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布包裹的纯金 —  阿姜贾传奇

第六章 荒野叢林

PDF @ https://forestdhamma.org/books 「正念與正智會教你理解身體、疼痛與心意識之間的因果聯繫,當你瞭解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苦受就不再成為困擾你的因緣。」 阿姜曼在丹霞森林禪寺制定了比丘們日常作息的制度,其中規定了比丘從清晨起床到深夜期間的日常義務與責任。黎明前的清晨,比丘們迅速起床,用冷水洗臉,讓自己提起精神,然後在經行步道上來回經行踱步,直至睡意全消為止。黎明破曉時分,每一個比丘都拿著缽和袈裟從自己的小寮房走出來,匆匆趕往食堂,聚集在一起的比丘們開始擦洗和清掃硬木地板及欄杆,然後把坐墊放在乾淨的地板上,用清水沖洗缽,再把缽放在座位的旁邊,大家為一天的托缽乞食都先做好準備。在步行前往村莊前的剩餘時間裡,他們會把食堂周圍的地面清掃一遍。 當清晨的天色已亮到可以出發去托缽乞食的時候,每一個比丘都會回到食堂,穿起上衣和外僧袍,把缽背在肩上,然後與其他比丘一起步行到村子裡接受民眾的佈施。大家回到禪寺之後,會把外袍掛在戶外的太陽底下曝曬,然後穿上上袈裟並處理缽中的食物。當所有的比丘就座之後,阿姜曼開始帶領大家誦經,感恩及隨喜施主們的慷慨布施,並迴向功德祝福眾生都平安及幸福。開始用餐之前,每一個比丘都專注於自己的食物,並提起正見、正思惟及正念,正觀飲食的意義:「我飲食的目的只是為了保持身體的健康及維持壽命,並緩解身體的各種病苦。飲食是對解脫修行的支持與資助,我將潔身自律,終生過著簡樸、無瑕的梵行清淨生活。」 當大家都吃完飯之後,每一個比丘會把空缽端到外面的清洗區擦洗乾淨,然後放在太陽底下曬乾,再裝進提袋,放回自己的小寮房,整齊地放在角落裡。缽的蓋子會稍微打開,讓殘留食物的氣味都消散。比丘們接著刷牙及剔牙清理口腔衛生,並解決如廁等生理問題。之後,比丘們可能會休息一下,但不會真的睡著,當比丘感到精神恢復時,便起身向小寮房裡的小佛像跪地頂禮致敬,然後坐下來選擇他喜歡的業處開始禪修。 如果比丘仍感到昏沉欲睡,便會走出小寮房,開始經行,將注意力集中在走動中的身體上。經行可以使比丘打起精神,一段時間之後,比丘又回復到禪坐的坐姿,也就是結跏趺坐,右腳放在左大腿上,左腳置於地面並夾在右大腿之下。此時,比丘得的身心都已穩固,可長時間浸淫在正念覺知之中。 每天下午的4點,比丘們都會停下禪修,一起參與僧團每一個成員都必須從事的下午雜務,他們首先清掃整個寺院的地面,然後蓋緊缽蓋以防止灰塵跑進去,接著清掃小寮房周圍的樹葉及樹枝,從小寮房一直掃到通往大殿的小路徑。最後,他們把環繞大殿的露天寬廣空地都清掃乾淨,接著幾名比丘開始清掃大廳地板上的灰塵,其他的比丘則去井邊打水,把飲用和洗漱用的陶罐都裝滿井水。做完雜務之後,比丘們穿上浴衣,在井邊洗澡,洗完冷水澡之後,每一個比丘都會感到乾淨清爽舒適,然後回到自己的小寮房繼續經行,比丘們都筆直站著,保持正念,雙手置於腰部以下丹田的位置,右手的手掌輕輕交疊並握住左手的手背,在禪修步道上來回經行,直至夕陽西下。 當夜幕低垂降臨,比丘們經常聚集在阿姜曼的小寮房為他按摩,並聆聽他講授啟迪人心的佛法,此時阿姜曼會教導比丘們如何用正念及正智的力量鍛練心智。之後,阿姜曼讓比丘們各自回到自己的小寮房誦經和靜坐。通常,丹霞森林禪寺的比丘們在晚上10點左右睡覺,凌晨3點迅速起床,用冷水洗臉,然後如每一天的早上踏上禪修之路。以上就是阿姜曼每一天的基本禪修作息時間表,其目的是讓弟子們在每日的清醒時間裡都能專注於修持解脫道。 阿姜曼一直都遵循著從佛陀時代以降迄今歷代傳承並有效使用的傳統修行方法。他認為,嚴謹地遵循這些程式並注重細節,可防止僧團中自滿和不當的行為。他強調,八正道中的正業(正確的行為),尤其是比丘的戒律,是實踐良好禪修的重要基礎。要培養禪定的定力和智慧,就必須在「身」、「語」、「意」上遵守某些統一的原則。要取得修行上的成功,就必須涵蓋比丘的性格及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阿姜曼常說,如果從一開始就能打下堅實的基礎,最終就可以取得良好的修行成果。阿姜曼將已打好基礎的比丘比作農夫,只要在稻田裡做好準備,就有望來日可獲得豐收,他不斷提醒弟子們要注意日常行為的細節,既要注重比丘行為的準則,也要注意比丘的禮儀與威儀。森林頭陀比丘不能只關注自己行為的某些層面而忽視其他的層面,否則,他們的禪修最終將證明是白忙一場、徒勞無功,阿姜曼堅持要求森林頭陀比丘都應密切關注這些修行上的基本要素。 在我與阿姜曼一起修行的這一段時間裡,我經常踩到他的地雷,即使他鎖定的目標是別人,他還是會把矛頭瞄準我。大多時候,我都自掃門前雪,只管自己的事,對周圍發生的事情比較冷漠,這時阿姜曼會點名當眾批評我,把我嚇得措手不及,因為我搞不清楚自己做錯了什麼。他會聲色俱厲喝斥我,有時會把我嚇哭。但我認為阿姜曼這麼做自有他的道理,便默默忍受著他的喝斥,保持耐心,繼續下去。 有一次,有一群來訪的客比丘來到禪寺向阿姜曼請教法義,雖然阿姜曼對他們的舉止很明顯感到不滿,但他不直接正面訓斥他們,反而訓斥我,他轉頭面向靜靜坐在旁邊的我,嚴厲針對一些我明顯的過錯訓斥我。當下我很生氣,因我覺得我成了他的痰盂,可我依然平靜地坐在那裡,不敢有任何反應。 還有一次,我清掃通往公廁小路上的落葉,當時我掃得很仔細,我的心裡很得意,我把整個地方裡裡外外都掃得乾乾淨淨,唯獨排水溝周圍有一處很深的凹穴,我想盡辦法也沒能把窪地裡的樹葉給全部清掃乾淨。 當我站在那裡很自滿地欣賞自己的成就時,阿姜曼走進了這片區域,他邊走邊檢查,他掃視整個地方尋找落葉,但我相信他找不到可以指謫我的地方。可突然他抬起頭,走到我站的地方開始訓斥我。我心想:「哎呀!糟了!我恐怕要背黑鍋了!」,因為當時有一群新來的比丘和我們住在一起,他們這一批人總喜歡整晚聚在一起聊天。 阿姜曼走過來盯著我,用洪亮的聲音問道: 「賈!你到底在幹什麼?是誰把屋外的蠟燭都拿走了?是哪一個人掃那邊的水溝?到底是誰?剛才是誰掃的?」 阿姜曼已經知道新來的比丘應該受到責備,因為他們把外屋的蠟燭都拿去他們的小寮房使用,而他們卻一直坐著聊天直到天亮。他們都不靜坐禪修,只喜歡閒聊。 碰巧,這些粗心放逸的比丘也正在掃地,正好被阿姜曼聽到,阿姜曼知道若當面責駡他們恐怕只會適得其反,於是轉而對著我大聲斥責,實則是指桑罵槐。雖然如此,我還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針對他問「是誰掃了樹葉」,我自豪地告訴他是我掃了整片區域。 他的聲音如重錘砸下,把我嚇了一跳,因為我毫無心理準備。「你已經跳過阿姜孔瑪及阿姜李的頭頂來到我的面前,你就得好好把握這個機緣!如果你仍胡作非為,我告訴你,別待在這裡!滾出去!如果這就是你們的行為模式,現在就走,別再回來!滾出去!現在就給我走!馬上!」。他嚴厲的斥責讓我受到不小的震撼,我在內心臣服於他的權威。 與此同時,新來的比丘們也都清楚地聽到了阿姜曼說的話,他們也全都被嚇壞了。他們驚慌失措面面相覷,趕緊朝不同的方向跑開。可他們並沒有把阿姜曼的話當一回事,也沒有把阿姜曼的訓斥看成是對他們的警告。相反的,他們對我被挨駡一事感到好笑,很快便開始批評我的缺點。最後,這些比丘並沒有因為阿姜曼的教導而變得聰明,他們依然固執且粗心,看不見自己的缺點,而只看到別人的缺失。 阿姜曼的間接教學方法是他教學風格上的特點,如果他無法說服我們當中那些冥頑不化的比丘,他就會先確認我們當中有誰能清楚明白他的意思,一旦有人涉及不恰當或不得體的行為時,他就不會給我們留任何的餘地。可惜的是,某些比丘雖抱著向阿姜曼學習佛法的目的而來,卻對他的教誨充耳不聞。有鑒於他們的態度,我一直不解他們到底想從阿姜曼那裡學到什麼。最後,雖然他們表現得像一群豬,但通常是我被送上砧板,然後頭被砍掉。 阿姜曼經常把我當成出氣筒,這讓我感到不安與沮喪,以至於有時我會懷疑他的動機,可我還是認為他的教學方法是有道理的,因此我聽從他的智慧與教誨,畢竟,在我心裡,我像對父親一樣敬愛著阿姜曼。 我與阿姜曼一起在丹霞禪林寺生活了幾個月之後,有一天,阿姜曼收到一封邀請函,信中邀請他前往清邁的柴迪琅寺,參加由一群高僧主持的萬佛節(Māgha Pūjā)宗教典禮,這個一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