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国宝集结”思政大课:“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展览在粤博正式展出

2025年10月15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广东省博物馆承办的“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展览在广东省博物馆正式展出,展期持续至2026年10月15日。

展览甄选来自广东省博物馆及全国收藏机构超200件珍品,堪称一次外贸相关主题的“国宝集结”。展览以广东千年外贸发展脉络为主线,通过文物实证与制度演进的双重叙事,全方位展现广东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

千百年来,广东因海而兴、向海而行,在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长卷中留下恒久印记。从市舶初兴到法令渐备,从朝贡体制推行到“一口通商”实施,从新中国创办广交会到新时代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广东始终挺立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展览与第138届广交会同期开幕,彰显中国在风云激荡中保持开放定力的坚强意志,以历史经验回应新时代对外开放的现实命题。

呈现外贸制度建设的“广东经验”

广东千年外贸的繁荣,离不开制度上的探索与实践。展览以“互利天下”为主题,分为“市舶利邦”“商舶云集”“中西交汇”和“潮涌新章”四大篇章,完整呈现广东外贸从制度萌芽到全球枢纽的演进历程。

“市舶利邦”聚焦唐宋时期广东在外贸管理制度上的开创性贡献。其实,早在秦汉时期,中央已在岭南沿海设置管理机构,到了唐代,专门针对海外贸易的市舶制度开始出现。这一制度起初主要在广州施行,到了宋元时期,便逐步推广至东南沿海的各个港口。宋代推行的《广州市舶条》更成为全国性的贸易法规。

“商舶云集”部分展现明代广东在朝贡贸易与商舶转型中的突破,如“广中事例”推行、广州-澳门贸易结构形成,呈现制度弹性与市场活力。

“中西交汇”再现清代广东作为中西贸易与文化交融的核心舞台,以“一口通商”、粤海关体制、十三行贸易为焦点,外销艺术品尽显文明互鉴,中外科技文化深度交融,彰显出“开放”与“互鉴”的共生。

“潮涌新章”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外贸的赓续与飞跃,从广交会的创办到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彰显广东在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前沿担当。

海路纵横因和合而通、互利而兴

展览汇聚众多重磅文物,如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唐牙雕人像、元青花人物图玉壶春瓶、梁庄王墓出土的明金锭、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等,还结合文献、图表、场景复原与多媒体互动,生动还原贸易场景。

在展陈设计上,展览注重沉浸式体验与学术深度的融合,对唐代市舶使设立、宋元市舶法规、明中期“广中事例”、清“一口通商”、新中国广交会创立及新时代自贸区建设等关键节点,通过大字体、突出色彩与时间轴进行强化呈现,助力观众直观、准确地把握外贸制度的演变脉络。

展览还配备触摸互动屏,以动画形式解读广东外贸历史,增强观展的趣味性与参与感。

广东省博物馆科研部副主任、展览执行策展人丁蕾向记者介绍,此次展出的一件元代青花人物图玉壶春瓶是中外文化、贸易交流的重要见证。

“我们在广东城市中心以及沿海的沉船上都曾发现过许多青花瓷器碎片。元青花所使用的钴料,当时大多都来自海外进口。此外玉壶春瓶的器形也是重要的外销器形,在元明时期的海外沉船中屡有发现,如韩国新安沉船出水的龙泉窑玉壶春瓶,以及有记录的最早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丰山瓶等。”丁蕾说。

丁蕾表示,像这类外销品的出现,以及唐宋元以来对外贸易的爆发式增长,其背后都有国家制度作为支撑。“这些制度,正是以平等互利为指导思想,为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提供了坚实保障。”

广东的海外贸易史,是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生动缩影,也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深刻注解。海路纵横,因和合而通,凭互利而兴,每一次扬帆远航都是友谊的远征,每一次往来互市都是共赢的契机。

通过展览,人们从一件件文物中回望历史,于千年商路中感悟智慧,在文明交汇处重启对话,共同见证一个更加开放、自信、共融的广东,驶向时代更深处的蔚蓝之海。

【思政说】

通过让文物和史料“说话”创新思政教育

10月15日重磅亮相的“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专题展,串联起广东从唐宋到新时代的外贸发展脉络。

据悉,广东省博物馆还将配套推出“校园巡展”“文物讲师进校园”等活动。未来,这场跨越千年的展览,将持续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注入“开放”“创新”“共赢”的力量,让青年一代从广东外贸的千年故事中,读懂中国的过去、把握当下的机遇、坚定未来的方向。

“这场跨越千年的展览,既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鲜活样板,更为思政课教学提供角度精准、细节丰富、内容扎实的素材。”广州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曹群强调,此次展览为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搭建起感知家国情怀、涵养开放视野、树立文化自信的独特平台。

广东实验中学云城校区副校长石晓芸表示:“这不仅是一次文物展示,更是一次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展览突破了传统说教模式,将千年外贸史转化为孩子们能够理解并能产生共鸣的生动故事,实现了思政教育的沉浸式、主动性与深度学习。

石晓芸说,对于小学生而言,抽象的道理远不如一个生动的故事有吸引力。“博物馆场景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叙事引擎——精美的广钟、融合中西纹样的外销瓷、描绘着远航图景的壁纸是故事的‘主角’和‘线索’。孩子们从被动听课的‘听众’,转变为主动走进历史、寻找情节的‘探索者’。”

曹群表示,思政课应该用好这个难得的“大展”,并针对各个学段学生的特点,设计好思政课。比如,小学阶段可以让孩子初步建立“贸易=友好交换”的认知,让孩子们萌发对广东外贸的亲近感;中学阶段可以结合历史课本知识,用展览展品佐证“开放则兴”的规律。

文|记者 周欣怡 何文涛 何宁 通讯员 粤博宣

图|记者 邓鼎园

统筹|记者 朱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