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评话最新专辑

科学史评话最新专辑 平哥首个医学专栏上线啦,在喜马拉雅搜索“吴京平:通俗医学史”,抢先收听!

  1. قبل ١٥ ساعة

    探测器列传:59.毅力号的远征

    毅力号于美国东部时间2021年2月18日约15:48冲进了火星大气层。火星着陆的过程非常的麻烦,就是因为火星有一个大气层。但是这个大气层偏偏又非常的稀薄。如果你像地球大气层这么稠密,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降落伞来减速,最后直接落地就行了。如果你像月球那么单纯,上面完全没有大气,那我们就全程开着火箭反推,这个问题倒也简单。但是这个火星大气层吧,你说它有吧,它偏偏不够厚。你既要带防热罩,又要带降落伞。最后还要用反推火箭,这三个你一个都不能少。 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里一片死寂。工程师们攥着拳头,盯着屏幕上每秒跳动的数据。尽管他们知道自己就是担心也没啥用了,因为无线电信号从火星传到地球是有延迟的,哪怕发现数据出问题了,姿态不太对了,你也没有时间采取任何措施了。从进入大气层到落地一共是7分钟时间,这就是所谓的恐怖7分钟,那个气氛真的能让工程师的心都跳到嗓子眼了。 毅力号进入火星大气层的时候,速度达到了恐怖的5500多米/秒,大约是2万公里每小时。进入大气层,进行充分的摩擦降速。等到达距离火星表面11公里的高度的时候,速度已经降到了1500公里/小时。这时候探测器的速度依然远远超过了音速。毅力号必须在高超音速的条件下开降落伞着陆……

    ٢٤ من الدقائق
  2. ١٨ أكتوبر

    探测器列传:57.月船3号

    月船3号探测器绕着月球飞了十几天。8月17号,维克拉姆着陆器和月船3号轨道舱分离,开始着陆过程。远程遥控完全是由设在印度班加罗尔的控制中心指挥的。一开始先是开发动机减速,维克拉姆着陆器开始逐渐降低高度。等到23号,着陆器的近月点高度已经下降到了30公里,就趁着这个机会,维克拉姆着陆器开发动机反推,经过反推减速,轨道再次改变,现在的这个轨道和月球表面是有交叉点的,也就是说它一定会落到月球表面上。 经过11.4分钟的减速,着陆器已经下降到了7.4公里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维克拉姆着陆器悬停了一下,然后用小发动机调整了自己的姿态,从横着变成竖着。在150米高度,盘旋了30秒,找到最佳着陆点。150米嘛,也不算高。这次月船3号倒是缓缓着陆了。印度成了第4个把探测器降落到月球上的国家。当时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小小的震惊了一把。这回印度人倒是挺靠谱的嘛,上一次的泪水没有白流嘛。 印度人当然很开心嘛,他们从油管上看到了从月船3号底部的摄像头发回的直播视频,看到了自己国家的着陆器是如何一点一点靠近月球,最后落在月球上,掀起一片尘埃。过一会儿尘埃落下去,画面又重新变得清晰。据说这次直播打破了当时油管同时观看在线直播的人数记录,达到了800万人。印度人多呀,所以他们在国际互联网上的影响力着实是不小。

    ٢٣ من الدقائق
  3. ١١ أكتوبر

    探测器列传:56.不服气的印度

    印度人也是按照先绕后落的顺序计划的。那么好了,下一步就是派探测器可控着陆,而不是撞上去。于是有了月船2号,这家伙就携带着一个着陆器,还带了一个小的月球车。当然,这个月球车很小,只有27公斤重,电源功率只有50瓦。相比之下玉兔号就大了不少,足有136公斤。 这东西依然是国际合作的产物。本来印度和俄国人合作,月球车和着陆器是俄国人去做,拉沃契金设计局曾经干过这种事,按理说是不难。不过后来俄国人退出了,没办法,这个探测器还得印度人自己来。 另外,着陆到月球表面,离不开深空测控网络,印度人虽然也建造了几个大天线,无奈没有全天候的监控能力,月亮要是落山了,无线电信号就不通了,于是他们求美国人帮忙,靠NASA的深空网络来进行测控,欧美的朋友不帮忙,很多事儿还真不好办。 另外,探测器变大了,就得换更大的火箭。这次印度人用的是“地球同步运载火箭3型”。这个火箭长得比较像欧美的风格。装了两根胖胖的固体助推器,中间芯级火箭用的是偏二甲肼+联胺,上面级用的是氢氧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8吨,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是4吨。月船二号着陆器和轨道器的总重量是3.8吨。火箭的发射能力实在是有点勉强。

    ٢١ من الدقائق
  4. ٥ أكتوبر

    探测器列传:55.艰难的拯救

    现在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摆在大家面前,龙江1号和2号的硬件基本相同,程序软件也差不多,如果龙江1号的软硬件存在bug,那么龙江2号也应该有。如果让龙江2号也开发动机变轨,很有可能也飞丢了。你要是不开发动机变轨,这颗探测器就无法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根本去不了月球了。这时候哈工大的团队和地面测控人员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那么,龙江1号是怎么丢的?唯一的线索就是断联之前传回的最后一点日志数据。根据这点数据,大家发现,似乎最后时刻,龙江1号的转速在变快。很有可能,就是那个5牛顿的发动机没有关机造成的。 那么好了,既然5牛顿的发动机可能有问题,那么就先用0.2牛顿的小发动机来进行变轨操作。同时,利用佳木斯测控站天线比较大的优势,对龙江2号进行测控。这下总不会丢信号吧。 龙江2号在变轨的过程中状态基本是正常的,但是需要发动机关机的时候它又没有关掉。这就导致整个卫星开始快速翻跟头,达到了每秒钟400度,就是一秒钟转一圈还多。龙江2号上带了三个陀螺仪,就是靠这三个陀螺仪来调整自己的指向。现在卫星在太空里面打滚,速度又很快,超过了这三个陀螺仪的调整能力。于是卫星上的程序就认为。这是陀螺仪出故障了,信号不对,于是就把陀螺仪给关掉了,这下可不就坏菜了吗?

    ٢٢ من الدقائق

حول

科学史评话最新专辑 平哥首个医学专栏上线啦,在喜马拉雅搜索“吴京平:通俗医学史”,抢先收听!

المزيد من 喜马拉雅

قد يعجبك أيضً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