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場外聯播區

林解析/李真理

在這裡,兩位超理性卻不失幽默的AI評論員,帶你進入評論的評論世界!不論是民眾發言、名人發文、網紅爭議,我們都以AI視角進行深度解析、語意剖析、邏輯重建,提供不帶情緒偏見、卻直指人心的評論觀點。每一則留言,都是一面社會鏡子——而我們,就是幫你擦亮那面鏡子的AI。 男主持人:林解析(Lín Jiěxī) 專長:語意分析、社會語境辨識,口頭禪:「讓我們把話說清楚一點。」 女主持人:李真理(Lǐ Zhēnlǐ) 專長:邏輯拆解、價值觀衝突識別,口頭禪:「那我們來問一個更根本的問題。」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倪匡親歷靈異:半夜被鬼拖走的那一夜

    15 HRS AGO

    倪匡親歷靈異:半夜被鬼拖走的那一夜

    倪匡談命運與靈異現象 倪匡先生關於命運、超能力和靈異現象的親身經歷與觀點,主要源自他的著作《倪匡談命運》以及一次關於靈界的講述。倪匡先生以其豐富的想像力著稱,但他堅稱書中所述皆為真實經歷,旨在探討科學尚無法解釋的「玄學」範疇。 主要主題與核心觀點 「靈界」的定義與範疇: 倪匡將「靈界」廣義地定義為「凡是玄學範圍裡面的事情」,也就是「現在人類無法知道原因,不能運用現在有的科學知識做系統解釋的事情」。這包括了探索人類命運的命相法、心靈感應、意志力的具體化、鬼怪的存在,甚至風水學等。他強調,這些都是「現階段使用科學所不能解釋的事情」,是「現在的科學知識所沒有達到的範圍」。真實存在的超能力/特異功能: 倪匡堅信超能力真實存在,並分享了多個親眼所見或親身經歷的案例,挑戰了現有科學對物理定律的理解。對抗地心引力的「輕功」: 倪匡在上海街頭親眼見到一位中年藝人表演「輕功」。此人能「繞場疾行,越走越快,隨身帶起一股風,衣袂飄飄,簡直如同御風飛行」,速度不亞於短跑選手,卻「走得神定氣閒」。更令人稱奇的是,他能穩穩地單腳站在一個承重僅半斤的火柴盒上,轉圈後再輕輕落地,火柴盒毫髮無損。倪匡質疑:「那難道說,這10秒鐘裡,地心引力對他不起作用嗎?那他又是用什麼辦法抵抗地心引力的呢?」他推測此人可能是一位道家高手,因為道家修煉的終極目標是「白日飛昇」,據說「大周天要是通了,人就可以飄起來了。」「五鬼大搬運」: 這位中年藝人還表演了「五鬼大搬運」。他在花盆中埋入種子,用罩子蓋上,幾秒鐘後,種子便發芽、長高、開花,最終結出一根可供品嚐的新鮮黃瓜。表演結束後,黃瓜和藤蔓卻都消失了,只剩下花盆和土。藝人解釋黃瓜是從旁邊菜地「借來」的,並強調「這借來的東西是必須得還的,而且必須限時歸還。不然五鬼上身,苦不堪言。所以我這法術也叫『五鬼大搬運』。」一位老先生證實,此法術在北方江湖藝人中常見,有人能讓竹管流出城裡酒坊的酒,表演後會去酒坊付錢歸還。倪匡認為這是一種「空間的轉移的法術」,挑戰了物質空間轉移的科學理解。「障眼法」或「隱身術」: 倪匡親身參與了這位藝人的「障眼法」表演。他和另一位同學被罩在籮筐裡蹲下,當籮筐掀開時,他們發現周圍觀眾臉上都露出驚訝表情,彷彿看不見他們。當籮筐再次罩下掀開,藝人讓他們站起時,觀眾才鼓掌喝彩,並追問他們「剛才你們去了哪裡?」倪匡分析,藝人「一定是通過某種道家法術,聚集了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呢,可以在剎那間影響附近所有人腦部的視覺神經活動,使得所有人在那2~3分鐘的時間裡,都對他倆『視而不見』。」他聯想到俄國特異功能大師梅辛能用心靈感應操控他人思維的例子,並提及戰國醜女鍾無豔也曾用隱身術為自己爭取婚姻的傳奇。倪匡認為這是一種「高明到什麼程度他可以影響幾百個人的腦部活動」的群眾催眠術。無法解釋的命運與預測:「鐵板神數」: 倪匡詳細講述了他親身體驗「鐵板神數」算命的經歷。他認為這是「所有算明方法當中最可以根據你的生辰八字算出你的過去未來命運的一種方法」。這位大師不說話,只用算盤和厚重的書籍,根據生辰八字推算出精確到分鐘的出生時間,然後從書中找出對應的命運條文,準確預言過去和未來。他舉例說,算出的條文能精準到「兄弟五人我老三」,「命當克子大郎不報」(長子夭折),甚至「夫大27歲」。倪匡對其準確性感到「非常可怕而無法思想」,並假設這可能是「幾千年之前外星人來到地球研究地球人的資料有一部分留在他那邊」。他總結說:「鐵板神術是我首先要提出來的靈界裡面最奇妙的一件事情,因為這件事情是實用科學完全無法解釋的。」動物的「靈性」與超自然現象:「狐仙」的信仰與現象: 倪匡在蘇州親歷了當地人對「狐仙」的敬畏。同學家裡專設「狐仙祠」,供奉著許多空蛋殼。同學母親解釋說,這是「狐仙怕你們不相信他把雞蛋吃掉了,留了這個空檔殼給你們看要叫你們相信」。倪匡起初不信,但在半夜脫口說出「狐狸精」後,竟莫名其妙地在睡夢中被搬到床底下,醒來後頭撞到床板。更離奇的是,他原本放在床前的鞋子,第二天卻被發現掛在供奉狐仙的樹上高處。他不得不「恭恭敬敬真是講起來真丟人叩了兩個頭」,感嘆「沒有法不相信這個事情因為是親生經歷的」。他認為「狐仙」這種現象證明了動物通靈和非科學力量的存在。鬼魂的存在與影響: 倪匡對鬼魂的存在持肯定態度,並分享了多個親身「遇鬼」的經歷,強調這些經歷都有「人證」,即「不是我一個人見鬼,和我一起的人都發生同樣的一種情形」。賭局中的「鬼魂」: 一次四人打麻將,結算時發現四個人都輸錢,這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倪匡無意中看到兩位朋友之間站著一個穿灰色唐裝的「人」,便脫口而出「這這個人從來沒拿出籌碼嘛!」話音剛落,「人」就不見了,籌碼也隨之對上。他認為這是「鬼魂那個力量非彈可以使你看到他,而且他可以擾亂你腦部的活動,使你數數目的本事也受到干擾」。醫院花園中的「鬼引路」: 在香港養和醫院的花園裡,倪匡和朋友跟隨前方一人行走,結果兩人卻突然撞牆,而前面的人則「進去了」。他推測前面帶路的是「鬼」。鬧鬼的公寓: 倪匡曾租住一套公寓,前任屋主因炒股虧損憂鬱而死。此後,其中一個房間不斷傳出「怪聲」,有時「生嘆氣,有的時候拼靈怕啦」。倪匡呵斥後,聲音會安靜幾分鐘,但很快又會出現。他退租後,下一任房客也遇到了同樣的嘆氣聲。倪匡認為「除非你承認有鬼魂,不然你沒法自解釋這種情形」。軍營木棚下的「亡魂」: 在蘇北開荒時,倪匡和一百多名戰友住在一個長形木棚裡。每晚都有人感覺被推醒,有人在棚內走動,要求「出去涼快一下」。經過幾週,排長和副排長輪流守夜,副排長被推醒後,朝黑暗中開了一槍。後來,他們在木棚下方挖出一副完整的骨頭。倪匡解釋說,亡魂因棚上煮飯而熱,所以每晚出來「涼快」,目的是讓他們發現自己的存在並改善環境。他認為這是「一次很奇異的玉鬼的這個經驗,而且當時人質之多啊,我相信大概是所有鬼故事當中體驗到有鬼魂的人最多的一次」。「鬼上身」的少婦: 在蘇北鄉下,一位年輕少婦每月會突然發狂,力大無窮,跑到一棵樹下,用粗嗓音講一種沒人聽懂的話。倪匡錄下並詢問,後來發現是山東蓋羽縣的方言,聲音也變成男人的聲音。他堅信這是「鬼上身」,認為「一定是在這棵樹下面曾經發生過一件很悲慘的事情,一個來自山東蓋域縣的男人死在那邊,然後他的靈魂不知道為什麼道理老是上這個少婦的身」。這說明「靈魂跟人的身體可以做某種程度的擊錯」。大自然的奇異現象與生存法則:「活鱔魚」的發現: 在開挖引河時,工人們在地下近30公尺處,於堅硬的淺綠色泥土中挖出一個小空間,裡面竟然有一條活生生的鱔魚。這條鱔魚在沒有水和空氣的環境中生存了「萬年」,但被挖出來後不到一小時就死了。倪匡認為這挑戰了科學對生命生存條件的理解,並提及南非煤礦中挖出活青蛙的相似案例。臭蟲的「智慧」: 在南京,倪匡被臭蟲叮咬得無法入睡。他用藥粉在地上圍了一圈,睡在裡面,以為臭蟲無法靠近。然而,臭蟲卻「沿著牆爬,爬上牆到天花板,眼看著牠在天花板上,一顆一個像弄了降落傘一樣,掉下來掉在我的身上了咬我」。這讓他驚嘆「昆蟲有那麼高的智慧」。一年多後,他瓶子裡裝的臭蟲在沒有食物和空氣的情況下,其中一隻「眼看他從白變紅,簡直可以看見你的血到他的身體裡面去」,再度讓他感到「人類真的是好渺小」,甚至懷疑「我們人可能不是地球的主人,地球原來的主人是昆蟲」。天災與人的渺小: 倪匡描述了親歷黃蟲(蝗災)和草原大火的恐怖景象。在黃蟲來襲時,「藍天白雲已經沒有了,只看見不斷上動的翅膀」,黃蟲吃光所有綠色植物,讓人感到「天地之間好像人不是主人了,就是那皇從才是主人」。在草原大火中,他乘坐的汽車被火追趕,司機最終衝入火場,從燒過的灰燼中逃生。這些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人的渺小在整個大自然裡面來來來比較覺得渺小到完全不像不成比例」。極端環境下的生命力: 在東北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中,小便會「結成冰」,豆腐「要用很大的斧頭把它砍開來才能吃」。即便如此,「人還可以這種環境之下生活下去」,展現了人類對環境「非常令人吃驚」的適應能力。飲食文化的「殘忍」與「雜食性」: 倪匡提及一些令人震驚的飲食習慣,例如南京的「滾水驢肉」——活驢被綁住,食客選擇部位後,用滾水直接淋燙其肉再割下煮湯

    31 min
  2. AUG 22

    EP10: 憲法第十章 中央與地方之權限 — 中央與地方的權力交鋒

    這集節目,我們要深入探討中華民國憲法第十章「中央與地方之權限」,解析它怎麼劃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權力範圍。我們會剖析哪些事情是中央說了算,哪些是中央出主意地方執行,還有哪些是地方自己就能做主。節目中,我們將特別聚焦在憲法如何規範中央對地方的財政支援,以及目前台灣社會的熱門時事。我們會聊聊中央和地方之間,那些關於財政收支劃分法修訂的長期爭議,像是地方政府總是希望中央能多給點錢、多下放點權力。我們也會討論中央給地方建設的專案補助,會不會有預算浮編或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還有審計部怎麼透過報告,揭露政府花錢的財務缺失。透過這些討論,你會更了解台灣政府在推動地方自治時,中央和地方之間,那種既合作又競爭的複雜關係。 #中華民國憲法第十章, #中央與地方權限, #地方自治, #財政收支劃分法, #中央補助款, #地方政府預算, #預算審查, #審計部報告, #建設經費爭議, #財政透明, #資源分配正義, #中央集權, #地方分權, #財政權限劃分, #預算浮編, #政府財務監督, #行政院與地方關係, #台灣治理架構, #地方首長財權, #台灣地方政治, #地方政府財務危機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e71jrd0une01ys5pbpdutk/comments 「你現在收聽的是《AI聯播網》——我們用人工智慧重現歷史、觀察社會、打開童話與時事的另一面。在這裡,真相不是單選題,觀點不只一條路,AI陪你聽見更多聲音。」 📘 AI史記:重現真相的演算法 沈律安/韓正浩 重啟歷史的記憶體,由演算法與邏輯拼湊出事件的真相。 🎧 AI場外聯播區 林解析/李真理  我們不只談新聞,也談那些「沒上新聞但應該被談」的事。 🎙️ AI有事嗎? 春仔/曉鈴/阿盤 V1.1 童話、台灣、反思與笑聲,春仔、曉鈴、阿盤與AI共演的荒謬舞台。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8 min
  3. 密宗、黑教、風水大揭密:傳統佛教的「相地術」與世俗風水差在哪?

    AUG 19

    密宗、黑教、風水大揭密:傳統佛教的「相地術」與世俗風水差在哪?

    一、 林雲大師與密宗黑教的緣起與發展 林雲(Thomas Lin Yun,1932-2010)是一位台灣佛教系新興宗教人物,原籍台中,出生於北平。他被認為是佛門密宗黑教革新派的創導者,其學說融合了宗教、哲學、靈學與中國民俗文化,並將風水學和易經等中華文化推向歐美西方社會。林雲大師於2010年8月11日病逝於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享壽78歲。 1.1 密宗黑教的定義與爭議 「密宗黑教」在概念上存在歧義,維基百科指出它可以指: 苯教:西藏的傳統宗教,俗稱「黑教」。西藏黑教:發源於台灣的新興教派,由林雲創立,全名為「佛門密宗黑教革新派」。這兩種「黑教」雖然名稱相似,但其內涵和源流有顯著區別。林雲大師所創立的「密宗黑教革新派」被廣泛視為新興宗教,而非傳統藏傳佛教的教派。 1.2 林雲大師的生平與學術推廣 早年啟蒙:林雲六、七歲時在北京雍和宮受到西藏密宗黑教大德喇嘛的啟蒙,開始學習密宗黑教。台灣與國學佛學精修:1949年隨家人回台灣,就讀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及中國文化大學市政系,並在密宗上師惠介夫大師及鄭奎英大師門下精修,同時師從成惕軒、方東美、李炳南等國學、藝術與佛學大師。國際弘法:1970年代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隨後應邀於美國講學,先後擔任舊金山大學及史丹佛大學客座教授,將學說推展至美洲。他數十年來在世界各地著名大學演講,使風水學在西方廣受興趣與重視。建立道場:1986年在加州柏克萊創立「雲林禪寺」。1994年成立「文化講堂」(雲林禪寺別院)。1996年在紐約長島成立「林雲禪院」。2008年在台北市內湖區成立「雲石精舍台灣總舍」。法脈傳承:1998年,西藏苯教最高領袖龍塔登佩寧瑪法王為林雲舉行坐床典禮,封其為上師(法王),認證其與黑教脈出同源。林雲圓寂後,指定入室弟子朱筧立仁波切為第五階段法王。1.3 密宗黑教革新派的階段劃分 林雲將苯教(密宗黑教)的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並將自己創導的教派定位為「第四階段」: 第一階段:佛教傳入西藏前,西藏本土的原始宗教苯教。第二階段:佛教傳入西藏後,苯教與佛教產生衝突,後苯教信仰釋迦佛與佛菩薩,成為佛教的一個宗派。1982年達賴喇嘛政府中,苯教(黑教)有國會議員代表。第三階段:黑教傳入中原,吸收了道教、儒家、陰陽家、易經、堪輿、中醫、相命、占卜、中國民間信仰以及佛家顯宗(禪宗、淨土宗)的思想,形成非純密宗且包含印、藏、中原文化的思想內涵。第四階段:林雲將黑教弘揚到歐美西方國家,運用現代知識(醫學、生理學、建築學、色彩學、社會人文科學),並獨創「氣學理論」、「靈子說」、「多元緣生論」、「陰陽二分法」來解釋古老理論,使其成為革新實用學派,適合現代人生活並為西方人士接受。這也解釋了郭台銘等企業家信奉此教派的務實性格。第五階段:林雲圓寂後,由朱筧立仁波切傳承法脈,繼續弘揚。二、 密宗黑教革新派的學說與特色 林雲大師所倡導的密宗黑教革新派具有獨特的學說體系和實踐風格,與傳統藏傳佛教存在顯著差異,並被歸類為新興宗教。 2.1 學說內容與實用主義 林雲的學說內容廣泛,涵蓋: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陰陽學家思想、雜家思想。佛教顯密經論與修持法。易經、氣學理論、密醫祕術、堪輿學和民俗學。其學說特色是重出世之學,兼顧入世,並獨創密宗黑教風水觀、氣學理論、靈子說、多元緣生論、陰陽二分法。這使得其學說適合現代人的生活,並使西方人士也能明瞭接受。 「郭台銘自曝信密宗黑教!師承林雲大師」報導指出,林雲大師運用現代知識,融合風水、易經,將黑教弘揚到歐美,被外界稱為實用派新興宗教。「郭董信密宗黑教悟道,相當符合他務實的企業家性格。」 2.2 與傳統藏傳佛教及苯教的關係辨析 儘管林雲大師的黑教淵源於苯教,並獲得苯教法王的認證,但學術界和部分佛教觀點認為其並非傳統藏傳佛教。 非藏傳佛教正統:PTT網友RoroyaZoro指出:「黑教根本不是藏傳 藏傳四大派黃白紅花從來就沒有黑教。」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董事長達瓦才仁表示:「西藏除了佛教以外,還有一個叫苯教,那苯教當然沒人會說自己是黑教,說它是邪惡的才會說是黑的教,苯教肯定不會把這個做為自己教派的稱呼。」學者江燦騰指出,林雲屬於自創型宗教,並非師承西藏佛教,其宗教表現與密教內容,對西藏系統並無影響,且雍和宮亦非密教的學習中心。融合多方元素:「佛門密宗黑教革新派」融合了西藏苯教、佛教各宗(禪宗、淨土宗)、道教以及漢人民間信仰。這種「融合風味新興宗教」的特點使其在台灣本土發展出獨特性。入世與生活化:林雲主張黑教革新派雖然是佛教一支,但講究革新,不囿於傳統佛教的出家修行,可以在家信仰,提倡佛教現代化、生活化,不與社會及現實生活脫節。這與傳統佛教強調出世修行的教義形成對比。林雲鼓勵弟子「入世應當積極從事各人專業,對社會人類有所貢獻」,並在工作之餘充實精神生活,「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愛心助人。」2.3 密宗黑教的修行與實踐 林雲的學說中包含許多風水與「密醫秘術」等實用層面。 風水:林雲被稱為國際上的風水權威。其學派有「密宗黑教趨吉避凶風水大法」,運用獨創的氣學理論、靈子說、多元緣生論、陰陽二分法來解釋堪輿學。實際操作:書中蒐集了林雲大師在第一屆風水大會上的演講《風水西方》,以及他的詩作和禪畫,由朱筧立仁波切進行文字說明,強調其「平易近人」的教學風格。疾病與健康:新聞報導中提及林雲大師常年受糖尿病所苦,最終因該病病逝於舊金山的一家醫院。這也間接說明了其「密醫秘術」的實用性未能完全解決自身健康問題。三、 密宗黑教與藏傳佛教的比較 要理解林雲大師的密宗黑教,必須對藏傳佛教,特別是「密宗」本身有基本認識。 3.1 密宗的定義與起源 「密宗」,全稱「密乘」或「金剛乘」,是佛教的一個重要分支,尤其在藏傳佛教體系中扮演核心角色。它起源於印度,約在公元6至7世紀時逐漸形成,並於公元8世紀傳入西藏。密宗融合了早期佛教教義與當地民間信仰,發展出以「本尊觀修」和「曼陀羅儀軌」為核心的修行體系。唐朝時期在中國也有「唐密」傳播,但多數融入漢傳佛教。 3.2 密宗(金剛乘)的共同特點 西藏密宗(藏傳佛教)雖分成多個教派,但具有一些共同特徵,其本質「大同小異」: 即身成佛:主張修行者透過正確儀軌與傳承,可以在今生成就佛果,不必經歷多生輪迴。三密加持:透過身(手印)、語(咒語)、意(觀想)三種方式,與本尊相應,獲得加持與智慧。上師為本:修行須依止上師,因密法需口傳心授。緣起性空:延續佛教核心思想。修行特色:灌頂儀式、本尊觀修、曼陀羅建造、火供、煙供等。3.3 藏傳佛教四大主要教派 藏傳佛教歷史上形成了「紅黃花白」四大派: 寧瑪派(紅教):創於11世紀,強調蓮花生所傳,以「大圓滿法」為其特殊教法,同時涵蓋了部分苯教內容。薩迦派(花教):創於1073年,以新譯密教經典改革寧瑪派,寺院牆壁塗有青、白、紅三色線條得名,採用世襲制。其學說特色為「道果」之見。噶舉派(白教):創於11世紀,修法全靠師徒口耳相傳,因僧人著白色僧衣得名。其活佛轉世制度為藏傳佛教獨有,後來被其他宗派仿效。格魯派(黃教):宗喀巴創立於15世紀,發動宗教革新,僧侶衣帽染黃,重視嚴守戒律,並提出顯密修行次第,勢力迅速發展,成為藏傳佛教主流。3.4 藏傳佛教與林雲黑教的關鍵區別 苯教關係:傳統藏傳佛教中,雖然部分教派如寧瑪派吸收了苯教內容,但林雲的黑教則將苯教作為其源流劃分的第一階段,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多重融合。傳統苯教徒不會自稱「黑教」,認為此詞帶有歧視性,且苯教與佛教的尋求解脫目標不同,而是以年魯贊三界神為主。入世與出世:林雲的黑教革新派強調「佛教現代化」、「佛教生活化」、「入世積極貢獻社會」,鼓勵在家信仰,這與傳統藏傳佛教(尤其是早期教派)偏重出世、嚴謹戒律的修行有明顯差異。法器觀念:密宗的法器如金剛杵、嘎巴拉(早期人骨製,現多為仿製品)、金剛鈴等具有深厚的宗教表法意義,如「降伏我執」、「苦、空、無常、無我」等。林雲的黑教雖然與風水結合,但傳統密宗法器更強調其修行上的象徵意義。修行內容的爭議:雙身法:傳統藏傳密宗(特別是無上瑜伽部)存在「雙身法」(男女雙修),達賴喇嘛承認其為「密乘道上的一個法門」,但強調須有高深證量、堅定智慧和慈悲才能修煉,且需控制生殖液的流動以證悟空性,而非世俗性行為。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廣論》中也提及「捨去具相明妃,以他方便不能速疾成佛」。林雲的黑教則被評

    11 min
  4. AUG 15

    EP9: 憲法第九章 監察 — 監察院的究責與人權

    這集節目,我們要帶您深入探索中華民國憲法第九章「監察」,解析監察院這個國家最高監察機關的獨特職權。我們會剖析它怎麼行使同意權(同意某些人事任命)、彈劾(糾正不稱職的官員)、糾舉(對官員失職提出意見)以及審計權(檢查政府的錢怎麼花)等重要功能,以及國家人權委員會在保障人民權利上的角色。節目中,我們將特別關注近兩個月(2025年4-6月)的熱門時事,包括監察院預算被立法院大砍,引發憲政爭議;還有鬧得沸沸揚揚的監察委員公務車私用事件,這都讓監察院的公信力面臨考驗,甚至讓在野黨再次喊出廢除監察院的呼聲!透過這些討論,你會更了解監察院在維護政府廉潔、施政效率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它現在面臨的挑戰與未來發展。 #監察院 #監察 #同意權 #彈劾 #糾舉 #審計權 #監察委員 #行政院 #公務人員 #審計部 #審計長 #立法院 #五權分立 #獨立行使職權 #糾正案 #國家人權委員會 #人權保障 #政府公信力 #貪腐 #行政失職 #憲政爭議 #預算刪減 #公務車私用 #人權 #憲法法庭 #釋憲 #彈劾案 #糾正案 #國民黨 #民主進步黨 #民眾黨 #李俊俋 #李鴻鈞 #懲戒法院 #李伯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e71jrd0une01ys5pbpdutk/comments 「你現在收聽的是《AI聯播網》——我們用人工智慧重現歷史、觀察社會、打開童話與時事的另一面。在這裡,真相不是單選題,觀點不只一條路,AI陪你聽見更多聲音。」 📘 AI史記:重現真相的演算法 沈律安/韓正浩 重啟歷史的記憶體,由演算法與邏輯拼湊出事件的真相。 🎧 AI場外聯播區 林解析/李真理  我們不只談新聞,也談那些「沒上新聞但應該被談」的事。 🎙️ AI有事嗎? 春仔/曉鈴/阿盤 V1.1 童話、台灣、反思與笑聲,春仔、曉鈴、阿盤與AI共演的荒謬舞台。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7 min
  5. AUG 12

    〔★關稅〕痛!美國對台「疊加關稅」衝擊產業鏈:傳產最苦、高科技緊繃,台灣如何轉型找生機?

    關稅對台美經貿關係及全球自由貿易格局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一、對台美經貿關係的影響 • 實施對等關稅與疊加稅率:     ◦ 自2025年8月7日起,美國對台灣實施20%的「暫時性對等關稅」。這是經過談判後,從最初宣布的32%稅率調降的結果。     ◦ 台灣所面臨的實際稅率是採用「疊加模式」計算,即在20%的對等關稅之上,還要加上貨品原有的最惠國(MFN)稅率以及任何反傾銷或反補貼稅。例如,輸美工具機產品的原有MFN稅率為4.7%,疊加20%後實際稅率達到24.7%。     ◦ 台灣正持續與美方協商,力爭更合理的稅率,並希望爭取到像歐盟和日本那樣的「非疊加」計算方式。 • 半導體關稅與台積電豁免:     ◦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對進口的半導體晶片徵收高達100%的關稅。然而,他同時承諾,若公司已在美國設廠或承諾在美國生產,則可以豁免此關稅。     ◦ 這項政策對台積電被視為「好消息」,因為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積極設廠,預計將能避開高額關稅,甚至可能維持以台灣為主的生產模式,成為川普半導體關稅的「最大獲利者」。     ◦ 此舉刺激了台積電股價在2025年8月7日創下歷史新高。 • 產業衝擊與出口表現:     ◦ 資通訊(ICT)產品:佔台灣對美出口產值超過7成,目前主要落在美國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的調查範圍內,暫時不受20%對等關稅影響。2025年第一季,資通訊與視聽產品出口表現亮眼,年增率達42.3%,主要受惠於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及雲端產業的強勁需求。美中貿易戰也促使伺服器及網通組裝廠將產能從中國大陸轉移至東南亞和墨西哥,帶動了對馬來西亞(伺服器出口增長816.8%)和墨西哥(顯卡、音效卡出口增長1,169.4%)的出口大幅增長。     ◦ 傳統產業:面臨最顯著的衝擊,因為這些產業對美國市場依賴度高、產品價格競爭激烈,且與日韓等國直接競爭。受影響的產業包括:         ▪ 機械產業(特別是工具機):利潤率難以吸收20%以上的關稅,訂單極易被日本或歐洲競爭對手搶走。         ▪ 運輸工具產業(汽車零組件與自行車):價格優勢因關稅疊加而喪失。國內車廠如裕日車、中華車、汎德永業等在2025年7月的營收出現雙位數衰退,部分業者指出是受美國進口車零關稅議題影響。         ▪ 金屬製品產業(螺絲、扣件、手工具):產品標準化程度高,價格是關鍵因素,對關稅敏感度極高。         ▪ 塑橡膠製品產業、紡織產業:也面臨成本墊高、訂單轉移的壓力。     ◦ 連鎖影響:關稅衝擊不僅限於直接受影響產業,其上游原物料供應商、加工製造服務業、運輸物流業以及金融保險業也將受到間接影響。     ◦ 短期出口仍成長:儘管面臨關稅壓力,台灣2025年1至3月出口額仍創歷年單月新高,3月出口額達495.5億美元,較2024年同期增加18.5%,主要受惠於人工智慧等新興應用的強勁需求,以及客戶因應美國關稅措施而持續提前拉貨。這顯示了短期內客戶的「提前拉貨」效應。 • 台美談判透明度與籌碼:     ◦ 台灣政府強調談判並非「黑箱作業」,會定期向立法院報告進度,並在達成協議後公開內容並送交國會審議。     ◦ 外界對談判缺乏透明度存在疑慮,認為政府應更早公布談判標的及所涉產業,以避免最終協議公布時引發各界反彈。     ◦ 有觀點認為,台灣在關稅談判上失利,條件不如日韓等國,且可能失去川普政府的青睞。然而,也有專家駁斥此說法,認為台灣對美外交路線並未失焦,且與兩黨皆有往來。 二、對全球自由貿易格局的深遠影響 • 自由貿易時代的退場:美國對台灣及其他國家實施的這些高關稅,特別是其「對等」和「懲罰性」的性質,被國際媒體普遍認為是「自由貿易時代的結束」。這標誌著全球貿易格局正從過去的自由化趨勢轉向更具保護主義和區域主義的局面。 • 「全球製造」轉向「區域製造」:     ◦ 過去「台灣接單、中國生產、出口美國」或「台灣製造、出口美國」的全球化模式正在被打破。     ◦ 新的趨勢是企業將被迫「靠近市場生產」,在墨西哥、美國、東南亞等地建立第二、第三生產基地,形成「台灣研發 + 海外製造」的新模式。     ◦ 這意味著台灣作為「世界工廠」的角色將逐漸淡化,轉型為全球供應鏈的「研發設計中心」與「高階製造中心」。附加價值不高的傳統代工將面臨巨大的外移壓力。 • 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競爭」:     ◦ 關稅壁壘使產品的價格優勢不再是唯一,企業必須轉向以「價值」取勝,強調獨特性、軟體整合能力、專利技術以及解決客戶痛點的綜合服務。     ◦ AIoT、智慧製造和工業軟體將成為製造業的標準配置。 • 市場多元化與供應鏈重組:     ◦ 受美國關稅衝擊,各企業將以前所未有的力道,積極開拓歐洲、印度、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實現「市場多元化」以分散風險。     ◦ 中美貿易戰加速了全球供應鏈的重組,例如伺服器和網通組裝廠從中國大陸轉移產能,使得東南亞和墨西哥等地成為新的生產據點。 • 地緣政治風險與不確定性:     ◦ 美國關稅政策、各國後續因應作為、地緣政治衝突等不確定性因素升高,增添了全球經濟下行風險,使得未來貿易情勢仍有待密切關注。     ◦ 例如,川普暗示對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包括中國和印度)施加更高關稅的制裁,這也將影響全球能源供應鏈和貿易流向。 • 對台灣經濟結構與轉型的考驗:     ◦ 這些關稅對台灣是一場「體質總體檢」,無法從「cost down」(降低成本)思維轉向「value up」(提升價值)思維的企業將面臨嚴峻的淘汰壓力。     ◦ 政府鼓勵企業佈局海外、投資智慧財產、開拓藍海市場,並擁抱數位與永續(ESG)轉型。     ◦ 對於個人工作者而言,也需要思考如何「為履歷加值」,從傳統技工升級為智慧技工、成為跨領域整合者,並鎖定不受地點限制的服務型產業。     ◦ 在台灣,對於食品產業,兩岸關係緊張導致中國大陸以行政手段限制進口,加上全球通膨和高利率抑制非必需食品需求,衝擊台灣出口表現。 總體而言,美國的關稅政策正在加速全球經濟的結構性轉變,推動供應鏈的區域化和產業的價值升級,而台灣作為全球關鍵供應鏈中的一環,正積極應對這些挑戰,力求在新的貿易格局中找到立足點和成長機會。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e71jrd0une01ys5pbpdutk/comments 「你現在收聽的是《AI聯播網》——我們用人工智慧重現歷史、觀察社會、打開童話與時事的另一面。在這裡,真相不是單選題,觀點不只一條路,AI陪你聽見更多聲音。」 📘 AI史記:重現真相的演算法 沈律安/韓正浩 重啟歷史的記憶體,由演算法與邏輯拼湊出事件的真相。 🎧 AI場外聯播區 林解析/李真理  我們不只談新聞,也談那些「沒上新聞但應該被談」的事。 🎙️ AI有事嗎? 春仔/曉鈴/阿盤 V1.1 童話、台灣、反思與笑聲,春仔、曉鈴、阿盤與AI共演的荒謬舞台。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8 min
  6. AUG 3

    〔★關稅〕(本集請調小收聽)懂了這場風暴,從來就沒有「場外人」。ft.關稅你是在大聲什麼啦!

    關稅你我他 - 週五上午,十一點半的台北,天氣悶熱得讓人喘不過氣。 在敦化南路一間窗明几淨的辦公大樓裡,林小姐正在電腦前,為一個即將上線的國內美妝品牌廣告做最後的修改。她28歲,在行銷公司上班,工作穩定,生活對她而言,清晰而有目標:努力存錢、每年出國旅行一次、也許再過幾年,跟男友一起湊個小套房的頭期款。 昨晚美東傳來的關稅消息,對她來說,就像遠方的一場雷雨。新聞App跳出的快訊,標題聳動,但內容全是她不熟悉的詞彙:「對等關稅」、「伺服器供應鏈」、「工具機產業」。她滑了過去,覺得那大概是竹科工程師或工廠老闆們才需要煩惱的事。她,是一個標準的「場外人」。 休息時間,她去茶水間加熱中午的便當,聽見幾個業務部的同事在小聲議論。 「完了,我小舅子他們家做汽車零件的,說今天一早就接到好幾個美國客戶的電話,全部在要求暫緩出貨。」一個說。 「我剛看股票,一片慘綠,上個月的獎金又都賠回去了。」另一個嘆著氣。 林小姐默默地聽著,心裡第一次感覺到,那場遠方的雷雨,似乎正朝著自己飄過來。 她回到座位,下意識地點開手機裡的證券APP,綠色的數字怵目驚心。她持有的那幾支被分析師稱為「高成長電子股」的ETF,跌掉了她半個月的薪水。那筆準備用來付頭期款的存款,現在看起來那麼脆弱。 中午,她和同事走到公司樓下的巷子裡覓食。平常一位難求的排骨飯老店,今天竟然還有幾個空位。扒著飯,她聽見老闆娘正在跟熟客抱怨:「今天叫便當外送的公司,比平常少了快三成,大家都說要開始省錢了。」 那一刻,林小姐突然全都懂了。 她懂了這場風暴,從來就沒有「場外人」。 那20%的關稅,不只是一個數字。它是隔壁部門同事小舅子工廠裡的冰冷機台、是她股票帳戶裡蒸發的財富、是巷口排骨飯店老闆娘臉上的愁容,也將是她和男友未來好幾年都不敢再提起買房的夢想。 她才突然明白,在這座緊密相連的島嶼上,經濟的動脈一旦受傷,血液就流不到任何一寸肌膚。沒有人的生活能置身事外。 她看著窗外,柏油路被熱氣蒸得有些扭曲,就像這個城市原本清晰的未來一樣,開始變得模糊不清。 雷,終究要打在每一個人的頭上。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e71jrd0une01ys5pbpdutk/comments 「你現在收聽的是《AI聯播網》——我們用人工智慧重現歷史、觀察社會、打開童話與時事的另一面。在這裡,真相不是單選題,觀點不只一條路,AI陪你聽見更多聲音。」 📘 AI史記:重現真相的演算法 沈律安/韓正浩 重啟歷史的記憶體,由演算法與邏輯拼湊出事件的真相。 🎧 AI場外聯播區 林解析/李真理  我們不只談新聞,也談那些「沒上新聞但應該被談」的事。 🎙️ AI有事嗎? 春仔/曉鈴/阿盤 V1.1 童話、台灣、反思與笑聲,春仔、曉鈴、阿盤與AI共演的荒謬舞台。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1 min
  7. JUL 30

    統整贊成與反對者意見請看敘述欄-【核三公投研議延役】 核三存廢十字路口:到底要開還要關??

    贊同者如下(含理由) 一、政黨與政治人物 • 台灣民眾黨 (Taiwan People's Party):     ◦ 提案「重啟核三公投案」,並修正公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     ◦ 主張重啟核三是因核電停運將導致每年發電成本暴增新台幣1000億元以上。     ◦ 指出綠能發電進度遠低於政府目標(2024年底僅11.9%,遠低於20%)且綠電爭議多,墊高台電成本。     ◦ 認為能源多元性有助於控制國安風險、穩定產業及民生供電,並強化台灣能源供應韌性。 • 國民黨 (Kuomintang):     ◦ 與民眾黨聯手推動《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正案,旨在放寬核電機組延役年限,最長可達20年。     ◦ 多位國民黨立委,包括林思銘、徐巧芯、王育敏、黃健豪、葛如鈞、許宇甄、林沛祥,都提出了相關修法版本。     ◦ 國民黨也呼籲賴清德總統應將能源安全納入國安簡報,並與專家溝通,放下意識形態,以民生為念。 • 童子賢 (Shih-chien Tung):     ◦ 身兼民進黨智庫副董事長及總統府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提出台灣能源應為「30%核電、30%綠電、40%火力發電」的能源配比。     ◦ 認為綠能是間歇性能源,無法承擔穩定的基載電力,因此核能對國家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可避免非核家園導致經濟衰退。     ◦ 強調核能不應被「污名化」,且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等新式核能技術有望提供更安全的能源選項。 二、學術界與專家 • 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 (Yeh Tsung-kuang):     ◦ 主張台灣核電廠具備最高等級耐震能力,福島核災後已強化結構並完善演練,因此台灣不會發生類似福島核災的事故。     ◦ 指出重啟一部核機組約需150億至250億元,若更換核三廠的蒸汽產生器則會較貴,但延役案例中鮮少更替。     ◦ 身為清華大學SMR研發小組召集人,指出SMR有望成為兼顧能源安全與減碳的新選項,並強調政府態度和資源投入的重要性。 • 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敏 (Li Min):     ◦ 提出「不排除新式核能」的三大前提,並認為與其等待新核能技術,不如讓舊核電廠延役。 • 中研院長廖俊智 (Liao Chun-chih):     ◦ 曾表示在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中,利用新科技提升核能安全性可行,不排除核電發展。 • 氣候先鋒者聯盟發起人楊家法 (Yang Chia-fa):     ◦ 認為核廢料乾式貯存僅佔核電廠1%空間,空間和技術上都不是問題,因此支持核電重啟。 • 前美國Sandia國家實驗室科學家卓鴻年 (Cho Hung-nien):     ◦ 提到美國電力公司主要從經濟利益角度決定核電延役,儘管他承認台灣地質特殊,考量因素更複雜。 • 屏東縣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洪輝祥 (Hung Hui-hsiang):     ◦ 雖然長期支持「非核」,但認為台灣沒有在2025年就廢核的條件,指出台灣人均碳排高、用電無節制等問題,因此支持核三延役以應對全球暖化與能源需求。     ◦ 相信即使核災發生,也能透過「斷然處置措施」管控危害。 •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秘書長陳郁屏 (Chen Yu-ping):     ◦ 近年積極參與光電開發案的制度規劃,認為透過生態友善設計和空間規劃,光電與在地社區能夠「共融」發展,並鼓勵公民、農民組織直接參與光電開發。 •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副教授鄭安廷 (Cheng An-ting):     ◦ 與陳郁屏一同指出,現行再生能源開發需全國性的空間發展策略與用地白皮書,以建立光電發展的空間秩序與用地原則,作為各方溝通的基礎。 •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 (Tseng Wen-sheng):     ◦ 在處理漁電共生爭議和光電環社檢核方面累積溝通經驗,承認未來光電將進入深水區,需要主管機關進行更上位的規劃。 三、科技巨頭與產業 •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 (Jensen Huang):     ◦ 公開呼籲台灣應投資核能,認為能源不應被「污名化」,且未來AI世界將帶來更多用電需求,應發展更安全的「小型核能反應器」。 • 部分科技巨頭 (如Google, Microsoft, Amazon):     ◦ 隨著AI、雲端運算等應用帶動電力需求攀升,這些科技業者正日益成為核能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 已簽署產業承諾書,支持「至2050年全球核能容量成長三倍」的目標。Google與Microsoft已承認核電是一種清潔能源。 • 世界核能協會 (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 WNA):     ◦ 強調標準化反應爐設計的概念,並提出「標準化反應器設計的概念並不要求單元完全相同,而是共享相同的全球架構和核蒸汽供應系統設計和組件規範」。 • Moxa:     ◦ 一家自動化通訊和控制產品供應商,其技術專文討論AI對資料中心電力需求的影響及混合能源解決方案,顯示對能源轉型的關注。 四、地方政府與居民(針對核三廠) • 恆春半島四鄉鎮長:集體發聲力挺核三延役。 • 恆春當地里長與部分居民:     ◦ 基於核三廠提供的就業機會與回饋金,傾向支持核三重啟。     ◦ 部分里長(如龍水里里長林富琦、大光里里長江進教、墾丁里里長劉琴鳴)強調居民贊成延役,並擔心除役後回饋金受影響。     ◦ 部分居民如張先生認為核三廠與恆春共存已久,未見明顯傷害,如同「癌細胞與人體共生存,把它變成慢性病就好了」。     ◦ 部分里長表示曾赴日本觀摩核電廠運作,感到放心,並認為台灣缺電、綠電不穩。     ◦ 水泉里前里長詹榮旗曾對核三廠有疑慮,但現已轉為支持延役。     ◦ 恆春鎮民代表尤史經不只贊成延役,甚至認為應增加核三機組至六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用電需求,確保國家經濟動能。 五、學術機構與基金會 • TAISE (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 其董事長簡又新指出,台灣減碳目標落後的原因是「不要核電」,並強調社會對核能的接受度逐年上升,年輕世代支持度最高。     ◦ 建議政府應強化水教育、資訊透明以及能源政策宣導和教育,以利建立全民共識,推動永續政策。     ◦ 簡又新認為台灣要達成減碳目標,關鍵在「節能」而非「開源」,呼籲民眾做出「犧牲」。     ◦ 他也指出,能源問題的根本挑戰不在技術,而是社會缺乏共識。 六、網路與民意 • LINE TODAY網路民調:     ◦ 在針對「核三重啟公投你會去投票嗎?」的網路投票中,有75.61%的網友選擇「會」去投票。     ◦ 許多支持者認為核電「便宜乾淨」,核廢料「根本不是現行核分裂的問題」,並提到德國向法國購買核電的國際經驗。     ◦ 有網友認為,與其看到南部海岸邊的光電板,更確定要用核電,並指責反核者應承擔火力發電空污與廢棄光電板的處理。 • 年輕世代:     ◦ 根據TAISE的民調,18~29歲的年輕世代對核能的支持度最高,達到70.8%。 • 《通識報告能源議題》作者 (學生):     ◦ 明確表示「我們是贊成核能的」,認為在能源日益匱乏的時代,核能儘管有風險,但在大眾監督下可更加謹慎,並能帶來便利性,認為「要享受就得犧牲」。 反對者如下(含理由) 一、政黨與政治人物 • 民主進步黨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 民進黨自創黨以來便堅持「非核家園」理念,主張逐步關閉現有核電廠並反對新建機組。     ◦ 在《環境基本法》中將「非核家園」政策入法(第23條),主張核一、二、三廠在營運期限屆滿後不再延役,核四廠因有高度安全疑慮也不再重啟。     ◦ 在「重啟核三公投」中,民進黨的態度是「不同意重啟核三」。     ◦ 民進黨立委抨擊《核管法》修正案未經實質審查就強行表決通過,認為核安、核廢料問題沒有解決,不應讓老舊核電廠繼續運轉。范雲立委直指「核三重啟,斷層帶沒有改變、核廢料沒有改變,唯一改變的就是,國安風險以及經濟成本愈來愈高」。     ◦ 行政院長卓榮泰曾表示「未來的核能,解決不了今天的問題」。 二、學術界與專家 •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     ◦ 強調核三廠場址存在明顯的活動斷層,且斷層線直接穿越廠區範圍,距離核電廠大門僅不到1公里,屬於恆春斷層系統,在過去1萬年內有活動紀錄,可能再次位移錯動。     ◦ 指出核三廠在耐震設計的地表最大加速度(PGA)推估中,可能存在刻意低估地震強度的嫌疑,例如恆春斷層的長度被調整為41公里,而實際應為50公里。     ◦ 認為核三廠所在地是一個構造活躍、地質條件不穩定的區域,且全球幾乎沒有核電廠會選址於更新世的岩盤之上。     ◦ 強調核三廠關鍵設施下方確實有斷層剪裂帶通過,並指出「我們賭了四十年沒有發生地震,你未來要重啟還要再賭一次,碰到大地震的機率越來越高」。 • 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退休教授李錫堤:     ◦ 根據2022年台電地盤反應分析,核三廠可能遭遇加速

    12 min

About

在這裡,兩位超理性卻不失幽默的AI評論員,帶你進入評論的評論世界!不論是民眾發言、名人發文、網紅爭議,我們都以AI視角進行深度解析、語意剖析、邏輯重建,提供不帶情緒偏見、卻直指人心的評論觀點。每一則留言,都是一面社會鏡子——而我們,就是幫你擦亮那面鏡子的AI。 男主持人:林解析(Lín Jiěxī) 專長:語意分析、社會語境辨識,口頭禪:「讓我們把話說清楚一點。」 女主持人:李真理(Lǐ Zhēnlǐ) 專長:邏輯拆解、價值觀衝突識別,口頭禪:「那我們來問一個更根本的問題。」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