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episodes

【觀點會客室】節目由台大風險中心與needsRADIO共同製播

台大風險中心 x needsRADIO觀點會客‪室‬ ntursprc2

    • Education

【觀點會客室】節目由台大風險中心與needsRADIO共同製播

    【觀點會客室】〈COP26國際傳真〉李遠哲:我國人均碳排與抗暖行動淪後段班,政府因應力道應加強!

    【觀點會客室】〈COP26國際傳真〉李遠哲:我國人均碳排與抗暖行動淪後段班,政府因應力道應加強!

    台灣有世界最低的水價、電價,導致養成了高排碳、高資源使用的「體質」,而水電價格正常化這件事,似乎是「政治馬蜂窩」,鮮少政治領袖願意做,這種路徑依賴,轉型契機何在?曾任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的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院士指出,近期公共建設聚焦討論高鐵南延、基隆捷運,但他不贊成這樣的資源配置,而應把錢花在綠能發展上,並且徹底檢討稅率,他說,重視永續的挪威前總理2018年訪台時驚訝道,台灣不產石油怎麼石化工業還這麼大!這說明了我們的工業項目需檢討,不該再持續內部成本外部化!

    普遍認為,高碳排國家將失去國際分工的經貿位置,以出口為命脈的台灣,會受到甚麼具體衝擊?應做卻難做的減碳作為,在政策溝通與研擬,有甚麼「他山之石」的國際典範,或該如何籲請政府?

    ※來賓:李遠哲(中央研究院 院士)

    • 56 min
    【觀點會客室】〈邁向淨零07〉不只三高與抽菸,空汙也讓人少活幾天?!台大風險中心國際傳真最新研究

    【觀點會客室】〈邁向淨零07〉不只三高與抽菸,空汙也讓人少活幾天?!台大風險中心國際傳真最新研究

    WHO於2021年將PM2.5安全標準的年均標,從10μg/m3加嚴到5μg/m3,並指出交通排廢氮氧化物的健康風險應留意,而我國PM2.5管制政策的標準,卻仍十年不變維持於15μg/m3。

    去年英國出現全球首例,法官在死因調查後判定一名9歲女童死於空氣汙染,而其居住城市倫敦主要空汙來源是交通排廢。而女童之死也讓英國倫敦市長Sadiq Khan於2016到2020年推動改善,成效卓著而使住在NO2超標區人口減少93%、超標區的學校減少97%。但我國政策對於柴油大車管制,仍限於無法同時顧及勞動權的兩難泥沼。

    又台灣的空污呈現不平等現象,社會經濟條件較辛苦的地區、空汙也較嚴重,導致無煙囪的農業縣,竟承擔著別區的空汙……

    ※來賓:王瑞庚(台大風險中心 博士後研究員)

    • 45 min
    【觀點會客室】〈邁向淨零06〉氣候緊急,用電量連續破表!除了剉咧等,我們還可以隨手這樣做

    【觀點會客室】〈邁向淨零06〉氣候緊急,用電量連續破表!除了剉咧等,我們還可以隨手這樣做

    夏季用電中,「價錢提高」與「電力拉警報」,是大家提到夏季用電的第一印象,可見得「節電」重要,不過我們可以怎麼做到呢?常聽人說「夏季用電深夜洗衣較便宜」,其實是「時間電價」的概念,它等同夏季用電嗎?這到底是甚麼?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國際間對於節電的策略與意義?本集邀請到本中心王奕陽助理研究員來分享他的研究,歡迎收聽!



    ※來賓:王奕陽(台大風險中心助理研究員)

    • 31 min
    【觀點會客室】〈疫戰攻防‧權威專訪02〉「接種猝死」與AZ無關?國產更安全嗎、但保護力呢?關鍵十問台大兒醫院長黃立民醫師

    【觀點會客室】〈疫戰攻防‧權威專訪02〉「接種猝死」與AZ無關?國產更安全嗎、但保護力呢?關鍵十問台大兒醫院長黃立民醫師

    過去一年半染疫死亡逾500例、但接種後不明原因猝死全台竟已傳出快80例!

    Q1:「接種猝死」與AZ無關嗎:

    指揮中心指出「初步死因研判與心血管疾病或慢性病史相關、與接種無關」;該如何看?

    Q2:輝瑞、莫德納副作用更大嗎:

    企業將贈政府達1000萬劑輝瑞BNT,250萬劑莫德納抵台;但與我們同樣接種腺病毒載體疫苗(AZ)為主、mRNA疫苗為輔的韓國,接種猝死案反而是輝瑞更高!mRNA疫苗(輝瑞、莫德納)常見副作用是甚麼?

    Q3:或者高端更適合長輩嗎?

    高端疫苗蛋白質次單元的特性,適合65歲以上、多慢性與心血管疾病史的人接種嗎?

    Q4:高端比國際大廠安全?

    國際標規是三期試驗萬人、因此追蹤風險小到「萬分之一」,但如今高端擴大二期試驗近4000人、只追蹤到「千分之一」;這種以千分之一來與萬分之一比,專家仍稱「高端副作用比國際大廠低」,該如何看?

    疫苗保護力──

    Q5:免疫反應等同保護力嗎?

    高端總經理接受CNN專訪回覆「保護力」質疑時答「99.8%受試者誘發免疫反應」,這,能跟「保護力」畫等號嗎?

    Q6:免疫橋接能證明保護力嗎?

    「免疫橋接」過去使用於不同世代疫苗、而非全新疫苗,US FDA更頒布EUA guidance指出是同一廠牌、同一技術、同一生產流程、為要因應變種病毒的增強版,才可使用,陳時中部長6/11亦指出我國為「世界首例要以其取代三期」;這樣替代,有甚麼風險?

    Q7:AZ能對抗變種嗎?

    食藥署公布EUA標準要看高端的免疫橋接結果指標,是與AZ相比「血清中和抗體值」中兩個數值都達標,一為「原型株活病毒中和抗體幾何平均效價比值」二為「血清反應率」,但目前大流行已非武漢原型株,則AZ對抗Alpha變種株、Beta變種株、Delta變種株的保護力?

    Q8:承上,這兩個數值都達標,就能說「保護力和AZ一樣好」嗎?

    Q9:WHO 6/18日才有專家示警傳播力更強的Dealta病毒正成為全球主要流行病毒株!英國衛生單位6/14發布最新報告指出,英國所有感染Delta病毒死亡病例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已打過兩劑疫苗!我國也遭此病毒入侵;高端疫苗持續研發方向,是該朝「加強版第三針」或「廣效型」?

    國產疫苗取信國人──

    Q10:為取信國人,在陳培哲院士退出食藥署審查委員會、並憂慮「擋不住總統預告普打疫苗的壓力」,有人憂所謂「專家黑箱作業」、「實驗結果不真實」;歐美如何以昭大信?

    ※來賓:黃立民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醫師/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 41 min
    【觀點會客室】〈邁向淨零05〉氣候緊急進逼家門前!如何不讓最壞情況疊加成新常態、甚至化危機為轉機?

    【觀點會客室】〈邁向淨零05〉氣候緊急進逼家門前!如何不讓最壞情況疊加成新常態、甚至化危機為轉機?

    重建家園,刻不容緩,如何實踐?

    全球在新冠疫情大流行過後,未來恐面臨氣候變遷和生物恐怖主義的威脅,這,是今年年初疫苗開始廣為於各國普打時,微軟共同創辦人之一、富豪慈善家比爾蓋茲所發出的警告。

    而台灣,除了疫情凶險,更是處於各樣最壞情況的疊加,能源安全x淹水x乾旱x高溫x公共健康風險(如豪雨後的登革熱)x全球訂定與研訂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經濟體數已超過120個x臺灣三成以上的出口市場將施行碳關稅制度x高溫對(超)高齡社會的長輩健康衝擊等種種彼此加乘的系統風險。

    根據台大風險中心公佈的研究報告《臺灣氣候⾵險與機會》,當中盤整臺灣的「實體氣候風險」、「經濟與轉型風險」以及「氣候變遷衍生系統風險」,並提出解方與機會!

    歡迎收聽!

    ※來賓:梁曉昀、周姵妤 ( 台大風險中心助理研究員 )

    ※研究報告《臺灣氣候⾵險與機會》連結:https://rsprc.ntu.edu.tw/zh-tw/m07-3/1563

    • 53 min
    【觀點會客室】〈疫戰攻防‧權威專訪01〉近日爆增確診量達過去一年半的三倍!如何篩檢圍堵?

    【觀點會客室】〈疫戰攻防‧權威專訪01〉近日爆增確診量達過去一年半的三倍!如何篩檢圍堵?

    檢測不足,是國內外許多專家一直提醒、如今也成台灣疫戰失守主因,建設性而言,如何跑在病毒傳播「前」阻斷?

    截至5/14,國內病例累計1290例,但短短十一天到了5/24,已新增為4917例,爆增大約3600例,是過去一年半的三倍。台大公衛學系暨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前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接受《觀點會客室》訪問時指出:首先,流行病學原理對於病毒傳播是「幾何指數成長,例如2變4、4變8、8變16、看底數是幾」,他嘆口氣說,人類往往誤會病毒只會線性傳染,1變2變3,這種認知是追不上傳染的;再來,一年多來幾乎所有國家都經歷過社區傳染狀態,「當感染來源無法確認,國際上共識的科學抗疫法,就是不斷擴大檢測」;接著,就涉及大量篩檢工具,最有效的是抗原檢測,「因為若用抗原能檢測出來,代表病毒量高、也就是傳染性高」,這即是國內最常說的「快篩」,「這時要去阻斷傳染,堵住別往下傳」。

    但是,抗原快篩有一小部分偽陰/陽的情況,而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每日都百人以上確診後,直接以快篩取代PCR作確診工具,該如何看?詹長權說,這是現在能量可及、而所能使用的最好方法。不過,連只要十多分鐘的快篩,在雙北,民眾反應都要等上「幾天」才抽得到號碼牌,這是被病毒甩在後面追!詹長權指出,其實,就算是比快篩更精準的PCR量能,以國際現況而言,往往隨著疫情而提升,從每日幾千起、到現在大都可以做到每日十萬以上。

    小普篩是面對風險群的合適方法?例如彰化葡萄媽媽群聚感染,台中朝陽夜唱團也有同樣情況,而地方政府不約而同,將同時同場域的一千多位進行篩檢, 對此,詹長權肯定這種作法,他舉例,「葡萄媽媽家族成員確診數達十位數,那麼下一群就可能就是百位數」!因此,要有方向性擴大篩檢,才能堵住繼續傳染可能性。

    「校正回歸」會不會延遲匡列?如何評估「企業想自行快篩」聲浪?另外,美國CDC公佈新冠也藉空氣傳播後,收治輕症與無症確診者的加強版集中檢疫所,「中央空調」會成防疫破口嗎?

    更多內容,歡迎收聽!

    ※來賓─詹長權 ( 台大公衛學系暨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前台大公衛學院院長 )

    • 39 min

Top Podcasts In Education

The Mel Robbins Podcast
Mel Robbins
The Jordan B. Peterson Podcast
Dr. Jordan B. Peterson
The Rich Roll Podcast
Rich Roll
Mick Unplugged
Mick Hunt
Digital Social Hour
Sean Kelly
The Daily Stoic
Daily Stoic | Wond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