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勇品读医药风云

E药经理人读书

谭勇品读医药风云

  1. -11 H

    生发赛道进入洗牌倒计时(三)

    与此同时,生发市场头部已现固化趋势。三生制药的蔓迪品牌凭借2001年上市时间优势、五大剂型并线、泡沫剂独家等护城河,在全平台市占率保持领先。2024年,蔓迪全年销售额达13.37亿元,同比增长18.9%。该品牌在“618”期间登顶天猫健康OTC全品类销售榜,“双十一”期间也在多个榜单排名第一,品牌认知与平台转化双线跑赢。 振东的达霏欣品牌主攻女性市场,以“温和”“不刺激”打透2%浓度赛道,在社媒场景形成良好口碑。近年来,其米诺地尔产品持续高速增长:2019-2022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9%,2023年销售额达5.34亿元,2024年市占率进一步攀升至47.3%。 在价格层面,达霏欣主打2%和5%浓度的溶液型产品,定价区间为120~150元/60ml,聚焦中价位市场,在消费者中形成稳定的性价比印象,并逐步在女性用户群体中建立了较高的品牌偏好与使用习惯。 截至目前,蔓迪、达霏欣合计线上份额占比超过90%,成为米诺地尔市场“双寡头”。 格局已定,但变量仍在酝酿。 2025年上半年,天方药业米诺地尔搽剂产品获批上市,即将登陆市场。这不是一款“赶热度”的产品,而是“启悦”品牌的延展。 此前,启悦以非那雄胺1mg切入市场,依靠“首仿+集采中标+线上电商覆盖广”模式站稳脚跟。最新数据显示,启悦在电商平台月出库2.7万件+,品牌市占率高达38%,已成为非那雄胺1mg线上头部大品牌之一。此次米诺地尔的入局,意味着启悦品牌正式构建起“非那雄胺+米诺地尔”双线组合拳。相比其他品牌单点突破,天方药业的打法更系统——不是一款产品,而是一套针对生发的综合解决方案。也正因为如此,在格局初定、价格触底、增长瓶颈逐渐浮出的当下,启悦米诺地尔的上市,可能是米诺地尔市场多年来为数不多的“变量时刻”。 一个共识是,生发药物市场走到今天,问题已经不再是“有没有得治”,而是“谁能治得久、治得好”。五年前还在争“谁先上市”,三年前还在争“谁价格更低”,而到了2025年,竞争的核心已经悄然变成了:“谁能提供一整套可依赖的完整解决方案”。 当千亿生发市场正式从爆发走向洗牌,产品高度同质,价格持续下探,用户开始寻找“能长期信赖”的解决方案。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千亿市场、百余玩家,想了解生发赛道为何进入洗牌倒计时,请您明天接着收听。

    4 min
  2. -3 J

    生发赛道进入洗牌倒计时(二)

    天方药业“硬刚”专利挑战的判决震动整个生发行业——不仅首次打破了国际大厂对中国脱发用药市场的专利封锁,也让国产仿制药首次以三分之一价格走入患者视野。 这不只是一家药企的胜利,而是一个新市场秩序的起点。 就在同时期,米诺地尔酊剂也逐步获得广泛认知,联合用药开始进入大众科普,“内服非那雄胺1mg+外用米诺地尔”成为治疗脱发的主流方案。 公开数据显示,该组合有效率高达85%,被视为生发市场“药品派”阵营的底层逻辑。 此后十余年,中国的生发市场从营销驱动转向临床循证,从无序竞争转向科学化、数据化。 最新公开数据显示,我国脱发人群已超过2.5亿人,其中90后、95后人群占比近40%,防脱成为跨越年龄段群体的“健康焦虑”。市场也在此过程中不断扩围。 有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毛发健康相关市场规模达到795.5亿元,预计2028年将突破1165亿元,这已接近多个高发慢病领域的规模水平。而天方药业“启悦”品牌作为非那雄胺1mg的首仿,如今已在电商平台实现月均出库2.7万件以上,市占率超过38%。 集采中标、终端稳定铺货、电商长期复购,“启悦”品牌不仅完成了一款药品的突围,也在无形中奠定了“药品派”在中国生发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更进一步的是,生发市场的真正爆发,并不是从一个品牌广告开始,而是从“本土老牌VS国际大厂”的知识产权战役之后,科学治疗正式成为主流,中国的脱发市场,才真正启航。 当非那雄胺1mg被正式纳入第三批国家集采,患者对“吃药治脱发”不再讳言,生发治疗“金标准”的另一半——米诺地尔,也在此时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爆发式竞争”。 2023年,米诺地尔在国内“三大终端六大市场”合计销售额突破25亿元,稳居“药品派”第一大品种。搽剂、酊剂、喷雾、凝胶、泡沫五类剂型全面铺开, 69个品规、26家企业获批上市,另有数十家注册申报。2%、5%浓度产品主打男女分用、免洗速干、清爽不粘腻……但玩家越来越多元的背后,本质还是“成分一样、定位相似、价格越卷越低”。 以最新天猫平台数据为例,主流5%米诺地尔单毫升价格已从最高3.49元下探至0.46元,价格区间超7倍,行业几乎杀入“地板价”。与此同时,用户并未成倍增长,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下半年起,活跃访客数和转化率开始回落,反映出市场“产品过剩、用户分散”的典型特征。 千亿市场、百余玩家,想了解生发赛道为何进入洗牌倒计时,请您下周一接着收听。

    5 min
  3. -4 J

    生发赛道进入洗牌倒计时(一)

    头顶上的生意,正在成为头等大赛道,这说的就是当下的医药生发市场。它不再只是外貌焦虑的出口,还连接着慢病管理、情绪健康、以及个人生活方式管理的长期价值。 数据显示,中国毛发健康相关市场规模已从2023年的795.5亿元迈向2028年预计突破1165亿元的增长曲线,增速可与糖尿病、高血脂等慢病赛道比肩。流量平台、社交媒体、电商零售的持续渗透,也让这一曾经隐秘的焦虑,成为公共健康议题的一部分。 这场繁荣的背后,市场热度迅速升高,尤其以米诺地尔为代表的外用药品在近5年迎来全面爆发。电商渠道打通可及性,短视频平台制造内容心智,大量品牌纷纷入局,蔓迪、达霏欣等抢先完成用户教育,占据市场高位。但繁荣背后也埋下隐忧:截至2024年,全国已有60余家企业拥有米诺地尔相关批文,剂型同质化、价格战激烈、疗效差异模糊,行业正逐步陷入“产品堆积”的内部结构失衡。 回看起点,真正将中国脱发治疗从“噱头”拉回科学治疗的,是非那雄胺首仿药“启悦”的推出。2008年,天方药业挑战默沙东专利封锁,成功打破外资垄断,使非那雄胺1mg仿制药以合法身份首次在国内上市,打下了科学治疗的基础。 2025年,启悦品牌米诺地尔搽剂正式获批,联合非那雄胺1mg,依托央企供应链优势,打出价格与质量“组合牌”,也为市场走出内卷、走向有序竞争提供了新变量。 如今,市场洗牌前夜,优势正被拉开。三生蔓迪以产能与剂型构建护城河;振东达霏欣以“女性场景+多元服务”强化用户粘性;天方药业则凭借“央”字号平台优势,实现从“原料自产+全国铺货”的体系支撑。玩家分化,正逐步决定谁能留下,谁会退场。 时间回到世纪交接之时,“生发”还是一门“广告语和包装盒”的生意:纯中药提取、祖传秘方、明星代言几乎每一款产品背后都绑定着一个故事。 但故事讲得再好,也拯救不了消费者照镜子时日渐后移的发际线。在那个时代,生发市场被“夺眼球”式广告充斥,真正有效的治疗路径缺席。直到一场来自本土老牌药企的专利突围战役,才真正重塑了这个市场的游戏规则。 故事开始于2004年。彼时,老牌药企天方药业率先完成了国产非那雄胺1mg仿制药的开发,这是一款当时被全球认可的雄脱治疗“金标准”组合之一的产品,由跨国药企默沙东原研。但这个产品刚取得批文,就被告知专利仍在保护期内,无法正式登陆市场。天方药业没有退缩,而是选择“硬碰硬”地发起专利无效挑战,诉讼论点是:“默沙东的产品专利缺乏新颖性和创造性”。四年拉锯后,终审支持了这一观点,并判定默沙东相关专利无效,非那雄胺1mg仿制药“启悦”得以上市。 千亿市场、百余玩家,想了解生发赛道如何进入洗牌倒计时,请您明天接着收听。

    5 min
  4. -5 J

    MNC为何集体“不看好”英国?(下)

    除了默沙东,AZ其实早有回撤意向。作为英国本土的制药巨头,AZ原本在2024年3月曾抛出总额约6.5亿英镑的在英投资规划,其中4.5亿英镑拟投向用于疫苗研发与生产基地,2亿英镑用于扩建剑桥全球总部周边设施,预计承载约千人规模的团队。 然而,不到一年时间后,风向就加速逆转:受政府资金收紧等因素影响,AZ的疫苗生产基地项目已在1月叫停;到了今年九月(上周五),剑桥总部的扩建项目也被宣布暂停。换言之,原定的6.5亿英镑增量投入在一年之内“清零”。 与此同时,礼来原计划在伦敦打造、投资约2.79亿英镑的项目被曝重新评估落地节奏;赛诺菲虽未宣布撤项,但已明确暂缓新增在英投资。跨国药企纷纷直言当前商业环境不利于在英国开展药物研发:运营成本高、销售回报艰难。 无疑,那个曾经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被英国向全世界展示、并引以为豪的全民公费医疗体系,如果说此前还只是英国政府与制药企业的矛盾根源,当默沙东的“撤离”计划一公布,已经成为影响英国生物医药投资版图、乃至患者能否更快用上创新药的关键变量。 如果说,英国的NHS的高回扣比例是促使MNC纷纷撤离的直接原因,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跨国药企的新药研发与回报,越来越难了。 一方面,跨国药企在今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来看,其自研投入越来越保守。E药经理人曾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球营收TOP20的跨国大药企中,研发/营收占比超过30%的从两三家锐减到几乎仅剩一家,有8家下调研发投入。 下调研发投入的背后,还是更大规模的调整,诺和诺德上周三就表示,公司将进行内部重组,并裁员9000人,以每年节省80亿丹麦克朗的开支。不仅如此,默沙东、辉瑞、BMS等跨国药企都曾宣布高达数十亿,甚至是上百亿美元的成本削减计划。 在此背景下,英国的控费与制药企业的艰难处境也就形成了正面冲突,“回撤”也就成了最直接的手段。在此之前,礼来已暂停向英国供应其畅销减肥药,以此配合其全球药价策略。 面对英国紧张的市场环境,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制药企业对美国与中国的持续加码。默沙东规划未来四年90亿美元追加投入,强化制造与研发能力,其中包括在特拉华州建设10亿美元的K药产能,以及在北卡罗来纳州新建10 亿美元的疫苗生产基地;阿斯利康也曾宣布,将在2030年前500亿美元的投资重心加速向美国倾斜,并投入3亿美元布局细胞疗法。 跨国药企们反复强调的决策要件,无外乎三点:创新生态吸引力、税收激励力度、成果转化效率,如今恰是英国当前被诟病的短板。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市场在同一时间窗口呈现出加码创新、完善生态的连续动作:3月,阿斯利康宣布25亿美元在北京设立其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并与多家本土科创企业达成合作,预计当地员工将增千人;4月,赛诺菲与凯辉设立约20 亿元的医药创新基金,专注临床期项目与商业化加速;5月,罗氏制药中国宣布20.4亿元在上海新建生物制药生产基地,继2024年实现玛巴洛沙韦本地化生产后,再落一子。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告诉E药经理人,在双轨制与一系列支持CGT发展的政策鼓励下,中国的CGT领域正在崛起,截至2024年,中国CGT药物研发管线规模跃升至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对比之下,英国制药业协会(ABPI)的一份报告曾显示,临床试验执行不力影响了英国的竞争力,2017-2023年间,英国的III期临床研究在全球的排名从第4位跌至第8位,而其在全球临床试验招募中的份额也在持续下降。无疑,英国正在距离全球生物医药创新高地越行越远。 总结默沙东、AZ、礼来们纷纷在英国回撤的背后,高返点比例只是导火索,真正的原因在于,在全球创新成本高企、回报更加艰难的周期里,英国没有给出足够、可被折现的确定性。若投资-回报比例不可预期、准入-放量难以保障,还一味地限制企业自由定价空间,那么收到的反馈就只会是:把钱投向商业回报更友好的地方。

    6 min
  5. -6 J

    MNC为何集体“不看好”英国?(上)

    当默沙东按下英国10亿英镑业务扩张的暂停键、阿斯利康一年内两度“踩刹车”,而礼来、赛诺菲相继把在英项目调至“重新评估/暂缓”档位时,一个事实被推上台前:英国市场似乎正在被跨国药企“减码”。 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当英国NHS以返点比例水涨船高,来限制制药企业自由定价空间,然而相对应的投资-回报比例缺乏确定性、准入-放量机制难以保障,那么市场给出的唯一反馈就是,把钱投向商业回报更友好的地方,去价格路径更清晰、税收更有吸引、临床转化更快捷的市场。 当然,这对于全球制药行业而言,同样值得镜鉴:若创新支付与商业环境不能在定价、支付与生命周期上形成闭环,跨国药企的创新药品与研发投资,也会转身流向那些能被“读懂”的目的地。   默沙东宣布取消在英国的10亿英镑扩张计划,将原本稳步推进的伦敦早期研发与总部项目按下暂停键。表面看,这是一家跨国药企的战略调整;实质上,它把英国政府与制药企业之间围绕创新药定价与支付的拉锯战,从行业内部博弈,推到了全球资本与舆论的聚光灯下。 与全球其他市场通过类似于招标采购的控费方式不同的是,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核心是通过类似于支付返点方案来控制高药价(实际相当于回扣)。简单来说就是,制药企业需按销售额向政府按比例回款,“卖得越贵交得越多”。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定价机制给予了制药企业自由定价的空间,但一旦制药企业定价越来越高,其“返点”也会水涨船高,并且比例还会逐年调整。 今年年初,政府提出的调整更是激进:下半年回款率由15.5%直跳至32.2%(以将全年均值控制在23.8%);并指引2026 年从17.9%上调至24.7%、2027年从20.1%上调至26.4%。这几乎相当于,药企在NHS销售额的三成要返还回去。 面对如此之高的“回扣”比例,制药企业自然不买账,多家位列全球营收TOP20的制药企业都曾公开表示,难以接受越来越高的回扣比例。 而本次默沙东宣布取消高达10亿英镑的英国业务扩张计划,如此受关注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此前都是口头式“施压”,这次可是一笔原本被视为板上钉钉、体量高达10亿英镑的投资,实打实地按下了暂停键。 把镜头拉回到项目初期。2017年,默沙东宣布计划在伦敦落地一个约10亿英镑的药物研发中心,规划总共雇佣近千名员工,其中新增研发岗位约150个。2024年9月,默沙东正式宣布投资10亿英镑建设研发中心与英国的全新总部,并预计将于2027年竣工。 也就是说,当默沙东决定收拢在英研发布局、取消扩张时,绝非少了一座研发中心这么简单,而是让行业意识到,跨国药企对英国的长期投资开始动摇,且首次以重资产撤离的形式呈现。那么也就意味着,不只是默沙东,未来或许将有越来越多跨国药企按下暂停键,以及在考虑投资方案时,真金白银的投入或将距离英国越来越远。

    5 min
  6. 22 SEPT.

    创新药该如何拒绝资本绑架?(下)

    有港股投资者表示:“药捷安康这跳水太狠了,港股小盘股流动性差得很,一有大单抛售就崩盘,散户根本接不住盘。” 这种剧烈波动不仅给二级市场投资者带来巨大风险,更对企业本身的长期价值形成伤害。创新药研发需要稳定、长期的资本支持,而并非短期的资金炒作。泡沫的堆积与破裂,让企业的临床数据和管线价值被市场情绪淹没。 这样的“妖”也曾附在另一家18A药企思路迪身上。没有明显利好消息时较发行价涨了5倍,又在没有明显利空消息时连续三天持续断崖式大跌,市值蒸发60%。 彼时市场认为思路迪的下跌是创新价值的正常“回归”,只是从股价走势来看,曾冲300亿市值的思路迪,如今市值仅维持在20亿港元。 腾盛博药与开拓药业的股价“崩盘”来得更早一些。开拓药业曾在2021年中冲至最高位89港元,如今跌至2港元,跌幅高达97%腾盛博药上市后曾最高至52.60港元,后一度跌至1.13港元,较发行价下跌94.92%。如今也在2港元/股附近徘徊。 更深层的隐忧在于行业信任。资本的捧杀使一家公司在短时间内被推至神坛再被无情抛弃,投资者对创新药企业的信心难免动摇,真正需要耐心投入的创新生态因此受到波及。 对于药捷安康而言,高位的泡沫一旦被戳破,后续的临床进展与商业化压力将更为沉重;而对于整个行业,资本的热浪虽能带来一时的光环,但过热的投机终究可能演变成对创新的伤害。 对于一家创新药企来说,产品的创新性、稀缺性与成长性才是评价一家公司的核心,不论是一级市场投资人的投资意愿,还是二级市场的股价,开发具有高度差异化、高创新性的药物,才是衡量一家创新药企底色的重要标志,而不是操纵资本市场的能力。 药捷安康的暴涨与暴跌映出的是港股创新药板块资金的躁动,这场“妖股”的风或许也是一次提醒:如何在资本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如何避免被投机裹挟,才是创新药长跑中最重要的一课。

    4 min
  7. 19 SEPT.

    创新药该如何拒绝资本绑架?(中)

    斯坦福大学癌症中心胃肠道肿瘤主任、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兼论文通讯作者表示,替恩戈替尼的这项研究通过循环肿瘤DNA、活检、快速尸检、药代动力学以及体外和体内数据,对FGFR抑制剂的获得性耐药进行了全面分析。代表了关于获得性FGFR耐药的最大规模原发性患者数据集合,分析了近500份临床样本。 虽然替恩戈替尼在机制上确有创新,但全球范围内并非完全不可替代。胆管癌领域已有多款FGFR抑制剂获批,肝癌、肾癌有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抗血管生成多靶点抑制剂;乳腺癌治疗更是强手林立,CDK4/6抑制剂早已成为一线标准方案。与这些已进入市场验证的竞品相比,替恩戈替尼尚处于II期临床,距离商业化仍需时日。加之胆管癌属于小适应证,全球胆管癌药物市场规模预计于2026年增长至31亿美元,并进一步增长至2030年的54亿美元。 所以问题又回到了:药捷安康撑得起如今的千亿市值吗?资料显示,药捷安康成立于2014年,成立11年至今尚无一款商业化产品,收入来源主要依赖里程碑付款。2023至2024年,亏损分别为3.43亿元、2.75亿元,2025年上半年仍亏损1.23亿元,账上现金仅4.49亿元。相比之下,真正站稳千亿港元市值的港股创新药企业,不论是百济、信达、康方、翰森、荣昌等等,哪一家不是历经多年研发、管线布局和商业化验证,实现多产品上市、具备持续造血能力后才获得的千亿市值。药捷安康的创新是真实的,但被资本玩弄后放大的预期早就远超行业常识。 从6月份股价只有20港元出头,到9月16日早盘最高接近680港元,最大涨幅接近33倍,市值一度接近2700亿港元;再到单日振幅超120%,从暴涨60%变成暴跌45%,比任何一场过山车都要跌宕起伏。如今药捷安康的股价曲线早已偏离基本面,更像是一场资本游戏,或者说“杀猪盘”。 更有人形容,药捷安康,不如说是“妖捷安康”。妖股的诞生只需要5个交易日。自9月8日调入港股通标的名单后,9月10日公司发布最新临床进展,南向资金的涌入进一步推高股价。9月12日暴涨77%,9月15日再涨115.58%,9月16日早盘一度冲至679.5港元。当二级市场还在热议药捷安康会冲到多高时,“猎杀”时刻在下午出现,药捷安康股价突然跳水大跌45%。值得注意的是,药捷安康的流通盘极小。其创始人吴永谦持股比例达32.98%,叠加其他机构持股,总股本3.97亿股中,仅1528万股可供二级市场交易。 9月12日,股价振幅高达131.09%,换手率却只有4.74%。有分析认为,在南向资金可通过港股通买入之后,流通盘的稀缺为少数资金提供了轻易操纵价格的空间——这让所谓的“妖股”行情具备了资本推波助澜的土壤。 2000亿市值灰飞烟灭,创新药该如何拒绝资本绑架?请您下周一接着收听。

    5 min
  8. 18 SEPT.

    创新药该如何拒绝资本绑架?(上)

    太疯狂了!新晋“妖股”药捷安康的股价走势再次让人大跌眼镜。自9月10日以来过去五个交易日涨幅超过7倍,市值逼近2500亿港元、在港股创新药新“二哥”位置上“拳打”信达、“脚踢”康方,狂得没边了的药捷安康,近日又突然被打回“原形”。 16日开盘后,药捷安康延续着多个交易日来的大涨态势,再次狂飙60%,市值一度突破2600亿港元。但好景不长,到了下午急速回调,暴跌45%,市值又回到了700多亿港元。 单日振幅近130%,短短数日股价较发行价飙涨5000%,成立11年尚无一款产品获批、无商业化,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零。当所有要素聚集在一起,药捷安康几乎能算得上是最妖的一只18A了。 只是资本能点燃一时的激情,却不能替代科学的漫长验证;股价可以被推上神坛,也可以瞬间坠落深渊。真正能让一家创新药企业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市场情绪,而是临床数据的硬实力和商业化的造血能力。 捧杀股价暴涨的确有来自基本面的催化,药捷安康的核心产品替恩戈替尼的一项临床试验获得临床默示许可。9月10日,药捷安康发布公告称,替恩戈替尼联合氟维司群治疗经治失败的激素受体阳性(HR+)且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或低表达(HER2-)的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II期临床试验,已于2025年9月10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默示许可。“临床默示许可”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针对药物临床试验申请(IND)设立的一种高效审批机制。获得该许可,意味着经过60个公示日后,药捷安康可以按照提交的方案启动II期临床试验。 药捷安康此次公告还称,替恩戈替尼早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替恩戈替尼单药在经历过多种治疗(例如内分泌治疗、CDK4/6 抑制剂治疗和化疗)的HR+/HER2-乳腺癌患者中,有令人鼓舞的临床效果。 临床前实验结果表明,替恩戈替尼与氟维司群的联合用药针对内分泌治疗耐药的乳腺癌细胞具有药理学协同作用。因此,替恩戈替尼联合氟维司群的临床治疗策略将可能为此类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替恩戈替尼是一款多靶点激酶抑制剂(MKT),靶向FGFR/VEGFR、JAK和激光激酶三大通路,目前正在中美两地开展胆管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多个实体瘤试验。其中进展最快也最受关注的,是替恩戈替尼在胆管癌方面解决FGFR(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领域耐药的研究。 替恩戈替尼也被称为全球首个且唯一已进入注册临床阶段治疗FGFR抑制剂复发或难治性胆管癌患者的研究药物。同时,替恩戈替尼也是全球首个且唯一一个能够同时有效抑制FGFR/JAK通路,且针对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有临床疗效证据的研究药物。今年6月,替恩戈替尼针对FGFR抑制剂耐药的胆管癌转化医学结果在《肿瘤学年鉴》(影响因子56.7)上发表,首次披露了替恩戈替尼与FGFR2激酶结构域的共晶结构。 药捷安康的暴涨与暴跌,不仅仅是一个公司股价的过山车,更折射出港股创新药板块的资本游戏,以及创新药行业所承受的被资本“捧杀”的隐忧。 2000亿市值灰飞烟灭,创新药该如何拒绝资本绑架?请您明天接着收听。

    5 min

Notes et avis

À propos

谭勇品读医药风云

Vous aimeriez peut‑être au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