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德批评启蒙哲人的历史进步观并非因为他不相信人类社会的改善,而是因为他认为启蒙时代的乐观判断太过简单。赫尔德的眼界更宽广,思考更深入,但就其本质而言,他同启蒙哲人一样,相信社会的进步有赖于人性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人将依靠自身的行动达致完美。这就是应和了神的期许,因为说到底,神所期许的是各民族人民的独特的创造性。
问:赫尔德似乎特别关注民族的独特性。
答:是的这是他的人学的特点之一。人创造了语言,但不同民族的语言却源自这个民族独特的生活。在赫尔德看来,不可能用单一的描述概括如长河大海一样汹涌奔腾的各民族的生长过程。他说:“一个人的独特性是多么不可言说,说清楚他如何感受,怎样生活,说清楚万事万物在一个人的眼中是如何不同,各具特色,是多么的不可能。因为这个人在用他的眼看,用他的灵魂度量,用他的心灵感受。”这种对人的独特性的强调影响深远。它是承认多元文化的首要条件。不过这种对各民族独特性的关注倒是启蒙时代的特点,孟德斯鸠、伏尔泰都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做过深入探讨。赫尔德与启蒙哲人的不同在于他坚信民族独特性是绝对的,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生活目标是不可通约的。而且,启蒙哲人,例如伏尔泰,相信各种文化是可以评判,分辨优劣的。就此而言,赫尔德有着强烈的相对主义倾向,而大部分启蒙哲人却有不言自明的理想主义。赫尔德的相对主义来自两个重要观点,其一,人总是从自己的时代出发,以自己当下的感受理解和评判其他时代。用他的话说:“这是依着自己时代的样式,这样式常是那样残缺无力,裁量每个世纪。” 其二,人对幸福的感受是一致的,因为人性是不变的。赫尔德对此绝不认可。他相信“人性,即使在他最好的时候,也绝非神,他必须学习一切东西,不停地被塑造,通过点滴努力,求得进步。”因此,“人性绝非一个容器,盛着某种像哲学家们定义的那样,绝对的,独立的,不变的幸福。”“每个民族都在其自身之内有自己幸福的中心,正如每个圆球都有自己的重心。”
问:这两点必然导致相对主义。
答:是的,但相对主义自有它存在的理由,同绝对主义相比,相对主义给问题的深入思考留下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实际上,赫尔德的这种相对主义倾向有两点是不变的。一是他不相信人的万能,在他看来,人是参与实现神意的特殊造物,他问道:“当你看到活的宇宙间生生死死的一切,你是否还会自视为万事万物围绕的绝对中心?你难道不是参与着更高的未知的目的?”二是尽管人并非万能与中心,但他却有一个独特位置,使“人能在自己的地方听到那减弱的,令人迷惑的声音也自有一种和谐,这是我知道并且听到了的”而且,“无论我是什么,天堂来的声音告诉我,和万事万物一样,我在自己的位置上有意义。”他断言:”人类成了这样一种东西,他成了天意在人间的舞台,成了神的舞台。”这个说法极有意义,它赋予人类一个历史的中心位置,因为他就是神的尘世代理,神意在人的历史活动中展示自身。不过不要把赫尔德对神意的强调当做一种宗教宣示,他让人充当神意在尘间的代理是为他的人学寻找一个庇护所。他似乎相信,有了神意加持。他就可以大胆谈人本身。因为真正的历史,希伯来人、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 。他终于讲出了那句一语双关的名言:“人之本性的目的在于人文。为此目的,神把人类的命运交在我们自己手中。”因此,人类的历史活动实质上就是人承担自身的命运,创造自己生活的经历,人在此历练中成其为人。赫尔德指出这个过程就是传承,而传承就是教育和学习的过程。
问:赫尔德的这个说法就是欧洲人文主义的核心观念。
答:对,这也是欧洲的精神传统。赫尔德同绝大多数欧洲思想家一样相信:“自然的首要法则,让人为人。让他们按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塑造自己的生活。”赫尔德虽然也谈神意,但和中世纪以来的众多信众不同,他坚信人必须担起自己的命运。他说:“无论何处,我们都看到人们有权利并运用权利去塑造自身,成为自己认得的那一种人。若代代相传的传统在他们这里发生错误,或是半途而废,则他们自己要吞咽苦果,承担罪过。若有失败,神从不施奇迹来帮他们,而让这失败后果尽显,这样人类自己才会知错而改。”我曾一再强调浪漫主义的先驱们从启蒙运动中汲取了成长的养料,他们对启蒙思想的某些疑虑和批评与他们站在启蒙光亮中的立场绝不矛盾。赫尔德同他的老师康德一样,把运用理性当作人的自由的唯一武器。他说:“人类若没有学会运用理性,便不能自存自养。一旦运用理性,便开启了通向千万种错误和失败的大门,但正是借着这些错误和失败,找到了改善的途径。”这里,他明确承认人的理性的作用,只是他敏锐的意识到理性并非万能,它也会引发谬误。这恰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后代所完全继承下来的精神遗产。 人承担自己的命运,造就适合自己生存的境遇。这是一条必经的路径。有人不这样做,是因为懒惰,麻木,苟且偷安,因为“若真切感到不满,则以知识和力量必能求得解放,例如长久的暴政并非依赖暴君暴力,其臣民的轻信与软弱以及苟且偷安才是暴政唯一的强力支撑。”
问:赫尔德似乎一直抱有乐观主义的态度。
答:是的,至少在狂飙突进运动的早期,德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几乎都抱有一种昂扬的乐观主义,就思想原创力而言,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确实充沛饱满。赫尔德对人类前景之光明似乎没有什么疑问。他说:“世上尚未发生之事未来总会发生,一般说来,这没有什么疑问,因为人的权利永不磨灭,神赋予人的力量不可消除。”他的信心从何而来呢?细读他的著作,你会发现古代希腊罗马创造的灿烂文明是他的信心来源。他景仰古希腊古罗马无与伦比的精神成果,自问:“我们为什么不能达到更纯粹更高贵的目标?他们和我们一样是人,他们的事业,实现最完满的人性,也是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时代良心和责任感所要求的。”在这种命运和责任的感召下,赫尔德对人之不朽也持乐观的看法。只要我们将本性中纯粹与高贵的要素开放与他人分享,放弃心灵的偏狭与自我封闭,只以永恒之物为追求目标,人则将不朽。其实他心目中永恒不朽的东西就是那些先贤传承下来的,带有丰富饱满的真善美乳汁的精神产品。在历史进程中,多少朝代、君王烟云般消失,可人类世世代代创造的精神财富却长存不坠,他们才是人类不朽的唯一证明 。
Informazioni
- Podcast
- Canale
- FrequenzaOgni settimana
- Uscita28 settembre 2025 alle ore 11:47 UTC
- Durata13 min
- ClassificazioneContenuti adatti a tutti