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龙·有礼有剧说清朝

《甄嬛传》温太医讲趣味中国历史 「独家揭秘清朝冷知识」 精选最有意思、最好玩的40个清朝故事,从衣食住行全方位了解清朝日常。 附赠20个小贴士,既有历史故事,也有颠覆你认知的小知识。 「特设礼仪彩蛋课」 站立礼、乘车礼、路拜礼…用最风趣的故事讲最正经的礼仪,一起做礼仪文化传承者。

试用期结束后 ¥9.90/月或 ¥68.00/年
  1. 第 1 集

    道光帝的“天价鸡蛋”

    话说中国人一向以勤俭节约为美德,即便贵为天子,也不能例外。就像《朱子家训》中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1]这句警世名言,放在在清朝皇帝身上还算比较贴切。 比如历史上的雍正皇帝,他在珍惜粮食问题上是出了名的苛刻。为了处理宫中的剩饭剩菜问题,雍正就专门下了两道圣旨。第一次是雍正二年,雍正给御膳房下旨,其中大意是:剩饭剩菜不许随意丢弃,吃不完可以给服役下人吃;如果人不吃,就用来喂猫;如果猫也不吃,就晒干后拿去喂鸟。总而言之,不能浪费。 三年后,雍正再次就此事发出上谕:“朕从前不时教训,上天降生五谷,养育众生,人生赖以活命,一粒不可轻弃。……尔总管等再行严传各处首领、太监,见有米粟饭粒,即当捡起。……如有轻弃米谷者,无论首领、太监,重责四十大板!” 和雍正相比,道光皇帝在节俭方面更是登峰造极。《清史稿》在列举道光皇帝优点时,第一说的是“恭俭之德”,也就是道光皇帝“勤俭节约”的美德。从各种迹象看,道光在中国古今皇帝中,极有可能是最吝啬的一个。关于他的节俭故事,最为人熟知的有三个:一个是“道光皇帝打掌”,一个是“道光帝吃鸡蛋”,第三个是“道光帝的片儿汤”,下面...

    12 分钟
  2. 第 2 集

    【中国历史】清朝有没有“月光族“?

    最近几年,网上出现一个新名词叫“月光族”。这个“月光”,可不是“月光宝盒”或者“月光女神”的“月光”,而是每个月都把工资花光光的“月光”。老一辈人常说,花钱容易赚钱难,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古今中外,真做到的没几个。所以,现代“月光族”也别惭愧,因为类似的小伙伴在清朝就有,这就是所谓的旗人群体。 清朝时期,旗人的待遇又被称为“铁杆庄稼”,意思是国家会给他们发一份钱粮,一家人吃喝不愁,生活上大有保障。不过,话也不能说得太死,毕竟地主家也没有余粮,清朝的旗人其实也有很多“月光族”,也有揭不开锅的时候。 作为从龙入关、立下汗马功劳的军功群体,清廷给了旗人非同一般的优待。早在顺治元年时,清廷就下令,“凡八旗壮丁,差徭、粮草、布匹,永停输纳”。换句话说,旗人除了世代相袭的兵役外,其他义务一概全免。清军入关后,在京畿五百里内跑马圈地,然后以“计口授田”的方式分给八旗官兵。按规定,每个旗丁分地30亩,不纳粮但也不准买卖,以保持“出则为兵,入则为农;耕战二事,未尝偏废”的传统。 旗地的收入之外,清廷又确立八旗的兵饷,其中规定:凡成年旗人被挑取披甲当兵的,每人每月由朝廷发给一定数量的饷银和饷米,同...

    12 分钟
  3. 第 3 集

    【中国历史】如懿:和皇上结婚,是我这辈子做过最复杂的事

    观市井繁华,赏宫廷绝色,各位万福金安,我是张晓龙,邀您一同感受清朝烟火气。 电视剧《如懿传》中,乾隆册立如懿为继后,俩人又举行了一次简略的“帝后”婚礼。乾隆走入殿中,如懿正身穿龙凤同合袍,头戴大红喜帕,主持婚仪的嬷嬷请皇上揭完盖头,俩人一起“坐帐”,再双双喝下“合卺酒”,也就是民间所说的交杯酒。随后,满族特有的“子孙饽饽”被呈上,寓意多子多福,如懿才刚咬一口,脱口而出一句“生的”,众人乐成一团,要的就是“生的”,只要皇后说生,大清还不皇嗣绵长吗? 完成这一步骤,婚礼的所有仪式就此结束。这不禁让人疑惑,帝后的婚礼就这么简单吗?其实,这只是个微缩版的婚礼,因为,皇帝的大婚只有一次,如懿作为继后,则只用办册立仪,是不需要再举办一次婚礼的。乾隆给如懿的这个婚礼,只是弥补当年的遗憾,按民间的模式办了一次婚礼而已。所以,要想窥见清朝帝后的全套婚礼规模,还得从那些少年即位,当上天子后再结婚的皇帝身上找模式。 清朝十二帝中,前两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尚未“入关”,礼仪方面没什么讲究,入关后的十位皇帝中,一半在当皇帝之前就已经成婚,只能算是亲王(郡王)的婚礼,末代皇帝溥仪结婚时大清又已经被推翻,所以,...

    14 分钟
  4. 第 4 集

    【中国历史】驸马:和公主结婚需要哪些准备?

    观市井繁华,赏宫廷绝色,各位万福金安,我是张晓龙,邀您一同感受清朝烟火气。 婚礼中的高光时刻是拜堂,仪式后最激动人心的便是洞房了。在那个铺天盖地的红绸里,在红烛摇曳下,带着局促不安和对未来的憧憬,每一对新人都将携手一起揭开人生新的篇章。 可是,想洞房有那么容易吗?正所谓好事多磨,咱们自古就有闹洞房或新房门外难新郎的习俗,哪怕前面规定的礼仪程序都走完了,新人想同坐共剪西窗烛,还要经过亲朋好友们人为设置的重重障碍呢。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苏小妹亲自三难新郎秦少游的故事。 传说,大才子苏轼的妹妹苏小妹腹笥充盈,颇有咏絮之才,可惜被红袖所掩,只能在闺阁中与兄长们对对诗,填填词。有一次,苏轼的好友秦观到访苏家,正巧遇见了待字闺中的苏小妹,俩人一见钟情,经过苏家的撮合,终于玉成好事,喜结连理。新婚当晚,将满座宾客送走,微醺的秦观终于借着清白月色往新房中去,不料,走到门口,只见房门紧闭,而庭院里摆了一张桌子,桌上放着笔墨纸砚和玉、银和盏三种杯盏。旁边站着苏小妹的贴身丫鬟。 丫鬟见姑爷面带疑惑,解释说:“小姐有心考一考姑爷,此处放了三道题目,如果三个都答对,才能进屋同枕哦。这三个杯中,一个盛放的...

    15 分钟
  5. 第 5 集

    【晓龙说礼】拱手礼:纪晓岚见和珅,互不待见也要行礼

    现代人的交往中,和人握手早已司空见惯,似乎没有谈论的价值。但认真说,握手礼在中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个绝对的西方舶来品。 在中国古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不握手的,而且握手往往被视为一种轻佻的举动,就像《史记.滑稽列传》中说的,“握手无罚,目眙不禁”,这说的都是不守规矩的行为。[①] 那么,不握手是不是就不用行礼呢?这个却不是。相比于现在,中国古人更加注重礼仪,就算是死对头,比如纪晓岚见了他讨厌的和珅,也得相互行礼如仪,最起码表面上得和和气气吧? 在近代握手礼出现前,中国古代行的是揖礼。在《论语》里,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子路有一次和孔夫子走散了,他路上遇到一位老农,就问他:“您看到夫子了吗?”老农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夫子?”子路听后自知失礼,赶紧向老农作揖,老农便招待他住家里,还杀了鸡给他吃。 关于这段的记载,原文叫“子路拱而立”,这说明子路向老农行的礼是“拱手礼”。通俗的说,拱手礼也叫“揖礼”。在古代,揖礼属于相见礼,它的来源是周公开创的“周礼”,历史非常悠久。 那么,如何行拱手礼才是正确姿势呢?按《尔雅》中的注解,“两手合持为拱”,也就是说,拱手礼的基本动作是双手...

    6 分钟
  6. 第 6 集 • “史话天下VIP”专享

    【中国历史】想去戏院、赌坊?请往南边走!

    经常看清朝戏的朋友,可能会时不时脑补一些画面:以前的北京城,究竟是怎样的?真像电视剧演的那样吗?如果穿越回去,又会见到什么呢?今天呢,就满足大家一回,让本“太医”带大家逛一逛清朝的北京城。 众所周知,清朝北京城分内城、外城,内城套着皇城,也就是通常说的紫禁城,这里住的是皇帝、后妃、阿哥、格格,还有宫女和太监们。皇城之外,内城就全是旗人了。说白了,清朝的北京内城就是一个拱卫着紫禁城的大兵营,里面住的都是八旗兵丁和他们的家眷。 按清朝制度,旗人除了当兵派差,禁止从事他业,清廷为他们提供俸禄钱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铁杆庄稼”。平日里,旗人也不准和汉人交往,而只能待在内城。 至于汉人,在清军入关后全部迁到了外城,由此内外隔绝,形成两个具有明显差异的城区。当时在京城的汉人,除了做官或读书赶考外,其他大多是经商或做工的,他们的顾客,很多就是内城的旗人。毕竟,旗人不能从事他业,但他们也要生活,这吃的、喝的、用的、玩的,自己不生产怎么办?这就得出去买啊? 正因为这个原因,北京内城、外城的连接处,也就是前门外的“大栅栏”一带[①],成了清朝两百多年来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您要是想吃点什么、买点什么...

    12 分钟
  7. 第 7 集 • “史话天下VIP”专享

    【小贴士】清朝宵禁:天黑不是你想走,想走就能走

    现代人的生活,下班晚了或者肚子饿了,难免找家店吃个宵夜,或者大排档上吃个烤串、喝点啤酒,这样的消遣也算是惬意了。不过,在古代可就没这样的福气,那会没有宵夜,只有宵禁。 所谓“宵禁”,顾名思义就是禁止行人在夜里走路,这样的规定并非清朝才有,而是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据《周礼》中记载,司寇的职责之一,就是指挥监督夜巡的官吏实行宵禁,这规定不但平民百姓要遵守,就连王公大臣也不得例外。如《三国志》中记载,汉灵帝有个宠爱的一个小黄门,他的叔父因为违反宵禁制度在夜间出行,结果被曹操下令杀掉。自此以后,京师中的官员们就没人敢再犯了。 宵禁的目的,主要为了防止作奸犯科、盗贼出没,这对于维护朝廷安全和地方治安很有帮助,所以历朝历代都相继沿用。即便是以夜市出名的宋朝,开放的时间也并不长。唯一的例外,就是每年元宵节放灯的时候,官府才会开放宵禁三五天,以便老百姓观灯游玩。 通常来说,不管县城还是省城,只要有官员驻守,所在城市都要实行宵禁。至于京城,那不用说,宵禁的执行就更加严格了。在清朝,实行宵禁的手段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锁上城门,禁止出入;另一个是在大街交叉路口上树起栅栏,栏上有门有卡,设有专人看守,无正...

    6 分钟
  8. 第 8 集 • “史话天下VIP”专享

    【中国历史】威名赫赫的九门提督,究竟是什么职位?

    在一些清朝的历史剧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大人物叫“九门提督”,比如《康熙王朝》里的“铁丐”吴六一,就做过这个职位。那么,“九门提督”的“九门”,指的是哪九门?具体又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倒是挺有意思。 在清朝,专门负责京师治安的机构,全称叫“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这衙门的长官叫“步军统领”,也就是俗话说的“九门提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的守卫和门禁,都由他来负责。由此可见,这个位置关系着整个京城的安危,如果不是皇帝信任的人,那绝对不可能做上这职位。 说到这“九门”,以前老北京常说“四九城”:这个“四”,指的是皇城(也就是紫禁城)的四座城门,这就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这个“九”,指的是北京内城的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德胜门、安定门、朝阳门、东直门、阜成门和西直门,九门提督负责的“九门”,指的就是这内城的九座城门。[1] 从形状上看,北京内城接近于正方形,但“九门”的分布并不划一,东面、西面、北面都是两座城门,分别是北面的德胜门、安定门,东面的朝阳门、东直门,西面的阜成门、西直门,但在南面,却有三座城门,这就是俗称“前三门”的正阳门、崇文门和宣武门。 九门当中,正阳门规...

    12 分钟

订阅福利包含的节目

独享订阅专属节目内容

试用结束后 ¥9.90/月或 ¥68.00/年

关于

《甄嬛传》温太医讲趣味中国历史 「独家揭秘清朝冷知识」 精选最有意思、最好玩的40个清朝故事,从衣食住行全方位了解清朝日常。 附赠20个小贴士,既有历史故事,也有颠覆你认知的小知识。 「特设礼仪彩蛋课」 站立礼、乘车礼、路拜礼…用最风趣的故事讲最正经的礼仪,一起做礼仪文化传承者。

更多来自“史话天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