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电波

Nukapara

绿洲电波是一档以深度探究现有历史书籍,档案,文献,影视作品,游戏,等一切文化相关内容的播客 千百年前丝路上的绿洲,自给自足,同时又广纳各方文明;如今的绿洲中有狂侃五湖四海物事的电波,希望每位踏抵绿洲的各位,能以文化愉悦精神,以绿洲为桃源 希望你在绿洲中找到属于你的答案! 欢迎大家加入听友群获取最新更新信息!

  1. 13 DE JUL.

    Vol 021 魔法玄学是不是迷信?这得看你怎么想,用辩证的思维看,它真的很有意思!

    欢迎做客本期的绿洲电波,这期节目我们就开始聊一聊新的话题-魔法 ✨✨✨节目主题用辩证思维解锁魔法的奥秘🔑,聊聊它的本质、历史、分类,以及和科学、宗教的那些事儿,发现魔法藏着的正向价值~ 魔法不简单! 🌍 魔法无处不在:考古发现证明,有人类文明的地方就有魔法,有些甚至传到了现在。 🤔 古人为啥信魔法?遇到生死、未来、疾病这些大事,魔法是他们找答案、求庇护的 “第一选择”。 ⚖️ 关键态度:魔法既不是科学(研究客观物理),也不是宗教(崇拜神),别盲目信也别直接否,辩证看才有意思!魔法到底是啥? 🌟 核心意思:魔法是人类和宇宙 “互动” 的方式 —— 我们影响宇宙,宇宙也在塑造我们。它不光是对世界的认知,还混着心理学、情感这些 “人的学问”,打破了物理和心理的界限~ 🌱 来源:源于人类对世界的 “模糊感”,比如觉得数字、颜色有凶吉,不同人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一样的理解,这就是魔法的土壤!人类玩魔法的三种姿势 超越性 🚣:只能看懂、回应某种力量,改不了它(比如古埃及人祭尼罗河,知道洪水规律但改不了,只能求它别太 “任性”)。 转化 🧪:变变变!像炼金术、炼丹、萨满附身,都是想 “改头换面”。 交易 🤝:基于转化的 “互换”,比如祭祖、占卜,相当于跟宇宙 “做买卖”~ 魔法、科学、宗教的 “三角关系” 🔄 缠缠绵绵:人类历史就是这仨 “螺旋式” 交织的,各有各的地盘又互相影响(社会学家弗雷泽在《金枝》里说的哦)。 异同点: 共同点:都想搞懂世界规则,让人类受益。 不同点:科学用数学、逻辑 “跳出来” 看世界;魔法觉得人和万物是 “亲戚”,讲究 “沉浸式” 相处,还带道德关怀~ 🕰️ 老大哥地位:魔法比宗教、科学都老,说不定后两者还是它 “生” 出来的呢!魔法的 “成长史”按魔法、宗教、科学的 “势力变化” 分五段: 魔法独大 🦸:青铜时代前的中东、埃及等,没宗教没科学,魔法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魔法 + 血统 👪:中国、非洲、大洋洲等地,靠占卜、供奉跟祖先沟通,没啥固定的神。 魔法和宗教 “平起平坐” 🤝: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等,拜神和玩魔法分不清,科学刚冒头。 宗教主导,魔法 “打酱油” 🙏:犹太、希腊、欧洲中世纪早期,一神教流行,但魔法还能公开玩。 科学霸屏,魔法靠边 🧪:中世纪后期和欧洲殖民地,科学成了 “唯一真理”,魔法被挤到角落。 魔法分好坏?看看分类就知道 正能量魔法 🌈: 改善关系:调和人和人、动植物、土地的关系(比如生殖崇拜、农业仪式)。 辟邪:跟上面类似,就是防不好的东西。 预知未来:占卜、算命(商朝打仗前都得算一卦呢)。 查过去:找负面事件(比如死亡)的原因。 搞定死亡:让死者别打扰活人,比如超度。 管健康:草药、驱魔,甚至现在的身心疗愈都能算。 搞转化:炼金术(配着咒语仪式)、想象狼人、吸血鬼这些 “杂交生物”。 控欲望:比如古希腊的情欲魔法,还有猎人让驯鹿 “爱上” 自己好驯服它们~ 坏魔法 ☠️: 巫术:就是大家说的 “黑魔法”,比如变羊变青蛙、害人。 诅咒:下蛊、骂人家 “得病”,说不定你说这话时也算 “施法” 呢哈哈~ 反文化魔法:跟主流对着干,比如中世纪的黑弥撒,挑战教会权威,还可能搞献祭,超吓人(比如 2022 年印度的黑魔法杀人案)。 总结:魔法不只是 “神神叨叨” 👍 积极面:信魔法的人也有正常生活,魔法只是他们生活的一小部分,还能帮他们过得更好。 💡 大启示:魔法讲 “共生”,做事先想 “该不该”,而科学想 “能不能”;还有 “守护者理论”,要把好地球传给后代~ 🧐 最后说:别瞧不起魔法,看看它的内核,能发现人类文明多丰富!本期 “绿洲电波” 就到这啦~ 各位小魔法师,下次课再见!👋 欢迎大家扫描二维码加入听友群》〉》〉》

    36min
  2. 7 DE JUL.

    Vol 020 詹周氏杀了大块头:战火动荡下的婚姻绞索与女性突围

    🔍 本期核心话题1937 - 1949 年动荡时期北平妇女的婚姻困境与生存突围,透过 “酱园弄杀夫案” 与多起真实案例,剖析战火下女性如何在经济压迫与家庭束缚中挣扎求生。 📜 案件聚焦:酱园弄杀夫案 社会偏见:旧社会认定 “无奸不成杀”,詹周氏被污名化为 “现代潘金莲”,但警方最终判定其单独作案。 深层动因:长期赌博与丈夫暴力下的生存绝境,迫使她以极端方式反抗婚姻绞索。🌟 延伸案例:战火中的女性生存实录1. 牛胡氏案:经济断供下的出走 背景:丈夫牛光荣当兵后因战乱中断生活费,5 元钱在 1938 年可买 34 斤机制面粉,到 1940 年仅能买 13 斤。 抉择:求助无门后送走儿子、隐瞒身份再婚,最终因 “重婚罪” 受审。2. 杨白氏案:卖子求生的无奈 困境:丈夫离家后 “无以生活”,在通县典卖 3 岁儿子,后改嫁年长 20 岁的烧饼摊主。 审判:以 “无吃食无法子才嫁” 辩护,凸显战时生存伦理对法律的冲击。3. 孙李氏案:婆媳矛盾与经济双重压迫 导火索:婆媳争吵被赶出家门,丈夫收入微薄(烧饼铺伙计),称 “三天两头挨饿”。 法律转折:民国不再将 “弃夫潜逃” 定罪,重点调查通奸 / 重婚,最终因证据不足释放。⚖️ 法律与社会观念变迁 清代 vs 民国时代妇女出走定性刑罚清代刑事犯罪(“背夫在逃者杖一百”)杖刑、嫁卖甚至绞监候民国民事行为(破坏婚姻契约)重点审查通奸 / 重婚,量刑趋轻 法律原则:从 “夫为妻纲” 到 “男女平等”,但《民法》仍规定 “夫有支付家庭生活费用之能力时,妻无受抚养权利”,暴露制度局限。📊 战时经济数据冲击 粮食危机:1943 年粮食价格较 1936 年上涨 34 倍,“混合面” 成为主食;1945 年成人月口粮仅 10 斤杂粮粉。 通货膨胀:1943 - 1944 年商品批发价跳涨 10 倍,纸币贬值导致大米、面粉从市场消失。 苏青《为杀夫者辩》:“社会逼她动手”—— 点破案件本质是封建礼教与生存危机的双重压迫。 婚姻逻辑:底层婚姻成为 “经济供养换陪伴” 的现实交换,背离传统家族联姻与新式自由恋爱观念。 女性突围:离家出走是 “在现有家庭制度内谋求生存利益的手段”,而非主动反抗父权结构。🎵 本期音乐 酱园弄电音原声欢迎大家扫描二维家加入听友群》〉》〉》

    50min
  3. 28 DE JUN.

    Vol 019 酱园弄中的詹周氏只是其中之一-动乱时代北平女性职业困局后的生存真相

    欢迎做客本期的绿洲电波,快来看看这周我们聊了什么吧!!📌 本期节目核心亮点 电影与历史的交汇:以 1944 年 “酱园弄奇案” 主角詹周氏为切入点,串联 1937-1949 年北平底层妇女的真实生存图景,揭示电影背后千万女性的共同命运。 理论与案例结合:借米歇尔・德塞托 “生存手段是弱者的艺术” 理论,剖析陈马氏通奸案、谢常氏工厂困境等档案故事,还原战时女性如何用 “缝穷”、佣工、性工作等方式 “使不利因素服务于生存”。 社会观念的冲突:对比官方 “职业” 定义(如《户口查记实施办法》将女工登记为 “无业”)与女性实际劳动形态,揭露性别偏见与经济压迫的双重困境。⏰ 内容概览电影引入与主题破题 《酱园弄》定档延期背后:1944 年詹周氏案与北平女性的 “时代困局” 生存手段定义: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中的 “弱者艺术”—— 在贫困中 “灵活转化机遇”案例解析:当 “职业” 被官方定义为 “无业” 陈马氏案(1946 年):帮厨丈夫长期缺位,她靠洗衣维生却被警方登记为 “无业”,通奸指控背后是物价飞涨下的生存挣扎(档案原文:“所得工资值些家具,赁房居住”)。 数据冲击:1949 年北平女工仅占妇女总数 2.3%,工厂女工仅 2322 人;1944 年内二区妇女无业率 54%,远超男性。职业困境:从工厂到街头的生存挣扎 工厂女工:低薪与歧视的双重枷锁 被服厂案例:谢常氏日薪 0.7 元仅够买半斤小米,遭雇主压榨 “妇女收入只是贴补家用”。 社会偏见:女工穿制服被嘲讽 “被服大学”,为掩饰身份不敢承认职业(记者吕果记录)。 家庭佣工与女招待:非正式劳动的 “临时庇护” 丁刘氏当老妈子:包食宿月入 3-6 元,却需从早干到晚,程黄氏借佣工间隙从事诱拐犯罪。 女招待行业:1932 年北平 1311 名登记女招待中,87.4% 在饭馆工作,日均工作 14 小时,遭 “吃女招待” 式性骚扰。 手工业与性工作:家庭空间里的生存博弈 “缝穷” 妇与绣花业:5 万妇女在家加工刺绣、缝补衣服,按件计酬却被视为 “家务延伸”,收入微薄(1930 年代绣工月薪不足 15 元最低生活保障)。 性产业的 “灰色生存”:1944 年北平 460 家注册妓院,私娼、游娼在监管外 “混事” 救急,舞女张丽珍借家庭舞蹈班掩盖营生。历史与现实的叩问 官方职业定义的政治逻辑:《户口查记实施办法》将 “迷信事业”“料理家务” 归为无业,本质是 “道德化劳动价值”。 当代反思:从八大胡同到职场性别歧视,女性劳动边缘化的认知偏见是否被拆除? 📚 关键引用与数据 “职业” 词源:《荀子・富国》“职业无分,则人有树事之患”,19 世纪汉英词典未收录 “职业”,直至 20 世纪初才成为流行词汇。 经济结构:北平 “低工业化 + 高商业化”,1944 年制造业女工仅占行业 10.8%,被服厂是 “唯一大量雇佣女工的工厂”。 无业定义争议:《户口查记实施办法》将 “专事料理家务”“迷信事业” 归为无业,忽视女性非正式劳动价值。🎙️ 下期预告《1937-1949 北平妇女与家庭:当生存困境撕裂婚姻与社区》—— 解析丁刘氏姘居案、程黄氏诱拐案背后的家庭权力博弈。 欢迎扫描绿洲电波听友群二维码〉》〉》〉》

    1h1min
  4. 21 DE JUN.

    从北京动物园穿越,回清朝看看万牲园和农事试验场-绿洲x马扎儿#02

    不知道大家来北京旅游去没去过动物园,作为『绿洲电波 x 马扎儿电波』串台访古节目的第一期,我们来到了北京动物园,从这里、这个角度尝试去穿越回去看看晚清最后的历史。- - 🌎 本期节目BGM:Dan Gibson - Awakenes Spirit 🌎 全部『马扎儿电波x绿洲电波』系列串台节目 🌎 欢迎订阅、收听『绿洲电波』 绿洲电波是一档以深度探究现有历史书籍,档案,文献,影视作品,游戏,等一切文化相关内容的播客。千百年前丝路上的绿洲,自给自足,同时又广纳各方文明;如今的绿洲中有狂侃五湖四海物事的电波,希望每位踏抵绿洲的各位,能以文化愉悦精神,以绿洲为桃源。希望你在绿洲中找到属于你的答案! 🌎 感谢你收听『马扎儿电波』 几位老同学、老朋友,一帮从小一起长大的北京孩子,在2013年创立“马扎儿电波”,我们关心世界,保持好奇,我们在声音节目中谈天说地,坐上小马扎儿,听我们用声音记录生活,获取新知,分享快乐! 🌎 你可以在这些地方收听到『马扎儿电波』 荔枝FM / 网易云音乐 / 小宇宙 / Apple Podcast / 豆瓣 / 喜马拉雅 🌎 欢迎订阅、收听『马扎儿音乐·阪兰根』 🌎 欢迎在节目评论区与我们交流 欢迎扫码加入绿洲电波听友群》〉》〉》

    1h38min
  5. 15 DE JUN.

    Vol 018 上野动物园背后的日本帝国野心内核和近现代生态反思-被忘却的“帝国”与人性时代的生态现代化矛盾

    欢迎大家做客本期的绿洲电波,本周我们将结束上野动物园的这个话题!那么本期都有哪些内容呢快快来收听吧!一、战后日本的 “受害者叙事” 与帝国历史的遗忘1. 1945 年日本投降:裕仁天皇宣布《终战诏书》,二战结束。上野动物园的动物献祭行为被审美化处理为哀悼行动,“战争” 与 “帝国” 的联系被刻意割裂,日本民众被塑造成 “无辜受害者”,殖民主义历史被积极遗忘。 2. 去殖民化进程:盟军在 18 个月内拆解 “大东亚共荣圈”,上野动物园从 “帝国象征” 沦为二流动物园,影响范围大幅缩水。 二、上野动物园的战后重建与 “和平叙事” 构建1. 古贺与 “动物园即和平” 1. 美国占领初期,古贺提出 “动物园即和平” 概念,试图通过重建动物园适应盟军的 “和平日本” 目标。 2. 1951 年,迪士尼 “小鹿斑比” 作为礼物引入,电影将日本民众塑造为战争受害者,强化 “无辜者” 形象,成为美国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 2. 动物匮乏与生存危机 1. 1945 年,动物园动物仅剩战时峰值的三分之一,长颈鹿死后甚至面临被宰杀食用的压力。 2. 饲养员在狮笼养猪、拍卖兔子筹经费,孩子用南瓜籽换门票,反映战后日本的物资极度匮乏。 3. 复苏与 “动物外交” 1. 1948 年起,古贺通过 “礼品经济” 与美国动物园交换动物,如用日本大蝾螈换回海龟、狮子等,形成 “动物外交”,上野动物园参观人数激增,1949 年超过 350 万。 2. 1948 年,日本第一所儿童动物园开张,旨在培养孩子的 “人性本能”,通过接触动物塑造 “和平、守纪律” 的战后新儿童。 三、大象狂热与国际政治博弈1. “大象狂热” 运动 1. 1948-1949 年,日本儿童发起 “还大象给上野” 运动,媒体将其包装为 “非政治狂热”,实则成为古贺对抗 SCAP 政策的杠杆。 2. 印度总理尼赫鲁、泰国总理分别赠送大象 “英迪拉”“花子”,尼赫鲁借大象强调 “亚洲和平合作”,英迪拉的命名暗含文化纽带与政治期许。 2. 大象的象征意义:大象被视为 “魅力型动物”,其到来标志着日本战后正常化,同时暴露了日本对异国动物的殖民心理依赖,以及 SCAP、日本政府与民众的复杂互动。 四、熊猫外交与消费文化的巅峰1. 1972 年熊猫康康与兰兰抵日 1. 作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礼物,熊猫引发全民狂热,1973 年上野动物园参观人数达 700 万,排队三公里,衍生出大量熊猫商品,消费文化与政治象征深度绑定。 2. 熊猫被称为 “政治动物”,其国际移动由国家安排,而非商业交易,尼克松访华后,熊猫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符号。 2. 熊猫热的矛盾与反思 1. 熊猫因 “幼态延续” 特征(圆头、黑白毛色、拟人行为)激发人类保护欲,但过度关注导致兰兰因压力病倒,暴露动物园商业化与动物福利的冲突。 2. 繁殖压力下,康康与兰兰的交配被媒体大肆渲染,1979 年兰兰因怀孕败血症死亡,揭示圈养繁殖的技术局限与伦理争议。 五、生态现代性的反思与动物园的使命转型1. 从 “娱乐” 到 “保护” 的转向 1. 1980 年代起,日本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动物园宣称 “保护优先于外交”,上野动物园启动人工授精繁殖熊猫,如 1985 年欢欢通过人工授精产仔 “初初”,但幼崽存活率极低。 2. 中川志郎提出熊猫热是 “生物学、历史学与消费文化” 的混合产物,动物园成为 “自然” 与 “文明” 冲突的缩影。 2. 深层矛盾与终极课题 1. 动物园将动物从原生环境抽离,既满足人类对自然的渴望,又制造了 “真实自然” 的幻觉,反映生态现代性中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保护的根本矛盾。 2. 节目呼吁打破 “文明优越” 观念,在 “人性时代” 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同共生,上野动物园的历史成为观察日本帝国叙事、生态政治与文化认同的重要切片。 六、关键时间线与人物· 1945 年:日本投降,上野动物园动物锐减。 · 1948 年:儿童动物园开张,古贺启动动物交换。 · 1949 年:大象英迪拉、花子抵日。 · 1972 年:熊猫康康、兰兰抵日,中日邦交正常化。 · 1985 年:欢欢人工授精产仔初初。 · 古贺:战后上野动物园园长,推动 “动物园即和平” 与动物外交。 · 中川志郎:1980 年代园长,提出熊猫热的生物学与历史学解释 欢迎大家扫描二维码加入听友群获取更多节目信息》〉》〉》〉

    1h11min
  6. 8 DE JUN.

    Vol 017 上野动物园背后的日本帝国野心内核和近现代生态反思-疯狂中的洗脑与屠杀

    大家好!本期节目我们继续围绕二战时期日本上野动物园,揭露其与军国主义的紧密关联,呈现战争对动物的残酷迫害及背后的意识形态操控,同时引出对生命伦理和生态的反思。 温馨提示!!!本期节目带有令人不适内容请谨慎收听! 军用动物战中展出的军马 虎年吉祥物-孟加拉虎,森永明信片 领头人大达茂雄,当时的两头大象正坐在背景的红白条纹布后等待死亡 大森正主持的“殉难动物”纪念仪式 时间线与关键事件 1943年9月3日: 日本媒体报道上野动物园将处理“危险动物”,并于9月4日举行纪念仪式。 19世纪末-20世纪三四十年代: 随着日本海外扩张,上野动物园成为宣扬帝国野心的工具。 1894年从中国抢来三头野双峰骆驼作为战利品 1902年《少年世界》杂志将骆驼与战败的中国相联系 1941年日军挺进东南亚,大量动物涌入动物园,军队长官下令收集动物作为礼物。 1937-1945年: 日本以自然资源有限为借口发动侵略,提出“大东亚共荣”概念。 动物园利用动物进行军国主义宣传,如用“八纮一宇”幼豹象征扩张野心;举办多场“军用动物”庆典,将动物塑造为“沉默战士”,引导公众支持战争。 1939年推出《爱马进行曲》,举办“爱马日”活动,将马打造成宣传工具。 1943年: - 8月16日,开始执行“猛兽处分”,按《动物园紧急事件操作规程》将动物分为四类,逐步处置。 - 8月17日晚,开始屠杀动物,因毒药效果不佳,使用矛、电线等工具,过程残忍。 - 9月4日,举行纪念“殉难野兽”仪式,此时大象Tonky和Wanri尚未被处置,却被当作已牺牲。 - 9月,三头大象全部死亡,此后两年日本各地动物园和马戏团屠杀动物。 重要动物与象征意义 野双峰骆驼:日本侵略中国的战利品,象征帝国的征服。“八纮一宇”幼豹:名字体现日本扩张野心,作为“军功动物”拉近海外士兵与后方民众的情感。 军马、军鸽、军犬:被视为“军用动物”,象征士兵的奉献,用于激发民众的战争支持。 大象John、Tonky、Wanri:John因伤人被饿死;Tonky和Wanri在仪式后被毒杀、饿死,它们的遭遇体现战争对动物的残酷,也反映出动物园工作人员的矛盾与无奈。 1943年9月-1945年8月,日本有300多种大型哺乳动物、猛禽和爬行动物被杀。1940年日本有20多头大象,到1946年仅存两头。 下期预告 下期节目我们将聚焦战后盟军占领下的日本社会转型期,探讨上野动物园在民主改革与生态意识觉醒浪潮中,如何重新定义人与动物、自然的关系。我们下期再见! 欢迎扫码加入粉丝群》〉》〉》〉》 本期节目参考资料:《樱与兽-帝国中心的上野动物园》 本期节目BGM: The Cove-J. Ralph Room of Angel-Mary Elizabeth McGlynn Killed In the Face-J. Ralph

    1h15min
  7. 29 DE MAI.

    Vol 016 上野动物园背后的日本野心内核和近现代生态反思-野心帝国的启蒙和上野动物园的诞生

    欢迎做客本期的绿洲电波,五一的时候为了做节目去了一趟久违的北京动物园,通过对于动物园这个机构的资料的阅读我发现,其背后的故事相当有意思。也就萌生了录制这几期节目的想法,那从这周开始我们将用三期节目我们来细细的聊聊,日本这个在二战时期极具野心的国家,在这个国家内的上野动物园的故事。 本周我们就透过日本上野动物园的历史脉络,剖析明治维新后日本如何借动物园构建“文明—野蛮”二元叙事,探讨其作为帝国权力展演工具的本质,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生态与文明的矛盾性。 本期关键内容一、动物园的诞生:文明叙事与帝国野心的交织 19世纪日本的生态现代性:宇田川榕庵翻译《植学启原》,将“animal”译为“動物”,确立人在动物序列中的“理智优先”地位,为“文明—野蛮”二元论奠定基础。 上野动物园的建立(1882年):作为国家博物馆复合体的一部分,旨在通过隔离动物与人类,强化“日本民众代表文明,动物代表自然”的观念,成为明治政府塑造国民认同的工具。 二、权力展演:从分类革命到殖民象征 博物馆与动物园的功能:博物馆通过物品分类确立帝国秩序,动物园则将动物作为“文明征服自然”的象征,两者共同服务于“国民教化”与“西方对标”的双重目标。 动物战利品与殖民扩张:甲午战争后,上野动物园展出“活的战利品”,将动物与殖民征服绑定,强化“帝国自然观”——外来珍兽象征对殖民地的控制与声望。 三、空间设计与意识形态:玻璃、壕沟与权力帝国泡沫的幻象 玻璃的双重性:20世纪引入玻璃展柜,既制造“亲近自然”的视觉假象,又隔绝气味与触摸,隐喻帝国对“自然”的驯化与操控。 哈根贝克式无栅栏设计:以壕沟替代笼子,营造“动物自由”的错觉,实质是更隐蔽的规训,典型案例为1931年建成的猴山,融合自然景观与民族叙事。 四、战争阴影下的荒诞性 二战时期的动物园:战争导致饲料短缺、人员流失,动物园转向军国主义宣传,“动物战利品展”再度兴起,成为“总体战争”的动员工具,暴露出“生态现代性”的虚伪性。 延伸思考〉〉〉动物园如何成为现代国家“文明合法性”的证明?- 当“自然”被异化为权力道具,生态保护与帝国扩张的矛盾如何解?- 玻璃与壕沟的设计,是否预示着现代社会对“自然”的本质性疏离? 上野动物园 猴山 北极熊格雷特 小型禽鸟屋 下期预告:聚焦二战时期的上野动物园,揭露战争机器下动物园的畸形演变,以及帝国野心崩塌前的疯狂图景。 参考资料:《樱与兽-帝国中心的上野动物园》、《上野动物园百年史》 欢迎扫码加入听友群,获取更多节目资源与深度讨论!

    55min
  8. Vol 015 大唐贵妃的女祸与女神说,是咎由自取还是盛世红颜背后的代价?-三千宠爱在一身

    22 DE MAI.

    Vol 015 大唐贵妃的女祸与女神说,是咎由自取还是盛世红颜背后的代价?-三千宠爱在一身

    欢迎做客本期的绿洲电波!! 本期节目我们继续上期的内容,咱们系系以杨贵妃的一生为线索,探寻唐代封建王朝中女性命运与政治漩涡的交织,解构“女祸论”背后的性别权力逻辑,并且对比中日文学对其形象的不同诠释。 时间线&关键内容身份转换:开元28年(740年)以“太真妃”身份入宫,天宝4年(745年)正式册封贵妃,打破“子娶父妃”伦理争议的社会背景。 受宠资本: 才艺:善五弦琵琶、创作舞蹈、文学功底; 情绪价值:不涉朝政、投玄宗所好; 时尚引领:“玉环髻”“藕履”、服饰搭配带动长安潮流,七百宫人为其定制华服。 杨氏家族的崛起与失控:盛宠下的权力泡沫 外戚专权:三姐虢国夫人、堂兄杨国忠等获封显赫,月享十万脂粉费,豪夺韦嗣立宅第、与杨国忠乱伦丑闻、公开“肉阵”出行等奢靡行径。 政治隐患:  干预皇室婚配;    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安史之乱爆发(755年)。 马嵬坡之变:皇权与爱情的终极抉择 叛乱危机:哥舒翰兵败潼关,玄宗西逃蜀地,禁军哗变诛杀杨国忠,矛头直指杨贵妃。 赐死争议:   史料记载极简,《资治通鉴》仅提“悍妒不逊”,实为皇权自保的牺牲品; 关于日本和中国文学作品中女祸和女神论的浅谈 推荐阅读/拓展 原著:《旧唐书·杨贵妃传》《资治通鉴·唐纪》《长恨歌》(白居易)  现代:  《杨贵妃传》(井上靖,日) 影视参考:《妖猫传》(陈凯歌,2017)——对杨贵妃形象的魔幻现实主义重构。 戏剧:京剧《贵妃醉酒》、歌舞伎《杨贵妃》 听友群在此〉》〉》!!

    1h10min

Sobre

绿洲电波是一档以深度探究现有历史书籍,档案,文献,影视作品,游戏,等一切文化相关内容的播客 千百年前丝路上的绿洲,自给自足,同时又广纳各方文明;如今的绿洲中有狂侃五湖四海物事的电波,希望每位踏抵绿洲的各位,能以文化愉悦精神,以绿洲为桃源 希望你在绿洲中找到属于你的答案! 欢迎大家加入听友群获取最新更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