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财新 陈正雅 文稿|陈正雅 尚蔚然
音频剪辑|王学武
商务 宣发|孙坤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社保如何为劳动者兜底》。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现实中会出现劳动者弃保的现象?此外,一家不为员工缴纳社保的用人单位,为什么还能在就业市场上招到人?
其实,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涉及劳动者自身的参保意愿和能力;另一方面,劳动者也经常不得不通过妥协来谋求“生存”。从劳动者视角来看,确实存在一部分人群“自愿弃保”。在他们看来,当期收入的紧迫性要高于长远获益的预期。而对于雇主来说,能够节省人力成本,自然乐见其成,于是双方“默契”地达成协议。
职工弃保的规模可以从实缴人数的变化中探知一二。据中国社会保障学会调查,每年中断缴费的人数从2011年的2956万,增长到2022年的6325万人。
但在财新的采访中,也不乏有劳动者认为自己是“被迫签署”了自愿弃保协议,否则就可能失去工作机会。有采访对象坦言,作为应届生缺乏工作经验,没能找到更理想的工作,能被当前公司录用已属不易,不敢贸然维权。
实际上,许多劳动者和用人方存在现实困境:缴纳社保会抬升中小微企业的人力成本,这些企业如果为了维持经营,采取裁员、降薪、低报缴费基数,最终还是会把压力转嫁给劳动者。
与此同时,近年来各地与社平工资挂钩的社保缴费基数持续上调,缴费压力蔓延。其中平均工资水平较低的中小微企业员工以及灵活就业群体感知尤其明显,这也是近年来部分低收入群体“断保”的重要原因。这些“非劳动关系”群体的权益如何保障,又是另一个庞大的课题。
有从事个体经营的业内人士透露,为了控制人工成本,同行们已开始调整用工策略:对于员工较多的店铺,计划仅保留一到两名全职员工,为其正常缴纳社保,同时辞退部分人员,将额外工作量分摊给留下的全职员工。“要是不愿意,就都按兼职处理。”
无论是企业规避成本下的劳动者权益保护,还是未来用工形态变迁下的潜在需求,能否实现真正理想中的“全民社保”,终究要回归社保制度自身的改革。
公共政策研究人士贺滨在文章中直言,“不宜仅通过法律手段‘堵’,还应通过制度调整‘疏’”。他建议逐步取消或调降低收入群体的缴费基数下限,允许按实际收入缴费,或者由财政给予补贴,以减轻其生存压力,让社保真正成为“雪中送炭”。
另外,在不少专家看来,当统筹账户缩小、收入再分配功能减弱时,提振个人缴费积极性成为关键。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曾提出“供一配一”的制度设想,也就是在职工个人缴纳8%的基础上,从企业16%的缴费中,抽出8%配给个人,一同进入个人账户,类似美国401K的养老保险制度。
同样着眼于个人缴费激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的汪德华则提出过一种更为大胆的设想,他建议用提高增值税、消费税的增量建立“国民养老计划”,为全体老年人发放一笔养老金;同时养老保险缴费大幅降低费率,且改造成个人账户性质的强制性社会养老金。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汤涵钰、周信达,刘栩含(见习),徐佳扬、白悦瑶(实习),文章当中除了详细介绍了劳动争议案件司法解释新在何处,还探讨了社保基金要如何补缺。
《加沙生死关》
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人道主义灾难。
炮火没有停止,饥饿又开始蔓延。联合国相关报告称,加沙目前已达到三个饥荒界定标准中的两个,从4月以来,当地医院已收治了超过2万名急性营养不良儿童。
今年3月18日,双方一个多月的停火结束,以色列在恢复对加沙空袭和地面行动的同时,还对加沙地带实施了长达两个半月的全面封锁,切断食物、药品、燃料和其他关键物资供应。
此外,多名目击者和国际组织控诉称,以军持续向前往援助发放点的巴勒斯坦难民开火。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称,从5月27日以来,已有至少1372名巴勒斯坦人在寻求食物救援的过程中被杀。
对于加沙当前局面,以色列方面持续否认并不存在蓄意的饥饿政策。以色列驻华大使馆向财新坚称,以色列在持续向加沙平民提供大量人道主义援助物资。
在谈判多次破裂,战争持续22个月,人质问题仍悬而未决的关头,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再次决定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题,8月7日宣布,以色列将采取军事行动“接管”加沙地带。
尽管国际社会抨击声浪一波高过一波,但在以色列战车持续加速之际,它仍然拥有最重要的支持者——美国。从2023年10月冲突爆发至2025年1月,美国向以色列提供的军事援助至少达到179亿美元,创下单年纪录。如今在特朗普执政下,这种无条件支持愈发强化。以色列再次决定采取军事手段,危局可能找到出路吗?更多内容请看《加沙生死关》。
《赴港RWA热潮》
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一位年轻的东北人在大声打着电话:“我准备把手头的翡翠原石包装一下,去香港发个RWA,弄个三五千万回来。”近期,在机场、咖啡厅、饭局上,经常都能听到人们在谈论 RWA,似乎又一个“点石成金”的时代正在到来。
RWA,直译就是“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指将真实世界资产转变为基于区块链技术、可交易的数字资产权证,类似于企业 IPO,理论上可以轻易触达全球投资者。
HashKey集团创始人肖风将RWA的发展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法定货币代币化,如美元稳定币USDT;第二阶段是金融资产代币化,如债券、基金、股票;第三阶段是实物资产代币化,如房地产、艺术品、大宗商品等。
今年8月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保罗·阿特金斯宣布,要将美国打造为世界加密之都,推动美国金融市场向链上发展。美国网络券商Robinhood甚至宣布,要提供OpenAI等未上市公司股票的代币,迅速引发关于这些未上市公司股票代币定价权的争议。
当前,RWA在中国香港的发展进程更多是受到美国对加密资产的态度和政策转向的影响。随着2025年5月以来香港稳定币牌照的升温,内地企业赴港发行RWA变多,多家上市公司甚至因此题材成为热门,股价连拉涨停。
市场上也有不同声音。有香港资本市场人士解释,赴港RWA的底层资产质量参差不齐,非标品难以定价。
早年曾供职于雷曼兄弟、银监会,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范文仲则在文章中警示,金融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危机,几乎都与当时的金融创新紧密相连。2008年的次贷危机正是前车之鉴,在危机前的几年里,华尔街打着科技进步和金融创新的名义,将大量信用质量低劣的“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 Loan)打包进证券化产品中。如今RWA热潮恐怕如出一辙。
在机遇与泡沫之间,RWA正站在金融与科技的交汇点。它或许能带来融资模式的变革,也可能重演次贷危机的历史。未来RWA能否走向合规与稳健,更多细节请看《赴港 RWA 热潮》。
《争议汽车碰撞测试》
理想汽车最近发布了一段视频:i8与一辆8吨卡车以相对100公里时速正面碰撞。视频显示,i8车辆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形,电池包没有漏液起火,车门能够正常打开,而卡车车头倾倒,车身在碰撞瞬间腾空离地。这样的表现挑战了公众常识,在舆论场引发巨大争议。
理想汽车此次碰撞测试,并不是法规要求或者第三方标准测试,而是测试机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面向企业推出的“定制测试”。
与常规流程不同,理想汽车争议测试选择的是全新极限测试项目“SUPER CRASH”,属于中国汽研推出的极限安全挑战项目,业内人士直言,这类极限碰撞“就像表演胸口碎大石,容易吸引消费者眼球”,更多服务于营销。
理想汽车此次碰撞视频露出测试用卡车品牌标识,引发卡车制造商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强烈抗议,行业开始反思极限碰撞测试与商业伦理的关系。
关于本次结果是否造假的问题,有专家解释,乘用车重心低,卡车重心高,就像一个很精干的人对另一个很高很壮的人使了一招扫堂腿,卡车被铲起并非不可能。关键是,卡车驾驶舱并没有明显变形,意味着乘员受伤风险不高,看似狼狈,但实际伤害有限。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竞争激烈,车企热衷极限测试营销,枪击电池包、车辆自由落体等噱头层出不穷。但部分业内人士担忧,测试若过度商业化,会消解其原本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未来如何建立具备公信力的辅助驾驶评价体系,仍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更多内容请看《争议汽车碰撞测试》。
《微短剧分化》
短剧顶流柯淳的单日片酬已经开到 4 万元,他的代表作《好一个乖乖女》在字节跳动旗下的红果短剧 App 上大火。一位制片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Weekly
- PublishedAugust 18, 2025 at 2:38 AM UTC
- Length13 min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