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养生方

每日一付养生汤方,平安顺遂四季绵长

  1. 6D AGO

    今日养生方 | 秋燥找上门?两道润燥汤赶紧安排上

    迈入秋天,“秋燥”将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气候“主旋律”,咳嗽、口干、喉咙痛、皮肤干等“干燥症”将会慢慢浮现。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院区大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李桂明教授表示,秋天是收养的季节,阳气收敛,阴气上升,加上燥易伤肺,因而要注意滋阴养肺。 此时,饮食方面要尽量少吃辛辣、油炸等容易上火的食物,而增食酸性食物,可以刺激人体内分泌更多的津液,从而达到减燥润肺的目的。滋润生津的水果如雪梨、苹果、甘蔗、葡萄、哈密瓜、橘子、柚子等也很适合在这个季节食用。 一般来说,比较瘦弱、阴虚体质的人,容易受到燥热的影响,“燥”虽没到“火”,但却容易加重成为“火”。李桂明教授建议,秋燥时,葱、姜、蒜应少吃,这类热性食品食用后容易加重肺火。虽可以少量作调味料,但也不要常吃。尽管天气还比较热,寒凉食品也要慎食,西瓜、苦瓜、绿豆等较为寒凉食物若食用过多,也会伤及肺和脾胃。 时令养生方 猪肺煲霸王花汤 材料:猪肺300克,霸王花 做法:将猪肺清洗干净切块备用;霸王花洗净稍浸泡,撕开后与猪肺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1.5小时,放入适量精盐调味即可。 点评:润肺止咳。 沙参玉竹煲老鸭 材料:沙参50克,玉竹50克,老鸭1只,姜3片,少量枸杞子 做法:老鸭清洗干净,切块备用。沙参、玉竹洗净,枸杞稍作浸泡,生姜切片。将老鸭放入沸水中焯烫2-3分钟,捞出,冲净血沫,沥干备用。将处理好的老鸭、沙参、玉竹、生姜一同放入汤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2小时。在汤煲好前15分钟加入枸杞,继续炖煮,最后加适量盐调味即可。 点评:滋阴润肺,以滋阴为主。 策划|龚丹枫 王倩 统筹|林清清 执行|郭子扬 李可欣 文字|林清清 实习生 思思 通讯员 李朝 金小洣 海报|陈健怡 李可欣 视频|郭子扬 李可欣

    2 min
  2. 2024-09-24

    今日养生方 | 秋分养生要“收敛”,早睡早起能润燥

    9月22日是秋分,为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春秋繁露》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随着秋分的到来,自然界中冷空气逐渐增强,昼夜温差显著加大,空气湿度下降,人体易感受到“燥邪”的侵袭。 广东省名中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学术带头人谢炜教授提醒,“秋燥”“秋老虎”来袭,常需谨守四句养生金句:早睡早起润肺津,避燥防凉护脾胃,畅情舒志解秋郁,收敛阳气养身心。 秋分保护“枢纽” 记住两个食疗方 “肺主秋,秋气通于肺”。秋分时节对肺脏的养护尤为重要。谢炜介绍,中医认为,肺不仅是呼吸的主宰,还参与调节体内水分平衡,被誉为水液代谢的“枢纽”。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有助于身体保存水分与阴津,使肺脏保持清爽通畅,有效抵御秋燥带来的不适。 他提醒,秋分时节应调整作息,早睡以养阴,早起以舒阳,让身体在金秋时节保持最佳状态。 此外,秋季干燥易导致人体出现口干舌燥、喉咙不适等“秋燥”症状。秋分到来,大家更应该避开干燥,多吃些能滋润身体、帮助生津的食物,比如梨子、百合和银耳。另外,秋分一到,冬天也快来了,不应再像夏天那样贪吃冷饮,否则脾胃会变得虚弱,影响消化吸收。同时,还要注意保暖,避免过分“秋冻”,顾护脾胃。 为了秋分时节“润燥”,谢炜推荐以下食疗方: 银耳雪梨羹 材料: 雪梨300克,银耳100克,红枣20克,枸杞5克,冰糖15克。 做法: 1. 将银耳用温水泡发30分钟,撕成小块。 2. 清洗雪梨、红枣和枸杞,去掉雪梨果芯,切成小块。 3. 把所有食材放入砂锅,加入2倍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可供3-5人食用。 点评: 润肺燥,养肺阴,和五脏。 沙参玉竹润燥汤 材料: 沙参20克,玉竹20克,百合15克,枸杞15克,蜜枣2枚,生姜3片,水鸭1只。 做法: 将上述材料洗净,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水,武火煲沸后,文火煲2小时,加调味即可全家人饮用。 点评: 益胃生津,养阴润肺,益气养心。 秋分养生要“收”“敛” 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万物凋零,景色易引发人们的悲伤与忧郁情绪。中医认为,“忧伤肺”,过度悲伤会损伤肺气,因此保持心情愉悦显得尤为重要。 谢炜建议,在秋天的时候,可以多出去散散步,看看大自然的美景,或者通过冥想、听音乐等方法来放松自己,保持心情舒畅,帮肺脏“顺顺气”,让身体壮实的同时心理也更加健康。 “此外,秋天养生要谨守‘收’和‘敛’这两大法宝。”谢炜表示,除了要让身体里的水分保持充足,还要保护好身体里的阳气。秋分之后可以多做些温和运动,比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让身体里头的阳气充分活跃起来。同时,天气凉了就要多穿衣,别让自己冻着,不然阳气就会被消耗。秋分守住阳气,才能更好应对渐渐寒冷的天气。 肺俞穴: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每天早晚用拇指按揉5分钟,有润肺防燥的效果。 中脘穴: 位于上腹部,脐上4寸处。 用掌心轻柔按揉此穴5分钟,有助于培土生金,调和脾胃功能。 文 | 薛仁政 屈理慧

    4 min
  3. 2024-07-25

    今日养生方 | 晒背补阳,顺便喝碗养生汤

    近两年来,中医养生成为时尚潮流,三伏天里,天灸、晒背都成了全民养生打卡潮流。不过不少人对三伏晒背了解不足,往往操之过急,反而容易误入歧途。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针灸康复科主任刘悦提醒,冬病夏治伏暑时,晒背补阳有讲究。晒对时间、人群、方法,很重要。 伏暑“桑拿天”,冬病夏治时 “夏有三伏,热在中伏。”大暑是一年中最热之时,加上岭南地区潮湿,暑湿夹杂,往往会形成“下开水”的“桑拿天”。不过在中医看来,此时巧用太阳能量,也可养生。 《黄帝内经》强调“春夏养阳”,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此时通过三伏晒背,可以激发阳气、防病强身。而经过中医师辨证后,通过三伏灸、中药内服、针灸、推拿、艾灸、拔罐、刮痧等中医手段,可以“冬病夏治”。 所谓“冬病”,是指一些在冬季容易发作或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泄泻、关节冷痛等,而“夏治”则是在夏季三伏天,通过温补阳气、散寒祛邪、活血通络等方法,增强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从而治疗或预防冬病。 “不过,中医治疗手段需要到专业的中医院让执业医师进行四诊合参、体质评估后,方可进行,切莫随大流,盲目自行操作。”刘悦教授提醒,例如有人在网上买药膏自己贴三伏天灸,很容易因为不了解自己体质状态,或认穴不准,不仅未能养生保健,还可能造成反效果。 晒背非万能,勿晒至大汗 “近日大火的三伏晒背,就是一种善用太阳进行养生的手段。不过,三伏晒背并非万能,正确晒背也有讲究。”刘悦教授表示,晒太阳不仅能帮助促进钙质吸收、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睡眠质量,在中医看来,它还可以帮助生发督脉、膀胱经的阳气,可在一定程度起到祛湿除寒、疏通经络的功效。 有些人认为晒背可以燃脂减肥,甚至觉得流的汗都是“脂肪的眼泪”。刘悦教授提醒,这种观点大错特错。 “晒背虽能促进经络畅通,但对于减肥需求大的人来说,并不能直观地认为流汗就会减肥。”刘悦教授说,相反,夏季若大汗,容易耗伤阳气。此外,炎夏大汗若未及时补充水分,则易中暑。 因此晒背不宜晒至大汗淋漓,至微汗即可。每日可晒15-30分钟,老人小孩适当缩短时间。紫外线过敏者、孕妇则不宜晒背。晒背期间若感到皮肤刺痛,便可停止。同时,晒背要及时补水,如果晒背时出现体温升高、四肢无力、头晕、口渴、头痛等不适症状,要提防中暑,及时就医。 “晒背不必过于执着,隔一天晒一次已可达到补阳目的。”刘悦教授提醒,虽然理论上正午阳气最盛,但综合考虑预防中暑等情况,可尽量选择在每日早晨9点左右晒太阳,若太阳猛烈可适当提前或延后。 晒背后要避免汗出当风,要及时把汗湿的衣服换下来。不能立刻洗冷水澡或吹空调,也不要立即进食大量冷饮。免得让寒邪入侵,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胀腹泻,甚至出现面瘫等问题。 养心勿动怒,“夜卧”非熬夜 夏季酷暑,不少人睡眠难安。刘悦教授提醒,大暑要注意调神养心。“夏季重在养心,高温天气容易引发情绪波动,应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激动和烦躁。” 按《黄帝内经》的建议,夏季应当夜卧早起,可适当午休。午间避免外出,做好防暑降温。不过刘悦教授提醒,夜卧并非熬夜,而是在子时即晚上11点前上床,准备睡觉。入夜后收敛阳气,天亮时才能更好地让阳气升发。日常可多按摩曲池穴、丰隆穴,可以帮助疏风清热、健脾利湿。 大暑养生汤水 冬瓜薏米排骨汤 【做法】 薏米和冬瓜都是利湿、祛暑热的好食材。将冬瓜、薏米和排骨一起煲汤,是适合岭南盛夏的家常快手汤。 【点评】 清热祛暑,利湿化滞。 苹果雪梨瘦肉汤 【做法】 苹果和雪梨不用削皮,洗净后切成小块,与猪展肉一起煲汤。酸甜开胃,适合盛夏。 【点评】 清热润燥,滋阴生津。 文 | 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陆彦青 李朝 金小洣

    5 min
  4. 2024-01-18

    保护好这三个部位,冬季阳气更好闭藏

    一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寒风凛冽,草木凋零,蛰虫伏藏,阴气盛极,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水平,此时阳气处于最深、最内敛的状态,所以在冬季让自己的阳气处于闭藏状态是最好的养护身体的方法。 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学术带头人黄穗平教授介绍,冬季气温低,寒最易伤阳,人体为了抵御严寒,本就需大量阳气顾护机体,如果我们再不注意保暖,那再多的阳气亦是不够的。况且冬季主藏,更应该保护我们宝贵的阳气,避免受寒。因此,黄穗平教授提醒,身体诸多部位中,最应该保护的是这3个:腹,膝,足。 腹部 腹部是脾胃、胞宫之所在,一旦受凉,寒邪容易直中脾胃、胞宫,导致感冒,腹痛腹泻,女性痛经等,甚至引起肠炎,引发全身其他病痛。 胃寒的人平时很喜欢用暖水袋等热敷肚子,就是脾胃受寒邪所伤,自身阳气不足,希望有外界阳气补充。所以我们要注意腹部保暖,尤其是肚脐。肚脐在中医上属神阙穴,比腹部其他地方更容易受寒,因此女孩子千万远离露脐装。 膝 膝,中医认为“膝者,筋之府”,筋脉受邪容易导致挛急、疼痛,屈伸不利,因此某些病人的膝关节堪比天气预报,一旦变温,就会疼痛。 另一方面,膝关节血供较少,分布着大量的神经末梢,对寒冷敏感,而寒主收引,膝盖受寒,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差,导致血供下降,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引发疼痛。 所以我们要注意膝盖保暖,冬季穿衣避免露出膝盖。比如避免穿短裙、短裤等。 足 足,人体的足三阴经、足三阳经、阴跷脉和阳跷脉都经过我们的脚,也是阳经的末尾,阴经的开头,本就是人体阳气最稀、阴气最盛、最易受寒之处,而且脚,离心脏最远,此处血供本就少,皮肤脂肪薄,自身保暖能力差,一旦受凉,直接波及五脏六腑。保护得当,对诸多脏腑经络都有好处。所以,每日热水泡脚,不失为冬季养生法宝。 推荐食疗方 党参芡实山药鸽子汤 食材: 党参20克,芡实30克,山药干品50克,生姜3片,鸽子1只。 做法: 鸽子切块和焯水,连同其他食材洗净后,大火煮沸,小火炖60分钟,最后加入少许食盐即可。 点评: 健脾益肾。鸽肉是肥肉很少的食材,没有肥甘厚腻,多吃也不容易产生痰湿,加上健脾益气的党参和脾肾双补的芡实、山药,平补肾精,还有健脾的功效,美味又健康,适合冬季一般人群的调理,老人小孩均可食用。 文 | 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宋莉萍

    3 min
  5. 2024-01-18

    小寒养肺多吃这些食物,感冒鼻炎离远远的!

    冬季大家容易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这和肺的健康息息相关。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寒热皆所不宜,又易感外邪。因此在温差大、气候寒冷干燥的冬季,如果我们养肺失宜,造成肺气不足或是为外邪所伤,就容易发作为呼吸道疾病。 那么出现什么情况需要养肺? 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学术带头人李云英教授介绍,大家可以看看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出现以下3种情况,再根据相应情况进行食疗。 肺气虚 肺气虚容易出现手脚冰凉、鼻痒鼻塞、畏寒喜暖、不爱运动、易出虚汗等表现。如果出现了肺气虚的表现,或是处于鼻炎、鼻窦炎缓解期的朋友,可以用山药来补肺益气。 推荐食疗方——四神汤 材料: 鲜淮山40克,茯苓15克,芡实15克,莲子15克,陈皮6克,猪排骨150克。 做法: 1. 把所有的备料洗净; 2. 猪骨剁小块,入锅焯水备用; 3. 将所有备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小火煲1.5小时,加盐即可饮用。 点评: 健脾补肺,祛湿益气。适用于体质较弱、抵抗力差、易感冒、过敏性鼻炎缓解期的朋友。一周食用1~2次。 肺燥 肺燥容易出现鼻干、咽干、口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甚至鼻出血等受燥邪所伤的表现,可适当吃一些银耳或百合,可以有效改善津液不足、肺燥带来的不适。 推荐食疗方——银耳百合莲子粥 材料: 粳米200克,水发银耳30克,百合30克,莲子30克。 做法: 银耳提前用水泡发,所有材料洗净一齐下锅煮沸,改小火煮40分钟即成。 点评: 润肺生津,通便除烦。适合肺燥、慢性咽炎缓解期、肠燥便秘、干燥性鼻炎患者,以及秋冬季节运动后解渴、解燥,保持肌肤滋润用。 肺热 肺热的朋友容易出现这样的表现:口气较重,喜冷饮,大便干结,易便秘,舌质红,苔黄,可能会伴有咳嗽、咽痒、口干、烦热,且易并发鼻出血、鼻甲肿大等症状。 这时应清淡饮食、不过饱,同时在日常食材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梨、白萝卜等清热润燥的食物,既可以健脾胃、通畅肠胃,又可以防止上火和燥热。 推荐食疗方——萝卜芹菜紫菜汤 材料: 胡萝卜1根,白萝卜1根,芹菜100克,香菜3棵,紫菜5克,生姜3片,食盐适量。 做法: 锅内加适量清水煮开后,放入胡萝卜、白萝卜,煮50分钟,再加入芹菜、紫菜和生姜,再煮5分钟,放入香菜,调味即可。 点评: 疏风解表,清热通窍,适用于肺热体质日常调理及风热感冒引起的鼻塞。 文 |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宋莉萍

    3 min
  6. 2024-01-18

    冬季皮肤又干又痒?来碗止痒汤

    皮肤科有一种疾病叫做冬季瘙痒症,又名皮脂缺乏性湿疹,是一种发生在秋末冬季的,以皮肤干燥脱屑、皲裂、阵发性瘙痒而无原发性皮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病,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躯干、四肢。 岐黄学者、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皮肤病研究所所长陈达灿介绍,引起冬季皮肤瘙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 1.皮肤中皮脂和水分缺乏 秋冬季气候寒冷干燥,空气湿度降低,不仅容易导致皮肤水分流失,另一方面低温导致汗液排出量减少,皮脂向体表排出困难,使得皮肤表面缺乏水分。 2.皮肤防护不当 频繁洗澡、水温过高、使用肥皂等碱性沐浴液等都会破坏人体正常的皮肤屏障功能。此外,穿着化纤、毛织物等贴身衣物也容易刺激皮肤引起瘙痒。 陈达灿根据冬季瘙痒的不同表现,推荐两道食疗方给大家。 血虚风燥型 临床表现:病程久, 皮肤干燥粗糙或肥厚, 搔抓后可有少量脱屑, 可见抓痕、结痂, 伴口干,头晕乏力, 睡眠不佳, 或双目干涩, 舌淡,苔薄白。多数老年性瘙痒症属于此证型。 当归玉竹乌鸡汤 点评:滋阴养血,润燥止痒。 材料:乌鸡500g,当归20g,玉竹30g,沙参30g,百合30g,红枣20g,枸杞子20g,生姜3片。 做法:将鸡肉焯水切块,当归、玉竹、沙参、百合、红枣、枸杞子洗净,以上材料入锅加适量水和姜片,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1-1.5个小时左右,加适量盐调味即可。 湿热内蕴型 临床表现:瘙痒剧烈,有明显抓痕、血痂,或搔抓后继发感染,呈湿疹样改变,伴心烦,口苦,口干,腹胀纳差,小便黄赤,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黄腻。 赤豆薏米猪茯藕汤 点评:清热利湿,润肤止痒 材料:猪皮250g,赤小豆30g,薏苡仁30g,土茯苓30,莲藕100g。 做法:猪皮洗净焯水后切成粗条状备用,赤小豆、薏苡仁和土茯苓清水洗净,冬瓜切块。将以上材料入锅加适量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1-1.5个小时左右,加适量盐调味即可。 文 | 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宋莉萍

    3 min

About

每日一付养生汤方,平安顺遂四季绵长

More From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