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 学习申论写作评论

25年09月30日【评论员观察】“差距”之中育新机② 缩短“时差”促创新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30日
【评论员观察】缩短“时差”促创新
——“差距”之中育新机②
作者:周珊珊
  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有效缩短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时差”,一定能让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主持开幕式稳定发挥、竞速比拼奔跑自如、格斗比赛有模有样、自主换电精准高效……近段时间,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接连举办,国产机器人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机器人产业动能强劲,让“人机共生”的美好愿景离现实更近,也映照着科技创新成果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稳健步伐。
  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创意构思转化为市场产品,中间的“时差”越短,创新的效率就越高,发展的动能就越强。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谁能更快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可以说,能否缩短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时差”,不仅关乎企业的兴衰成败,更对国家核心竞争力有着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从书架上的论文到货架上的商品,貌似“一步之遥”,实则“关山万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真正实现“接得住”“转得出”“用得好”,方能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真正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提升“转得了”的能力,需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每年技术成果转化率达75%以上,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秘诀在于,研发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程验证”三级研发体系,构建了从材料设计到工程转化的完整创新链。在满足市场需要与提升研发能力之间形成互促闭环,这样的创新更有效率。
  破除“不敢转”的风险,需要强化机制保障,更好营造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氛围。四川制定方案、修订条例,出台按比例赋权、先确权后转化、先使用后付费等举措,2024年全省登记科技成果同比增长20%,技术合同登记额同比增长33.6%。机制松绑激发源头活水,让“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都没有后顾之忧,科技成果转化自然更加顺畅。
  破解“不会转”的困惑,让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需要做好科技服务支撑。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不是简单地跨越一纸专利,而是一场系统性接力。截至6月底,我国已建成3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41家中试平台纳入重点培育库。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为成果产业化提供了坚实支撑。“科技红娘”穿针引线,中介平台支撑托举,让企业找技术、技术找落地场景都有了依托,提升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和效率。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抓好主体、畅通渠道、营造生态,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有效缩短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时差”,一定能让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