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 Thoughts of St. Ignatius Loyola: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

耶穌會中華省JesComCHN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是從聖依納爵和他的弟兄們 心與心的書信對談中所選錄出來的, 主題包括: 如何與天主、上帝的同在,和對主耶穌基督的愛, 以及他對耶穌會士弟兄在信仰生活的建言。 這些扎根於生活的分享,像調味的鹽或幽谷中的光, 幫助不同生活狀態的人得到啓發、挑戰他們, 或在其中得到勸勉和鼓勵, 使讀者每天在平凡務實中,活出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九月廿日┃心懷天主萬事無憂

    10 HR AGO

    九月廿日┃心懷天主萬事無憂

    “擁有天主的人萬事無憂。 因為除非我們決意背棄祂,天主絕不會離棄我們; 一切憂傷源自失去或害怕失去美好事物。" 在生活中您最渴望擁有什麼? 相對的,又最怕失去什麼? 隨著年紀的增長,童年擔心失去的,在某個時間就發生了, 當時可能造成深深的傷痛, 也可能在那時堅強的接受並且有了轉化。 現在您的心靈能自由面對並接受生命的失落嗎? 這種自由的基礎是什麼? 聖依納爵分享他的經驗: 「心懷天主萬事無憂, 因為除非我們丟掉了天主,天主不會消失, 一切憂傷源自失去或害怕失去一些美好之事。」 聖保祿把自己和天主的關係建立在忠信上, 他說:「如果我們不忠信,他仍然是信實的, 因為他不能否定自己。」(弟後:2:13) 也就是說,天主既然愛我們,就決不會改變, 縱使我們因為犯罪不再愛祂, 但天主是愛,祂仍然會忠信的愛我們。 傳統的信仰教導很容易讓人把天主的恩寵物質化, 把恩寵當做一個物件, 同樣的人也很容易把天主當成一個物品, 我可以擁有祂,但天主不是偶像,祂不會被人控制。 擁有或失去延伸的意義是,生命中的常和無常, 我們生活在變化無常的世界中, 所以需要找到真實常在的生命去面對這些無常, 在意識省察中學習看到什麼是幫助,什麼是妨礙, 這是神操「原則與基礎」教我們 以所願意、所選擇的活出真實的生活, 當你有了天主,縱使其他的一切都丟掉了, 但是永恆的天主還在。 這也就是聖女大德蘭所說的, 「不心煩,不怕懼,萬物常逝去,天主永不移。」 泰澤讚頌之歌的「不再有憂慮」 反覆詠唱最能幫助人經驗,這就是心懷天主。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1540年教宗保祿三世准許成立耶穌會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min
  2. 九月十九日┃為愛而投注心力就沒有什麼難事

    1 DAY AGO

    九月十九日┃為愛而投注心力就沒有什麼難事

    “有志者,事竟成,尤其是出於愛!" 「有志竟成」是一句成語, 做任何事情,只要抱持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堅定的意志去做, 最後一定能成功。 但是這句格言內在的意義是什麼?你有覺察到嗎? 聖依納爵說:「對一個投注心力的人沒有什麼難事, 尤其若是一件出於愛而行之事。」 您對於什麼會投注心力? 當愛是做事的動機時,對當事人來說就沒有難事, 就如同這句「有愛就沒有苦,就是苦也覺得可愛。」 愛是讓許多小事得以成為大成就的基礎, 美國「全球永生之言電視台」 EWTN(Eternal Word Television Network)的創辦人安琪拉卡修女, 在一次朝聖祈禱時站在耶穌聖嬰像前靜默祈禱, 她看到聖像中的小耶穌說: 「幫我建一座殿堂,我會幫助那些幫助妳的人。」 她對天主愛的回應,透過傳播媒體幫助教友信仰成長, 引導無數的人認識天主。 教會各種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也是如此, 這些創辦人因著愛, 全心投入於弱勢及社會邊緣人的關懷與服務, 他們的見證也是我們效法的榜樣。 以前的靈修認知是,因為我祈禱所以天主給我恩寵, 天主滿足你的需要和渴望,是天主幫助自我努力者, 其實在祂偉大的計劃中,天主早就給了你恩寵, 好像是藏在地裡的寶貝(瑪13:44)需要你去發現及使用。 特別是經由你,因為你那麼努力的因為愛去做, 使這些事情得以成就。 所以恩寵是內在於你,而不是另外從外在灌進來的。 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從信仰的角度說,當你做內觀時, 就會看到天主的各種恩寵在我內, 相對的你一直在外面找就會迷失; 正如耶穌說:你們的父,在你們求他以前,已知道你們需要什麼。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羅馬與梵蒂岡近照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min
  3. 九月十八日┃神聖的交談給仁愛煽風點火

    2 DAYS AGO

    九月十八日┃神聖的交談給仁愛煽風點火

    “若要愛德精進,就談論愛; 因為神聖的交談像一陣清風,能煽旺仁愛的火焰。" 您喜歡和什麼人交談? 在談話中您覺最有收穫或最受用的主題是什麼? 和一位充滿生命能量的人談話受益最多,無論內容是什麼? 都會被引導到愛, 這也是耶穌在若望福音給門徒們的勸勉, 彼此相愛才能以愛傳愛。 聖依納爵說:「若要在愛中有所成長,就要談到愛, 因為神聖的交談就像一陣清風,給仁愛煽風點火。」 愛是人一生的課題,人需要持續學習和培養才能成長, 當談話內容圍繞著神聖的主題,自然而然的就會活出愛。 從神經科學的許多研究來看, 幫助我們了解這句智語的延伸意義,就是你的注意力在哪裡? 神經的通路就會在那裡集結, 你生命的能量就會在那裡聚集, 身心的通路是彼此傳達訊息,這是內在的語言, 你的注意在那裡,你的能量就在那裡散發出來, 這就是信仰所講的愛。 因此你注意什麼,愛就在那裡滋長, 當你開始談愛的時候,你的注意力就在那裡。 所以酒肉朋友的話題,很容易就是吃喝玩樂、風花雪月, 因為他生活的世界就是這樣。 生活中你不斷地談論愛,那你的世界就會在愛中, 信仰中所講的愛人如己也就呈現在這種情境中。 因此要愛自己,就是先把自己內在的火點燃起來, 當你開始跟自己講愛的話語就會愛自己, 但是這個做法有點困難,因為我們不習慣做獨白, 但是對小孩來說非常容易, 這是為什麼耶穌說天國是屬於這樣的人(瑪19:14)。 聖依納爵說彼此之間談論愛,愛就會出來, 對熟識的人彼此不一定要說話, 如同聖詠所說的: 「不是語,也不是言,是聽不到的語言; 它們的聲音傳遍普世,它們的言語達於地極。 」(詠19:3-5)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神視中,天父願意耶穌收納依納爵爲同伴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min
  4. 九月十七日┃默想及與天主交談助人得到節制

    3 DAYS AGO

    九月十七日┃默想及與天主交談助人得到節制

    “默想及與天主交談能約束本性自由的能量和查驗他的衝動。" 您學習過依納爵式的默想法嗎? 用一小時的時間祈禱,先重覆朗誦一段聖經或祈禱材料, 讀後停下來,安靜中浮現出什麼記憶? 接著用理智推敲內文的字句,天主要告訴或啓發我什麼? 內心有什麼觸動或感受?激發什麼渴望要去實現嗎? 在靜默中和天主以心對心的方式交談, 這種互動聖依納爵稱之為「對禱」。 默想幫助人調整自我,也改變自己和天主的關係。 這是聖依納爵自己皈依的經驗,特別在隨性的衝動上。 他說:對於默想及與天主交談, 讓人性脫韁之馬及衝動受到節制。 天主召喚人歸向祂是為了讓人得到自由, 傳統信仰的教導是, 人因墮落將罪惡帶入世界,破壞了人類的本性和整個世界, 所以靈修就是要修理被破壞的本性,人要克服自己的罪。 心理學幫助人對於人有更多的認識, 在靈修的目的也轉為幫助人回到自性、人的本然, 這樣人就得到自由。 所以天主給人最大的恩典就是使人得到自由, 因此人要在自由中活出真實的自由, 也就是在自由中被天主所愛並且回應天主的愛。 這就是人的本性,天主造人的目的。 所以回到個人的本性, 它可能是處在被破壞和受傷的狀態, 如同亞當一樣感到羞恥,會拿一個東西來遮掩, 這反而看不見自己的真相。 在和別人的互動中很容易看到對方的陰影~破碎或傷殘, 事實上在別人身上看到的就是自己, 但是自己卻不知道這些是投射, 因為沒有反省也就覺察不到。 所以首先你要認識自己的本性, 才能夠用正確的靈修方法達到目的, 換句話說當你越有人性就越能夠活出神性。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在此得一神視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min
  5. 九月十六日┃行事非因眾人贊同而是天主的旨意

    4 DAYS AGO

    九月十六日┃行事非因眾人贊同而是天主的旨意

    “即使所有的人和一切理由都說服我們去做, 行事前仍應祈禱,尋求天主旨意。" 在日常生活大部分的人會按照習慣及經驗做事, 但在重要的事上就會做衡量和評估, 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支持。 您也是秉持這樣的做法嗎? 有些人更重視自己的想法, 會展現「雖千萬人吾往唉!」的氣魄, 就是縱然面對千萬人反對,我會也勇往直前。 這句智語說 「不是因為所有的人都贊成你等等的原因,你就去做, 你得先跟天主談一談再說。」 意思就是,如果我先做祈禱,肯定是天主要我去, 雖然所有的人都反對我但是我還是要去; 而不是因為眾人都讚成,我就去。 所以行動的目的是為承行「天主的旨意」,做天主作的事, 所以行動前要先跟天主確認這是祂的旨意, 也就是要先分辨,不要隨著衆人的聲音起舞, 當然更不要不加思考就不聲不響地去做、或是逞個人的一時之快。 用北方話來說就是你不要隨大溜,跟著多數人說話或行事, 被所謂的主流文化或公共輿論牽著走。 教會也受這股潮流的影響,例如商業機構所用的強弱危機分析, 英語簡稱 SWOT,企業用於制定發展計劃前, 對自身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競爭優勢的定位, 面對自身的弱點及威脅採取應對, 這種方法用在許多企業相當有效,教會及機構也紛紛學習。 這個方法對人的機構有幫助,但是用在教會、信仰團體則要考量, 因為教會是基督的肢體,不在追求外在的成功, 因此重點是在行動前有沒有先祈禱、分辨、判斷並且奉獻給天主, 有了平心就有行動力。 因為自己是在「做天主的工作」而不是我「為天主工作」。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羅馬近郊拉斯道達堂 Cappella della Visione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min
  6. 九月十五日┃身、心、靈的磨練要趁早

    5 DAYS AGO

    九月十五日┃身、心、靈的磨練要趁早

    “修身或養性都需趁早, 因為人生無常,年長者也無法吃苦。" 依納爵靈修是一種全人的靈修, 因此在神操進行時, 講授神操的人對於奉行神操者(通俗譯本的翻譯名稱), 除了每天要講解靈修操練的題材外, 在過程中對於奉行者在身體、心理有幫助的規則, 也要適時給予說明,使其得到奉行神操的效果。 這句智語說:「不要等到年老才來磨練身體或烈情, 到時既無把握也受不了苦。」 在內容上不難理解, 因為在華人社會的俗語中也有相類似的話, 例如客家話有句:不要在年老的時候才學習吹喇叭, 因為那時已經沒有氣力了。 因此對於身、心、靈的操練要趁早, 一來有可能你活不到那個年齡, 二來你可能屆時因為身體軟弱或生病,想做也做不了。 具體的說,到年老的時候才想練習克苦, 例如在飲食上不要吃那麼多, 事實上這個年齡教會都已經豁免你免守大小齋了, 而且守齋可能會造成營養不良或生病, 這個時候你已經沒有力量做這種克苦了。 智語中所說的「磨練」, 指的是當你現在還很有力量的時候, 要把不容易受控制的身體、烈情、欲望等磨一磨, 使自己不要那麼衝動, 到年老時你已經沒有力就不需要磨練, 想要磨練也沒有什麼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有人受到感染喪失了味覺, 這時,就沒有也不需要磨練如何減少美食, 因為已經沒有機會了。 相反的那時的磨練是要學習接受沒有味覺, 在食物沒有味道而不想吃的時候, 為了身體的健康必須要多吃一點。 所以年老的時候, 你沒有把握能夠做磨練而且可能也受不了苦, 所以針對生理、心理或靈性的操練,要在年輕的時候趁早做。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1540年教宗保祿三世准許成立耶穌會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min
  7. 九月十四日┃在失足中能幫助人得到福祉

    6 DAYS AGO

    九月十四日┃在失足中能幫助人得到福祉

    “若發現自己跌倒,別絕望;即使跌倒,也有助於福祉。" 在生活中失足是免不了的事,無論是身體的或是心靈上的, 聖依納爵的皈依之旅是看到自己的失足, 是一個罪人但是蒙受召喚成為背負十字架耶穌的僕人。 因此他在今天的智語說: 「若發現自己失足,莫絕望;即使失足,也有助於福祉。」 失足能夠成為幫助人得到福祉,如同復活宣報所詠唱的 「幸運的罪過啊!你竟然為人賺得了如此偉大的救主!」 是的!天主能夠用曲線畫出一條直線,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 即便是人的罪過,天主也能夠用它來建造天國, 這就是天主的偉大和仁慈。 我們人覺得我不要的,例如: 生命中的陰影和在人的眼中認為是沒有用的或是礙手礙腳的, 為天主都是有用的,在這些事上大大的顯出祂的奇能。 所以戴邁樂神父Fr. Anthony de Mell, SJ才會這樣說: 你要感謝你的罪,罪是恩寵的再起, 在罪中你會經驗到天主無條件、極其慈悲的寬恕和接納。 也就是聖保祿所說的,罪惡在那裡越多, 恩寵在那裡也越格外豐富。(羅5:20) 失足也可能使人因禍得福, 如同老子所說的,禍兮福之所倚,(老子.五十八章), 意思是說即使面對災禍,可能幸福正依旁在其中。 在《神操》辨別神類的規則中, 聖依納爵用三分之二的篇幅解釋神枯, 失足像是神枯,沒有什麼絕對的好或不好, 人生的道路崎嶇不平, 所以縱然失足也可以從中得到經驗和學習。 失足能夠成為千古恨,而且是此恨綿綿無絕期, 就像猶達斯出賣耶穌, 但是失足也能夠成為生命轉化的起始點, 這就在於會不會做「分辨」, 當人把目光從自己轉向天主,這次失足的經驗反而會帶來福祉。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羅馬與梵蒂岡近照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min
  8. 九月十三日┃在自己的計劃中學習對應天主的計劃

    12 SEPT

    九月十三日┃在自己的計劃中學習對應天主的計劃

    “預先計劃行動,評估所行, 是正確行動的最高原則。" 這句智語的程序說明就像現在通行的SOP, 做事前要先計劃、後行動、結束後再做評估此行動是否正確。 這種方式並不符合依納爵的行事風格,但只講對一半。 聖依納爵一方面要求嚴謹的盡人事,另一方面則是要聽天命, 所以要把這兩個放在同一個脈絡,這樣才能了解他所強調的平衡。 要了解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也是這樣, 每句話透過神操的「原則與基礎」或「更」的精神來看, 才能體會到智慧的一面,藉由一面會看到另一面, 才不會感到二者相互矛盾。 如同一方面看到依納爵強調要克苦,不要因為身體軟弱就推辭; 另外一方面他又說要照顧自己的身體, 尤其是生病的時候,這兩個不同的態度放在一起是吊詭的。 房志榮神父的《神操》譯本把吊詭翻成「似非而是」, 就是看起來好像二者是矛盾,但其實不是。 如同耶穌說:「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瑪16:25 所以要從聖依納爵強調的點來理解, 這句智語的對象是對這種人說的, 指這個人在做事的時候,常常想都不想就直接去做, 那就要用這句智語提醒他。 但是對於那些什麼都鑽牛角尖的人來說,就要學習大而化之。 一位年長的初學導師,在他培訓的修士發初願時, 證道中給予他們最後的勸勉: 「現在是你們修道生活的開始,而我已經快到終點了, 所以我可以告訴你們,無論你現在準備做了怎麼樣的計劃, 將來一定會不一樣,天主都會將它破壞, 因為天主總是比你更明智、更有創意,這就是進步。 所以不管你現在怎樣計劃,將來一定跟你想的不一樣。」 所以個人的計劃要做,也要承行天主的計劃。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神視中,天父願意耶穌收納依納爵爲同伴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min

Trailer

About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是從聖依納爵和他的弟兄們 心與心的書信對談中所選錄出來的, 主題包括: 如何與天主、上帝的同在,和對主耶穌基督的愛, 以及他對耶穌會士弟兄在信仰生活的建言。 這些扎根於生活的分享,像調味的鹽或幽谷中的光, 幫助不同生活狀態的人得到啓發、挑戰他們, 或在其中得到勸勉和鼓勵, 使讀者每天在平凡務實中,活出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