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episodes

今天我们开始《成为自己的精神分析师》专辑,专辑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什么是精神分析的心理咨询及其核心概念;第二部分:精神分析师具备的特技与能力;第三部分:精神分析师咨询前的准备;第四部门:精神分析师的个人成长。

成为自己的精神分析‪师‬ 知了梦心理工作坊

    • Health & Fitness

今天我们开始《成为自己的精神分析师》专辑,专辑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什么是精神分析的心理咨询及其核心概念;第二部分:精神分析师具备的特技与能力;第三部分:精神分析师咨询前的准备;第四部门:精神分析师的个人成长。

    轻音乐冥想-索诺音乐节

    轻音乐冥想-索诺音乐节

    每天10分钟,小方法,大能量!

    • 6 min
    轻音乐冥想-度假音乐

    轻音乐冥想-度假音乐

    每天10分钟,小方法,大能量!

    • 6 min
    咨询中的分离 2

    咨询中的分离 2

    大家好,我是知了。
    我讲一个案例。
    我与一位年轻的女性来访者工作多年,她对我每年有两次假期的安排已经非常了解了。但是每一次假期来临的时候,她还是有对分离的体验和反应的。这是我要请大家留意的地方。在长程的咨询中,咨询关系已经很稳定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工作默契,来访者借助咨询师、咨询和关系本身,也有了一定的改变和成长,那是不是说在面对分离的时候,来访者就不会有什么反应,或者说这个反应就是正常的。我请大家换一个视角来理解。往往越是在长期和稳定的关系中出现的小情境,越能触发来访者原始的无意识的情感体验。所以,有可能来访者在第一年的咨询中面对分离的反应和第三年、第五年面对分离的反应是非常不同的。
    我讲的这位女性来访者,因为我和她工作有数年时间,而且是面对面的咨询,所以我没有提前很久跟她讲,而是在临近休假的前一个月告知她我会休假一个月。休假前的最后一次咨询是这样开始的。通常来访者提前到了工作室,是在一楼的等候区等待,但是这次来访者提前了几分钟直接进到了咨询室,她知道自己是当天的第一个来访者。这让我有些不适应。当我们开始的时候,她问了我一个问题,问我是否知道她之前从助理手上借了一本书,而这本书她还没有还。紧接着她说,你应该知道的。然后向我解释她没有还书的原因。
    实际上,我知道她借了书,但是我并不知道她有没有归还。对于她确信我知道她没有还书的想法,我感到有些疑惑,就问她:”借书和还书是发生在你和助理之间的事情,是什么让你认为这件事情也跟我有关系呢?“来访者告诉我,她认为虽然这本书她是找助理借的,但是这本书是工作室的书,也就等于是我的书。当她展开联想的时候,她认为工作室的所有物品,包括工作人员都是属于我的,她用了“属于”这个词。她还告诉我,本来她提前到达工作室是可以在一楼等候的,但她认为这个咨询室也是我个人专用的咨询室,而她是我的来访者,所以她可以进来等待。而实际上,这位来访者以前也有过提前进入咨询室的情况发生,在当时我们就对此进行过讨论,讨论后,来访者就没有再提前进入咨询室等待了。而这次同样的情况发生,以及来访者谈到借书还书、工作室的东西和工作人员都属于我,这是我休假前的最后一次咨询,来访者的行动和联想应该都指向了某种有关分离的体验,她正在以行动的方式表达。
    结合她早期的成长经历中的体验,我有了一些相关的理解:面对分离,来访者希望她能像咨询室、工作室的物品、工作人员一样是属于我的,能在我的内部确认有属于她的一个位置。当她能在我的内部确认有一个属于她的位置时,分离也就变得可以耐受。来访者并没有直接谈论分离对她来讲是很难耐受的,多数来访者都不会直接明了地谈,因为分离的体验本身就在无意识里,也在很早期的母婴关系里。成年人早就掌握了各种面对分离的方式,或者说已经建立了面对分离的防御方式。
        在这个来访者身上,当她以提前进入咨询室,幻想我允许了我个人的书被她拥有而不用归还,坚定的认为她看到的工作室的物品和人都归属于我,来访者以想象中与我的融合来缓解分离所带给她的焦虑,这种融合的程度,非常像婴儿进入妈妈的身体,从内部拥有母亲。这个案例的情境是前年我休假的时候发生的,我们所谈论的关于分离的体验和理解是通过融合来防御分离。
        今年

    • 6 min
    咨询中的分离 1

    咨询中的分离 1

    大家好,我是知了。  
    在精神分析的视角里,分离,是一个人一生都会反复经历的重要议题。我们在成年后面对分离的反应几乎都与生命早期面对分离的反应是相似的。我们都经历过与乳房的分离、与母亲的分离、与自己需要依赖的部分的分离,如果没有分离,人不可能成长和发展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分离是每一个人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分离带给人的情感体验一定不会是愉快舒服的,一个人如何体验分离,如何理解分离,如何处理分离,会呈现这个人关于分离的能力。有些人在面对分离时,感受到的是极度的失控、愤怒、悲伤、甚至是绝望,好像自己被毁灭了。有的人在面对分离时,会感到被遗弃、被抛弃、被伤害、被拒绝、被疏离,继而感到自己的存在对他人不重要,质疑自己存在的价值。
        分离、丧失、哀悼、领悟和修通是成长和发展路径上的不同阶段。如果回避和否认分离 ,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成长。这个重要的议题,必然会出现在精神分析取向的长程咨询工作中。咨询师需要对来访者的各种分离现象保持敏感和洞察。在这一讲当中,我们主要聚焦于咨询师休假的情境,来思考和理解此时的咨询关系和来访者对分离的无意识反应。
    一般而言,在来访者通过了评估,进入到了正式的咨询工作中,咨询师需要就一些工作设置和来访者讨论、确认,其中有一项就是咨询师的休假安排。我会这样跟来访者说:“虽然目前我们不确定这个咨询工作会持续多长时间,不过有些事情是需要你提前了解的。首先,一般情况下,法定的节假日我们都会休息。其次,我个人在一年中会有两次休假,一次是在夏天,一次是在春节前后,每次休假的时间大概是2个礼拜到一个月。具体的时间我会提前一些再跟你确认。”
    如果咨询师做的不是明确的短程咨询,那么就需要有心理准备,咨询师与来访者有可能会建立比较长一些的咨询关系。来访者需要对关系有一些预测和确定感,咨询师也需要帮助来访者在咨询这个特定的,而且势必会引发焦虑的关系中获得一些确定感。不过实际情况是,即使咨询师在最开始告知了来访者违约需要付费,夏天会有两周休假暂停咨询,来访者对这些是完全知情的,但到了这些状况真正发生的时候,来访者还是会有各种各样代表他自己人格特质的反应。这些先前就已经存在的设置,会被来访者依照他的内部客体关系而变形。就像母亲跟孩子一天前就说好了要出差几天,但是临出门的时候,孩子依然会哭着拽着母亲不让她离开。只有进入了真实的情境,来访者的内在反应才会被激发,而对这些反应的探索和理解,对来访者是很有帮助的。
    举个例子:在一次咨询中,咨询师告诉来访者2个月后,自己会休假,咨询要暂停2周。来访者对这个信息仅仅简单地表示知道了,然后开始谈他带来的内容。在后面的咨询中,虽然距离咨询暂停的时间越来越靠近,但是来访者始终没有提及半点对咨询暂停、咨询师休假的内容,就好像这件事情不存在。
        来访者用不同的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作为素材放到咨询空间里,以此来回避感受和接触即将到来的与咨询师的分离。咨询师意识到,接触和感受分离可能对来访者是很困难的,所以咨询师比较小心地尝试对此做了一点工作。在离暂停还剩下4次咨询的时候,咨询师对来访者说:“在一个月前,我告诉你因为我的休假安排,我们会暂停2周的工作,你表示知道了,接下来你都在谈论一些看上去对你很重要的事情,好像你对我们

    • 7 min
    频繁发短信发邮件的来访者 1

    频繁发短信发邮件的来访者 1

     大家好,我是知了。
    诗人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慢,车、马、邮件都慢,所以人们有了思念的感觉。而在今天因为网络化使得远隔重洋的人们实现即时交流,可以打电话、发短信甚至视频聊天,让思念变得零距离,而这样的便捷有时也会给人带来束缚和麻烦。
    假如你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当你公开一个电子邮件地址或者是你的手机号、qq号、微信号,来访者就会给你发邮件或是发短信来预约时间、调整日程等等,但同时他们也有可能通过给你发邮件、短信来询问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表达他们情绪,甚至谈论他们对你或是咨询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应该如何处理呢?
    通常我在初始访谈阶段会将我的工作qq告知给来访者,并且告诉他们这个联系方式主要的用途是方便我们预约咨询时间或者调整日程,对于其他类型的留言和信息我不作回复,而是等到咨询时段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起去讨论。
    假如正在接受我咨询的来访者向我发送那些他们在生活中问题的留言或是表达对我、咨询关系的想法等信息,我不会立刻通过qq或是邮件的方式对以上内容作出实质性的回应。我会在不太忙的时候去给他们回复一个统一的留言:“好的,我们下次咨询的时候见。”我的考虑是,他们的留言是属于咨询工作的一部分,而他们以此种方式留言给我是对咨询设置的一种突破,即试图在咨询时间之外能与我建立连接,同时也是对咨询的阻抗,即来访者有可能在潜意识里想要和咨询师建立一种日常的私人关系,于是利用发送短信和邮件来获得了双重关系的体验。因此简短地回应他们我有看到留言,但我希望这些内容可以在咨询中被讨论,并且在下一次咨询访谈的时候,我会将那些留言放到台面上来,这样我和来访者就可以对留言的行为以及内容进行探索。
        案例情境:C女士,38岁,前来咨询的主诉是关于亲密关系的困境,因为咨访双方是异地,于是网络咨询。在评估访谈阶段她对约定的设置都遵守得很好,但是在咨询到20次左右,她常常会在大半夜给咨询师留言,并且从刚开始的一句话发展到大段大段的留言,同时咨询师的回应似乎在她那里是看不到的。当他们开启咨询的时候,她会主动向咨询师表达:“老师,我知道我这样会打扰到你,我很抱歉,可是在那个时刻我确实找不到人可以去倾诉,只能找到你了。”接下来当他们去展开讨论的时候,咨询师发现那些留言的时间都是C女士跟老公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她很需要有个人可以去倾听她、支持她,而那时咨询师就成了她的理想化客体。在意识层面她清楚地知道当刻并不在咨询时段里,可是强烈的情绪情感急需一个地方承载,于是qq留言就成为了一个承载那些情绪的容器,在来访者的潜意识需要里,暂时充当咨询师的功能。
        通常对于存在客体关系问题的来访者来说,和他们进行网络咨询以帮助他们改善人际关系是一件困难的工作。因为不在同一个空间里,所以情感的需求总会让他们感到未被看到和未被满足到。正如上述的C女士,在婚姻中她总是感觉丈夫对其忽视和冷漠,于是常常借由琐碎的事情对丈夫有很多的抱怨和指责,假如丈夫真的被激怒后与其发生冲突,她又立刻退缩到防御的壳子里,将自己扮演成受害者。当然我们知道婚姻中的冲突并非是某一方的过错,冲突常常是两个人潜意识里配合的结果,咨询师在此仅就C女士的qq留言,结合其前来咨询的动机作出分析性的理解和回应。
       T:“我想知道当你给我留言,而我又不能及

    • 6 min
    被家人推动来咨询的来访者 2

    被家人推动来咨询的来访者 2

    大家好,我是知了。
        一周后咨询师开始了和M女士的一对一访谈,在整节咨询中M女士几乎是不带停顿地讲述着孩子的问题以及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接下来的第二次、第三次咨询师感受自己已经淹没在来访者的材料中而无法呼吸了。通常在咨询中滔滔不绝是一种防御,看上去是焦虑的,其实来访者的内心是有抑郁的。体现在M女士身上就是在每次说完儿子的问题最后总要加上一句“我也知道都是我的错,是我不好”。另一方面M女士每次开头和结尾都会问及什么时候可以请儿子来咨询了,觉得孩子才是更需要被帮助的,自己没什么问题,可以不需要咨询。
         通过M女士的呈现,咨询师感受到这个家庭里的潜意识里常用的就是分裂和投射的机制,而这些都在防御“问题”所隐含的羞耻感,到底谁才是那个有“问题”的人?孩子、母亲或是父亲?是否坐在来访者的位置上的这个人应该承担家庭所有的“问题”?当然咨询师也意识到此刻去谈论关于羞耻的话题太过冒险,会吓跑M女士和整个家庭的,于是咨询师就从前面谈及的关于母亲行为的矛盾上来靠近M女士,咨询师说:“我看到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你感到很焦虑,并且很希望能帮助孩子尽快恢复学业,我想你也一定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同时我也会注意到去谈论这些,其实你会直接有一种自己还不够好的感觉,仿佛这一切都是你造成的,并且你想要远离这些不舒服的感受。”
       “我只是想帮助孩子。”说着M女士低下头,眼眶红红的。在这一刻咨询师感受到了M女士情感的触动,我们说“情感”对人的主观经验具有组织作用,也是一个人作为主体性很核心的部分,于是咨询师希望可以在这里抓住这个宝贵的时刻。
    咨询师:“你看上去有些难过,我想这或许是我可以帮助你的地方,是否在过去,你的情绪情感总是被忽略的,而我们在这里去讨论你的那些情绪情感,继而就可以帮助你将这些情绪情感带回到你的生活中,也有助于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和沟通,你想试试吗?”
    好,我们说人类的生活经验有时并不受人们的控制,每一个新的环境都需要适应和学习,而人的适应能力就包括将当下体验内化到“已有模式”中的能力。也因为这一次次的互动模式、经验组织方式的内化,才构成了人的主体性,人们也因此才能感受到一个完整、连续的自我。
    在上述的情景里,咨询师不是去关注那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更没有去评判谁该为此负责,而是跟随来访者的脚步,借由移情和反移情的呈现,去感受M女士当下的主观感受,理解她在面对困境时的焦虑以及她对其问题的看法和努力,在情感被触动的当下咨询师感受到双方的主体交织形成的“主体间场”,于是给予M女士以理解并表达自己愿意去提供帮助,邀请M女士进入咨询。注意,这里我们只是邀请来访者而不是替其做决定。区别在于咨询师假如直接说“我觉得你需要咨询”之类的话语,从主体性这个角度来说,这是咨询师在用自己的主观经验侵染了来访者的主观经验,并且这样做了以后咨询师也在见诸行动的层面认同M女士应该被推动坐在咨询椅子上接受咨询,这样一切就不过是重复而已。
         M女士表示自己需要考虑一下,但是从这几次的咨询中,她确实感觉自己的情绪比之前要好些了,不是那么容易被激怒发脾气。咨询师表示尊重,并告诉M女士假如有需要可以跟其联系。过了两周之后M女士独自回到了咨询室,并告诉咨询师她同意咨询师之前的建议,决定先从帮助自己开

    • 6 min

Top Podcasts In Health & Fitness

Huberman Lab
Scicomm Media
The School of Greatness
Lewis Howes
On Purpose with Jay Shetty
iHeartPodcasts
Ten Percent Happier with Dan Harris
Ten Percent Happier
Passion Struck with John R. Miles
John R. Miles
Nothing much happens: bedtime stories to help you sleep
iHeartPodca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