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要帶您透過聲音,傾聽自然,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探索人與環境、人與土地、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 這些紀錄,可能美麗,可能哀愁;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任何一片海岸,任何一個季節,持續發生著;在過去,也在這時和未來。 我們一同傾聽,一同反芻,一同思考,一同行動。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

  1. -3 J

    以味蕾認識北竿,馬祖2845的老酒品鑑體驗

    來到馬祖,除了欣賞迷幻的藍眼淚和獨特的戰地風光,遊客絕對不能錯過的,還有使用「馬祖老酒」入菜的特色料理。無論是傳統的老酒麵線、老酒黃魚,還是新創的老酒砲蛋、酒蛋披薩,老酒不僅是料理的靈魂,更是閩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飲食符號。然而,對多數遊客來說,蜻蜓點水式的跳島行程,往往難以深入了解戰地文化、閩東文化的真實底蘊。又像是北竿等離島中的離島,不像南竿那樣資源豐沛、遊客眾多,因此亟需一套能有效突顯自身魅力的策略,讓遊客留下深刻印象。「馬祖2845」以北竿鄉坂里村的尚振大宅為基地,接待各地遊客與參訪團。(照片提供:馬祖2845)為此,地方創生團隊「馬祖2845」在北竿誕生了。創辦人歐陽瑞蓮以「媽祖28歲昇天,馬祖四鄉五島」為團隊命名 ,選擇從全台唯一的閩東文化切入,使用馬祖老酒設計出一套獨特的「老酒品鑑體驗」,帶領遊客透過味蕾認識北竿。在這個活動中,她會解析糯米、紅麴與時間如何交織出老酒的醇厚滋味,引導遊客在酒香中品味閩東菜餚所追求的酸、甜、苦、鹹、鮮五味,理解老酒如何作為媒介,貫穿了北竿人的每個生活場景。馬祖2845設計「老酒品鑑體驗」,引導遊客在酒香中品味閩東飲食文化。(照片提供:馬祖2845)原本歐陽瑞蓮僅以顧問身分協助馬祖地方創生,但最終她毅然決定親自下海成立馬祖2845,從單純的協助者,轉變成真正的新北竿人。她策劃了別具一格的「北竿酒祭」,運用「食光護照」串聯北竿4個村落、超過30間在地店家,引導遊客深入合作店家,鼓勵他們與鄉親面對面交流。這份真誠的熱情也打動了許多鄉親,願意情義相挺。在本集節目中,我們將專訪馬祖2845創辦人歐陽瑞蓮,聽她如何將一杯老酒昇華為深度的文化體驗,並用創意與行動力,讓資源相對有限的北竿,展現出獨特的在地能量。「北竿酒祭」開幕推出「方城之戰」活動,採用放大版麻將道具進行趣味競賽,參與民眾玩得直呼過癮、欲罷不能。(照片提供:馬祖2845)馬祖2845至華山文創園區,參與2025台灣區域觀光市集。(照片提供:馬祖2845)

    23 min
  2. 21 OCT.

    邊境之島的新生命,鹹味島合作社為東引釀出創意能量

    東引,中華民國最北端的島嶼,即使在馬祖解除戰地任務後,這裡依然是重要的國防前線。從遍布島嶼的碉堡、據點與坑道,到忠誠門上的精神標語和士兵雕像,處處都在訴說著這座邊境之島的戰地記憶。然而,隨著駐軍裁撤、軍人數量減少,島上的經濟也面臨轉型,從仰賴軍人消費的年代,轉為迎接觀光客。可惜的是,受限於交通船班,造訪東引的旅客人數始終有限,也使地方發展面臨挑戰。從中路老街往港口方向眺望,右前方是在地居民的信仰中心中柳天后宮,忠城門上的士兵雕像則為這片街道增添了戰地氣息。就在這座「離島中的離島」,一群年輕人選擇返鄉深耕。2019年,「鹹味島合作社」誕生了。他們從在地出發,積極串聯居民與商家,並舉辦導覽、工作坊、市集、劇場、藝術家駐村等多元活動,帶領外界認識東引的獨特魅力。鹹味島合作社的創辦人林奕蕎、蔡沛原與劉香吟,是在東引一起長大的國小同學。他們從「島上好」計畫起步,帶著初生之犢的熱情,一腳踏進了地方創生的實踐。如今,6年過去了,他們已經成為島上重要的藝文與社群樞紐。「鹹味島就像是一座橋樑」,團隊成員關達蔚這麼形容,因為鹹味島不僅將島外的藝術、美學與劇場帶入島嶼,也讓在地珍貴的傳統文化被更多人看見。鹹味島合作社經營的老屋空間,其前身是經營魚露、米醋貿易的漁業加工廠與貿易商「瑞記商行」,院子前方排列著昔日釀製魚露的罈甕。初夏時節,鹹味島在狹窄的中路老街上,舉辦「東馬台小島市集」,成功讓沉寂多年的街道熱鬧起來。他們更向民眾進行田野調查,將鮮活的生命故事轉化為環境劇場演出,喚醒了島民的集體記憶。隨著一次次活動展開,愈來愈多居民主動參與,甚至願意暫時拉下店門,只為欣賞演出。本集節目,我們將帶您走進馬祖東引,看鹹味島的年輕人們如何在海風中,為這座島嶼注入嶄新的生命力。

    23 min
  3. 14 OCT.

    從黑嘴端鳳頭燕鷗到四季飛羽,探索馬祖賞鳥風景

    在馬祖,除了藍眼淚與戰地風情,還有另一個吸引旅人造訪的理由──賞鳥。因為馬祖位於東亞候鳥遷徙線上,是許多鳥類北返南遷時的重要中繼站,春過境、秋過境、夏候鳥與冬候鳥,一年四季都能看見不同鳥類的身影。這片島嶼也因豐富的鳥類資源,成為賞鳥與觀察自然的新亮點。山藍仙鶲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及東南亞地區,在馬祖是罕見的迷鳥。(照片提供:馬祖野鳥學會理事林利中)馬祖野鳥學會理事長王建華指出,馬祖因地理位置特殊,成為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春天可以看到白眉黃鶲、草鵐、金鵐等鶲科與鵐科鳥類;夏天則迎來燕鷗的繁殖季,包括白眉燕鷗、紅燕鷗、大鳳頭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等;到了秋天,鶇科鳥類與灰面鷲陸續現身;冬季則能觀察到紅喉潛鳥等水鳥。在東引島上,人稱「東引鳥神」的林利中十多年來持續專注於鳥類紀錄,曾記錄到三趾翠鳥、山藍仙鶲、方尾鶲、北方鷹鵑、白眶鶲鶯等,其中許多是東引的第一筆,也是全國的第一筆紀錄。林利中大哥說,要在東引看到這些特別的鳥類,常得在陰雨天,因為這些過境迷途的鳥類,往往是受到天氣影響,才會暫時棲息在東引。「東引鳥神」林利中拍攝之稀有迷鳥三趾翠鳥。(照片提供:馬祖野鳥學會理事林利中)然而,馬祖的鳥類生存也面臨多重挑戰。夏季的明星鳥種黑嘴端鳳頭燕鷗,近年在北竿鐵尖島的招引復育地,因遊隼干擾而出現集體棄巢、繁殖失敗的情況。此外,海上演訓射擊、人為耕作與棲地開發,再加上氣候變遷,都使鳥類的棲息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賞鳥的意義,不只是欣賞、拍攝鳥的美麗,更是在觀察中理解大自然的運行。希望你在下次造訪馬祖時,也能抬頭看看那些飛過島嶼的鳥類,關心牠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23 min
  4. 7 OCT.

    讓地質成為旅行的起點,馬祖地質公園協會帶你讀懂馬祖

    在馬祖,每一條蜿蜒的道路,都隱藏著一段古老的地質絮語。有一群人,正努力將這些地質的故事,說給更多人聽。2018年,馬祖地質公園依文資法公告設立,是台灣第一座地方級地質公園。隔年,馬祖地質公園協會隨之誕生,並以地景保育、環境教育、地景旅遊與社區參與等4大核心展開工作。協會不僅在據點官帽山進行步道改善、環境維護,更舉辦導覽解說、社區走讀與地質嘉年華等豐富活動,讓居民與遊客在參與中認識地質,感受地景保育的價值。莊順福會長帶領介壽國小同學走訪官帽山景觀區,認識景區內的地質演變與戰地地景。(照片提供:馬祖地質公園協會)為了順利推動上述工作,2023年,志工隊應運而生,如今已有40多名夥伴長期投入。從官帽山景觀區的日常維護,到地質嘉年華的後勤支援,志工們自發投入環境守護與活動協助,將地景保育的工作延伸到社區生活之中,展現出居民共同守護環境的決心。要讓遊客讀懂馬祖的獨特,專業的導覽人才不可或缺。自成立以來,協會陸續開設初階與進階解說員培訓課程,內容涵蓋導覽禮儀、地形與地質學、實地見習等主題,培養在地解說員的專業技能。「自己也是從零開始」,會長莊順福坦言,透過老師的指導,才重新看見家鄉文化與戰地歷史的獨特之處。台大地質系宋聖榮教授前進東引授課,帶領學員實地走訪世尾山景觀區、西引海岸景觀區,掌握解說架構。(照片提供:馬祖地質公園協會)隨著解說員能力的提升,課程內容也持續深化。今年協會更針對莒光與東引推出特別課程,由地質學者帶領實地踏查,探索島嶼中隱藏的地質奧秘。學員們學習如何將生硬的地質知識,轉化為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成為串連地景與遊客的最佳橋樑。如今,馬祖地質公園協會正朝向申請「國家級地質公園」的目標邁進。他們希望,未來「地質」不再是遙遠的專業名詞,而是每個人踏上馬祖,體驗它、認識它、愛上它的起點。在2025年第三屆馬祖地質公園嘉年華活動中,與台東縣地質公園協會簽訂締結姊妹地質公園協議。(照片提供:馬祖地質公園協會)來自中正、塘岐、仁愛、介壽國小的學生,在協會開設的「馬祖小小解說員培訓課程」中,認真學習地質知識及解說技巧。(照片提供:馬祖地質公園協會)馬祖地質公園協會與海委會海保署、連江縣政府合作,於北竿海上孔子像的鄰近潮間帶區域進行淨灘活動。(照片提供:馬祖地質公園協會)

    23 min
  5. 30 SEPT.

    走進億萬年的時光,傾聽馬祖地質的奧秘

    堅硬的火成岩,層層交錯的紋理,見證了馬祖島嶼的形成故事。當我們來到馬祖,眼前的每一塊岩石,背後都蘊藏著億萬年的地質秘密。跟隨馬祖地質公園協會理事長莊順福,走訪南竿秋桂山海岸風景區的「斑馬岩」。黑白相間的岩石,如同斑馬身上的條紋,其實是花崗岩與玄武岩漿在地層深處相遇後,歷經上千萬年的推擠與抬升所誕生的奇蹟。秋桂山主要岩體是花岡岩,後來約9千萬年前玄武岩沿著花岡岩的節理侵入,形成一深一淺的岩石排列,如斑馬狀的條紋。接著來到東引,跟隨金牌解說員劉雅佩(佩佩)的腳步,觀察3種不同岩石共存的「三色岩」。在夕陽映照下,紅棕色的花崗岩,介入顏色較淺的閃長岩與深色的輝長岩,讓人驚嘆於地質運動的力量。不遠處的后澳,還能見到地形演化的「三部曲」,從海蝕洞、海拱門到海蝕柱的完整變化,是最好的地質教室。令人訝異的是,馬祖的四鄉五島各自擁有不同的地質樣貌。從南北竿的花崗岩,到西莒的凝灰岩、東莒的火山角礫岩,再到東引的閃長岩,每一座島嶼都展現出與眾不同的風貌,像是一部地質的百科全書。三色石位於西引的國之北疆海岸線上,在岬角上的岩石呈現三種不同的色澤。也因此,馬祖在2018年設立了全台第一座地質公園,隔年馬祖地質公園協會也正式成立,透過地景保育、環境教育、地景旅遊與社群參與,以推廣、守護這片珍貴的自然地景。協會更期許未來能讓馬祖地質公園升格為國家級,讓更多人看見馬祖地質的特色。在馬祖,時間化作岩層的紋理,每一步,都是在與億萬年前的大地對話。如果你也想親身體會這份大自然的壯麗,不妨親自走訪馬祖。西引后澳海蝕柱。后澳的海蝕地形相當豐富,有海蝕洞、海蝕門與海蝕柱等,是觀賞海蝕地形的最佳去處。南竿八八坑道,坑道主體由花崗岩構成,相原為居民躲避海盜的藏身山洞,軍方進駐馬祖後闢為戰車坑道。

    23 min
  6. 23 SEPT.

    搶救雙連埤,移除外來種魚類的行動現場

    位於宜蘭縣員山鄉的雙連埤,過去曾被譽為「水草天堂」。這片湖泊曾孕育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原生水生植物,是極為珍貴的生態寶庫。但在大約30年前,因人為引入吳郭魚、草魚等外來種魚類,水草逐漸被啃蝕殆盡,湖泊的生物多樣性也受到嚴重衝擊。為了挽救這片珍貴的濕地,荒野保護協會(以下簡稱荒野)長期投入復育與調查工作,2024年起,更展開定期移除外來種魚類的工作。施佩君副主任 (右)與志工在湖上收起樣點一的傘網,準備進行魚類的分類與量測。9月20日週六一早,荒野的同仁與9位志工,穿上救生衣,划著膠筏,分批在湖面作業。他們頂著烈日,將前一天放置的傘網、長城網、蝦籠和刺網一一收起,再仔細測量捕獲魚類的體長、體重,建立完整的紀錄。原生種魚類在量測後放回湖裡,外來種則會被移除。這些數據是評估外來魚移除成效的重要依據。研究團隊透過「肥滿度」等指標,觀察外來種魚類的體型是否因為持續移除作業而出現變化。這樣的分析,讓復育工作不只是單純的撈魚,而是一項能長期追蹤、累積成果的科學行動。調查使用刺網捕捉湖中體型較大的魚種,志工正小心取下掛網的吳郭魚。然而,生態的恢復並非一蹴可幾。未來除了持續移除外來魚類,還要尋找能與牠們共存的水生植物,逐步擴展族群,才能提昇雙連埤的生物多樣性。這是一場長跑,需要科學研究的支持、志工的投入,以及社會大眾的理解與關心。唯有如此,昔日的「水草天堂」才能再次重現眼前。在本集節目中,我們將跟隨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基地副主任施佩君,以及多位志工的腳步,走進這片湖泊現場,聽他們分享第一線移除外來種魚類的經驗與感觸,也一起思考,我們要如何守護這片珍貴的濕地。小魚數量多,每一隻都需要量測體長、體重並紀錄。志工在記錄表上詳細登錄不同樣點與陷阱捕獲魚類的名稱、體長、體重等資訊。

    23 min
  7. 16 SEPT.

    草鴞保衛戰,高雄鳥會的棲地經營行動

    在台灣的草原與農地間,棲息著一種獨特且稀有的夜行性猛禽──草鴞。牠是台灣唯一生存在草地上的猛禽,也是重要的指標物種。可惜的是,隨著土地開發、棲地破碎化,以及老鼠藥的威脅,草鴞的生存正面臨嚴峻考驗。走進高雄路竹科學園區的一隅,這裡有一塊由高雄鳥會認養的草鴞棲地,實際營造面積約7公頃。原本這片土地生長著巴西乳香、美洲含羞草、小花蔓澤蘭等外來植物,2021年鳥會接手後,經由同仁與志工的持續營造,如今已長出大片適合草鴞繁殖的白茅草。即使鄰近區域仍有著廠房和高壓電塔等設施環伺,這片綠地仍展現出驚人的保育潛力。位於高雄路竹科學園區內的草鴞棲地,經過高雄鳥會的細心營造,已長出大片適合草鴞棲息繁殖的白茅草。面對珍稀的草鴞,高雄鳥會早在2010年便通過「推動草鴞保育計畫」,隔年更舉辦草鴞保育論壇、保育平台專家會議,積極推動保育。但是,光靠倡議還不夠,高雄鳥會發現,由於大部分的草鴞棲地都屬於私有土地,因此應該採取更為積極的作法,認養棲地,親自投入營造與保育工作,才有辦法真正守護牠們的家園。自2017年起,高雄鳥會陸續投入燕巢、路竹、高屏溪等地的草鴞棲地認養與管理工作。他們移除外來種植物、補植白茅、調整地形排水,努力為草鴞打造安全的繁殖空間。這些工作並不容易,除了必須避開繁殖季節,還得隨時面對颱風、豪雨等天災的挑戰。路竹科學園區內的草鴞棲地,高雄鳥會認養後,先進行大範圍的除草與整理。(照片提供:高雄市野鳥學會)然而,光靠NGO的投入是有限的。畢竟,許多草鴞的棲地位於農田,如果農民為了保護農作物而施放老鼠藥,草鴞就很可能在捕食中毒老鼠之後,也遭到二次中毒。唯有讓農民夥伴加入,一起減少老鼠藥與除草劑的使用,才能從根本降低風險,為草鴞營造安全的棲息環境。本集節目,由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海哥)帶領走入路竹科學園區的草鴞棲地,聽他分享多年來的棲地營造與管理經驗,也一起思考,我們能為這些隱身草地的猛禽,留下怎樣的未來。在白茅草叢裡,一隻草鴞幼鳥探頭張望。(照片提供:高雄市野鳥學會)高雄鳥會自2017年起,在燕巢等地認養棲地,為草鴞創造可供繁殖棲息的空間。(照片提供:高雄市野鳥學會)

    23 min
  8. 9 SEPT.

    20年的藝術季與25年的守護,走進2025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

    台灣歷史最久的環境藝術祭「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今年即將於9月14日起在關渡自然公園登場,並持續至12月31日,迎來具有紀念意義的20週年!25年來,由台北鳥會認養經營的關渡自然公園,以棲地保育與環境教育作為核心工作,為民眾守護淡水河畔的重要濕地生態,成果已獲得國際獎項肯定。而「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則成為其中的一環,讓藝術成為推廣與連結自然的方式。本屆藝術季以「看見關渡:自然作為一個解方」為策展主題,呼應全球關注的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也彰顯藝術季一直以「自然為主」策展方向。自然不僅是展覽的主題與場域,更是創作的媒材,展現藝術與環境「三位一體」的獨特關係。藝術家李蕢至(左2)指導緯創資通志工進行作品《浮脈》的製作。今年共有7組藝術家/團隊參與,其中6組曾在過去藝術季創作,再度回到關渡延續對土地的回應。像是美國藝術家Herb Parker、立陶宛藝術家Arvydas Ališanka、南韓藝術家Bonggi Park,以及台灣藝術家李蕢至,都以新作呈現人與自然的互動。荷蘭行為藝術家Ieke Trinks,則是首次造訪關渡的藝術家,他將以展演、參與的方式進行創作。社區性的參與也是關渡自然藝術季的軸心之一,今年北藝大藝教所與關渡國中學生也透過協同共創,讓更多年輕世代參與其中。緯創志工學習輪口編技法,用以製作《浮脈》的窗戶。除了藝術家,志工群體的參與也成為藝術季的重要亮點。除了各藝術家都有志工協助外,今年李蕢至創作的作品《浮脈》,更集結了52位緯創資通的志工攜手完成。創作過程從採集、整理自然素材開始,體現「共同創造」的力量。在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自然、藝術與人相會,共同構築一場彼此交融的感官體驗。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透過聲音,走進這場藝術盛會!緯創資通董事長林憲銘(前排左3)出席《浮脈》的揭幕儀式,與志工同樂。

    23 min

À propo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要帶您透過聲音,傾聽自然,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探索人與環境、人與土地、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 這些紀錄,可能美麗,可能哀愁;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任何一片海岸,任何一個季節,持續發生著;在過去,也在這時和未來。 我們一同傾聽,一同反芻,一同思考,一同行動。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

Plus de contenus par IC之音

Vous aimeriez peut‑être au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