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佛法有声书
•Channel • 2 Shows
Top Shows
- Self-ImprovementComplete Series
- BuddhismSeries
Available without Subscription
About
https://forestdhamma.org
多年来,森林佛法书社一直是一家慈善出版商,出版英文译本,展示泰国森林传统的杰出导师和大师阿姜马哈布瓦的文学作品和佛法教义。
许多上座部佛法书籍都有这样的题词:"仅供免费派发"或"佛法之礼胜过其他一切礼物"。这是因为所有这些鼓舞人心的文献都是免费赠送的。在森林佛法书社内部,与我们的书籍有关的翻译、编辑、排版和美工工作主要由僧侣、尼姑和俗家弟子完成,他们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他们高尚的努力对许多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3年初,阿姜帕纳瓦多来到巴安塔德森林寺院,并很快开始将阿姜马哈布瓦的一些佛法修持书籍翻译成英文。由于阿姜马哈布瓦经常称自己的教法为"森林佛法",因此阿姜帕纳瓦多翻译出版的第一本教法书的标题为《森林佛法》。受这本书和其他译本的启发,许多西方人来到阿姜马哈布瓦身边生活和修行,全身心地投入到泰国森林传统的独特精神生活方式中。
"森林佛法书籍"于1999年在泰国启动,是一个印刷和发行阿姜马哈布瓦有关泰国森林传统教义和实践的书籍英文译本的项目。所有书籍均在泰国出版,每次印刷的资金全部来自公众捐款。佛法书籍的印刷完全是为了免费分发给任何感兴趣的读者。在全球英语国家,森林佛法书社设立了私人发行中心,负责接收我们的出版物(由捐赠者支付运输和递送费用),并将其免费分发给个人、佛教组织、禅修和闭关中心。在随后的几年里,森林佛法书社利用在泰国募集到的捐款,印刷了20多万册英文佛教出版物,所有这些出版物都是免费分发的,其中许多在美国发行。本网站提供所有森林佛法书籍和其他媒体的免费下载。
关于 – 阿姜帕纳瓦多
可敬的阿姜帕纳瓦多四十一年来一直是追随阿姜修行之路的最资深的西方僧侣。人们称他为”阿姜帕纳”,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智者,通过自己在禅修方面的努力,在内心深处建立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他无私奉献,向众多弟子传授阿姜曼的佛法,他沉着冷静、目标明确,感动了无数人。他成为西方僧伽的先驱,在他的领导下,无数僧人和俗人践行阿姜曼的教诲;他对阿姜马哈布瓦佛法讲座的翻译和诠释,让一代又一代佛教徒了解了泰国森林传统。
1925年10月19日,彼得·约翰·摩根出生于威尔士。他出生在南印度迈索尔邦的科拉金矿,当时他的父亲是一名采矿工程师。七岁时,他被父母送到英国开始接受正规教育。他与祖父母住在威尔士,直到几年后其他家人从印度返回。
之后,他的家人在英国中部地区定居,他在那里完成了小学教育。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的家庭被迫多次搬迁,最终他才完成了中学教育。十多岁时,小彼得的右脚患上了牛结核病,可能是因为喝了被污染的牛奶。他接受了多次治疗,但都没有成功,后来通过手术从脚部取出了受感染的骨头,导致他的踝骨融合在一起。这导致他终生残疾,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幸,但也是另一种幸运–他在战争期间无需服兵役,从而避免了为自己制造许多恶业。之后,彼得得以在伦敦法拉第学院继续深造,并在战争结束时获得了电气工程学位。
毕业后,他在印度科拉金矿担任了两年的电气工程师。回到英国后,他又继续做了七年工程师,先是在斯塔福德,然后是伦敦。正是在这一时期,彼得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疾病、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中,他开始思考出生和生命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和目的。他开始质疑存在的本质,认为流行的宗教和科学解释存在严重缺陷。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他发现佛陀的教导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可以作为彻底研究这些问题的平台。他广泛阅读佛教教义,并加入了多个佛教组织。最后,在泰国受戒的比丘卡皮拉瓦多的榜样启发下,彼得决定放弃世俗生活,不受世俗烦恼的阻碍,全身心地探求真理。1955年10月31日,他在伦敦佛教寺院剃度为沙弥。他的法名是帕纳瓦多。
同年12月,帕纳瓦多和另外两位沙弥与比丘卡皮拉瓦多一起飞往泰国曼谷,打算剃度为比丘。在帕克南寺与朗帕索住了一个月后,1956年1月27日,三位沙弥正式受戒为比丘。
同年七月中旬,他们全部返回伦敦,在英国僧伽信托基金会提供的一个小僧舍安顿下来。渐渐地,其他人都回归了俗家生活,只留下比丘帕纳瓦多独自照看僧舍。他整整管理了五年,直到另一位比丘来接替他的位置。在此期间,他无私奉献,尽己所能弘扬佛法,不仅在僧伽庵传授佛法,还举办公开讲座,组织乡村闭关。与此同时,他还履行着对僧侣生活的义务,尽可能彻底、严格地修习禅定。
尽管如此,他有时也会感到气馁,因为这样获得的经验不足以消除他的疑虑。他深感缺少一位可靠的导师,一位能向他保证佛陀教诲的崇高目标在现代仍然可以实现的好老师。有没有在世的阿罗汉能指引他走向涅槃之路呢?如果他能找到这样一位导师,他将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实现这一目标。
为此,比丘帕纳瓦多决定必须返回泰国,寻找一位高尚的老师,一位能得到他充分信任的老师。1961年11月,他飞回泰国。起初,他去曼谷附近的乔拉普拉坦寺与阿姜帕南达法师住在一起。在那里,他请一位泰国朋友帮他物色泰国最好、最受尊敬的禅修大师,并向他汇报。最后,这位朋友带他去见了阿姜马哈布瓦法师,他是阿姜曼法师的长期弟子,是一位广为人知的阿罗汉。阿姜马哈布瓦法师坚毅的性格和深邃的智慧给比丘帕纳瓦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搬到了阿姜马哈布瓦法师的寺院–乌隆他尼府的巴安塔德森林寺,成为了阿姜马哈布瓦法师的忠实弟子。他于1963年2月16日抵达寺院,并在那里住了一辈子。
阿姜马哈布瓦很快将他的名字缩短为”帕尼亚”,从那时起,他就被简称为”阿姜帕尼亚”。在之后的41年里,他一直是阿姜马哈布瓦的关门弟子。他说,他之所以能够忍受在泰国东北部偏远丛林中生活的艰辛,主要是因为他对阿姜马哈布瓦及其教学方法的坚定信念。那里的气候炎热而不舒适,食物简单而粗糙,语言不通,他的踝关节融合导致行动不便,但他对老师的信心和对修行的执着坚定了他的心。阿姜帕尼亚的心自然而然地趋向智慧,这让他在禅修方面进步很快。在阿姜马哈布瓦的悉心指导下,他对佛法的理解一年比一年深刻和全面。
1965年,在阿姜马哈布瓦的坚持下,阿姜帕尼亚重新受戒成为法宗派。同年6月22日,在未来的僧王宋德帕雅纳桑瓦拉戒师的指导下,他在博沃尼维斯寺重新受戒。
阿姜帕尼亚拥有非常微妙和高雅的天性。他的修行无可指责。他总是沉着冷静,处事谨慎,处处显示出智慧。他不仅充分发展了自己,而且他堪称楷模的生活和修行影响了世界各地的许多人。从一开始,他就孜孜不倦地将阿姜马哈布瓦的著作翻译成英文,并出版译本,在世界各地免费发行。渐渐地,他成为许多国家佛教徒的力量源泉和灵感之源,他们纷纷前往泰国与他会面。尤其是在他来到泰国后加入巴安塔森林寺僧团的西方比丘们。他总是无私地奉献给指导这些僧侣的任务,而他们也总是依靠他来教导他们修行佛法的正确方法。
1974年,英国僧伽信托基金会邀请阿姜马哈布瓦访问英国伦敦,希望在那里建立一个小乘僧伽组织。阿姜帕尼亚陪同他的老师前往伦敦,在那里,他帮助向佛教信徒传播阿姜马哈布瓦的佛法精髓。这是阿姜帕尼亚最后一次回到英国。虽然当时还没有成立僧伽组织,但他们的到来为未来的英国僧伽组织奠定了基础。
他的工程知识成为寺院的宝贵财富。从他来到巴安塔德森林寺院开始,他几乎参与了每一个建筑项目–经常亲自设计项目并监督施工。阿姜马哈布瓦非常相信他的智慧和工程技术,因此很少质疑阿姜帕尼亚在这些方面的判断。无论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结构工程还是电子工程,他都能自发地掌握,并能熟练、优雅地应用,令他的僧侣们不断感到惊讶。巴安塔德森林寺院从一个简单的森林寺院轻松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寺院中心,这证明了阿姜帕尼亚在保护传统和禅修环境的同时管理森林寺院资源的能力。
2003年9月,一种最终会导致他死亡的疾病出现了最初的症状。他被诊断出患有结肠癌,并决定用天然草药治疗。他对自己的病情似乎并不担心,而且非常确信药物起了作用。在随后的九个月里,癌症似乎逐渐消退,但在2004年6月,癌症再次复发,并开始迅速扩散。在死亡来临之际,他表现得非常平静,从未对自己身体的衰弱表现出任何担忧。2004年8月18日上午8:30分,阿姜帕尼亚在完全静止的状态下与世长辞。当时他距离79岁生日还差两个月。他的死与他的生一样–内心纯粹而平静。
十天后,阿姜帕尼亚的遗体在巴安塔德森林寺院火化。他的葬礼仪式是当时该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活动–估计有50,000人参加了葬礼,其中包括4,000多名僧侣。在他火化的那天,发生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天空晴朗,万里无云。然而,在晴朗的蓝天上三次出现了一道圆形彩虹,每次都像一个巨大的光环环绕着太阳。彩虹第一次出现在他的灵柩被放上火葬台时;后来在朗读他的生平事迹时再次出现;第三次出现在阿姜马哈布瓦点燃火葬台时。仿佛是阿姜帕尼亚精神成就的力量促使这个图像反映出他的美德的深邃和微妙,供所有人见证。这生动地见证了阿姜帕尼亚深邃的精神觉醒,为这位僧人的生活和修行画上了一个极其优美的句号。
如需了解阿姜帕纳瓦多的完整传记,请阅读英文书籍《不平凡的智慧:阿姜帕纳瓦多传》。
阿姜马哈布瓦关于阿姜帕纳瓦多的悼词
阿姜帕纳瓦多法师是一位英国僧人,1963年来到巴安塔德森林寺,并在此度过了余生。他不仅充分发展了自己,他的一生也极大地造福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从他来到这里的那一天起,他就成了许多国家佛教徒的力量源泉和灵感之源,他们对他的智慧肃然起敬。多年来,他的存在感动了无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