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勇品读医药风云

E药经理人读书
谭勇品读医药风云

谭勇品读医药风云

  1. 1 DAY AGO

    降脂药二哥“卷”活自己(一)

    在年前那场汹涌的3分钱阿司匹林“讨伐风暴”中,以3.4分钱报出最低中标价的京新药业,隐在了风暴眼背后。虽然也有实验质疑其阿司匹林肠溶片杂质可能偏多,但在舆论风暴中这都不算什么。 作为集采大户,京新药业贡献了诸多“卷生卷死”的名场面。早在第一批国采中,最“卷”的产品公认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京新中标价格低至0.15元/片;2018年,其核心产品瑞舒伐他汀以超低价中标,而次年该产品竞标出局,公司股价应声跌停…… 在集采冲击下,京新似乎打不倒。自2018年参与集采,京新营收仅2020年出现下滑,且扣非净利润几乎保持着较大幅度增长。市值超百亿,连续10年分红,资产收益率(ROE)在10%以上,在同类企业中较为亮眼。 年初,京新宣布拟斥资2亿元至4亿元回购股份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无疑再次给市场注入强心剂。这说明,京新在成本控制、产品竞争力和资产管理效率上具有一定优势,现金流也较为充裕。 嘉林药业与京新药业——国内降脂药市场他汀药物时代的“双杰”,但又曾身负同一个标签:因集采跌停的药企。 嘉林药业是“专攻型”选手,大品种烙印深刻。其首仿立普妥(阿乐)于1999 年上市,根据当时二类新药政策,公司可享受八年的行政保护。数据显示,2013年阿乐销售已超过10亿元,成为支撑嘉林药业突飞猛进的支柱。 京新药业是“小而丰富型”选手,心血管条线布局一直有着较高的市场认可度,四大他汀药物全部拥有,核心是瑞舒伐他汀钙片。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瑞舒伐他汀销售额为68.54亿元,其中原研厂商阿斯利康占据50.64%的市场份额,鲁南贝特市占率为17.89%,京新药业占比为12.65%。瑞舒伐他汀相较于阿托伐他汀的降脂效果更强,曾有“超级他汀”之誉。除了瑞舒伐他汀,京新的匹伐他汀分散片为其独家生产剂型,是其另一优势品种。 几年前,集采和研发迭代重塑了降脂药市场格局,2019-2021年,四大他汀药物销售总额下跌了8个百分点。而市场里首当其冲的,是几家执行大单品策略的公司。 嘉林药业,此前几乎完全凭阿乐这一品种做大做强(贡献了90%以上的业绩)。在2018年带量采购试点谈判中,阿乐两品规以每片0.55元、0.94元独家中标。尽管公司市占率跃居国产第一,但代价是价格直降83%,触及业绩腰斩,护城河倏然倒塌。 京新药业核心产品瑞舒伐他汀则在2018年以低价中标,而2019年在“4+7”带量采购全国扩围中又直接丢标,导致股价应声跌停。2020年,瑞舒伐他汀钙片丢标以及集采降价的影响折射在其财报上,当年营收为32.58亿元,同比下降10.66%,其中核心业务心脑血管管线销售收入7.93亿元,同比下降31%。 不过,从整体来看,集采给两家企业带来的冲击力大相径庭。前者上市公司德展健康在2019-2022年营收均有同比超20%的下滑;后者自2018年开始,年营收仅2020年下滑,且扣非净利润除了2023年外,稳住了正向增长。而且,京新药业集采影响在2022年已基本消化。 京新药业到底怎么“穿越”集采的?靠什么赚钱?想象力在哪?请您下周一接着收听。

    5 min
  2. 2 DAYS AGO

    华润系中药股为何普涨?(三)

    中药业务之外,华润系的化药、生物药、血制品业务也发展得很顺利。 博雅生物是华润大健康板块的血液制品平台,公司以血液制品业务为主,是全国少数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三大类产品齐全的企业之一。其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报告期内,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亿元~4.8亿元。 公告解释,业绩变动的主要原因是血液制品营业收入增长及上年同期基数较低。2024年度,公司在营浆站实现采浆量522.04吨,同比增长11.71%。报告期内,公司预计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约为9626万元。 我国在血液制品行业方面监管严厉,政策壁垒高,自2001年起就未再批准设立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经过不断的兼并重组后,我国血液制品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截至目前不到30家。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7月,博雅生物斥资18.2亿元并购绿十字中国,新增4个在营单采血浆站,新增2个省份区域的浆站布局,后者是国内少数同时拥有人源Ⅷ因子及重组Ⅷ因子销售权的血液制品企业,是稀缺的标的资源。 可以简单总结:血液制品是一门“只出不进”的、近乎垄断的好生意。只要行情好,就会取得增长。而2024年恰好行情不错,除了博雅生物外,血液制品龙头之一的天坛生物归母净利润亦增长了近40%。 化药方面的代表是华润双鹤。近几年,华润双鹤并购动作连连,接连完成神舟生物、天东制药、天安药业和浙江湃肽并购,切入合成生物学新兴赛道和多肽领域,同时丰富心脑血管及糖尿病产品组合;2023年营收首破100亿元,2024年更是溢价以31.2亿元收购华润紫竹,获得毓婷、金毓婷等女性健康明星产品。这两大产品多年稳居同行业市占率第一,进一步丰富了其在女性健康用药领域的产品管线。 早些时候,华润双鹤发布2024年三季报显示,公司报告期内营业收入为85.48亿元,同比增长13.28%;归母净利润为13.97亿元,同比增长29.63%。 华润双鹤在并购上“攻城掠地”的作风,和整个华润系在医药领域并购的作风一致。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华润系在医药领域已投入超过130亿元用于收并购,涉及中药、化药、医疗器械等多个细分领域。今年年初,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又通过进场摘牌和现金增资的方式,以约1.2亿元成功收购浙江震元医药51%的股权。此次交易完成后,华润医商将成为震元医药的控股股东,而浙江震元则持有剩余49%的股权。 虽然华润系医药版图中的业务很多元,但从比重不难看出,其战略核心依然是中药业务,这是一门稳健的生意,也同当下的“银发经济”潮流相契合。 而在保持稳健的基础上,不断收购不同领域的优质资产,能快速进入新的市场领域,丰富产品线,又能完成多元化战略布局,稀释过于依赖单一产品带来的风险,总公司的流通渠道又能为所有板块赋能。这是华润系“医药帝国”之所以能穿越周期的根本原因。 不过,在研发与创新方面,华润的短板就相当明显了。 梳理各家企业的2024年的半年报发现,东阿阿胶和江中药业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均在6500万元左右;华润三九和华润双鹤稍好,达到了3亿元以上;昆药集团和博雅生物最低,前者3800多万元,后者仅3000万元出头。 整体计算下来,华润系旗下的6家A股医药上市公司的年研发费用加起来或许都超不过20亿元,并未展现出一个医药产业龙头应有的实力。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2024年,华润系内部发生了几轮重磅高层变动,子公司们开启人事密集调整期,更是出现了1月内华润三九、华润双鹤、博雅生物、东阿阿胶四家企业出现人事更替的情况。 “华润系”高管大换血的背后,其实是国资药企为应对多变的环境所作出的战略调整。华润三九和华润双鹤,业绩背后,实际也有未来增长困境的隐忧,如华润双鹤虽手握诺大产品群,然业绩却突破乏力。而从经营角度,乃至组织变革等角度出发,华润系如何在保稳健的同时保创新?这也是接下来管理层们必须思考的命题。

    6 min
  3. 3 DAYS AGO

    华润系中药股为何普涨?(二)

    东阿阿胶2019年时还在面临业绩暴雷、董事长出走的困境,但几年时间就走出低谷。去年中药整体萎靡不振的行情中,业绩和股价表现几乎“一枝独秀”。原因之一正是2019年后“华润系”渐渐接手了公司管理层,改变了营销策略,将本就不错的品牌形象进一步发扬光大。 华润三九则是一家完美体现了华润系稳健特色的企业,主营的是“品类”而非“产品”,除了分别对应着感冒药、胃肠用药和皮肤类品类的三大核心品牌OTC,还有处方药业务,覆盖了抗肿瘤、心脑血管、消化系统、骨科、儿科等治疗领域,不同条线相互赋能,多条腿犬牙交错前进,大大稀释了经营风险。 一系列数据和事实足以体现这种“稳”:2023年,华润三九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品种高达39个之多;去年第二季度,许多主打呼吸类药物的企业出现了业绩下滑,华润三九则保持了超预期增长;2024年中药行业整体下行,片仔癀、以岭药业这类依赖大单品的企业业绩纷纷承压,但华润三九依然实现了营收净利润双增。 而华润三九还在进一步强化“稳”这一特点。去年8月以62亿元收购天士力28%的股份。就在刚刚过去不久的2月6日,天士力发布公告称,华润三九收购公司事项获国务院国资委批复。在中药领域,天士力占据了一个更大的赛道——心脑血管领域。 华润三九对心脑血管赛道的野心,至少在2016年收购昆明圣火药业时就已经展露。2023年并购昆药集团后,又解决了血塞通软胶囊的同业竞争问题,相当于从产品、渠道等多个方面为复方丹参滴丸等的加入提前“练了手”。 2024年,昆药集团以现金方式收购了昆明华润圣火药业有限公司51%股权,将其纳入合并范围。2023年,昆药集团总营收为77.03亿元,2024年业绩快报显示达到84.01亿元,却同比减少0.34%,或是与圣火药业合并后去掉了一定重复业务所导致,而19.86%的净利润增长,正是经营效率提升的最好证明。 唯一一个稍微落后一点的是江中药业,其业务线主要分为OTC、大健康、处方药三块。老支柱OTC产品线里代表产品的健胃消食片是30年前的品种,高增长早已停滞。同时因为集采、市场变化等缘故,处方药和大健康业务都出现了一定下滑,进而导致整体营收微降2.59%。可以说陷入了一个经典的企业发展“困局”:旧业务停滞,新业务发展不顺,前路迷茫。 但江中药业二级市场的走势为什么一直向上,几乎没有出现过明显回调?原因有三点。一是分红一直相当大方;二是净利润仍在上升,标志着经营效率高;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整个中药行业都在下行,各家企业光是维持现状就已经疲于奔命,遑论再搞创新求增长。当行业整体处于一个“比烂”逻辑下,谁更稳,谁自然就是更优质的标的了。 在绵延不绝的医药寒冬中,“华润系”再一次实现了“稳增长”的成绩,几乎没有明显的短板。它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请您明天接着收听。

    5 min
  4. 4 DAYS AGO

    华润系中药股为何普涨?(一)

    截至目前,华润系旗下的7家A股医药上市公司中有5家已发布了2024年全年的业绩预告或快报,包括华润三九、东阿阿胶、江中药业、昆药集团、博雅生物。 从数据上看,华润旗下所有中药板块的公司表现都相当好,净利润增幅几乎都在两位数以上。 血制品板块,博雅生物更是表现强劲,预测归母净利润增长上限达到了102.14%,扣非净利润增长上限达到了168.22%,反映了其过去一年经营成效卓著。 化药平台华润双鹤尚未出结果,但看2024年三季报,华润双鹤去年前三季度实现了30%左右的归母净利润增长,预估全年表现不会有太大起伏。 华润系上市公司中,中药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还多,共有5家:华润三九、东阿阿胶、江中药业和昆药集团,以及“新增”企业天士力。 2024年,华润江中与昆药,营收微降,但净利润增长不错。 江中药业业绩快报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35亿元,同比下降2.59%;归母净利润7.85亿元,同比增长9.22%。 昆药集团业绩快报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84.01亿元,同比减少0.34%;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6.48亿元,同比增加19.86%。 华润三九实现营收与净利双增,据其业绩快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76.17亿元,同比增长11.63%;净利润33.69亿元,同比增长18.1%。 东阿阿胶净利润表现最为亮眼。2024年度业绩预告显示,东阿阿胶预计2024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亿元至16亿元,同比增长30%至39%。 2024年,整个中药板块受到上游涨价、高端消费不景气、药店客流量下滑、中药集采等影响,业绩整体承压。华润旗下中药上市公司在去年系数实现净利大增,这与整个中药板块企业普遍表现截然相反。 由于中药一直是华润医药布局的重心,其掌握的中药产品有品牌大、品种大的特点,再加上华润自有的强大流通渠道,基本上能保证每年都取得一定增长,成功对冲了行业周期。 在绵延不绝的医药寒冬中,“华润系”再一次实现了“稳增长”的成绩,几乎没有明显的短板。它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请您明天接着收听。

    4 min
  5. 5 DAYS AGO

    CDE前首席科学家与他们开拓的时代(三)

    自2018年起,首席科学家“三杰”逐一离开监管部门,去向资本界、工业界。而当时的中国创新药行业语境业已发生改变,链接资本、新药研发和创新药企业IPO的闭环形成。 何如意首先选择站在资本视角看中国创新药,加入到国投创新医药健康投资团队。后在2020年,何如意加入荣昌生物,担任首席医学官兼临床研究主管,主要负责荣昌生物的临床需求、医学支持、临床药理、注册合规、药物安全、临床研究及统计管理工作。 进入到这家创新药企后,何如意为荣昌的几款创新药出海做临床方案设计。2024年8月,何如意担任荣昌生物首席战略官。王刚先赴国内CDMO头部企业药明生物,担任药明生物上海质量部副总裁,负责质量和全球监管事务工作。在2019年,王刚转战本土PD-1“四小龙”企业——君实生物,担任其工业事务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质量官,全面负责公司的生产质量及相关工作。 徐增军则成为了一名创业者,现担任艾斯拓康(2021年成立于北京)创始人、总裁、董事会主席 ,公司主要研发方向为创新药研发,涉及肿瘤、神经系统和代谢类疾病领域,较为关注早期且布局较少的靶点。 角色虽各有不同,但三者一同见证和经历了中国创新药更高水平阶段的发展。在这一期间,他们时而出现在公众视野,分享他们对中国医药创新的一些想法。徐增军曾在“2021中国医药创新100峰会”上对当时的国内医药创新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在他看来,必须首要厘清“创新”概念,不将创新的定义和概念弄清楚,就无法真正掌握中国医药创新的脉络和方向。厘清概念之后,企业需直面挑战。彼时,他看到中国的创新药进入了2.0阶段,这也意味着创新进入了一个真正困难的阶段,之前早期的研究困难更多集中在实验室里,而这一阶段的挑战在于后期开发能力,在于如何把自己的药做成。 在那时,中国创新药出海种子开始广泛萌芽。徐增军也感慨:“中国的创新药已经在迈向国际,我能够想象的国际化,是真正利用中国资源,监管资源、临床资源等等,基于中国的研发能够走到全球领先。” 同期,对于荣昌生物创新药出海工作功不可没的何如意,也感受到了新药国际化爆发的前奏。当下,中国的创新药行业再次站到了同10年前一样的历史转折点,差异化、临床价值、原始创新才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活水源泉。当然,政策也早已展露风向:2021年,CDE发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强调药物研发要“以患者利益为核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这对于当时“内卷”严重的国内研发现状提出了挑战。2023年,国家药监局发布了《药品附条件批准上市申请审评审批工作程序(试行)(修订稿征求意见稿)》,宣告Me-too时代正在终结。一切趋势变化、调整或“出清”,都带着创新药驶向了一个更为明朗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曾有受访者表示,中国的创新药企必须将人才的资源、资金的资源、临床的资源等等生产要素配置到合适的企业,才可能完成新阶段的跨越。从这一视角出发,也就不难理解,曾经的“CDE首席科学家三杰”和他们在药审改革中做出的贡献同样为外人道,全体医药人正在期待关键角色的指引,帮助行业找到真正可行的活水源泉之路。

    5 min
  6. FEB 14

    CDE前首席科学家与他们开拓的时代(二)

    三人加入CDE,分别在不同的领域担任首席科学家的职位,其专业领域包括合规检查、药理毒理等。他们的加入,提升了CDE的审评能力和专业水平,对建立、实施和完善与CDE药品审评相关的合规和检查方面的工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同时,他们都曾在美国FDA工作多年,熟悉FDA先进的药品审评理念、标准和流程,这有力推动了中国药审理念加速与国际前沿接轨。在2017年6月,CFDA正式确认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并成为其全球第8个监管机构成员。此外,FDA审评员的加入,能提升审评的科学性与专业性,并运用国际视野和专业知识助力创新药审评。 何如意曾提出,中国需要有一个特色的特优通道,即:将中国新药研发的快速通道与FDA的快速通道申请和突破性疗法认定融合在一起,真正帮助一些好药在研发过程中少走弯路、不走弯路、加快上市。另外,优先审评的重点,应放在早期临床试验数据上,重点扶持真正有苗头、有潜力的项目。 自2015年起开始的药审改革,不仅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药品审批存量冗余,也大大促进了中国的药品研发从仿制药开始全面转向创新药械。三年为期,中国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基本消除,药品注册申请基本实现按时限审结;一批新药优先获准上市,甚至实现与全球同步上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取得实质进展;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的旧习被彻底改变,GCP资格取消认证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医院和科研机构参与;对于医药市场经济制度产生根本性改变、践行“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进入到落地实践阶段;中国正式成为ICH成员国,中国的药品监管体系也开始真正融入到了国际认可的监管体系中…… 这一轮改革,直接催生了中国本土的创新药热潮,也让中国医药行业的评价标准回归到“临床疗效”这一金标准,新的阶段随之开启。 2018年3月,国务院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启动,药监系统随之进行大调整,职能角色也赋予了新定义。考虑到药品监管的特殊性,改革后不再保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单独组建了国家药监局,中国的药品监管自此开启新局面。  推想了解CDEE前首席科学家与他们开拓的时代,请您下周一接着收听。

    4 min
  7. FEB 14

    CDE前首席科学家与他们开拓的时代(一)

    就在2月6日,荣昌生物发布公告,何如意请辞公司第二届董事会执行董事、战略委员会委员及首席战略官的职务,并不再担任公司核心技术人员。 也就是说,在加入荣昌生物的第5个年头,何如意辞去了在该公司的所有职务。据媒体报道,他在未来将加入另一家药企。 从FDA到CDE,从CDE到资本界和制药工业企业,何如意又来到了职业生涯新阶段。同为首席科学家的何如意、王刚和徐增军,这三个名字也再次被提起。 2015年,原国家食药监局总局(CFDA)在药审改革初期将人员编制增至190人,并设立“首席科学家”岗位。同为FDA前审评专家的三人,相继回国担任该职,共同推动了中国医药监管体系与国际接轨。他们是CDE在彼时主任许嘉齐的带领下,推动和践行药审改革的“三驾马车”,是技术专家,更是药品审评科学监管理念的引入与推崇者。 10年过去,药审改革已经进入到新阶段,三位科学家也早已奔赴新的岗位,CDE“首席科学家”这一中国创新药发展过程中难以忽视的角色及背后那段波澜壮阔的日子,总在某些因素的触动下,被产业界的人提及。 2015年,毕井泉上任原国家食药监局总局局长。这一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也就是业界常说的“44号文”,文件提出提高药品审批质量,解决注册积压,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改进药品临床试验审批等12项任务。文件要求严格控制市场供大于求药品的审批,尽快实现注册申请和审评数量年度进出平衡,2018年实现按规定时限审批。最快速的对症下药的方法是,增加审评人员以提升审评速度,提高申报门槛来降低申报量。 2015年,CDE人员编制增至190人,并设立首席科学家岗位。2016年,CDE启动大规模人才招聘工作,引进数位美国FDA高级审评员作为首席科学家。2016年底,何如意加入CDE,成为首席科学家。 何如意于1999年至2016年期间,在FDA药审中心担任多项职务,包括医学主任、医疗团队领导及代理副总监,主管消化系统胃肠道类药物及罕见病药物临床审批,具有资深的国际审评机构经验,包括优先审评制度、人事制度、沟通交流制度等制度建设。在何如意之后,CDE又相继引入另两位首席科学家:王刚和徐增军,两位在FDA工作也超过了10年以上。 王刚拥有数年生物制品cGMP及生物制品包括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评审、生产、批准前检査、cGMP合规检查、监管领域的从业经验,曾任职于美国FDA。徐增军曾任美国FDA药品审评与研究中心新药办公室审评官,作为主要审评官员参与了多个全球重磅新药审评审批。 想了解CDEE前首席科学家与他们开拓的时代,请您明天接着收听。

    5 min
  8. FEB 12

    “讨伐”3分钱阿司匹林背后(六)

    仿制药替代是包括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内全球医药行业的实际情况。但美国有FDA高效、严格的全球药品监管体系做背书。中国集采其实有点像美国的医院集团采购模式,只是买单的主体有所不同。采购体系背后倚靠FDA监管体系,所有进入美国市场的产品必须通过FDA检测,生产线和质量都必须经过FDA认证。 随着药品一致性评价推进、近几年出海的企业越来越多,很多大型企业的整体标准已经有非常大的提升,仿制药几乎完全可以在质量体系上对标欧美发达国家。即使WHO这种很强公益性的全球化采购,也有一套单独、严格、成熟的WHO质量标准体系管控。站在整个仿制药行业发展的角度,集采下猛药,除沉疴的效果确实立竿见影,让“4000家仿制药企,至少‘死’3000家”的行业语言进一步验证。 第八批集采中选结果发布当天,一位仿制药企的从业人员表示,“仿制药企数量当下也许不会断崖式下降,但整体在减少,而且最难的时候还没到。”而十批集采,更使一些人心态生出一定的不确定性:“利润都薄,不知道要立什么项了”“中国仿制药行业看不到希望了”等抱怨声此起彼伏。有业内人士表示,仿制药企业毛利基本要维持在40%左右才能赚钱。国外的仿制药企业普遍都在这个水平,好的接近50%。如果不到30%,扣除差不多10%左右的营销费用,6%-10%的税收,5%左右的研发费用,5%左右的管理费用,再加上一些不可预期性的支出或减值,肯定是亏损的。 但集采后的品种显然不可能达到这个利润水平。所以,一味以低价竞争策略博市场后,企业还有足够资金进行技术升级和产能优化吗?中国仿制药产能利用率低、资源过剩但规模经济效应难以发挥的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 在部分受访者看来,就这个问题,单纯归咎于集采显然有失公允。放眼全球,中国的仿制药价格并不能算低,之所以账算不过来,是因为中国的生产成本比较高,产能利用率太低,导致规模经济效应发挥不出来。 仿制药B证为什么出现,很显然是部分仿制药品种集采后仍然有利可图。纵向看整个仿制药行业发展的历史,提高产能利用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出现数个大企业,相互兼并整合,淘汰掉一些落后产能;二是大量出海,去国外淘金。而这正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印度仿制药企业们走过的路。但目前两条路似乎都很挑战重重。 仿制药行业在全球都在走下坡路,都面临着盈利能力和增长空间的挑战。化学仿制药行业已经是下行趋势。美国大约是2015年前后开始的这个趋势,欧洲日本大约是在2020年,中国现在也是在走这个过程。正是基于此,部分受访者期望于政策制定者在充分考虑产业现实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 一位在医药科技领域工作近30年的专家表示:“医药产业像是一辆由医药、医疗、医保、患者/社会等四个轮子共同驱动的赛车,现在的情况是,只有一个轮子转的凶,其他轮子跟着跑,肯定会为持续性带来挑战。” 好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可持续经营,从市场角度而言,这才是对患者最有利的。当产业开始投政策制定者所好开展创新研究,其实是行业的悲哀。但这恰是目前部分药企正在做的事情。之前新项目立项可能技术前瞻性和商业价值都侧重,现在更多在满足支付方意愿和临床需求上找机会。但即使这样的转型路径都离不开一句话:药企有合理利润,才有动力可持续研发创新。 我们期待一个理性的医疗、医药市场生态。药企有合理利润,患者有用药选择权。该出清的出清,该治理的治理,该整合的整合,“三医”在协同中实现共同发展。

    6 min

About

谭勇品读医药风云

You Might Also Like

To listen to explicit episodes, sign in.

Stay up to date with this show

Sign in or sign up to follow shows, save episodes, and get the latest updates.

Select a country or region

Africa, Middle East, and India

Asia Pacific

Europe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