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瘾综合征

鸟瘾综合征

有趣的事情千千万,可爱的动物占多半! 这是一群学习生态,地理,动物的各种博士。醉心科研又喜欢分享科普知识的新新人类!

  1. AUG 29

    第五十九期:“哼,人类....”,鸟眼看世界,超越人类想象的色彩狂欢

    在鸟类眼睛里的世界是不是和我们一样呢?有最新研究发现,大多数的鸟类有令人惊叹的“四色视觉”,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是远超我们的,是生物界的“视觉顶配”! 我们人类依靠三种视锥细胞感知红、绿、蓝三原色,组合出约千万种色彩。而鸟类在此基础上多了一维——紫外线视觉!在它们的视网膜上分布着四种视锥细胞,搭配含类胡萝卜素的微型“油滴滤镜”,能精准过滤光线,分辨出紫外线与可见光的微妙差异。这种能力让它们眼中的世界如同开启了“超高清HDR模式”,树叶纹理、羽毛光泽甚至空气中的光影都闪耀着人类难以察觉的神秘色彩。 不同鸟类的视觉系统也是“量身定制”的。猛禽的中央凹密布单视锥细胞,造就30万/平方毫米的超高分辨率,让猎物无处遁形;企鹅强化蓝绿光感知,精准定位水下猎物;夜行鸟类则牺牲部分色彩,换取暗夜中的敏锐视力。 紫外线还是鸟类的“社交密码”雌鸟会借助紫外线视觉来筛选优质伴侣;蜜蜂、蝴蝶这些传粉昆虫也会依赖特定颜色和花朵互动,演化出精妙的共生关系。 这项研究不仅颠覆了我们对色彩的认知,更为现实问题提供新思路。比如,科学家发现紫外线反射薄膜能减少80%的鸟类撞窗事故,为城市生态保护开辟新方向。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间那些翩跹的身影,正穿梭在我们永远无法亲眼见到的,绚烂至极的自然光谱之中。 鸟类的视锥细胞和油滴 (a–c) 可用于行为学研究鸟类颜色辨别的不同实验范式。(d) 除精细的颜色辨别能力外,近期研究还提出斑胸草雀可能具备"分类性颜色感知"能力。 听友群请加V:hotpeaker 参考文献: Bird colour vision – from cones to perception | 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 2019, 30:34–40 | DOI:10.1016/j.cobeha.2019.05.003 Sexual Dichromatism in the Yellow-Breasted Chat Icteria virens: Spectrophotometric Analysis and Biochemical Basis | Journal of Avian Biology Vol. 35, No. 2 (Mar., 2004), pp. 125-134 (10 pages) | DOI:10.1111/j.0908-8857.2004.03101.x Taking a Bird’s-Eye View...in the UV Recent studies reveal a surprising new picture of how birds see the world | Recent studies reveal a surprising new picture of how birds see the world | BioScience, Volume 50, Issue 10, October 2000, Pages 854–859 | DOI: 10.1641/0006-3568(2000)050[0854:TABSEV]2.0.CO;2 Ultraviolet-reflective film applied to windows reduces the likelihood of collisions for two species of songbird|DOI: 10.7717/peerj.9926

    25 min
  2. AUG 15

    第五十七期:鸟类风暴预言家,逃亡与气象密码

    2014年4月27日,美国田纳西州的坎伯兰山脉中,几只金翅虫森莺(Vermivora chrysoptera)突然集体逃离繁殖地,消失在了佛罗里达海滩。它们提前感知了即将肆虐的“怪兽风暴”,并精准避开了84场龙卷风的致命袭击,这要比我们使用的各种高灵敏的气象设备发现得更早。 这些体重仅9克的小鸟可以通过次声波(频率低于20赫兹)预判灾难。超级单体风暴产生的次声波可传播数千公里,而金翅虫森莺的耳蜗能敏锐捕捉这一“死亡低音”,在风暴到来前的24-48小时就集体跑路了。他们的这种能力挑战了传统认知:专性迁徙的候鸟并非机械遵循遗传程序,而是能灵活应对突发环境变化。 研究还揭示了次声波在鸟类导航中的关键作用。信天翁可以借助次声波定位上升气流,完成单程上万公里的迁徙。次声波不仅是“气象卫星”,更是迁徙路线的天然导航图。 “鸟类风暴预言”揭示了自然界的精密协作:当科技仪器沉默时,9克的小生命以亿万年进化赋予的感知力,演绎着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存博弈。或许正如科学家所言,我们仍需向这些“会飞的核能电池”学习,破解更多自然密码。 金翅虫森莺 - 9g体重的小家伙 漂泊信天翁 - 翼展3.5米, 体重...和两岁小孩儿差不多 可以添加V:Hotpeaker 来加入听友群哦!

    26 min
  3. AUG 8

    第五十六期:被当成营养品的鸟巢,被用作燃料的幼鸟。他们还会回声定位

    有的鸟类不仅能飞,甚至还拥有像蝙蝠一样的“回声定位”技能!我们早就知道了蝙蝠可以用超声波在黑暗中为自己导航,其实,有的鸟类也能玩转声音魔法,这就是金丝燕和油夜鹰的绝活。 来自东南亚的金丝燕是燕窝的制造者,它们生活在幽暗洞穴中,发出“tik tik”的点击声。简单的声音反弹后,就能帮助它们避开大型的障碍,但是, 他们的视力仍然是主角,所以在阳光充足的时候它们就“闭嘴”了。科学家实验证明,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放飞时,它们能闪避障碍,这种能力被称作“粗略声纳导航”。 更酷的是南美洲的油夜鹰(又称“嚎泣鸟”),它们夜行,住在洞穴里、以油脂含量大的果实为食,鸣管更强壮,能发出地铁进站般响亮的“哒哒”声(近100分贝)。密集声波让它们能精准闪避3厘米大小的障碍,听觉系统进化复杂,完全靠声呐在黑暗中生存。不幸的是,高脂体躯让它们曾被土著用作“油料”,幼鸟极易成猎物。 这些鸟类的声纳技能是趋同演化的奇迹:与蝙蝠毫无血缘,却在类似环境独立发展出相似本领。回声定位证明,生物无高下之分,每个物种都在生存道路上努力奋斗。 金丝燕和燕窝 爪哇金丝燕 人工燕巢 油鸟 其实还是挺精神的 加入听友群:V - hotpeaker 我们的第5000名听友,Tommysama 您可以通过上面的微信联系我们。

    27 min
  4. AUG 1

    第五十五期:乌鸦的葬礼,危机公关和情报研判

    当城市公园里的一群乌鸦围着同类尸体聒噪盘旋时,我们常常会认为这是鸟类的哀悼仪式。但是科学家凯莉·斯威夫特的实验,在这个行为的基础上,又揭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真相:这并非葬礼,而是一堂关乎生死的“危险情报分析课”。 实验揭秘:死亡现场的侦探行动 斯威夫特在西雅图展开了一系列精巧实验。当戴着面具的志愿者手持乌鸦标本出现时,94%的乌鸦立即发出刺耳的“哇哇”警报,并召集同伴组成“侦探团”。若同时出现乌鸦的天敌红尾鵟标本,集结规模更会激增至平均20只——这表明乌鸦能理解“天敌捕杀同类”的逻辑关系。而面对鸽子尸体时,乌鸦反应冷淡,说明它们只对同类死亡高度敏感。 学习与记忆:都市生存的智慧密码 通过这个实验,乌鸦展现出了他们惊人的学习能力: 空间避险:在经历了“凶案现场”后,有17%的乌鸦在数小时内不敢返回觅食点,在之后的数日内还会保持警惕。 人脸通缉令:只需要一次观察,乌鸦就把面具人的面孔刻入到了记忆里。在六周亿后,有超半数的个体还能认出“嫌疑人”,并且发出警示鸣叫。即使该人物后续三次无害出现,通缉令也未被撤销——在自然界,谨慎远比误判安全。 群体情报网:鸣叫不仅是驱赶威胁,更是传递关键信息:“此地有险情,此人需警惕!” 对照组的启示 实验中鸽子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66%的鸽子无视手持同类尸体的面具人,径直飞向食物。这印证了乌鸦的危机处理能力在鸟类中尤为卓越。 生存逻辑的终极答案 乌鸦对死亡现场的激烈反应,实则是进化赋予的生存策略。通过一次事件,它们能完成三重学习:锁定危险个体、标记高危区域、建立群体警报系统。这种将死亡转化为生存情报的能力,让它们在危机四伏的自然与都市环境中生生不息。 下一次目睹乌鸦“葬礼”,请记住:那黑色羽翼下跃动的,是历经千万年锤炼的生存智慧。它们不需要眼泪,只需一双锐利的眼与一个高效的群体大脑——这正是自然赋予这些“黑羽侦探”的终极武器。 实验的主角 - 短嘴鸦 短嘴鸦的敌人 - 红尾鵟 实验流程 实验地点地图 参考文献 Wild American crows gather around their dead to learn about danger | N. Swift, John M. Marzluff DOI:10.1016/j.anbehav.2015.08.021 背景音乐 片头:No angles | Bad Blood X | Bastille & Ella Eyre 片尾:It is too late | Tapestry | Carole King

    25 min
  5. JUL 25

    第五十四期:闻香识鸟?桔子味,饼干味,牛粪味,你喜欢哪个?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鸟类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进行交流的,在嗅觉社交功能方面就被忽视了。然而,有科学家对小型海鸟凤头海雀的研究,彻底打破了这一偏见! 这种生活在北太平洋、拥有夸张冠羽和荧光鸟喙的海鸟,身上会散发出奇特的柑橘香味,而且这种气味在繁殖季会浓度激增。它们还有独特的“翎颌嗅”行为:求偶时,它们会将喙深埋伴侣后颈——气味最浓郁处,形成一场独特的“闻香识伴侣”仪式。 科学家通过精密的化学分析确定了气味成分,并用巧妙的“T型迷宫”实验证实:凤头海雀不仅喜欢同类自身的气味和人工合成的同款“香水”,还能避开不喜欢的味道(如麝香),首次为鸟类中存在真正的社交气味信号提供了强有力证据。 这并非孤例。戴胜用恶臭粘液防御天敌和护蛋,麝雉因独特的发酵消化系统被称为“会飞的牛”并散发牛粪味,鸮面鹦鹉也有明显独特气味。这些发现揭示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感官世界。 嗅觉通讯在鸟类社会行为(如配偶选择、亲缘识别、巢区标记)中的作用远超想象。加拿大专家伊恩·琼斯感叹:“自然界总是比我们想象的更奇妙。”凤头海雀等“香水鸟”的发现,也正在引领我们重新认识鸟类如何感知和沟通这个世界。 凤头海雀 - 冠羽,荧光喙板和珠光白色虹膜 凤头海雀在闻香 T型迷宫实验 褐头牛鹂 成年麝雉 麝雉幼鸟翅膀上的小爪子 鸮面鹦鹉 参考文献: Hagelin, J.C. The citrus-like scent of crested auklets: reviewing the evidence for an avian olfactory ornament. J Ornithol 148 (Suppl 2), 195–201 (2007).| DOI:10.1007/s10336-007-0185-6 A tangerine-scented social odour in a monogamous seabird Julie C. Hagelin, Ian L. Jones and L. E. L. Rasmussen Published:07 July 2003 |DOI:10.1098/rspb.2003.2379 Crested Auklets Current Biology Volume33 Issue 22 Ian L. Jones1 ∙ Bruce E. Lyon| DOI: 10.1016/j.cub.2023.10.004

    23 min
  6. JUL 18

    第五十三期:颜值即正义?普通人和科学家谁更颜控?

    有研究显示,我们人类对鸟类的审美偏好是有跨文化一致性的。这项研究通过全球公民科学项目"iratebirds"收集了40万份评分,经过数据分析后可以表明,羽毛呈现红/蓝色、具有夸张冠羽或长尾、体型较小的鸟类最受青睐。这种对于鸟类的颜色偏好可能是和我们的进化有关。鲜艳色彩会经常和健康还有美味新鲜的食物关联,小体型的动物也更容易触发我们人类源自内心的保护欲。不过很显然,这种"颜值即正义"的现象也会带来和保护相关的悖论:高吸引力的物种更容易受到非法贸易的威胁,而那些相貌平平的濒危物种又难以获得足够的关注。 那这样的偏见只存在于普通人之间么?其实,令人意外的是,即使科学家也同样存在着审美偏见。在2025年《Royal Society B》的一项研究中揭示,在过去的55年间,高颜值的鸟类被研究频率是普通物种的3倍,甚至是专业的期刊封面也更倾向使用"漂亮鸟"的照片。这种偏见同样可能会导致对生态重要性高但外观平凡物种的研究不足。这项研究提出了一个建议,保护工作需平衡"魅力物种"的宣传效应与对低调物种的公平关注,就像是生态系统需要所有"齿轮"协同运转。 公民科学:iratebirds程序和评分办法 科学家对于鸟类研究的偏好 喜欢我们的节目么?欢迎您加入到我们的听友群, 大家一起交流!加V:hotpeaker

    25 min

Ratings & Reviews

5
out of 5
2 Ratings

About

有趣的事情千千万,可爱的动物占多半! 这是一群学习生态,地理,动物的各种博士。醉心科研又喜欢分享科普知识的新新人类!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