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侃财

南海“源火”映绿潮,广东把生态底线“绣”进2万亿海洋蓝图

10月9日,一束来自南海1522米深处的“源火”点燃了全国人民的激情。这是全球首例从深海可燃冰中采集的全运火种。这种被誉为“未来能源”的天然气水合物,燃烧时几乎不产生残渣和硫化物,被视为相对清洁的能源。它的火焰,不仅点亮了体育盛会的绿色理念,也照亮了广东在经略海洋中的生态自觉。

广东,作为海洋生产总值连续30年领跑全国的海洋经济大省,始终坚守海洋开发的生态底线,通过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步步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在海域上的和谐统一。

红树林变“金树林”:“海洋卫士”筑牢生态屏障

湿地是“地球之肾”,红树林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特殊类型,更是沿海的绿色生态屏障。作为中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广东现有红树林面积1.14万公顷,成为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增长的地区之一。这一成就得益于科学规划、技术创新与多方协作。

潮声阵阵,湛江雷州半岛的红树林随风轻舞,这片全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正见证着广东坚定的生态守护行动。作为“海洋卫士”,百米宽的红树林能化解10级台风侵袭、同样面积的红树林固碳能力是热带雨林的6倍。对于这片“绿宝”的守护,广东早已“打好提前量”。

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介绍,自2010年以来,广东省各地市已陆续通过争取各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财政资金、自筹资金及引入社会资金支持红树林保护修复。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争取到多渠道资金约32.81亿元,开展涉及红树林营造修复的项目227个,新营造红树林超3200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超2300公顷。惠州市红树林保护修复项目和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更是被评为全国海洋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更令人欣喜的是,广东不仅守住了红树林的“绿”,还让它变成了带动发展的“金”。近年来,广东不断创新红树林保护修复模式,积极支持红树林生态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红树林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红树林+生态养殖”“红树林+生态旅游”“红树林+碳汇交易”等红树林特色产业,让生态资源变生态资产。

2024年7月26日,在“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当天,广东成功完成惠州惠东204.85公顷新营造红树林10年期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创下全国红树林碳汇开发交易总量最大、数额最高纪录,开创了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的先河。此次交易所获收益全部用于惠东县造林区域红树林的修复和管护,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碳汇经济的双向“增值反哺”,让红树林真正变成“金树林”。

海岸带焕新颜:绘就美丽海湾和谐画卷

海岸带是海岸线陆海两侧的延伸区,是海洋产业的集中承载区,是重要的蓝色生态屏障,对于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据显示,广东海岸带区域资源丰富、品质优良,滩涂面积超2000平方千米,拥有大小海湾510多个,优质滨海沙滩170多处,红树林106平方千米。

在茂名水东湾海洋公园,一条长约1500米的木栈道蜿蜒在红树林中央,向远处望,在海湾内静静休憩的渔船、货轮和水东湾大桥环绕着这片名副其实的“海上森林”。游客们纷纷举起相机,拍下这蓝绿交织的梦幻美景。

2019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推进广东省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设立11个省级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茂名水东湾新城海岸带保护和利用综合示范区便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当地以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坚持陆海统筹、协同发展,科学开展海岸带综合整治,通过红树林修复、入海排污整治、水产养殖清理、城镇污水管网建设等举措,使得水东湾入海河流水质持续达标,湾内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清滩净、岸绿湾美、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景象正逐渐重现。

广东的海岸带整治,不止于单点修复,更着眼于全局规划。作为全国首个出台省级海岸带专项规划的省份,广东在《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中提出,合理布局“城、湾、岛、岸、堤”,促进形成点上开发、适度聚集、优近拓远的海洋空间格局。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广东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超200千米、修复滨海湿地超5600公顷,建成各级涉海自然保护地124个,保护面积39万公顷,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90.6%。从深圳湾到珠江口,一条条焕新的海岸带,正引领广东向深蓝挺进。

生灵归故园:水生生物奏响生态“和谐曲”

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绿色办赛理念的引领下,广东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将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牢牢守住生态底线。近年来,广东通过系统推进湿地修复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实现了河湖生态从“局部整治”到“整体复苏”的跨越式升级,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了生态治理的“广东样本”。

今年9月,潮州渔民在韩江市区段邂逅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韩江鼋。这是2020年以来连续第五年记录到它的踪迹。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鼋,对水体环境极为敏感,是衡量河流生态健康的“活体指标”。鼋在韩江现身,直观反映了韩江流域在河湖治理、入河排污口监管等领域长期系统推进的成效。

韩江流域的治理,是广东水生态修复的缩影。五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和水利部高位推动,省水利厅联合省直有关部门及流域各地市协同发力,以《广东省韩江流域水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为蓝图,将“百千万工程”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宏图规划,落实于河湖治理保护的点滴实践。

从“局部整治”到“系统治理”、从“单一治水”到“综合赋能”,韩江逐步实现“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绿色水经济”的目标。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韩江流域水质优良率连续五年稳定在90%以上;市、县两级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

今年,“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更是被写进2025年第1号总河长令——《关于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令》提到,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加强流域干流、重要支流、重点湖库的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和保护。水质提升、物种回归……一份份“生态成绩单”,展示了广东在生态治理上的系统执行能力,为绿色办赛理念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南海可燃冰的“源火”到红树林的“绿浪”,从焕新的海岸带到归来的生灵,广东用实践证明:向海图强,绝非以牺牲生态为代价。2万亿元海洋经济总量背后,是1.14万公顷红树林的守护、超200千米整治修复的海岸线、90.6%的近岸优良水质,这片蔚蓝国土上的“两山”转化实践,正为全国海洋开发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广东方案”。

文|记者 董鹏程 胡彦 通讯员 周可

图|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