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1. HÁ 7 H

    青春版歌剧《茶花女》领衔,2025年“湾区音乐汇”启幕

    9月17日晚,2025年“湾区音乐汇”在广东艺术剧院开幕,青春版歌剧《茶花女》作为开幕演出精彩上演。 “湾区音乐汇”自2023年创办以来,经过两年的精心培育,已成为人文湾区建设的标杆品牌。本届音乐汇以“激情全运会,乐韵大湾区”为主题,融汇文化、体育与旅游等多种元素,致力于打造一场贯穿全年的国际艺术盛会,全面展现广州作为大湾区文化中心的开放姿态与蓬勃活力。 开幕演出《茶花女》由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出品,世界著名歌唱家戴玉强担任艺术总监,优秀青年艺术家戴梓伊、张龙等领衔主演。该版本在威尔第原剧基础上融入了本土艺术元素,在舞台设计方面亦别具匠心——镜面、投影与象征性的茶花树彼此呼应,既还原十九世纪巴黎风情,又传递东方美学中“虚静”的哲学理念。 该剧剧本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女性自主意识,为经典题材注入现代解读,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一次生动实践。 据了解,除开幕大戏《茶花女》之外,本届“湾区音乐汇”还将推出众多亮点活动,持续至年底,涵盖户外音乐节、国际名家名团演出、原创音乐推广和本土音乐传承四大板块,共计130余场演出活动。 今年的音乐汇规模进一步扩大,活动覆盖全市11个区,演出场所不仅包括专业剧院,还延伸至南沙、花都、增城等户外场地,着力构建“全域舞台、全时体验”的音乐生态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与第十五届全运会深度融合,以艺术形式传递体育精神与拼搏激情。届时,来自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团体及个人将登台献艺,在展现国际艺术视野的同时,粤语音乐剧、广东民乐等广府特色节目也将集中亮相,进一步促进文旅消费和夜间经济的提质扩容。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湾区音乐汇”是助力十五运会、展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通过构建专业、开放、多元的音乐交流平台,广州将持续深度链接全球优质艺术资源,全面展现新时代中国形象与湾区人文精神,不断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文| 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穗文广旅宣 图| 主办方提供

    3min
  2. HÁ 8 H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中的黄埔师生》展览在穗开幕

    9月18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中的黄埔师生》展览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开展。展览生动讲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从创建到发展的光辉历程,展现毛泽东、周恩来、罗瑞卿等黄埔师生在抗大工作、学习、战斗的事迹,缅怀他们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作出的伟大贡献。 展览聚焦抗大中的黄埔师生 毛泽东同志曾言:“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黄埔军校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为革命培育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创办的军政干部最高学府,肩负抗日救国、民族解放的使命。二者虽处不同历史阶段,但都为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次展览聚焦抗大中的黄埔师生,展现两所军校的历史传承和深厚渊源。 展览分两大部分。其中,“抗大的创立和发展”部分系统呈现抗大从陕北创校、东征转移、敌后办学、突围返陕、创立分校的完整历程,深入介绍抗大军事与政治并重的教育体系,讲述抗大师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顽强作战的感人故事。 “抗大中的黄埔师生”部分介绍了24位黄埔师生在抗大工作、学习、战斗的事迹。从毛泽东亲任教育委员会主席,为学校制定教育方针,到周恩来为抗大师生作报告,阐明全面抗战路线;从罗瑞卿带领师生挖窑洞、建校舍、穿越日军封锁线,到郭化若、冯达飞扎根教学一线,潜心育人……众多黄埔师生在抗大发挥关键作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纪实作品记录日军在中国的暴行 展览展出了30多件展品,反映抗大在教学、训练方面的特点,以及黄埔师生在抗大的经历。其中有抗大的军事政治教材、招生广告、校园刊物;有抗大黄埔师生珍藏的纪念章、亲笔撰写的回忆手稿、书信;还有外国友人到访中国后写下的纪实作品,真实记录了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暴行,以及中国军民抗击侵略的事迹。 展览开幕式还举办了《孙中山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上的演说词》手书稿捐赠仪式,以及文物藏品、历史资料捐赠证书颁发仪式,并向捐赠代表颁发捐赠证书。 本次展览由辛亥革命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主办,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协办,将持续展至2026年3月。展览对公众免费开放,凡预约入馆观众都可以免费参观。 【展品背后的故事】 一、抗日军政大学招生广告 这张广告是抗大办学历史的重要见证。1937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招生范围从红军干部扩大到全国青年。这则招生广告上规定:凡有志献身民族解放事业,具有高小毕业或同等文化程度,身体强健,无嗜好及暗疾者均可报考。年龄限制在18岁以上,28岁以下。 这则广告一经发布,便吸引了全国各地优秀青年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一时间,“到延安去!”成为各地青年最时髦的口号。 二、毛泽东著《论持久战》 此书收录了毛泽东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讲演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阐明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总方针,指出胜利一定是中国的,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预测中国持久抗战将经历的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这本书是抗大重要的政治教材。 三、《游击战术》 此书是抗大的军事教材。游击战是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主要作战形式,为满足作战需求,抗大在军事教学中重点讲授游击战术。 四、1939年《华北前线》中文版 此书是新西兰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创作的英文纪实文学作品《North China Front》的中文译本,记录了他在抗日战争初期来到延安及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所见所闻。 与人烟稀少、田园荒芜、破败恐怖的沦陷区不同,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据地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的军民对战胜日本军国主义充满信心。这让贝特兰大受震撼,他写到:“中国真正的力量……不在大城市也不在省会,而在这里,在这些小村落和小城镇里。” 五、1938年《Japan In China》 此书是美国远东问题专家托马斯·毕森的著作《Japan In China》,出版于1938年。书中记录了日军对中国百姓——包括妇女儿童——施加的可怕暴行。此书让国际社会更直观、更清晰地了解到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唤起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关注、同情。 六、油画《罗瑞卿》 罗瑞卿是红大、抗大首任教育长和副校长,是主持学校全面工作的实际掌舵人。他带领抗大师生挖窑洞、建校舍,组织开荒种地,努力实现自力更生;落实毛泽东为学校制定的教育方针,坚持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广纳贤才,充实教员队伍,拓展招生渠道,扩大办学规模,为抗大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这幅油画描绘的是罗瑞卿在抗大三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演讲的场景。 文| 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刘中璞 黄紫暄 图| 主办方提供

    6min
  3. HÁ 8 H

    田沁鑫在穗开讲“中国式演剧观”:中国人看剧不会一味求实,而要寓教于乐 | 大湾区艺术节

    9月18日,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第四场艺术讲堂开讲。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一级导演田沁鑫走进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分享她对戏剧艺术的时代叩问与文化关怀。 作为致力于探索具有民族精神气质戏剧表达的著名导演,田沁鑫的创作实践,本身就是中国式演剧观的生动诠释。 从《生死场》《红白玫瑰》《四世同堂》对文学经典的现代化重塑,到《青蛇》《北京法源寺》对传统叙事的大胆解构与重构,再到《苏堤春晓》中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表达,她通过一部部深入人心的经典作品,构建起一个独具东方美学的戏剧世界。 中国式演剧观在儒释道思想上形成 “中国式演剧观这个话题,我在很多高校、论坛、分享会上都已经讨论过。”田沁鑫微微一笑,“但我想,我必须要讲,我要大量讲、努力讲。我希望能和所有热爱戏剧的朋友们,共同来探讨中国式演剧观。” 讲座开始,她先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未待观众回应,田沁鑫语气一转,如老友闲聊般笑道:“我到广州来,第一想到就是喝汤。我太羡慕在广州生活的人。一来广州我就想待一个星期,把汤喝好。” 她接着说,一碗温暖的广式靓汤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建筑饮食……中华传统文化是如此博大精深,反而让人们觉得“它太丰富,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田沁鑫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要义,是以儒释道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思想文化,这正是“中国式演剧观”赖以生长的精神土壤。中国式演剧观,是在儒释道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演剧方式。它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气质、表现主义的演剧形式和 “既认功夫又不当真”的观剧习惯。 传统戏台上并不会出现真龙真虎,但演员的精湛演技与观众的会心想象,共同完成了一场精彩的演出。这种演员与观众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被她概括为一种高级的“游戏精神”,在“当真与不当真之间”,形成了亦庄亦谐、亦悲亦喜的独特妙趣。 中国人看剧讲究寓教于乐 中国的演剧史,从先秦的优戏、汉百戏、唐参军戏、宋金院本、元杂剧、明传奇、昆曲到清京剧,构成了灿烂的戏剧长河。 田沁鑫指出,中国戏剧的艺术精神,兼具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特质。作为诗歌大国,中国的古典艺术注重表意和写意,并不强调矛盾冲突。但到了元代,一种“对抗性表达”突然出现。在《窦娥冤》中,关汉卿借“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三个惊天动地的意象,将窦娥的冤屈推向极致,故事的对抗性也就此抵达高潮。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传奇对浪漫主义再次探索的代表作。对比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结局,《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情而死,又在柳梦梅的召唤下还阳,田沁鑫说:“这种跨越生死的爱情,是只有浪漫主义国度才能产生的美妙戏剧结构。” 元杂剧奠定现实主义基础,明传奇接续浪漫主义精神,当戏剧发展到清朝,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文本和故事更加具有矛盾冲突。 清京剧融合多地戏曲形式,其代表作品《铡美案》《打龙袍》《红鬃烈马》《四郎探母》等,体现了中国戏剧“明德与义理共生,浩然之志与坚贞操守并存”的特点,在寓教于乐中传递中国道德精神。 由此,田沁鑫总结:“中华民族具有向善向美的文化精神,讲求‘大团圆’结局。中国人看剧并不讲究求真务实,而是要寓教于乐。” 希望浪漫主义回归文艺创作 中国戏剧最深层的根基,源于中国悠久的文学传统。田沁鑫说:“中国是一个感性的诗歌大国,有着浪漫主义的文化结构,大的感性产生大的深刻。”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四句诗句就做到了天上、地下、两岸、远处的以景寄情;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婉约秀美、兼具叙事性。田沁鑫介绍,唐诗宋词的诗性传统,直接滋养了戏剧“以唱词为主,说话为辅,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的独特剧本结构。 在田沁鑫看来,中国戏剧的美学体系,深深植根于传统哲学。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和之美”、道家文化影响的“超脱之虚”、楚骚文化影响的“夸饰之奇”,以及禅宗文化影响的“意境之说”,这四维共同构成了中国式演剧观独特的美学基础。 “中国的艺术精神是浪漫主义精神,是‘不实’的。”谈及当下爆火的电影《哪吒》和刀郎的《罗刹海市》《花妖》,她指出,这些作品取材于《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传统文学经典,却在当代语境中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它们看似‘不实’,却充满了‘情感上的实’。”田沁鑫强调,“我希望我们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结构,再度回到我们的文艺创作中来。” “我今天讲中国式演剧观,其实讲的就是文化自信。”讲座最后,田沁鑫恳切地告白,“我深刻地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朝圣者、捍卫者。我们要把中华民族真正的文明、灿烂的智慧,放在脑门中间,顶起来!只有真正地认识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华文化才能在世界格局内登堂入室,引领潮流。” 文|记者 熊安娜 黄宙辉 图|主办方提供

    6min
  4. HÁ 20 H

    共建湾区艺术生态:“粤港澳大湾区当代艺术展”开幕 | 大湾区艺术节

    9月17日,“粤港澳大湾区当代艺术展”在广东美术馆新馆开幕。 作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主展览,“粤港澳大湾区当代艺术展”是广东美术馆首次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区域性主题进行策展的大型当代艺术展览。 本次展览集结了粤港澳三地37位艺术家的98件作品,全方位展现湾区的历史文脉、艺术生态与未来愿景。 粤港澳三地的茶楼早市、街巷烟火、语言习俗等生活细节水乳交融,构成了同根同源的文化图谱。 近年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发展,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通关便利化等措施,拓展了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现实版图,高效地编织起三地互连的生活脉络,使区域间的人文交流更加紧密。 艺术家跨区域的合作、展览、驻地计划不断涌现,构建出一个开放而多元的创作网络。 本次展览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家,从传统的岭南画派到创新的实验艺术,从聚焦本土经验到拓展全球视野,勾勒出大湾区艺术生态不断演化的轨迹。 传统展新韵 对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命题。从本次展览,可窥见到当代艺术语境下粤港澳大湾区艺术家创新传统艺术的探索与实践。 当代审美价值、当代艺术形式与数字技术让传统艺术生长出了更多元的表现形态,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 林蓝和李劲堃作为岭南画派的当代代表,以革新精神绘就水墨新韵,水墨表达的边界在艺术家的探索下不断被拓展与重构。 “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理念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林蓝的笔下转化为丰富的实践。以花鸟题材传达更新的时代精神与传承传统写意精神深刻融入林蓝一笔一画的艺术创作中。 本次展览展出林蓝的水墨作品《淋漓》,尽显水墨写意之妙。画面中,浓淡干湿的墨色交织,似树木的枝干在水墨的挥洒与晕染中恣意生成,水墨不拘形迹的淋漓感油然而生,让观众于水墨的氤氲变幻中,感受传统写意精神的独特韵味。 数字技术为传统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次展览展出广东省文联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的数字影像作品《千年结》,实现了从纸本形态到数字作品的转化。 运用AI技术,对二维图像进行再生成,使水墨语言“立体”起来。这是李劲堃对传统艺术进行数字化创新的重要尝试,他将AI技术融入到传统水墨之中,并赋予其审美价值,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活力。 鹿是中国画的重要意象。本次展览展出魏青吉《八大山人的鹿》,这幅作品从名字到画面让人联想到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生动诠释了传统水墨的当代表达这一重要命题,这也是魏青吉一直以来的艺术实践主题。 画面中,红色的鹿眼、金色的鹿角、黑色的鹿身以及大面积的留白形成层次丰富、富有张力的视觉效果,传统水墨的写意韵味与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在魏青吉的笔下巧妙融合。 当代艺术视角拓展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达维度,在中西元素的交融中,生成多元的艺术形式。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将色块、几何图形等现代抽象元素引入到水墨中,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在东方写意与西方抽象的碰撞中,探索水墨艺术的创新路径。 本次展览展出王绍强的作品《构成2025》,画面中,以金色和紫色为主的色块交织穿插,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厚重的空间量感,营造出充满动感的秩序世界。 艺术绘湾区 广东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策源地,活跃着众多具有鲜明实验精神的艺术家,他们以敏锐的文化感知力,围绕地方历史、社会结构与知识生产机制展开长期性探索,呈现出根植在地又具批判性的文化回应。 香港在其独特的历史与制度背景下,孕育了一批锐意进取的艺术家,他们通过视觉符号重构、多语境跨越与城市空间介入等方式,深入探讨文化认同、媒介转译与全球语境下的香港经验。 澳门以其中西交融的文化结构为土壤,涌现出兼具地方记忆与未来想象的艺术实践者,以多媒介互动和装置的形式探索独特的城市微观历史和情感景观建构。 他们的作品不仅体现出各自地域的文化特征,也彰显出湾区艺术家在全球化时代下的跨文化思维与社会责任。 本次展览正是对湾区艺术家创作面貌的集中呈现,通过艺术对话凝聚湾区文化认同,回应三地文化的交汇与协同、个体经验与时代语境的映照与共鸣。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实验艺术系教授刘庆元的作品《在和谐印刷厂 》以艺术微喷的方式呈现黑白分明的木刻视觉特征。 极具个性和鲜明特征的木刻是刘庆元在地艺术实践的重要表现形式。他穿梭在城乡之间,将自身融入不同社会场景中,以刀代笔去刻画所感知的具体的一切。他将新兴木刻置于当代艺术语境之中,注入其鲜活而敏锐的社会感知,在一刀一刻中雕琢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 澳门艺术实践者杨美静的作品《空间之间》关注在城市清拆与重建中逐渐消失的澳门老城区,显示器、信箱、生锈铁片、信件诉说着城市记忆。 香港艺术家又一山人的影像作品《我看山,便是山》,将不同时空的山串联起来,以影像为笔,记录下对“山”的多元感知。 中国澳门艺术家黄颖祥的作品“佐贝伊德之上”系列作为本次“粤港澳大湾区当代艺术展”的特别单元亮相广东美术馆。“佐贝伊德之上”系列是黄颖祥为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澳门馆创作的。 作品呈现了一片已然荒废的人类栖居地,而一群变异的食草动物成为此地的主人。当观众闯入这个虚构世界,人与动物的主与客身份发生转变。现场架设的摄像头使得观众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现实和虚构的界限被模糊,外人和原住民也难以分清。 本次展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美术馆主办、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协办,在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展出,持续至10月31日。 文 | 记者 李娇娇 图 | 主办方提供

    7min
  5. HÁ 21 H

    花地 | 郑红:撑渡阿贵

    文/郑红 家乡有条文昌河,发源于海南琼山县境内的白石溪,长三十多公里;流经琼山县境内的那一段,弯弯曲曲,沟沟壑壑,两岸绿树翠竹。它穿过文昌市老城区,自西向东绕经我老家村口,再顺流而下注入八门湾,经清澜港扑向南海,这最后十多公里长的水流才真正有了河的模样,最宽处有一公里,窄的地方二三百米。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小学四年级后每天都要过文昌河到对岸的城郊公社第二小学读书。 当年摆渡的船工叫阿贵,是我邻村人,姓何,跟我同属一个生产队。当年他二十四五岁,未婚,中等个头,样子有点怪:一头蓬松干涩又有点卷的头发下面,长着不太对称的五官——眉毛浓密,但间距很窄;眼睛、鼻子和嘴巴几乎挤在一起,脸部显得压迫感极强。常年风吹日晒,给他的额头和脸颊抹上一片皱巴巴的黝黑,加上嘴唇四周密密麻麻又硬又粗的胡子,就像连环画里走出来的黑旋风李逵。 阿贵干摆渡之前,曾经做过幼儿园的工作。不到一年,他被生产队安排接替摆渡的老船工,固定二等工分,折人民币一角五分钱,他很满足。当时干农活一等工分,也不过二角钱,还要开会评议。 我小学四年级那年,阿贵摆渡已有好几个年头了。渡口离阿贵家不到一里地,他每天天未亮就赶到那里,等我们五六位小朋友齐了,把我们摆渡过河。每次他都把铺在船舷上的木板抹得很干净,让我们坐得舒服。 渡口两头各有一条从河岸铺到浅滩的石板路,长二十米,宽一米,是阿贵在摆渡时见缝插针用一个月时间四处找石头堆砌而成的。有了石板路,涨潮时我们在岸边即可登船;退潮了沿着石板路走到浅滩也能够登船,免除了蹚滩涂泥水的烦恼。但碰上农历初一、十五前后潮差最大的那几天,退潮时渡船会离石板路很远,阿贵就挽起裤腿,把我们几个小朋友一个个背着上下船。 阿贵撑船的技术很高超。我们坐上船后,只见他用力一推,木船很快离开河岸,紧接着双手紧握竹篙,纵身一跳,双脚便稳稳地落到船尾他撑渡的位置。随后,竹篙在他手中运用自如,每次插入水里都能精准地找到最佳着力点,用力一撑渡船便滑出数丈,船头荡起层层波纹,平稳地驶向对岸。 听村里人讲,阿贵有一老母与他相依为命,因家里穷,他初中毕业就回乡务农,一直讨不到媳妇。那个年代讨不到媳妇的男人几乎每村都有,阿贵也不介意,每天与渡口为伴,乐呵呵撑船摆渡,摆渡之余也撒网捕鱼,每天都有一二斤的收获带回家孝敬老母。 阿贵总是面带微笑,对工作非常负责任。生产队规定,摆渡时间是早上六点到晚上八点,阿贵对每天过河的客人都记得一清二楚,都会等到他们回来才收工。一些村民到对岸走亲戚误了时间是常有的事,有的八九点钟才回到,阿贵也默默地等着。 对有急事要过河的村民,不论什么时间,阿贵都是随叫随到。有一年冬天,我村里一位远房叔叔半夜三更突发急性肠胃炎,阿贵得知后立马把他送过河,还陪他到公社卫生院急诊。 阿贵和我们几位小学生也成了好朋友。他常跟我们说,生产队交给他的任务就是把我们接送过河,按时到校不迟到,安全回家无事故。常挂在他嘴边的还有一句话:“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 他还利用摆渡空隙教我们学会了游泳。我会游泳,包括自由泳、蛙泳、仰泳,全是那两年得阿贵所教,尽管不是很规范,但我很感谢他。 阿贵喜欢阅读。他初中毕业,在我们生产队也算小知识分子了。那几年经常看到他闲暇时手头捧着一本竖版的《三国志演义》,渡船船舱里还放着巴金的《家》《春》《秋》。 有次刮台风,我到他家里玩,见到他家有个书柜,里面摆着鲁迅、郭沫若、茅盾的一些作品,还有《红日》《红岩》《红旗谱》等小说。他私下跟我讲,自己曾经的理想是当作家。 我小学六年级那年,公社举行作文比赛,语文老师要我把阿贵的故事写出来。但当时不知道如何下笔,没能完成这篇作文。 岁月不居,一个甲子过去了。我后来到外地读书,工作,极少回老家。但不时仍会梦回清澈如镜的文昌河,还有河边那个不算热闹的渡口,阿贵的身影也在梦里若隐若现……

    5min
  6. HÁ 23 H

    这一“数字鲸落”来自广东!“南海Ⅰ号”考古发掘项目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

    9月17日,在西安举行的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上,《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正式发布。 活动自启动以来,收到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项申报案例,涵盖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利用、考古研究等多个领域,经过多轮严格遴选,最终精选出40项具有代表性、创新性和推广价值的优秀案例。 其中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的“数字鲸落——‘南海Ⅰ号’考古发掘”项目成功入选,成为考古方向的5个案例之一。 此外,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州欧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持申报的“数筑记忆——广东城乡历史文化数智化保护传承”项目也入选了文化遗产保护方向案例。 海量数字考古信息亟待“攻坚” 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介绍,“南海Ⅰ号”现场考古发掘如今已完成,多年积累的巨量考古资料正进入系统整理的关键阶段。 她表示,“如何延续‘整体打捞’与‘博物馆内船体与文物全面保护发掘’的历史荣光,在发掘过程采集的海量数字考古信息与数据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内涵研究,已成为考古队当前亟待攻坚的核心任务。这些任务包括了通过精细化发掘、系统性统计、深度分析与核心价值提炼,完成对历年考古成果的系统梳理,精准阐释其文化内涵,展示利用其创新实践,进而为考古学学科建设注入更强动能,等等。” 1987年发现于广东省江门市川山群岛海域的“南海Ⅰ号”南宋沉船,恰似一座深海中的“文化鲸落”,以沉船本体及18万件船载文物为核心,持续释放历史、文化、科学与艺术的“养分”,滋养着历史学、考古学、材料化学、艺术史研究、海洋科学、海洋工程等多学科多方向的交叉生长。 奇思异想变为现实,树起行业标杆 三十余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文物考古部门及考古工作者对“南海Ⅰ号”投入了巨大的努力,其工作历程完整覆盖偶然发现、水下调查、整体打捞、“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展示利用”三位一体的全面保护发掘等阶段,成为我国水下遗产保护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鲜活注脚。 其中,整体打捞与异地搬迁的创举,将“让沉船入住现代‘水晶宫’”的奇思异想变为现实,既标志着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颠覆性跨越,更实现了保护技术的突破性创新。 “南海Ⅰ号”是迄今世界海上出水历史文物中,历史最早、体积最大、文物最多、保存最好、价值最高的文化遗存。针对这艘满载繁杂文物的沉船,考古发掘中同步推进的数字化保护,让这一“文化鲸落”在数字时代延续生命力,成为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的典范。 业界认为,“南海Ⅰ号”的考古遵循“整体打捞+室内发掘+实时数字化”模式,推动了我国水下考古学科的成熟与规范化。它不仅是中国水下考古的“起点工程”,也树立起中国水下考古的行业标杆。 该案例此次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意味着“南海Ⅰ号”考古发掘项目为世界水下文化遗产的沉船总体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更成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优秀典范。 文 | 记者 何文涛 通讯员 黄青松 图 |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4min

Sobre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Mais de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