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群星奖”决赛将在今年9月至10月举行。广州市共有4个作品入围本届“群星奖”决赛,分别是广州合唱团带来的《忆秦娥·娄山关》和《生命的红》、广场舞《鱼游春水》、小品《你好,气球人》以及少儿舞蹈《最后一球》。
“群星奖”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每三年一届,是我国群众文化领域最高奖。广州在此项赛事中成绩斐然,此前选送的曲艺作品《大营救》《同心结》先后斩获第十八届、第十九届“群星奖”。今年,经过层层选拔,广州市共有6个作品代表广东省参加第二十届“群星奖”复评,最终4个作品入围决赛,入围数量再创新高。
金秋9月,本届“群星奖”群众合唱、广场舞两个类别的决赛将分别在成都、重庆进行。广州合唱团将携《忆秦娥·娄山关》《生命的红》两个曲目于9月23日亮相成都,广场舞《鱼游春水》则于9月25日在重庆参赛,两个作品将率先代表广州登上“群星奖”决赛舞台。
目前,广州合唱团和广场舞主创团队正在紧张排练、打磨、提升。广州市文化馆副馆长石泉表示:“‘中国红’是我们的底色,红色的血脉,红色的信仰。我们要唱出自豪感、幸福感,唱出我们的心声,唱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鱼游春水》作品在反复修改中突出了广东音乐经典名曲《鱼游春水》的意象,展现岭南地域文化特色,让人一眼就看出这是来自“广东的鱼”。
近年来,广州市群众文艺创作精品迭出,连续两届摘得全国“群星奖”,连续四届荣获“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小荷之星”称号,连续六年在全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排名第一。广州市文化馆建立市区联动机制,依托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搭建高水准艺术实践平台,指导创作了一批群文佳作。
【佳作欣赏】
广州合唱团歌咏今日中国红色魅力
广州合唱团于1998年建团,是广州市文化馆馆办中心团队。今年,广州合唱团凭借指定曲目《忆秦娥·娄山关》以及自选原创曲目《生命的红》入围群众合唱团队终评。
“那是木棉迎春的一抹红,那是南海灯火的一抹红……”原创合唱作品《生命的红》由广州市文化馆创编,广州合唱团演绎,以主旋律的叙事方式,选取了百姓生活、历史征程、时代发展道路上有代表性的中华“红”意象——在作词上妙用“红灯笼”“红马甲”“红热点”等引申幸福生活,又借“荔枝”“木棉”“南海灯火”彰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精神,更有“天安门”“神舟号”寓意祖国繁荣,歌咏今日中国红色魅力。
该作品由姚峰、熊红两位多年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的词曲家共同创作。词作家熊红表示:“在创作的过程中,《生命的红》用词贴近群众生活,更能打动人心。”曲作家姚峰介绍道,歌词一共有50多处“红”,几乎字字在尾。作曲在强化“红”字音调的同时,通过混声四部合唱的方式让作品形成全域性的和声共鸣。
合唱指挥家苏严惠在辅导这首原创作品时表示:“因为层次丰富的音域、讲究归韵的吐字、色彩明丽的意象和激情澎湃的曲风,这部作品并不容易演绎。”因此,作品创排过程中强调细腻、艺术化的表演,主张用极致的音效和强烈的情感释放,提升作品“美”的高度。
《鱼游春水》舞出岭南欢快丰收景象
“咔嗒、咔嗒、咔嗒……”响亮木屐声传来,舞者以红木屐敲出欢快的节奏声,一会屈膝弹跳如锦鲤跃出水面,一会舒展手臂似鱼鳍划水,动作欢腾灵动。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报送,广东省总工会推荐,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番禺区文化馆、广州飞天艺术舞蹈团共同创排的广场舞《鱼游春水》把锦鲤在水中游弋的优美姿态转化为舞蹈动作,生动展现锦鲤灵动、活泼的形象,寓意着年年有鱼的丰收景象,以丰富的视听层次传递出广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为更好地展现广东风采,《鱼游春水》开启了“大刀阔斧”的创作提升,融入了更浓郁的广东民俗元素,新增了木屐的踢踏与敲击声,配以特色高胡清亮悠扬的旋律,让作品具有鲜明“岭南标识”。“《鱼游春水》历经三次修改提升,不断打磨创新。”编导陈华表示,希望通过广场舞为参与者带来情绪价值,在跳舞中感受快乐,享受美。
该作品的演员由来自基层单位的青年女职工组成,大部分是00后年轻面孔,是一群充满青春活力的“新广东人”。编导及演员谭婷表示:“形式上,广场舞比赛与舞台化的舞蹈竞赛不同,注重集体展示、律动清晰、整齐划一。编排上,在捕捉锦鲤抢食、鱼群穿梭的姿态中提炼动作动机,形成统一动律,让演员们更加贴近鱼群游弋的形象,仿佛置身碧波之中。”
文 | 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陈浩
图、视频 | 广州市文化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