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FELT•人在西南

瑜冰Yubing

我们是一个位于贵州凯里的非营利艺术空间,以艺术驻留和研究、展览与出版为核心,致力于推动根植中国西南民间文化、非遗技艺、本地生态的跨学科艺术实践。 在这里,我们关注真实的人和他们的经验视角。播客每期邀请艺术家、学者、策展人、创业者,共同游弋于学科与领域之间,一起分享由西南而生发出的故事。 网站:https://baopu.info/

Episodes

  1. AUG 12

    “逆写夜郎”:边缘叙事与当代策展

    三个展厅,七位艺术家,十二件作品,看“边缘”如何找寻主体,“逆写夜郎”。 本期我们邀请到策展人李嘉文,从她获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青策计划”的项目《皮钦光谱》谈起,一路聊到在贵州驻地的策展经验与挑战。 策展人如何在陌生的文化艺术语境中搭建连接?历史、地缘探讨如何进入当代艺术的场域?做展览是否是一种文化生产? 嘉文真诚地分享了她在策展实践中的经验,以及当代艺术策展的方法与路径。        时间轴02:32 获奖项目“皮钦光谱”的策展思路;“希望我做的方案不要太悬浮” 06:14 第一次来到贵州,与本地建立连接;黔东南与北上广的差异;试错是当代艺术产出机制的一部分 12:44 做展览是先有理论框架,还是先选定展出作品? 14:54 受后殖民著作《逆写帝国》启发;“夜郎”这一概念中的时间和地理跨度并不明确 19:09 展览的三条线索,串起贵州的过去与当下 20:57 余果:关于渝黔古道的影像作品    余果《分水岭》,2024   23:45 黔驴技穷,夜郎自大——作为他者的贵州形象 26:11 梁姝妮的架上绘画等作品:玉米、化石、洞穴、刺绣,溯源黔西南的童年记忆     梁姝妮,《奇异之死》,2023        30:56 凯棠苗族刺绣母花本,与叶甫纳的作品一同呈现       叶甫纳,《生命之树》,2023    32:12 策展人是否会设计观展动线与观看顺序? 33:49 陈益青《数据兄弟,太阳灯与景观背后的少数民族》中的大数据产业,直播与流媒体     陈益青,《数据兄弟,太阳灯与景观背后的少数民族》,2025(进行中)    35:27 刘重燕的“不能讲的作品”,女性间私密的情感流动;试探本地观众对当代艺术的接受度 41:22 策展人的职能;展览实践作为一种文化生产 cultural production 43:19 孙其乐的 site-specific 装置:即将开展的社区参与项目     孙其乐,《可见性的边界》《被提名的空白》,2025(进行中)    46:00 周然:以外来视角深度介入在地,参展作品采用现成物构成      周然,《溯河西迁》《空龛》,2025    48:04 “逆写夜郎”是否也能在北上广落地? 50:09 关于策展、实验性、多元评价系统、白盒子空间的权力指涉       本期参与人- 嘉宾:李嘉文(驻地策展人) - 主播:瑜冰 - BGM苗歌演唱:杨再美(贵州民族工艺传承人) - 监制:周然     找到我们小红书:抱朴FELT 微信公众号:抱朴FELT 网站:baopu.info

    58 min
  2. JUL 30

    去狩猎蘑菇:影像艺术家的自我民族志

    8月1日线上公开分享,欢迎加入    “去狩猎蘑菇的过程,就是与随机性共存的过程。” 本期我们的嘉宾是驻地艺术家陈益青。2024年开始,益青从伦敦回到贵州黔东南地区,展开了“一个人即是一个团队”的田野调查及拍摄,并在抱朴FELT驻地期间发展了他近期的实验纪录片《数据兄弟,太阳灯与景观背后的少数民族》,目前正在我们位于凯里的艺术空间展出。 技术基础建设、乡村能源结构、少数民族生活——当宏大图景与具身体验在镜头中纷纷展开,益青试图重新以一名游客的身份,从全球化的语境回溯到自己的家乡,探索着一种自我民族志式的影像纪录。 在本期谈话中,益青结合他近期在芬兰的驻地经验,分享了作为影像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感。 陈益青,《数据兄弟,太阳灯与景观背后的少数民族》,展览现场,抱朴FELT艺术空间,贵州凯里,2025      时间轴 02:16 回顾在芬兰HIAP与抱朴FELT的驻地经验;time-based media 影像艺术家的工作节奏与方法 04:39 “对于艺术家而言,很容易你的作品永远都是未完成的状态” 06:29 益青的“太阳灯”与 Hito Steyerl 的《太阳工厂》;《Medium Hot》新书发布 陈益青,《数据兄弟,太阳灯与景观背后的少数民族》,影像静帧    09:40 在数字艺术、虚拟影像和AI热潮中,选择重新回到田野 10:33 广告行业和数字视觉;从《攻壳机动队》、《Cyberpunk2077》聊到芬兰的游戏产业 15:29 国家经济发展策略,新能源、环保政策;在芬兰驻地时填写的交通问卷 17:47 贵州的西部大数据中心,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风光电储 20:04 嬢嬢口中的“太阳灯”:不只是公路基建,也是村里夜晚的生活光源 陈益青,《数据兄弟,太阳灯与景观背后的少数民族》,影像静帧    22:58 艺术家的镜头与被拍摄的宏大基建,并非单一的主客体关系。壮阔景观反向塑造镜头与观众,唤起德勒兹所说的“情动” 24:27 在“太阳灯”上感受到的自然属性,“黑夜中小小的人造太阳” 26:24 海外生活多年后首次回到家乡;在英国听湖南米粉店老板聊贵州“村超”;以游客视角介入其中,自我民族志式的创作切口 31:29 田野和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翻译工作既是困难,也是亮点 34:25 纪录片作为媒介本身的特征,“去狩猎蘑菇的过程就是与随机性共存的过程” 35:20 老人的口述历史;方言中以身体经验出发的一种语言的底层本质逻辑,用身体去丈量山坡,背篓是身体的赋形 37:52 “语言其实是没有办法翻译的”,语气助词与本地方言的魅力      陈益青,《数据兄弟,太阳灯与景观背后的少数民族》,影像静帧     本期参与人 - 嘉宾:陈益青(驻地艺术家) - 主播:瑜冰 - BGM苗歌演唱:杨再美(贵州民族工艺传承人) - 后期:瑜冰 - 监制:周然    找到我们 小红书:抱朴FELT 微信公众号:抱朴FELT 网站:baopu.info

    42 min
  3. MAY 15

    祭祀屠宰与浪漫想象:当时尚摄影师介入艺术共创

    “我意图纯粹,只想遁入无何有之乡。” 本期我们与驻地艺术家帮帮、策展人姜蕴珊聊聊“跨学科艺术家实验计划”的首个项目,《无有乡》。以苗族鼓藏节为启发,《无有乡》是帮帮在驻地期间完成的一次共创展览,也是一场关于民间信仰的创作转向。 从商业摄影的行业模式暂时抽身,帮帮试图打破她原有的影像模式,把童年关于屠宰、萨满和死亡的记忆,转译为一套冲突而浪漫的视觉语言,进而尝试探讨祭祀文化的精神内核。 将民族传统服饰、时装配件、自然神灵与未来都市重构,糅合牲畜、祭桥、洞葬、蝶母与寺庙,以AI演绎未来信仰的解构边界,艺术家制造了一个克制而富有开放性的想象空间。 “拘谨也好,麻木也好,都相当于‘没有’的状态,想象空间也是很大的。 像一个黑洞,无限延展。” 时间轴05:57 商业摄影师的十年行业经历,希望借展览实验找到创作突破,找回摄影最初的状态 08:01 “无有乡”的灵感来源:鼓藏节的杀猪祭祀仪式,童年的屠宰场记忆,以及母亲的萨满文化 14:25 一线品牌造型师、化妆师、多位模特,如何组建跨界共创团队?网络招募与“非商业化”的美学探索 16:08 实景拍摄:翁金洞的溶洞地貌、毕赣《路边野餐》取景地平良村,如何挑选在地场景? 23:55 从时尚杂志到艺术展览:非遗题材文化“大片儿”与个人化表达路径 27:48 艺术家与策展人各自最喜欢的作品——以虚幻浪漫的风格转化血腥暴力的场面,承载祭祀文化的精神性 38:06 民族服饰的重构:苗族银饰、老绣片与太空感羽绒服并置,不拘泥于特定年代,打破传统搭配习惯 41:37 在地与外来:以“他者”身份切入苗族文化,用平常心面对文化流动中的碰撞与融合 44:35 摄影同时作为爱好与工作,从最初的享受到如今的“拘谨”状态;经过驻地的创作,回到摄影初期的自由感知 47:18 再谈时尚摄影与艺术创作的区别,其中最大的不同是“美”与“不美”,以及“超越真实的美” 50:29 情绪的沉淀与转向:画面中的麻木冷漠或许也反映了自身情绪,从早年热爱的 Ryan McGinley 到如今偏爱的杉本博司,创作心境的十年流变 54:29 策展人结语:一次高强度的身份转换实验,驻地与跨学科艺术家共同成长的“养成系”计划    本期参与人- 嘉宾:帮帮(驻地艺术家),姜蕴珊(常驻策展人) - 主播:瑜冰 - BGM苗歌演唱:杨再美(贵州民族工艺传承人) - 后期:瑜冰 - 监制:周然    找到我们小红书:抱朴艺术驻地 微信公众号:抱朴艺术驻地 网站:baopu.info

    57 min
  4. MAR 10

    刺子绣带动乡村计划:200位绣娘群展背后的留守老人再就业思考

    本期嘉宾是作为“刺子绣第一人”而闻名的钟声,他以简单质朴的刺绣启动了乡村计划,帮助湖南老家的居民创收,并组织了200位绣娘的刺绣作品展览。 刺子绣,一种基础的手工刺绣,米粒似的细密阵脚在织物纹理之间点成虚线,简单的技法却也反映出制作者的独特性格。当传统手艺人转变角色为集体创作者,我们也不断去思考手工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所在。 同时,钟声老师也分享了在景德镇开设工作室的经验,以及如何顺应手工刺绣这样的非标产品特性进行管理。 家庭式运营、留守老人再就业、民间艺术传承,一切皆在邻里来往中自然完成,有情感,有温度,“就像一条小溪流,清清浅浅,细水长流”。     时间轴00:01:45 接触刺子绣的契机,通宵达旦地沉迷,整个生活和工作都因此重启,并举办个展。展览上的积极反馈启发了钟声在老家带动村民实现小批量生产。 00:04:06 对刺子绣的初步理解,纹样和传统刺绣的区别,“平民刺绣”,地域不同,风格不同,缝补与加固的功能性。其质感精髓在于通过阵线改造布料的触感。 00:06:14 展览后开启产业链,从“赶鸭子上架”开始管理经营,辗转景德镇,再到线上直播大热,创业时间线全回顾。 00:09:08 何为乡村计划?链接农村最基层的土壤与一线城市的美学空间 00:10:20 乡村手艺人对自己的作品如何署名?200位绣娘的作品以集体装置形式展出,时间落实在布面上,每位老人以针线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很多观众驻足落泪。 00:15:20 运营观念?品控管理?以标准产品要求非标产品,妈妈成为“车间主任”,家庭式运营模式虽有矛盾,却也在磨合和调试中的不断进化。把设计权交还给绣娘,大家在围观直播间公屏的过程中获得自我认可。 00:21:10 这样的乡村模式和经验能否复制?地域性重要在哪里?在地的张罗特性、先天的群众基础、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庞大群体的春夏秋冬…… 00:22:10 200位绣娘展览中的C位“宝妈”的故事:以刺绣再就业对于她而言,意味着什么? 00:30:13 如何评判手工艺的好坏? 00:31:15 乡亲们在面对挑战时的意外之举,有乡亲们自己的智慧与人情化解,邻里之间的人情流转在乡村计划中得到激活。 00:33:22 创收很重要,这是对绣娘们的稳定保障,能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尽量将利润空间给到绣娘。 00:34:56 警惕苦难叙事:不是扶贫,不是帮助,不是企业家。乡村计划本身就是积极的,只是经过发起人的辅助,将时间落实在了布艺上,并实现循环。 00:37:44 交易的心态——拒绝“不容易”、“捧场”、“支持”,物的交易本质就是欣赏然后拥有,不必擅自附加同情值。 00:41:40 在景德镇做工作室是怎样的体验?景德镇与凯里的对比,景德镇本地生活经验与生态观察,景德镇的信息集散地属性 00:51:30 尝试新的事情,“立志做一万小时蜡烛”,与刺子绣的创作通感 00:52:40 如何规划与沉淀,下个阶段通向何处? 00:55:45 手工刺绣的当代意义,和机器生产有什么差别?基于乡民几十年的判断,人对“惜物”的极致体现,个人比机械化生产更努力和用力的思考,以及“情境智慧”——在具体情境里具体的人的随机灵感。取代与被取代,在具体的社群中,从未被考虑过。 01:05:02 如今的300位绣娘,各有各的故事,比如陪读妈妈做刺绣;山窝窝供出大学一本,见证绣娘家庭的成长 01:07:39 下一步,想做书店!兴奋在于,质朴的人群可以通过不同渠道连接到时尚、先锋、新鲜的人群。如今的沟通,希望利落干爽,去掉冗余,落实在最具体的事物上,让每一步经得起推敲。 01:14:40 钟声老师读200位绣娘展览导语;乡村计划,不做大江大河,我们细水长流。      本期参与人- 嘉宾:钟声(小红书:钟声刺子绣) - 主播:瑜冰 - BGM苗歌演唱:杨再美(贵州民族工艺传承人) - 后期:瑜冰 - 监制:周然    找到我们小红书:抱朴艺术驻地 微信公众号:抱朴艺术驻地 网站:baopu.info

    1h 18m
  5. FEB 4

    “凯漂”与非遗:离开纽约和北京,她们漂在贵州凯里【下】

    本期分为上下两期,这里是下期,承接之前的内容。我们的两位嘉宾是抱朴的朋友,雨楠和一岑。她们选择从大城市来到贵州凯里生活和创业,成为“凯漂”。像抱朴团队成员一样,大家出于对非遗民族工艺的热爱,选择在黔东南定居,逐渐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创意社群,彼此分享这段旅程中的感受与思考。 第一位嘉宾是雨楠,她从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走到贵州苗寨,在凯里创建了 Hilo 艺络跨界创意工作室,将苗绣技艺结合产品与体验项目,希望将传统工艺融入当代生活; 第二位嘉宾是一岑,她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是苗族银饰独立设计师品牌「岑 cen」的创始人。奕岑将工作室搬到凯里,与本地工匠密切合作,在这里展开了一场个人生活的长期实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聊聊她们的”凯漂“故事。   时间轴(下)00:30 做品牌,也是理想主义的生活实验 02:43 要找到热爱的事情,“坚持十年就赢了” 09:02 工作室目前的运营状况如何?三年见分晓 10:09 作为女性创业者的分享;传统手工艺的性别属性 15:57 如何理解自己和少数民族工艺的关系? 18:00 凯里有大量鲜活的手工艺资源,在使用中赋予新的意义,参与创造新的历史 21:56 文化挪用 vs 文化传承;“外来”与“本地”不是二元对立 26:58 民族工艺与大众生活结合;“苗银不是假银子”,去标签化;不止步于材料本身,融入生活情境 31:03 十年之后的样子?期待更多同道中人的加入   本期参与人- 主播:瑜冰 - 嘉宾:雨楠(小红书:Hilo艺络),一岑(小红书:岑 cen studio) - BGM苗歌演唱:杨再美(贵州民族工艺传承人) - 后期:瑜冰 - 监制:周然   找到我们小红书:抱朴艺术驻地 微信公众号:抱朴艺术驻地 网站:baopu.info

    37 min
  6. FEB 4

    “凯漂”与非遗:离开纽约和北京,她们漂在贵州凯里【上】

    本期的两位嘉宾是抱朴的朋友,雨楠和一岑。她们选择从大城市来到贵州凯里生活和创业,成为“凯漂”。像抱朴团队成员一样,大家出于对非遗民族工艺的热爱,选择在黔东南定居,逐渐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创意社群,彼此分享这段旅程中的感受与思考。 第一位嘉宾是雨楠,她从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走到贵州苗寨,在凯里创建了 Hilo 艺络跨界创意工作室,将苗绣技艺结合产品与体验项目,希望将传统工艺融入当代生活; 第二位嘉宾是一岑,她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是苗族银饰独立设计师品牌「岑 cen」的创始人。奕岑将工作室搬到凯里,与本地工匠密切合作,在这里展开了一场个人生活的长期实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聊聊她们的”凯漂“故事。   时间轴(上)01:40 第一次来到凯里的情形,与此地结缘 04:43 通信工程和苗族银饰的共通点——焊接 06:26 为什么选择银饰作为媒介?凯里所见苗银元素的转译 08:01 西班牙语HILO的意思;从纽约帕森斯到墨西哥瓦哈卡,凯里的创意氛围 13:15 创立工作室,迁居凯里,“做品牌就是在构建一个梦” 14:11 逃离北京的工作,“个人生活的一场实验” 19:16 工作室/品牌的理念、对非文化遗产的理解 20:30 “身份是双刃剑”,作为从外地来凯里的汉族人;不断切换的视角 23:52 与本地手艺人的合作形式;培训绣娘 & 计件订单 30:35 新旧的碰撞,“非遗的围城”:老师傅为生计而辛苦,新一代投入非遗传承 33:37 设计形式上如何达到传统与当代的平衡?提取几何图形 37:53 艺术家、设计师、品牌主理人,如何平衡多种身份?   本期参与人- 主播:瑜冰 - 嘉宾:雨楠(小红书:Hilo艺络),一岑(小红书:岑 cen studio) - BGM苗歌演唱:杨再美(贵州民族工艺传承人) - 后期:瑜冰 - 监制:周然   找到我们小红书:抱朴艺术驻地 微信公众号:抱朴艺术驻地 网站:baopu.info

    43 min
  7. 12/25/2024

    我们成立了一个艺术驻地项目,在贵州凯里!

    2024年3月,我们决定在贵州省凯里市成立一个艺术驻地项目。 凯里是一个城和乡的关系尚未完全断裂的地方。很多人通过毕赣导演从而认识凯里,Kaili Blues,漫步城中,仿佛走进一层神秘潮湿的亚热带乡土滤镜。毕赣镜头中的凯里,悠然不足,阴郁有余。而我们躺在城市的山腰上,却又总有着某种想象山外、触碰宇宙的冲动。 走出影视作品,进入短视频与直播的凯里,又是另一番风景。挑花刺绣,米酒酸汤,银饰芦笙,梯田斗牛,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千百年来,凯里各族人民依山而居、傍水而栖,躬耕垄田于苗岭山麓,孕育了多样的少数民族、节日、建筑、医药、饮食与农耕文化。近年来,又随着“村超”、“村BA”、“村T”的火爆出圈,加之民族绣品直播的浪潮,贵州文旅的“少数民族风情”与当代短视频交织在一起,让这片土地显得别样蓬勃、浓郁,以及纷杂。 在此背景下,抱朴艺术驻地应运而生。 抱朴艺术驻地是一个探索当代艺术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跨界可能性的非盈利驻地项目,我们意在长期地以线上线下各种方式,配合艺术家和策展人的表达与实践去形成行动,同时希望通过长期伴随等方式来表达属于西南地区本身的论述。 播客也是诸多尝试的其中一种。 成立迄今,发生了很多,很多话说来说去,剪到最后,索性随心罢。这里的一切都刚刚起步,非常野生,未成框架,也未成系统。我们是幼苗,感恩各方朋友前来浇上一瓢水,也带走一片叶。驻地希望产出的不止步于展览和作品,我们期待通过悉心维护与经营,引发出更多共通的社会联系和情感体验。 再次,感谢大家来听,陪伴我们一起成长。 时间轴01:22 团队介绍 08:13 发起驻地项目的契机,抱朴各个版块在做的事 14:12 凯里初印象,决定从伦敦来到黔东南 18:56 传统工艺面临新老断层的问题,选择黔东南做驻地的原因 21:58 传承方式不限于博物馆玻璃柜;驻地作为平台,邀请艺术文化从业者介入老物件 24:00 驻地的首期展览《纹以载道:抱朴蜡染主题展》 28:55 抱朴工作室里有一个神奇的会客厅 32:02 凯里特殊的艺术文化生态,面对当下不断流转的状态 33:40 如何理解下乡、田野调查? 34:50 鼓藏节的震撼经历,漫山遍野的红;作为外乡人的视角 *36:30 至 41:00 涉及牲畜屠宰的描述,请大家酌情收听*44:17 当期驻地艺术家介绍,当代视角与贵州本地故事 46:55 回顾姜蕴珊个展《蓝图》与其筹划过程 53:10 观众反馈,当代艺术展与本地受众的关系 56:06 有意识地将展览分类,从“先锋艺术”到“蜡染科普”,搭建驻地框架 1:02:52 再谈姜姜个展作品《山洞》,失落的民族语言,AI错译化为诗歌 1:07:58 摸索自己的艺术话语,值得期待的未来 本期参与人- 主播:国瑜冰 - 嘉宾:周然(抱朴艺术驻地联合主理人),洪旦(抱朴艺术驻地联合主理人、抱朴黔东南工作室主理人),姜蕴珊(抱朴艺术驻地常驻策展人) - BGM苗歌演唱:杨再美(贵州民族工艺传承人) - 后期:国瑜冰 - 监制:周然 找到我们小红书:抱朴艺术驻地 微信公众号:抱朴艺术驻地 网站:⁠baopu.info⁠

    1h 11m

About

我们是一个位于贵州凯里的非营利艺术空间,以艺术驻留和研究、展览与出版为核心,致力于推动根植中国西南民间文化、非遗技艺、本地生态的跨学科艺术实践。 在这里,我们关注真实的人和他们的经验视角。播客每期邀请艺术家、学者、策展人、创业者,共同游弋于学科与领域之间,一起分享由西南而生发出的故事。 网站:https://baop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