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报纸摘要

费加罗报:承认巴勒斯坦 马克龙的冒险赌注

周一(9月22日)面市的法国全国性报纸头版无一例外均围绕法国总统马克龙今天即将在联合国正式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展开,分析其重要的外交意义和现实局限。其它醒目的议题也包括新上任的法国总理勒科尔努在完成了与政党和社会团体的初步会谈后,本周进入就其政策措施社会对话的“实操阶段”,将争取就提高购买力、税收公正、移民、治安及劳资关系等获得最大妥协和支持;美国为查理·柯克举行数万人大规模葬礼;特朗普对新申请H-1B工作征收十万美元签证费引发硅谷担忧;中国核能快速发展,反应堆数量已超越法国位列全球第二。

各报均以大篇幅报道总统马克龙周一即将在联合国宣布正式承认巴勒斯坦,而头版的图片和标题各有不同。“终于”、“历史性的一步“,左翼《人道报》和《解放报》在头版标题下,分别配以大幅图片,展示法国与巴勒斯坦的联系,而相对的《费加罗报》和《回声报》头版没有配发相关图片,标题更显中性:”承认巴勒斯坦:马克龙的冒险赌注“、”承认巴勒斯坦进程推进中“。天主教《十字架报》头版图片是一名巴勒斯坦男子受持国旗,醒目的标题是“承认“。

费加罗报:马克龙的冒险赌注

《费加罗报》署名拉塞尔( Isabelle Lasserre)的报道说,这是法国的胜利。经过数月外交努力,巴黎成功说服包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葡萄牙等九国一同支持承认巴勒斯坦,重新推动“两国方案”,并借此提升法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法国外长巴罗称之为重大外交胜利。然而,报道指出此举更具象征意义,难以对显示现实产生实际影响:巴勒斯坦在联合国的地位仍是观察员,法国的承认,不等于联合国的承认。美国必然会就此在安理会动用否决权,外交官表示,这一单方面承认强化了以色列在和平推进中的缺失。

报道回溯了马克龙的决策过程,他原先提出多项条件,包括释放人质、哈马斯解除武装、改革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以及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等。但随着局势发展,这些条件被搁置。承认成为目的,而不再是筹码。而法国承认的是一个在现实并不真正存在、没有边界、没有国际框架、没有执行机构的巴勒斯坦。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和瑞士等国因此拒绝跟进,认为时机不当。报道指,相对于法国在1949年承认以色列或2008年承认科索沃,均有具体的国际决议和监督机制作为依托,此次就显得仓促。报道指,法国国内政治背景也推动了这一选择。“在巴黎,巴勒斯坦在一些圈子里成了一种神圣的事业。” 马克龙在国内政治陷入困境后,希望借此行动“重新掌握主动权”,同时缓解街头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也削弱梅朗雄等政敌对该议题的利用。该报题为“悲伤的巴勒斯坦“社评说,批评者质疑这是否一场毫无意义的外交噱头、不能推助结束战争,甚至可能让巴勒斯坦人付出代价。但社评同时也提出另一面,我们是否就应继续无所作为,任由加沙被毁、人民失去家园,饥荒蔓延而不顾?

《解放报》:历史性的一步

《解放报》的社论更加没有保留肯定马克龙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决定,称其为“标记历史”的勇敢举措,认为此举为失去一切的巴勒斯坦人带来国际合法性与权利而对巴勒斯坦人意义重大,尽管其作用可能有限。《十字架报》社论也同样认为,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多国领袖即将承认巴勒斯坦国,是在加沙遭受猛烈攻击、平民无处可逃之际作出的重要象征性举动,应当给与肯定。社评强调这并非如以色列所说的“送给哈马斯的礼物”,相反,是提醒人们未来不能建立在暴力、驱赶和复仇之上。文章说,现在“两国方案”比以往更显遥远,但别无替代,这是一个能保障巴以双方长久安全的艰难但唯一可行之路。

中国跃升全球核电强国

有关中国见于《费加罗报》头版刊登的一篇文章,介绍中国核能快速发展,20年来,在其官方坚定的政治意愿与长期战略的不断推动下,已崛起为全球核电大国。据世界核能协会数据,中国在运反应堆58座,已超越法国(57座),仅次于美国(94座)。更重要的是,中国有在建新机组33座,其数目相当于全球其他国家总和,并计划在2035年前新增150座,总装机容量达2亿千瓦,相当于法国现有水平的三倍。相比法国EPR机组建设屡遭延期,中国反应堆平均建设周期仅5至7年,这得益于国家低息融资、完善的产业链及庞大的工程师队伍。报道说,自 2011 年北京就将核电列为能源发展优先。曾数次被指从事技术间谍。十年后,中国拥有了自己的反应堆设计:华龙一号并在标准化和规模效应下比欧美显著降低成本,除大型反应堆外,中国也积极研发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和先进模块化反应堆(AMR),确保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先机。

中国大力发展核电旨在增强能源自主,减少对化石能源进口依赖,降低碳排放,并满足持续增长的电力需求。预计核电扩张每年可减少1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法国、英国、西班牙和德国四国排放的总和。报道指,目前中国的电力生产仍主要依赖煤炭(占比62%),核电占比仅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