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講客廣播電臺 I 客座教授!安烈炫

跟著三位客家歐巴,用貼近日常生活的聊天方式,走進客家學術界吧! 【客座教授!安烈炫】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張維安教授、羅烈師副教授、國立聯合大學林本炫教授三位重量級學者,以社會科學為本,探討族群歷史與族群認同! 透過基礎的學術研究方法分析文化形成與改變,作為雙向溝通「學界和社會」的平台,讓學術研究發揮一點科普的社會影響。 拉近學術界與一般社會的距離,並藉由本節目破除刻板的客家形象,建構新的客家印象。 #客家 #hakka #客語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1. 11H AGO

    EP81|建構原住民與客家的共講歷史

    《噤聲之界》由梁廷毓(2024)著,聚焦北臺灣淺山地區泰雅、道卡斯與客家漢人之間的百年糾纏與噤聲歷史,回應過去原漢研究中平行對話的不足,提出「共講歷史」的理想境界。書中採用獨到研究方法,結合作者兼具客家與道卡斯血統的置身事內視角,揭露如河邊洗衣習俗等口述傳說中隱藏的族群暴力敘事。 全書強調換位思考,理解漢人拓墾與原住民文化處境,並主張了解以記憶驅動的史觀,反對將原漢歷史簡化為單一壓迫或暴力的敘事,彰顯其多向性與複雜性。   節目日誌: 02'10'' 第二屆台三線藝術季時梁廷毓在關西鎮金廣成文化館有個作品,「往返客庄與部落的一段舊道」,以過去活動於淺山地帶的「番割」為主軸,呈現這些人懂得族語、通過入贅等社會文化現象,並從逆寫客家開發史的角度切入,結合地方檔案與歷史記憶,深化觀眾對台三線歷史的理解。 02'30'' 梁廷毓(2024)。《噤聲之界:北臺灣客庄與原民的百年纏結和對話》。游擊文化出版社。 03'10'' 本書的地理空間為北臺灣淺山地區,深入的處理泰雅族、道卡斯族和漢人(客家)之間的糾纏、噤聲的歷史 09'00'' 本書回應了過去原漢研究所呈現的平行對話的「不滿」。邁向一種「共講歷史」理想境界。 14'20'' 獨到的研究取徑(例如「非人訪談」(擲筊問土地公))與史觀,建構了本書的特色(請細聽)。 18'00'' 作者有客家、有道卡斯血統,自家族譜也不想談「無頭祖公」的事(噤聲),落筆之時,深深感受無數的利害關係人看他如何落筆。一種「置身事內」研究取徑的壓力。 23'25'' 傳說中客家婦女在河邊洗衣服時會面向河岸(背對水流)洗衣服,這一習俗被解釋為一種防範原住民襲擊的策略。從這裡衍生許多漢人被砍頭的具體事蹟的敘事。相同的「吃番肉」等諸種殘忍的漢人作為,大聲的、大量的出現具有「血腥味」的敘事,都是作者揭開「噤聲」禁忌的內容。 30'00'' 探索噤聲之界,設身處地,思索原住民的文化、處境。換位思考,理解漢人的開山打林、拓墾。「互相」理解,「共講」歷史,置身事內來分解祖先和祖先的動作,也是作者自己和自己的對話,梁先生具有這種論述的「合法性」身份。 37'00'' 簡單地將原漢歷史視為單一的漢人壓迫、欺負原住民的歷史,或持有原住民會砍漢人人頭的記憶,都是太過於簡化歷史的多向性、脈絡性,及其複雜性。 44'00'' 歷史的詮釋、記憶的保留,有歷史的事實,有社會的真實,也有政治的現實。需要留意凡事以「記憶來驅動」的歷史,更需要細心的反思既有的歷史、碑文或證據,換位來思考。 50'00'' 定居型殖民史觀,是一個需要嚴肅對待的議題。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2. JUL 14

    EP80|兩則原客故事:雅優圳與羅成斷指

    01'00'' 這兩則原客故事,正好落在國家級客庄浪漫大道上。 過往,這裏先是原住民日常生活的小徑,隨著時間變化,連成一條南北向通道,產業道路,戰備道路,觀光道路,浪漫大道。 不能忽略的是這裡的人群互動,特別是在每一次「發展」過程中的遭逢。 這一集討論的是:大湖大窩的雅優圳與獅潭義民廟旁的一個木魚展示(或連結到頭屋石觀音廟的羅成出家)的兩則原客互動傳說。   節目日誌: 07'30'' 歷史上臺三線的誕生是一個漢人「拓墾」與原住民族土地流失的某一種印記,有許多族群互動的故事與傳說。 13'33'' 漢人的土地拓墾,相當程度是漢人與原住民的關係,有合作、交換,有對抗、衝突。 17'25'' 台三線藝術季時,原住民日時,可以看到客家委員會用心的把原客關係放進來,甚至是引進轉型正義的概念。 20'40'' 台三線可以有更多族群景觀、族群語言景觀。「逆寫」不一定停留在論述,可更擴大到實作層次。 24'16'' 第一屆台三線藝術季時,大湖的場地選在大窩,獅潭的展場則在獅潭新店村義民廟旁。 26'40'' 大湖大窩的穿龍圳(穿窿圳)(穿過大石頭的水圳)。土地公旁的「編織」,意涵族群之間的日常交互編織。 29'00'' 時任客委會主委楊長鎮曾主持「雅優圳」立碑紀念。紀念雅優公主在原住民、客家之間的溝通互惠的貢獻。 36'10'' 獅潭有幾件藝術品,首先是與樟腦產業的歷史有關,也可能隱含其中的開發與牽涉到的族群關係。比較特殊的是其中的一座木魚。 38'00'' 木魚,本身有其藝術價值。但背後更是與羅成斷指的「傳說」有關,一個漢人反思開發過程中的行為,斷指出家的符號。 41'40'' 頭屋石觀音廟外碑刻說明:這是黃南球的助手羅成修行的地方,石刻指出羅成在60歲的時候,削髮修行,法號普雲。這個傳說雖然也有其他學術研究的版本,不過不易否認「傳說的地方影響力」。 42'00'' 黃南球做為實業家、羅成與黃南球的關係,值得深入理解。 45'00'' 木魚在展後放置在黃南球紀念公園,展示了另外一種張力。 47'00'' 台三線是一條歷史大道,不過從黃南球紀念公園的碑文之更換,將會更了解歷史的編織,會隨著時代而變化。 50'00'' 大湖的關帝廟一樓有個重要的歷史文物展示,是關心地方史的典範。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07/14/two-stories-about-the-212925/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3. JUL 7

    EP79|逆寫客家移墾史

    人們往往習慣用「開山打林」的史觀,看待客家移民臺灣的歷史,但是這個移墾過程卻侵佔了原住民族的生存領域,因此我們需要「逆寫」客家移墾史。   節目日誌: 01'30" 原住民族在臺灣歷史書寫上,在漢人中心主義的前提下,往往被忽略或者污名化。 06'45" 從前原住民族是沒有文字的民族,歷史都由有文字的民族書寫。基於多元族群多元文化與臺灣為主體的思考,有必要重新思考從前的歷史書寫。 12'30" 漢人的開墾歷史,其實就是原住民族失去土地,失去生存領域的歷史。目前玉山對於臺灣人而言,可能是一個登山的目標,但是對布農而言,卻是聖山,被對待的方式也截然不同。 17'00" 又以石門水庫為例,有文明開發主義、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以及互為主體等三種不同的史觀。 22'40" 逆寫臺灣客家開發史計畫與客委會前主委楊長鎮「向原住民族致意」的整體脈絡有關。兩期的計畫出版了兩本學術專書,一本推廣專書,身為客家的研究者藉由本計畫認識了原住民族的學者、運動者與文學家以及原住民族青年,收穫豐富。 31'50" 原漢之間雖然有激烈衝突,甚至相互殺戮的歷史,但是彼此之間更不乏通婚、收養及交易等經驗。 38'50" 伊凡諾幹主張像三峽之類的漢人行政區域,至少應依大正9年行政區域畫定前,將大部份行政區域回歸原住民族行政區。南部屏東高樹的大獅公被認為客家庄的故事,洪教授認為這三座獅公應該與排灣文化有關。郭教授書寫一位被排灣族貴族收養的客家兒童,最終成為當前排灣文化復興重要推手的故事。 46'30" 北部成果專書書名是《 qmul rhzyal Tayal?開山打林?逆寫北臺灣客庄形成史》,意謂搶奪雅泰土地或開發山林?用泰雅語與客語並列書名;南部成果的專書是《跨越185: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記憶書寫》,強調185縣道並未阻隔屏東的族群交流。 49'40" 《漢人親戚》是推廣逆寫計畫的專書,例如排灣稱呼族內與族外溝通的中介人為muilang,也就是閩南語媒人,因此漢人其實是親戚。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07/07/reverse-writing-the-history-210889/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4. JUN 30

    EP78|竹塹社的分與合

    新竹的平埔族原住民屬於道卡斯族的竹塹社,原本過著公同共有財產的集體粗耕生活。 客家漢人入墾新竹後,竹塹社七姓社人各自變成客家式的宗族,但是其社共同體制仍然保存在竹北新社的采田福地。於是目前的的竹塹社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節目日誌: 01'30'' 以竹塹社為例,說明台灣原客關係。 08'10'' 北台灣從台中、竹苗、桃園與大台北平地各有平埔族群生活。 10'30'' 竹塹社過著粗耕農業的生活,在明鄭之前,從香山往北移動,經新竹舊社,到竹北新社,並遷徙到湖口、新埔、關西、橫山、芎林及竹東等地。 18'40'' 不同的研究者對竹塹社人的生活有不同的主張,施添福主張國家剝削論,邵式柏及柯志明則強調平埔與國家結盟關係,林文凱則以大租收入之統計,認為十九世紀中期以前竹塹社人生活較好,但之後則失去土地,生活無依。 25'50'' 竹塹社原本以「社」為單位,共同生活,是經濟、社會、政治及文化的共同體。漢人進入後,竹塹社逐漸向漢人的私有財產變遷,原來的共同體體制,形成了客家式的宗族型態社會組織。 34'00'' 以竹塹社與漢人合作開墾飛鳳丘陵為例,可以看出竹塹社的私有財產制正形成中,這跟後來的平埔家族有關。 44'10'' 竹塹社七姓逐漸形成宗族,其中又以衛姓及錢姓最有影響力。但竹塹社作為共同體仍以「采田福地」為收租的公館,辦學,並成為信仰及祭祀中心。 51'00'' 乾隆年間,竹塹社取得漢人姓氏。 52'00'' 竹塹社各姓變成客家式的宗族,但是其社共同體制仍然保存在竹北新社的采田福地。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06/30/visiting-professor-an-209352/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5. JUN 23

    EP77|用族群網絡編織的都會客家

    都市客家社區不同於傳統庄頭型聚落,是以族群網絡為核心的非地理性社區。 當代客家族群廣泛分布於城市與全球,透過語言、文化與象徵性實踐維繫認同,構成一種典型的想像共同體。 這樣的社區型態從地理型(place-based)逐步轉向關係型(relational-based)與虛擬型(virtual community),顯示出族群連結日益依賴社群網絡、儀式與科技平台。 全球分散的客家人正透過線上互動與活動,跨越空間限制形成新的族群聯繫模式。   節目日誌: 01'30" 作為一個客家社區,都市客家社區是一個以族群網絡為底,而非以地理空間為界的社區。 02'00" 當代客家族群跨越廣大地理空間,已是常態。客家社區不再限於傳統的庄頭,而是一種想像共同體,一種以族群網絡為線索編織而成的社區。 06'50" 客家常以「自家人」拉近彼此,顯示一種族群的親親性,似乎是一種日常經常接觸的人群,實際上早已超越。 10'40" 族群性的本質性者仍多,不過流動性的看法漸趨主流,B如Brubaker所主張,族群不是一個穩定的群體(group),而是一種動態的、情境性的、策略性的社會實踐,我們應該關注的是:人們如何在特定情境中「行使族群性」,而非假設「族群」本身作為一個固定存在的群體。 13'30" 在社區的演變過程中,最少可以區分出三類型社區:地理型社區(Place-based community):依賴地理鄰近性,強調空間內的人際互動。關係型社區(Relational-based community):以社會關係與情感連結為主,即使成員分散各地,仍維持密切的互動與支持。虛擬型社區(Virtual community):完全依賴網際網路或其他通訊科技形成的社群,成員之間透過線上互動建立情感連結與社會認同。當代都市客家社群正展現出由「地理型」逐漸向「關係型」甚至「虛擬型」社區轉變的特徵。 16'40" 聯繫、互動、定期的典慶,各種資訊平台的使用,使virtual community成為跨越地理空間的重要人群連結的模式,客家,特別是全球分散的客家,便是一組典型的虛擬社群。 25'00" 都市客家、全球客家不出現在一個地理範圍中,而是出現在以族群為線索所編織出來的「網絡」中(network based community)。 29'00" Gans 的象徵性族群認同(symbolic ethnicity)理論所述,族群認同可能隨代際轉移變得儀式化、選擇性與象徵化。特別是移民後裔(通常是第三代、第四代)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再實踐原族群的語言、宗教或習俗,但仍透過某些象徵性的行為來維繫族群身份感。 33'00" symbolic ethnicity下的選族裔認同變成一種「可選擇的身份」,例如參加傳統節日(如聖派翠克節)、吃族裔食物、穿傳統服飾等。不像第一代或第二代移民以族裔文化為生活重心,象徵性認同通常只在特定時刻出現。 37'00" 都市客家只有少數在地理空間可以指認,語言、文化、族群認同會有流失現象,面對此一現象,如蘇格蘭的蓋爾語使用者數量自19世紀以來大幅下降。尤其在大都市如格拉斯哥(Glasgow)、愛丁堡(Edinburgh)等地,本地的母語社區幾乎完全消失,蓋爾語成為一種「都市散居語言」。 然而,自20世紀末以來,蘇格蘭政府與民間團體積極推動「都市蓋爾語復興」計劃,在缺乏地理集中社區的情況下,努力透過多元網絡與制度支持,重建語言活力。可為都市客家語言復振的參考。 45'00" 都市客家族群認同的建構不再依賴單一空間或血緣,可透過故事敘事、社群網絡、象徵實踐等多元方式動態形成。 47'00" 可設立都市客家文化館,呈現歷史、語言、飲食、工藝等主題。創建記憶地標:在都市公共空間中設置客家主題雕塑、壁畫、裝置藝術,讓客家元素成為城市風景的一部分。 48'00" 都市客家可利用新媒體行銷文化,如Instagram、YouTube、Facebook等平台上設立專門的客家文化推廣帳號,發布短影音、圖文並茂的文化介紹。主流媒體合作,與報紙、廣播、電視台合作,製作客家主題特輯,擴大都市民眾的接觸面與了解度。 50'00" 客家作為一個想像共同體,社會媒體的運用有其重要性。族群組織若欲在都市情境中維持其影響力與意義,必須調適自身並融入主流文化的流動之中。都市客家文化的現代展現,必須能夠靈活融入都市公共空間與主流媒體。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06/23/urban-hakkas-transform-old-207282/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6. JUN 16

    EP76|社區經濟為基礎的客庄發展

    客庄社區經濟發展,除了經濟指標,更重視社區凝聚力與文化復興的實踐。 社區經濟不同於市場邏輯主導的資本主義,它根植於人際關係、文化與地方自理,強調實質經濟對生活需求的回應。 像文化導覽、共食行動與合作社等,不僅活絡地方經濟,更強化社區認同與自豪。   節目日誌: 02'00" 客庄經濟發展有只計算經濟指標者,亦有兼顧社區凝聚,以及文化復興與傳揚者。 04'10" 社區經濟是一種社會鑲嵌的經濟,不應被視為資本主義邏輯下的附庸。 07'40" 實質經濟與形式經濟之別,前者關注人類如何在具體社會環境中滿足生存需求,運作邏輯根植於社會關係、文化、宗教;後者關注如何在資源稀缺下進行理性選擇與最佳配置,是基於市場邏輯、理性計算與成本效益分析。 11'00" 一家社區餐廳的經營可以同時有機的嘉惠地方就業,豐富地方文化。 13'00" 文化經濟常是農村社區發展的核心,強調地方發展應聚焦於文化意涵與象徵系統。 14'00" 以儲蓄互助社為例,合作、信任、互惠,回饋都有經營社會凝聚,增益社會厚度的意義。 18'00" 文化產業若能與地方文化實踐結合,不僅可作為語言與認同的再生平台,也能刺激青年返鄉與文化創業動能。社區經濟具有承載文化發展的任務。 21'00" 客庄過於迎合外來客,說客人的話,可能讓來體驗客庄文化的客人感到失望,而客庄也會失落自己。 24'00" 社區經濟的發展,必須知曉地方的「特色」,對於資源不足卻文化豐富的客庄而言,社區農業、文化導覽、共食行動與合作社等皆可作為兼具經濟與文化功能的社會創新形式。 25'00" 社區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是社區發展的一環,成員的關係得到強化,增益社區的認同與驕傲感。 28'00" 社區成員有能力詮釋社區的傳說、歷史,方能通過詮釋來使社區更豐富,成為吸引來客的魔力。 30'00" 以文化為基礎的社區經濟活動案例:造橋個案的年輕人、緣分、中介團體的適當扶持。其中成立文化經濟中介組織(如合作社、文化基金會),在整合資源並橋接政府與民間方面有其重要性。 33'00" 美濃是另外一個模範個案。 34'00" 新埔的三街六巷九宗祠(宗祠博物館),也是一個範例。 40'00" 內灣的文化資源可以作為一種開展社區經濟的基礎,像伊索寓言一樣,地方的文創成果可以回饋、挹注為社區資源。 47'00" 社會發明不一定要發明一種機械性工具,可以創想一種新的文化資源的展現方式。 51'00" 有文化的厚度、有轉化文化資源能力的人,有適當的中介組織,有如天時、地利與人和,則事事可能。 54'00" 客委會已經積極的推動社區經濟的「實驗」,屏東高樹、苗栗獅潭與新竹峨眉三個個案,可期待。 54'40" 鑲嵌於社區人際整合的熱誠、自我治理的能力,文資轉化的能力,以及中介組織。社區經濟計劃即是社會發展計畫。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06/16/xinpu-quotno-wallsquot-and-205747/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7. JUN 9

    EP75|以社區為基礎的客語復甦

    母語是個人在成長初期最先學會的語言,不僅是溝通工具,更是情感與文化認同的核心。全球有超過7,000種語言,其中約43%瀕危,尤以北美與澳洲原住民族語最為嚴重。 台灣的客家語也面臨類似危機,語言斷裂跨越三代,主要因電視普及、都市化、跨族通婚等社會因素。語言多在代際傳承時失落,社區參與被認為是有效復甦語言的關鍵。 儘管政府自《國家語言發展法》後推動語言平權,但研究顯示,單靠政策與校園教育難以實現語言活化。語言學者如Fishman與Hinton皆強調家庭與社區的自然語言環境至關重要。 台灣客委會已在獅潭、大樹、三灣等地推動實驗區,嘗試結合社區與教育資源,實踐語言復振目標。唯有社區與家庭共擔責任,語言方能「活在」日常生活中。   節目筆記: 01'00'' 母語指的是一個人在嬰幼兒階段最先學習並使用的語言,通常由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傳授,成為個人認識世界與情感表達的首要語言。母語不僅是溝通工具,更是承載社會文化認同與情感記憶的載體。失去母語,往往伴隨社群認同感的瓦解。使用母語有助於鞏固批判思維與學業成就。 11'00'' 全球母語都有流失的現象與趨勢,全球約有7,000種語言,然而其中約43%處於瀕危狀態。北美與澳洲因殖民歷史與同化政策導致超過90%的原住民族語無法傳承至下一代。 19'00'' 客語語言流失和全球化、人口流動、跨族通婚、市場語言的興起多重因素都有關,政策雖然有關,但有更多來自社會結構的影響。 王甫昌指出:台灣客家語的語言傳承經歷三個世代斷裂,1.1970年代出生者因電視普及而弱化家庭內客家語使用;2.1980年代出生者因大量移居都市,語言環境斷裂加劇;1990年代以後出生者因跨族通婚比例提高,導致家庭語言傳承功能進一步削弱,頗有見地。 23'00'' 語言主要是在代際傳承時遺失。以社區為基礎能讓下一代說客語,似有助於「客語復甦」。在政策的支持下,新一代的客語能力,有機會從上一代或社區的互動中,接棒過來。 37'20'' 政府積極推動多元族群母語的復振與保護,包括台語(閩南語)、客家語及原住民族語。2019年通過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要求各級政府保障其於教育、公共服務、文化活動等領域的使用權益。標誌著台灣語言平權與文化多樣性政策的重要轉捩點。 45'00'' 研究指出,僅靠政策或校園語言教育,難以有效鞏固語言的持續使用與代際傳承。 語言學者強調,社區層級的實踐才是語言復振的根本途徑。例如Fishman提出「逆轉語言轉移理論」(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RLS),認為語言復振應優先強化家庭與社區內的自然使用場域,而非僅仰賴學校教育。Hinton也指出,語言巢(Language Nests)與社區語言浸潤計畫能夠有效促進語言活化,且在紐西蘭毛利語、夏威夷語等案例中均展現出良好成效。 45'32'' 這些理論與實證經驗皆指出,語言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根植於社區生活脈絡,而非僅停留於教育與政策層面,客委會委託張學謙教授的規劃與三個實驗區的實作(獅潭、大樹與三灣),可能提出新的成績。 48'30'' 社區導向的語言復甦構想,不能只是政府的業務,也不能只是學校的一門課,更多的是需要社區的支持,代間的責任。要記得:語言「只活在」使用語言的當下。 50'00'' 期待有一個有意創省的「客語社區」(實驗社區),可以辦理客語夏令營、客語學習的long stay。 53'00'' 善用地方資源,課程內容多與社區對話。杜威:「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作為座右銘。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06/10/visiting-professor-an-204093/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8. JUN 2

    EP74|客庄新住民與社會互動

    台灣客庄社區的人口結構因新住民移入產生許多變化。截至2025年,新住民人口近60萬。 儘管文化與語言適應帶來挑戰,特別是在醫療與教育體系,部分地區已出現創新融合模式,如客越雙語幼兒園,反映多元文化共存的可能與社會應持續減少隱性歧視。   節目筆記︰  02'00'' 接續討論客家社區的議題。過去討論客庄人口離鄉、返鄉的議題,新住民這是另外一個影響客庄人口的因素。 03'00'' 截至2025年3月底,台灣的「新住民」人口接近60萬人。中國大陸籍配偶(俗稱「陸配」或「中配」)累計約有36萬2400人。如果將港澳地區配偶一併計算,則大陸及港澳配偶總數約為38萬4381人。東南亞新住民人口約為21萬人,佔整體新住民人口的三分之一強,且人數仍持續成長。(來自「其他國家」的婚姻移民人口約為26,492人,占新住民總數的4.46%)。 04'00'' 苗栗新竹客家偏鄉東南亞新住民子女高於全台平均。台3線上更是明顯的。 10'00'' 1987年解嚴後逐步放寬出入境限制,特別是1992年開放中國配偶來台,以及東南亞婚姻仲介的興起,帶動了半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婚姻移民潮。 16'00'' 陸配與東南亞新住民,在社會上後者較易識別,語言、外貌皆然。陸配多具備華語能力,然而,語言近似不代表文化完全相容,兩岸在政治制度、社會規範與價值觀上的差異,仍可能引發「文化語義摩擦」與心理疏離現象,形成「文化相近,心理距離遠」的張力。 20'00'' 東南亞新住民中有些華人華語背景、有些客家華人客語背景,不過也有純粹無華、無客背景的東南亞人士,各自有適應上的經驗。語言與文化的適應之外,也面臨醫療與社會支持體系不足的問題。研究顯示,客庄新住民女性的產後憂鬱症發生率高於全國平均,主因之一為醫療機構缺乏雙語服務與文化敏感度的不足。 26'00'' 苗栗三義的印尼籍配偶創立兼具兩地信仰的雙重宗教生活,其調整的理由值得理解。 29'52'' 東南亞新住民子女的教育成績,不必有微歧視(隱性歧視)的眼光,如果將男方原有的社會經濟因素從統計上抽離,可發現有許多亮眼的成績。社會上有許多有助於新住民子女教育發展的資源。 36'00'' 桃園楊梅地區的新住民子女客語認證通過率達89.7%,顯著高於楊梅區整體的54.2%。 38'00'' 在多元族群文化的價值觀下,鼓勵新住民子女多學習母親(或父親)原籍國的語言。 42'00'' 1987年解嚴後至2023年間,台灣客庄接收超過15萬名東南亞婚姻移民,其中越南籍占54.3%。關西鎮形成以越南籍配偶為核心的「越式經濟廊帶」,全鎮47家東南亞商店中,越南籍經營者占83%。有板條與河粉(Phở)的結合與創新。 50'00'' 屏東縣內埔鄉的「客越雙語幼兒園」,採用客語教師與越南籍助教協同教學模式,學童在雙語情境下,客語詞彙量較單語教學組多出37.8%,越南語理解力提升42.5%。 53'00'' 雖然社庄社區人口是本集重點。然而,社會上有時會發現對他們或其子女的微歧視或隱形歧視,值得我們社會反思。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06/02/new-hakka-residents-and-202566/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About

跟著三位客家歐巴,用貼近日常生活的聊天方式,走進客家學術界吧! 【客座教授!安烈炫】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張維安教授、羅烈師副教授、國立聯合大學林本炫教授三位重量級學者,以社會科學為本,探討族群歷史與族群認同! 透過基礎的學術研究方法分析文化形成與改變,作為雙向溝通「學界和社會」的平台,讓學術研究發揮一點科普的社會影響。 拉近學術界與一般社會的距離,並藉由本節目破除刻板的客家形象,建構新的客家印象。 #客家 #hakka #客語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More From 講客廣播電臺Hakka Podcast

You Might Also Like

To listen to explicit episodes, sign in.

Stay up to date with this show

Sign in or sign up to follow shows, save episodes, and get the latest updates.

Select a country or region

Africa, Middle East, and India

Asia Pacific

Europe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