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1. VOR 1 STD.

    何以山水:第三届“荣宝斋与艺术家”展览启幕

    荣宝斋广州分店自2022年重张以来,于今年秋季焕新升级。 从空间布局到展陈设计,从灯光效果到观展动线,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在保留传统文脉的基础上,融汇现代美学理念,打造出更具沉浸感的艺术体验环境。 作为荣宝斋广州分店焕新之际的首展,10月12日,“荣宝斋与艺术家——何以山水”年度展览启幕。 本次展览是荣宝斋广州2022年启动的“荣宝斋与艺术家”系列的第三届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尹吉男、北京大学教授渠敬东担任学术顾问,中央美术学院丛涛担任策展人。 本次展览以“何以山水”为核心设问,汇聚了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黎雄才、关山月、徐冰、李劲堃、尹朝阳、丘挺、杨泳梁、曾志钦、张大箴等50位艺术家的山水作品。涵盖水墨、油画、坦培拉、铜版画、水印版画、数字摄影、装置等多元媒介,既呈现了传统山水文脉的绵延传承,也展现了当代艺术家对山水主题的创新探索。 开幕当天下午,荣宝斋广州邀请尹吉男、渠敬东、丛涛及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兼副院长刘文东围绕主题“文明构造与艺术传统中的山水”展开对谈。 多维追溯山水文脉 山水是中国文明的核心范畴,贯穿宗教、民间信仰、政治观念、文化艺术等多个层面,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基因。 从山水艺术的历史演变到不同阶层的审美与创作,尹吉男从艺术史与文化史视角串联起山水艺术与社会结构、时代变迁的深层关联,他认为“山水艺术的发展一直和社会阶层、时代需求紧密绑在一起,不同时代的人对山水的理解和表达是天差地别的。” “隋唐之前山水画多为壁画形态,起到背景或装饰的作用。直到北宋中期之后,山水画才逐渐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图像类型,这源于科举取士带来的中小地主阶级的兴起。”尹吉男进一步阐释,随后规模化的文人山水画家涌现,“苏黄米蔡”的意趣就是通过山水画来呈现自己的原生视觉经验。 科举废除之后,山水画的创作主体和审美取向发生了变化。尹吉男解释,“一方面,山水画的创作主体开始去身份化,从抒发文人雅趣的士大夫,转变成职业画家;另一方面,山水审美出现了平民价值观的取向。” 直至现当代,吴冠中等画家突显了山水的形式美和抽象美,开始去人物、去情境、去仪式,这为新文人画提供了可能。而八五美术新潮及至后来现代主义艺术潮流的发展,也激发出山水画更加多元的样态。 “山水是中国文明的首要范畴,天地、阴阳、五行等中国文明的核心概念都能通过山水整合起来。”渠敬东从多重维度阐述了山水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内涵: 在秦汉以前,山水与国家的山川祭祀相关,是君王沟通天地从而确立政治合法性的途径,泰山封禅正出于此。魏晋隋唐时期则在国家祭祀之外,开辟了昆仑这样的神仙山林系统,并演变为洞天福地观念,成为士大夫寄托精神、追求永恒的所在。陶渊明和王维的山水精神开始被文人推崇,至今仍是超越日常的精神滋养。 “晚清以来,受金石学和朴学的影响,山水中‘天’的空灵性因素开始减弱,‘地’的气息开始浓厚,山水成为某种以‘地’为核心展开的艺术”,注重大地质感与笔墨力量,山水和花鸟的界限开始模糊。 改革开放以后,当代艺术开启了山水的万花筒,渠敬东对此表示担忧:“整体展现山水的现代文明系统仍未完成,如果只靠‘自我解放’‘观念革命’,很容易淡化传统山水的文明力量。我们在反传统反经典之后,还需要借助‘何以山水’这类展览,重启与传统的对话,在文明的滋养里传承山水数千年的精神气象。” 当代人通过山水艺术汇入文脉传统显得尤为重要。丛涛认为,“在当代社会,山水能为城市人提供与古今、传统、自然对话的心灵空间。”这也是山水艺术的当代价值。 多元呈现山水表达 步入二楼画廊,一件件山水作品沿着纵深空间依次排列,从近代到当代不同艺术家对山水母题的艺术表达与探索,清晰勾勒出山水艺术的发展脉络与多元面貌。 “对于山水的追问,涉及到两个维度,一个是在东方的文明传统中,山水扮演着什么角色,如何在历史中绵延蜕变;另一个则是在当代社会文化和精神图景中,山水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何以山水”是策展人丛涛的发问,答案或许埋藏在近当代艺术家的山水作品中,引导观众思考山水的文脉传承与当代价值。 展览中,傅抱石《韶山图》将韶山这一革命圣地融入山水语境,成为“红色山水”的典型代表。“这个时期,山水突破传统文人情趣,成为民族情感与国家精神的符号象征。” 丛涛介绍,钱松喦的《粤江流木图》聚焦新中国建设场景,描绘伐木放木的劳动画面,让人民主体性与山水自然有机融合,打破传统文人山水的空灵叙事,反映山水艺术与时代需求的紧密联结。 本次展览的展品不局限于水墨画,涉及油画、版画、装置等多种媒介材料,呈现了当代艺术家对山水媒介与语言的探索。 杨泳梁《寒林夜景图》以数字摄影为载体,将现代楼房、工业场景融入传统山水构图,形成古今碰撞的视觉张力;尹朝阳《层岩丛树》以布面油画为媒介,用西方绘画材料传递中国山水壁以千仞的力量感;吴观真《水光潋滟晴方好》将大漆挂在苎麻制品上,光线穿过装置留在背后的影子成为作品的亮点。 “山水在每个艺术家的心中都有新的可能性,不在于用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而在于传达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丛涛认为,“每种媒介背后都有着自身的语言特征,但不同媒介语言所描绘的山水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印记。” 本次展览中的一些作品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个人情趣与巧思。张小黎《乐园画谱》将山水拆解为“乐高式图谱”;王赫《桃花源》在青绿山水基底中加入检票闸机,以当代事物解构传统; 于海龙《历史的963Hz-8》巧用隐形墨水,需荧光笔照射才能显现隐藏的亭台桥梁,呼应道家“仙山归隐”,也隐喻人需要主动探索和自然的关联;刘明波《峨峨高山首》在传统山水画面中添加地图经纬度坐标点,以及刻意破坏传统山水的笔触,体现艺术家对传统的困惑与纠结。 展览在呈现当代艺术家对山水传统的创新探索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山水传承困境的思考。参展艺术家刘文东从事美术教育多年,对此担忧,“现在的学生根本分不清‘山水’‘风景’‘景观’这三个概念。他们对着照片画,只‘画所见’,不‘画所思’,缺乏对山水的深度理解”。 不过,他对年轻人的创新方式持包容态度,“现在很多年轻人的作品确实有新意”,他也坦言,“这些作品少了点‘味道’,没有传统山水那种可回味的持久感染力,这种创新能不能走得远,我心里没底”。 同日,“物我有情——时间的光泽: 漆、琉璃、香云纱作品展”在荣宝斋广州开展。本次展览选取大漆、琉璃、香云纱和三个门类工艺的作品,试图在时光的侵蚀与淬炼中,捕捉“时间的光泽”这一永恒命题。这些材质和工艺皆以物质性的微妙变化,诠释着艺术与时间的紧密联系。双展将持续至11月12日。 文 | 记者 李娇娇 朱绍杰 图 | 主办方提供

    8 Min.
  2. VOR 5 STD.

    【视频】投喂动物≠爱心助养!动物们假期“吃出工伤”该怨谁……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江苏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内,多只羊驼因假期游客投喂过量,出现“吃撑倒地”情况。 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工作人员回应证实有相关的事情发生。“确实是吃饱了。”工作人员介绍,该园区自驾区每个动物投喂点都有胡萝卜等食物出售,加上假期游客众多,投喂非常频繁。 “尤其是羊驼,小朋友们投喂都比较热情,这两天客流大,它们确实吃得有点多。” 游客有投喂需求,景区有盈利驱动 这并不仅仅是个案。每逢长假期间,在迎来客流高峰的各地动物园里,大量游客的“热情投喂”下,常常会出现许多看似滑稽的动物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羊驼瘫坐角落眼神呆滞、水豚扭头拒食、黑熊肚皮上落满食物碎屑……网友调侃动物们“集体吃出工伤”。 这些被部分人认为“有趣”画面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动物健康危机与园区经营管理难题。 现代人常将投喂视为情感慰藉的方式,去动物园消费有偿投喂动物,成为不少游客的选择,存在明显市场需求。游客谢小姐表示,现在很多动物园或者景区都会有专门投喂动物的区域,每次带孩子去都会花近百元喂动物,“孩子特别喜欢”。 在线旅游平台显示,上海野生动物园普通投喂车票就价值50元,不少大型野生动物园都有类似收费项目。此外,不少动物园都有投喂长颈鹿、大象、老虎、黑熊、羊驼、卡皮巴拉等单项收费项目,价格从10元到30元都有,一直深受游客欢迎。 负责景区运营多年的李先生告诉记者,有偿投喂动物,已经是不少动物园甚至城市商业体经营中的不可忽视的一项收入来源,甚至是“吸金”法宝。不过他也强调,动物园作为专业机构,有专业的饲养人员进行看护,也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则,会对动物的健康负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曾在媒体采访中指出,从运营管理角度看,存在部分野生动物园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降低成本,管理者往往不提供足量的食物,有偿投喂成为许多动物园的盈利项目。这往往也称为文章开头所说的节假日动物们“集体吃出工伤”的重要原因。 多年来从事动物科普讲解的卢路,在其写作出版的《陪你去逛动物园》一书中介绍,好意的投喂往往只会引发“假期病”:周末两天,动物被投喂后,需要利用周中的五天时间来恢复肠胃功能,这样的循环往复,对动物、兽医和饲养员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 为了动物的健康,请不要随意投喂 尽管游客们的善意投喂可能出于对动物的喜爱,但这种行为却可能对动物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卢路强调,了解动物的饮食和居住环境是正确游览动物园的关键,同时呼吁游客们尊重动物的天生行为,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陪你去逛动物园》就明确提醒,“为了动物们的健康,我们游客应该尊重动物园的饲养规定,不要随意投喂。”动物园的专业饲养员已经为动物们精心搭配了最合理的食谱,以确保它们能够享受到健康且均衡的食物。 李先生从景区管理经验出发,认为动物园加强管理,推行“非必要不投喂”的原则,可以优先选择对动物影响最小的互动方式。如确需设置投喂体验,也应对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严格限制。可通过价格调控与总量控制,科学设定专用饲料的供应量,确保动物摄入安全。 例如,推行“营养代币”制度,游客购买代币后兑换定量健康饲料,并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投喂,既满足互动需求,又最大限度降低动物健康风险。此外,园区可借助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投喂频次,及时疏导密集区域,并结合科普讲解强化公众教育。 卢路在书中也倡导,在科学的管理模式下,可以在动物园中设置“农场动物区”满足游客的投喂需求。“羊、兔子、鸡、鸭等家畜家禽,本来也是由人类去饲喂的,这种互动能够建立我们和动物的联结。” 不过,更是值得大家警惕的是,部分不文明游客对动物私自投喂高糖、高油的人类零食。动物营养专家指出,这可能导致动物血糖异常、消化不良,甚至因误食塑料包装引发生命危险。 例如上海动物园的明星长颈鹿“海滨”,在1993年不幸去世后,兽医在解剖时发现其胃中竟有塑料袋。这些案例都警示我们:投喂之害,不可忽视。 文、视频 | 记者 黎存根 李岑 王申昊

    5 Min.
  3. VOR 7 STD.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将于10月18日在上海开幕

    国庆中秋假期刚过,漫步上海的游客们发现,静安苏州河畔竟能感受到岭南文化韵味:诞生于广东梅县林风眠笔下的《青衣仕女》等岭南美术名作经典,化为跃动的光影秀,让上海苏州河面“活”起来。 这场光影秀,是“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预热活动之一,也是将于10月18日在沪开幕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带给上海朋友们的“开胃前菜”。除美术大展外,这场沪粤交流盛宴还将呈上7台14场粤港澳大湾区舞台精品展演、岭南非遗艺术表演和优质文化产品宣介活动。 本次文化周活动,由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主宾省广东,与组委会共同举办,是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推动区域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即日起,“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开幕进入倒计时10天。 岭南“七重奏”,湾区舞台艺术沪上绽放 沪上金秋,一场跨越千里的艺术对话即将上演。 7台粤港澳原创剧目、14场精彩演出,如流动的文化盛宴,将在申城多个剧场连番亮相。其中4部作品来自广东,3台来自港澳,覆盖舞剧、粤剧、芭蕾舞剧、杂技剧、话剧、多媒体偶剧等多元艺术形式,每部作品都是湾区文艺“守正创新”的生动注脚。 广州歌舞剧院将携舞剧《英歌》三度赴沪。这部聚焦岭南非遗“英歌舞”的作品,创下10个月巡演52场的纪录。舞台上,传统英歌舞的阳刚之气与现代编舞相融合,岭南耍花槌、铁枝木偶等元素巧妙穿插,讲述着关于家国情怀与个人成长的时代故事。 非遗“双生花”在广州粤剧院《双绣缘》中绽放。作品以粤剧与广绣“双非遗”为经纬,将唐代广绣大师卢眉娘的传奇人生娓娓道来。舞台上,10米绣架旁绣女飞针走线、水袖绣花纹理细腻,舞台下更以“粤剧遇昆曲”预热活动,促成“南国红豆”与“江南兰花”的跨地域对话。 广州芭蕾舞团则用新作《家园》展现湾区现实图景。粤剧水袖与芭蕾足尖在舞台上奇妙相遇,南拳招式与西方芭蕾彼此交融,讲述海外侨胞投身湾区建设的动人故事。 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的当代杂技剧场《站台》,突破传统杂技注重技巧展现的单一性,延续“肩上芭蕾”的创新基因,以“新马戏”概念重构杂技语言。作品通过旅人视角串联起“追风筝的人”“黑夜幻想”等意象,在舞台装置与技术层面实现突破,让惊险的杂技技巧承载深刻的情感表达。 来自香港的话剧《唔讲得》改编自喻荣军的舞台剧《不可说》,由金像奖影后叶童领衔,将影像与多媒体技术融入舞台,在悬疑荒诞的叙事中探讨现代人的生活困境,为观众打造沉浸式观剧体验。 香港芭蕾舞团与香港管弦乐团联袂打造的《布兰诗歌》堪称视听盛宴。作品取材经典艺术IP,通过环绕舞台的九米高台营造修道院氛围,配合过百位歌唱家的现场演唱,打造出震撼心灵的艺术体验。 澳门滚动傀儡另类剧场带来的多媒体偶剧《虫虫的仓鼠》则开启奇幻之旅,大型戏偶服、执头偶、实时投影与戏偶影院的创新融合,构筑出缤纷童趣的舞台世界。 这7台剧目虽艺术形式各异,却共同勾勒出粤港澳大湾区“多元共生、融合创新”的文化图景。从传统非遗的当代转化,到现实题材的艺术呈现,从跨界融合的大胆尝试,到技术创新的多维探索,每一部作品都是湾区文艺工作者对时代的深情表达。在这场跨越地域的艺术对话中,观众不仅能领略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能感受到湾区文艺创新发展的勃勃生机。 文化周期间,粤沪两地还将携手在国际演艺大会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特展展位”,举办“粤港澳大湾区专场推介会”。现场将邀请10余家粤港澳具有代表性的演艺机构,向海内外推介大湾区代表性剧目及品牌文化活动,举办项目签约仪式,推动一批湾区佳作进入国际视野,进一步拓展大湾区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与合作网络,构建长三角与粤港澳文化产业互促共赢的新机制。 立体式呈现,“广东美术发展史图鉴” 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的重头戏,“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10月18日将在上海世博园上海美术馆开幕,同样令人期待。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进程中,广东美术以“得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的先锋姿态,在百年美术史的长卷上镌刻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总策展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介绍,本次展览以经典作品为载体,生动记录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伟大进程,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成为一部立体的广东美术发展史图鉴。 本次大展被誉为迄今广东美术展览之最。展览汇集从近现代到当代的超350位岭南美术名家代表作品800余件,向观众全景式展现广东美术的百年精品佳作与革新历程。 展览共分七大主题板块:“勇立潮头——洋画运动在广东”回溯广东作为中国洋画运动策源地的历史贡献;“艺术革命——岭南画派与国画研究会”深入探讨两大艺术群体的理念碰撞与革新实践;“匕首投枪——新兴木刻运动及漫画”聚焦广东艺术家以艺术为武器的抗争精神;“激情岁月——为人民服务 为时代讴歌”呈现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美术工作者扎根生活的创作热忱;“开放变革——改革开放中的广东美术”展现广东美术走向繁荣和多元发展的新时期;“百花争妍——创新创造 再筑高峰”彰显新时代广东美术的多元繁荣;“风起南方——当代艺术实践”则聚焦当下广东艺术的前沿探索。 此外,展览设置了“山月常明——关山月个案研究”“松风三境——黎雄才个案研究”“从广州出发:广州三年展文献展”、光影美术馆、300米文献光影长廊等五大特别专题,从不同维度延伸展览内涵,以当代视角诠释广东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展览还将举办岭南文化艺术名家大讲堂,设置岭南非遗体验区,让上海观众借此沉浸式体验岭南文化生活。 多项岭南特色非遗表演也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期间登台献艺。10月18—19日,广州南国醒狮团、普宁南山英歌队将在上海美术馆广场等地,带来广东醒狮展演《狮王争霸》、“中华战舞”普宁英歌《雄风》等特色展演。 近年来,南山英歌队经过普宁英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锐意创新,以小组舞表演形式融入传统群舞。此次献演的《雄风》中,舞者们将以融合南拳套路的豪迈舞姿,向观众展示普宁英歌的千年气韵。 两支队伍近年都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去年春节,南山英歌队在英国伦敦“四海同春”新春庆典亮相,吸引多达70万人现场围观。英歌队今年6月还在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广东活动周”演出。南国醒狮团今年新春也将醒狮“舞进”联合国总部,在“福到联合国”新春庆祝活动上,吸引联合国高级官员、100多个国家常驻联合国代表驻足共赏。 “《狮王争霸》也是我们醒狮团经典剧目,我们希望用广东醒狮的精湛技艺,为上海市民带来一场别具一格的传统文化盛宴。”南国醒狮团团长兼总教练、广东醒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期许道。 文|记者 梁善茵 朱绍杰

    8 Min.
  4. VOR 8 STD.

    花地·大学文苑 | 袁俊祺:一念既出,万山无阻

    文/袁俊祺 湖北民族大学2024级本科 1 2024年6月9日下午6点35分,我走出高考考场大门的时候,脑子里一片空白。 所有记忆一同奔涌而来,又在大门开启的一刻被冲刷成短暂的空白,如大厦崩塌、齿轮停转,世界天旋地转,重又变得阔大…… 时隔一年,再猛回头,当时的记忆如同被重新粉饰的墙壁,只隐约见有上一层的字迹。一切仿佛都是太平的、是美妙而温存的,痛苦似乎已被逐渐抹去,一点幸福的微光便可以被无限放大。这时我才意识到,高考就像一座山——18岁以前,我们无知地以为,越过这座山,此后漫漫长路就是坦途。如今才发现,一山还有一山高,重山之后无坦途。 2 记得五年级时候,我写过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梦想”。作文被老师翻阅后,又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朗读。当时我不知为何,在老师的朗读声里止不住地流泪。直到高考前夕,猛然想起那篇作文,我写道:我的梦想是“上清华”。 想起当时写下那些文字的那个孩子是如此坚定,同时也是如此浅薄、无知、心高气傲又自视甚高的。我不由长叹接短叹,一时可笑,一时悲悯。明日复明日,少年就是如此迷失在自我烦乱的思绪和无解的远眺里,然后迷失又迷失,便忽而闯到高考这扇门前。 于是,在高考前最后一篇日记里我写道:“百川东到海。”那时我觉得,高考就如同那个无边际的大海,联通着成人世界与模糊的未来。那年的1342万考生,如同1342万条涓涓细流,在同一天汇入这片海洋,有的溪流迅猛,有的溪流迟缓,有的溪流清澈,有的溪流浑浊。 一年后,我再翻到那一页,竟愣住许久,然后在朋友圈写道:“当时以为海洋,不过溪流一角。”不是吗?被试卷分数与规范框住的青春少年,一场考试就是一片海洋。一些人可能会陷在海洋里,一些人则会往远处望。 可是现在的我又以为,我们才是那片海洋,那场考试才是那条溪流。 高中时光于我,是混沌、挣扎与迷失的猛烈冲撞。我沉溺在文学世界里不愿抬头,厌倦了繁杂的人际冲突,心中的杂念愈多,对世界的疑问愈多,只是校园难免有时像封闭的象牙塔,标准与成长有时会被割裂开来。 我们的前十八年,在本该“可以犯错”的年纪,却似乎一题都不容许错误,每个人都要不停地向前冲锋,要在分数和排名上向前冲,然后就像蜕变了一般,所有人都开始道路明晰…… 或许这只是一场筛选,接着,教育资源的不同使得筛选的网口开始大小不一。个体的差异先是要被无限缩小,在湍急的河流里,有那么一点闪光的是一批,那些挣扎、痛楚的是另一批。 但我们仍会感动,感动自己在枯燥日子里的坚守,在巨大压力下的义无反顾。这便是时代的重量,是我们一代人的集体创口。似乎一切都可以改变,一切都将会改变…… 3 但我们真的是那片海洋吗,而高考只是一条溪流吗? 我们的命运也许依附着无数机会,这场考试就是其中一个莫大的机会。可那座大山压住了太多人的自我,直到翻山之后再抬头,前路依旧万重山。于是我告诉自己,只要步履不停,时机就未晚。我们就是海洋,那场考试,不过如一条溪流汇入了我们的身体,让我们变得更加庞大而丰盈。 又想起高考前一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那一晚。极度紧绷的神经,让睡眠显得若有似无,直到第二天在考场里坐下后,望着时钟,等候考卷的发放,心才逐渐平息下来。拿起笔的刹那,世界寂静无声——唯有心跳,这一刻,我记得我只看得见自己的内心。此后的三天,平静而淡然,一笔一画间,我们的命运已就此开始各分南北东西。 最后一门考完,已近傍晚,我们在门前等候着,明明各处都有熙熙攘攘的交流声,人群聚得很紧,我依然觉得安静。大门打开,欢呼四起,人群奔涌,世界仿佛重回正轨。我缓步走出大门,母亲和姐姐迎面递来花束,我在她们的镜头前微笑……对,这就是那一刻的空白时光! 记忆如同被重启,我仿佛能看到人生大门正在面前徐徐展开,一棵生于未来的大树终于破土。 接下来的记忆开始变得清晰。 归家的车上,我把车窗全部放下,任凭晚风吹拂,路边的景色飞快掠过,如同三年来的青春夹杂着前十八年的种种喜悦与忧愁迅速闪过。我们三言两语地聊着未来,所有烦恼与生活的担子在那一刻都被短暂放下,一切都变得更好,前途充满希望。 生命的那一瞬啊,如此满满的少年凌云志,待钟声惊醒梦中人,便已是昨日青春。 人生如白驹过隙,记住的,记不住的,终究都会埋葬在岁月里。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人生无垠,愿你我一念既出,万山无阻。

    6 Min.
  5. VOR 8 STD.

    【视频】主题公园里“看大戏”,广东请你来“入座”!| 酷玩广东

    近日,羊城晚报推出“酷玩广东”系列融媒体策划报道,21城联动,以“轻松出发、深度体验”的全新旅行理念,通过“打卡点推荐”和“美食体验”打造出行宝鉴,向市民和游客展示广东丰富优质的文旅资源。 本期,我们暂别自然山水,走进一座座如梦似幻的“剧场”。 在广东,主题公园的魅力远不止于惊险的游乐设施,一场场扎根岭南、放眼世界的舞台“大戏”,正以其恢弘的创意与顶尖科技,重新定义着文旅体验的深度与高度。 当夜幕降临或音乐响起,这些园区从欢乐场变身为巨大的艺术舞台。您将欣赏到的,不仅是表演,更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这里有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融合全球顶尖杂技与戏剧情节的广州长隆大马戏,以其无国界的艺术语言带来震撼心灵的视听冲击; 有在广州融创乐园剧场上演的《梦回岭南》国风实景大秀,它将粤韵风华与现代舞美巧妙结合,让岭南水乡的温婉与活力在舞台上翩然苏醒; 来到佛山,广东千古情景区那台被誉为“一生必看”的史诗级演出《广东千古情》不容错过,它运用震撼的舞台机械与磅礴的叙事,将广东千年历史与海上丝路的传奇在方寸间淋漓展现。 在广东,“看戏”的维度还能被无限拓宽。在广州市中心正佳极地海洋世界的深蓝展缸前,优雅的“美人鱼”与鱼群共舞,上演着静谧而浪漫的水下童话。 在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压轴大秀《海洋保卫战》将特技飞行、璀璨烟花、无人机阵列与浩瀚星空融为一体,构筑了一场关于海洋环保的宏大诗篇…… 从世界级的马戏艺术到深情的地域文化叙事,从梦幻的海底剧场到夜空下的科技烟花诗,广东的文旅演艺,以一场场不容错过的“大戏”,邀请每一位游客“入座”! 统筹 | 孙朝方 邓琼 区健妍 策划 | 赖书香 脚本 | 赖洁怡 曾奕琦 剪辑 | 彭泽祥 实习生 李赛儿 文字 | 刘星彤 图片 | 景区提供

    2 Min.
  6. VOR 9 STD.

    红线女弟子琼霞领衔主演,粤剧《唐母兰馨》亮相广州|艺起岭南

    10月12日,红派新编粤剧《唐母兰馨》巡演在广州粤剧院红线女大剧院上演。该剧根据珠海唐家湾抗日烈士唐仕明、唐仕锋兄弟和其母亲胡兰馨的英雄事迹改编,致敬英雄豪情。此次演出不仅是粤桂两地文化艺术交流的一次盛会,更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要活动。 本次巡演由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珠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珠海高新区商务和文化旅游局联合主办。除了广州站演出,该剧还将于10月1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南国剧场再度献演。 珠海南宁人文合作结硕果 珠海与南宁同属岭南文化圈,语言相通、风俗相近、文化相融。近年来,两地以粤剧艺术为桥梁,持续深化人文交流与合作。珠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多次指导珠海市戏剧曲艺家协会、珠海市文化馆,与南宁开展粤剧专场演出、精品剧目共创及人才培育等交流活动。 南宁市大力实施名家传戏工程,2024年更特邀一级演员、红线女关门弟子、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珠海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琼霞,于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设立“琼霞南宁大师工作室”,为两广粤剧在剧目创排、艺术教学、人才队伍建设与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广西粤剧焕发新的生机。 粤剧《唐母兰馨》是珠海高新区与珠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合作,珠海高新区文化服务中心出品,历时两年精心打造的艺术成果,也是“琼霞南宁大师工作室”在粤剧剧目创排、艺术教学、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成果。 新剧致敬英雄烈士和恩师 粤剧《唐母兰馨》根据珠海唐家湾抗日烈士唐仕明、唐仕锋兄弟和其母亲胡兰馨的英雄事迹改编,从唐母幼年流浪、中年丧夫、晚年丧子的命运遭际,演绎唐母一生的悲欣交集,表现了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以唐母为代表的普通民众走上保家卫国道路的历程。该剧通过回溯历史,向革命烈士、爱国志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该剧由粤剧名家琼霞担纲制作并领衔主演,黄俊成、吴东梦等粤剧名家联袂演出,一众青年戏剧新秀加盟主创,赋予青春的气息。 琼霞特别谈到,《唐母兰馨》自2023年首演以来,凭借其“动人”的艺术特质脱颖而出。它跳脱主旋律剧作的刻板印象,在传递红色主题的同时,注重情感的细腻刻画与艺术的精致呈现。全剧以情为线,浸润着红派“声情并茂、以情带声”的独特风格。今年恰逢红线女诞辰百年,作为其关门弟子,琼霞领衔主演此剧,既是对红派艺术的坚守与传承,也是以舞台行动致敬恩师。 文|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陈晓钰 黄日权 图|主办方提供

    3 Min.
  7. VOR 13 STD.

    最全国宝集结!广东外贸千年大展22件国家一级文物先睹为快

    珠江潮涌,帆影千年。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广东的千年外贸史始终镌刻着“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印记。 10月15日将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的“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专题展,甄选来自全国各大收藏机构超200件文物珍品,在第138届广交会开幕之际,为观众揭开广东千年外贸史的历史全貌,以历史经验回应新时代对外开放的现实命题。 此次展览堪称“国宝集结”,展出22件国家一级文物,涵盖牙雕、金银器、陶瓷、外销壁纸等多元品类。羊城晚报率先呈现本次参展全部国家一级文物,提前解锁这场穿越千年山海的外贸史话,读懂中华民族“互利天下”的文明基因—— 唐牙雕人像 半身像,高鼻,深目,卷发,其面貌具有阿拉伯人的特征。器座为椭圆形,被认为是西亚地区常见的印章类型。专家推测它可能是阿拉伯商人私章的毛坯件。 印章被发现于南越国宫署遗址唐代地层,广州在唐代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设有专门的外国人居住区——“蕃坊”,这枚印章的出土,为唐代广州活跃的外商活动提供了实物证据。 北宋潮州窑周明造佛像 该佛像须弥座三面刻字。正面刻“潮州水东中窑甲弟子刘扶”,右侧刻“同妻陈氏十五娘发心塑佛散施永充供养为在堂父母及合家”,后面刻“男女乞保平安熙宁元年戊申岁六月十三日题匠人周明”。 古城潮州于1922年、1980年和1998年,分别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属于同一刘姓家庭成员发心奉养的瓷质释迦牟尼佛造像六尊。这批造像须弥座上的文字款识,说明了造像供养人的姓氏,造像的心愿,生产造像的窑址、日期,塑造匠人的姓名等,极具历史价值。 北宋庆历七年木雕罗汉像 该佛像座透雕,正面刻有“皇宋庆历七年丁亥岁,广州男弟子林士明囗”。从铭文可知,这尊罗汉像与北宋庆历七年广州的林士明密切相关。 广东省博物馆藏北宋木雕罗汉像共十件,原供奉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南华寺内。这些罗汉像是难得的北宋木雕艺术珍品,而且像座上大多刻有铭文,保存了重要史料,为中国佛教史、海上丝绸之路史以及城市发展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北宋庆历八年木雕罗汉像 这尊罗汉像很有特色,它的铭文前半部分保留了宋代铭文的内容,后半部分记载了明代重妆的史实。从铭文可知,北宋庆历八年广州的谭一娘出资捐造这尊罗汉像,在明代的时候有两次重妆。 此尊罗汉像造型生动逼真,雕造风格浑厚质朴,堪称中国宋代木雕工艺的典范之作。 北宋“林景阳舍”木雕罗汉像 此佛像座透雕,正面刻有“大宋广州男弟子林景阳舍”铭文。从铭文可知,北宋年间广州的林景阳出资捐造了这尊罗汉像。此尊罗汉像造型逼真,五官生动,衣纹流畅,颇具禅意,体现出宋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水平。 南宋金项饰 此金项饰是“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第一件金器,具有明显的西亚风格。金项饰的带钩和搭扣有轻微的使用痕迹,表明它应该不是船上的货物,而是个人使用的金饰。 它的主人可能是外宾或外商,身份尊贵且具有非凡的经济实力,当时正随船返回西亚地区。金项饰是海丝兼具贸易和文化交流双重属性的见证。 元青花人物图玉壶春瓶 此件玉壶春瓶胎薄,局部可透光影。白釉细腻而莹亮,白中泛青,青花靓丽。中部主题纹饰绘“携琴访友”人物故事图,惟妙惟肖。 元青花大多来自海外进口的钴料,见证了元朝中国对海外贸易的扶持和参与,以及当年国际贸易的公平互利。元青花因传世器物稀少而弥足珍贵,该件玉壶春瓶因为绘有人物故事图而更显难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典型产物。 元雷州窑釉下褐彩凤鸟纹荷叶盖罐 器型古朴端庄,纹饰构图严谨、层次分明,运笔活泼流畅,是广东宋元彩绘瓷艺术的集大成者,也是元代褐色彩绘瓷器中的珍品。 粤西雷州地区的釉下褐彩瓷工艺独树一帜,将广东彩绘瓷艺术推向高峰。雷州窑彩绘瓷器以开光、多层次构图为主要特征,器形敦厚古朴,除整器外销以外,更影响了东南亚越南、泰国等地的彩绘瓷技术。 明金锭 金锭2002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明代梁庄王墓,正面铸有“永乐十七年四月 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铭文。 永乐十七年是1419年,正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归来之时,从铭文可知,这件金锭是郑和船队于返回途中用在西洋所买的一批黄金制作的。“西洋”是当时泛指明朝南海以西的海洋,包括印度洋及其沿海地区。 明万历磁灶窑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陶盖瓮 该陶器胎体夹有细砂,胎质灰白,器身施酱釉,施釉不及底,口沿处浸釉,按釉色而言,呈酱褐色色调。 明代中晚期,东南沿海烧制有大量酱釉陶瓷器,主要用途为外销。此件文物从“南澳Ⅰ号”打捞出水时,瓮内藏有漳州窑系青花碟256件,玉壶春瓶5件,是出水器物中组合数量最多的一件,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商人善于利用各种空间增加货物数量,达到扩大利润的目的。 明石湾窑翠毛釉蒜头瓶 翠毛釉,因釉在窑内烧制过程中流淌变化,似翠鸟的羽毛,故名。是石湾窑精品器物中使用较多的一种釉色。 佛山石湾制陶瓷自明代中叶以来逐渐兴旺,至今长盛不衰。石湾陶瓷以其种类丰富、工艺精湛著称,明代中叶便已通过广州-澳门-果阿-里斯本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运销欧洲各国,成为中外贸易中的重要商品之一。 明石湾窑翠毛釉胆瓶 该瓶全身为翠毛釉,口沿釉较薄,呈酱褐色,布满棕眼,釉流至足处较厚,底无釉,有较明显的旋纹,胎为紫褐色。 明石湾窑翠毛釉梅瓶 全器满施仿钧蓝色变釉,釉厚处呈月白色,釉面有细小开片。底部无釉,有旋削痕。此瓶有元代遗风,为石湾窑明代早期艺术陶器珍品。 清康熙款珐琅彩花蝶纹碗 碗内及圈足内施白釉。碗外壁施朱红釉为地,上绘珐琅彩花卉纹,以黄、红、蓝彩等描绘各式花卉。圈足底为双方框青花楷书“康熙御制”款。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达到顶峰时期的产物。 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以前需要从欧洲进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 清雍正广彩开光人物图瓶 该瓶腹部菱形开光内绘“满大人”纹饰,庭院中几位身穿清朝服饰的官员正在交谈,仆从随侍在侧,旁边还有妇人牵着孩童。 广彩瓷器中的“满大人”纹饰主要流行于清雍正至嘉庆时期,通常描绘的是身穿清朝服饰的男子与女子在一起的庭院生活场景,营造出休闲、愉悦、欢快的氛围。“满大人”来自英文单词mandarin的音译,是欧洲最早进入中国的葡萄牙人对中国官员的称谓。 17—18世纪是欧洲中国热最为流行的时期,绘有“满大人”图案的中国瓷器在欧洲十分受欢迎。 清雍正款胭脂红釉罐 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时期产量最大,质量最精。它是一种以微量金作着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焙烧而成的低温红釉。 由于这种红料从欧洲传入,故被称为“洋金红”或“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又由于这种红釉颇如女子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 雍正十三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纪事》中记载,当时岁例贡御的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红色器皿”。 清乾隆款画珐琅牡丹纹海棠式花篮 清乾隆四十年十一月乾隆帝命人将十件康熙、雍正款画珐琅器送到广州,要求粤海关官员仿制这些器物并落“乾隆年制”款识。于是,粤海关官员将器物画样后,把样稿交由法国及广州本地制作。 制作完成后,十件提档器物及制作的器物被送回宫廷。此花篮即为法国依据粤海关样稿制作而成。 清乾隆款画珐琅八棱开光山水花鸟图提梁壶 提梁壶铜胎鎏金,八棱形,腹部八面开光饰四季花鸟与山水图案。壶底施白珐琅釉,蓝珐琅双栏内署仿宋体“乾隆年制”竖行四字款。 此器由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精心打造。它的造型风格和结构设计,同欧洲本土制造的同类器物以及广东制造外销产品,展现出极高的相似性,表明此时贸易网络产生逆向影响,反哺国内高端工艺品的设计体系。 清乾隆广彩十三行通景图大碗 这种大碗是欧洲人在宴会上调盛果酒之用,也称潘趣碗。外壁以通景彩绘方式描绘了广州十三行商馆的面貌,上面绘有丹麦、大革命前的法国、奥地利、瑞典、英国和荷兰的国旗,还有粤海关以及无数的小船、正在谈话的中外商人贸易等场景。 它品相完整,色彩鲜艳,画工精湛,描绘的人物、建筑场景众多,栩栩如生,气势磅礴,是乾隆时期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清乾隆广彩浆胎花卉奖杯纹瓜棱扁瓶 此瓶器形优美,纹饰精致华丽,色彩艳丽,布局疏朗,主次分明,互相衬托,是早期广彩瓷器的精品。 广彩瓷器主要是为了外销而生产的彩瓷品种,其彩绘融会了五彩、粉彩和西方绘画的技法,具有显著的中

    13 Min.
  8. VOR 1 TAG

    古法肉桂香牌的“产业破圈”之路:让传统农产品焕发新生机

    近日,一块块古法肉桂香牌在肇庆火了,近一个月内,产品销量突破一万件,市场反响热烈。从校园课堂到广东省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从裹蒸文化嘉年华到乡村非遗体验空间,肇庆市非遗工作站匠心研发的古法肉桂香牌系列文创产品,正以独特的创新路径,实现了“产业破圈”的华丽蜕变。 肇庆市高要区作为全国最大的肉桂种植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数据显示,2025年高要肉桂种植面积已达70.05万亩,年产桂皮14.46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52.5亿元,产品远销中东、北美、东南亚等地。 在此背景下,肇庆市首批非遗工作站秉持“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的理念进行研发,推出古法肉桂香牌系列文创产品。 该系列产品选用30年以上树龄的高要肉桂为原料,充分发挥其安神醒脑、驱蚊除湿的天然功效,并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创意设计。“这款香牌不仅是肉桂天然价值的延续,更以优雅的文创形态走进大众生活。”非遗工作站负责人介绍道。 古法肉桂香牌的“破圈”之路始于今年教师节。非遗工作站通过“站校联动”走进肇庆多所中小学,开设古法肉桂制香课程,并将首批香牌赠予教师,为节日增添浓厚的文化氛围。 随后,古法肉桂香牌陆续亮相多个重要文化活动。在2025年广东省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香牌作为肇庆特色文创产品亮相;在2025裹蒸美食推广会暨第四届裹蒸文化嘉年华中,以“裹蒸粽”为造型的香牌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创意符号。系列活动的持续曝光,显著提升了古法肉桂香牌的市场知名度。 古法肉桂香牌的成功实践,为传统文化赋能产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径:以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产品创新与场景拓展,将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文创产品。这一模式为各地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融合、实现特色产业振兴提供了可行的发展思路。 文|记者 周欣怡 图|受访者提供

    2 Min.

Info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Mehr von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