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1. VOR 5 STD.

    时代新“器”象:唤醒岭南传统工艺的当代生命力

    8月30日下午,由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指导、南岸至尚美术馆主办的“时代新‘器’象——岭南传统工艺设计展”在广州天河公园东北门许钦松艺术空间开幕。 这场展览,汇聚了8位扎根岭南的青年艺术家创作的20多件精品力作,不仅是传统工艺与当代创意的深度对话,更是岭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生动实践。 本次展览通过“器以载道”“光韵天成”“文脉相承”“生生不息”四个章节,展示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参展艺术家运用榫卯、大漆、广彩、金属、珐琅、竹编等传统工艺,创作出既承载深厚文化内涵,又充满当代气息的艺术作品。 展览入选“2024-2025年度广东省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持续至10月12日。 焕新传统工艺 漫步展厅,每件作品都是传统工艺与当代审美的诗意融合,让古韵与新潮在匠心之中交相辉映,生动诉说着“器物有灵,生于大地,成于匠心”的内涵。 艺术家张小川将中国建筑营造的榫卯技术融入可穿戴首饰设计,从“大空间”到“小器物”,用精巧构思诠释着远古智慧的当代活力。 吴青峰从传统造纸“抄纸”过程中感悟“无常与无形”,以纤维韧性结合竹编制技艺,赋予作品自然哲思;卓莹在笔触细密的定格动画中重新定义自然大地与人类共处的法则。 金松辉以常见金属材料为基底,融入机械加工与电子信息技术,让传统材料在科技赋能下绽放新彩;李瀛龙勇于走出“有胎珐琅”的稳定性与确定性,不断挑战材料和技法极限。 吴永强以极致的规范探寻材料语言边界,追求物我交融;田林涛从题材上突破,以广彩作为媒介记录当下;梁杏媚巧用大漆工艺,为衰败凋零的植物种子注入“新生”,让自然之美在匠心呵护下永续传承。 让艺术走进大众 开展当天上午,展览迎来了首批观众——包括自闭症儿童在内的20多位儿童,他们在非遗传承人周承杰的指导下体验广彩绘制,用稚嫩笔触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中国美协顾问、广东省文联原主席许钦松表示,许钦松艺术空间自创办以来,始终以“服务大众、普及艺术”为宗旨,既为市民提供高水平艺术展览,也开设多元艺术教育课程,让艺术真正走进百姓生活。 “工艺美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是融入生活的文化基因。”许钦松强调,推动传统工艺传承,不仅要守护技艺本身,更要让其回归生活、服务人民,在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院沃土育匠心 展览学术指导、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指出,本次参展的8位艺术家均与广州美术学院有着深厚渊源,他们的创作既扎根传统工艺土壤,又兼具国际视野与实验精神,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前瞻性探索。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表示,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始终为师生搭建优质的教学科研平台,正是这片“沃土”孕育出了一批批兼具匠心与创新精神的创作者,才有了今日展览中这些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精品力作。 从大漆、珐琅等传统技艺的创新表达,到数字技术与传统材料的跨界融合;从对“榫卯”“广彩”等文化符号的当代诠释,到对“自强不息”“万物并育”等民族精神的艺术转译,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都在诉说着岭南工艺的守正创新之道。 文 | 记者 李娇娇 朱绍杰 图 | 主办方提供

    4 Min.
  2. VOR 5 STD.

    汇聚颜文樑、吴作人、赖少其等名家名作,苏州美术馆“苏美宝笈”推出“家国篇”特展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苏州美术馆馆藏品牌展览“苏美宝笈”精心策划推出“家国篇”特展。 展览由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承办,展览时间从9月2日持续至10月8日。 此次展览以“胜利烽火、民族欢歌、吾土生辉、丰年烟火”四章为脉络,荟萃油画、国画、水彩、版画、书法、雕塑等多元艺术门类,遴选85件馆藏精品,纪念中华儿女奋勇拼搏、建设祖国的光辉历程。 展厅现场,不少观众驻足在吴作人的作品《过雪山》面前。这幅画作的色调冷中带暖,构图巧妙,描绘一支红军队伍过雪山的场景,展现出红军朝气蓬勃的面貌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胜利烽火”篇章展区,展出作品以红军长征、卢沟桥事变等红色基因为历史锚点,突出表现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2025年适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展览借“民族欢歌”中的边疆人文图景,聚焦党的民族政策成就,呈现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时代篇章。 “民族欢歌”篇章展区,李晓林的《玉树少女永藏卓嘎》、卢卫星的《祥》、林艺《红色的纽带》等作品都在此篇章中亮相。 “吾土生辉”篇章中,颜文梁先生创作的《国庆十周年》格外引人注目。《国庆十周年》是颜文梁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而创作的油画作品。它生动地描绘了上海南京路国庆夜景的繁华景象,图像栩栩如生,色彩斑斓绚丽,堪称表现夜景的杰作。 “为了精准还原夜景光影,颜先生当时用黑布遮窗、穿孔取光模拟黑夜,从1959年国庆起稿,到次年五一才完成。”展览策展人、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工作人员刘学介绍。 步入“丰年烟火”篇章,生活气息愈发浓厚。其中苏州题材的版画尤为亮眼,熟悉的江南街巷、温馨的百姓日常,将当下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徐徐展开,诠释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来自上海的刘女士说,“本想来了解苏州风土人情,恰巧遇上新展,能看到这么多优秀的名家作品,太惊喜了。” 吴小非作为江南本土的画家,对苏州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他的作品《南山的星光》画面是深夜的公交车站前,学习到深夜的学子等候最后一班公交车的场景,画中未直接表现星光,而是用“星光”一词隐喻莘莘学子的学习精神。 据介绍 ,此次展品既有颜文樑、吴作人、朱士杰、赖少其等艺术大家的历史题材力作,也有现当代艺术家聚焦当下生活的作品,将持续展至10月8日。 文字|记者 何晶 图片|主办方提供

    3 Min.
  3. VOR 13 STD.

    《微光志》首发:点亮中微子探索的文学之光

    日前,长篇报告文学《微光志——解码国之重器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新书首发式在江门购书中心举行。“科学照耀心灵——百校同读《微光志》科普公益活动”同步启动。 《微光志》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江门市委宣传部、开平市委宣传部、开平市文联等单位联合策划,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作者、江门市文联原主席尹继红历时3年追踪、10多次深入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室,采访近百位科学家和建设者,通过深入而全面的记录,聚焦江门中微子实验这一重大科学项目的建设过程。该作品为“新大众文艺”提供新脚本,为时代留下记忆,向科学致敬。 《微光志》首发:一部写了17年的“实验史记” 8月26日,江门中微子实验成功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灌注并启动运行取数,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在中微子实验领域跻身世界前列,而《微光志》恰如一部详尽的“实验史记”,清晰勾勒出实验从构想到落地的艰辛与辉煌。 书中细腻刻画了科研团队的执着坚守、一线工人的默默付出、国际合作的智慧碰撞,以及本土企业的技术突破。尹继红分享了他的创作感言:“感恩江门这片热土接纳了实验基地与文字记录者,感恩与众多科学家的相遇,让我成为了一名虔诚的‘追星人’。从他们身上,我真切体会到何谓‘平凡铸就伟大’。” 《微光志》的价值与品质,得到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高度认可。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院士亲自为本书作序,书中更凝聚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专业审核力量,确保内容的科学性与权威性。 首发式上,花城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张懿对这部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张懿指出,《微光志》用文学之笔为公众架起了通往中微子科学的桥梁,展现了科技工作者“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决心与毅力,是花城出版社在科学传播领域的一次重要实践。 百校共读启动:传承“院士之乡”科学精神 此次活动同步启动的“让科学照耀心灵——百校同读《微光志》科普公益活动”,更是将科学精神的传播推向深入。 江门素有“院士之乡”的美誉,千分之一的土地孕育出34位涵盖多个领域的院士,而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装置延续了这份科学传承,凭借国际领先的规模与精度,吸引了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的760位科学家共同钻研,让“敢闯敢试、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在侨乡深深扎根。 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指出,该书在江门首发,是以文载道,传承“院士之乡”薪火的江门担当;是秉持文艺初心,记录时代故事的江门作为;也是多方合作共赢,提升文化传播效能的江门展现。该书的发布不仅是一次科学征程的文学见证,更是江门探索“科技+文艺”深度融合的新起点。 为推动科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的深度融合,“百校同读《微光志》”科普公益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向大中小学捐赠图书。活动现场举行的爱心赠书环节暖意融融,截至目前,捐赠图书总量已近3000册,这些承载着科学梦想的书籍即将送往各中小学校图书馆。 未来,花城出版社将以《微光志》为起点,推出更多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的优质著作,让更多人感受科学的魅力、见证中国科技的进步。而江门也将以本书为纽带,推动“科技+文艺”深度融合,依托重大科研平台,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一线创作。 文|记者 梁善茵 通讯员 陈诗泳 罗铱珊 图|郭永乐

    4 Min.
  4. VOR 13 STD.

    多图来袭!广州动物界的“小一新生”上学啦

    9月1日,当全国中小学学子背着书包踏入校园时,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也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新生”——1岁3个月的黑带卷尾猴“芋头”。经过动物幼儿园数月的“启蒙教育”,成功 “毕业”,正式搬入“快乐森林”展区,开启属于它的“小学生涯”,迎来属于它的“萌系开学礼”。 黑带卷尾猴是卷尾猴科中极为珍稀的物种,因其肩背部独特的黑色带状条纹而得名。它们原分布于南美洲热带雨林,但由于栖息地破坏、非法捕猎及气候变化等因素,野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保护级别。长隆集团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承担着对这一物种的保育、科研及公众教育的重任。 黑带卷尾猴“芋头”出生于2024年5月27日,目前体重1355克,是一只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的“甜食爱好者”。此外,“芋头”还是个“社交达人”,不仅喜欢与保育员互动,还经常跳到其他动物头顶扮演“托尼老师”帮忙理毛,展现出高度的智力和社会性。 为了让黑带卷尾猴“芋头”顺利适应新环境,“快乐森林”展区模拟了黑带卷尾猴的原始栖息地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攀爬设施、隐藏空间、丰容玩具,同时尽量避免因突然的环境变化引发其紧张。未来还将逐步帮助“芋头”融入社群。 保育员罗盛辉介绍,与黑带卷尾猴“芋头”一起升班的还有合趾猿“华Dee”,活泼好动的“华Dee”和“芋头”在动物幼儿园就经常一起玩耍,这对好朋友将继续在新家中相伴成长,为游客展现灵长类动物间有趣的社交行为。 长隆野生动物世界助理总经理兼资深灵长类专家陈思明表示:“黑带卷尾猴的保育工作更是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贡献。通过‘芋头’的成长与展示,我们希望公众能更加关注濒危灵长类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共同守护生物多样性。” 文 | 记者 黎存根 通讯员 邓泳怡 图 | 景区提供

    2 Min.
  5. VOR 19 STD.

    【视频】主题展览进校园,小小导览员“开学第一课”讲述千年海丝故事

    9月1日上午,“千年海丝路·薪火少年传——馆校共育海丝情主题展”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开发区实验小学正式开幕。 本次展览由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广州市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开发区实验小学、广州海事博物馆主办,广州童湾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 在活动现场,学生创作的模型、艺术作品与博物馆实物展示超350件/套。展览以“海上丝绸之路”为核心主题,通过“实物叙事+儿童视角”的展陈方式,让学生成为展区讲解的主导者,畅谈创作背后的灵感源泉。 展览共分为四大主题展区,再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第一展区“浩浩江海”通过地图、生态模型、学生绘制的季风图等,展示珠江三角洲与海洋的密切关系。 第二展区“海不扬波”以非遗作品、瓷器碎片等生动还原南海神庙码头的历史场景,展现南海神庙在我国对外贸易交往中的历史意义。 第三展区“创造工坊”聚焦船舶制造技术的发展,通过水密隔舱模型、船模等作品,展现航海科技的演进与创新。 第四展区“港口码头”则模拟古代港口的繁荣场景,并设置非遗体验、外销瓷纹饰设计等互动活动,引导学生沉浸式感受海上贸易的文化魅力。 本次展览突破了传统博物馆进校园展览的单一叙事模式,以“儿童视角”为核心,将学生的模型、艺术创作融入展陈主线,实现“实物叙事”与“儿童表达”的有机结合。 展览不仅呈现历史知识和文物,更强调在现代语境下学生的参与感与创造力,体现“馆校共育”教育理念的实践创新。 据记者了解,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开发区实验小学与广州海事博物馆已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双方将共同推进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教育创新与教师赋能工作坊等项目。 目前,合作开发的综合实践课程已顺利完成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并融入趣味性较强的海丝大冒险NPC游戏等实地研学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并非一成不变。随着馆校合作的深入推进,更多的学生作品将不断被呈现。 展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更拓展了学校教育的边界,将博物馆资源转化为生动的课程资源,推动基础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深度融合。 文 | 记者 何文涛 通讯员 海博宣 华附开小宣 图 | 主办方供图

    3 Min.
  6. VOR 20 STD.

    广美举办系列学术活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以艺术回顾历史,以学术传承精神,缅怀艰苦而光辉的岁月。8月30日,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启幕。 本次活动由“战途猎画:抗战中后期李桦、黄新波、司徒乔的风景表达”“回溯经典·荣光重现——红色足迹《古田会议》油画修复研究成果展”两大展览以及“硝烟中的诗与画:抗日战争与文艺创作”学术研讨会共同组成。 提炼时代精神的当代启示 “80年前的伟大胜利不仅是战场的胜利,更是民族精神的升华。”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表示,本次活动正是对这段历史的多维回望与深入叩问,从个体感受、集体记忆与学术思辨三个维度构建起对历史的认知,揭示了艺术与时代、人民的血肉联系。 “战途猎画:抗战中后期李桦、黄新波、司徒乔的风景表达”展览展出20世纪40年代李桦、黄新波与司徒乔的战途风景作品。 作为中国现代革命和民族危机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李桦、黄新波与司徒乔早年便投身现代艺术实践,并在战争爆发之际奔走各地参加抗战事业。 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对风景之美的表达,更是承载着对生命意义的追问。策展人杨凡舒介绍,20世纪40年代,三位青年艺术家真正走进战场,了解真实具体的乡土中国,在困顿时期接受生命问题拷问之后,创作出带着现实体感的审美表达,提供了另一种不同于主流历史叙述的体验通道。 其中,黄新波在桂林鹰山时期的《心曲》系列别具代表性。该系列将具体生活的体验,凝练为诗性而静谧的形式语言,突显对“人”本身的体察。 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为当代文艺创作留下宝贵经验和精神遗产。“硝烟中的诗与画:抗日战争与文艺创作”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回顾了在山河破碎、民族存亡之际,老一辈文艺工作者肩负时代使命,奔赴抗战前线,以创作书写民族命运、反映时代精神的壮阔历程。 艺术与科技传承革命精神 “回溯经典·荣光重现——红色足迹《古田会议》油画修复研究成果展” 展现了广美修复团队让革命精神借助艺术与科技重新焕发生机。 “《古田会议》油画的成功修复,是古田会议纪念馆与广州美术学院合作的结晶,也是广州、龙岩两市对口合作的重要成果和生动实践。”古田会议纪念馆馆长黄光礼在开幕致辞上谈到。 《古田会议》油画是记录古田会议这一里程碑事件的经典艺术作品。该作品陈列于古田会议纪念馆序厅,不仅是馆内最为经典标志性展品,也是弘扬古田会议精神的重要载体,让无数观众得以直观感受古田会议的历史场景。 然而,古田山区较高的环境湿度,加之长时间半户外展出,让这幅珍贵的油画“饱经风霜”,出现严重霉变等问题,品质大幅下降。 此次修复工作,是科技与匠心的深度融合。为精准诊断画作状况,广州美术学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学院组成的28名师生修复团队运用多项专业设备与检测技术,为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可靠的“诊断单”。 团队负责人贾鹏介绍,修复过程更显严谨与精细,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7个月的坚守,不仅让画作重绽芳华,更留存了珍贵的历史质感,为研究二十世纪革命美术创作手法与材料变迁提供了丰富对照样本。”贾鹏说。 “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凝固的是伟大历史事件,承载的是民族集体记忆。”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认为,广美对《古田会议》油画进行修复与保护,是对绘画技术的雕琢,对精神火种的传递,对先辈记忆与革命风骨的唤醒与延续。 文 | 记者 李娇娇 朱绍杰 通讯员 江粤军 图 | 主办方提供

    4 Min.
  7. VOR 20 STD.

    广州博物馆历时一年打磨,精心打造“广东系列抗战史迹研学”线路发布

    日前,在“粤游粤红”第三届广东红色旅游季启动仪式上,三条“广东系列抗战史迹研学”主推线路正式发布。据了解,该研学项目由广州博物馆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支持下,历时一年精心打磨完成。 以优质线路打破红色研学市场化运作困局 早在2024年9月,广州博物馆便开始对近150处广州留存的抗战史迹遗址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史料文献展开研究、研学设计、教案编写等流程,并邀请党史、历史学、中学历史教育、博物馆等领域多位专家学者参与评审。 确保每个知识点有据可依,突显博物馆的专业能力和宣传教育水平,为后续的宣传推广打下坚实的内容基础。 为打破红色类研学刻板、趣味性不强的困局,广州博物馆针对不同年龄参与者的学情特点,采用浅显易懂的教学方式和语言输出,通过角色扮演、信息解密、定向寻踪、真人图书馆等沉浸式体验方式,开启了红色类研学市场化运营的尝试。 据记者了解,该系列研学共包括9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研学线路。从今年3月开始,该系列研学进行了7场内测和18场次的试运行,参与人数近600人,实现营收近5万元,其中“不能说的秘密——地下秘密抗日”线路共开展7场次,成为最受欢迎的研学线路。 以走访探寻促进大湾区思想文化交流 “广东系列抗战史迹研学”涵盖文化抗战、东江纵队游击抗战、地下秘密抗战、从沦陷到胜利、华侨抗日救亡、国际合作等多个主题,较为全面地呈现广东在抗战时期的历史面貌。 研学地点覆盖广州市各区、江门、惠州、东莞、香港、澳门等城市,受众群体涵盖学生、工会、党团组织,单场参与人数最多可达1000人。 馆方可根据不同需求个性化定制研学时长和研学重点内容,与走访的抗战史迹遗址单位进行联动,及时融入最新的专题展览参观讲解、AR场景体验等项目,不断增强系列研学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今年10月中旬,跨越粤港澳大湾区的“烽火南粤·家国同脉——粤港澳抗战记忆”抗战研学线路将在广州首发,以“行走的课堂”探访广州中山纪念堂、香港海防博物馆、澳门镜湖历史纪念馆等抗战纪念设施,认识粤港澳的抗战历史。 这是首条以抗战为主题的湾区研学线路,是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具体举措,也是探索湾区红色研学新路径。 据了解,广州博物馆还将对“广东系列抗战史迹研学”中的学员任务成果、留言反馈、过程照片等材料进行搜集整理,于今年12月在仲元楼展区举办“广东抗战史迹研学”教育成果展,让广东抗战史迹研学成为体系强、抓手硬、辐射面广的“大思政课”精品项目,成为广州博物馆的教育新品牌。 文 | 记者 何文涛 通讯员 梁慕瑜 图 | 广州博物馆供图

    3 Min.

Info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Mehr von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