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抗战历史展”在农讲所纪念馆开幕 | 印记南粤

10月15日,“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抗战历史展”在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开幕。

该展由农讲所纪念馆、香港广州社团总会、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主办,旨在铭记东江纵队港九大队与香港同胞的英勇抗战事迹,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此次展览在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基本陈列基础上提炼修改,分为“华南抗战与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的诞生”“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守护文化血脉”“港九大队:香港敌后抗战的坚强柱石”“香港抗战英烈:伟大抗战精神的写照”“石涌凹罗家大屋与‘香港抗日一家人’”5个部分,通过218件/套展品系统展示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的抗战历史,以及“香港抗日一家人”罗氏家族的感人事迹,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存亡紧要关头的历史担当,勾勒出香港同胞与内地民众生死与共的壮丽图景。

粤港合办抗战主题展览

活动在全国青联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女高音歌唱家陈筱棠演绎的《再会吧!香港》中拉开序幕,深情的演唱与讲述将观众带回抗战时期的香江岁月。

农讲所纪念馆志愿讲解员、2025年广东博物馆讲解员大赛志愿组第一名获得者秦畅,则以第六届农讲所学员周性初使用过的“陶灯盏”为引,串联起一段跨越时空的红色记忆,展现青年一代对革命精神的自觉传承。

广州市政协常委、香港广州社团总会执行主席方俊文,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一级调研员郝小员分别代表主办方为活动致辞。他们强调,作为香港沦陷期间唯一一支成建制、自始至终坚持抗战的武装力量,港九大队为华南抗战乃至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次合办抗战历史展,既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铭记历史、传承文化的共同担当,也为未来粤港两地深化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借鉴。他们呼吁以此次展览为起点,进一步加强穗港两地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研究、展览交流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同挖掘和阐释大湾区共同的历史文脉,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香港地方志中心副总编辑刘蜀永教授现场开展“专家导赏”。

他指出,展览中“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旧址所在地”图片为较少公开的历史影像,系首次在广州展出。刘教授还细致地讲解了相关历史细节,鼓励讲解员深入挖掘图片背后的故事,使历史讲述更加生动立体,更好地服务观众。

展览现场展出的“1936年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在香港当海员时穿过的裤子”“1939年中共香港文化委员会书记连贯赠给杨康华的派克

笔”“1957年原东江纵队政治部主任杨康华的转业军人证明书”等重点文物展品,向观众讲述了一段段难忘的故事。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1月15日。

回顾港九大队抗战历史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华南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军侵略,广东人民奋勇反击,组织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是其下辖部队。

1941年香港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港九大队成为香港沦陷期间唯一一支成建制的、自始至终坚持抗日的武装力量,书写了敌后抗战的壮丽篇章。

抗日战争时期,港九大队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它以陆地和海洋为战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有效干扰了日军的战略部署。展览展出港九大队参加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重要历史,营救出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共300多人,连同其他方面人士共800多人。

作家茅盾称这场营救是“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与此同时,港九大队积极营救国际友人、盟军飞行员,袁庚、黄作梅等人负责东江纵队联络处,参与收集情报有力支援盟军作战。港九大队是香港抗战的中坚力量,为香港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香港抗战中,沙头角罗雨中、罗汝澄、罗欧峰、罗许月等罗家11人投身港九大队的抗日游击斗争,涵盖作战、情报、后勤、民运等多个领域,被誉为“香港抗日一家人”。他们的事迹是香港民众爱国精神的生动缩影,彰显了家国同心的深厚情怀。

主办方表示,此次展览是穗港两地历史对话的延续。早在2004年,农讲所纪念馆与香港海防博物馆就曾合作举办“烽火英雄——东江纵队与港九独立大队”展览。如今,农讲所纪念馆与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再度携手,通过实物、图片等史料,全面展现港九大队与香港同胞的抗战历程,既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精神的传承。

文 | 记者 黄宙辉 实习生 王申昊 通讯员 谈蕴哲

图 | 主办方 许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