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领导人周四在韩国举行了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的面对面会晤。两国首脑达成共识:承诺停止贸易战升级。31日出版的《费加罗报》和《回声报》分别在头版显要位置刊出“特朗普与习近平宣布贸易休战”,以及“贸易:中国的经验教训”的报道标题,并刊出多篇报道,从不同角度报道和分析了中美两国元首本次会晤,达成暂时停火协议的意义以及背后的政治意图。《解放报》也刊载文章,披露中美紧张关系得到缓解,但双方竞争与不信任依旧。
特朗普与习近平达成协议,并承诺举行新的会晤
备受瞩目的习特会10月30日在韩国举行。关于这次会晤,《解放报》着重强调,中美双方在经过长期对抗后实现了一次外交性的缓和。报道指出:两国元首在韩国达成暂时性贸易休战协议,缓解中美紧张关系并约定继续会晤。但双方竞争与不信任依然深层存在。
根据两国达成的临时性协议,美国将对中国的部分关税从20%下调至10%;作为交换,中国同意签署为期一年的稀土贸易协议(每年可重新谈判),并恢复进口美国农产品,尤其是大豆。双方还约定于2026年4月在中国再次会晤。
该报认为:这次会晤更具象征意义,但实际成果有限。表面上,两国试图“为贸易关系降温”,以避免进一步冲突。但特朗普在会晤之前突然宣布恢复美国核武实验,再次显现了特朗普外交风格的不可预测性及强硬姿态。另外,尽管双方在会晤中谈及乌克兰问题并暗示两国可能“合作施压俄罗斯”,但双方的战略互信依旧薄弱。
《回声报》的报道则偏重关注本次会晤的氛围、象征意义与现实局限。报道指出:这是特朗普与习近平2019年以来的首次面对面会谈,全程气氛冷淡、没有笑容,象征性意义大于实际和解。两国首脑虽然确认了中美贸易战的“停火”共识,双方同意暂缓新的关税与限制措施以避免局势升级,但没有签署正式协议,彼此关系仍显冷淡、脆弱且充满战略戒心。
报道指出:无论从谈判形式还是谈判结果看,在与特朗普的会晤中,中国在外交与战略层面均占据上风。北京成功地掌控了节奏与议题,实现了“以退为进”的外交策略。
中国是最大赢家
《回声报》还以“中国为何在与特朗普的对抗中取得胜利”为题,刊出报道强调:中国成为本次中美首脑会晤的最大赢家。
报道指出:这是年度面对面的外交会晤。中国似乎赢得了这场较量。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北京的实力都在这次会晤后得到提升。
本次会晤意义重大:它决定着自春季以来一直困扰着中美两大经济体的贸易战的走向。最终,两国签署了一份脆弱的停战协议,但并未实现真正的和平,而中国却从中获益。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中国实际上已经避免了最糟糕的情况。主动权掌握在中国手中,一旦需要,北京可随时重新加码。
美国和中国如何处理彼此在大豆问题上的争议
《回声报》的另外一篇报道,对中美正在试图通过恢复大豆贸易来缓解紧张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这场“和解”背后的政治算计。
报道指出:中国恢复购买美国大豆的问题被列入习特会的议程。与稀土一样,中国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农业作为施压的手段。而特朗普急需安抚国内农业选民,因此急于恢复出口大豆。尽管两国有意恢复合作,但关系本质上仍充满博弈。
特朗普与中国:社交媒体上进行了十五年的贸易战
此外,《费加罗报》载文,对美国总统在过去15年间的1300多条社交媒体帖子进行了分析,揭示特朗普一贯利用“中国威胁论”来塑造自己的政治形象、影响舆论,并推动一场跨越多个阶段的美中“贸易战”。
报道指出:特朗普善于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将其变成外交斗争的舞台。2011年开始至今,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将中国描绘为“敌人”、“威胁”和“掠夺者”,指责中国操纵货币、窃取技术、造成美国制造业衰退。他不仅攻击中国,也频繁借此以平台批评民主党对华政策软弱,特别是奥巴马和拜登,强调自己才是对华“强硬”的领导者。
Information
- Show
- Channel
- FrequencyUpdated daily
- Published31 October 2025 at 14:12 UTC
- Length5 min
- RatingCle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