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时间

果壳

果壳时间由果壳出品,用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主理人为果壳两位资深女性内容创作者。

  1. -1 J

    3 岁“野人孩子”震惊全网!这是极端忽视,不是“自然教育”

    最近,一则关于“野人孩子”的新闻视频震惊了全网:一个3岁的男孩赤身裸体,在高速服务区四肢着地爬行,甚至用嘴舔食地上的食物。 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他的父母声称这是一种“自然教育”。 这究竟是前卫的教育理念,还是一种无法容忍的虐待与忽视? 为什么说,真正的“自然教育”根本不是这样? 这种“教育”方式,会对一个孩子的大脑和未来造成怎样不可逆的伤害? 儿童发展的“敏感期”一旦错过,将面临什么后果? 为什么说这种行为是对儿童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彻底剥夺?《登天之梯》里,儿童心理咨询师 Bruce Perry 讲述过一个“像狗一样被养大的男孩”的故事。那个男孩从出生 11 个月到 5 岁,是被放在笼子里像养狗一样养大的,极端的忽视对他造成了严重伤害,他站不起来,没有语言,表现得就像一只受惊的狗。不过,在专家们的干预下,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后来被收养, 8 岁时已经可以给医生写“谢谢你,佩里医生”的纸条,并准备去入托。 这个新闻里的两个男孩,他们也需要外界的介入、干预和支持。 🌰本期人物🌰嘉宾, 陈忻,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育儿畅销书《养育的选择》《整体养育》的作者。主讲线上精品课《从心理解孩子》和《从心理解青少年》,播客《从心FM》。 主播,游识猷,果壳主笔。 🌰时间轴🌰▍Part 1 “自然教育”还是极端忽视? 01:20  一个像动物一样爬行的3岁男孩 02:56 这不是人类养育行为,而是忽视和剥夺 03:44 曾经有个化名“吉妮”(Genie)的美国孩子,被父亲锁在小房间里,从 20 个月大到 13 岁。她从未完全康复。 05:07 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核心是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而非回归原始 06:54 孩子不是野生动物,他是具有社会性的 08:18 这不是“教育方式”之争,这是严重忽视,而严重忽视是虐待儿童的一种形式▍Part 2 被剥夺的大脑与错过的“敏感期” 09:55 语言发展迟缓只是冰山一角,孩子的生理、认知、社会情感发展已全面落后 16:41 大脑有“敏感期”,3岁的他还有机会,但时间已极其紧迫 21:15 除了语言,社会化和情感方面也要弥补 22:35 2~6 岁的小孩会观察、模仿,得到周围人的即时反馈。 24:02 4~7 岁需要学会“心智理论”,孩子才能理解他人想法 26:15  《登天之梯》里,有个“像狗一样被养大的男孩”。▍Part3 谁来拯救孩子? 32:15 家中另一名1岁幼儿同样处境危险,早期干预刻不容缓 36:34 他们的大脑可能有器质性的伤害,应该去做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40:43 他无法直接融入主流教育体系,需要专家团队数年的密集干预 48:16 最好的结果是什么?立即解救,全面评估,科学干预本期嘉宾: 陈忻 主播:游识猷 后期: Yann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微博、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55 min
  2. 15 OCT.

    玉米vs.土豆,“末日作物”终极对决,谁是最后的赢家?

    如果迎来世界末日,人类只剩一种作物维生,哪一种是最优解呢?考虑各方面的特性,这场角逐的冠军很可能诞生于玉米和土豆之中。 看向科幻作品,《火星救援》和《星际穿越》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两种作物都原产于美洲,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散播到世界各地并站稳脚跟,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它们各自拥有哪些优点,从而有资格成为人类最后的食物?真实的历史上,它们又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益处和伤害? 目前每年世界人均粮食产量为350公斤,距离国际粮食安全线并不远,但地区间极度不均衡,养活全球80亿人口仍是极大的挑战。在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我们再次邀请上海交通大学MBA课程教授崔凯,从土豆和玉米入手,聊聊粮食和粮食安全。 🎁崔凯老师赠送给果壳时间听众5本签名版《谷物的故事》(2025新版),我们会在小宇宙评论区挑选发表精彩留言的朋友送出,10月23日前留言有效🎁 崔凯老师在果壳时间录制的上一期节目指路:“内卷”这个词最早是说水稻的? 🌰本期人物🌰 嘉宾:崔凯,上海交通大学MBA课程教授,纪录片《风味人间:谷物星球》学术顾问。先后获得江南大学食品工程博士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访问学者。著作《谷物的故事》获得“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奖。 主播:明月,果壳主编 🌰时间轴🌰 Part1 来自美洲的玉米和土豆,改变了世界格局 01:50 作为世界上第一大农作物,玉米刚到欧洲时不是很受待见 05:28 传入中国这么晚的玉米,凭什么获得这么美丽的名字 07:46 野生土豆其实可以用种子繁育,但人类选择了块茎 09:14 从“恶魔的苹果”到“皇家蔬菜”,土豆翻身靠营销 (口误更正:11:28腓特烈大帝颁布土豆法令的时间为1740年,非1840年) 16:57 中国人更愿意把土豆当菜,其实它营养均衡且生长期短,能解燃眉之急 20:03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激增,玉米是第一功臣 Part2 终极对决:土豆和玉米,谁更适合末日? 25:30 超强的适应性,让玉米成为一种合适的末日作物 27:30 假如末日来临,地球只剩一种作物,玉米和土豆谁是最后的冠军? 32:35 遗传多样性单一,让土豆在爱尔兰被晚疫病团灭,民族伤痕留存至今 38:44 爱尔兰的这场薯疫,还和中国的鸦片战争有关? Part3 食品安全我知道,那么粮食安全是什么? 42:22 世界粮食三次大增产,第一次源自地理发现,第二次靠绿色革命,第三次要靠育种 48:30 全球粮食供给体系深受政治因素影响,中国3月援助加沙的食品包7月才陆续到达 51:33 粮价的复杂影响因素:看起来是猪肉涨价,背后涉及疫病、大豆产能、原油价格 (口误更正:54:11处的“千亿吨级”应为“千万吨级”) 54:17 非洲的人均粮食产量世界最低,那里其实有很强的增产潜力,但粮食问题从来不只是粮食问题 57:25 如果换算成耕地,中国的粮食对外依存度是35%,不可小视 01:01:18 要考虑亩产,也要考虑可持续性 本期嘉宾:崔凯 主播:明月 后期:尔尼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微博、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1 h 7 min
  3. 9 OCT.

    在红山,大象饲养员竟然要考挖掘机驾照?

    著名的南京红山动物园开新区啦!新开的南门新区有了非洲雨林馆、非洲草原区、马达加斯加、澳洲动物等展区,首次展出大猩猩、角马、耳郭狐、噪犀鸟、岩大袋鼠、黑白领狐猴、褐美狐猴等物种!(←这段自来水广告与播客内容其实无关。) 不久前,我跑去红山动物园,逮住两位工作人员聊了聊: 在红山做动物饲养员,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除了喂食和打扫,红山的动物饲养员还要掌握解剖学和挖掘机技术? 为什么红山动物园的动物吃榴莲壳不吃榴莲肉? 为什么动物越“难”找到,说明它们过得越好? 如何让动物配合看牙抽血?如果你也喜欢动物,欢迎你去红山看一看。 🌰本期人物🌰 嘉宾, 刘媛媛,南京红山动物园动物饲养繁育部副部长。主要负责圈养野生动物饲养管理工作,致力于用野生动物行为管理创造更好的动物福利。 嘉宾,高原,南京红山动物园宣传教育部活动教育组主管。主要负责自然科普教育以及生物多样性调查和保护工作。自然爱好者,关注本土生态,多次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 主播,游识猷,果壳主笔。 🌰时间轴🌰 00:28 我在动物饲养繁育部,养着一千多只动物。 01:19 从志愿者到留下工作。 04:25 饲养员的日常,不是岁月静好,而是每天都是“鸡皮疙瘩起来,鸡皮疙瘩下去”。 06:19 动物福利的核心,就是让动物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且能展现出最自然的行为。 09:08 动物园不仅是看动物的地方,更是学会怎么去看动物的地方。 10:36 动物园里能观察到动物非常多的行为,为野外研究提供宝贵数据。 12:11 猞猁为什么要互相撞头?我们发现猞猁妈妈也会教宝宝撞头。 14:27 长臂猿吃的果子,其实和店里买到的水果不一样。 15:53 动物园自己种的枇杷、柿子、荷花、莲蓬、柳树、芭蕉、女贞、拉拉藤,都可受动物欢迎了。 17:16 榴莲壳能成为黑猩猩心爱的“气味玩具”。 20:05 我们特地送大象饲养员去学开叉车和挖机,要不太累了。 21:17 养肉食动物,要掌握好解剖学。 22:23 通过正强化训练,让动物自愿接受体检和扎针。 27:40 食物丰容怎么做? 35:59 混养动物有学问,打造不同物种共存的微型生态系统。 38:08 本土物种保护:为豹猫、獐子等“原住民”的回归而努力。 41:04 繁殖 1500 只以上的无斑雨蛙,为放归做准备。 42:17 动物园里居然出现了一只谁也不认识的动物! 47:36 动物园里的“野生邻居”:貉、狗獾、鼬獾…它们昼伏夜出,与我们共享同一片空间。 53:31  去观鸟吧,百看不厌,立刻实现与大自然的连接。 01:00:39 在红山,学会与蜂类和平共处的方法。 01:15:51 普通人如何保护自然?从做一个好游客开始。 01:16:55 成为志愿者:亲身体验是产生保护动力的最好方式。 本期嘉宾: 刘媛媛,高原 主播:游识猷 后期: Yann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微博、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1 h 21 min
  4. 26 SEPT.

    电磁弹射都出现了!中国军工科技为何进入“大爆发”时代?

    从新型战斗机到航空母舰,中国的军事科技似乎正在经历一场“寒武纪大爆发”:93 阅兵众多科幻感十足的尖端装备还在眼前,不久前福建号航母的电磁弹射视频又席卷全网。 这一切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国的军工科技真的迎来了瓶颈的突破期吗? 本期节目,我们再次邀请到军事航空博主瘦驼老师,聊聊这场技术爆发背后的深层逻辑:许多看似高不可攀的军事科技,其根基竟深植于日常生活的民用科技之中。 从磁悬浮、新能源汽车的储能技术到电磁弹射,从你的5G手机天线到隐形战机雷达,从军用运输机运-20 到国产民航客机的发动机…… 现在的科技突破,已经不再只是“军转民”这条单向道,而是有了“民用技术反哺国防”的全新路径。 🌰本期人物🌰 嘉宾, 瘦驼,军事航空博主。 主播,游识猷,果壳主笔。 🌰时间轴🌰 00:50 福建舰电磁弹射视频发布,三款核心机型(歼-15T、歼-35、空警-600)同时亮相。 02:31 为什么航母需要弹射器?在仅有百余米的海上跑道上,如何让战机安全起飞。 08:01 蒸汽弹射的原理是什么?技术难点在哪里? 12:05 电磁弹射的原理,其实类似磁悬浮列车。我们中国在民用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积累是重要基础。 13:29 我们的电磁弹射能兼容三款重量、性能迥异的飞机,这属于“贴脸开大”了。 22:39 注意到折叠起来的机翼了吗? 26:11 相比滑跃起飞,弹射起飞能让舰载机实现“满油满弹”,极大提升作战半径与任务弹性。 29:38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工作人员手持平板去显示飞机现场称重的重量。 33:45 技术发展的趋势已发生逆转,从过去的“军用转民用”,到如今“民用技术反哺军用”。 37:21 解决电磁弹射瞬时巨大耗电难题的技术,源自于新能源领域的储能方案,比如超级电容、飞轮储能。 49:26 一个“囍”字形手机天线的故事,从5G手机天线到隐形战机雷达。 59:15 无线充电技术与相控阵雷达,在底层逻辑上是相通的。 01:03:04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军工企业为求生存“军转民”,比如制造空对空雷达的长虹在造电视,现在造预警机的南京电子某所,当年也在造熊猫电视。 01:05:14 强大的民用工业基础,反过来推动了军事科技的爆发式成长。 01:06:45 最后的“明珠”:为什么航空发动机是军工技术中为数不多仍在引领民用的领域? 01:17:07 运-20运输机换装的国产发动机,将作为“空中试车台”,为国产民航发动机(如C919)积累宝贵的飞行数据和运营经验。 本期嘉宾: 瘦驼 主播:游识猷 后期: Yann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微博、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1 h 26 min
  5. 22 SEPT.

    在青藏高原用烟花炸山,为什么激怒了所有人

    9月19日,户外品牌“始祖鸟”与艺术家蔡国强合作,在青藏高原举办了一场名为“升龙”的烟花表演。表演视频在网络发布后,引发了广泛的质疑。品牌方和艺术家工作室相继发布道歉信,并表示会复核生态影响并展开补救行动。 但是表演对当地生态的可能破坏已经造成,道歉信并未终止这场讨论。这场舆论浪潮一方面与艺术家和品牌的影响力有关,一方面也与如此大型的作品中呈现的对自然的极端漠视有关。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在这次讨论中多次发声的顾有容老师复盘整个事件,聊聊高原上的植被伤害为什么几乎没有办法短期修复,需要警惕哪些错误的修复方法,以及未来如何避免出现类似“先破坏,后知晓”的事件。 🌰本期人物🌰 顾有容,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长期在青藏高原从事植物学和濒危物种保护研究工作 明月,果壳主编 🌰时间轴🌰 00:22 事件简单回顾:无知和傲慢带来的生态破坏和舆论风暴 03:13 整个青藏高原都是生态脆弱区,多年积累才能开出美丽大花 06:53 高山草甸的草毡层很薄很脆弱,但它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石 11:18 翻土“修复”,只会造成二次伤害 14:24 每年的新年烟花秀,都会造成当地一定时间的鸟类真空期 16:58 “生物可降解材料”可能加剧环境污染,外来的生物材料缺乏对应的分解者 19:20 会不会有重金属、偶氮化合物?会不会进入水体?滞留的颗粒物会不会加速冰川消融? 21:17 电影《红河谷》三十年前在附近炸了一块山,放在今天无法想象 23:30 评估相对容易,修复则很难,需要几十上百年时间 26:08 始祖鸟和蔡国强接下来能做些什么?至少千万别种“格桑花” 29:11 《环境影响评价法》确实没有要求这种活动做环评,但可以找别的法律呀 32:49 ESG是用来做什么的,现在大家应该都清楚了 35:44 环境方面,科普的重要性不如普法,科普是很滞后的 37:58 高山烟花秀,背离“无痕山林”的精神太远了 39:19 一个普通人在山里活动,只要不留垃圾、不摘花草、不投喂野生动物、不消费野生动植物及制品,就非常好了 42:41 关心自然“有什么用”? 46:18 如何评价艺术活动?冒犯了几乎所有人的艺术表达,也要接受相应的批评 本期嘉宾:顾有容 主播:明月 后期:Yann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微博、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50 min
  6. 17 SEPT.

    每年几千万只鸟撞死在玻璃上,为什么我没有见过?

    飞鸟在很多语境中是自由的象征,它们在自然和人造的环境中似乎都来去自如。但是如果鸟和人类的建筑相遇,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悲剧。仅在北美,每年因为撞到建筑死亡的鸟就有上亿只。 鸟撞建筑现象引起广泛讨论和研究的时间不算很长,跟保护大熊猫这样引人瞩目的事比起来,预防鸟撞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恰恰是这件事,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然。 本期节目嘉宾李彬彬老师她和合作者在国内发起了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防鸟撞行动网络,已经初步发现了国内鸟撞事件的一些特点。目前有几千名志愿者参与过这项工作,很多人是在记录鸟撞的过程中第一次直接面对野生动物的死亡,第一次设身处地地思考,人到底应该怎么看待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这些思考也引发了他们进一步的行动。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鸟撞这件“小事”会激发如此大的能量? 🌰本期人物🌰 李彬彬,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明月,果壳主编 🌰时间轴🌰 01:23 在北美,撞到建筑是鸟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鸟撞在中国是什么情况?没有人了解 03:38 每天生活在城市,我为什么从没见过撞上建筑的鸟? 06:59 建筑为何对鸟如此危险 11:11 在北美之外,中国动手研究鸟撞的时间不算晚 13:40 从学生调查到促成建筑改变,昆山杜克的防鸟撞行动异常顺利 18:10 甲方不知道的事实:采用鸟类友好的建筑设计,成本其实会降低 19:01 100%玻璃覆盖的建筑就很现代很美吗?我们在丧失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是不是也在丧失文化多样性? 22:14 选择公民科学的方式做全国性的系统调查,是希望大家在亲自参与中了解保护的逻辑 27:10 志愿者反馈,做调查最大的收获是养成了早起的习惯 29:47 国内鸟撞发现:雀形目、迁徙性的鸟是最大受害者,繁殖习性也有影响 34:13 低层建筑鸟撞数量更多,可能因为这个高度鸟类活跃度高 37:19 用窗花、百叶窗、贴纸改造自己家,有没有帮助? 41:13 深圳、上海已经有了政策性的引导,企业也能从防鸟撞改造中尝到甜头 43:39 “不能适应人类建筑的鸟就该被自然选择淘汰”,如何反驳这样的观点? 47:00 跟城市里的人讲,你的日常选择会对遥远的大熊猫产生影响,这个路径太远了,但鸟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53:57 “那么大一只鸟,放在手里其实非常轻”,很多人第一次正视死亡是什么 56:01 是鸟撞这件事本身的力量,让志愿者们自发投入其中 01:00:48 我们只希望你停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01:04:08 以西双版纳森林茶为例,人和自然双赢是可以实现的 01:10:16 你的日常消费是在为自己想要的世界做选择 2025秋季全国鸟撞调查招募 拓展阅读: 关于鸟撞的基础知识 志愿者调查实录 全国鸟撞公民科学研究成果2019~2021年间,昆山杜克大学部分死于鸟撞的鸟(摄影:李彬彬): 纵横间距都在5厘米内的波点贴纸,可以有效改造大面积玻璃幕墙,图为昆山杜克大学宿舍空中连廊(摄影:吕辰) 志愿者参与放鸟撞行动网络流程(来自李彬彬一席演讲): 本期嘉宾:李彬彬 主播:明月 后期:尔尼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微博、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1 h 13 min
  7. 10 SEPT.

    你是哪种幸福类型:啦啦队长、法官、诗人还是疯狂科学家?

    你是否也常常感觉被生活卡住,对现状不满,却又不知如何改变? 我们似乎总在等待一个完美的时机、一份更好的工作或一段理想的关系,才允许自己获得幸福。 但如果幸福不是一个遥远的终点,而是一个我们可以主动构建的方向呢?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为你想要的生活》译者、中科院心理学博士张婍老师,一起聊聊: ▪️  痛苦不是幸福的敌人,而是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 ▪️  不幸福感其实是生命发出的重要信号? ▪️  如何区分“主体我”与“客体我”,跳出“被评价”的陷阱? ▪️  如何运用“元认知”技巧,与负面情绪共处? ▪️  如何通过构建家庭、工作、友谊和信仰这四大支柱,一步步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生活? 幸福不是一个需要抵达的目标,而是一个永远可以选择的方向。 曾经令你痛苦的,终将成为你通往幸福的基石。 🌰本期人物🌰 嘉宾, 张婍,心理系副教授,中科院心理学博士,小红书账号“艺蓝的小世界”。 主播,游识猷,果壳主笔。 🌰时间轴🌰 ▍Part 1 重新认识幸福:痛苦是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 01:14 翻译这本书,其实就是在通过主动创造,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 04:15 你是哪种幸福类型:“啦啦队长”、“法官”、“诗人”还是“疯狂科学家”? 05:50 幸福与不幸福是两个独立维度,你可以同时拥有很高的幸福感和不幸福感。 08:36 疗愈者也需自救:直面学业、亲人与婚姻中的至暗时刻。 11:55 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不幸福不是敌人。 13:45 幸福不是一个目标,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方向。 ▍Part 2 管理内在世界:情绪是信使,不是敌人 17:52 “不想上班”怎么办?负面情绪其实是提醒你探索人生方向的信号。 22:28 别把情绪当敌人,它只是一个“信使”,告诉你什么对你最重要。 25:50 你是天空,情绪是云彩:用“元认知”技巧与内在感受拉开距离。 29:31 大脑的“出厂设置”就是让我们不幸福? 31:34 亲密关系中的争吵,是在呐喊“我的需求未被满足”。 35:39 伴侣不是满足你需求的人,伴侣更重要的作用是成为一面镜子,让你看见自己的需求,然后你自己就可以满足那个需求。 ▍Part 3 构建理想生活:幸福人生的四大支柱 37:08 幸福的四大支柱:家庭、工作、无功利的朋友和超越性的信仰。 39:07 你的家人也是你的“镜子”:父母让你看到未来,孩子让你看到过去。 41:53 与大自然的连接,是获得幸福感最简单的方式。 43:19 跳出“自我物化”的陷阱:区分“主体我”(观察者)与“客体我”(被观察者)。 从过度关注“别人怎么看我”,转向探索世界和关心他人。 ▍Part 4 开启行动:从微小的改变开始 50:30 当生活一团乱麻,从哪里开始改变?先解决“最痛苦”或“最容易”的问题。 51:40 停止“掉血”的自我攻击:学会自我关怀(普遍人性、友善对待自我、正念)。 56:40 微小的行动+他人的见证鼓励=正向循环的开始。 58:00 希望感:相信自己总能做点什么,让事情变得不一样。 01:03:37 为什么“走捷径”是糟糕的策略? 01:06:03 两个随时随地提升幸福感的小练习:积极的自我对话与“安全岛”想象。 🌰提到的书籍🌰 《为你想要的生活》 本期嘉宾: 张婍 主播:游识猷 后期: Yann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微博、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1 h 11 min
  8. 4 SEPT.

    预防老年痴呆的答案,会是一款游戏吗?“严肃游戏”严肃在哪里?

    想去医院看看健忘的问题,医生开出的处方却不是药,而是一款游戏,你能接受吗?如果这款游戏拿到了医疗器械注册证呢? 失智老人的治疗和照护迄今仍是全球性的难题。曾经丰富鲜活的生命与世界渐渐断离关系,家庭也背上沉重的看护压力,这样的故事离很多人并不遥远。但你可能不了解的是,在认知障碍的程度尚可逆转时,及时发现苗头并加以干预,就有可能延缓甚至避免走向不可挽回的结局。 针对轻度认知障碍(MCI)的干预方案中不乏打桥牌、打麻将等游戏向的方案,这期节目要聊的是一款由腾讯研发的严肃游戏“腾讯脑力锻炼”。 是怎么想到要开发游戏来治病的?如何让游戏满足医学需求的同时又好玩?为什么执着于做成要拿医疗器械认证的“严肃游戏”?在腾讯这样的大厂,社会价值、游戏、医疗三个原本不直接相关的部门如何配合,来完成这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嘉宾们讲述了一款游戏幕后,医学和科技如何融合,这同时也是一次关于老龄化的对话,或许每个人都该及早思考,如何让家中的老人甚至未来的自己尽量长久地维持有尊严的独立生活,为自身和家庭少留遗憾。 本期节目由《果壳时间》和《神经漫游记》共同制作。 🌰本期人物🌰 库逸轩,中山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王楠,腾讯《腾讯脑力锻炼》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项目负责人 林珊珊,播客《神经漫游记》主理人 明月,果壳主编 🌰时间轴🌰 Part1 认知障碍的解法,为什么会是游戏? 01:18 轻度认知障碍(MCI),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症之间的过渡状态,很高比例会转化成阿尔茨海默病 05:28 如果给了再长时间都无法完成一个任务、会反复讨论一件事,就需要怀疑轻度认知障碍了 09:29 在非一线城市,“老年痴呆”依然是带有耻辱性的疾病,筛查意愿很低 13:24 认知衰退带来的挫败感和社交回避,可能会提高向阿尔茨海默病的转化 16:19 药物干预效果有限,认知训练可以针对性提高认知能力 18:23 游戏化的训练有什么好处?容易坚持,可以利用大脑可塑性,自适应 Part2 能治病的游戏,长啥样 24:05 在养老院调研时,发现记忆门诊做的事就是让老人玩游戏啊 25:42 老年人喜欢什么样的游戏画面?并不是儒雅的好山好水 29:11 厨艺大赛、音乐大赛、诗词大会、收纳大师,四大模块怎么对应六大认知域? 35:18 这一定是一个严肃游戏,先看循证医学逻辑,再把它变好玩 Part3 从游戏到疗法, 无数个“可能要黄掉”的时刻 39:36 可持续社会价值、医疗、游戏三方,在不同阶段分别担任冲在最前的角色 44:18 很多人都说拿医疗器械资格“不可能”,申请过程中每次都觉得应该不行了,要黄掉了 48:08 拿证不是终极目标,解决问题才是 48:52 数字疗法会让用户觉得是忽悠吗?有多少人会愿意为它付钱? 52:25 如果处方游戏太好玩,会不会是问题? 54:36 这样的游戏也要考虑用户体验吗?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也许可以结合 58:30 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数字处方是治疗ADHD的EndeavorRx,其开发公司Akili经历了上市又退市 01:01:01 认知训练的效果能持续吗?每个人的认知储备不同,也要看真实世界的验证 提及的量表: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主要用于老年人群的认知功能初筛,涵盖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记忆、注意、语言、抽象、延迟回忆、定向8个认知领域,评分总分为30分,得分25分及以下提示可能存在认知功能受损,需要进一步评估。下图为中文版MoCA示例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主要用于痴呆的初筛与严重程度评估,比MoCA更简短,评估范围较MoCA少。本期嘉宾:库逸轩 王楠 林珊珊 主播:明月 后期:Yann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1 h 5 min

À propos

果壳时间由果壳出品,用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主理人为果壳两位资深女性内容创作者。

Vous aimerez peut-être au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