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 集

跳岛FM(Talking Literature)是一档文学播客,一份可以听的文学杂志。节目每周三更新,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入选“苹果播客2020年度编辑推荐”。

跳岛FM 中信出版·大方

    • 图书
    • 3.7 • 875 个评分

跳岛FM(Talking Literature)是一档文学播客,一份可以听的文学杂志。节目每周三更新,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入选“苹果播客2020年度编辑推荐”。

    193 门罗故事会:你迟早会在她的故事里遇见自己|张天翼&张秋子

    193 门罗故事会:你迟早会在她的故事里遇见自己|张天翼&张秋子

    本期岛上主播:钟娜
    前不久的5月13日,加拿大小说家艾丽丝·门罗在疗养院逝世,享年92岁。这位曾经形容自己为“B-级家庭主妇”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厨房写作、在孕期写作、在孩子们午睡的间隙写作,一生共出版了14部短篇小说集。
    本期跳岛,主播钟娜请来新朋友小说家张天翼,和老朋友文学评论家、大学教师张秋子上岛,共赴这场“门罗故事会”,一起聊聊门罗笔下的酸涩、刺痛和沉重,也分享自己初遇门罗,并最终在她的笔下看见自己的一个个瞬间。
    门罗曾总结自己的写作说:“我一生都在写个人故事”。这些个人故事大多发生在小镇,主角常常是那些“角落的女性”,在感情的困惑、日常的烦恼里,门罗写她们从包里掏出一颗酸苹果、写她们咽下一口冷馅饼、写她们在风雨中躲进荨麻丛,写她们告别天真,迎接长大的错愕,写她们离婚又结婚,写她们的经血和堕胎。在这样一个个生死爱欲的瞬间中,试探着生命的失落与遗憾。
    但愿这一个个故事,会如小小鱼钩,将你轻轻勾住。也请记住,阅读门罗的窍门是享受混沌,不去追问,只静待生活的反应——正如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所言:“你迟早会在其中一个故事里,与自己面对面相遇。”



    【时间轴】
    01:22 初遇门罗的故事:“我是后来才找到阅读她的诀窍”
    06:50 酸苹果的故事:还能被刺痛,就还有生活下去的希望
    19:25 荨麻的故事:托尔斯泰和门罗为何都让爱情萌发在荨麻地里?
    24:49 澡堂拖鞋的故事:门罗如何以瞬间的感官体验锚定生活?
    33:42 冷馅饼的故事:“关于爱情什么也没有变”......吗?
    40:38 红裙子的故事:门罗如何操纵时间和空间?
    48:44 老马的故事:“爸爸永远宽恕了我,也永远放弃了我。”
    54:28 门罗自己的故事:女作家的生活给我们的启示
    65:07 纸巾与望远镜的故事:有时我痛恨自己这样理解你
    75:42 “过一种不需要虚伪、不剥夺自我和不感到羞耻的生活”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艾丽丝·门罗(1931-2024):加拿大短篇小说作家,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安大略省,著有《逃离》《亲爱的生活》等,作品以简洁而深刻的描写见长,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契诃夫(1860-1904):俄罗斯著名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家,生于一个农奴后裔家庭,著有经典剧作《樱桃园》《三姐妹》《海鸥》等,以及众多短篇小说,被誉为现代短篇小说和戏剧大师。
    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有《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太阳照常升起》等小说,其作品以简洁的文风和硬汉形象著称。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作家、诗人和图书馆员,生于一个具有英格兰血统的家庭,著有《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等,作品充满哲学和幻想元素。
    上野千鹤子(1948-):日本社会学家和女性主义者,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著有《女人这东西》《单身时代》等,积极参与女性权益和社会问题的讨论。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小说家,生于贵族家庭,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巨匠。
    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包括《愤怒的葡萄》《人鼠之间》《珍珠》,其作品常描绘美国社会底层的生活。
    托妮·莫里森(1931-2019):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一个非裔美国人家庭,著有《宠儿》《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等,作品深刻探讨种族和身份问题。
    福楼拜(1821-1880):法国小说家,代表作《包

    • 1 小时 19 分钟
    192 跳一种很新的舞:杀死完美身材,拥抱真实身体

    192 跳一种很新的舞:杀死完美身材,拥抱真实身体

    本期岛上主播:宝婷

    “一个男孩跳什么芭蕾?”
    “什么钢管舞,你跳这样的舞你爸妈知道吗?”

    舞蹈是基于身体的艺术,而身体又是性别气质最直接的展演。每每谈起舞蹈,总免不了与最赤裸的性别刻板印象短兵相接。
    本期跳岛FM,热爱钢管舞与heels的宝婷,邀请了古典芭蕾的长期学习者端木异,一起将目光转回被经年累月的练习所规训的身体:存在“完美”的舞者身材吗?舞蹈如何帮助我们重新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肉体?

    从身体文化出发,我们也聊到近年来舞蹈界突破传统二元性别气质的种种实践。从《天鹅湖》等经典芭蕾剧目的改编到将性别魅力发挥到极致的舞厅文化,无数舞者都在以肉身吸纳、转化、甚至对抗固有的审美标准。正如编舞家林怀民所言,纸包不住火,个体的闪光终究会超越僵化的凝视。身体与心,皆为表达。在这个吵闹的世界里,不如跳舞。

    【本期嘉宾】
    端木异,社会文化议题写作者,古典芭蕾长期学习者,也曾练习过足球、拳击、格斗等运动。微博@端木异,豆瓣@小波福娃。

    【本期主播】
    宝婷,《不可理论》播客主理人,自由作者。(豆瓣和微博ID:tifanie)

    【时间轴】
    01:28 从足球到瑜伽,从拳击到芭蕾:端木异的运动之路
    04:42 拳击的历史和拳手文化中的厌女传统
    09:45 “女性打拳击本身就是一种女性主义行为”
    13:14 买“原味”,编黄谣:一个舞者要经历多少种性骚扰?
    18:20 跳有性暗示动作的舞就是不女权吗?
    24:00 既是女权主义者又是女拳师的Rene Denfeld
    25:36 舞蹈界打破传统二元性别气质的实践
    27:06 看懂舞蹈的过程,也应该是破除身材羞辱的过程
    34:39 古典芭蕾的训练是一种全方位的身体规训
    36:30 独属于舞者的“狂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41:43 端木异分享自己喜爱的芭蕾舞剧目
    43:58 “《吉赛尔》是我找到的最接近#Metoo的故事”
    47:09 如何看待专业舞蹈界选拔的残酷性?
    50:22 “运动是一种和世界的关系,运动是文本的朗诵者”

    【节目中提到的名词】
    【人物】
    龙达·珍·鲁西,美国职业摔角选手、女演员、作家、前综合格斗家和柔道运动员。UFC首位女子冠军,个人职业生涯以12胜纪录傲视所有女性选手,被称为“十字固女王"。
    达拉斯·马洛伊,美国拳击手。曾因身为女性而被美国拳击协会拒绝参加拳击比赛,因此她提起诉讼,最后美国拳击协会于1993年解除了对女子拳击业余比赛的禁令。
    勒内·登费尔德,美国作家,第一位获得美国中西部最高规格业余拳击比赛金手套拳击锦标赛的女性。
    佩奇·范赞特,美国前UFC拳击手、职业摔跤手、作家、模特。
    林怀民,台湾编舞家及作家,为现代舞职业舞团云门舞集创办人,自该团创立后长期担任艺术总监直至退休。
    玛莎·C·努斯鲍姆,美国著名哲学家,以其在政治与道德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女性主义哲学等方面的工作而闻名。
    琼安·露丝·贝德尔·金斯伯格,美国法学家,曾获时任总统比尔·克林顿提名,担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直至其去世,她是继桑德拉·戴·奥康纳之后最高法院第二位女性大法官,也是首位美国犹太裔女性大法官。
    勒罗伊·莫加特,南非古典芭蕾舞者,在瑞士著名的洛桑舞蹈比赛中获得了观众选择奖。

    【书籍】
    Body & Soul:Notebooks of an Apprentice Boxer by Loïc Wacquant
    Ballet Across Borders by Helena Wulff
    Kill the Body, the Head will Fall by Rene Denfeld
    《叠韵:让边界消失,一场哲学家与舞蹈家的思辨之旅》【法】让-吕克·南希/【法】玛蒂尔德·莫尼耶
    《随巴黎起舞》【爱尔兰】科伦·麦凯恩

    • 54 分钟
    191 我们从未中产过:消费降级时代的写作|自由潜水

    191 我们从未中产过:消费降级时代的写作|自由潜水

    本期潜水员:于是
    “一旦自诩为中产阶级的人们也得在普遍的脆弱状态下生活,情势就开始倒转。”
    最近引入国内的新书《我们从未中产过》将中产阶级形容为一群在劳动与资本之间左右为难的人。他们是拥有一点小钱的打工人,忙于内卷,以至于无暇顾及和反抗共同受到的剥削。然而随着财产的价值不再稳定,未来的承诺开始坍塌,越来越多人从“中产陷阱”中惊醒,主动选择消费降级。逃离大城市996的职场生活,回到小地方躺平,成为了一种新的寄托。
    究竟是什么让人想逃?又该逃向何处?今天的乡村,真能托起“向往的生活”吗?脱离了“打工人”的身份,我们就真的可以享受完全无所事事的生活吗?
    本期自由潜水,跳岛主播于是找来两位“不曾中产过”的新人作家,一起聊聊消费降级时代的写作。
    周慧辞职后来到黄金时代的深圳洞背村,和翻译家黄灿然做着邻居。一直以来在公众号记录生活的她,不久前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远子在黄冈长大,总在午夜梦回时重温高考数学的阴影。一路试图逃离“北上广”的他在小说里痛陈:“年轻人在城市和乡村都没有退路。”
    在主播于是看来,周慧和远子用他们各自的笔调和生活共同记录着近年来迷雾一般蔓延的悲观心绪。为什么奋力一生“上岸”,却还是很难过上正直而诚实的生活?是知识辜负了我们,还是我们误解了时代?

    【本期潜水员】
    周慧,四十岁辞职,居深圳东部村庄,十年无业年收入三位数,从小到大都学渣,躺平鼻祖,读书慢,写字慢。
    远子,作家,译者,高校教师。著有小说集《白日漫游》《光从哪里来》,诗集《室内流亡》等。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1:39 周慧的写作历程:从摸鱼到公众号到成书
    06:21 远子:从北京逃到深圳,又被“搞钱”的势头吓跑
    09:53 作为生活方式的“穷”和作为生活状态的“穷”是两回事
    18:39 远子小说中对社会结构性压迫的批判意识
    21:55 散文与小说,都是在写作中虚构另一个自己
    26:12 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们,都是为何离开?
    33:08 回不去的家乡:为什么乡村的精神生活是断裂的?
    37:07 高考、健身、健康饮食……我们已太习惯投资自己
    46:10 劝人保持清贫,到底是祝福还是诅咒?
    56:53 周慧和远子顺藤摸瓜的阅读史
    60:33 自由的重负:不上班就失去了蹉跎的借口
    68:17 更接近时代的乡野写作:我们粗糙、琐碎的生活啊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孙文波(1956-):四川成都人,当代诗人,巴蜀五君子之一。是中国少有几位从八十年代开始写诗到2000年后仍然保持旺盛创作力的实力诗人之一,对年轻一代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灿然(1963-):福建泉州人,当代诗人。曾于香港大公报任职国际版翻译工作。当过工人,辍学六年后考上大学,由一个不懂26个字母的工厂青年,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翻译家之一。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1944-2001):德国作家与学者,在二战的阴影下长大成人。《眩晕》是塞巴尔德的第一部小说作品,问世于1990年,语言简朴、优雅,被称为“文学类型的杂烩”。
    安妮·埃尔诺(1940-)是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出生于法国滨海塞纳省的利勒博纳,在诺曼底的小城伊沃托度过童年。202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露易丝·格丽克(1943-2023):美国桂冠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至今著有十二本诗集

    • 1 小时 10 分钟
    190 与张怡微谈女性友谊:是我们还不够善良吗? | 独上阁楼

    190 与张怡微谈女性友谊:是我们还不够善良吗? | 独上阁楼

    本期岛上主播:柏琳

    抢男人、扯头花,影视剧中的女性似乎难逃“雌竞”剧本。近期大热的台剧《不够善良的我们》中,两位女主角也以"假想敌"的身份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挥之不去的影子。我们对女性友谊的想象是否过于狭隘?扔掉"雌竞"剧本,女性究竟可以因何而凝聚?

    本期「独上阁楼」专栏,柏琳邀请了复旦中文系的张怡微。她们将以剧作《不够善良的我们》为起点,从女性与创作者的角度探寻女性友谊的本质,讨论现代女性面对"独立"议题时的困境与希望。

    男欢女爱,蜚短流长,历史上的女性曾被圈禁在世俗的故事里,不被允许接近精神与灵魂。事业、家庭、情绪、欲望,追求独立的现代女性又在面临无数字眼与诘问。女性的生命状态只取决于情感状态吗?谈论情绪是女性的"作"在作祟吗?单身女性注定落入悲剧结局吗?但他人终究不是培育自我的沃土,找到自己才是一切的根基。现实或许布满荆棘,但我们总会握住彼此的双手,在名为"女性"的岛屿上共同孕育新的意义。


    【本期嘉宾】
    张怡微,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导师。

    【本期主播】
    柏琳,独立记者,作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巴尔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著有《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

    【时间轴】
    05:10《不够善良的我们》为何依然没能摆脱"雌竞"剧本?
    15:13《我的天才女友》《七月与安生》……为什么女性的友谊故事总是“双生花”?
    27:58 从文学叙事的角度来看,友谊的本质是什么?
    32:21 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友谊更加侧重世俗之爱吗?
    40:48 Rebecca之死:不愿见到单身女性结局凄惨,是偏见还是恐惧?
    46:35 “觉得60岁就要完蛋,是人非常年轻时才会有的想法”
    54:38 不是男性不擅长处理情绪问题,而是男女都缺乏情感教育
    01:03:12 现代女性这么累,是因为欲望过剩吗?
    01:06:23 大结局的另一种理解:Rebecca这个人可能是简庆芬的幻觉
    01:13:35 不做某人的"白月光" ,女性该如何找回自我的主体性?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玛丽·伊迪丝·达勒姆(1863 - 1944),英国人类学家、旅行作家,以书写20 世纪初阿尔巴尼亚生活而闻名。她对阿尔巴尼亚地区的关切为她赢得了当地人的拥护,被称为"高地女王"。S.A.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罗斯记者、散文作家。著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切尔诺贝利的回忆》等。20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阿莫斯·奥兹,以色列作家。著有《何去何从》、《我的米海尔》、《了解女人》等十余部长篇小说和多种中短篇小说集、杂文随笔集、儿童文学作品等。被誉为当今以色列最优秀的作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希伯来语作家。
    彼得·汉德克,奥地利作家、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代表作包括话剧《冒犯观众》、小说《守门员的焦虑》和维姆·文德斯电影《歧路》、《柏林苍穹下》的剧本。201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孙英刚,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撰有《隋唐长安的王府与王宅》《想象中的真实:隋唐长安的冥界信仰和城市空间》《唐前期宫廷革命研究》《长安与荆州之间:唐中宗与佛教》等一系列有关隋唐论著。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和柏拉图、苏格拉底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马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哲学家、政治家、律师、作家、雄辩家。曾担任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同时,因为其演说和文学作品,被广泛地认为是古罗马最伟

    • 1 小时 18 分钟
    189 话剧版《浮士德》:欲望推着人类前进|尹昉&余明锋

    189 话剧版《浮士德》:欲望推着人类前进|尹昉&余明锋

    本期岛上主播:宝婷
    “如果一切终将走向毁灭,那创造又有什么价值?过去了意味着什么?如同一切从的未发生,这两者又有什么不同?”
    这是话剧版《浮士德》结尾魔鬼墨菲斯特的一段台词——这一版正在全国巡演中的《浮士德》由世界戏剧大师里马斯·图米纳斯担任戏剧构作,将歌德的万行诗剧长卷化为三小时的舞台享受。
    本期跳岛FM,主播宝婷请来在饰演剧中魔鬼墨菲斯特一角的演员尹昉和哲学教授余明锋,一起走进这部“名著中的名著”,聊聊话剧《浮士德》(2023版)的戏内戏外。
    今天的世界离歌德已然很远,但浮士德博士与魔鬼的交易仍旧是从未过时的现代性寓言:人的欲望是什么,打开人欲望之壑,我们能不能得到满足?
    让我们一起跟随浮士德和墨菲斯特的游历,走出书斋,从小世界走向大世界,在这部“宇宙大戏”中寻找经典“浮士德式”疑问的解:“若赢了整个世界却赔上了灵魂,又有何益处呢?”


    【本期嘉宾】
    尹昉,演员、舞蹈艺术家,代表作电影《红海行动》《一点就到家》《温柔壳》等,电视剧《新世界》《天下长河》等,话剧《浮士德》等,编舞作品《熵》等。
    余明锋,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政治哲学和艺术哲学。

    【本期主持】
    宝婷,《不可理论》播客主理人,自由作者。(豆瓣和微博ID:tifanie)

    【时间轴】
    02:39 余明锋谈新版《浮士德》观后感:剧场的力量,让人跳上酒桌
    04:20 阅读《浮士德》与观看《浮士德》的不同
    07:32 《浮士德》作者歌德的传奇一生
    07:52 《浮士德》的现代性解读:智能手机就是我们今天的魔鬼契约
    11:59 《浮士德》的核心动力:“人的欲望在追求什么”
    15:00 尹昉如何想象和演绎多变的魔鬼墨菲斯特
    19:28 舞者出身的尹昉如何在墨菲斯特上“内化”肢体行动
    21:09 尹昉和图米纳斯导演相处的体验:“戏剧就是一个节日”
    32:28 剧终魔鬼的叹息,也是导演对世界的慨叹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里马斯·图米纳斯(1952-2024): 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外籍国立剧院艺术总监,将瓦赫坦戈夫剧院发展为莫斯科最受欢迎的剧院,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大声誉。他也曾多次获得俄罗斯戏剧最高奖,并曾接受俄罗斯艺术学会委员会授予的国家奖章,因其“为俄罗斯戏剧艺术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1749-1832):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法兰克福,戏剧家、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人物,为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戏剧、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一名伟大的德国作家,也是世界文学领域最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之一。
    王砚辉(1970-):云南昆明人,中国大陆演员。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曾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现任职于云南省话剧团。在2023版话剧《浮士德》中饰演浮士德博士。
    尹铸胜 (1965-):陕西西安人,中国影视一级演员、话剧演员。在2019年版话剧《浮士德》中饰演浮士德博士。
    廖凡(1974-):中国男演员,1997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入围第45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2014年凭借《白日焰火》入围第51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同年凭借《白日焰火》夺得第64届柏林影展最佳男演员银熊奖,是首位华人柏林影帝。在2019年版话剧《浮士德》中饰演魔鬼墨菲斯特。
    雷婷: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本科。中国国家话剧院编剧。话剧《浮士德》出品人、制作人。
    理查德·

    • 38 分钟
    188 纪念万玛才旦:他的故事只讲了一半|乒乓台

    188 纪念万玛才旦:他的故事只讲了一半|乒乓台

    “要是我死了,你就吃了我,当作我在人世间做的最后的施舍。”
    这是电影《雪豹》中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仿佛阴郁的预言,去年五月,这部作品的导演万玛才旦猝然离世。这位从文学系转行的电影人有着很多头衔:“藏地新浪潮”电影的领军人物、中国百年影史藏族母语电影的开创者......而用万玛才旦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写小说、拍电影,讲故事的人。
    最近,《雪豹》走入院线公映,万玛才旦的遗作小说集《松木的清香》和翻译作品《如意故事集》也即将出版。本期「乒乓台」,于是和竞菲从《雪豹》观后感谈起,与我们共同回顾万玛才旦留下的那些未完待续的故事。
    正如阿乙在《如意故事集》的推荐语里所说:“故事就像星星。星星可能已损毁,但它发出的光还在到达我们的路途上。”或许,万玛才旦所做的一直是在不同的世界观之间转译的工作。在他的文字和镜头中,藏地终于得以挣脱被景观化的猎奇书写,回到在地者那些真实的生活细节——男与女、人与豹、种羊与iPhone手机和谐共处;跳出二元对立的僵化框架,万玛才旦寻找的,是现代人共同的母题。



    【本局单打选手】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竞菲,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高级讲师,电影史研究者。



    【本期书影】

    《如意故事集》

    编译:万玛才旦

    《雪豹》

    导演:万玛才旦

    上映时间:2024-04-03(中国大陆) / 2023-09-06(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本局精彩回合】

    02:28 万玛才旦电影遗作《雪豹》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04:36 传统与现代的对峙是万玛才旦创作中一贯的主题

    07:26 作为译者的万玛才旦和他的藏地版“一千零一夜”

    12:36 《我是一只种羊》《老狗》:万玛才旦作品中的动物视角

    22:20 中国电影史中的藏地题材电影

    32:22 “万玛才旦的语言,是对当代写作过于修饰性的一种反拨”

    39:09 藏地“新浪潮”的浪还能更大一点吗?

    42:34 万玛才旦对现代性的批评是在二元对立的框架之外的

    51:54 为什么有人评价万玛才旦是中国的阿巴斯?

    58:12 推荐环节:《樱桃的滋味》&《雪豹,或最后的诗篇》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金巴(1985-):藏族新生代电影演员、诗人,进修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厄休拉·勒古恩(1929-2018):美国科幻、奇幻与女性主义与青少年儿童文学作家。

    德格才让(不详): 藏族,来自安多藏区 。先后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系。 独立电影人、电影录音师、作曲、编导。

    江洋才让(1970-):男,藏族。青海作协理事。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作家班。

    久美成列(1997-):中国内地导演、编剧,2021年,执导悬疑警匪电影《一个和四个》,万玛才旦之子。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1940-2016):生于德黑兰,是伊朗革命后最有影响力和最引起争论的电影导演、编剧和制作人之一,也是过去20年国际上最著名的伊朗导演之一。

    陈丹青(1953-):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

    田壮壮(1952-):中国著名男导演。北京人,是著名电影演员于蓝和田方的儿子。1978年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与陈凯歌、张艺谋等人是同学,是第五代导演之一。

    吴天明(1939-2014):自学成才的导演。1979年与滕文骥联合执导《生活的颤音》崛起影坛,独立执导《没有航标的河流》而受人注目。《人生》是他

    • 1 小时 3 分钟

用户评论

3.7(满分 5 分)
875 个评分

875 个评分

hey2222222222

唉,本来看了评论还在想能差到哪去,结果

真的醉了,我喜欢的余明锋老师都听不下去,这主持人真的不懂讲话,绕来绕去的,两个人思想都不是一个层次的,挺着真的很累

你说的对行了吗

新四大名著的妄论

绝对的精致主义。从这两个人的话语里让人觉得“主流”并不代表好,读书读得“小众”才可称为文学。余华自己也没有说跟鲁迅相比这类话的吧,前面听得挺好,到后来完全完全生理性的不适。审美的高下并不应该看传播程度来区分。

star😈

一般

主持人的声音让人非常难受,急促,声尖,短暂

@@categoryName@@类热门播客

忽左忽右
JustPod
东亚观察局
东亚观察局
贝望录
Withinlink
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TheWeirdo
忽左忽右中国版
JustPod
杯弓舌瘾
JustPod

你可能还喜欢

忽左忽右
JustPod
Talk三联
三联中读
蜜獾吃书
蜜獾吃书
东腔西调
大观天下志
没理想编辑部
看理想新媒体部
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TheWei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