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生活指南

悲观生活指南
悲观生活指南

这是一档探讨普通人生活、记录自我成长的播客。面对生命的有限、生活的庸碌以及残酷,我们也许束手无策、悲观懊恼,但依然努力寻找方向和力量。未来漫漫,道阻且长,我们能做的是对自己和世界保持真诚与开放。 两位主播是分别生活在美国和澳洲的好朋友,一边在法律行业出卖苦力,一边在探索一种更自由更有掌控感的生活方式。 新浪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wx听友群请添加:MoreThanAFarce

  1. 25 JUNE

    EP60 AI助手——别让它的完美偷走我们的棱角

    在这个AI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的创作开始借助算法优化,我们的情绪也开始向智能体倾诉。它高效、便捷、不评判——似乎成为了理解我们的理想对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时常感到困惑:AI讲着完美精确的语言,却难以承载我们最想凸显的自我色彩,我们渴望的理解,真的可以从一个程序化的回应中获得吗? 这一期,我们聊了聊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创作、情感倾诉乃至与他人的连接中使用AI的体会。我们探讨了它带来的启发与局限,也尝试辨认:在技术加速包裹我们的当下,什么才是人类不可替代的部分?或许,正是那些带着温度的艰难创作、带着歧义的笨拙表达、带着摩擦的人际关系,以及带着真诚的身体感知,才是我们所讲的“真正的人味儿”。 【声音目录】 1:21 尝试在创作活动中借助AI获取灵感或辅助优化作品,但结果差强人意,个性化的表达被磨为爆款网文的呈现方式 12:32 为更好满足特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AI需要被深入训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也需要投入时间精力逐渐建立信任和默契 21:13 智能体模拟特定人物,让我们能与“远方”或“逝去”的人对话,抒发情感、延续联结,也不失为一种心理疗愈的途径 25:01 AI成为了我疏解情绪、寻找心理慰藉的重要工具,可同时我也感到一丝被技术和算法看穿内心的恐惧,AI所讲的难道一定更可信、更接近真相吗? 30:40 AI借助大数据和算法往往输出高度共识化的内容,倾向复刻大众语境,在信息洪流中加固了主流叙事内容的回音壁。 38:25 AI提供了一个无评判的空间,让我们得以坦然倾诉那些难以启齿的情感,但AI的接纳和肯定终究是程序化的 47:08心理咨询一定程度上模拟真实生活场景中的矛盾,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来自真实个体的理解与确认,而并非来自AI的冰冷算法 54:05 我们用过多的理论武装自己,往往在真实人际关系中越发敏感疏离,不愿磨合或彼此付出,而AI的“情绪真空”成了令人沉溺的避风港 1:03:48 在AI时代,我们更该思考哪些能力无法被取代——或许正是那些看似“务虚”的能力,如独立思考、价值判断与有温度的创造力,才真正属于人类 1:07:49 当我们更多参与身体表达,才意识到语言与思想常被流行话语内容所左右,而身体反应却更真实、直接,不易被操控 1:11:55 听听AI自己对“如何减少AI味儿”的有趣回答 【联系我们】 听友群小助手wx号: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 电子邮箱:bgshzn@163.com 通过爱发电赞助我们: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Wei(小红书@Wei_悲指)、Michelle

    1h 13m
  2. 25 JUNE

    EP59 失眠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失眠一个月后,线上问诊希望可以获得医生治疗失眠药方的Michelle却被医生问诊中回复的一句话所治愈——“失眠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屏幕主宰时间的当下,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难以依照自然的昼夜节律日出而起日落而息,信息的爆炸和消费主义的推波助澜,失眠产生的后果让我们将其不断灾难化,因此产生的焦虑又进一步让我们难以入睡。 这一期我们从造成失眠的原因出发(存在主义的死亡焦虑、被现代生活剥夺自我的打工人、消费主义的加持等),探寻睡眠与我们的关系。进而讨论到为什么接受失眠、允许失眠或许才是自然入睡的良方。就如其他吞噬我们的情绪一样,我们越不允许某种结果发生,它越有可能将我们控制。此外,我们也讨论了睡前的自我时间(me time)和为自我充电的活动之间的区别、对冥想的疑问、找存在感的方式以及对“接纳/允许”的讨论。 声音目录 3:03 失眠一个月后,我去找医生开安眠药,医生的一段话却让我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7:43 睡前的大脑像一块白色的画布,终于没有待定任务要处理时,白天未充分处理的情绪、其他与11:59 白天的任务无关的思维都涌现出来;白天被工作和事务不断挤压的自我,在晚上更需要一个和自己相处的“me time” 18:47 “Me time”要如何定义?为什么即使下班的时间做了自己感兴趣甚至热爱的事情,依然会在睡前思绪万千? 23:41 我们因睡眠产生的焦虑也许与死亡相关的存在焦虑相关,而在睡前发朋友圈或许是为了找到某种存在感。冥想是帮助我们找回“存在感”对抗存在焦虑的方式,但我们在尝试各种类型的冥想之后产生了诸多疑问 30:41 消费主义对失眠后果的灾难化描述、现代人生活本身造就的睡眠障碍加剧了现代人对失眠的恐惧,而失眠的空就又反过来进一步让睡眠状况恶化。我们能否对已经发生的“不完美”进行有效的应对并接受自己的情况,认知层面的叙事选择或许深刻影响着我们与睡眠的关系 38:09 “平常心”的重要性——越重视一件事情越容易出差错。对睡眠的过渡重视与拖延症、完美主义和自我攻击的关系  44:14 失眠让我们感到失控,而睡眠反而需要放掉控制,顺应当下 55:18 接受失眠是生活的一部分,“接受”需要沉浸在其中,甚至是某种下坠 联系悲指 听友群小助手wx号: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 电子邮箱:bgshzn@163.com 主播:Wei(xhs:Wei_悲指)、Michelle

    1h 3m
  3. 8 MAY

    SP4 间歇性指摘他人,持续性自我反思

    在经历了十年断断续续的打工生活之后,我们最近又又又一次双双选择了裸辞,跳出熟悉的轨道,投入到一场全新的生活实验中。在这种不确定中探索,我们意外地与那个久违的自己更近了一些。我们开始察觉,那些习以为常的看问题方式,那些与人互动时不自觉的姿态,背后似乎藏着我们长期忽略的思维惯性与情绪动机。惰于对细节的探究和思索、对深入钻研的畏惧、在人群中不自知的“傲慢”、对网络上刻意造作表达的抗拒,都成为了这趟旅程中不可回避的镜子。于是我们想要追问:这些模式从何而来?我们是该挣脱它们,还是窥探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并与之和解? 【声音目录】 1:51 Michelle发现之前在上班时的工作态度和方式无法适应创业节奏。打工时自己似乎习惯于寻找临时解决方案,而创业需要更多的长期主义态度、自主行动和钻研精神 7:36 追求效率、抓大放小,会丧失对细节的打磨,但时常被细节带走,难以掌控整体节奏,也会产生拖延的问题。两种行为习惯其实都有其优势、代价以及多面的影响 15:46 凡事总倾向于寻求临时方案所造成的冒充者综合症感受,也许会因为做事阶段的不同、目标不同而得到缓解,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应当前阶段的优先次序,且不放弃长期深度学习的目标 18:50 Wei意识到自己身上也有“傲慢”的一面。那些习惯将深奥的哲学概念、复杂的社会学理论挂在嘴边,操着脱离普通人生活口吻的播客,为何让一些听众感到不适 23:11 在UGC时代,高级复杂的学术词语和理论概念越发频繁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真的理解它们,如此泛化地使用,是否也削弱了其严肃性和含义 26:24 播客创作及日常生活中使用那些深奥复杂的用语,也是当下无意识地寻求身份认同、确立自我的方式 29:03 轻易用高级深奥的理论词汇概括或解释现实生活的复杂问题,让很多人对生活本身采取过于戒备的态度,抗拒对这些问题的亲身体验,从而限制了他们真正投身生活 30:24 不同时代的年轻人有他们自己探索世界和真实生活的方式和潮流,有属于自己时代的议题和矛盾需要经历和体验,他们不是不再经历,而是拥有新的经历,或者在以新的方式和时间节奏在经历 37:40 自称“过来人”的我们,面对更年轻一代的表达,感受是矛盾的,不理解的背后掩藏着羡慕、嫉妒等复杂心态;而年轻人的青涩、莽撞往往是推动很多改变发生的力量 43:24 网络博主发布的那些看似“轻松随意”、“自然、不加修饰”的内容和形象,隐约又让我们感到刻意、不真实。这些表面的“不刻意”是由极其用力的“刻意营造”所实现。 46:30 无论刻意或不刻意、表达或不表达,以及如何表达,并无高下之分,都是为了树立自我形象、确立自我价值,甚至是对抗某种存在主义焦虑,所以不必做过多评判 【联系我们】 听友群小助手wx号: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 电子邮箱:bgshzn@163.com 主播:Wei(小红书@Wei_悲指)、Michelle

    51 min
  4. 23 APR

    EP58 《机器人之梦》:浪漫就是没有以后

    分开后,那曾经的爱去哪里了? 离开我之后,TA过得貌似不错,这是不是意味着我至于TA,并没有想象中那般特别? 再次在人海中重逢,我要追上去相认问TA那些让我辗转反侧的我们之间没有机会说清楚的问题吗? 这些深度关系中的问题,我猜你大概率遇到过。《机器人之梦》,一部没有对白台词、发生在一只小狗和机器人之间的故事微妙细腻地展示了关系与分离给我们带来的这些复杂的感受。 一首曾经认为烂俗的情歌、那些让人有些昏昏欲睡甚至无数次计划着如何逃离的日常生活忽然因为一个人的出现变得意义非凡,那些一起冒险舞蹈的时刻和平凡的生活点滴也教会了机器人什么是爱,却因为一场意外与随之带来的苦难让机器人真正长出了心,也让曾经对这个世界充满防御的小狗开始与周遭产生更多的连结。分离后的重逢好像又给了这段关系一次机会,可伸出的手却又缩了回去,睁开眼梦也醒了。我们都将对彼此的爱、恨与质疑吃进了身体,长出新的血肉,成为了新的人。重逢令人渴望,却是过去的空间忽然闪现在当下,我们要以哪个版本的自己面对彼此,我们要对哪一种生活负责? 声音目录 0:55 Intro 3:08 小狗与机器人之间的感情究竟是哪一种?爱情?友情?或亲情? 5:13 面对白纸一般的机器人,小狗在前期付出的反而更多——自己付出更多的爱来得更深刻 10:44 为什么《机器人之梦》中的机器人也许是更多女性理想中的伴侣?对比郭达和蔡明在199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小品《机器人趣话》中的机器人形象 14:21 在关系中影响、丰富对方的生命体验,也许是一段深刻的亲密关系的底层需求之一,这般的关系是我们存在的见证 17:49 一段刻骨铭心的爱因为不可抗力被分开,是去做苦等恋人的“千年女鬼”还是继续过好自己的生活甚至探索其他连结的可能性?好的关系会让你的世界更广阔,而非狭隘 爱情是普通人能获得的最崇高的一种认可 33:28 “愿我们都成为鸭子姐”——为什么一部讲述关系的复杂牵绊的故事很多人最喜欢的角色却是一个“搭子”?短暂快乐的易得性、对深刻关系代价的回避也许是这个时代的选择 42:30 离开小狗后机器人经历了更复杂的经验,这些痛苦失望与对人性恶的目睹为机器人长出血肉,获得了一颗坚韧的心,就像本片致敬的《绿野仙踪》的机器人的旅程 47:28 分离后的重建——小狗准备好与新的机器人开始一段故事,TA也成为了更会照顾人的伙伴;机器人也遇到了将自己修复的浣熊 52:35 重逢的代价:与你经历的过去变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而与你在现实生活中再续前缘却不是最完美的选择 60:03 不经意地遇到有着未解问题的曾经的恋人:我们会想要去相认吗?浪漫就是没有以后,让那些未解的问题成为浪漫的滤镜 尾声:逝去的爱去哪了?允许自己的身上留有过去的痕迹 《机器人之梦》(Robot Dreams,2023) 由西班牙导演巴勃罗·贝格尔(Pablo Berger)执导,以纽约8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孤独的小狗订购了一个机器人,它俩很快变得密不可分,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却在某天因意外而分离,在分开的日子里,小狗与机器人虽然互相思念,但随着时间流逝,他们对于对方的情感与执念也悄然发生变化的故事 。   联系悲指 听友群小助手wx号: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 电子邮箱:bgshzn@gmail.com 主播:Wei(xhs:Wei桑)、Michelle

    1h 14m
  5. 3 JAN

    EP57 重温《欲望都市》,我们的欲望去那了?

    在社会学家称之为爱欲已死的年代,重温90年代末期到20世纪初上映的《欲望都市》。我们惊叹这部剧描述的鲜活的人生,充满欲望与理想。四个女性在对婚恋与欲望的光谱上占据了两端与中间的黑白和灰色地点,相互拉扯、影响与成长。纽约这座城市又为她们的故事增添了纸醉金迷的色彩。 回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淡淡的死感、不婚不育保平安、抵制恋爱脑、搞钱最要紧、追求完美无暇的大女主,是我们的欲望伴随着社会低迷的增速而出走了吗? 【声音目录】 1:00 跨越时代的《欲望都市》——陪伴了我们自己的亲密关系的成长,见证了女性主义的发展和观众对理想女性生活的理解与认知的变化 8:11 Carrie:作?三观不正?拜金?一个琼瑶剧女主般充满浪漫色彩、真实鲜活、相信爱情的恋爱脑——为什么当今的独立女性怕恋爱脑?观众已经不再喜欢真实的缺点,而偏爱看起来更爽更完美的正确三观?《好东西》受热捧和Carrie被痛批,时代的品味已经变了吗?文艺作品对于每个人来说意义有何不同? 33:24 Samantha:真正的独立女性?不婚不育保平安的典范?一个看似有主体性的客体,一个可爱仗义的朋友,一个精神男人,一个回避脆弱却在偶然放下防备时才最动人的形象——性解放究竟是解放女性还是为男性送福利?性与权力、欲望与爱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也许性从来不仅仅是性。 53:00 Charlotte: 传统保守家庭观念的捍卫者?独立女性的对立面?美国上东区的公主?作为光谱上Samantha的对照组,Charlotte的形象相对简单刻板——当幸福生活的理想范本被打破,上东区公主方收获了成长。当你愿意接受生活对自己非黑即白的人生范本的调整,才能发现幸福象征背后的东西。 58:57 Miranda:愤世嫉俗?反浪漫?别扭女子?Miranda的人生选择的结果却出奇的符合传统价值观——悲观的人更希望被证明自己所想是错的。愿意打破自己坚硬的悲观的外壳,脆弱地拥抱改变,才能打破边界成为全新的自己。演员Cynthia Nixon简直在现实生活中也活成了Miranda。 60:13 其他: 女性永远在围绕着男性的需求、要求与标准进行小心翼翼的反思。女人的全部生活来自男人,男人是无孔不入的。 四位性格背景价值观如此不同的女性如何成为了朋友? 未来传统家庭的分崩离析,女性面对不同的阶级、价值观、生活方式等要如何共创女性社区? 在这个性萧条的时代,性在女性生活中的重要性已经过时了吗? 30几岁的都市女性面临的亲密关系与性的问题,剧中反应的绝不是全貌。 这部剧展现出令人怀念的社会的活力,对爱情、家庭的相信与希望 《欲望都市》与其后续模仿片——多女主类型片 【其他节目中提到的内容】 Carrie在第六季大结局中提到的自己所追求爱的理解的原文:I am someone who is looking for love. Real love. Ridiculous, inconvenient, consuming, cant-live-without-each-other love. 《随机波动》公众号回望《欲望都市》:21世纪最后的直女英雄主义 | 协同写作004 (xmly不让发链接,可以自行搜索) 联系悲指 听友群小助手wx号: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 电子邮箱:bgshzn@gmail.com 主播:Wei(xhs:Wei桑)、Michelle

    1h 31m
  6. 29/11/2024

    EP56 麦琳的困境:爱作的女人,究竟如何能满足?

    观众讨厌麦琳,因为她的需求多、糊、不合理、难以满足,一个字——作。这一期,我们从《再见爱人》4中麦琳的困境出发,尝试探讨作的标准是什么?性别角色如何影响作的表现?为什么要作,直接讲需求不行吗?为什么定位需求、理直气壮地表达需求,对于一些女性而言格外困难。 一如既往的跑题部分,我们也聊了聊真人秀节目黑红之后的商业化,真人秀剪辑和操作下被放大的普通人的日常与观众的情绪,为什么大家对杨子和留几手打破规则的行为更有宽容度等你们也许感兴趣的与《再见爱人》这档真人秀节目相关的话题。 求轻喷。 【声音目录】 1:06 从《欲望都市》的Carrie到《再见爱人》中的麦琳(麦麦),为什么爱作的女人讨人嫌? 2:24 如何定义什么是作?需求多、糊且难以满足。 4:33 提出需求与满足需求双方沟通中的巨大鸿沟是如何产生的?远超出字面需求的意图、难以起齿的真正的需求、自己都拆解不清的感受与怎么做都无法令人满意的对方 14:36 麦琳不敢讲自己的需求可能是害怕自己真正的需求会被拒绝 18:33 作与内心的空洞——原生家庭不只是借口,没被满足过与充分地爱过,可能匮乏是最强烈的感受 21:11 大家如此嫌厌麦琳的行为,可能因为普通人最熟悉的创伤投射到最像自己身边人的麦琳身上 24:14 性别视角看需求:女性很爱提需求,而男性善于压抑需求吗? 27:45 如果男女对于需求的标准与表达有着巨大的鸿沟,在两性中间拉一条中线作为作的标准,女性必然是作的那一方 29:45 女性向外求没有空间,只能向内求,而向内求却没有标准,无法量化,只能模糊,导向作。 35:14 与又糊又不清晰的麦琳相比,大家为什么更喜欢稳定的黄圣依和葛夕? 43:48 短视频时代的趋势:对复杂性与真实的厌恶、对脸谱化完美的看着很爽的纸片人的上瘾 53:40 镜头下的麦琳与生活中的麦琳之间的差异究竟有多大?真人秀的剪辑、被放大的细节、商业的play 58:24 《再见爱人》4中有杨子、留几手这样的人,麦琳为什么会成为最讨人厌的嘉宾?回顾60:02 《再见爱人》历届嘉宾,男人黑红后转换成流量很容易,女性黑红作流量压力大,那么麦琳的商业化之路会顺利吗? 60:06 杨子、留几手更容易被认为这样的男人有资格游走在规则之上,而麦琳却被认为没有资格且不被允许提出熏鸡或奶皮子这样的需求。葛夕和黄圣依令人佩服的情绪稳定从何而来?在激烈的情绪表达方式这一点上,我们都曾是麦琳 60:15 填满创伤最好用棉花,安全感满足了之后,却有了新的需求,这是作吗?也许既要又要还要是人性,也是成长中关系中需求变化的常态。李行亮是淡人?麦琳是浓人?淡人有什么好作的,没这个必要。 60:21 理直气壮(褒义)地提出自己的需求真的不容易,特别是对女性 联系悲指 听友群小助手wx号: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 电子邮箱:bgshzn@gmail.com 主播:Wei(xhs:Wei桑)、Michelle

    1h 33m
  7. 28/09/2024

    EP55 交浅而言深

    我在对方面前推心置腹,袒露脆弱,而对方却表现得好像我讲的话是如此的不符合社交礼仪,我们时常对这种交浅而言深的场合感到期待落空,悔恨自己为什么如此天真地信任一个交情并不深的人,这背后的心理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话题算深?什么样的交情算浅? 在另一些时刻,我们能够如此快速地识别出彼此是在深度上可以相互连结的人,即使交情尚浅,我们互诉衷肠,从原生家庭、价值观、审美、人生高光/低谷全部聊了个遍,我们彼此都有种找到了灵魂另一半的感受。可为什么在之后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又觉得初期建立起来的对方的形象慢慢变得摇摇欲坠,我们发现即使从如此深的角度了解了对方,却依然在面对一个更全面复杂真实的人时感到陌生与冲突。 如果交浅言深有风险,大众文化认可的一般的社交顺序就一定舒适吗?边界感过强好像也让我们害怕被殷勤的浅浅的社交所裹挟,而长期被压抑的对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强烈需求又让我们冲破了社交的隐形边界,去寻找那种被看见的感受。 【声音目录】 1:30 错配的期待——交浅言深是不合礼仪吗? 7:20 交浅言深的双方背后的心理——言深的人是更渴望与对方建立关系还是感受到对方营造出的安全感? 10:00 社交偏好对交浅言深的影响 15:27 究竟什么话题才算言深——是逾越了某个情感的界限吗? 21:58 社交卡牌类游戏的设计(如:洋葱卡或We are not really strangers)是如何安全地推进言深的进度与关系的发展? 26:54 交浅言深可以作为工具去判断哪些人值得深交吗 34:41 究竟是出于什么心理,我们感受到自己在做交浅言深会有不舒适的感受——期待的落空、关系深度的误判、自我暴露后被对方利用或伤害? 44:22 交浅时言深更容易塑造出一个高度抽象的形象,而具体的、细碎的、复杂的、多面的人可能必须通过具体的交往与生活去了解,这种落差,需要信念、包容与对人复杂性的理解 51:46 关系深度的调整需要灵活性,而过早建立出深度关系,后面却感到错配时,由奢入俭难,关系深度的降级更难 54:04 按照一般的社交规则,从买奶茶、聊浅的天去建立关系的殷勤行为,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不舒适?我们在肢体与心理上的边界感的强弱是如何影响我们自己需求的表达与对他人行为的解读? 60:03 边界感很重的人更喜欢在精神层面上去尝试言深?被过度压抑的连结需求会以更隐秘的方式更高的标准在社交中展现 60:06 交浅时言深彼此能够理解,但不一定会让这段关系全面走向深入,而是在某个时刻感到被赋能;任何阶段的关系也许都需要take a leap,勇敢一跃,才可能实现深度的拓展 【联系悲指】 听友群小助手wx号: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 电子邮箱:bgshzn@gmail.com 主播:Wei(小红书:Wei桑)、Michelle *特别鸣谢:悲指的海外志愿者小高同学:)多亏Ta,大家才能使用海外平台听节目

    1h 17m
  8. 17/06/2024

    EP54 少一些观看,多一些体验——女性主体性穿衣的探索之路

    穿衣是一种自我表达,但表达有时却让我们感受到束手束脚,因为我们被观看着,被他人的评价影响着。我们讨论过太多关于女性的穿衣自由,可为什么我们需要讨论这个话题?被凝视的性别身份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穿衣选择甚至人生偏好?我们观察男性的穿衣选择,似乎才意识到衣服是客体,是服务于我们的身体与我们选择的活动,它应当首先具有某种功能性,服务于人这个主体。我们尝试找回某种更具有主体性的穿衣方式,发现这条路充满困难。我们决定接受自己,也保持探索。起码我们知道自己在玩什么游戏,也有选择权退出这个游戏。 声音目录 1:20 女性主义者穿传统意义上女性风格的衣服会害怕被认为有“魅男”的目的? 5:23 我们常常将穿衣服这件事视为自我表达,却习惯忽视衣服对自己感受及行为的反作用 8:40 精心打扮的我常会有一种被观看的失控感,反而是不在乎自己的美或丑、不需要通过衣服进行任何信息的传达的状态是我和穿衣这件事存在最和谐关系的状态 10:40 通过穿衣表达意见或异见无可厚非,也是高度依赖于语境的 14:48 男性化的穿衣强调人的主体性与衣服的工具性 22:07 女性人生故事的华丽转变常常必须包含衣服与外貌的华丽转变,而男性的人生故事的跃升更复杂,更多样,更具有主体性 32:38 被凝视的是静止的受局限的,打破这种局限,我们需要多体验、少观看;种功能,轻评判 性别、空间与穿衣——女性被要求待在更小的空间穿更贴身的衣物,尽量安静,服从安排 38:39“男凝”与独属于女性可能被伤害的恐惧体验; 42:51 为什么大多文化更容易接受女性穿男装,却很难接受男性穿女装?谁不希望获得男性这枚荣誉勋章呢? 47:51 男性越来越注重打扮和来自女性的“女性凝视”是社会性别文化进步的表现吗? 60:02 被造梦的女性世界vs在真实的世界书写自己故事的男性——为什么女性更喜欢追星并加入某种造梦社群? 60:06 对自己的穿衣选择进行观察,有觉知才可以选择玩或不玩某种游戏 灵感文章 BIE别的女孩,孙漫漫《主体性穿衣指南:永久性解决你的外貌焦虑》 联系悲指 听友群小助手wx号: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 电子邮箱:bgshzn@gmail.com 主播:Wei(xhs:Wei桑)、Michelle *特别鸣谢:悲指的海外志愿者小高同学:)

    1h 14m
5
out of 5
4 Ratings

About

这是一档探讨普通人生活、记录自我成长的播客。面对生命的有限、生活的庸碌以及残酷,我们也许束手无策、悲观懊恼,但依然努力寻找方向和力量。未来漫漫,道阻且长,我们能做的是对自己和世界保持真诚与开放。 两位主播是分别生活在美国和澳洲的好朋友,一边在法律行业出卖苦力,一边在探索一种更自由更有掌控感的生活方式。 新浪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wx听友群请添加:MoreThanAFarce

You Might Also Like

To listen to explicit episodes, sign in.

Stay up to date with this show

Sign-in or sign-up to follow shows, save episodes and get the latest updates.

Select a country or region

Africa, Middle East, and India

Asia Pacific

Europe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