅的媽媽 是否有一個人,不是身邊的親朋好友,卻可以影響你很深很深? 一個跨越時代的偶像,一群人跟隨著她, 鳳飛飛的ㄧ生,影響了許多鳳友, 甚至在她離開之後,依然持續影響著這個世界……. 如果你的偶像離開了?你又會怎麼想呢? 📌節目摘要📌 在上集的內容,晟雅與母親談到鳳飛飛 2003 年的演唱會,她們也交換以鳳飛飛早期和後期音樂變化的看法。這集母女兩持續聊鳳飛飛對她們人生的影響及變化,包含鳳飛飛的離世,與鳳友對她們的影響是什麼。 📌工作團隊📌 監製:蔡如音 企劃、錄音、剪輯:華晟雅 封面設計:沈宜萱 後製:郭家侖、李詠涵 📌系列簡介📌 【MIT作者對談】以多元及跨地的角度製作流行音樂主題的聲音內容,包含深度探討(deep dives)、對談(dialogues)、現場演出(live performance)、專題(features)、紀實(documentary)、散文(essays)、評論(reviews)及其他原創的實驗性體裁,以支持台灣的音樂報導(music journalism)和聲音教育(sound education)。 【瞭解我們】 臺師大大傳所官網 https://www.mcom.ntnu.edu.tw/ 和平東路實驗室 https://www.youtube.com/c/NTNUHopingLab/featured 責編:王璟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6 min
  3. EP15 聽見彩虹(上):今天的女人和那昨天的女孩

    APR 9

    EP15 聽見彩虹(上):今天的女人和那昨天的女孩

    ✨【MIT作者對談】EP15✨ ——聽見彩虹(上):今天的女人和那昨天的女孩 🎙️主持人:華晟雅 🎙️來賓:華晟雅的媽媽 一場演唱會,媽媽回憶青春,我直接入坑! 你聽過「掌聲響起」、「我是一片雲」嗎? 鳳飛飛的魅力究竟有多大,被後輩們效仿,又讓晟雅與媽媽雙雙入坑? 而這一切都要從2003年的那場演唱會說起……. P.S. 小編年初還去過她的故事館呢,絡繹不絕,滿滿都是朝聖的歌迷! 📌節目摘要📌 人稱「帽子歌后」,國寶級歌手鳳飛飛的歌聲,不僅唱進了無數電視劇,也陪伴了無數歌迷成長! 自1971年出道以來,她在這44年的歌唱生涯裡不斷精進、突破自己,歲月雕刻了鳳飛飛的經歷,並昇華了他的音樂和歌聲。本期節目中,資深「鳳迷」母女檔——晟雅與媽媽將暢聊鳳飛飛,分享了她們的入坑經驗、演唱會心得,以及生活中與帽子歌后的共振。在這場追星之旅中,不僅讓晟雅更了解媽媽,也開拓了她的視野。這不只是追星,更是一場跨時代的情感連結! 「希望大家可以記得鳳飛飛……希望他的音樂能被全世界都知道。」 那麼,就讓我們來聽聽她們心中的鳳飛飛吧! 📌工作團隊📌 監製:蔡如音 企劃、錄音、剪輯:華晟雅 封面設計:沈宜萱 後製、責編:李詠涵 平台上架:沈佳儀 📌系列簡介📌 【MIT作者對談】以多元及跨地的角度製作流行音樂主題的聲音內容,包含深度探討(deep dives)、對談(dialogues)、現場演出(live performance)、專題(features)、紀實(documentary)、散文(essays)、評論(reviews)及其他原創的實驗性體裁,以支持台灣的音樂報導(music journalism)和聲音教育(sound education)。 【瞭解我們】 臺師大大傳所官網 https://www.mcom.ntnu.edu.tw/ 和平東路實驗室 https://www.youtube.com/c/NTNUHopingLab/featured 責編:佳儀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1 min
  4. EP14 北流「唱我們的歌」展評|A Dialogue on TMC’s Music, Island, Stories: ft. Rhea Leorag & Eva Tsai(英)

    MAR 26

    EP14 北流「唱我們的歌」展評|A Dialogue on TMC’s Music, Island, Stories: ft. Rhea Leorag & Eva Tsai(英)

    ✨【MIT作者對談】EP14✨ ——北流「唱我們的歌」展評|A Dialogue on TMC’s Music, Island, Stories: ft. Rhea Leorag & Eva Tsai(英) 🎙️ 製作人(Producer):Rhea Leorag 、蔡如音Eva Tsai 你還記得第一個讓你心動的華語歌手或歌曲嗎? 音樂無處不在,見證了時代、社會與資訊的變遷。 對小編來說,第一次踏入這個展場時,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隨著旋律的起伏,過往的畫面一幕幕的浮現在眼前…… 你們去過這個展覽了嗎? 歡迎來留言分享! Do you remember the first Mandopop singer or song that made your heart flutter? Music is everywhere, and can be a witness to the changes in time, society and technology. For me, I was very touched at the first time I visited this exhibition! With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melody, past memories and scenes come to my mind… Have you been to this TMC exhibition yet? Feel free to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節目摘要|Episode Summary📌 「唱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是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的常設展,藉由個人語音導覽技術,帶領參觀者探索在12個特色展區與超過1000件文物。自2021年至今,已吸引了超過195,000名本地和國際遊客前往。 在本集節目中,製作人 Eva Tsai 與 Rhea Leorag以對談的方式分享各自的參觀心得。Rhea是自菲律賓且擁有跨亞洲音樂行銷經驗的留學生;而Eva老師則是一位來自台灣的學者,曾赴美留學,並做過多項跨亞洲流行文化研究。兩人從空間、時代及個人記憶切入,會碰撞出什麼火花呢? 這不僅是一場關於展覽的討論,更是一場關於音樂、記憶與文化的對話。 你是否曾經在某首歌中找到自己的故事呢? 這次讓我們跟著Eva Tsai 與 Rhea Leorag,來聽聽屬於我們的故事吧! “MUSIC, ISLAND, STORIES: POP MUSIC IN TAIWAN” is a permanent exhibition at the Taipei Music Center. It guides visitors to explore 12 unique exhibition areas and over 1000 artifacts by personal audio guide technology. Since 2021, it has attracted over 195,000 visitors already, including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visitors. In this episode, Eva Tsai and Rhea Leorag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of visiting the exhibition. Rhea is an international student from the Philippines with cross-Asia music marketing experience, while Professor Eva is a Taiwanese scholar with research experience in the U.S. and inter-Asia. What kind of sparks will they create? This is not only a discussion of the TMC exhibition, but also a dialogue about music, memories and culture. 00:00 音訊技術與音樂展覽|Audio Technology and Music Exhibition 03:30 年輕人的精神世界|Young People’s Spirital Sanctuary 08:11 歷史相遇:民歌時代與唱片公司|Historical Encountering Folk Song Era and Record Companies 11:26 音樂事業與藝人包裝|Music Business and Artist Packaging 16:00 大廳與表演服裝|The Big Room with Performance Outfits 17:43 包容性策略|Strategies of Inclusivity 20:49 AR演唱會與應用程式|AR CONCERT and Apps 22:34 個人化與其他的想像共同體|Between Personalization and Other Kinds of Imagined Communities 📌工作團隊(Credit)📌 蔡如音&Rhea Leorag製作|Producer: Eva Tsai and Rhea Leorag 錄音剪輯:蔡如音|Recorded and edited: Eva Tsai 編輯校對:黃慧圓|Transcript Copyediting: Cynthia Ngg 封面設計:紀婷文|Cover Design: Ting-Wen Chi 片頭音樂:蔡安步|Theme Music: An-bu Tsai 平台上架:沈佳儀|Upload to the platform: Chai-Yi Shen 📌系列簡介📌 【MIT作者對談|Made in Taiwan: Studies in Popular Music】以多元及跨地的角度製作流行音樂主題的聲音內容,包含深度探討(deep dives)、對談(dialogues)、現場演出(live performance)、專題(features)、紀實(documentary)、散文(essays)、評論(reviews)及其他原創的實驗性體裁,以支持台灣的音樂報導(music journalism)和聲音教育(sound education)。 【MIT作者對談|Made in Taiwan: Studies in Popular Music】is a podcast about popular music from diverse and trans-local perspectives. The show features deep dives, dialogues, live performance, audio features, audio documentaries, essays, reviews and other experimental and original content that nurture music journalism and sound education in Taiwan. 【瞭解我們|About Us】 臺師大大傳所官網 https://www.mcom.ntnu.edu.tw/ 和平東路實驗室 https://www.youtube.com/c/NTNUHopingLab/featured 責編:佳儀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7 min
  5. EP13 聽見另類客家音樂:從山歌到饒舌的「後生人」(全客語)

    JAN 1

    EP13 聽見另類客家音樂:從山歌到饒舌的「後生人」(全客語)

    ✨【EP13 聽見另類客家音樂:從山歌到饒舌的「後生人」】✨ *客語「後生人」,為年輕人之意 大家對於「客家音樂」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是會想到描述祖先辛苦來台灣打拼的「客家本色」? 還是腦海中會跳出經典的客家採茶情歌「細妹仔按靚」? 剛剛所提到的客家歌曲主要描述的是早期客家人來臺時的生活與環境, 然而當時的時代脈絡與現代的生活環境不同, 也導致現在的聽眾比較難將這些客家歌曲與自身生活連結產生共鳴。 不過隨著客家音樂的發展,現在的客家流行音樂, 在曲調或是在歌詞上都相當多元, 本集來自屏東的客家「後生人」— 靖珊就要來介紹 不同於傳統客家歌謠的客家饒舌(Rap)歌曲。 究竟原先講求真實,具有毒品、暴力、犯罪這些特色的美國黑人饒舌傳到台灣後, 客家人唱出具有客家特色的饒舌音樂會表現出怎樣的客家形象? 這些客家音樂又會如何在歌詞裡表現客家後生? 原本用來罵人固執的「硬頸」,在客家饒舌音樂裡又會怎樣去展現? 這些客家饒舌音樂對網路或電視節目上客家人的刻板印象,又會怎麼去回應? 📌節目摘要📌 「為什麼一樣是聽不懂的語言,韓語的歌曲大家就願意去聽,我們的客家歌曲卻沒人聽?」 客家歌手羅文裕曾在西門町的街上,扮成街頭藝人,用客家話和韓語來唱同首歌曲, 並訪問在現場聽他唱歌的聽眾想法,並試圖去把很多人一聽到客家歌,就會認為他聽不懂,或是覺得這是傳統音樂的刻板印象給破除掉。(影片連結:街頭實驗:客語vs韓語 你喜歡哪一種?) 本集主持人靖珊要來介紹苗栗客家地區的客語饒舌歌手 — Yappy, Yappy 用自己的母語進行創作,歌曲說著家鄉「苗栗國」、客家人的「硬頸精神」等等, 從傳統客家歌謠到客語饒舌音樂嘗試與社會對話,透過客語饒舌創作,實踐對客家身份的認同。 究竟兩位客家後生會在節目中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就請大家跟著我們一起 聽 下 去 ! 📌工作團隊📌 監製:蔡如音 企劃:曾靖珊 錄音、編輯:曾靖珊、陳昱宏 剪輯與聲音設計:曾靖珊、陳昱宏 封面設計:紀婷文 📌音樂Credit📌(照時間順序) 1.〈一枝擔竿〉 01:10 主唱:劉平芳 作詞:楊政道 作曲:林子淵 2.〈細妹按靚〉 01:40 主唱:羅時豐 作詞:林子淵 作曲:林子淵 3.〈苗栗甩尾〉 09:02 主唱:Yappy 作詞:Yappy 作曲:Yappy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mY6tvJDzzw 4.〈硬頸後生人〉 10:44 主唱:Yappy 作詞:Yappy 作曲:Yappy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iMXulEj9vY 5.〈大顛狗 〉14:19 主唱:Yappy 作詞:Yappy 作曲:Yappy 影片連結(5:13開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GmUTsXmm-E 📌系列簡介 📌 【MIT作者對談|Made in Taiwan: Studies in Popular Music】以多元及跨地的角度製作流行音樂主題的聲音內容,包含深度探討(deep dives)、對談(dialogues)、現場演出(live performance)、專題(features)、紀實(documentary)、散文(essays)、評論(reviews)及其他原創的實驗性體裁,以支持台灣的音樂報導(music journalism)和聲音教育(sound education)。 【瞭解我們】 臺師大大傳所官網 https://www.mcom.ntnu.edu.tw/ 和平東路實驗室 / ntnuhopinglab 責編:王璟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7 min
  6. EP12 Azmyl Yunor的搖滾、馬來西亞、與約翰萬宜藍調《John Bangi Blues》

    12/04/2024

    EP12 Azmyl Yunor的搖滾、馬來西亞、與約翰萬宜藍調《John Bangi Blues》

    ✨【EP12 Azmyl Yunor的搖滾、馬來西亞、與約翰萬宜藍調《John Bangi Blues》】✨ 🎙️ 來賓:Azmyl Yunor 🎙️ 主持人:何東洪 Tung-Hung Ho 本集邀請馬來西亞獨立音樂人Azmyl Yunor 來到和平東路實驗室做現場表演及亞際對話。這也是他首次在臺灣巡迴演出中的一場。受到龐克、搖滾、獨立音樂文化啟蒙,他的歌曲經常以社會評論的姿態介入馬來西亞的文化與政治。本集帶您認識Azmyl的音樂與政治,他創新又在地的藍調融合了對家鄉萬宜發展的思索、對國族政治與族群問題的批判,以及對音樂創作人身份的深刻反思。 📌本集精華📌 0:00 「約翰萬宜藍調」:一張專輯的誕生 4:07 三首關於家鄉萬宜的歌:幽靈大貨車、煽動者的藍調、我啥都不想買 8:25 突破族群意識的Orang Kita:從「穆斯林馬來人」到「我們人民」 10:07 第一首表演歌曲:"Orang Kita" 我們人民 13:50 參與實驗與龐克音樂社群 17:12 創造自己的演奏與合作(Do-It-Together)模式 21:06 去殖民的批判聲響 23:56 第二首表演曲目:I don’t want to buy anything我啥都不想買 26:39 用表演串起亞際共同感覺 30:35 全職還是兼職音樂人,重要嗎? 36:45 合而為一的專業:電影與新聞 40:03 第三曲目表演 “It’s Not Easy“不容易啊 📌工作團隊📌 監製籌劃 Producer: 蔡如音 Eva Tsai 助理製作 Assistant Producer:李書瑜 Tina Lee 來賓/表演者 Guest Performer: Azmyl Yunor主持人 Host: 何東洪 Tung-Hung Ho攝影 Camera Operators: 黃貫之 Jake Huang、陳奕銓 Frank Chen、林欣賢 Paul Lin 收音 Production Sound Mixer:廖彥琳 Eno Liao 錄音/混音指導 Audio and Sound Consultant: 蔡金翰 Chris Leo Tsai 攝影指導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梁紹文 Shao-Wen Liang 平面攝影 Still Photographer:蔡安步 Anbu Tsai 後製剪輯 Post Production Editing:王璟 Jean Wang 中英翻譯校對 Transcript and Subtitle Translation:林欣賢Paul Lin、陳奕銓Frank Chen、Eva Tsai、王璟 Jean Wang 📌音樂📌 ・《Orang Kita》 https://youtu.be/F1JbpH1V2HA?si=k1Sj0_TgkVeIyTML ・《I don’t want to buy anything》 https://youtu.be/4hyBIcxnJFY?si=kViamzvAacfFuPAb 📌系列簡介 📌 【MIT作者對談】 這是一個關於台灣流行音樂的Podcast節目。節目發想來自Routledge 於2020年出版的一本書:Made in Taiwan: Studies in PopularMusic(台灣製造:流行音樂研究),節目的製作與參與者也是這本書的編者Eva與作者群。 【瞭解我們】 臺師大大傳所官網 https://www.mcom.ntnu.edu.tw/ 和平東路實驗室 https://www.youtube.com/@NTNUHopingLab 責編:王璟 📌逐字稿Transcript 📌 1.「約翰萬宜藍調」:一張專輯的誕生 HO Okay welcome, Azmyl, to Taiwan. Azmyl,歡迎來台灣! YUNOR Thank you. Thank you. 謝謝,謝謝你! HO Especially during this kind of post-Covid era. Your latest release in like 2020. It's called John Bangi Blues. Bangi is 萬宜. [The album] actually is very heartily welcomed by a lot of people who are really into music. 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你在2020年的最新發行叫做《約翰萬宜藍調John Bangi Blues》。Bangi 即是「萬宜」,這張專輯受到許多音樂愛好者的熱烈歡迎。 Can you talk about your idea of releasing a very kind of a rock—back to the roots of the rock music—during the Covid period? 你能談談為何在疫情期間發行一張回歸搖滾音樂的專輯嗎? YUNOR Yeah, well the roots of the album began before Covid so it relates closely to the politics and economy in Malaysia around 2018, when we had this election. For the first time the ruling party lost. The ruling coalition lost and particularly one character, you know, former prime minister Najib so he was this character that was, well, annoying to me. Very annoying (laugh). 嗯,其實這張專輯的根源是在疫情之前就開始了,它與2018年馬來西亞的政治和經濟情勢有很大的關聯。當時我們國家進行了大選,也是執政黨首次失利,執政聯盟失去了政權,特別是一個人物,前首相Najib(納吉),他讓我感到厭煩,非常厭煩(笑)。 But of course I also became a father in 2016, so it was a period of where I was considering “Can I still do this?” 而我也在2016年也成為了父親,所以那段時間我在思考著:我還能繼續做這些嗎? HO Since you become a father, why your songs were so more fiercely right? (YUNOR: Exactly) Your folk music, especially your Fender guitar. You so attack it the guitars yes it's so attacking 你成為了父親,但你的音樂怎麼聽起來更為兇猛了,對吧?(YUNOR:沒錯)特別是你對你那把Fender吉他的方式,簡直就是在攻擊它。 YUNOR Yes, I was afraid I’d get mellow. I thought I would become father mellow right, about my children, you know. But I was pleasantly surprised. Actually, the album I had envisioned it to be…you know this album by Bob Dylan called John Wesley Harding. It’s a trio, you know, with guitar, bass, acoustic? 我當時擔心自己會變得溫馴,我以為成為父親後,會因為孩子變得更溫和,但是我開心地發現並不是這樣。其實我原本想把這張專輯做成像 Bob Dylan 的《John Wesley Harding》那樣的風格,它是三重奏的編制:吉他、貝斯以及原聲樂器。 HO When he released it, it surprised people, right? (YUNOR: Yes.) …back to the western kind of roots right? 當《John Wesley Harding》發行時,確實讓大家感到驚訝,對吧?像回到西方源頭的感覺。 YUNOR Yes, I love the album. So the songs that I came up with…well I wrote those songs while taking care of my children, you know, in between. They're twins. 是的,我愛死了那張專輯。寫這些歌時,我都是利用照顧我雙胞胎孩子的空檔完成的。 So I became more disciplined with my songwriting. and I think that's why the songs were compact, on the dot and I envision it to be acoustic like John Wesley Harding so hence the name, John Bangi Blues, initially. That's one reason. There's several more. 我很有紀律的寫歌,可能因為如此這些歌曲聽起來非常緊湊。我想讓它具備《John Wesley Harding》的原聲風格,這也是為什麼專輯名稱叫《John Bangi Blues》,但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其他原因。 Then in 2019 I went to the studio. I wanted to record with one of my other bands. But they're a bigger band and they were too busy. So I called two friends who I really wanted to try collaborating with, which was a bassist called Chris, Kristopher Chong who plays a bit in my other band AYOP Orkes Padu. And Ammar Khairi who's a drummer in my noise rock band which we toured in Taiwan in 2019. I always wanted to do something. He was such a great rock drummer so we went to studio. I brought acoustic guitar but I just brought my telly (Telecaster by Fender) along in case. When I started jamming in the studio, it just didn't feel…you know, like “It's not nice. Hold on guys!” (HO: Mixed energy yeah?) Yeah it was just too low. Okay I put my electric out. Okay man, it's gonna be the telly. 然後在2019年,我去了錄音室,想跟我其他的樂團錄些什麼,但那些團比較大,而且非常忙。因此我請了兩位我非常想合作的朋友,就是我的貝斯手克里斯 (Kristopher Chong),他也參加了我的另一個樂隊AYOP和Orkes Padu。還有鼓手阿瑪(Ammar Khairi),他是我噪音龐克搖滾樂隊的鼓手,我們 2019年在台灣巡演過。我其實一直都想和他合作,他是一位非常棒的搖滾鼓手。我們去了錄音室並且帶上了我的木吉他,但我也還是帶上了telly(Telecaster, Fender出品的電吉他暱稱),以防在錄音室開始即興演奏時有什麼狀況。當我在錄音室開始即興演奏時,感覺…你知道「啊~感覺不太對,等一下,大家!」(HO:不在同個頻率上?)沒錯,可能不夠力吧,所以我就決定用電吉他了。 HO Yeah, especially the first song so called Penghutsu Blues. It’s in the first track right? It’s defining the sounds of this album. Can you talk more about this different kind of blues, the meaning of it…especially this sound and the other track is different kind of feeling. You said you wanted to express something about the situation. But actually not all the music are that political oriented (YUNOR yeah they're not they're no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t kind of things [expressed] especially the second track is “Lori Hantu” kind of Malaysian track right? (YUNOR: yes yes) It's kind of a working class people track. 尤其是第一首歌叫《煽動者的藍調Penghutsu Blues》,這是專輯的第一首歌,定義了這張專輯的聲音。你能多談談這麼另類的藍調音樂嗎?特別是這首歌的意義與它的聲響?似乎跟其他曲目有不同的感受?它評論當前情況,但也並不是你所有歌都在評論政治,別的主題,尤其是第二首曲目是《Lori Hantu幽靈大貨車》,非常馬來西亞風格的曲子,也是描繪勞動階級經驗的歌。 2,三首關於家鄉萬宜的歌:幽靈大貨車、煽動者的藍調、我啥都不想買 YUNOR So I think I’ll put the context of the second reason about this album. When I first started performing in…well okay that's the name, but let me talk about John Bangi as Bangi. So I'm from the town called Bangi. That's my hometown. So Bangi is South of Kuala Lumpur. South of Kuala Lumpur isn't a cool area to live. People want to live north of KL you know. When I say that I'm from Bangi, they’ll say “Oh that's very far.” It's no

    44 min
  7. EP11 通過菊花田、甘蔗田、與草莓地的聲響~與Andrew F. Jones對談

    11/30/2023

    EP11 通過菊花田、甘蔗田、與草莓地的聲響~與Andrew F. Jones對談

    ✨【EP11 通過菊花田、甘蔗田、與草莓地的聲響~與Andrew F. Jones對談】✨ 🎙️ 來賓:Andrew F. Jones 🎙️ 主持人:蔡如音Eva 你聽說過來自美濃客家地區的「交工樂隊」嗎? 你知道音樂也可以是社會運動的一種形式嗎? 與「交工樂隊」結識近20載的雅買加裔美籍音樂研究學者Andrew Jones,本次以導聆人的身分,帶著大家探索從菊花田、農村地區出來的搖滾樂,如何成為包容性強大的獨特詩歌與文化資產。交工樂隊運用的「黑膠形」及「概念專輯」,也能與世界的搖滾樂~從披頭四的《比伯軍曹寂寞芳心俱樂部》專輯,到巴西重量級音樂人Caetano Veloso的《永遠的甘蔗田》專輯~照映對話。 所以,現在就讓我們跟著這集MIT作者對談,搭上這趟從美濃、英國、巴西到雅買加的旅程, 一起聽聽看屬於他們及我們的聲音吧! 📌本集精華📌 01:40 本集節目與Andrew Jones介紹 10:42 Andrew Jones和交工樂隊結識 16:01 黑膠唱片、概念性專輯 28:58 以菸樓作錄音棚,重構美濃空間 35:25 中西音樂融合:巴西概念性專輯Sugar Cane Fields Forever、披頭四與後殖民 49:13 Andrew Jones的牙買加音樂推薦 📌工作團隊📌 監製、主持、剪輯 節目封面設計:Eva 錄音:曾靖珊、 陳奕銓 剪輯:徐華蔓、蕭伊辰、Eva 拍照:洪聖勤 逐字稿校對: 沈佳儀 音樂版權聯繫: 沈佳儀 校對、平台上架:沈佳儀 音樂1, 15:”No Man is an Island” (Originally released 1970 under Studio One) 演唱:Dennis Brown https://youtu.be/k2unWPEf4Xs?si=PO_YNIqaRXotqbBI 音樂2:〈一無所有〉【收錄於專輯《一無所有》,可登唱片】 演唱:崔健 作詞:崔健 作曲:崔健 編曲:崔健 音樂3:〈臨暗〉【收錄於專輯《臨暗》,好有感覺音樂】 演唱:生祥與瓦窯坑3 作詞:鍾永豐 作曲:林生祥 編曲:生祥與瓦窯坑3 *感謝山下民謠授權使用 音樂4:〈縣道184〉【收錄於專輯《菊花夜行軍》,風潮音樂】 演唱:交工樂隊 作詞:鍾永豐 作曲:林生祥 編曲:交工樂隊 *感謝風潮音樂授權使用 音樂5:〈菊花夜行軍〉【收錄於專輯《菊花夜行軍》,風潮音樂】 演唱:交工樂隊 作詞:鍾永豐 作曲:林生祥 編曲:交工樂隊 *感謝風潮音樂授權使用 音樂6:〈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收錄於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Parlophone, Capitol Records】 演唱:Beatles 作詞:Lennon–McCartney 作曲:Lennon–McCartney 製作人:Sir George Henry Martin 音樂7:〈日久他鄉變故鄉〉【收錄於專輯《菊花夜行軍》,風潮音樂】 主唱:黎氏玉印(越南) 作詞:鍾永豐/夏曉鵑 作曲:林生祥 編曲:交工樂隊 吉他:林生祥 管子:郭進財 *感謝風潮音樂授權使用 音樂8, 11, 13:〈King Tubby Meets Rockers Uptown〉【收錄於專輯《King Tubby Meets Rockers Uptown》,Clock Tower Records】 https://youtu.be/wbCrYBWh62Y?si=ZxAnu5NOmx0Hd_Y7 演唱:Augustus Pablo 作詞:Augustus Pablo 作曲:Horace Swaby 製作人:Augustus Pablo 音樂9, 10:〈Sugar Cane Fields Forever〉【收錄於專輯《Araçá Azul》,Philips Records】 演唱:Caetano Veloso 作詞:Caetano Veloso 作曲:Caetano Veloso 編曲:Viola Caipira [Viola Brasileira] – Perinho 音樂12:〈I’ve Got to Go Back Home〉【收錄於專輯《Bob Andy's Song Book 》Coxsone Records】 https://youtu.be/KXZdwjvc4Kc?si=FES0wP3rCWPtmX-j 演唱:Bob Andy 作曲:Keith Anderson 製作人:Dean Fraser 音樂14:〈Have you ever been in love〉【收錄於專輯《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Acoustic Studio】 https://youtu.be/qUO_bQSszxo?si=62sa1OczTDLu2VnI 演唱:Dennis Brown 作詞:Dennis Brown 作曲:Dennis Brown 製作人:Sly& Robbie 📮【連絡信箱】 mit.music.studies@gmail.com 🏫 本節目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09學年度第一學期「教學精進與專業社群計畫」補助。計畫名稱:【Made in Taiwan: Studies in Popular Music 本地流行音樂研究的教學資源建構與社群對話】 ✏️【逐字稿Transcript】 Eva T=蔡如音(主持人) AF Jones=Andrew F. Jones(來賓) AF Jones 我覺得妳猜得對。我不一定很認同、認同政治,I don’t identify with identity politics。因為我覺得很容易就會變成一種陷阱,或者是一種essentialism。而且我知道自己瞭解客家音樂瞭解的太少了,所以我不能說我是這方面的專家,連客語我都講不出來啊,我也不一定能聽懂啊。而且我覺得客家人或者是客家的歷史是非常複雜,而且很多元,你假如講到美濃這麼一個地方,它又跟苗栗不太一樣吧,又跟那個廣東那塊的客家人也不是完全一樣,所以他有自己的複雜性、多元性。我覺得我可能就是比較單獨的喜歡交工音樂的音樂,然後想了解。就是永豐曾經跟我講過,他自己要經過很多年的學習跟研究才能寫出客語的歌詞。這不是一個很自然的行為,他是學來的,研究來的。 音樂1:”No Man is an Island”/Dennis Brown Eva T. 您現在收聽的是【MIT作者對談】。這不只是一個關於流行音樂的podcast,還是關於流行音樂研究的podcast。我是Made in Taiwan的主編之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的Eva蔡如音。 非常感謝Andrew Jones來到我們這個現場參與podcast的錄音。 我來介紹一下,Andrew Jones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東亞文化語言系的教授,那他剛好現在在台灣是因為他在做他的sabbatical休假研究。那他的研究領域是:現代中國文學、聲音文化、流行文化、還有媒介技術。他也翻譯了幾位非常重要的中國現代作家的著作,包含余華、張愛玲的小說。 那他出版過好幾本中國流行音樂的專書,像是講中國地下搖滾的Like a Knife: Ideology and Genr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opular Music,這本是1991年由Cornell University Press出的。然後又過了10年:2001年,他出了另外一本書是講20世紀初期的中國流行音樂歷史,書名叫做Yellow Music: 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這一本書有台灣商務出版的中文翻譯,叫做《留聲中國:摩登文化音樂的形成》,那所謂黃色頹廢這些訴諸感官的音樂從爵士越通俗電影配樂流行歌等黃色音樂的這個大類,他在這本書裡面重新引領讀者聽中國流行音樂裡的美國以及美國流行音樂裡的中國影響。那Andrew似乎每10年就會有一本重量級的著作誕生,然後2020年他出了一本從這個全球迴路聆聽的角度看1960年代的華語流行音樂的書,叫做Circuit Listening: Chinese Popular Music in the Global 1960s 那我們上週就是針對這本2020年出版的Circuit Listening來做線上的分享。 我想先請Andrew聊聊他的成長背景,因為他其實應該是Made in Taiwan裡面的作者群就是有一個非常特殊的一個成長背景,不是在台灣成長。 AF Jones 我媽媽是猶太人,他就是在芝加哥長大的,可是因為我爸爸其實是年輕的時候,從 牙買加、留學到美國,然後他就留下來了。然後我在牙買加的家族是很大,很多親戚、很多家人,我從小就會經常回去,享受家人、享受牙買加的那個很漂亮的地方。可是我覺得對於今天的對談而來,更重要的是,我對音樂和聲音的興趣都是來自於我對牙買加音樂的聆聽的歷史,所以我後來變成一個想要學習中國現代文學的年輕的學者。我同時呢一直覺得,能真正了解一個文化或者是一個歷史就一定要通過聲音,或者是通過音樂。為什麼呢?因為我作為一個在美國長大的牙買加人,我最重要的,而且最愛的一種回覆,或者是了解我爸爸的那個地方,就是聽雷鬼音樂和學習我們牙買加的文化、語言、歷史,最美麗的一種渠道就是音樂。所以我從小就有這樣的一個習慣,就是要真正了解一個地方一定要聽他們的音樂,聽那邊的聲音、聽語言的聲音。而且我讀文學也有同樣的一個感覺,我在讀一個文學作品的時候,也是在聆聽他的音樂、節奏、韻律。 Eva T 您小時候在家裡,就是這些雷鬼音樂就、就在你的周遭嗎? AF Jones 就是在我的周遭,我最早聆聽音樂的一些記憶或回憶,都是我們從牙買加帶回來的一些唱片,然後我會反覆的看那個唱片封面,然後反覆的聽。這是很久以前啦,在digital age以前。大概都有一堆像Bob Marley的那些唱片還有一些可能大家不那麼熟悉的牙買加音樂的唱片,比如說Beatles 或者是一些靈魂音樂soul music,這就是我的精神食糧吧。 Eva T 除了音樂跟聲音之外也對於文學,您在大學是念文學的嗎? AF Jones 我在大學是所謂的東亞語文專科,就是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Eva T 這也是我想要請教,因為您應該是MIT這本專書裡面唯一是從東亞East Asian Studies 出來的。所以我也很好奇就是說,東亞研究在這個領域裡面做音樂的主題,是一個什麼樣的經驗?他有什麼樣的資源或是什麼樣的support跟空間? AF Jones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是在哈佛大學念中國文學的,而且我當時主要是念一些古代文學,我的advisor就是Stephen Owen他是一個在那個範圍之內一個很著名的研究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教授,可是我一直有點想研究我當時已經開始聽到的

    55 min
  8. ✨✨✨【EP10與王啟仲對談~反抗體制與階級複製,高中熱音社團的搖滾文化】✨✨✨

    04/06/2023

    ✨✨✨【EP10與王啟仲對談~反抗體制與階級複製,高中熱音社團的搖滾文化】✨✨✨

    🎙️ 來賓:王啟仲 🎙️ 主持人:蔡如音Eva 📌【MIT作者對談】是一個關於台灣流行音樂的podcast節目,節目發想來自Routledge 於2020年出版的一本書:Made in Taiwan: Studies in Popular Music(台灣製造:流行音樂研究),節目的製作與參與者也是這本書的編者與作者群。 平常做音樂,嘗試做出好聽,聽得舒服的音樂就好!但在部份的高中社團卻不這樣認為喔!你可聽說過shredding嗎?這種炫技技巧反而成為做音樂最主要目的,在繁忙的高中生活中,青少年們嘗試兼顧兩者,讓自己看起來真的既會讀書又真的很懂玩~~! 本集由Made in Taiwan: Studies in Popular Music主編Eva與第八章作者王啟仲對談。明星高中的學生時常被認為很會讀書,但不足以彰顯他們與其他高中生的區別。所以,他們在學校社團玩音樂,並在平常練習、製作音樂、表演等等的過程中大量炫技以彰顯自身的地位與能力,與同社團的夥伴甚至其他學校的社團競爭。「來!低閉!」此外,其中社團組織起一種緊密的學長姐與學弟妹的階層關係與權威性,讓玩音樂的樣貌與過去截然不同,在社團組織強烈的連結下,青少年們會萌芽出屬於自身的搖滾文化。 💥【本集精彩重點】 突破?高中生就要會玩又要會讀書 從社會學看流行音樂:高中社團的階層怎麼影響學生玩音樂? 青少年熱音社中的搖滾次文化:做音樂不是為了好聽?而是為了炫技? 🌿【工作團隊】 來賓:王啟仲 監製、主持:蔡如音Eva 逐字稿校對:徐華蔓、廖彥琳 剪輯:徐華蔓、廖彥琳 節目封面設計:嚴慧晴 校對、平台上架: 袁廸雯、沈佳儀、陳嬿婷 🎶【音樂】 音樂1: 【Tony Li利惟庸】電吉他教學系列ep.2 - Slap Your Guitar ! 演唱: Tony Li 取用片段: 05:16 - 05:32,06:17 - 06:38 音樂2: 【Tony Li 利惟庸】電吉他教學系列 ep.5 - 速彈密技 Alternate Picking !(下集) 演唱: Tony Li 取用片段:03:23 - 03:47 音樂3: 【Tony Li 利惟庸】電吉他教學系列 ep.6 - 就是愛炫技 Sweep Picking (上集) 演唱: Tony Li 取用片段:00:02 - 00:14,04:51 - 05:09 感謝 Tony Li利惟庸,協助提供有關吉他炫技技巧的音樂片段,Tony正在持續創作音樂作品,歡迎大家透過下方的社群平台連結認識與支持Tony Li👉https://www.instagram.com/tony_li_gt/ 📮【連絡信箱】 mit.music.studies@gmail.com 🏫 本節目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09學年度第一學期「教學精進與專業社群計畫」補助。計畫名稱:【Made in Taiwan: Studies in Popular Music 本地流行音樂研究的教學資源建構與社群對話】 ✏️【逐字稿Transcript】 E: 蔡如音 Eva C: 王啟仲老師 C: 我們做歌不是為了好聽,我們做歌是要做出裡面很難的技巧,我也聽到就是其他的,算是報導人吧,我們所謂田野裡面的報導人,就跟我講說這類學校做歌不是做好聽的,是要做說他們會什麼東西。 E: shredding是什麼? C: shredding就是速彈嘛,你講白話一點,你可以用很快的速度來彈 ,他特別是吉他的solo或者是連續的單音所構成的旋律。然後shredding原本是像切碎切碎,你彈奏快到像在切東西,ㄘㄘㄘㄘ這樣子。那他更具體一點的就是說,它通常是用BPM來衡量beat per minutes 。好我們講,比如說120的速度好了,假設你彈4聯音的話 ,你就要在這間隔裡面能夠彈4個音出來,而且要很精準。然後如果說你那個速度越快的話,當然難度就更高,因為你必須要很精準地,在很有限的時間能讓你的手指,能夠就是很協調,但是動作又很小、很精密的去一方面,左手幾個手指之間也很有協調性的把音按出來,再搭配右手用你的彈片,很精準的就是把每個音呈現出來,然後簡單來講就是說這個左手的協調性,那你是要經過經年累月的去練習,可以在很短的時間間隔內,盡可能彈出蠻多的音出來這樣子。 E: 幫我們解釋一下就是slapping嗎? C: 可能基本上就是說slapping它常用在某一些比如說像Funk,有時候Disco也會有這些音樂類型裡面。 一般Bass在彈奏,可能是用食指跟中指,那有時候可能會用大拇指來撥嘛,但常見這種食指中指來撥弦這樣子,那有的可能會用彈片Pick。至於slap的話,他可能就是同時要用大拇指去敲弦,然後再用食指去把另外一個弦勾起來,然後就是會有一種比如說根音跟八度音這樣的交錯,然後製造出一種一方面很有grooving,一方面又能夠透過這樣子的技巧,他會突顯出稍微高頻的部分,而讓Bass的聲音可以呈現的一方面就是說比較前面一點。有時候他出現的通常就是Bass是當主角的時候,所以很容易去讓聽眾或是讓表演者本身感受到這個部分它是很突出,而且技巧的門檻也能夠很容易被看到這樣子,因為的確他的技巧門檻蠻高的。 E: 那最後再來問一下sweeping? C: Sweeping就是掃弦嘛,其實它的性質可能跟shredding稍微有點類似,也就是說在,可能在一個拍子裡面,你可能要彈很多個音這樣子,但Sweep他通常是會在一個和弦組成裡面。比如說一個 C 和弦,這個技巧在執行的時候呢,你會很像在掃東西一樣。比如說我們通常在彈吉他solo的時候,左手你是在壓琴格,然後去隨著一段旋律,然後讓你的各個手指頭協調的去把這段旋律給壓出來,並且右手則是透過pick,然後有規律的下彈、上彈、下彈、上彈,並且在隨著節奏去變化。 但Sweep比較不一樣就是說,比如說你在彈一般單音的時候,那時候是下彈上彈下彈很規律嘛,但Sweep他的要求就是直接就是全部往下掃,所以速度會很快,那換句話說,你這同時左手也要跟上這個很快的速度,而且也是一樣要做到剛剛講就是說,你不要有不應該出現的雜音,而且音音之間要分明,所以他就是一個技巧門檻非常高的一個,算是彈奏的手法。 所謂的shredding跟sweeping都比較常出現在特別是九零年代這種吉他英雄式的industrial metal rock,然後或者是說Heavy metal跟Hard rock這些音樂類型裡面,特別是Heavy metal。 E: 您現在收聽的是 MIT 作者對談,這個Podcast節目,是從Made in Taiwan study in popular music這本書衍伸出來。書是2020年出版的,有14篇關於台灣的流行音樂研究,面向學術圈,然後是用英文書寫,Podcast是從2021年推出,目前做了9集,用在地的語言對談寫作的方式。一邊科普或者是說,讓流行音樂研究的果實可以更公共化,運用聲音媒介讓學術知識可以比較容易接近,我是這一集的主持人,台師大大眾傳播研究所的Eva蔡如音。 剛才跟我們聊這個3種很酷炫的這種吉他技巧的是我們這本書Made in Taiwan study in popular music 裡面第八章的作者王啟仲。啟仲是中山大學西灣學院社會創新研究所的助理教授,那也因為啟仲的所在地,他在中山大學,教書也在高雄定居,這一集的錄音我們來到了高雄市,啟仲是台北人對吧!所以那啟仲在來高雄教書前,曾經在中央研究院做博士後研究,然後是在2017年從英國愛丁堡大學拿到的社會學博士。 今天這一集呢,我們要請啟仲來跟大家聊一聊,他當時的研究,這好像也是你的博士論文,他寫的這一章叫 How Taiwanese Students Learn High School Extra Curriculum Club And Making Of Young Rock Musician,我後來回去看英文我才發現,原來你把重點放在學習這件事情。啟仲的書章劈頭就問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什麼樣的搖滾樂文化會從,算是高壓嘛,就是升學教育環境從長出來。 C: 我再重新frame一下問題可能更接近就是說,也許是這樣一個高壓的,強調考試體制的教育環境裡面,可能會藉由裡面的青少年來長出什麼樣的搖滾樂文化這樣子? E: 那可以請啟仲聊聊,當初是怎麼開始對這個題目感興趣的? C: 那個契機?最一開始主要是在於說,好!就是當然我自己本身過去是有些玩音樂的經驗,但這是我這個年代,我相信現在其實漸漸的就是大家不管是玩社團,或者學會玩樂器的文化稍微有點不一樣。比如說高中大學自己在玩的時候,就是可以明確感受到有些所謂的hierarchy階序的存在,你要怎麼玩才比較有地位可以比較大聲,那你怎麼玩可能在裡面,也許你話語權會比較小,或者講白就說,你可能你怎麼玩呢,你可能會被認為你是很強的?可能會你在一個團體組織裡面會變得比較有地位。 那可能某些玩法相對上就比較沒那麼受到respect,或者會被認為這個好像很簡單大家都會。這個東西它其實是會影響到就是比如說,你今天你玩這個東西,你可能會希望它可以讓你有一些賺零用錢的機會。像比如台灣很常見,就是大學生玩還不錯就出去樂器行教琴,那可是在某些地方,就比如說,以前我在大學就聽過去問說「欸我可不可以有機會去那邊教吉他或什麼的」學弟就講說「你知道去那邊教你可能要會某些像剛剛講那些技巧這樣子,那個你要彈得很好才能去」它變成是個門檻這樣子。 你今天做這件事情,你有多少機會可以去換取到,我們做很多事情就會有reward嘛,就是換到reward的這些機會,可能會因

    42 min

About

【MIT作者對談|Made in Taiwan: Studies in Popular Music】以多元及跨地的角度製作流行音樂主題的聲音內容,包含深度探討(deep dives)、對談(dialogues)、現場演出(live performance)、專題(features)、紀實(documentary)、散文(essays)、評論(reviews)及其他原創的實驗性體裁,以支持台灣的音樂報導(music journalism)和聲音教育(sound education)。 📮連絡信箱:mit.music.studies@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