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列車上約會 (廣東話|粵語|中文Podcast)

Rana Chui

歡迎大家來到這個Podcast“生命列車上約會“! 列車是朝向目的地行駛,長程的列車通常是會中途停站,讓一些去同一個目的地的人上車,同時亦讓一些到站的人下車,而停站時亦可以加油,車長亦可以作稍微休息,然後再繼續行駛。 生命旅程中、是漫長的!希望能與一些擁有共同人生目標的朋友結伴同行、打氣,成為大家的同路人。 我希望可以生命影響生命、在疫情中能分享一些正能量。 將我的價值觀、所認識的、生活中所體驗的能與你們分享。 鼓勵大家可以發揮自已的潛能!一同成長!  人需要別人的鼓勵和支持、這樣生命的旅途不會再感孤單和寂寞,因為有同路人! ***************************************** 第一集主題: 掌握今天 (Today Matters) 今天很重要、成功在於怎樣掌握今天! ***************************************** Background Music by: AveCoo/MotionElements.com Instagram Follow Me : https://www.instagram.com/ranachui/ 歡迎大家subscribe 我的Podcast和與朋友分享,亦可留言給我分享你的想法,謝謝!

  1. 第99集主題: 善良是一種選擇 (Kindness is a Choice)

    09/22/2023

    第99集主題: 善良是一種選擇 (Kindness is a Choice)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又可以在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聽過「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 」這一句話? 2010年,亞馬遜亦即是Amazon 的創辦人Jeff Bezos 在普林斯頓大學 ( Princeton University) 的學士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他以 “We are what we choose”(中文可以譯作: 我們就是我們的選擇)」為題,面對這班畢業生,將會是社會精英、未來的創造者,這位世界頂尖創業家Jeff並不是教導他們如何投資致富,又或者分享自己怎樣在創業上的成功事蹟,而是提醒他們,他們的將來的結果又或是成就、人生方向,將會是他們今天所作出的決擇、自己的選擇。”他更加強調 “聰明是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 他分享一個自己年青時跟祖父母去旅行坐在車上的故事作開始。熱愛算術的他常常喜歡遇上甚麽事物都計算一吓,覺得很有趣。當時夏天Jeff 跟祖父母去旅行,祖父正在公路上開車,祖母卻坐在旁邊抽煙,公路坐在後面嗅到從祖母而來的煙味,這是他最不喜歡的味道。之前他看到一則禁煙廣告,有關吸煙折壽的資料,於是靈機一觸,出了一個想法,看到祖母抽煙不斷,於是給祖母算一算她每日不斷吸煙會少活多少年,然後沾沾自喜地拍一拍祖母對她說︰「每天吸煙2分鐘,你就少活9年!」他以為祖父母會稱讚他的數學能力了得,沒想到祖母聽了之後,卻傷心得淚流滿面,他立時不知所措,這是他從未遇到過的情景,而祖父卻一言不語。最後,祖父更把車停在路旁,叫 Jeff 下車,再走遠一點跟Jeff 說了一番令他畢生難忘的話,內容是︰("Jeff, one day you'll understand that it's harder to be kind than clever."),中文意思是「Jeff,有一天你會明白,善良比聰明更難。」,而Jeff 就在畢業禮上向這班畢業生說: 「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 」 大家可以去思考。 天賦和選擇不同。 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 天賦得來很容易--畢竟它們與生俱來。 而選擇則頗為不易。 如果你一不小心,你可能會被天賦所誘惑,這可能會損害你所做的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與天賦, 我們的聰明才智必定會派上用場,不管我們擁有很強的理解分折能力、讀書經常取得A,在高尚的大學學府畢業、工作能力多強,地位多高,英俊潚洒,年輕貌美,都只能代表我們目前天賦的條件,卻無法代自己是善良的,因為善良是善良是一個心態、行為表現,我們對待生命的一種態度,是一種選擇,而不是與生俱來的。雖然個性是天生的,但如果生命中我們不堅持往善良的方向出發,即便我們原本是個善良人,也會慢慢地變成一個不會善待別人的惡人。有的人擅長領導、有的人擅長交際、有的人擅長音樂、有的人擅長演講,但沒有一個人生出來是擅長善良,在現實的生活中,善良的選擇,代價可能並不是只付出一點點,真的是對人性和我們價值觀的一個挑戰。 讓我跟大家分享一個在美國波士頓的故事。波士頓是一個十分出名的城市,當中有著很多所的著名大學,包括哈彿大學,MIT著名學府,因為聚集著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學生,於是當地十分慢慢成為美食之都,除了出名的波士頓大龍蝦,還有很多異國風情的餐館,家庭式的小飯店,讓那些離鄉別井的莘莘學子可以嘗一嘗有家鄉風味的菜式,一解思鄉之情。當中有一間叫「四川飯莊」亦在其中。它外表樸素,餐館裡面的裝修亦十分簡單,卻在當地提供了18年服務,可以說是老字號。前任老闆段老闆是個土生土長的四川人,所以餐牌上有正宗的四川菜,希望能讓客人感到家鄉味,他更收這些異地來的學生們成本費。不要以為這位老闆必是老粗一名,其實是一位其貎不揚,更在中國是小有名氣的男高音歌唱家,多年前到波士頓學西洋歌劇,最後卻學了一門手藝開了餐館,這個改變可能亦有他熱愛美食,才可以堅持這麽多年。而他這份熱氣亦在不知不覺間傳了給兒子段然,他在大學的酒店專業管理畢業,回家接受管理這間餐館,一心一意打理生意,經營這間中餐館,大家都叫他小段老闆。 2014年12月5日,有一位白人男仕叫Benjamin Edelman 在朋友推介下,在這餐館「四川飯莊」買外賣,用網上訂餐方式落單,自行到餐館取食物。當時點了蒜醬雞絲、辣味花生蝦、水煮魚,還有熗炒包菜。付錢的時候,餐費加起來一共$53.35美金。他回家享受完晚餐後,從錢包找出單據看看覺得不對勁,在網上看菜牌時,算起來是不足$50,現在取餐時卻多收了$4。所以他立即打電話到餐館查問,正是餐期十分忙碌,没有人接電話,所以他就寫了一封電郵到餐館投訴多收了$4。為何收的錢跟網站的報價不一樣? 小段老闆立即回覆,十分抱歉,網頁上的菜價很久沒更新了,因為百物騰貴,來源價格高漲,所以要調整菜牌的價錢,在不得矣之下,在幾個月之前每一道菜都加了$1,而酒水,前菜、小食卻保持價格不變,但因為網站是委託一間公司負責,未能及時通知他們更新資料,以致網上價錢未有更新,再次致歉,並承諾會盡快更新網站上的價錢,並且說多收了的$3,經已退回到他的信用咭上。小段老闆想這樣應該處理妥當。 怎料當Benjamin 收到回覆的電郵時,卻怒氣沖天,對方明明多收到$4,為何只退回$3,於是他立即寫了第二封很長的電郵給對方,嚴厲地除了指出每道菜加了$1,亦即是少退$1之外,這種網站價格和實際價格不一致的做法是違法行為,還用了很多專業名詞說出根據消費當地保護法規的規定這是小額的賠償,應該要賠償3倍多收款項,亦即是$4x3,共$12。請將12美元退回他的信用卡。或者可以郵寄一張12美元的支票到他的家中。”在信件的最後部份,更強調自己的身份,他在哈佛大學擁有四個學位,當中包括有擁有法學博士學位,現在是哈佛大學的商學院教授,而且擁有律師的執業牌照,言下之意是若對方不賠償,隨時可能會惹上官非。 小段老闆意識到對方的措詞之間的嚴厲,雖然知道這位教授咄咄逼人,仍然回覆願意退款$12,並表示會立即通知網站負人更新價格,不會延誤,請教授接受道歉了事,別再為難這間小餐館。教授Benjamin 卻再回一封信表示這老闆是故意不改網上的價錢,刻意多收客人金錢,亦不知已經騙了多少客人,這樣的違規,小額法庭上一經定罪,最少罰款$25,有見餐館老闆可能是初犯和估計是新移民,對美國法律不懂,哪就把我之前的餐費扣半價,即只收$25,跟罰款$25差不多。可是小段老闆看見教授的信件,這回真的吃不消,忍無可忍,回覆回教授,小本生意經營不易,因來貨價錢增加,才要加價,若因未能及時更新網上價錢而向線上客人收舊價,這對堂食的客人收新的價錢不公平。而且教授的餐單是$53.35,半價收費是$26.6,並非教授所說$25,還欠$1.6,最初教授不是為了少給你$1跟我糾纏不清,是否雙重標準。教授看到對方說自己不對,無名火起三千丈,決定要自己以律司的身份向這間餐館提出訴訟,還把這件事情寫了一篇4,000多字的文章放在大學教園的主頁上,但因為很久都没有人看作出回應,於是教授把自己的文章改為作業,要學生回家後閱讀,從中學習怎樣用法律來保障自己的權益,不管這些利益是多少。結果教授這樣的安排,帶來他始料不及的反效果,原因是這位Benjamin教授,平日性格不近人情,跟同學和其他教授們的關係欠佳,更經常與大學的員工因一些小的事情都閙得不開心。學生對自己的功課得到低分時想查問教授原因, 他卻不願意多花時間解釋,交給教授的功課,交回學生時只有分數,卻没有批改的文字,但為了餐館$4的事件,卻來來回回花這麽多天去爭論,更願意花上時就寫了4,000 字的文章成為作業,更要叫學生以他作典範學習,觀摩一翻,可想學生們的想法是如何,覺得教授斤斤計較,小事化大事,放是有好事者把這件事告知當地傳媒,當地發行量最大的波士頓環球報,當然轉眼間變成全城爆料,大家追看哈佛出了一位$4教授,刹時之間,所有傳媒和電視討論區都談及此事,教授和四川飯莊成為大家茶荼飯後的話題,更加有標題說教授和小段老闆是尷尬和迂腐的較量。而大部份的人都傾向同情四川飯莊,看不過教授為了$4 用律師的身份去告小段老闆,更何況傳媒查出教授並不缺錢,幫一些公司做研究調查收費$800 一小時,最低要收五個小時,更擁有私人豪華住宅。更查出原來教授並非第一次,經常向一些小店的看看有些甚麽違規,就表示要告他們,大部份都會屈服,給錢了事,小段老闆的不合作還是第一次。當事件公開後,哈佛的教授們都不恥與他為伍,更有其他律師表示四川飯莊小段老闆己經一開始道歉,表示願意賠償,而網站更寫著價格隨時會更新,所以不乎合違規要罰錢的條例,因為教授卻咄咄逼人,願意幫飯店免費打官司,學生們亦以四川飯.... 聖經上說:  聖 靈 所 結 的

    20 min
  2. EP98: 感恩有您 (Thanks for Being There for Me)

    07/28/2023

    EP98: 感恩有您 (Thanks for Being There for Me)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又可以在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現在正是夏天的季節,很多人喜歡在家中露台或後園種一些鮮花和蔬果植物等,不但讓家中添加色彩,更開心可以有一些由自己家中種的鮮花,把它們插在花瓶,放在客廳,倍感親切美麗,我最近看到幾位教會的姊妹們都把自己栽種的鮮花的相片放在FB 和IG,十分美麗奪目。若是種一些蔬菜生菓,由播種到澆水,看見它們慢慢長大,最後開花結果,心中有著莫明的興奮,若有好的收成,更加會把部份的收成送給朋友們品嚐一翻,大家倍感親切。最近我收到幾位姊妹送給我,她們所種的蔬菜和藍梅,不單止新鮮好味,還很有人情味,多謝她們。在選擇種植不同的植物時,不知有没有想過要把一些甚麽好植物放在一起,會對植物本身倍得好處,好像是良朋益友一樣? 蕃茄是很多人喜歡在後園裡或露台種的其中一種蔬菜植物。 因為它相對容易種植,非常適合初學者,當見到豐富的收成時,大家必定心花怒放。 然而,為確保番茄植物能茁壯成長的最佳方法,除了施肥、澆水和陽光之外,原來是在它們周圍種植一些良朋有益的植物, 英文有一個名詞是companion plants,亦即是能配合的好植物,這些有益的植物,可以使到土壤更肥沃、使植物的根不單強壯起來,並可以預防疾病害蟲...等等。 有益的植物還有助於使不相容的植物遠離,好像敵人一樣的植物,那些會剝奪它們的營養、遮擋陽光、引來疾病或害蟲的植物,彼此遠離。 這給人一種感覺,感謝有這些好的植物一起成長,令到我們栽種的蕃茄或其它植物都倍得益處,相得益彰。 哪甚麽是種蕃茄的良伴植物呢?有益處的植物,包括: 蘆筍、生菜、大蒜、百里香、南瓜,和萬籌菊等等。哪些是敵人,不能與蕃茄一起種的植物,包括: 卷心菜、椰菜花、土豆、玉米和茄子,等等。 植物有些是有益植物相伴companion plants,那麽我們可有想想身邊有没有一些家人或朋友是最佳的良伴,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刻,感恩有他們陪伴著我們渡過最困難的日子呢? 今集的主題: 感恩有您 (Thanks for Being There for Me) 2022年6月22日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辦的游泳世界錦標賽!美國韻律泳選手25歲的Anita Alvarez於單人自由- 自選決賽期間,在游池完成比賽後,失去意識並昏迷沉入池底,她的教練Andrea Fuentes立即察覺到異樣,因為見到Anita 比賽完成動作後,沉入水底並没有浮上水面,心知不妙,而泳池的救生員卻没有察覺,作出拯救,於是教練Andrea 果斷用最快的速度跳入泳池救Anita ,把她拉回水面。Anita 被拉回池邊時沒有呼吸,隨即接受急救並被送到場地的醫療室,之後恢復意識。教練Andrea 接受媒體訪問時指,當時十分可怕,因為她看到Anita 沒有呼吸,當時池水進入其肺部,感覺那一刹那就像過了一小時那麼長,Anita隨後甦醒,,當她能恢復呼吸時就沒有問題了。」 經醫生檢查後,Anita的心跳率、血氧量、血糖及血壓等均正常,她亦感覺良好。韻律泳與其他耐力運動如馬拉松、越野及單車比賽等項目相同,參賽者要把自己迫到極限,有時也真的到達極限。而Anita 已非首次於池中昏迷,同樣情況於在之前一年西班   牙舉辦的奧運資格賽亦曾發生,當時同樣由教練Andrea 救起Anita。Anita十分感恩有教練在她危難時刻拯救了她的生命, 感恩有你,Thanks for Being There for Me! 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因為有相同的愛好或性格或做事的方式,所以就能走到一起,但進一步的相處,是靠時間實踐出來的。真正的友誼,是不斤斤計較,也不搬弄是非,只是在你需要的時候能為你挺身而出。當然我們自己也要拿出同樣得忠誠,對待自己身邊的朋友,一份真友誼不容易建立,我們要學習珍惜。大家可以相互扶持,互訴心事,在我們困難時,向我們伸出援助之手,在我們困惑的時候,為我們提出誠懇的建議,在我們得意的時候,提醒我們不要失態,在我們失落的時候,會鼓勵我們站起來,在我們寂寞的時候,會在一旁陪伴我們的人,才是真正重要的朋友。患難見真情,在困難中才能夠體現出誰才是我們真正的朋友。 有人對以下這幾種朋友,認為要十分珍惜,看看你會否有相同的想法: 肯借錢給你的人,因為每個人的錢都是血汗錢。   送東西給你的人,不是因為他東西多,是因為他在乎你。 合作誠實分利潤給你的人,不是因為他笨,是因為他懂得分享。 合作時願意多做事的人,不是因為他傻,而是他知道他多做,你就能少做。    喜歡埋單的人,不是因為他錢多,而是他知道友情比錢重要。 願意幫助你的人,不是他欠你什麼,而是他把你當真正的朋友。 有研究表示,擁有一段親密的友誼則需要200個小時來建立(Hall, 2019)。想要發展一段交心的友誼,有以下4個特徵: 1. 有較高的相似性 成年人交心的友誼更加注重相似性,而不是差異性。因為在成年人的環境中,我們的性格某種程度上已經定性。兒童時期的我們可能會傾向於與不同的人接觸,探索新事物。但成年人後的我們會更容易被相似性高的人吸引,相似帶來的熟悉感,能讓我們更加安心和舒適。舉例: 同一間糼稚園的家長,住在同一個社區,並且會在上學和放學裡接送子女,能成為朋友的機會較大和容易,不需要特別安排見面和維系。 2. 可以相互說出自己的弱點  談到進深的友誼,意味著大家是可以互相坦誠說出自己的弱點,而不用擔心對方會恥笑或看不起我們。能夠在對方面前展示自己脆弱、不堪、低落的一面,因為雙方之間的友誼有足夠信任和安全感。如果我們總是承擔著付出的角色,從不將自己的難處或是軟弱的一面展示出來,這可能會讓另一方感受到自己是“不被需要的”或”不被信任”,彼此之間就很難真正地敞開心扉去“交心”,只可以停留在點頭、打招呼或只說一些無關重要的事情。 3. 能見證彼此的成功 一般來說,成功時在身邊的人比失敗時,願意同舟共濟的人多。但在友情中,能在我們悲傷時安慰我們的人,未必會在我們成功時留在我們身邊為你鼓掌。而交心的友誼能夠做到真正的“同甘共苦”,不僅能分擔彼此的痛苦,也能夠見證彼此的成功,確實不容易。 4. 能在對方的眼中看見自己  一份交心的友誼也屬於一種深刻的親密關係,大家能在不用掩飾下分享內心深處的想法,探討自己最關心的話題,在互相支持中給予理解,幫助我們能夠越來越了解我們自己。這位交心的朋友會像是“世界上的另一個我們”,因為當我們觀察這位朋友的行為和表現上,就好像是在觀察自己,會看到我們所忽略的自己,重新認識自我。 一份交心的友誼是一種包含理解、認可和愛的美好情感。我們不單單能從中得到陪伴,諒解、還能在關係中做真實的自己,獲對方對於真實自我的欣賞和愛。 最好的友情,不一定形影不離,總會有一個人,哪怕相隔千里,哪怕不常聯繫,哪怕多年未見,再見時也猶如朝夕相處,心裡沒有一絲隔閡,這就是最好的友情。 成年人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真正的朋友不必一直陪伴在身邊,而是當我們需要他的時候,他就能出現幫助我們排難解分,縱使他的能力不能解決問題,仍會在旁邊守候著。我們真正的魅力,不是我們給對方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而是對方認識我們多年後,知道我們一清二楚,仍喜歡和我們在一起,這才是最好的友情。 有人話人最好的朋友除了人之外,就是狗,因為他們都是十分忠心,亦能討主人的歡心。在加拿大我們四處都看見人帶著他們心愛的狗四處活動,甚至大家大小駕車旅遊,都會帶同心愛的狗,如同一家人一樣。每次聽到飼養狗隻的人遇上他們的狗生病或離世,他們都會表示十分傷心,甚至要請假,留在家中讓心情能平伏過來。我有一位朋友,他們一家人都表示感恩養了一隻狗 “Albert” 作為他們一家人的陪伴,十分開 心的,家中各人都忙著工作,感恩有Albert在家中陪伴家裡的嫲嫲,讓她不會感到寂寞和孤單,每次我們去露營,他們都會帶Albert來,大家都十分開心見到他,特別是那些小朋友和年青人。由此可見,人是多麽渴望他們別人的愛和陪伴。 我們生活當中、有没有一些人, 我們可以跟她/他們說一聲”感恩有你! Thanks for Being There for Me”? 聖經上說: “   “好生氣的人,不可與他結交;暴怒的人,不可與他來往。恐怕你效法他的行為,自己就陷在網羅里。”(箴22:24-25) 今集分享到這裡;多謝大家收聽!下一次再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大家把這個Podcast與朋友分享,更開心你們可以 follow 我的 podcast 若有任何意見可以電郵給我 @ rana.moment21@gmail.com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ca/podcast/id1548879829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0YFvmPfIX7FwJbDLUXu5ER 歡迎 follow 我的 at Instagram @ranachui and @rana.moment Backgrou

    14 min
  3. EP97: 救生圏 – 禱告 (Life Buoy- Prayer)

    06/18/2023

    EP97: 救生圏 – 禱告 (Life Buoy- Prayer)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又可以再次在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首先向大家道歉,很長的時間没有在生命列車作廣播,己經差不多兩個多月,亦没有向大家交代為甚麽停了這麽長時間,甚至有朋友問我是否不再廣播,實在對不起。因為前一子無論在近處或遠處都有一些親人生病,生活都變得忙亂起來,因為兼顧不來,當時更要停止每星期某一些的運動,就是連步行上班、下班的30分鐘的時間都没有了,心情亦變得七上八落,原來人生不單止有充滿著喜樂的時刻,亦有突然其來,措手不及的情況,這個就是自我面對逆境時,能力的鍛練,而這一集的上一半是我5月初在香港時預備,而下半部份是我回到加拿大時完成。最後我,要承認自己當時没有足夠的能力和心情去完成新一集的生命列車的廣播,多謝大家的包容。 我們的生活當中,經常會遇到意料不到的事情發生,有些是開心快樂的事情,但亦會遇上棘手和帶來挑戰的事情,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在逆境時,只可以無可奈何,苦口苦面,愁眉不展地生活,其實我們可以用禱告,讓我們在掉入人生低谷時能有一股外在的能力把我們向上拉,這讓我們仍然可以看見藍天白雲,見到它們對著我們展露笑容、給我們温暖和鼓勵。 今集的主題: 救生圏 – 禱告 (Life Buoy- Prayer) 2022年12月8日清晨5時多,有一名93歲的婆婆在堅尼地城對開海面游泳,平日她和女傭都有游早水的習慣,當日老婆婆疑因期間體力不足遇溺,呼叫求救。婆婆的外傭在岸邊得悉意外,立即將救生圈拋進海中給予婆婆,並立即大聲向途人求救。當時有兩名晨運客經過,分別74 歲和75歲的中年男子,一人英勇下水救回老婦,另一人在岸邊協助,最終將老婦成功救回送往醫院。 每當在水上發生意外時,救生圈是十分重要的設備,能第一時間向落水的人提供援助,以及對發生意外,確定水中求救的人方位,因救生圈上有反光條,第一眼就看到落水者的位置,幫助能迅速救援。而救生圈是否有功效,取決於是否是一個專業的救生圈,即是一個材料可靠、不會因為漏氣,不會因為長期泡水等出現浮力下降等問題。 我曾經聽過一位的牧師太太的分享,她有一次發夢,夢境中看見一群青年人在大海當中,當時波濤洶湧,人數眾多,海浪並未停止,後來大家發現海的中間有一個救生圈,大家都立即游向這個救生圈,但人數太多,怎樣都容不下這麽多人,總有些人救不到。當我聽到這個分享後,想到一個救生用的救生圈只可以同一時間救少量的人,但當我們用禱告作為救生圈,並不會有容不下太多人,因為聽禱告的是神,祂並不設上限配額,只要是帶著真誠為自己或別人祈求,神都聽我們的禱告,並按祂的時間、心意和計劃達成我們的祈求。 那麽我們日常生活中,清早起來,迎接著各種各樣忙碌的時間表上的工作,不同的要求,大大小小的付出,一天即將完結時,已到了黃昏時份,帶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回家,有時感到好像在汪洋中的一條船,在茫茫的大海中,不知何時泊岸。我們都不能單靠自己的力量,需要有一個救生圏,就是禱告給予我們的力量。 禱告力量的源頭是耶穌,祂從不會莫視我們真心的祈求,當我們遇上急難時,不會關上門窗,我們於千里之外。當我們遭遇逆境時,祂仍是不離不棄。所以我們可以把我們的需要帶到主的面前,禱告不必裝假,不必做作,只要簡單告訴神;親近神。 另一面,禱告也的確有一些原則我們是需要知道。好比我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候,一定附有一份說明書,告訴我們該怎麼開關,怎麼使用每一項功能,怎麼保養,損壞的時候又該怎麼處理。同樣的,向神禱告也有「說明書」,這一張說明書就是聖經,也就是神向我們説的話語,讓我們明白如何禱告才符合神的心意,祂必應允。讓我跟大家分享一些禱告時必須掌握了禱告的重點: 1.      用信心來禱告 - 我們無論在甚麽地方,不論甚麽時間,不論站著或跪下,不論是出聲或靜默禱告,是獨自一人或與其他人一起禱告,都要用真心誠意地祈禱,是用對神信心。 2.       坦白地傾訴 - 向天父禱告時,神不看我們禱告的話語有多麼好聽,只看在神面前是否出於真心,只要和神說心裡話,單純敞開自己,把我們心裡的難處、痛苦跟神說,尋求神的心意,這就是在凡事上與神有真實的相交,包括感恩,認罪,求神寛恕和懇求,這樣的禱告也蒙神垂聽。 3.       奉主耶穌基督之名祈禱- 耶穌是人和神之間的中保,所以當我們在禱告完結前我們必須要說出是奉主耶穌之名祈求。 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經歷。剛剛過去的5月,我和家人都回到香港探望家人,更得知媽媽突然因病入了醫院,所以心中十分焦急,希望能早日回去探望,朋友和教會的弟兄姊妹都為著媽媽患病,求神保守能得適切的醫治禱告。回到香港見到醫院有著人滿之患,一個大的病房,原本可能左邊只放三張病床,現在放了五張病床,兩邊一共放了十張病床。而床與床之間只有很少的空間,讓護士和家屬出入。大家可能問有幾擠迫呢? 我背著一個普通的背包,要用手托著,因為怕背包會踫到隔鄰病床的病人,所以買了一個較細的背包,方便可以走到媽媽的床前而不用擔心碰到其他病人。本來一個病房十張病床,己經很擠迫,每邊五張床,但很多時因為要接收新病人,醫院没有辦法下額外再放兩至三張病床在這兩邊病床的中間,即由10張病床增至13張病床,可想而知,令到旁邊病床病人的家屬和朋友很難出入。 有一次,照顧媽媽的工人姐姐與我一同探望我媽媽,離開時因為中間幾張病床病人的親人都來探望,因為被他們擋著,而他們亦没有其他多餘的空間可以讓出來,結果無辦法之下,工人姐姐只好走上媽媽的病床上再慢慢小心翼翼地下來,方可離開,水洩不通的情況真令我大開眼界,與此同時,亦可以想像醫護人員的工作量是可等超出負荷,藉此說一聲多謝他們的辛勤付出。 在醫院期間,媽媽初期需要服用抗生素,所以她身體十分疲倦,很少反應,我心中十分擔心,自己心中帶著很大的歉意,因為自己移居加拿大多年,不能常常照顧她起居,所以很想今次留在香港時多些陪伴。有一天,當我探望媽媽時,隔鄰病床的老太太有一些家人探望,其中一位中年的男士跟我傾談,原來他是病人的兒子。跟著探望的時間將要結束,所以我為媽媽禱告。這位男士就問我是否基督徒,跟著對我說他的媽媽明天要做手術,請我為他的媽媽禱告,我就義不容詞為這位病人禱告,他和他的媽媽都連忙道謝,而我心想,希望這一家人能早日認識哪位聽禱告的神,而其他附近病床的病人都會聽到這個祈禱,求神動工。我心十分感恩,首先,能夠為其他病人把他們的需要帶到神面前,再者,在我離開香港回加拿大前一個星期,媽媽終於可以出院回家,這都是神聽我們的祈求,給我們一家人的祝福,雖然媽媽的情況還要很多的照料,心中仍帶著喜悅回加拿大。 若是基督徒,禱告是我們每天的恒常做的事情,也是我們與主親近的途徑。主耶穌說過:「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馬太福音21:22) 今集分享到這裡;多謝大家收聽!下一次再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大家把這個Podcast與朋友分享,更開心你們可以 follow 我的 podcast 若有任何意見可以電郵給我 @ rana.moment21@gmail.com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ca/podcast/id1548879829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0YFvmPfIX7FwJbDLUXu5ER 歡迎 follow 我的 at Instagram @ranachui and @rana.moment Background Music by: AveCoo/MotionElements.com

    13 min
  4. EP96:  真誠的道歉 2 (Sincere Apology 2)

    04/10/2023

    EP96: 真誠的道歉 2 (Sincere Apology 2)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又可以在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上一集跟大家分享真誠道歉的要訣,歡迎大家再聽一吓回顧一些重點。今集會繼續這個主題,道歉就是要為我們的行為負責,並對被冒犯者做出補償。而道歉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能得到對方的寛恕,人類具備驚人的寬恕能力。英國的英格蘭城市(Coventry),有一座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遭納粹轟炸成為廢墟的天主教堂,戰後幾年,一群德國人來到這地方,決定要幫忙建造一座新教堂,就是在原先炸成廢墟的天主教堂旁邊,興建一座新教堂,當作懺悔戰時他們同胞對當地人民和教徒所造成的傷害和毁壞。教會的領袖們都同意將新教旁邊的原來變成廢墟的教堂保留下來。這兩座建築物都有非凡的雙重意義:其中原先變成廢墟的教會象徵著人性的敗壞和不人道,另一座新教堂象徵寬恕與和解的力量。希望以上這個真實的例子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今集主題:  真誠的道歉 2 (Sincere Apology 2) 現實生活中,有好些情況,大家都口中說愛,卻會因愛而傷害對方,可見一斑。正因為愛是不完全的,所以必須要道歉,道歉也是愛的一種表現。其實道歉是一個選擇,選擇是否要向被冒犯者道歉。我們有時會聽到別人說,為何要我先道歉,若對方肯先向我道歉,我才會向他道歉,就是這樣各不相讓,夫妻冷戰、兄弟姊妹多年不瞅不睬、朋友之間友誼破裂,同事之間的嫌隙,教會裡面亦是如此。但要想一想,人生有多少個寒暑,讓我們糾纏在這些事上,是否值得呢!  有一位丈夫見婚姻輔導員時分享,多年前為了一點的事情,跟太太意見不同,發生爭執,大家耿耿於懷,保持沉默,互不理睬,原因是太太覺得這位丈夫要向她道歉,但丈夫卻不認同,結果月復月、年復年,輔導員問及當年是為了甚麽事情或爭執,丈夫說忘記了是甚麽原由閙翻,可見並不是嚴重的事情,卻白白把大家的感情賠上在這件已經忘記了的事情上,太可悲了!不知道你的身邊有没有一些類似的個案,當人有意識地選擇不道歉時,是多麼悲慘的結局!因為關係有可能漫涎到缺裂或不可收拾的地步。 2018美國網球公開賽女單決賽,來自日本的大坂直美以6比2、6比4,連落兩塲擊敗美國出名選手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成為日本網球壇上第一位,大滿貫首次奪冠,不過這一切的喜悅,都因為小威廉絲在比賽中途,與主審官的爭執,被罰和失分,輸了這塲比賽而帶來負面的影響,這破滅了小威廉絲第24次四大滿貫上奪冠的夢想。四大滿貫賽事是指澳洲網球、法國網球、英國網球和美國網球的比賽。這四項賽事是全球網球界最重要的賽事,每年在網球賽季節期間舉行。這場美國網球決賽中,裁判對小威廉絲的言語違規行為進行了判罰,結果小威廉絲情緒失控輸掉了比賽。成千上萬的主場球迷對此感到憤怒,大坂直美理應歡喜若狂,在頒獎典禮上,面對現塲支持小威廉絲的觀眾不斷的噓聲,可能有人認為是因為小威廉絲被罰,才致她在球塲上揮掉球拍在地上發洩和情緒失控,失分落敗,而大坂直美的僥幸戰勝,而令到得獎的大坂直美全程面露尷尬,不單止笑不出來,甚至當場落淚。這位冠軍選手用鴨舌帽遮住了眼睛,她說“我不想讓別人看到我哭,因為那太可悲了。”大阪直美知道,球迷非常希望小威廉絲能在復出後贏得第24個大滿貫冠軍。賽後當輪到大阪直美發言時,這位日本新星首先為自己擊敗對手小威廉絲而道歉。 不過事隔將近一年之後,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接受雜誌訪問時,終於坦然面對這一切,並透露自己已經寫信向大坂直美道歉了。小威廉絲透露自己其實在這件事後,無法拿起球拍,甚至需要尋求心理治療師的幫助,她說:「最後我意識到只有一種方法能夠讓我繼續向前,是時候要跟大坂直美道歉了。」 小威廉絲在道歉信當中告訴大坂直美自己是她的粉絲,對於去年發生的事深感抱歉,而當小威廉絲收到大坂直美回覆時,她十分感動落淚,大坂直美這樣回覆:「人們可能會誤解力量以及憤怒,因為他們無法分辨這兩者,沒有人能夠像你一樣為自己和有需要的人發聲,妳必須繼續為大家做一個先驅者。」。大坂直美這樣的回覆是因為小威廉絲是一位黑人世界級網球手,得獎無數,她經常為黑人發聲,爭取公平的待遇。因著她是世界級選手的地位,她的發言都變得十分有份量,對社會上能帶有來影響。以上的事件當中,這位贏23次四大滿貫冠軍的小威廉絲,事件後一直都受著情緒的困擾,直至她能正式道歉,關係復和是醫治的開始,道歉是一個選擇,小威廉絲選擇了道歉。 為甚麽有人會選擇不道歉呢? 讓我分享其中兩個原因: 不值得再花心力 - 有時是因為我們不再重視這段關係,也許他們過去有過“磨擦”, 心底裡埋藏著許多忿忿不平或積怨。正如一位女士Jessica 分享她和姊姊的相處,她說:「我放棄了我們的關係。似乎無論我做什麼,在她心中,我都是做得不夠好,而且我總是錯的。她多次傷害我,最後我決定不值得再付上努力去改變姊姊對我的想法。我在手機上安裝了來電顯示,我可以識別來電。當姊姊打電話給我時,我不會接聽。她只會譴責我。最好不要和她說話。當我去探望我媽時,如果見到我姊姊的車泊在外面,我就開車走,就是以後永遠不再接觸,這樣我會安然無事」。這令Jessica失去動力為自己做錯的事情去道歉,亦不覺得與姊姊建立關係是一件值得花心力的事情。 2. 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對的 - 有些人選擇不道歉的第二個原因是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對的。 錯的是對方。 一位在酒吧跟入打鬥的職業運動員說:“我不會道歉,這個人不應該對我發表這些評論。” 這個人的哲學似乎是,“你做錯了,你要為此付出代價的。不要要求我道歉。你活該被我打,不要再犯,否則會更糟。” 顯然,他的重點不是建立關係,而是嚴厲的報復。 這種態度不單止不會消除障礙,卻背道而馳製造障礙。這是以牙還牙的生活方式,亦是很多人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如果要符合聖經的教導“不要以惡報惡。如果可能的話,盡你所能,與所有人和平相處,不要為自己報仇”。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辯護的人是自欺欺人。 認為他/她從不做任何需要道歉的事情,他們生活在一個不切實際的世界中。 現實情況是,我們所有人有時都會作出嚴厲、挑剔和無情的言論,有時我們的行為會造成傷害和破壞。 拒絕承認道歉必要性的人,他們的生活將會是充滿與別人破裂的關係。 人與人之間的道歉,原來並不是對不起這樣簡單。研究有五種「道歉的語言」,若我們能洞察和明白那種是被冒犯者所接受的道歉的語言,對正下藥,並且有效地使用,必能達到果效。有時對方可能要的道歉的語言是多於一種。 1. 表達歉意「對不起」: 2. 要承擔責任: 3. 彌補過失「我該如何補償對方?」: 4. 真誠悔改「我不會再犯了!」 5. 懇求對方的原諒: 在教會主日崇拜當中,有一位姊妹講見證,談到她曾經患了抑鬱症、不懂得找人幫助,更曾經自殺,感謝神卻被人及時發現送到醫院,到結尾時,她在台上,面對著台下超過100 位弟兄姊妹和新朋友面前,向台下面坐著的丈夫道歉,真心地說對不起,十分真誠和感人,相信她的丈夫必會原諒她。明顯這位姊妹亦選擇了道歉來修復和丈夫之間的關係,這代表她十分重視對方的感受。 我們有時没有力量去寛恕曾經傷害我們的人,但我們可以向神祈求加給我們力量去寛恕他們,原諒就能在我們當中出現。 聖經上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翰一書1:9) 今集分享到這裡;多謝大家收聽!下一次再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大家把這個Podcast與朋友分享,更開心你們可以 follow 我的 podcast 若有任何意見可以電郵給我 @ rana.moment21@gmail.com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ca/podcast/id1548879829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0YFvmPfIX7FwJbDLUXu5ER 歡迎 follow 我的 at Instagram @ranachui and @rana.moment Background Music by: AveCoo/MotionElements.com

    17 min
  5. 03/21/2023

    EP95 真誠的道歉 1 (Sincere Apology 1)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又可以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首先我要跟大家道歉,我上一個月(即二月份)的Podcast 生命列車上約會只播放了一集,原先的時間表是每隔一個星期就會播放一集,這代表每一個月都會有兩集,但二月份我未能如期地完成,十分抱歉,請大家原諒。我會小心改善自己時間上的管理,盡力改善,以致達到如期完成製作和播放,亦十分多謝大家的包容、關心、收聽和支持。 談到道歉這兩個字,大家應該並不陌生,但如何做到真誠的道歉就是門很大的學問。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道歉都能夠有效和能達到道歉的目的。而我們有没有經歷過別人向我們道歉,但我們卻覺得對方其實並没有帶著誠意,所以不能夠真的接受對方的道歉,未能原諒對方。另一方面,我們亦有没有曾經做過一些事情,最後覺得自己做得不對,甚至帶有遺憾,但卻很難開口向對方道歉。這麽究竟要怎樣的道歉,才可以讓對方明白,並且接受,讓大家的關係可以修補和緩和僵局呢? 今集主題:  真誠的道歉 1 (Sincere Apology 1) 有一位婚姻輔導知深專家和講員Gary Chapman,他有很多出名的著作,其中一本很多人都曾經閱讀過他的著作是Five Love Languages 五種愛的語言,中文書名是愛之語和The Five Languages of Apology 《打動人心的道歉》。有一個星期六早上,他主講的婚姻講座開始前,有一位女仕Jean 走到他面前,並且表示她和丈夫遠道而來,開了幾了時車來參加這個講座,Jean問Gary會否在講座的內容中,認真的提及到道歉的重要性。Gary 問她為甚麽要這樣問呢? Jean 表示丈夫對她說”對不起 (I am sorry!)”,但對Jean 而言,這並不是一個道歉。於是Gary 就問Jean ,哪你想你的丈夫怎說或做呢? Jean 就表示想丈夫能承認自己做錯了,求Jean 能原諒他。而我想他能保證日後不會再犯這樣的錯,不會再發生。Gary 對Jean表示她的丈夫說”對不起 (I am sorry!)”已經是真誠的道歉,但對於Jean 來說,卻不感到對方的道歉帶著真誠,而丈夫跟本没有說出為甚麽事情說對不起。這樣說明道歉是一種溝通的語言,要達到果效,必須要知道怎樣才是正確地傳遞自己向對方衷心道歉的信息,讓對方接收清楚,否則可能事情不但未能解決,更有可能弄得一敗塗地。 在傳統的文化中,道歉給人的印象自己就是弱者。很多年前,我有一位朋友,是一位太太,她剛剛結婚,向我表示無論是怎樣她是不會向自己的丈夫道歉的,她的母親亦是這樣,只有爸爸道歉,當時我心中十分擔心這會影響她的婚姻,結果最後她真的離婚了。但一個真誠的道歉絕不只是放低身段說一聲「對不起」就認為沒事了,關係就可以復和。 讓我跟大家分享以下真誠道歉的表達語言: 1. 表達遺憾和懊悔 (Expressing Regret) 從幼兒園開始,我們就學會了在傷害別人時說對不起。表達遺憾和懊悔是良好關係的基礎。在犯錯之後,首先要做的,是真心承認自己犯的錯,並明確地指出自己帶給對方的傷害和影響,絕不能敷衍帶過,道歉的情感需要,它是向被冒犯的人表達我們自己的內疚感、羞恥感和明白自己的行為深深地傷害了對方,帶來的痛苦。當我們開始正視大家之間的問題時,也意味著我們願意對這段關係負責,如此能間接恢復對方的自尊心和尊嚴。 而道歉最常說的就是對不起 (I am sorry!),但重點是這只是一個開始,必須要多加上道歉的原因,是犯下甚麽的錯,這會讓被冒犯的人清楚知道我們是真的明白怎樣傷害到對方的身、心、靈,卻不是含楜地說出,道歉若要觸摸對方的心,懺悔和誠懇的舉動是關鍵,而擔心和憂傷往往能讓對方知道我們對這段關係的重視,強化大家之間的信任和讓對方感到被尊重。而我們的動機不要朝著把事情弄好,怕關係弄僵後,失去了幫助或其它的目的。有位太太表示跟丈夫說話時,丈夫的眼睛常常是離不開電腦的營光幕,就連道歉都是向著電腦的營光幕,她心想丈夫只是想打發她快些離開,所做惖道歉,使對方感並不真心,亦没有效的溝通。所以要望著對方,放下手上的工作,不要在房間中走來走去,口中說著對不起。我們絶不能忽略自己身體語言上的溝通,大大影響對方感到我們道歉的誠意。 2. 道歉時不要說...不過(Avoiding….but) 這是我們常犯的錯誤,不要在道歉時加上”不過”是這兩個字,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只是半願意之下道歉,並非全心覺得是自己的錯誤,對方難以感到真誠。有一天,Matthew 約了舊同學放工後見面,多年没有見面,讓對方選擇在哪間餐廳吃晚餐,結果Matthew 下班後坐公共車輛十分擠塞,結果遲到了一個小時,來到時立即說「對不起啦,不過要不是你想約在這個地方,對我很不方便,我也不會遲到啦」。這樣的道歉表面看似在說對不起,但是骨子裡反而是在責怪對方的不是,所以會讓對方感到我們道歉的誠意。 麗琴和丈夫一起參加一個朋友的聚會,大家有說有笑,十分開心之際,麗琴的丈夫突然間跟朋友們說麗琴的體型越來越大,增磅了,要減肥,這惹來大家笑起來。回到家中,麗琴很不開心,丈夫才知道自己不應該拿她的體型來開玩笑,所以跟麗琴道歉,「對不起,我並不是要讓你尷尬,但你真的你考慮減肥。」我們能想像麗琴對這樣的道歉中只聽到自己太肥了,而不是道歉本身,太太想著「像那樣的道歉,根本就不算道歉!」。 3. 不要用來操縱對方 (Don’t Manipulate)  大家有没有聽過這樣的說話,又或者我們都會這樣想:「我明明已經道過歉了,為甚麼他還是不原諒我?」真誠的道歉並不帶有條件,舉一個例子,我可以道歉,但你亦要為這件事道歉,每人要負一半的責任,這意味著若對方不同意自己方面亦有錯時,我們就不會道歉。 Martin 跟朋友借了他的車用了一個週末,跟朋友們一起去露營,結果弄得車子十分骯髒,朋友看見十分氣憤,責備Martin要花整天去清理,結果Martin不好意思,怕日後朋友不再借車給他用,他立即道歉,但說已經道歉,希望朋友日後會繼續借車給他用。我們不可以用道歉作為一個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最後,讓我跟大家分享以下的真實道歉個案,但必須先放下各人政治上不同的理念,單純從表達的方式的角度作參考: 2022年9月8日英女皇伊麗莎伯二世逝世,在位70年,是英國歷史上是最久的君主,享年96 歲。連日來有市民到英國駐港總領事館致哀,包括現年75歲的電視藝人,亦是粵典的名人羅家英先生,他在綱上社交網站貼出多張在領事館門外相片,寫著:「英女皇登基,我七歲,這七十年來,英女皇是我的長輩,看着我成長到老矣。香港在她的庇蔭下,人間福地。」。怎知他的帖文表示英女王「庇護下,香港得到她的福蔭成為福地」在網上Wechat 微信惹來很多網民批評和狙擊,相信這是羅家英始料不及之事。為了平息事件,他於9月15日在微博道歉拍了一則影片道歉。片段中,一開始先鞠躬道歉,指自己作為中國香港演員及公眾人物,發表「未加深思熟慮」的悼詞,感到非常抱歉,「原意只是表達對老人的懷緬,並無他意,還請大家不要過分解讀」。他又指,「數典忘宗我做不出,我長期持有中國護照,說明一切。我是中國人,我永遠愛我的祖國,對不起。」,至於相關的悼念貼文及相片,亦已火速刪除。這樣當天香港各大報章和傳媒亦有為此報導。在這個道歉當中,可以由羅家英的身體語言、鞠躬、眼睛直接向著收看的觀眾,用手指著自己的頭,說話中的語調和內容來表達自己的誠意,最終網友亦因此而平息怒氣,事件告一段落。 最後,有一些建議道歉的言詞作為大家的參考: 我現在知道我深深地傷害了你,這給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我真的為我所做的感到抱歉。 讓你失望了,我真的很難過,我應該想得更周詳。對不起,我讓你這麼傷心和痛苦。 當時,顯然我沒有很好地思考,不夠敏銳和謹慎,我從沒想過要傷害你,但現在我明白我的話太過分了,對不起。 對不起,我辜負了您的信任。我在我們的關係中設置了障礙,我想將其移除。我明白,即使在我道歉之後,您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再次冒險走上對我的信任之路。 因為編幅關係,下一集,會繼續這個主題未完成的部份。 聖經上說: “「誰不在言語上犯錯,誰就是完美的人,能控制全身了」。 (雅各書3:2) 今集分享到這裡;多謝大家收聽!下一次再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ference book: The Five Languages of Apology (Gary Chapman and Jennifer Thomas) **Link to 羅家英道歉短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FbC_uQcqpk 歡迎大家把這個Podcast與朋友分享,更開心你們可以 follow 我的 podcast 若有任何意見可以電郵給我 @ rana.moment21@gmail.com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ca/podcast/id1548879829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0YFvmPfIX7FwJbDLUXu5ER 歡迎 f

    14 min
  6. 03/02/2023

    EP94: 我的朋友: 貫徹性 (Consistency is my Friend)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又可以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過往大家都可能聽我分享自己很喜歡運動,每星期都盡量去行山,返工都會特別安排提早30分鐘下車,再步行到辦公室。而下班亦是如此,會行30行鐘才坐車回家。而每星期亦會去打羽毛球。最近幾個月,因為朋友邀請之下,我開始到健身室做運動,幫助改善我的寒背,站姿。另一個原因是有一些朋友經醫生證實患有骨骼疏鬆症,需要吃藥,而做一些舉重的運動是會有幫助結實根骨,所以我亦想進行這方面的緞練。而做運動最有效必須貫徹性(Consistency),亦即是堅持恒常地去做,而不是今天心情好就做啦,明天心情好像天氣般轉差就不做了,來日方長,遲些才做啦! 這樣的心態自然不會見到成果。 其實並不單是做運動,而是生活當中,若我們能夠將貫徹性成為我們的優點,好像的好朋友一樣,行事為人若能夠經常保持貫徹性,實在會對我們能成功達到目標,構成一個重要的關鍵。試想一想,若一個人約會經常準時,遇然遲到一次,上司或者朋友都會明白當中一定是有些特別的原因。又假若你的同事,每次交給他的工作,都會努力貫徹地完成它,自然同事和上司都會十分信任他,不會經常查問,恐防最後没有把工作做妥,這是同一個道理。明顯地,能夠保持貫徹性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優點。 今集主題:  我的朋友: 貫徹性(Consistency is my friend) 一開始想跟大家介紹一位日本女長者Mika Takishima ,中文名龍島美嘉,Mika,現年92歲,亦是日本最高齡的健身教練。其實年輕時的她並不做運動,在學生時代,從没有參加體育學會的任何活動。而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百貨公司工作,婚後成為全職家庭主婦。當孩子慢慢長大,她的工作亦輕省了,但人卻肥胖起來。當時她的體型已經不只是『有點胖』的程度,褲子的尺寸也比現在她所穿的要大了一倍,但卻不願意承認自己太肥胖。直到有一次她的丈夫不經意的一句話,跟她說,妳好像又肥胖了,這時Mika 心想這樣下去不行!就決定參加健身運動。65 歲時,她加入了東京一家健身室。最初,Mika 在課程中跟不上其他成員,落在後面,但她不放棄,貫徹地練習,在後面跳舞。 她學習其他人如何移動他們的身體,並以他們為榜樣。五年裡,她的體重減輕了 15 公斤。她變得更苗條了,更發現自己能夠進行更劇烈的鍛練。在 70 歲時她還學會了游泳。 此後她除了繼續保持運動習慣,更在79歲時開始做舉重訓練,接受一對一的指導,舉起槓鈴,做一字馬。她的教練發現Mika 很喜歡與人交談和能鼓勵長者多做運動,所以他邀請她加入做專業健身教練的行列,在她 87 歲時,以健身教練首次亮相,在健身房和養老院教授老年人做運動。Mika完全理解老年人擔心自己的健康狀況下降或不擅長運動的感受。 所以她告訴他們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但永遠不要放棄,只要保持貫徹性,恒心地去做就會見到果效。 受到疫情影響,Mika 由實體教授改到網上開班,令人驚訝的是她的活力和看見她舉到的亞鈴,活潑開朗的教學風格,十分受學生喜愛。學生從40歲到60歲都有,課程內容則是她自己設計的體操以及各種體格訓練。有一天,她收到一個陌生網友的留言:「原本心情覺得很低落、很想自殺,但因為看到Mika 充滿活力的樣子,有了活下去的勇氣。」,這給Mika 很大的鼓舞和動力,想走遍全日本去鼓勵別人保持貫徹性地做運動。2020年她接受健康檢查,結果各項指標狀態都十分良好,讓醫生驚訝的是她身體機能相當於大約50、60歲左右的人。 那麽怎樣才可以保持貫徹性? 讓我跟大家分享以下一些重點: 設立實際的目標 - 為甚麽要設立這個目標?有些甚麽重要性? 是否願意付出代價和努力去完成它? 有些甚麽辦法和步驟推行?然後把這些重點寫下來,保存好作日後閱讀提醒之用。日後想放棄時,看一吓會有鼓勵、堅持的推動力。我們可以想一想,自己有没有一些想一生當中很想達成的目標。但切記要有一個正面的目標,不要切立一些不懷好意的目標,傷人不利己。作為基督徒,會否是看完整本聖經,或者是能夠裝自己作主日學的老師,又或者與別人傳福音。要謹記,若果定立不設實際的目標,容易弄至目標失敗或半途而廢。 設立一些固定的時間和地方進行 - 做任何重要的事情,都是預留時間去做。若安排固定的時間和安靜的地方進行,會最就理想。以上Mika 的例子,她固定時間去健身室做運動,和約定教練定時學習,這樣幫助她完成減肥的目標。當我們只是隨意式,有時間才做,十之八九都不能成事,亦代表並不看重這作件事。有時我們想找一些朋友見面,彼此問問近況,互相關心。每次在電話交談之時都說約一個時間見面,然後就掛線。下一次再聯絡之時,可能是一年之後。因為没有採取行動預留時間見面,慢慢地就忘記了。最近在whatsapp 跟一位朋友聯絡,表示日後可以相約見面,對方立即跟我說現在就可以約甚麽時間見面,不要等日後再約,現在已經約好了約會的日期了。 改善某方面的技能- 若我們要完成的目標,卻缺乏的知識或技能,必須要去學習或向別人求助,這並不是不失禮的事情,不要固步自封。可以找專業的人仕和一些課程或網上的YouTube,等等,讓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更上一層樓。我很佩服我教會的一些姊妹們,她們從以往一點都不懂得怎樣用zoom ,到現在可以獨當一面、負責整個聚會的各項流程,播power point 和影片都在瞭如指掌,我真的十分欽佩。另一方面,有一些人,他們很怕讓別人知道自己某方面不太通曉,覺得這顯示自己没有能力,但要想一想,知識就像大海江河,如此浩瀚,我們又怎會萬事知曉,這不正是自欺欺人嗎? 專注於一個目標 - 切勿把目標設立得太複雜,要簡單化。並且不要同時間設立多於一個的目標,這會分散我們的專注力和時間,會直接影響成功的機會。並可以讓它成為一個習慣,持之以恒。過程當中,會有快有慢,不要太介意,亦不要經常自我的批評,不要硬著追求完美或萬事俱備才可以開始,這樣會適得其反,相反要學習享受過程得的領受。 恒常地進行 - 要明白成功完成一個目標,是需要時間、不斷地努力和等待見到成果,不可以有守柣待兔,不勞而獲、心存僥幸的心態。有一位英文老師,為了鼓勵學生養成每天閱讀英文的習慣,就跟班上的同學說,在一個星期裡面,若能每天閱讀英文書籍20分鐘,在閱讀英文報告表上寫上閱讀的日期,交回給老師,將會有禮物。同學們都踴躍參加。當老師收回學生的報告表,看見其中一份報名表上七天的閱讀,全是同一個日期,老師好奇地問那一位同學原由,那位同學告知他省時不是每天閱讀,而是同一天閱讀了140 分鐘,這樣老師表示這樣的做法就不能達到養成每天閱讀英文的習慣,保持貫徹性,達不到成效。 我們常常看見別人成功,可能會想他們這麽容易就成功。但這是大錯特錯,每一位成功人仕的背後,都是他們由零的開始,貫徹性,持之以恒,才能走到成功的一天。我們亦可以由今天開始,不會太晚,日本的瀧島美嘉是一個好的例子。 聖經上說: “所 以 , 我 親 愛 的 弟 兄 們 , 你 們 務 要 堅 固 , 不 可 搖 動 , 常 常 竭 力 多 做 主 工 ; 因 為 知 道 , 你 們 的 勞 苦 在 主 裡 面 不 是 徒 然 的 。” 今集分享到這裡;多謝大家收聽!下一次再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大家把這個Podcast與朋友分享,更開心你們可以 follow 我的 podcast 若有任何意見可以電郵給我 @ rana.moment21@gmail.com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ca/podcast/id1548879829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0YFvmPfIX7FwJbDLUXu5ER 歡迎 follow 我的 at Instagram @ranachui and @rana.moment Background Music by: AveCoo/MotionElements.com

    11 min
  7. 02/08/2023

    第93集主題: 停止做的事情 (Things need to stop doing)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又可以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上一集是有關新年如何立志,理應今集分享今年可以多做一些甚麽事項,因為大家都興高采烈覺得如果能多做些事情,就代表自己擁有多一些,這種感覺真好。但卻剛剛相反,當我們想要加多之前,必須要看看怎樣減。我們要先檢視一吓自己現在生活當中,有些甚麽事情要停止繼續再做下去,要有一個了斷。這樣才會給我們有發展空間和新的景象。 一位年輕人Joseph很想成為一位出色的領袖,帶領其他人。所以經常參加很不同類型的領袖訓練和營會,希望能認識多一些人,有助日後作為領袖的根基,Joseph亦加入很多群組,但他心中仍然覺得自己仍有不足之處,他決定去拜訪一位十分知深的前輩李博士,想從他那裡得到一些指引,讓他能更上一層樓,究竟要多做些甚麽才能成為一位出色和被別人推崇的領袖。這位李博士要求Joseph在見面之前,先將他現在的工作的日程表、和一切正負責的項目都列出,傳給李博士了解清楚,才可以正確地給意見。Joseph 照著李博士的要求做了。到見面的時候,李博士說:“請慢慢坐著,我先給你倒杯茶吧。” 於是他開始倒茶; 不停地倒啊倒啊倒啊,直到Joseph 大叫道:“李博士,停啦! 杯子滿了。”李博士停了下來,定睛地望著Joseph說:“沒錯。 你的杯子是滿的,除非你先把杯子倒空,否則容不下新的東西。此時,Joseph 呆了! 這是甚麽意思呢? 李博士再加以解釋,意思是你現在的工作日程表已經編排得密密麻麻,除非你願意放棄一部份現在堅持的東西,否則你已經再沒有空間容納新的事物,包括領導力、智慧、創新的想法、新的推理和新事物,你只可以留停在此階段,不可能更上一層樓。”,Joseph才恍然大悟,原來要放棄一些東西,才有機會帶來成長和轉變。 今集主題:  停止做的事情 (Things need to stop doing) 有一句英文” Getting what we want is simple, but not easy!” ,意思是”要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是很簡單,但不容易。”。這句說話很有意思,要達到目的而所帶來的改變,最簡單的莫如要離開安舒區(Comfort Zone) ,對很多人來說並不容易,更没有想過可能慣常做的事情是其實是阻礙我們成功達到目標,這樣我們就要刻意停止繼續做這些事情。正因如此,我們要認清有些甚麽情況下,需要停止做某些事情,讓我跟大家分享以下情況: 因循而做 - 如果說要停止一些我們已經做了很長時間的事情,是很難想像,或者如果不知道如何停止,便要給自己一些安靜的時間思索,想一想有哪些事情與自己的人生目標和今年立志的方向,背道而馳或者是亳無益處,甚至是帶來傷害或壞處,便要放下來,不要因循地繼續做,理解到停止可能是美好的終結。有一位朋友,她經常去探望一位鄰居,對方是一位單親母親,當時這位鄰居經常要在外工作,所以朋友就幫忙看顧這位鄰居年細的子女和打點家務,但現在他們都長大成人,讀中學,朋友覺得没有需要常常到他們的家中幫忙家務,鄰居卻没有表示不用幫忙,所以年復年的做,經考慮後,朋友鼓起勇氣與鄰居分享自己的想法,此時才知道鄰居亦是感到不好意思叫她不用來幫忙,大家終於明白過來。所以我們理應定時為常做的事情作一些檢討,客觀地看看是否要作出適當的改變,再次切記不要因循而做,那會不知不覺間可能已經失去了原意。 停止是為了補充能量 - 我們有没有聽過一些運動員,他們不是一年四季都是不停地嚴格地訓練,而是特別安排一些日子,大約 4 到 6 週的時間裡,沒有進行任何正常的鍛練和比賽,讓這些運動員可以自行選擇做一些自己喜歡並且輕鬆的活動,保持活躍,但完全是其他事情:騎自行車、壁球、游泳、籃球,等等。在身體層面上,這是非常簡單的:若果少一些訓練或使用不同的肌肉,那麼他們的身體就可以得到充份的休息。 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可以讓運動員的精神和情感可以得到舒緩和康復,它的目標很簡單:為下個賽季補充能量,日後可以更有衝勁再出擊,有更好的表現,這被稱為積極康復 (active recuperation)。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保持新鮮感,並且在需要時處於最佳狀態! 熱情逐漸減退了 - 如果我們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感到厭倦或熱情逐漸減退了,又或如果回顧我們的新年立志,發現 2022年實際上與 2021 年並沒有太大的不同,覺得好像是例行公事,自己的創造力非常有限,這意味著要投入一些時間去問一吓自己,是否2023年要繼續做的下去嗎?可能正是時候停止我們最常做的事情,讓自己有一個空間,可以是 一、兩個月休息和想清楚一吓!若我們未能完全肯定要停下來,其間可以與其他人,如同事或朋友一起切換這項任務,亦可以將某項活動委託給其他人做。當我們願意作出這些改變,定會驚訝於給自己的精神、情感和身體上調理的效果! 例出一張停止做的清單 (Don’t Do List) - 我們常常聽到別人說要早上起來,看看昨晚已寫好的工作清單  (To Do List) ,然後按著列表上的各項去完成。我建議大家要做一份停止做的清單,分為每天、每週和每月不要做的事情。舉個例子,我們已經很多年習慣每晚吃完晚飯,一定是放下碗筷,坐在梳化上看兩、三個小時電視,但醫生說我們最近身體檢查胆固醇過高,要多做運動,那麽放工後再坐著看電視對身體帶來壞處,必須要改變,少看一些電視改為到外面散步,增加運動量。由此可見,有些不合適的事情,我們要停止繼續做下去。另一方面,我們可能聽過多少次這個說法,“如果你想把事情做好,那麼你必須自己做"? 亦即是說我們甚麽事情都要親力親為,覺得只有自己才是最適合的人選,自己才會全力以赴, 最有能力,所以不會假手於人。儘管我們大多數人都深信這是真的,但有多時候我們的想法是不正確的,但卻不自知。決定甚麼是最好堅持,甚麼最好放手,需要付出努力和判斷力。若我們能學習把權力和工作下放給更適合的人去做,是一位成功領袖的要訣。在家庭中,父母親就是子女們的領袖,給子女機會去做一些我們一直不放心子女做的事情,因為覺得他們一定没有我們做得那麽好,這樣我們做父母的就奪走子女們學習的機會。在工作上,有一些同事可能一直希望上司或同事們能給他們機會大展所長,這樣我們就可以空出時間做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我們可以問問自己以下的問題,甚麼是機會成本?我是這項任務的最佳人選嗎?我們花在某些任務上的時間是否可以更好地用於其它方面?這些答案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甚麽事情我們要放手,停止再做。 我們有些人在做事情時,是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是做應該做的事。好像女孩子遇上兩個男孩子同時追求她時,她可能會同時跟他們約會,一直都說自己未能決定,猶豫不決,有可能她是享受同時有兩個男朋友,而不是儘快早日作出決定選擇與那一位男孩子正式拍拖,這正正是她想做的事情,但並不是應做的事。但當這樣的想法和生活態度不作改變,有可能會帶給自己和身邊的人莫大的傷害。 在2020年7月7日本各地的報章都刋發一則頭條新聞,”日本24歲媽媽和男友旅游8天,導致 3歲女兒獨自留在家中餓死”。6月初,母親梯沙希將年僅3歲的女兒稀華獨自一人留在家中,自己卻和男友前往鹿兒島遊玩了8天。 6月13日,梯沙希回家後發現女兒沒有了呼吸,於是自行報警。梯沙希自稱一直和女兒在一起,女兒幾天前身體開始出現異樣,沒有吃飯。救援人員趕到現場後發現,梯沙希家中窗戶緊閉,房門也被沙發抵住。屍檢報告顯示,3歲女兒稀華胃裡空空如也,處於嚴重脫水狀態,死因為飢餓以及高度脫水症狀。 警方通過調查發現,梯沙希約3年前離婚,隨後帶著女兒生活。鄰居稱這對母女看起來和其他母女無異,但從當年3月起就因為沒錢不讓女兒去保育園了,讓她一人留在家中。然而,她多次和朋友通宵喝酒,下班後會去夜店玩樂。 5月期間,梯沙希也曾將女兒獨自留在家中和男友外出遊玩3天。梯沙希稱此前也曾把女兒獨自留在家中,本以為沒事,沒想到她會死亡。旅遊前,家中只有幾片麵包,冰箱裡空無一物,對於用沙發抵住房門,梯沙希稱是為了防止女兒跑去廚房拿菜刀,或者跑出家門,這是一個家庭悲劇,亦是媽媽把想做的事情,卻不是做應做的事情。 相信我們大部份母親都不會這樣,但我們又没有另外一些事情我們是要停止某些想法和做法,讓大家思考一吓。 聖經中“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林前六:12上)。 今集分享到這裡;多謝大家收聽!下一次再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大家把這個Podcast與朋友分享,更開心你們可以 follow 我的 podcast 若有任何意見可以電郵給我 @ rana.moment21@gmail.co

    15 min
  8. EP92 新年立志 - 選擇一個詞 (New Year Resolution - Choose a Word)

    01/29/2023

    EP92 新年立志 - 選擇一個詞 (New Year Resolution - Choose a Word)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又可以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首先祝大家農曆新年快樂,中國人都有一些農曆新年的傳統,好像吃年糕、蘿蔔糕、行年宵,買年花、和到親友家中拜年...等等。想到每到年初,很多人都喜歡回顧、檢討和立志,想到一年之始,萬象更新,希望把不好的習慣除去,取而代之,希望能有一些新的目標和建立良好的習慣。隨之而來,我們很多人都會想到新年立志,讓我跟大家分享美國有一項調查報告2023 年最多人立志的項目,: 第10位 - 花多一些時間與家人一起 第9位 - 翻新或裝修自己的屋 第8位- 減少飲酒 第7位- 培養新嗜好 第6位- 減少在網上社交媒體上的時間 第5位- 事業上追求 第4位- 儲蓄 最後三位: 第3位- 減肥 第2位- 吃得健康 第1位- 做多些運動 不知道以上受訪者他們的立志,有没有一些亦同時是我們今年的立志呢? 但我們卻因為曾經嘗到無數次立志的失敗,所以已經對立志都敬而遠之。但當我們聽到別人分享他們新年立志,自己亦蠕蠕欲動,想在2023年再嘗試。以往我們可能打算全力以赴去完成自己的新年立志,但卻發現過了三、四個月仍然没有作出任何行動,在年中時才發現已經太遲起步,難以急起直追,因為無法完成設定的目標,只有宣判自己又失敗了。而我亦不例外,雖然亦有這些經歷, 但這並不等於要放棄,可以積極想一些可行的方法。 今集主題:   新年立志- 選擇一個詞  (New Year Resolution - Choose a word) 讓我跟大家分享一位任職寫遊戲機程式的女孩子Kelly的經歷,她每年的立志都經常中途就放棄,但她亦有成功的情況。那就是她決定結婚前要儲蓄,因為結婚要用很多的錢,她和未婚夫到銀行開聯名戶口,但他們並没有很多的積蓄,大家同意每月都存入一些金錢到戶口當中,但事與願違,大家都因不同的理由,没有多餘的金錢可以存入。原因是Kelly的同事下班下會叫她一起去飲東西,週末朋友又會她去看電影,工作累了,又到外面吃晚餐,結果立志清單上一個月外出一次吃晚飯,變成一個星期一次。立志清單上没有寫到不可下班去飲東西,想著只是幾塊錢不礙事,影響不大。就是這樣情況没有改善,一年過去,立志儲蓄没有得到預期的結果。婚後第二年的年初,Kelly 發現懷孕,想一想生小孩子要用很多金錢,不能再胡亂揮霍,所以夫婦二人決定立志要重新向著”儲蓄”這兩個字為目標,不然兩人晚上都睡得不安寧,擔心日後有了小孩子出世後的生活費用。他們決定除了日常基本支出外,一切無關的項目,都看為不必花費,他們没有列出清單,卻按著儲蓄二字為原則,除了主要的支出,包括租金、汽車的支出、日常生活食物費用和保險等,其它的都看為必須省卻,以往買新衣、網上消費、新遊戲機 game、訂閱的雜誌、Netflix、Amazon Prime、外出的消遣,一一都停止,改為叫朋友到家中Potluck 聚會,週末安排好下一個星期每晚的菜單,不致於週日工作忙碌時要買外買回家。喜出望外,這些轉變卻無損他們和朋友和家人之間的關係,大家都十分支持他們。慢慢地,他們開始每個月有錢可以存入銀行作儲蓄,作為嬰兒出生時的費用,他們心中感到著實了。Kelly表示當環境驅使自己要專注儲蓄,這個字,終於可以成功啦! 說到立志,很多人都會想到列出一張清單,把一些立志的事項列出來。讓我把自己以往的立志清單跟大家分享: 每天早上7時起床。 上班前看聖經靈修。 週一至五每天清潔家居30分鐘,週未1小時。 每天寫下感恩的事情。 每星期跟一位朋友聯絡,關心鼓勵他們。 但結果因為經常弄得很晚才睡覺,所以不能堅持早上7 時起床,有時没有靈修、下班後回到家中有時很累,一個星期裡面有數天都没有清潔家居,有時週未整天外出,騰不出一個小時清潔家居,那要等到下個星期再做吧!就是這樣一件件事情都弄不好,到6、7月時覺得自己今年的立志真是亂七八糟,只好馬馬夫夫的完成了事。不知道大家又有没有同感。其實除了列清單,還可以用另一個方法作立志,就是選擇一個詞,相信比列出立志的清單更為有果效。 讓我跟大家分享一吓我今年所採用的方法。我們可以嘗試祈求上帝賜給我們一個詞語,作為我們新一年立志的指引。舉例: 簡化、成長、健康、節制、禱告、慷慨,信靠神、等等。而Kelly 就選擇了”儲蓄”這個詞語。 而所講的卻不是胡亂的找一個詞,要選擇一個對我們個人具有重要意義的,作為自己新一年的指引,要慎而重之,它能反映自己的價值觀、想法,和新一年的目標。更不可跟著大伙兒,別人用甚麽詞,聽來十分屬靈,又或者很潮,就跟著,因為每個人的情況和需要都不一樣。這個詞必需能適切地幫助我們前進,能真實融入我們生活裡面不同的層面,包括個人、家庭,工作,和信仰追求各方面。 讓我跟大家分享選擇一個詞比例出一張清單的好處: 簡單 - 當我們例出一張清單,有時會出現有很多不同的立志項目,有個人的、工作和家庭,有七、八項,有時更多。一時之間難於清楚記得,所以才要把它們一一例出來,每日查看一吓,才不至今天忘了這件事情要做,明天又忘了另一件立志的事情,因為顧得個人的立志項目,又忘記工作方面的立志項目。弄得手忙腳亂、一籌莫展。但要養成每天看清單這個習慣,並不是兩、三天的事情,而是要最少有一個月的時間才能成功養成一個習慣。反觀,使用一個詞,立志目標清晰,簡單,亦容易記得,言簡意賅,易於掌握,能更專注。這種專注給予我們力量,走向成功。許多計劃的失敗是因為我們做計劃之後,不久就忘記了,因為缺乏明確的動機來激勵我們。 可以有多種形式 - 確定了一個詞之後,可以選擇如何把它伸展到不同的含義和形式來實行,和如何看待成功來達到立志的目標。舉例: “慷慨”除了意味著個人金錢上的付出,還可以從生活中慷慨地付出時間去探望有需要的人,讓別人使用自己一些物品,去做義工幫助有需要的機構和接受服務的人仕。工作層面,可以將自己一些工作的心得和竅門和同事們分享,讓他們在工作上能掌握自如,得心應手。在社交方面,幫助年老的鄰居在下雪時清理他們門前的積雪。我們教會今年的積雪,都是幾位弟兄在下大雪後,義務回來清理。這些都可以納入慷慨。若我們是使用例出的清單,可能就没有想到在年初時加入清理別人積雪這一項,所以選擇一個詞能使我們有更大的發揮和伸展的層面可以說是更濶更廣。 不容易氣餒 - 我們往往會因為不能完成清單上的事情而感到氣餒,覺得自己是大隻講,就好像我在開始時跟大家分享我以前例出清單時的情況。有時亦怕跟其他朋友分享,免得最終落得別人的嘲笑。但使用一個詞,是鼓勵我們由一小步開始,成功的一小步,亦因應我們的情況和能力的大少而調節,信心慢慢增長,我們所想完成將會更多更大。舉例: 選擇了”學習”為今年的立志。它可以用各種不同方式融入我們的生活當中,包括學習一些知識有關烹調新的菜色,做運動,最新的科技資詢,聖經上的知識,整理家居的新妙法,如何更有效使用網上工具,與人相處之道。我們並不需要以上每項都學習,而是當要涉及到我們想追求認識時,按情況學習,都是邁向立志的目標,至於有多全面和深入的學習,有著很大的彈性,自然能提升我們的成功感。若發覺自己的步伐慢了下來,可以重新振作,這樣我們不容易放棄。 最重要的部分是邁出第一步,我們不可妙想天開,不可能因為一個詞就讓我們的生活立即發生巨大的變化,而是要努力地一步一步來推動,即使是生活中一些微少的調整,也能幫助我們在缺乏的領域有所長進,這亦能達到立志的目的。如果我們在選擇詞語上遇到困難,請不要緊張。祈求神在這件事上賜下智慧,給我們合適的詞。如果我們發現這個詞與我們的生活目標不一致,又或者年中時想改變,可以再調整更換,選擇另一個更恰當的詞。 若果我們是基督徒,我們的立志所伸展的層面可以由內至外,都是可以與神同行,當我們向祂祈求,神必會聽我們的禱告,引導我們。 聖經中“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裏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2:13) 今集分享到這裡;多謝大家收聽!下一次再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大家把這個Podcast與朋友分享,更開心你們可以 follow 我的 podcast 若有任何意見可以電郵給我 @ rana.moment21@gmail.com 歡迎 follow 我的 at Instagram @ranachui and @rana.moment Background Music by: AveCoo/MotionElements.com

    13 min

About

歡迎大家來到這個Podcast“生命列車上約會“! 列車是朝向目的地行駛,長程的列車通常是會中途停站,讓一些去同一個目的地的人上車,同時亦讓一些到站的人下車,而停站時亦可以加油,車長亦可以作稍微休息,然後再繼續行駛。 生命旅程中、是漫長的!希望能與一些擁有共同人生目標的朋友結伴同行、打氣,成為大家的同路人。 我希望可以生命影響生命、在疫情中能分享一些正能量。 將我的價值觀、所認識的、生活中所體驗的能與你們分享。 鼓勵大家可以發揮自已的潛能!一同成長!  人需要別人的鼓勵和支持、這樣生命的旅途不會再感孤單和寂寞,因為有同路人! ***************************************** 第一集主題: 掌握今天 (Today Matters) 今天很重要、成功在於怎樣掌握今天! ***************************************** Background Music by: AveCoo/MotionElements.com Instagram Follow Me : https://www.instagram.com/ranachui/ 歡迎大家subscribe 我的Podcast和與朋友分享,亦可留言給我分享你的想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