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午,《康乐来鸿:可居藏中大学人信札选》新书发布会在中山大学南校区校友之家举行。
《康乐来鸿:可居藏中大学人信札选》由中山大学出版社于2025年9月出版,以逾半世纪的第一手文献,提供“回到历史现场”的路径;手稿笔墨所承载“见字如面”的深情,传递出人文温度;学人间的真挚交流,更生动再现一代学人的风度精神。
一部信札选,半部交往史
《康乐来鸿:可居藏中大学人信札选》收录22位中山大学学人及校友致王贵忱信札170余通,时间跨越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由王贵忱之孙王浩之编集。
王贵忱作为著名古文献学家、金石学家和文物鉴藏家,毕生致力于古代文献与文物的收藏、整理与研究。
书中学人及校友包括:容庚、吴三立、商承祚、周连宽、王起、潘汝瑶、黄文宽、陈芦荻、朱杰勤、饶宗颐、关履权、吴宏聪、马国权、蔡鸿生、黄天骥、叶显恩、黄启臣、姜伯勤、张荣芳、陈永正、林雅杰、刘斯奋。“康乐来鸿”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是王贵忱与中大学人深厚情谊的最佳见证。
本书以年齿为序,先列信札原件,再录释文,并选录了信封照片,力求为读者呈现最真实、最完整的信札风貌。这不仅是一部私人通信的汇编,更是一段跨越世纪的学术对话。
学人情深,四代交谊
中山大学副校长刘济科在致辞中表示,本书展现了中山大学学人与校友王贵忱之间的学术交流与深厚情谊,“通过这批信札,我们得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社会习俗与文明精神,感受一代学人为学术事业不懈奋斗的高尚情操。”
“贵老曾经与中大古文字研究所的三代学人有交谊,我与王家祖孙三代也有交游。”中山大学中文系陈伟武教授抚卷感怀。他为本书所撰写的近7000字长序,将这段跨越世纪的学人情缘娓娓道来。
“王贵忱先生,平时我们尊称他为‘贵老’。“在陈伟武眼中,“贵老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人的典范,对岭南文化的传承推进有很大贡献。”他不无感慨地说,书中所收录的书信,多以钢笔、圆珠笔写成,间有少量毛笔墨书。书简之美是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在当代已逐渐消失”。这些珍贵的书信,具有文献、文物、书法、学术研究等多方面价值。
在中大学人中,王贵忱与容庚、商承祚两位先生往来最为密切。现场,王贵忱之孙王浩之、容庚之孙容国濂、商承祚之孙商尔从共同追忆祖辈交游酬酢的往事,将这份深情厚谊延续至今。
商尔从追溯:“商、王之间已有四代交往,最早的交谊从我的曾祖父商衍鎏就开始了。”容国濂从竹林七贤、兰亭雅集的传统谈起,特别提到“除信札往来外,容、王二君不时酬酢雅集。康乐来鸿,康乐园是广东文人文化交往的重要场所”。
作为这份情谊最直接的守护者,王浩之回顾了祖父的用心:“祖父很重情义,很早就有意识细心保存整理书信。”王贵忱自1992年起自编自印师友书简,至2023年始成全编。“我和父亲将这些书简影印、装订成全手工线装本,与师友们分享。”这些珍贵的信札如今合订成书,其中凝结的除师友深情外,还有家学传承。
发布上还进行了赠书仪式,王贵忱之子王大文、王贵忱之孙王浩之向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的代表分别赠书。
文 | 记者 熊安娜
图 |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