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ng!順流人生練習室

Kisei奇思

人性的事情先擺平,靈性就會自然展開 生命就是一場我和我自己的遊戲 have fun!

Episodes

  1. EP08|關係:愛與連結,設定界線的藝術

    AUG 28

    EP08|關係:愛與連結,設定界線的藝術

    如果說來占卜的個案中排名第一的議題是什麼,那肯定是親密關係了。從曖昧期就開始期待,像是偶像劇裡心動的告白瞬間,可能漫長的朋友以上戀人未滿的焦躁,乃至進入承諾後還是有各種的不安全感充斥在關係中,我們對親密關係總是充滿了期待,期待遇到那個「靈魂伴侶」、「正緣」,然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現實往往是... 呃,一言難盡。 我之前有碰過這一類的案例,自覺已經給伴侶相當大的自由空間,可是「還是希望他改掉花很多錢買什麼限量鞋款的習慣,我們每次都因為這個吵架。」 還有很經典的:「為什麼他就是不懂我的點呢?我明明已經跟他溝通過很多次了」最令人心疼還有這種:「我很愛他啊,為了關係的和諧,我也只好忍氣吞聲,犧牲一下自己吧。」 我們都會期待另一半是我們理想中的樣子,於是常常在親密關係裡,陷入一種「掌控」與「被掌控」的拉鋸戰。想改變對方,想讓關係按照我們的劇本走,想被對方完全理解,甚至為了維繫關係而委屈自己。但結果往往是讓關係變得更緊繃,兩邊都感到壓抑,總是爆發衝突,最終走向疏離或關係決裂。 親密關係啊,其實是我們的照妖鏡,特別是當你和另一個人深度連結時,就像一面超高清的照妖鏡,把我們內心深處的恐懼、不安全感、期待,甚至那些不自覺的創傷模式都映照出來。 許多人經歷過創傷後,會特別想在關係中掌握主導權,因為過去的失控感讓他們感到極度不安,這其實是一種控制欲,可是很多人不知道,以為「給對方時間跟空間讓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不是在掌控 或是過去的關係可能曾經為你帶來傷害,導致很難再完全信任他人,即使是親密的人,也會築起一道道萬里長城。如果是創傷倖存者,可能很難設定健康的界線,不是會去過度討好,就是過度防衛,導致關係失衡。 你有沒有發現,很可能你總是不自覺地吸引到某些特定類型的人,然後關係的劇情總有似曾相識的橋段?這很可能就是你的創傷模式在「選角」。 這些問題,都源於我們沒有真正地 臣服於關係本身的流動性,也沒有臣服於 對方的獨立性,更沒有臣服於 自己設定界線的需求。 那麼,究竟該怎麼『臣服』於親密關係呢?這裡的臣服有兩層意義。第一層,是臣服於「對方是獨立個體」這個事實,放下想改變他的慾望。第二層,也是更重要的一層,是臣服於「自己的真實感受」,當你感到不舒服時,承認並尊重這個感覺,這就是我們建立界線的開始。 不是要你變得毫無原則,任由對方擺佈。相反地,是讓你 放下對「理想關係」的執念,放下改變對方的慾望,並同時學習尊重自己與對方的界線。兩個人再親密也是獨立的個體,這種關係指的不僅僅是情侶關係、親人、朋友都可以套用。如果我們總想把對方變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或者把自己完全融入對方,那麼你就會失去你自己本來的面貌,活不出自己的樣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想想看,對方是不是也這樣?那關係不可能會變好吧 所以臣服的第一個重點,是接受對方的「本來面貌」。 對方有自己的思想、感受、習慣和成長背景,這些是我們無法完全掌控和改變的。「北風與太陽」的寓言故事大家都聽過吧,北風猛力地吹,想要吹掉路人的大衣,卻反而讓他抓得更緊,而太陽是溫和地用徐徐增加的熱度讓路人自然而然地想脫掉大衣。所以學習接受和欣賞,當你放下掌控時,你會發現關係的空間變大了,反而有了更多可能性。那個時候,如果對方明顯感覺到某種「模式」已經不適用在現在的關係狀態裡,那麼改變自然而然就會發生。 對於曾經歷創傷的朋友來說,放下對「完美關係」或「必須被拯救」的期待尤為重要。臣服於「對方也有自己的功課」,允許他們依照自己的步調成長,而不是將所有的希望和壓力都放在對方身上,這是走向健康的關鍵。 第二個重點,是清晰地建立與維護「界線」。 很多人可能誤以為臣服就是「退讓」、「沒原則」,但其實不是這樣的喔,健康的臣服,是你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也可以尊重自己,就像你的 Wi-Fi 密碼,不是誰都能隨便連進來,也不是誰都能隨便偷改你的密碼,你自己才擁有設定和修改的權利。當然,界線也不是用來把人推開的牆,而是用來保護自己的空間,讓彼此的關係可以更清晰、更舒適。學會表達你的需求和不舒服的感覺,溫柔而堅定地說「不」。你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的尊重,也是一種臣服。當你清晰地表達界線時,關係反而能變得更穩定,因為雙方都知道了彼此的底線在哪裡,很大機率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摩擦。 那我們怎麼練習這種「臣服於親密關係」的狀態呢? 可以試著選一個日子,對你的親密伴侶、朋友或家人,不批判他們任何事情。不抱怨他們的習慣,不批評他們的選擇。只是觀察,只是接受,看看這一天你的關係會發生什麼化學變化。 如果你感到不適或有需求時,嘗試直接而溫和地表達出來,而不是期待對方自己猜到。例如:「當這種大熱天你在廚房裡汗流浹背煮飯時,大人小孩都在客廳吹冷氣滑手機看電視,讓你有種不被體貼的感受,這時你可以直接表達,你需要有人幫助你。」這是一種練習臣服於自己需求的方式。同樣地,練習設立界線也很重要。比如,當伴侶希望你參加一個你真的不想去的聚會時,你可以練習溫和但堅定地說:『謝謝你找我參加,我知道這個聚會對你很重要,但我今天真的需要一點時間休息。希望你玩得開心,我們回來再聊。』這不是拒絕他,而是臣服於自己需要休息的感受。 另外,也可以在某一個安靜獨處的時刻, 回想一下過去關係中重複出現的衝突或困難。這些模式是不是有可能跟你過去的創傷經歷有關?比如對方總是對你大呼小叫、或冷暴力以對,可能會讓你聯想到前一段關係、甚至是原生家庭中看到父母之間的衝突表現,當你覺察到它們再次浮現時,允許自己看見它,然後試著選擇一個不同的反應,而不是被動地陷入其中。這是一種有意識的臣服。 其實關係中的摩擦和挑戰,往往是我們成長的最好機會。勇於覺察這些挑戰,並從中學習。感謝它們讓你更了解自己,更了解愛。 今天的順流人生練習卡是: 你目前生命中一個讓你感到特別有挑戰的關係。在這個關係中,你最常試圖「掌控」對方或「犧牲」自己的是什麼?如果今天你選擇「臣服」於這個部分的現狀,你會想做出什麼不一樣的選擇? 書寫練習的部分,邀請你寫下你的『關係自由宣言』 請寫下你在親密關係中,最想放下的一個「掌控欲」或「期待」,例如:放下希望對方總是理解我,放下希望對方按照我的方式做事。 接著,寫下一個你最想設定的「健康界線」,例如:當我感到不舒服,我會練習說「不」,當我需要釋放情緒,我會給自己空間。 最後,寫下當你放下這個掌控欲、並設定這個界線時,你期待你的關係會如何變得更自由和健康。如果你有創傷療癒的經驗,這段書寫能幫助你思考如何擺脫舊的關係模式。 親密關係不是一場角力賽,它是一段共同的旅程。當你學會臣服於對方的真實、臣服於自己的界線,你會發現,愛變得更自由,連結變得更深刻。因為真正的愛,不是佔有,而是給予彼此空間,找到臣服的智慧,擁抱真正的自由,讓彼此都能成為最真實的自己。或許,我們苦苦追尋的『靈魂伴侶』、「正緣」,並不是一個完美符合我們所有期待的人,而是一個能讓我們安心地放下掌控、勇敢地設立界線,並在這樣的關係中,共同成長為更完整自己的那個人。 我們的「臣服」系列,到這一集就正式畫下句點了。這趟旅程一開始, 大家或許都跟我一樣帶著一絲懷疑,「臣服」聽起來多麼像是對生命的妥協。但希望透過這幾集的分享,你和我一樣都能了解「臣服」,實際上是一種很有智慧的技巧。我們生命中絕大多數的痛苦和內耗,都來自於那份頑固的「抵抗」,抵抗一個不符合期待的結果,抵抗一個已經發生的事實,抵抗一段無法挽回的關係,抵抗一種自己不喜歡的情緒,用盡全身的力氣,在逆流中拼命划船,筋疲力盡,卻發現自己仍在原地打轉。 而「臣服」直接拿掉了那個讓我們痛苦的根源,也就是「抵抗」。它讓我們可以溫柔地放下緊握的拳頭,深吸一口氣,對自己說:「好,我接受。」 這個看似簡單的轉變,卻有著涵蓋人生方方面面議題的巨大力量,像一把萬能鑰匙,能解開我們在工作、情感、家庭、自我認同等各個層面上,那一個個看似不同,實際上有著同樣核心的「死結」,也就是我們與現實的對抗。我知道這不是簡單的功課,它需要我們在日常的每一個片刻中有意識地練習,從不為打翻的牛奶生氣,到坦然面對人生的無常。 希望「臣服」系列帶給你的,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一個開始用更柔軟、更開闊、也更有力量

    15 min
  2. EP07|豐盛:讓金錢與事業流動的智慧

    AUG 24

    EP07|豐盛:讓金錢與事業流動的智慧

    今天一開場想先問問大家,當聽到「賺錢」和「工作」這幾個字,你的感覺是什麼?是馬上覺得壓力山大、生無可戀,還是眼睛一亮、整個人精神百倍?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努力賺錢、認真工作,追求成功、財務自由。這些觀點本身都沒有什麼對錯,但我們常常在追求的過程中,忽略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導致自己明明用盡了全力,卻反而困在焦慮的狀態中走不出來。 在我跟許多個案深入的對話裡,有發現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很多人對事業成功與財富,有種莫名的疏離感。雖然也看到他們拼了命去工作、去爭取,但內心卻死命地抓住一個劇本,那個劇本叫做:「我必須靠自己加倍努力才能成功」。他們深深恐懼著一旦放手,就會一無所有。 這種緊繃的「抓取」,其實就是對金錢和機會的一種無形的推拒。錢進來了,潛意識會因為深層的不安而製造事件讓它流失;有好的事業機會來了,也可能因為害怕無法掌控而默默錯過。我們都太習慣把金錢和事業,當成一個需要被嚴格掌控的東西,內心充滿了各種害怕:害怕失去,害怕不夠,害怕失敗。 這種恐懼讓我們拼命抓住,結果呢?反而感覺更匱乏,更焦慮。我們活在一個競爭激烈的世界,好像不努力追趕,就會被時代的洪流淹沒。日復一日,你會發現自己就像是在一條逆向的河流中,使盡全力地划船,結果卻是離岸邊越來越遠,越活越憂鬱,越沒有安全感。 而這種讓人身心俱疲的抓取,源頭到底在哪裡呢?其實,它常常與我們深層的創傷有關。最常見的有幾種: 第一種,匱乏感。過去的經歷可能導致我們對「不夠」產生根深蒂固的恐懼,即使現在收入還不錯,內心深處仍然覺得匱乏。 第二個,就是自我價值與收入掛鉤。 有些人會把自己的價值,完全建立在高收入或是事業成就上,一旦這些外部指標不順遂,自我價值感就全面崩塌。 第三點,對成功的恐懼。 這聽起來很諷刺,但有些人真的害怕成功,因為成功可能帶來更多責任,或勾起過去被嫉妒、被傷害的創傷記憶。 第四點呢就是控制與失控。 在事業上,我們可能因為過去某些失控的經歷,而想極力掌控每一個細節,但這反而導致自己過勞和心累。 這些深植的信念和模式,都在阻礙我們與金錢和事業建立一種健康、流動的關係。 那麼,如果拼命抓取不是答案,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談論財富的觀念已經不一樣了。不再像以前一樣,只教授投資理財的技巧心法,而是更深層地去探討一個概念,就是關於「豐盛」的感受與意識。 這裡有個概念很重要:金錢本身,無法帶來恆久的豐盛感,但若我們的內心,沒有那份因「臣服」而來的平靜與信任,金錢的能量便難以真正地流入。 這就是「臣服」這個概念,如此重要的原因。 臣服,絕對不是放棄或躺平,而是放下內心的角力與控制欲,去信任生命其實有更大的安排。 它意味著,我們依然拼盡全力去做我們該做的事,但對於最終的結果,我們選擇放手,不再執著於它必須以「我想要」的方式或時間發生。 當我們願意臣服時,前面提到的那些創傷模式,就有了被療癒的可能。對於過去的匱乏創傷,我們選擇的是接受與和解,而不是繼續抗拒或隱藏。對於未來的金錢焦慮,我們選擇的是信任與敞開,而不是拼命掌控與擔憂。對於當下的工作,我們專注於過程本身的價值與樂趣,而不僅僅是為了換取金錢這個結果。 聽起來可能有點抽象,我們來看看在實際生活中,「臣服」到底是什麼樣子。 這也呼應了近年來許多人探討的,如何讓心願成真的方法。關鍵其實就在於「臣服」。很多人會誤解以為只要列出願望清單、製作夢想板,然後用力去「想」,想要的東西就會自己飛過來。但如果你的表意識很想要,潛意識深處卻覺得「這不可能發生」,那麼內在的矛盾就會阻礙一切。這也是為什麼,所有深刻的智慧都會提醒我們:在盡力之後,要學會放下對結果的過度執著、放下對匱乏的恐懼。只有當你真正信任生命的「流動」,宇宙才能為你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性。 舉個例子,在事業上,你無法控制每張訂單都一定會成功,也無法控制每個客戶的最終決定。你所能做的,是盡力做好當下的工作,然後相信過程。 這裡我想提一下最近從房仲朋友那邊聽來的小故事。原本買主已經決定要買下一個物件、甚至都簽約了,團隊本來都要開慶功宴了,結果對方後來因為一個風水問題寧可毀約,到手的業績就這麼飛了。還有我以前在幫課程招生時也常有這種體悟,本來詢問度很低的課程,感覺大概要胎死腹中了,結果卻在某一天突然就直接滿招,甚至還有人在等候補。 這兩個故事都告訴我們一件事:生命充滿了未知。當你把目光從「我必須成功」的執念,轉變成「我享受努力的過程」,你會發現工作本身會帶來更多樂趣和意義,而結果往往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候出現。 所以,練習信任「未知」和「非線性」的事業發展,尤其重要。請相信你的努力不一定馬上看到回報,但它絕對不會白費。用一種更長遠的眼光,看待你的每一分付出。我自己在事業的過程中就有很強烈的感覺,你走的每一條路,可能當下都不被旁人所理解,但只有你自己知道,這些決定都是環環相扣的。 因此,如果你願意放下對於「成功」的單一想像,不再強求自己擠上那條最擁擠的道路。當你這麼做,你會發現一條更寬廣、更適合你的道路自然會浮現。而且在這條路上,你獨特的才華與價值,必定會吸引到真正懂得欣賞你的人。 只要你願意信任生命,會為你的獨一無二,找到最閃亮的舞台。 所以,臣服不是只有改變我們做事的方法,它最終會擴大我們生命的整個格局。 最後要提到的是,允許「豐盛」的到來。很多人覺得「豐盛」只跟錢有關,但豐盛其實是全面性的:時間的豐盛、健康的豐盛、人際關係的豐盛,當然也包括財富的豐盛。當你內心充滿匱乏感時,再多的錢也填不滿那個黑洞。 所以重點來了,真正的豐盛,也包括臣服於你的天賦和熱情。 臣服的智慧告訴我們,當你追隨內心的熱情,並在其中貢獻你的獨特價值時,金錢和各種形式的豐盛,反而更容易自動地流向你。 那麼,我們該怎麼練習這種「臣服於金錢事業」的狀態呢?這裡有兩個小練習: 第一:「放下控制的行動」:你可以選一件你在事業上特別想掌控結果的事情,比如說:一個提案、一個面試、一筆交易,盡你所能準備後,試著在心裡對自己說:「我已經盡力了,剩下的交給生命最好的安排。」然後去觀察結果,無論好或壞,都不帶任何的批判。 第二個「允許收穫」:當你收到意想不到的收入、禮物或讚美時,練習去真心誠意地「允許」自己接受它,接受那份喜悅,而不是感到不自在或想著要馬上回報。這是一種練習接納豐盛的臣服。 金錢和事業,是我們生活中非常實際,也常常是最難臣服的領域。它考驗著我們對信任的深度,對自我價值的認可,以及對生命流動的信心。當你學會臣服於金錢的流動,臣服於事業的過程,你將會發現,真正的豐盛不僅僅是數字上的累積,更是內心的富足與自由。 今天的順流人生練習卡是: 「開始練習檢視你的匱乏信念」你對金錢或事業最深的恐懼或限制性信念可能是什麼。例如:「錢很難賺」、「我永遠不夠好」、「成功會讓我失去朋友」。然後問自己:「這個信念是真實的嗎?它來自哪裡?」這有助於揭示與創傷相關的模式,並開始瓦解它們。 書寫引導練習: 「我的『豐盛意圖』:關於金錢與事業的信任宣言」 請寫下你對於金錢或事業,目前最想達成的一個目標或意圖。 然後,寫下你願意為此目標付出什麼努力。 最後,寫下你會如何臣服於結果,並信任豐盛會以最適合你的方式到來,即使它的形式或時間與你預期的不同。你可以把對匱乏的恐懼或與創傷相關的阻礙也寫下來,然後聲明你選擇放下它們,並對自己說:「我允許豐盛以最佳方式流向我。」 總結今天我們分享的核心概念其實很簡單,我們對金錢與事業的焦慮,往往不是來自於不夠努力,而是我們太想「控制」最終的結果。而「臣服」,就是這份控制欲的解藥。它邀請我們向內看,去理解我們與金錢事業的關係,其實就是與自己內在關係的投射。每一次盡力之後,溫柔地鬆開手,為生命中意想不到的豐盛,打開一扇更有力量的大門,就從覺察一個匱乏信念開始,慢慢地,你會釋放掉深層的恐懼,活出更自由、更富足的自己

    15 min
  3. EP06|信任:身體自有的智慧,傾聽內在的聲音

    AUG 17

    EP06|信任:身體自有的智慧,傾聽內在的聲音

    今天呢,我們要來好好關照一下,這個每天跟我們形影不離,卻常常被我們忽略、誤解,甚至壓榨的「夥伴」——沒錯,就是我們的身體! 好啦,說到身體,大家會想到什麼?馬甲線人魚線?六塊肌?還是每天早上起床就要跟水腫的臉蛋奮戰?我們常常把身體當成一個工具,像是用來實現我們目標的「載具」。餓了就塞點東西,累了就灌杯咖啡,心情好暴飲暴食、心情不好也會暴飲暴食,生病了就隨便吞個藥。我們很常對身體下指令,卻很少傾聽它。反正只要不影響日常生活,我們就會選擇性忽略身體警訊,告訴自己要忍耐,撐過一天是一天 我們也會拼命地鞭策它,但很少給它應有的關懷和尊重。結果呢?漸漸它就開始罷工啦!各種小病小痛、情緒低落、疲憊不堪,甚至有些在日常生活中累積的創傷,也會以身體的症狀呈現出來。 我們的身體,其實是最忠實的夥伴,從我們出生那一刻起,就無條件地跟我在一起,保護我,支撐我,讓我能夠體驗這個世界。它會努力修復自己,即使你對它多麼不好,它也默默地為你服務。但我們常常對它充滿批判,看到鏡子裡的自己,就開始挑毛病;吃了一點「不健康」的東西,就罪惡感爆棚,有時看電視,還有一堆養生保健的廣告,告訴我們要儘早開始吞這些保健品,否則將來會百病纏身。我印象中有一種廣告,裡面的主角通常都是先呈現一身虛累累的樣子,然後喝了提神或保健飲料後馬上就精神百倍的繼續加班工作,我一直都覺得這樣的概念很弔詭,這些產品好像是為了把身體榨乾到最後一滴而存在的。我們活在一個充斥著「完美身體」形象的社會裡,各種能健身、瘦身、美容的資訊,讓我們對自己的身體及外貌充滿焦慮。我們總想「控制」它,讓它變成我們想像中的樣子,可能從來沒有想過臣服於身體本來的智慧。 尤其當我們經歷過創傷後,身體的感受可能會變得更複雜。有些人會「解離」身體,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有些人會對身體產生厭惡感,因為身體曾是痛苦的載體;有些人則會不斷地想「控制」飲食或運動,企圖奪回失控感。這些都是身體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訴我們它需要被看見、被療癒。 (音樂)我們的身體,其實比我們想像中聰明得多。它不是被動的容器,而是充滿智慧的生態系統。身體的智慧藏在每一個微小的反應裡,例如:飢餓感提醒我們需要補充能量;疲勞感告訴我們需要休息;壓力大時心跳加速、肌肉緊繃,是為了應對潛在的威脅。這些都是身體為了維持平衡與生存,所發出的精準指令。然而,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習慣用外在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忽略了這些來自內在的聲音。我們可能因為「應該」減肥而節食,即使身體發出了飢餓的訊號;我們可能因為「必須」完成工作而熬夜,即使身體已經發出了疲憊的警告。久而久之,我們與身體的連結變得薄弱,甚至完全斷裂。身體的智慧被我們的主觀意識所掩蓋,導致身心失衡。 這邊有一個誤區要提醒大家注意,傾聽身體的聲音不是要你放任自流,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怎麼躺就怎麼躺。比如我們有時候會很想要吃高油高糖的食物,例如甜點或鹹酥雞。但這股渴望,其實也是身體智慧的一部分。它可能並非真的在說:「我需要這些熱量。」而是在告訴你:「我感到壓力、疲憊,或需要被安撫。」這是一種身心連結的訊號,身體在用它的方式向你求救,希望透過食物帶來的愉悅感來獲得短暫的平靜。 所以,真正的「臣服」不是立刻去吃,而是允許並接納這個渴望的存在。我相信在你伸手去拿取這些食物前一定有時間可以先停下來,有意識地問自己:「此刻我的內在發生了什麼?我能給予自己除了食物之外的什麼樣的關懷?」或是「這股渴望來自於我的疲勞嗎?我的焦慮嗎?還是我只是在尋求一點小小的樂趣?」 透過這個更深層的對話,你就能理解身體發出訊號的真正原因。如果它確實是來自於你的情緒,那麼最好的回應不是直接用食物去填補,而是找到更健康的替代方案來滿足那個需求。例如,如果你需要平靜,或許是做一次深呼吸;如果你需要樂趣,或許是聽一首喜歡的音樂。 當然,如果你真的非常想吃,而你也已經意識到這不是最佳選擇,那麼偶爾允許自己享受,但要保持正念。專注地品嚐,感受每一口食物帶來的愉悅,而不是狼吞虎嚥。這樣做既滿足了身體的渴望,又不會陷入無止盡的放縱循環。與其四處尋求瘦身變美的方法,與意志力奮戰,你或許會發現,這個方式能從根本上直接處理那些誘惑的根源。因為當你與身體的智慧建立連結,你會發現它會協同你,一步步將你帶往身心平衡的狀態,而你所需要做的,就只是去信任它。 那你要說啦,我也知道有的時候身體是真的需要休息,可是又不能臨時從工作中請假,可以怎麼處理? 我理解這是許多現代人共同的困境。在身體發出疲憊訊號,而現實又不允許我們馬上停下來時,有些小技巧能幫助我們「臨時止血」,避免狀況持續惡化。例如,利用工作中的空檔簡單伸展、閉眼休息、或做幾次深呼吸。這些都能幫助你在高壓狀態下稍微抽離,讓身心得到幾分鐘的喘息。 但是,這些小技巧都只是權宜之計。如果這種疲憊感已經成為你的常態,那麼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才是對身體智慧最深的尊重。 「臣服於身體智慧」的核心,是將休息視為一種必須,而非奢侈。你可以嘗試將「休息時間」像工作一樣,正式地寫入你的行事曆。無論你是上班族或自由工作者,每天下班後預留一小時完全放鬆,或週末安排一段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都是在向身體宣告:我重視你的需求,並將它視為像工作一樣重要的事情。我自己在決定開始調養身心時就非常注重這件事,我設定的每週休息日是雷打不動的,除非是極為重要的事情,否則我不會動用到休息日。真正的臣服,就是將休息的權利還給自己。 如果身體真的撐不住了,就需要做好臨時請假的準備。提前整理好工作進度,讓同事能接手,這樣當你真的需要休息時,才能更安心地放手。 最後,請覺察一個常見的誤區:很多人以為自己「對現在的工作感到厭煩、疲憊、沒動力,是工作不適合,換了工作就會好。」但其實,這很可能是你的身體在長期抗議,連帶也讓你的心感到厭煩。如果沒有覺察到核心的狀態是身體需要休息,再怎麼轉換職場都不一定能解決問題。 總結來說,「臣服於身體智慧」的核心就是意識。當我們學會分辨身體訊號背後的原因,我們就能做出更明智的回應,而不是盲目地跟隨衝動。重新建立與身體的連結,就是學習放下控制,相信身體的直覺。這是一個不斷練習的過程:吃飯時專注感受食物的味道,而不是滑手機;運動時感受肌肉的拉伸和心跳的節奏,而不是只盯著卡路里消耗;感到疲憊時,給自己一個小憩,而不是強撐。當我們開始尊重並回應身體的智慧,身體也會回報我們,變得更有活力、更健康。這不僅是身體的療癒,也是心靈的平靜,因為我們找回了與自己最真實的連結。 但無論如何,第一步就是請你先放下對身體的過度控制和批判,轉而學習傾聽它,尊重它。 這種「允許」,尤其對創傷療癒來說至關重要。創傷常常會導致我們與身體的連結斷裂,或者對身體的感受感到麻木或抗拒。學習 允許身體的感受浮現,即使是痛苦或不舒服的感受,也是重塑身體連結、釋放創傷能量的關鍵一步。 當你開始傾聽,你會發現身體其實很會說話:疲憊是它在告訴你:「嘿,需要休息了,別再撐了!」飢餓是它在說:「該補充能量了,來點健康的食物吧!」疼痛是它在求救:「這裡有些狀況,可能需要醫療的專業協助了!」緊繃就像它在說:「我有壓力了,幫我鬆一下」 當我們放下對「完美身體」的執念,臣服於身體本來的樣子,我們會發現,真正的健康和活力,往往來自於這種尊重和和諧。你會開始享受運動帶來的愉悅,不是為了減肥而折磨自己;你會開始品味食物的滋味,不是為了卡路里而斤斤計較。 所以,今天的順流人生練習卡是: 今晚睡覺前,做個「身體掃描」冥想吧! 你可能覺得冥想總是很容易讓你大腦思緒亂飄,試試把專注力用在你的身體部位上,只要 5-10 分鐘,靜靜地躺下或坐著,把注意力從腳趾頭慢慢往上移動,單純的感受身體的每一個部位就好,這個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你的心率和血壓,降低壓力賀爾蒙,啟動你的副交感神經系統。 書寫練習的部分,邀請你寫下一封「給身體的情書」 感謝身體一直以來的支持與付出,為你曾經批判它、對它不好的地方道歉,寫下你承諾未來將如何更好地傾聽它的聲音、尊重它的需求,並選擇信任它的內在智慧,如果你有意識到一些由於創傷而帶來的身體反應,比方突然暴怒、暴飲暴食,請告訴它你會更溫柔地對待這些部分。 身

    15 min
  4. EP05|放下:對時間的焦慮感,接收當下的禮物

    AUG 8

    EP05|放下:對時間的焦慮感,接收當下的禮物

    上週遇到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讓我有了一個想法來聊聊這個話題。 這位客人問的問題跟我平常遇到的很不一樣,她問了些什麼問題呢?台海局勢會怎麼發展、台灣會不會再發生嚴重天災,還有前陣子網路上瘋傳的日本七月地震預言。我一開始想說,如果真的很擔心,準備個救急包吧?結果她說:「不是啦!事先知道的話,我可以準備財產轉移、處理保險、賣房子啊!」 聽到這我還蠻驚訝的,首先這不是一般客人會問的問題,比如她的房子其實才剛剛跟其他手足共同繼承,甚至大家都還沒有共識要賣掉,但她已經在擔憂賣房子時機如果不好大家都會虧損,然後看她的肢體表現,她的眉頭深鎖、十個指頭緊緊交握,肩膀也縮著,看起來是一種極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我用聊天的方式稍微了解了一下她的狀況,搭配一些比較偏療癒性質的牌卡,確實也發現了蠻大的焦慮傾向,背後隱藏著對「失控」的極度恐懼。這種恐懼感,像是把她曾經經歷過的某種「創傷」,像病毒一樣擴散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說到焦慮傾向啊,我們身而為人,誰沒有呢?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有人焦慮明天第一次約會,有人焦慮世界末日,從幅度來看差很多,但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我前幾集有講過,「創傷」是發生在身體裡,不是事件中,不管外在的故事或事件是什麼,壓力產生的機制都一模一樣,所以當我們的大腦把這些故事都當成生命威脅時,身體就會啟動警報系統。有些人能夠快速解除警報,但有些人的警報器就這麼卡住了,舊的還沒處理完,新的又加進來了。 說到時間這個概念,坊間有很多關於怎麼好好管理時間的書籍或理論,教我們怎麼成為「時間管理大師」。但我想,更多時候,我們應該比較偏向「時間焦慮大師」,因為這確實是人類被設計出來的機制。想像一下我們的老祖宗在幾萬年前,每天都要面對猛獸、飢餓和嚴酷的環境。為了生存,大腦會發展出一套「預測未來危險」的機制。在那個時候,這種對時間的警覺和焦慮感是保命的關鍵。 來到現在,雖然我們身處在一個沒有猛獸的時代,但我們的那套機制還是一樣運作。當我們面對工作截止日期、堆積如山的事情,甚至是社群媒體上看到別人比我們更成功時,大腦一樣會把它們當成「威脅」。這讓我們產生一種恐懼,覺得時間不夠用,焦慮感油然而生。 所以我們先了解一件事,會感覺「焦慮」很正常。請先臣服。請記住,臣服,不是要你放棄努力,而是要你放下對結果的執著,專注於你能做的事情。 就算理解了這一點,我們還是會發現「過去的魔咒」總是在作祟。你是不是也常回想:「如果早知道就可以怎樣怎樣」,讓那些無法改變的遺憾,把我們困在原地,不斷重播著無法挽回的片段。 另一種就是對「未來的恐懼」,這種感覺會讓我們對所有事情都想緊緊抓住。我必須老實說,這就是為什麼占卜師這種古老的職業一直到現在還蓬勃發展。然而我們的大腦越想預測、越想掌控,我們的身體就越焦慮,越焦慮就越失控,這是個完美的惡性循環。 我想起之前在一本書上讀過的一個心理學現象。你現在回想一下,十年前的自己,是不是跟現在很不一樣?但如果我問你,十年後的你會是什麼樣子?你是不是會覺得,嗯,大概就跟現在差不多吧? 其實,這就是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歷史終結錯覺」(End of History Illusion),是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在2013年提出的一個認知偏誤概念。簡單來說,我們總覺得自己的成長和改變已經定型了。這種錯覺會讓我們做出一些錯誤的判斷,比如根據「現在的自己」做出十年後的決定,結果後來才發現,當初的選擇並不適合已經改變的我們。根據他的研究,這個認知偏誤甚至從18歲到68歲都會一直存在喔! 所以,別再被這種錯覺騙了!我們的人生,永遠都在持續前進,沒有終點。你現在的樣子,只是你「此刻」的樣貌,十年後的你,一樣會是個嶄新又令人驚喜的存在。對未來的可能性抱持更大的想像空間,這才是最棒的活法! 但話又說回來,為什麼我們這麼難「臣服」於時間?因為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是個「解決問題機器」。它看到不確定性就想抓住,看到過去的錯誤就想修正。但問題是,時間它就是個無法被解決的「存在」啊!你無法回到過去改寫劇本,也無法完全預知未來。所以,我們沒有要跟時間對抗,實際上你也會發現不可能,我們得學習一種更柔軟的方式跟時間共處。當我們想要與時間或生命中的難題硬碰硬時,往往會遍體鱗傷。但如果我們能像河流裡的水一樣,碰到石頭就是順勢流過去,不會硬卡在那邊,讓這股力量流經我們,它的破壞力就會自然消散,最終將我們帶往新的方向。 既然理解了臣服的精髓,具體要怎麼做呢?我們來試著複習一下前幾集提過的步驟。 第一步:允許與提取智慧  我們允許那些「如果當時怎樣怎樣就好了」的想法出現,允許那些悔恨、憤怒、悲傷浮現。你可以對自己說:「好,我承認當時確實很痛,很遺憾。」給這些情緒一個空間,就像給一個哭泣的小孩一個擁抱。當你允許了,你會發現這些情緒就像潮汐,會來也會去。當它們退去後,你就有空間能更清晰地看到:這些過去的經歷到底教會了你什麼?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改變過去對我們的影響。 第二步:專注與信任  接著聊聊對未來的恐懼,簡單說就是來自於對「失控」的恐懼。臣服於未來,是讓你專注於現在能做的事情,然後對結果保持開放。當你把能做的都做了,接下來就是相信過程,相信生命會引導你到最適合的地方。這就像你在開夜車,你知道大致的方向,但你無法看到前方五公里處的每個細節。臣服就是相信你的車燈會照亮前面的路,相信你能夠應對即將出現的彎道。 有句英文名言是這樣說的: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and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we call it the present.昨天是歷史,明天是個謎,我們只擁有今天,因此它被稱為禮物。這句話的核心精神,其實就是「活在當下」。與其糾結過去,或擔憂未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將注意力放在此時此刻,享受每個當下的時刻。當我們真的這麼做時,那些美好的回憶與留在身體裡的感受,自然會轉化成我們向前走的資源與力量。 時間其實一直在教導我們一個真理:你無法抓住我,你只能臣服於我,與我同行。放下對過去的執著,你會發現自己更輕盈;擁抱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你會發現自己更勇敢。因為只有當你臣服於時間的流動時,就可以真正活在當下,而當下,才是你唯一能擁有、能創造、能感受生命的地方。 或許那位關心台海局勢、地震預言的客人,需要的不是準確的預言,而正是這種臣服於不確定性的力量,衷心祝福她 今天我們的順流人生練習卡是:「回想一下,在你的人生中,哪一次「沒預料到」的事件,最終反而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或成長?」可以試著從中找出,當時你是如何「臣服」於不確定性,並從中找到力量的? 那書寫引導練習的部分是「請你寫給自己的未來一封信」你可以寫下此刻你對未來的某一個擔憂或不確定性,比如對金錢、事業、感情或是身體健康的部分。然後想像一下,如果那個未來的你已經成功的克服了這個不確定性,你會想對現在的自己說些什麼?你會如何鼓勵自己去臣服於過程呢? 「放手」其實意味著你願意信任某些比你個人掌控能力更強大的力量,比如生命本身的智慧、你的內在韌性,或者宇宙的安排。 生命是一場我與我自己的遊戲,have fun!

    13 min
  5. EP04 | 藤井風:不只是偶像,在他音樂裡的臣服哲學

    JUL 31

    EP04 | 藤井風:不只是偶像,在他音樂裡的臣服哲學

    藤井風fujii kaze。 他是1997年出生在日本岡山縣,今年是28歲。他是在2020年出道的,那音樂分類的話算是Jpop,但是也融合了多種元素,比如爵士樂的即興自由、R&B ,Lo-fi Hip Hop、也有日本流行樂的細膩情感。去年底他有來台灣開演唱會,他的現場表演也是相當極具感染力,又很隨性自在,你感覺他就像在自己家的陽台上唱歌一樣。這種沒有距離感、沒有刻意包裝的真實,還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和生活態度也是很多人喜歡他的原因。然後他也蠻有幽默感的,有時候聽他的訪談或生活片段會覺得有種反差萌,因為他外型好像酷酷帥帥的,但有時講話的感覺就好像剛起床一樣一臉天然呆,讓人覺得他既有深度又很有趣。 那其他更詳細的介紹可以以他名字為關鍵字去搜尋囉! 他算是我離開日本後才出道然後爆紅的,我有在日本待過一小段時間。一方面也是回台灣後就沒有那麼關注JPOP,所以一開始並沒有特別注意他。我第一次聽到Hana這首歌的那陣子,是人生蠻低迷的時候,當時我用身上所有的資金去開了一家夢想中的療癒型咖啡館,但是生意一直做不起來,同一時間,我最重要的夥伴也出了點狀況。 經營不善、資金斷裂、最親近的戰友狀態又令人擔憂,我一個人孤獨守著沒有客人上門的咖啡館,生活都難以自保,也擔心夥伴的狀況繼續惡化,那時真的感覺連求助的力氣都沒有了 這首歌是演算法推給我的,其實我在那之前沒有聽過他的歌,所以為什麼推過來我至今也是有點疑惑。那店裡即使沒有客人上門但還是要準備物料嘛,不誇張就這樣每天一邊掉眼淚做甜點,一邊聽著這首歌,就這麼過了好些日子。 裡面有一段歌詞是這樣的 「わたしは何になろうか,どんな色がいいかな,探しにいくよ 内なる花を」中文的意思是:我想成為什麼?我該是什麼顏色,我要去找尋內心的花朵! 聽著聽著,很奇妙的,某天就突然生出了力量。我記得那時候,那一個moment,我就跟MV裡的他一樣,在空無一人的店裡隨性的就跳起舞來。這首歌一開頭就先傳達出一個「無常」的概念:即使此刻是枯萎的,但所有綻放的也終究會消融。這就像我一開始創業嘛,又是一直以來的夢想,整個人意氣風發閃閃發光的,周遭都會有朋友羨慕我可以擁有自己的事業,但是因為缺乏經驗和規劃,也對所謂的風險沒有準備,所以很快就開始被壓得喘不過氣,即使我自己也學過創傷治療的課程喔,面對這樣的困境還是整個力不從心,但這首歌在某部分提醒了我即使在這種時刻,還是能發掘出自己的潛力,所以我開始積極尋求附近的店家合作,也發現到,誒,原來我好像有這種可以聯絡人脈、整合資源的能力耶! 那我的夥伴後來恢復了,而且也開始有貴人朋友出現,我們還是有堅持做完一年。雖然夢想沒有這麼美好啦,一切歸零了,但在這段時間內也確實看到了一個更強大的自己,所以我一直都沒有後悔做過這個選擇。這個短暫的夢想中還是有美麗與價值,誠如這一段「みんな儚い、みんな尊い」每個人都是短暫的,每個人都是珍貴的,所以我們都要盡可能地去讓內在的花朵綻放。從歌詞裡面我們聽到了世事無常、然後再更新、循環,也別忘了要去擁抱內在的潛力。有一個拉丁語amor fati,我不知道發音對不對,但他的意思就是「愛自己的命運,將每個時刻,即使是充滿挑戰的時刻,都視為值得擁抱和學習的機會 。我覺得這就是HANA這首歌傳達給我的意念以及給我的鼓勵。 接著就是得票率也很高的《満ちてゆく》(Michi Teyu Ku (Overflowing)  我覺得最棒的歌詞是這句「変わりゆくものは仕方がないねと手を放す 軽くなる 満ちてゆく」中文意思是:「變化的事物是無可奈何的,所以放下吧,變得輕盈,滿溢」。這首歌完美詮釋了「臣服就是釋放」或是「臣服就是成為」的概念。放下對變化的抗拒,會帶來輕盈和滿足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偶爾刷到一些短影片,有些衣衫髒亂不堪,很明顯是HOMELESS無家可歸的遊民,在收到一些路人的饋贈或金錢時轉手就送給另一個他覺得需要幫助的人,「何もないけれど全て差し出すよ」,儘管一無所有卻獻出一切的行為,象徵著對無條件給予以及對於萬事萬物本就相互聯繫的臣服,超越了個體的界限。我覺得這就好像這些影片中的遊民,也許因為他們本就一無所有,所以比一般人更能體驗到一種「滿溢」和「輕盈」的狀態,我記得幾年前上班時,剛好有一天我受託去幫公司存錢,包包裡裝了一百多萬的現金,距離銀行不過短短500公尺,我真的舉步維艱耶,雖然心裡很明白大白天的台北商業區應該不至於遇到搶劫,可是那個心理壓力真的很大。我永遠不會忘記存好錢從銀行走出來時像隻輕盈又快樂的小鳥。後來我朋友還說,你看,這就表示你沒當有錢人的命了。 所以如果你覺得你一無所有,沒有金錢感情事業這些,好像人生很失敗,不妨品味一下藤井風這首《満ちてゆく》,讓豐盛的能量自然流動起來。同場也加映節奏輕快的《特にない》(Tokuninai - 沒什麼特別的)以及偏向抒情一點的帰ろう(Kaerou):我沒有特別的渴望,我無所期待地行走。我沒有特別的願望,我順其自然。所謂無欲則剛,這幾首歌都有一種不執著和接受一切的意義,本來就是臣服的核心信念。其實不是說沒有慾望或期望的狀態就是活得像一條鹹魚一樣,而是能在每個當下都活得滿足和充實,真正的平靜來自於釋放對結果的控制需求,因為你的心裡、腦裡有空間,可能性跟創造力就會源源不絕,大家有發現藤井風的音樂其實很高產喔,所以感覺他早早就有掌握這個技巧,真的活得很通透耶! 「祭り 祭り」有看過現場演唱會的話,應該會看到每次這首副歌響起,台下的大家就會把手舉高開始左右甩,像什麼奇妙的傳教大會一樣。我常常覺得這首歌好像就是藤井風本人的抽象化:沒什麼好比較、沒什麼勝負、沒什麼好痛苦、沒什麼好氣餒,每天都可愛,萬事皆大吉! 你感覺他就是個臣服於當下時刻,並將所有體驗視為禮物的一個人。什麼比較啊、輸贏啊、令人痛苦的事啊,如果你放下,全然的接受和不評判事物好壞,直接就會帶你進入一種深刻而持久的喜悅狀態,以及對生命本質的欣賞。如果你有追蹤他的IG,或是看過他被側拍時的影片,就會常常看到他這種原始的本色,感到好奇就是好奇、困惑就是困惑、開心就是開心、尷尬就是尷尬,反觀我們的生活似乎總需要戴上不同的面具去維持一個不崩壞的人設,比如你是一個高階主管,就需要表現出有決斷力、專業的樣子,即使今天早上才發生了非常糟心的事件。但我自己覺得這是個人選擇啦,你可以選擇這樣,也可以選擇那樣,比如像醫生這個職業,好像有人會喜歡風趣幽默的醫生,有人就覺得這樣的醫生不夠專業不靠譜,我們這個占卜師的行業也是,有人就是只想要答案,希望你明快乾脆一點。有人則希望你能給一些方向與建議,能夠多聊一些。總之,你不太可能滿足所有人的期望,即使要戴著面具,也選擇符合你臉型的戴吧!不合臉型的終歸也戴不久的對吧!他的Tabiji旅路這首歌也帶有這樣的觀點,生命旅程中所有的經歷、無論起伏,將一切體驗都視為禮物。這是他對疫情期間無法舉辦畢業典禮的畢業生們一個美好的祝福。 《grace》恩典這首歌中大量的聽到「神様」這個詞,就知道這首歌包含了對更高力量的懇求:「助けて神様私の中にいるなら二度とこの場所を離れないで」(神啊,幫助我,如果你在我心中,請永遠不要離開這個地方),哇,聽起來很宏大耶!雖然歌名好像有一點宗教感,但藤井風本人不算具有宗教背景啦,很多人都說這首歌有「淨化心靈」的功能,蠻適合在感到特別無力的時候聽。在曲中他對「恩典」的呼喚,暗示著對一個更高力量的臣服 ,ALL IS ONE,也就是「萬物合一」。這是在靈性學習中很常聽到的概念,簡單說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體驗到各種形式上的多樣性,比如,人與人不同、樹木與石頭不同,但在最深層的、最根本的層面上,所有事物都是相互連結的,來自於同一個本源或本質。藤井風唱出了「何があろうとも全てあなたのgrace」(無論發生什麼,都是你的恩典),也就是對「生命境遇」、甚至是「困難」的接受,都能啟發對神聖恩典的感知,這就暗示著對事件流動臣服,而非抗拒,就會開啟神聖恩惠和支持的體驗。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受過這類絕境逢生的奇蹟,我覺得蠻幸運的是我很常有這個體驗,所以當我就算是很低迷很低迷的狀態,甚至有過放棄生命的念頭,好像潛意識中總會知道一定有路可走,這就是為什麼我從來沒有輕易接受過「不可能」這三個字,有時會被說過於樂觀啊什麼的,但也許只是我們的大腦在某些物理限制下沒有想到更好的方法,這時不就是只能放手交給神性

    16 min
  6. EP03|標籤,是否限縮了你的可能性?

    JUL 25

    EP03|標籤,是否限縮了你的可能性?

    我蠻常看到很多人會在社交軟體的自我介紹欄上打上「我是INFJ、顯示型生產者、B型射手座啦」這類的自我介紹,像人類圖、紫微八字、MBTI、星座這些熱門的性格分析工具,都能夠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但同時,我相信也有不少朋友會像我一樣有個疑問:這些工具會不會讓我們不小心「把自己貼上標籤」? 我有一些客人,在問感情運時先拋出一句「我是I人很內向,所以有沒有除了叫我去社交以外的方法可以遇到對象的建議」或者是「我是七殺坐命,命帶魁罡,所以我很強勢,員工都會覺得公司的氣氛太高壓留不住,快倒了」;又或者是說「我是上升巨蟹的雙魚座,所以我超級情緒化,超敏感的,但我男友都不懂我的點」。 然後我就想,咦?這種把自身行為啊、特質甚至人生走向歸因於某種「標籤」的現象,好像正在對我們的人生發生一些影響耶? 你知道人類的性格和命運其實超~級複雜的,有先天因素啦、後天因素啦、遺傳啦環境啦等等的因素影響,可是我們的大腦好像總想要把這種複雜性給簡單化,然後我們面對的又是一個資訊爆炸、瞬息萬變的世界,比如我最近看到MBTI居然從16種進化到64種耶好誇張。 我在想這些分析工具算是提供了一個相對簡單一點的分類,讓我們好像可以快速的理解「我是誰」、「我為什麼會這樣」。所以當你看到自己的星盤上寫著「喔,我是月亮牡羊」,當MBTI告訴你說「我是個E人」,你可能會覺得:「啊!原來我做事很衝動是正常的!」、「我是隻快樂小狗,要跟人連結所以我無法一個人做事」就會在你的心理上會帶來一種被理解、被看見、被包容的歸屬感。 但是,首先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很容易導致自我設限。舉例來說,當我們相信自己是「I人」就應該要內向的時候,可能就會拒絕參加那些拓展社交圈的活動,即使內心深處渴望更多連結的。當你認為自己註定會「婚姻不順」的時候,你可能就會在關係中預設失敗,而忽略了經營跟改變的努力,就這樣無意識地為自己畫了一個圈,限制了自己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簡單來說,就是限制了你的個人成長。當然,也可能會導致你逃避面對真正問題,如果我的命盤寫著我會怎樣怎樣,那我的人生就註定會這樣了,這種想法會讓我們失去主動性,缺乏改變現狀的動力。比如,你會說:「我命中註定結婚三次,所以我現在的婚姻危機就是必然要發生,避免不了的。」這就等同於你放棄了學習去應對關係的機會,然後就真的會結三次婚,最後一次還不一定能白頭到老。 你知道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就叫「自證預言」,真的,準的不是老師,是你自己。 有時候呢「貼標籤」甚至會變成一種轉嫁責任的方式。當我們將自己的行為或困境歸咎於某個「命定」的特質時,我們可能就不會去檢查自身的選擇和努力的不足,這其實是一種潛在的危險耶,我自己就常常會犯這樣的錯誤,我還蠻常「衝動行事」的,可能一下想左轉一下想右轉,說好聽一點是「做自己」啦,但實際上就是常常忽略作決定之前要先做好計劃,往往就會造成別人的困擾。 不過,我們不該使用這些工具嗎?當然不是。它們就像是地圖,能給你一些方向跟參考,但如果你把地圖當成你的全世界,那你就永遠無法真正地去探索跟體驗囉! 那麼,說到這裡,我們要如何避免去陷入這種「標籤化」的陷阱,同時又能夠從這些工具中獲得真正的幫助呢? 這些分析工具最棒的地方,在於它們能提供一面鏡子,讓你看到自己可能有的傾向、優勢跟潛在的挑戰,是幫助我們認識自我的起點,而不是定義自我的終點。你可以從中獲得啟發,思考「為什麼我會這樣?」,甚至更進一步地去發掘你的天賦和潛能。例如,如果你的報告顯示你對邏輯分析這塊特別上手,那這就是你的天賦所在,你可以思考怎麼把這個天賦應用在你的人生或者是職涯發展中,什麼市場調查分析啦、專業顧問啊、或是在生活中規劃個家人朋友的旅行、自己的理財規劃、人生目標定向啦等等。像我就有好幾個跟直覺力呀、或是公眾服務相關的天賦,所以相對來說占卜師療癒師之類的職業其實就蠻適合我的 對於你「不是能夠掌控的事情」保持開放的態度,並專注於「你可以去掌控的」。 另外就是來學習「觀察」,而不是「認同」你的標籤。 舉例來說當你發現自己又在說「我就是I人所以我不會社交啦」,稍微停下來觀察一下這個想法,而不是直接認定自己:「唉,我就是個不善言辭的人,沒救了。」試著成為自己的「觀察者」。有點像你在看一部劇,你看到劇中人物的行為,比如說:「嗯,我現在感覺到那個男主角現在因為太害羞了,不敢去跟那個女主角表白,我感覺到一股內向的傾向正在浮現。」可是你不是劇中人物啊,所以這時候你可以對自己說:「嗯,我現在觀察到一股『想要迴避發言』的感覺正在我心中浮現,我的喉嚨感覺有點緊了,手心也開始冒汗了。」 透過這樣「觀察」這些身體和心理的反應,而不是直接「認同」你自己就是個「不善言辭」的人,就能和這個標籤拉開距離。當你只是在觀察「劇情」時,就能為自己創造一個小小的空間,去思考下一步應該怎麼做,而不是直接被這個「角色設定」給綁死。 那這種「觀察」的態度,就可以讓你和標籤之間產生健康的距離啦! 然後就是要區分「傾向」與「行為」。 你的命盤啊、性格測驗可能顯示你的「傾向」,但你的「行為」是你可以選擇的。比如,你可能天生傾向於拖延,這是你的「傾向」。但你可以選擇明天就開始行動,這就是你的「行為」。接受「傾向」的存在,但是對「行為」負責,並且積極地去做出改變。 接下來開始專注於「我可以怎麼做」,而不是「我就是這樣」。 當你發現自己陷入標籤的框架時,立即轉換你的提問。不要問「為什麼我現在就是這麼拖拖拉拉?」,而是問「面對我的這個拖拖拉拉的傾向,我現在可以怎麼做來讓事情變得更好?我又能如何運用我的天賦來處理這個狀況?」把焦點從「我是誰」轉移到「我能做什麼」。 再舉個例子,如果你的標籤說你「不善表達」,但你發現自己很有「創作」的天賦,那也許可以用創作作品來表達你的想法,像繪畫啦、音樂啦、任何藝術創作啦。大家都知道喜歡用圓點點創作的那個草間彌生吧,她很小的時候就有思覺失調症,那如果她就一直被這樣標籤定義著,那今天她有很大可能不會成為當代有名的藝術家了。那如果你的標籤說你「只適合一人工作,不適合團隊合作」,那你也可以試著在一個小組中,找到一個你能貢獻的角色。每一次的嘗試,都象徵一種鬆動。你可能會發現,原來自己比想像中更有彈性 最後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動性」,這超級重要的。你才是你自己的主人,你有選擇權,你有改變的能力。我們可以臣服於「這是我的一部分傾向」,沒錯啊,可能你的星盤顯示你確實有情緒化的傾向,或者MBTI告訴你「獨處才是你能量恢復的方式」。我們就臣服於這個「傾向」的存在,代表你接受「喔,這就是我與生俱來的某種設定」,而不是去對抗它、或是否認它,也不要覺得「這是我唯一的可能性」,這不代表你就要被這個傾向所定義,不代表你不能去超越跟轉化它。你可以臣服於「情緒容易波動」這件事情,但同時選擇去探索如何在外在的波動中找到內在的平靜。你也可以臣服於「內向」的能量模式,但同時選擇在需要時勇敢地跨出舒適圈、或是擴大你的舒適圈,去跟別人連結。 想像一下,你擁有一部車子。人類圖啊、八字啊、MBTI,就像是幫你分析了這部車本身的結構、性能,以及開車上路時可能會遇到的路況或挑戰。但「臣服」的智慧在於,你接受你這部車的本質,你也理解可能會遇到的挑戰,但你永遠是這部車的駕駛人。你不會因為預報有前方交通堵塞就放棄出門,而是學習如何調整路線、掌握方向,甚至避開不必要的風險。 所以,今天我們的順流人生練習卡就是: 「觀察一個我過去認同的標籤,並思考它是否完全定義了我?」 比如你是不是覺得自己是個典型的「處女座」所以總是會被一些小細節弄得筋疲力盡?你會告訴自己:「我是處女座,我標準很高是理所當然的。」 然後你就常常把這些標準也套用在別人身上,結果就是大家都說你龜毛難相處? 那本週也有一個書寫題目是: 「有沒有一個讓你感到最自在或最有成就感的一個時刻,感覺到自己與內在的天賦或自然流動連結呢?」接受自己當下的樣貌,不評判、不抗拒,同時也對未來的無限可能性保持開放,放下那些僵化的假設題,允許自己成長、轉變,並且相信你有能力活出一個超越所有標籤、真正屬於你自己的精彩人生。 生命是一場我和我自己的遊戲,have fun!

    16 min
  7. EP02|抗拒,其實是恐懼的變形

    JUL 18

    EP02|抗拒,其實是恐懼的變形

    上一集,我們開始啟程在學習臣服的路上囉。那再提醒一下,它不是說真的放棄喔,而是放下。那個讓我們覺得痛苦的,嗯, 內在的抗拒。那今天我們要挖深一點,這些抗拒跟痛苦到底是怎麼來的啊,我們到底在抗拒什麼東西?因為很多時候,那種莫名的焦慮感,或者是感覺到不太舒服,甚至跟人有點摩擦,好像追根究底都是一種內在的抗拒。呃, 我說真的喔,這個節目並不是要你當一個情緒管理達人。我沒有要來討論怎麼正面思考啊,保持冷靜啊,或者是你要開心一點啊,這類的建議。那剛才說,這種內在抗拒,就像一堵牆,好像感覺心裡有堵牆,卡住了,生命的能量流不過去,所以啊,這次,我們就來看看幾種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到的內在防衛機制,就是看看他們是怎麼運作的,然後又怎麼常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反而讓我們更痛苦,或者是那種看起來好像放下了,但, 骨子裡可能只是另一種壓抑,這個其實還蠻容易搞混的喔! 那有哪些常見的防衛機制呢?呃, 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壓抑跟否認。好像直接把那個情緒的開關,「啪」一聲關掉,比方說,可能工作上遇到很大的挫折,明明心裡超難受的啊,但就是硬撐著告訴自己:「我要堅強」、「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甚至別人問的時候,還會說:「 我沒事啊, 好得很」這聽起來超熟悉的吧,你有沒有常這樣做?那另外一種呢, 叫做轉移,轉移的話呢?也有兩種方向,一種是把情緒跟壓力轉嫁到別人身上。OK,比如說,你把該壓抑的都壓抑了,該否認的也都否認了,然後你回家。在IG啊,或是Thread上面發三千字長文,再tag一群朋友,不然連字都懶得打了。直接就對家人或伴侶發脾氣,沒錯, 就是遷怒。你說 這就是情緒有流動啊,可是你的親朋好友何其無辜,對不對? 那另一種轉移,就是轉向事物。比如說,你可能會一直滑手機停不下來,或是瘋狂的追劇啊,打電動啊。打到廢寢忘食,還有暴飲暴食,購物失控,甚至有些人就會直接變成工作狂。老實說,這些方法短期看似有效,可以讓我們暫時逃避不適,畢竟生活還是要繼續過下去啊。可是,你要知道,其實很多時候,這些行為都是為了逃避心裡那個不舒服的感覺。這些轉移,好像根本就是很多人的日常啊。嘿, 沒錯,短期內好像真的可以讓我們分心,日子就好像可以繼續過下去。可是,我們剛才有提到一個關鍵喔,就是那個情緒的能量,它沒有不見,那些升起來的情緒能量,根本、完全、一點都沒有飄出你的身體外。這感覺像不像,就是家裡一直堆雜物,然後堆到最後沒地方走路了,甚至可能就是會引發更大的問題,比如說就是影響你的身體健康。 這裡其實有個核心觀點喔。每一個抗拒的背後,其實都是一種恐懼,我們抗拒的都是事情背後可能帶來的負面感受。例如說,你如果在職場跟主管、同事槓起來,就害怕失去工作,那如果是在伴侶關係中忍氣吞聲,就是害怕關係破裂,那種被拋棄的孤獨感。其他還有害怕事情沒有做好的羞愧感,還有害怕失控的不安等等。這些其實就是比較深層的恐懼,才是真正驅動我們用各種方法去抗拒的原因。所以抗拒只是冰山一角,底下,其實是更深的恐懼在推動。 那這邊還有一個狀況,叫做「假性釋放」,這個確實是個需要警惕的陷阱。第一種,我稱之為「超級理性腦」,這種人會告訴自己 :「我完全理解對方,我完全理解這個狀況。這沒什麼好生氣的啦!」你覺得聽起來是不是很成熟,很冷靜,對啊?可是,實際上,他可能就是用腦袋的分析道理,去硬生生壓制了身體真實的感受。那個感覺其實沒有被好好的對待。那第二種的話,我會把它叫做「強迫轉念型」,就是會不斷對自己精神喊話說:「欸,要感謝,感謝這次的經驗讓我成長,一切都是宇宙最好的安排。」對,健康的轉念是好的,可是前提是我們得先充分感受那個情緒啊,不然的話,更像是一種強迫的轉念。其實,你就是跳過了感受那個步驟,然後直接拿一個正面思考的OK繃貼上去,就直接越過那個情緒了。還有一種呢,就是「超佛系型」的,嘴巴上會一直掛著:「啊,四大皆空,何必執著呢,明鏡亦非臺,何處惹塵埃?」就會用很多大道理,把自己跟內在的感覺隔絕開來,那情緒就會很像,就是好像網購送來的包裹,然後連拆都沒拆,直接就拒收、退回,根本就不知道裡面包的是什麼。所以,這裡的關鍵,真的就是要非常誠實的去問自己,你是真的經歷了、轉化了,然後放下了,還是你只是在角色扮演一個超理性,夠正念,很佛系,已經放下了的人? 我並不是說以偏概全,而是我們都得要誠實面對自己到底是不是在裝沒事,你要知道喔,身體會記得,潛意識會記得,能量也會卡在那邊,你完全沒有正視到它。對,我們很常以為自己放下了,釋放了,但其實那只是有禮貌的壓抑,你就只是逃走了,還會認真的,表現得很優雅這樣。 情緒其實沒有正負之分,它的出現永遠是一種提醒,我們沒有必要把它當成洪水猛獸。 我覺得最近我的經驗就很能說明這一點。其實,我這幾天有看到自己的節目收聽率沒有很好,然後又看到別人的節目好像很成功,心裡馬上就有那種冒出「我不夠好」、「我的節目大概要失敗了」這種恐懼。然後腦袋裡馬上就會有個聲音跳出來說:「算了啦,反正我是做興趣的,幹嘛那麼在意咧?」這個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自我保護的反應,因為我對自己說,做興趣就好啊,聽起來就很瀟灑,對不對?可是,就只是暫時讓我好像不用去面對那個挑戰,就是為什麼現在不夠好,以及我是不是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改善。所以我真正抗拒的是那個努力過程中的不確定跟不舒服。那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怎麼去練習所謂的「臣服」呢?首先,我花了一點時間去感受這種失落感,或者是我不夠好的焦慮感,去承認這些感覺的存在。然後提醒自己,「嗯,好的,我現在感覺到這些,但沒有關係。」然後,我有發現到,把自己的節目跟很棒的人去做比較,是一種對完美的執著。可是,我本來就是個素人啊,我不完美,所以接受我的節目。現在就是這樣,所以我還會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我接受,它現在還很嫩,與其追求完美,就不如專注在進步。不管是收聽率啊,別人的節目的表現啊,或是聽眾的偏好,這些其實都是我完全無法掌控的。所以,把重點放在這些無法掌控的變數上,自然就會產生一些無力感跟挫折感。所以,臣服於無法控制,就是把注意力重新導向我可以控制的。那有沒有效呢?因為你現在聽到的是第二集,所以我確實有在應用臣服的技巧。還有,我覺得這個對我會超級重要,就是臣服於最初的那一份熱情。回去想想,當初為什麼我要做這個節目?找回最單純的,想要傳達,看見自己「內在力量」的那個初衷,去享受創作本身的這個過程,而不是一直被恐懼追著跑。所以在這件事上,我就會先放下那種必須要一次就成功,不可以失敗那種很沉重的執念。把每一次的嘗試都當作是學習、是實驗、是練習,就輕裝上陣,不斷的去試,去探索,這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所以,總結來說,真正的臣服,它不是對現狀的無奈去妥協,或者說,嗯, 擺爛。它其實是一種有意識的,是勇敢的,去放下那些阻礙我們前進的內心的包袱。主要就是恐懼啦,還有恐懼衍生出來的種種抗拒。當你停止了這種內在的消耗,你就會發現內在的力量啊,創造力啊,自然就會重新的湧現出來。可以讓我更自由,更投入的去做我真正熱愛的事情。 接下來,就為你抽出今天的順流人生練習卡。 「今天,我願意讓一個小情緒自然的流動,不分析,不壓抑。」 可能只是塞車的時候,心裡有點煩躁,或是聽到看到某個新聞,覺得有點不太高興。當那個感覺出現的時候,試著就只是觀察它,就像看到天上的雲飄過去一樣。你允許它來,也允許它走,不去給它貼標籤。其實,你可能會很驚訝的發現,當你不去用力抵抗它的時候,它的力量好像反而變小了。 那本週一樣有一個書寫引導的練習: 「你曾經為了逃避痛苦或不適而壓抑過哪些情緒,或感受,它們現在還在影響你嗎?例如,小時候被冤枉的委屈,或是職場上不敢表達的不滿。」 如果你願意書寫出來,非常歡迎你到我的IG或是FB分享,私訊給我。 我們總是會害怕,感覺不好,太習慣,用頭腦去解釋,用意志去控制,用行動去逃避。但這條釋放的路,不是讓你變成完美的情緒管理者,而是讓你逐漸鬆開控制,讓自己能夠更自由、更輕盈的投入你所熱愛的事情當中。當你不再與這些內在的恐懼抗爭時,新的力量和創造力就會自然的流到你的生活中。 生命是一場我和我自己的遊戲Have Fun!

    15 min
  8. EP01 |啟程:「臣服」是釋放痛苦的鑰匙

    JUL 12

    EP01 |啟程:「臣服」是釋放痛苦的鑰匙

    哈囉, 大家好,這是我的Podcast的第一集,我想要先跟大家聊聊為什麼我會想要開這個節目。其實,我本身就是一個占卜師,所以常常會有機會聽到很多客人跟我分享他們的煩惱。那大家來找我的時候,通常都是帶著滿滿的情緒,一開始就會先被拉進情緒的漩渦,可能問題或事件都沒有辦法好好的敘述。那我有發現到,每次先幫他們把情緒穩定下來之後,他們看事情的角度好像就會突然變得比較清楚,跟剛進來的狀態會差很多。我覺得舉一個最經典的例子,比如說感情復合的問題。你想想看,如果你是一直帶著焦慮,或者是很悲憤的情緒去看這段關係,是不是就會特別難接受現實?所以,很多時候,真正折磨人的根本不是分手這件事,而是伴隨著分手而來那種很痛苦的感受。畢竟,事件的發展如何,本身我們是控制不了的。無論是占卜,或是通靈等等,其實都只是提供一個可能性的推測。因為對方跟你一樣,都是有自己的想法,有自由意志的人,人家當然也會有自己的決定權。那他們的意念一旦有變動,整個事態都一定會跟著有所變化。所以,其實唯一能調整的就是你自己的感覺,先讓自己放鬆,舒展開來,你的心才會有更多的空間去接受新的訊息。所以,其實也是很常見的,就是穩定下來以後,再經過幾個問題的梳理,可能就會發現,根本就不是多愛對方。更多可能是害怕失去,那種已經「習慣了」的恐懼,或是其他底層隱藏的bug。這個,我們也會在後面的集數中去一一的探討。說到底,就是要先能覺察到真正的情緒,並且接受這些,我們才能真正學會放下。然後,所有的工具跟療法就可以更穩定的發揮作用。不會感覺有做就比較好,沒有做,舊的東西、舊的模式就又飄回來。我在工作中常常看到的狀況是,很多人其實不自覺的在慢慢失去自己的力量,日常生活中總會覺得很迷茫。你想想看,自我覺察應該是每個人都具備的能力,可是,當你慢慢失去這種力量的時候,是不是就老是需要去借助外在力量來穩住自己?去脫離那些不舒服的感受跟困擾,或者是以為隔絕、壓抑,不去想就沒事了。於是,這種長期的內耗狀態,可能會促使你開始去尋求很多的靈性工具啦,身心靈的療法啦,各類老師啦,各種幾階段的課程。像現在很多人會過度依賴AI,也是一樣的道理喔。這些其實都會有一定的效果,但我相信應該也有蠻多人是兜兜轉轉,還是沒能找到所謂最有效的解決方法,「得不到答案,是因為不了解問題的癥結在哪裡」。其實,那個最厲害的工具,最屌的老師,最好的答案,全都在你自己的身上。所以啊,我才想要制作這樣一個Podcast節目,邀請大家跟我一起練習「臣服」,把「臣服」這個技巧直接內化成你的工具,在情緒造成創傷之前,就能夠轉化掉。「解脫的辦法不是找到答案,而是把造成困擾的原因消除」,讓你的內在力量更加的強大。我想先說明一下「臣服」的概念,我自己剛剛接觸的時候也會有一個誤區,覺得那是不是就是那種俗稱佛系的狀態,類似躺平。但想想看,你人生中有沒有過一種經驗?因為某件事跟人家爭得面紅耳赤,氣到頭頂冒煙。可是吵著吵著,突然覺得整件事好荒謬喔,完全莫名其妙,都不知道怎麼吵起來的。然後,你可能就會突然出現一個「好無語」這樣子的感覺,甚至會突然笑出來。那你會發現,那種壓迫感好像馬上就緩解了,你甚至都不需要先深呼吸。可是,你一定也會有那種「假裝不在意」跟「沒辦法,只能算了」這樣子的經驗。這個狀況比較像是換個方式壓抑而已,好像有個「情緒管理做得很好」的假象。可是,哪天類似的狀況再發生,你一樣會感覺很差,然後同樣的情緒也會再回來。大家應該都聽過一句話:「情緒的傷,身體會知道」所以,這不是只有感受問題而已。你可能會開始感覺胃痛,然後失眠,過敏,出現各種亞健康的狀況,肩頸酸痛到每個月都必須要找推拿師傅報到。或是對自己親近的人發脾氣,然後就是更難解的心理狀態,比如身心症,就會開始困擾。 那我們對紓壓的概念是什麼?就是有了壓力,然後把它緩解掉嘛,但有沒有想過,如果直接解決造成壓力的根源呢?我們常常以為痛苦是來自於外在的事件,例如,工作不順啊,伴侶關係緊張啊,身體不適啊,小孩子不聽話啦等等,都是事情讓我們生氣,煩躁,委屈。而且,人活在世界上,哪能不面對這些?可是實際上,「真正的痛苦往往是來自於我們對這些事件所產生的抗拒跟不願意放手的態度」,是我們對事情的反應,才決定了我們的狀態。所以啊,理論上來說,從壓力源就開始學會鬆開,比較是長遠可行的方法。 大家知道戰或逃反應嗎?這是身體一套應對危險的機制。遠古時候,比如說,碰上野獸的威脅,我們的身體會啟動一連串的生理反應。要嘛就跟它大幹一場,要嘛就跑得越快越好。但是,現代已經沒有野獸的威脅,取而代之的就是各種生活中的身心壓力。比如你業績沒達標,挨主管罵,或者是上臺報告,那種很緊張的感覺,跟我們祖先遇上被劍齒虎追是一模一樣的喔,那現在重點來囉,如果我們可以做到,情緒進來的當下,不壓抑,也不去解釋,而是讓它自然走完它的流程,等於是在預防創傷的行程。這是學習不要被戰或逃的慣性拉著走,而是讓身體自然的釋放壓力。當你不再與情緒內耗,你的心智跟你的身體就會創造出更多的空間。而這份空間呢,就會讓你更加的清晰去看見問題的本質,而非被情緒淹沒。這時,你就從被腎上腺素驅動的盲目反應中解脫出來,可以客觀的思考,唯有當你真正平靜下來,才能看見新的可能性跟解決方案。這時,你不會再被過去或恐懼所綁架,而是能夠主動選擇下一步重建內在力量。 允許自己現在就是很煩,允許自己不再假裝我什麼都不在乎,允許自己願意承認我正在痛苦裡,不需要立刻跳出來。所以, 臣服是什麼呢?它不是逃避, 也不是認輸,而是願意放下對抗的習慣。允許自然的流動你的情緒。當它開始流動,你就會知道,可以不用硬撐,不用演戲的那一刻,會有多麼的自由。好啦,那這集,我們就先淺聊了一下臣服的機制。接下來就邀請大家可以跟著今天的順流人生練習卡來做練習。「今天,不用當情緒的管理員,只當個旁觀者就好。」 你可以試著觀察一個情緒的出現,但不用馬上把它解決,或去批判自己。說:「我怎麼又這樣?」你只要承認「我正在有這個感覺」。只做一件事,深呼吸三次就好。我在每一集都會另外上傳一小段冥想用的音檔,可以在任何時候放著聽。希望能陪伴你在學習臣服的過程當中更加的放松。另外,也會邀請你做一個書寫練習,題目是: 「這週有一個讓我假裝沒事的情緒是什麼,如果我不壓抑它,而是陪它一下,發生了什麼事?」 請記得,這些問題不一定要有答案,但在書寫的這個過程當中,會讓你騰出內在的新空間。非常歡迎你到我的IG或者是FB分享,私訊給我。 如果你開始願意陪伴自己的情緒,哪怕只有三分鐘,你就已經走在自由的路上了。「臣服」不是為了要你一次做對,而是一次次練習,讓它流動。 生命是一場我和我自己的遊戲,Have Fun! 「Being!順流人生練習室」IG: @jk419131 FB請搜尋:「奇思的Chii時光」

    12 min

About

人性的事情先擺平,靈性就會自然展開 生命就是一場我和我自己的遊戲 have 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