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侃财

热财经冷观察,新资讯深观点

  1. VOR 2 STD.

    我国成为世界上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

    “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为全球贡献了大约25%的新增绿化面积,成为世界上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2025年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林草局局长刘国洪在会上介绍了我国“十四五”期间国土绿化取得的重要成就。 “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们共完成了国土绿化面积5.49亿亩,其中造林面积1.85亿亩,相当于一个福建省,新增森林蓄积量相当于一个大兴安岭林区。”刘国洪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组织实施了“三北”工程、“山水工程”等重大工程,持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全国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到43.32%,村庄的绿化覆盖率达到32.01%。 刘国洪称,“十四五”期间我国着力壮大林草产业,由发挥森林的生态效应为主向发挥多重效益为主转变,生态惠民利民更加凸显。他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在增收就业方面,2024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超过了10万亿元,带动了6000多万人就业增收,浙江安吉的竹子产业创造了192亿元的产值,带动了当地近4万竹农增收。另外,生态护林员队伍全国稳定在170多万名,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第二个例子是在改善生活品质方面,森林是巨大的“粮库”,我国森林食物年产量超过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第三大重要农产品,仅油茶种植就达到7500万亩,茶油年产量超过了100万吨,这些丰富充实了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油罐子”。 文|记者 董鹏程 图|羊城晚报资料图

    2 Min.
  2. VOR 2 STD.

    新帅改革百日,华夏银行何以实现“V型”反弹

    2025年的中国银行业正步入一个深度调整期。在服务国家战略、让利实体经济的宏观要求下,净息差收窄已成行业性“新常态”,过往依赖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银行间的业绩分化与转型压力日益显著。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市银行的中期业绩报告,便成为观察行业转型趋势的绝佳窗口,而华夏银行交出的这份“期中答卷”,则尤为值得剖析。今年一季度,该行营收同比下滑超过11%,似乎正印证着行业所面临的普遍困境。然而,中报数据却展示出“V型”反转:其二季度单季营收同比增长4.15%,一举扭转颓势,释放出企稳信号。 这背后并非是简单的市场波动,它与年初该行核心管理层的变更紧密相连。今年2月,杨书剑正式出任华夏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下车伊始,一场深度内部改革拉开序幕,杨书剑提出“刀刃向内”的改革要求,号召全行“走出舒适区,开辟新征程”,直面改革创新难点、转型发展痛点及作风建设堵点,要求将“破局思维”转化为“破冰行动”。 可以说,这份企稳向好的成绩单,既有市场环境修复的因素,也更是内部改革成效的初步体现。 业绩“V”型反转,新帅交出的首份答卷 对于年初完成管理层交接的华夏银行而言,2025年的中期业绩报告是市场检验其新战略方向的首次大考。纵观这份“成绩单”,尽管整体盈利依然承压,但企稳向好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尤其是在经历了年初的业绩低谷后,二季度的多项核心指标均出现了显著修复。 从盈利数据上看,修复的轨迹清晰可见。上半年,华夏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55.22亿元,同比降幅较一季度已收窄近12个百分点;实现归母净利润114.7亿元,同比下滑7.95%,较一季度收窄超6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单看该行第二季度实现营收273.28亿元,同比增长4.15%。 这一积极转变,首先得益于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大幅收窄。财报显示,截至二季度末该项损失已收窄至1.86亿元,仅此一项便为二季度贡献了超过22亿元的环比正向修复。对此,该行副行长杨伟在业绩会上解释称,这得益于该行“抓住市场超调窗口,在利率高位增配高收益资产”的主动管理行为。 与此同时,非利息净收入成为稳定盈利的另一大支柱,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与投资收益均实现了稳健的正增长。 作为核心业务指标,截至上半年末,华夏银行的净息差为1.54%,显著高于1.42%的行业均值,这为其保留了相对充足的盈利“安全垫”。管理层表示,下半年将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来继续稳定息差。 值得注意的是,该行盈利能力的修复并非以牺牲资产质量为代价。报告期内,华夏银行的风险指标保持稳健。不良贷款率为1.60%,与上年末持平,较一季度还略有下降;拨备覆盖率156.67%,符合监管要求。 同时,虽然华夏银行上半年总体业绩仍有所承压,但该行仍坚持中期现金分红。杨伟表示,综合考虑股东回报、监管要求以及公司可持续发展等因素,该行拟以2025年6月30日普通股总股本股为基数,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1.00元,合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15.91亿元。 这不仅是对投资者信心的维护,更从侧面反映出,新管理层在坚定推动改革的同时,也牢牢守住了风险控制的“底线思维”。 提档升级,重绘未来增长蓝图 如果说二季度的业绩修复,是华夏银行新管理层交出的第一份关于“企稳”的答卷,那么其在“五篇大文章”等战略领域的业务布局进展,则揭示了其关于“求进”的清晰路径。 科技与绿色金融,正成为这场转型中最为强劲的“双引擎”。中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华夏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210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2.31%;绿色贷款余额332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79%。这两项贷款的增速,均远超该行2.15%的总贷款增速,清晰地反映出其信贷投放的战略性倾斜。 这背后,是一整套系统性打法的支撑:在科技金融领域,该行正完善“专业团队、风控策略、专属产品、生态伙伴”体系,落实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资源配置和贷款定价优惠等多方面举措,并已成功发行百亿科技创新债券;在绿色金融领域,则通过与亚洲开发银行合作主权贷款项目等举措,不断提升其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服务中的专业能力。 在普惠、养老、数字金融领域,华夏银行同样展现出全面发力、深耕细作的态势。普惠金融方面,通过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全员做普惠”等机制,其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年化利率同比下降了52个基点。养老金融方面,其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在半年内增长超22%,并通过推出“双账户”商业养老金等创新产品,满足客群多元化需求。而数字金融方面,无论是服务“城市大脑”等智慧政务场景,还是运用产业数字金融模式赋能汽车、物流等产业链,都体现了其“科技驱动”的转型决心,上半年,该行投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855.1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44%。 而作为贯穿所有业务的底层赋能能力,该行的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在应用层面,该行不仅焕新升级了手机银行和华夏财资云等客户平台,更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应用。在运营层面,通过深化RPA技术的应用,已实现超过2000个在线场景的自动化,累计节约工时超35万小时,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在底层支撑上,华夏银行正全力加速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甚至已前瞻性地开展量子科技应用研究,其构建的量子金融云平台相关成果更被《金融电子化》杂志评为行业年度大事。 而这些宏观的战略布局与深厚的科技实力,最终都体现在了敏捷高效的市场行动上。以近期备受关注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为例,华夏银行反应迅速。在9月1日政策实施首日,该行全国952家网点和手机银行同步上线消费贷贴息服务,成功发放了全国首批贴息消费贷款,通过手机银行实现了“秒速到账、自动贴息”。 总体来看,从二季度的业绩修复,到“五篇大文章”等为代表的业务结构优化,再到政策落地的执行效率,华夏银行正将新管理层的改革蓝图,一步步转化为可量化的经营成果。在本轮银行业深度调整的浪潮中,华夏银行已经初步找到了稳健与进取之间的新平衡点,其“走出舒适区,开辟新征程”的道路,才刚刚翻开序章。

    8 Min.
  3. VOR 2 STD.

    今年前8个月广东外贸进出口增长4.2%

    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统计,今年前8个月,广东外贸进出口6.2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2%,增速快于全国0.7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总值的21%。其中,出口3.97万亿元,增长1.9%;进口2.24万亿元,增长8.5%。 一般贸易、保税物流实现稳定增长。前8个月,广东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3.66万亿元,增长3.8%,占进出口总值的59%;保税物流进出口12431.5亿元,增长11.8%,占20.03%;加工贸易进出口12387.3亿元,下降1.5%,占19.96%。保税物流进出口规模超过加工贸易。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持续向好。前8个月,广东民营企业进出口3.99万亿元,增长4.8%,占进出口总值的64.2%;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94万亿元,增长5.6%,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0.4个百分点至31.3%,今年以来广东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持续向好,单月已连续7个月实现正增长;国有企业进出口2532.4亿元,下降15.3%。 对主要贸易伙伴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前8个月,东盟、中国香港、欧盟分别为广东前三大贸易伙伴,广东对其进出口分别达到1.02万亿元、7826.2亿元、7478.3亿元,均实现较快增长并高于广东外贸整体增速。同期,广东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41万亿元,增长4.3%,占广东进出口总值的38.9%。 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近七成,集成电路、电工器材和电脑及其零部件出口增长明显。前8个月,广东出口机电产品2.69万亿元,增长7.3%,占广东出口总值的67.9%。其中,出口电脑及其零部件2883.3亿元,增长11.7%;电工器材2862.4亿元,增长18.3%;集成电路2364亿元,增长30.6%。此外,今年以来广东“新三样”出口表现亮眼,前8个月出口1263.9亿元,增长33%。同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4941.5亿元,下降9%,占12.5%。 进口机电产品需求旺盛。前8个月,广东进口机电产品1.56万亿元,增长15.2%,占广东进口总值的69.6%。其中,集成电路、电脑及其零部件、半导体制造设备分别进口8215.2亿元、2399.6亿元、528.9亿元,分别增长14.3%、46.6%、50.6%。同期,进口农产品1486.5亿元,增长4.2%。 文、图 | 记者 汪海晏 通讯员 陈琳 吕美锦

    3 Min.
  4. VOR 2 STD.

    深耕机场服务及产品创新,同程旅行亮相国际机场博览会

    2025国际机场博览会正在广州广交会展馆举行中。本届博览会首次采用了“三会五展”模式,联动2025年ACI机场体验全球大会、第十届中国机场服务大会及中英经贸联委会航空工作组年会,同时还设置了机场服务创新产品展、民航专业设备展、民航工程技术及新质生产力展、航旅文体融合展、空港产业经济新业态展等五大主题展。 其中,同程旅行参加了机场服务创新产品展。据介绍,这是其首次参展,也是国内唯一参展的OTA。同程旅行机场业务负责人姜宁表示,“本届国际机场博览会上,同程旅行重点展示了机场服务及产品创新方面的最新成果。希望与来自全世界的优秀企业交流,把国内的创新产品推向世界,同时也能够吸收更多先进的经验和模式。” 首乘服务是同程旅行在本届博览会上重点展示的创新服务之一。首乘服务是面向民航客运“首乘”旅客推出的各项服务,包含第一次坐飞机的旅客、第一次乘坐国际航班的旅客以及第一次乘坐中转联程航班的旅客。 为了更好地服务快速增长的首乘旅客,同程旅行在今年3月份正式推出了“首乘无忧”计划。相对于以往纯公益属性的首乘服务,“首乘无忧”首次尝试以产品化、市场化的模式为首乘旅客提供服务,在保留了部分公益属性的同时,联动合作机场推出了丰富的首乘权益包,为合作机场及航空公司创造了“拉新”机会。 “在机场合作伙伴的支持下,同程旅行的首乘服务创新为广大首乘旅客营造了超预期的乘机体验,这对于提升合作机场乃至民航客运业的吸引力具有积极意义”,姜宁认为“首乘无忧”的成功对于民航客运机场的服务创新探索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此外,同程旅行在中转联程产品创新方面重点推介了空空中转智能营销和空铁联运智能营销两套解决方案。据现场介绍,空空中转智能营销方案可根据旅客的行程规划,为其精准匹配符合条件的中转航班,并为旅客提供相应的优惠。旅客在预订空空联运产品时,系统会自动计算并减免部分费用,有效降低旅客的出行成本,提升中转出行的性价比,从而助力机场吸引更多中转客源。 基于不断迭代的中转联程产品,同程旅行平台的中转航班量保持了强劲增长,其中,2024年度中转航班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了16%。2025年上半年,同程旅行平台贡献中转航段量增幅超100%的机场就有20多个。 文|记者 詹淑真 图|受访者提供

    3 Min.
  5. VOR 2 STD.

    首次落地中国!2025年ACI机场体验全球大会在广州开幕

    9月10日,2025年国际机场协会机场体验全球大会在广州正式拉开帷幕。这一全球航空领域聚焦机场体验升级的顶级盛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机场管理者、航空业领军人物齐聚羊城,共同探索机场服务提升与人文体验重塑的未来方向。 本届大会由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主办,主题为“重塑人文体验”。大会紧扣全球机场行业向智能化、人性化转型的前沿趋势,集中展示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沉浸式技术等创新技术在机场场景的深度落地应用,旨在从硬件设施优化到软件服务升级的全链条,探索为旅客打造“无缝、包容且难忘的旅程”的有效路径,为全球机场行业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作为全球增长活力最强劲的航空市场,中国为本次大会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与广阔的实践空间。据国际机场协会预测数据显示,到2042年,中国机场旅客吞吐总量将突破30亿人次;到2053年,该指标更将攀升至近39亿人次,展现出中国航空市场的巨大潜力与蓬勃生机,也为全球机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开幕式上,国际机场协会全球总干事Justin Erbacci指出:“国际机场协会机场体验全球大会,是我们的构想开始推动世界前进的地方。我们将航站楼转化为故事,将技术转化为有意义的连接,将可持续性转化为日常行动。机场体验的未来源于想象力与决心。我们衷心感谢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慷慨主办本次大会,同时向ASQ大奖得主们致敬——他们树立了标杆,向世界展示了将‘旅客’作为每一次机场旅程核心的意义所在。”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晓勇指出,广州是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重要起点,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州航空枢纽作用日益凸显。在蓬勃发展的经济助推下,广州白云机场客运量持续攀升。根据国际机场协会数据,2024年,广州白云机场飞机起降架次位列全球第10,共完成飞机起降512004架次,同比增长12.3%;货邮吞吐量跻身全球第9位,2024年共完成货运量237.37万吨,同比增长16.9%。广州白云机场不仅是中国民航的缩影,更是全球航空业变革的积极参与者和见证者。近年来,白云机场率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Embracing AI, Creating New Experiences的实践,实现了从值机到登机的端到端智能优化。相信通过将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相融合,通过深化区域协作和全球合作,机场行业完全有能力塑造美好未来。王晓勇代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邀请函,期待与各位携手,共绘航空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据悉,大会后续还将围绕“重塑人文体验”主题开展多场专题研讨、行业经验交流等活动,汇聚全球智慧碰撞创新思路;同时,备受关注的机场服务质量大奖颁奖典礼也将如期举行,依托真实旅客反馈评选全球客户体验顶尖机场,为行业树立服务标杆。今年,共有95家机场荣获181项奖项,其中10座机场因十年来持续的卓越服务而入选国际机场协会总干事卓越机场榜。 此次ACI机场体验全球大会首次落地中国,不仅是对中国航空市场发展成就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枢纽实力的高度认可,更搭建起中国与全球航空业深度对话、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随着大会各项议程的推进,更多关于机场智能化转型、人文服务升级的实践经验与前沿理念将加速流通,为全球机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图|记者 詹淑真 通讯员 机场宣

    4 Min.
  6. VOR 3 STD.

    图集 | 105.8亿元砸向75个项目!佛山三水如何靠土地“大手术”改写城乡发展格局?

    7月13日,总投资28亿元的欢乐洞天主体工程在芦苞镇正式动工,南山镇“蓝眼泪”矿山湖户外探索体验区正式亮相,这两个项目不仅成为佛山“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北部板块的关键拼图,更是三水区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又一新成果。 从北江千年水道泛起文旅经济的涟漪,到零散农田连成智慧农业示范区,再到废弃矿坑变身网红打卡地……作为广东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联系点之一,佛山市三水区面对耕地与产业空间碎片化、生态价值转化不足等发展瓶颈,规划实施总投资105.8亿元的75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子项目,逐步勾勒出“良田比较集中,村庄布局优化,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健康优美”的三水画卷。 截至8月26日,三水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案子项目已开工39个,拉动投资62.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6.21亿元,完成农用地整治1.07万亩,生态保护修复1.14万亩,建设用地整理0.02万亩,三水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进展,为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整”出了新空间,为乡村振兴和民生福祉“治”就了新画卷。 机制破壁:区镇联动激活全域“一池春水”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难在统筹,贵在创新。如何破解融资难、协调难等痛点?三水区创新“政府主导、区镇联动、市场参与”模式,打通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流动的堵点,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筑牢机制保障。 统筹管理保障综合效益。自2024年11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批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以来,三水区成立以区长为总召集人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专班,建立区主要领导季度督办、区分管领导每月调度、自然资源分局每周研判推进和月度通报等机制,构建起“高位推动、高频调度、上下联动、一线落实”的工作格局。区级统筹把好项目关,确保项目在不算指标收益的情况下,平衡成本和收益,争取政策性金融支持。除了项目本身收益,还注重统筹综合效益,包括增加耕地面积,减轻耕地缺口经济补偿;完成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任务;形成规模指标,腾挪释放的产业和生态发展空间等。 区镇联动破解融资困局。面对镇街经济体量不均、融资能力差异大的现实,三水区在南山镇率先成立区、镇国企合资公司作为全域土整项目实施主体以及贷款主体,采用“政府主导、区镇国企联动”融资模式,依托区级国企AA级信用评级和担保信用额度,成功获得国开行3.89亿元授信,成为国开行佛山市首宗政策性银行支持案例。这一模式迅速推广至其他镇街,截至目前,云东海街道、白坭镇、乐平镇、芦苞镇、南山镇5个镇街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融资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涉及项目总投资24.4亿元,授信额度17.67亿元。 市场化运作激活社会资本。三水区通过经营权出让、债贷联动等路径,引导社会资本深度参与。芦苞镇芦苞涌11公里水域经营权以1.76亿元成功交易,广东胥江文旅公司引入12个水经济项目,预计20年净利润可达6亿元。南山镇关山肚矿山修复引入浮日蓝矿咖啡等种子项目,形成“修复+运营”的可持续模式。广东农垦、山东种业等龙头企业也进入三水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动实施“稻蛙共生”生态园、诚一智慧渔业等项目。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7家龙头企业参与,带动社会投资超41亿元。 空间重构:从“碎片分散”到“集约高效” “小田并大田”“零散变连片”,三水区通过空间重构,让土地资源释放更大价值。 农用地整治迈向“三产融合”。针对40%耕地图斑不足5亩的碎片化问题,三水区打造耕地“万亩方、千亩方、百亩方”三级连片体系,目前已建成1个千亩方、13个百亩方,新增耕地3000亩。在“稻蛙共生”生态园,通过“两造水稻+一造黑斑蛙”的立体种植,亩均年增收4.5万元。诚一智慧渔业项目以智能化养殖突破传统,25人即可管理5000亩鱼塘,劳动效率提升10倍。更值得关注的是,三产融合水稻种植项目通过“油菜花观赏+稻米加工+研学体验”的全链条开发,使土地租金从每亩1000元增至1500元,带动周边地摊经济,使附近农民增收超300万元。 产业空间实现“聚零为整”。佛北战新产业园作为全省七大产业集聚区之一,曾因零散耕地、开发边界错配制约发展。三水区通过实施北江千年古道“万亩方”耕地集中整治项目,调出大同湖产业园500亩零散耕地和基本农田,激活3400亩连片产业用地。目前,全区已启动7500亩产业用地集聚连片。在水都饮料食品产业园,漫江十队整村搬迁释放168亩产业空间,使园区蒸汽项目、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得以顺利落地,形成“搬迁-整理-招商”的良性循环。 村庄布局呈现“和美新貌”。三水区还推进南山镇漫江十队、西南街道大路黎家村等搬迁安置项目,采用“先建新后拆旧”模式,在交通便利地块建设“未来社区”,配套漫星城东南亚风情街区、镇村示范路等设施。云东海李沙村城中村改造则通过“留改拆”结合,保留岭南水乡肌理的同时,引入邻里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村民居住环境改善的同时,资产价值平均提升3倍以上。 生态赋能:从“生态疤痕”到“绿色引擎” “绿水青山”如何变“金山银山”?三水通过“生态修复+价值转化”的创新路径,让生态资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 做活“水文章”,让河道变身“黄金水道”。芦苞涌的蜕变堪称典范。这条曾仅承担防洪功能的河道,通过10亿元生态修复投入,建成10公里碧道串联胥江祖庙、温泉等节点,形成“水清岸绿、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创新性推出的20年期水域经营权出让模式,不仅带来1.76亿元直接收益,更催生水上运动、滨水康养等9个经营性项目,预计年均收益超1亿元。当地居民说:“以前河边只有防汛堤,现在散步能看景、健身能打卡,周末还有游船坐,这水真的变成‘金水’了。” 盘活“矿资源”,让疤痕化为“风景地标”。针对1660亩历史遗留矿山,三水区探索“一矿一策”的活化路径。南山镇关山肚矿山采用“工程修复+自然恢复”技术,使506亩矿湖水质提升至地表二类水,“蓝眼泪”景观与“日照金山”奇观吸引日均3000人次打卡,浮日蓝矿咖啡等业态年带动消费超3000万元。芦苞镇飞鹰岩矿山则引入28亿元欢乐洞天项目,打造3.6万平方米洞穴汤泉水世界、1.2公里溶洞漂流等特色体验,建成后预计年接待60万人次,带动周边4个村小组6000人就业,西河村土地租金从每亩800元涨至3200元。 守牢“生态线”,让保护成为“发展前提”。在开发过程中,三水区始终严守资源利用底线。水经济项目严格遵循《广东省水经济试点主要业态工作指引》,避开生态敏感区;矿山修复项目保留70%以上生态涵养区,仅30%区域用于文旅开发。通过关停西江沿线4家染整厂,复垦190亩土地用于园区建设,既消除水源安全隐患,又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实现“环保-经济”双赢。 民生提质:土地红利“反哺”城乡融合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最终落脚点,是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三水区通过“景区带村”“产业联农”等模式,推动利益分配向村民倾斜,实现“整治一片、致富一方”。 土地增值让农民“坐地生金”。欢乐洞天项目使西河村400亩土地年租金从32万元增至128万元,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每年可分红120万元。“蓝眼泪”周边村民房屋出租价格从每平方米15元涨至40元,8户村民将旧屋改造成民宿,年收入超10万元。在农用地整治区域,山东种业等企业通过“保底租金+收益分红”联结农户,参与的家庭农场年均增收超5万元。 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矿山生态修复、水经济等项目建设期已吸纳200余名本地村民就业,月薪6000-8000元。欢乐洞天项目运营后将提供售票、安保等岗位,优先招聘周边村民,月薪不低于4500元。更具特色的是技能提升计划,南山镇30余名村民通过培训成为潜水教练助理、民宿管家,月薪超6000元,比传统务农收入增长3倍。目前,全区已涌现12家“矿洞主题”农家乐、20栋网红民宿,形成“人人参与、家家受益”的格局。 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同质”。整治区域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升级,南山镇建成漫江人行天桥、漫月路等工程,芦苞镇完善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等配套,农村道路硬化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均达100%。医疗、教育资源也加速下沉,4所乡镇卫生院升级为社区医院,2所学校引入城区名校托管,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服务。 “三水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大胆探索创新,在破解资金瓶颈、探索生态价值转换新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亮点突出、成效显著的实践案例,为全省提供了有益借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在近期的实地调研中对三水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未来,随着75个项目的全面推进,这片三江汇流之地将在空间重构中持续释放发展动能,奋力描绘“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新图景。 文|记

    11 Min.

Info

热财经冷观察,新资讯深观点

Mehr von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